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2003年1月r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3锦10卷第l{IfilournalofSha【曲趾unive惜lq(s('c“Seance)

Vol10No1由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刘森林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皮,是统治阶级试鼬铷设理担社会秩序的物化彤式一墼采蚺懦寡忍息支

化的价值取向.历朝历代修撰制定典章制度、法制条款,限定、约束人们按照自己在社套中的地位确定适合于自

己的住宅形式规模。等级制度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和行为:隹则成为中华文明原则的基石之一,

史不绝书的违制、僭越事例现象在某种方面成为推动古代营造事业向前发展的源头之一,表明了对建筑彤式与

内涵等方面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森严的各种制度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居建筑发展的停滞和僵化

关键词:古代民居;建筑;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分类号:TU一(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击522(2003)Olmlol毋3

与衣冠而治的舆服制度一样,中国占代的民居建筑等级制度,足历代统治阶层试图创设理想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物化形态。它建屯在远古人类对构筑物暨物质属性认识的基础七,采纳儒家思想艾化的价值取向为座标,修撰制定居住建筑的典章制度、法律条款,限定、约束人们必须按照自己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氏族m缘家族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从而确定适合于自已栖居的官室庐舍的形式、规模和级圳。

远古时期.“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不能违背天地大法,都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行事”。“从统治阶层而言,建筑的布局、形象、规格乃至材料等等,都应该彰显“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礼记-坊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者,长幼有羞,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t富国)等儒家思想学说中[:下有别的“礼”的社会秩序及古代礼仪文化所涵泳的典章、制度、规舶和礼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诠释礼仪时认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之漓醴亦谓之醴,义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亦有同感,认为礼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1经演变衍化,礼逐渐变成整个中曰占代}}会的行为、心理、法规等的代名词。迨至周,已演进嬗变为,种社会化秩序,具体的行为规范。

作为物质形态和文化现象的民居建筑,理所当然地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j二具之。统治阶层将建筑本体的结构、形象与伦理、礼仪规范融为一体,至若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除却实际使用功能之外,应受“礼乐秩序”社会现实所规定和制约。“在一个家庭里,以家长为核心与其他人等按照亲疏关系构成了一个平回展开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一个建筑群内部,建筑也因其服务对象不f_J,按照这个人际关系网络展寸f,相应建筑的大小.方位和装饰也不相同,使得建筑群体成为理想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在这样一个系统巾,不可避免地、单一方向的秩序感会得到特别的强涮”。‘“通过所居宫室庐舍的形式、规格和档次,户主的社会地位、权势高下,即刻判明,表露无遗。从而达到舆服制度巾“见其服而矧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贾谊《新书-服疑》)同样的功效。刘于居者而言,则如《易?象传》所言的那样,稿r~

0~授

教副乐汁搜院学朱走学大海上人市海上男暑:㈣篡地刘靴介日简稿者收作

JL礼勿履,器时刻滓意、榆点白已的言千丁与身份地位保持?致,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渐露端倪。夏、商、周时期,等级制度的规定人多闹绕宗教干¨战争等展开.遂至唐术兀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等级制度趋于慎密、明朗、世俗干¨装饰化州c虹r{,洋’S地记斜j’自7自‘第宅的各类“沣意事项”。提醒众人婴瑾守制度要义。例如禁fr官民房屋雕刻凼帝后、垂贤人物、口』J、龙风、援猊、麒麟、犀、象等肜象,不准歇山转角.审檐首拱及藻井,f耳楼居重檐4:在所禁之列刘各级官员它第的等级有详细规定:一一品官员,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粱栋、:L拱、檐桷肖坍绘饰.门二问=绿油。兽面锡环。一z_'ed五品官员,JJ堂^:间七架,屋脊用乩兽,粱栋,檐桷商{e绘饰,『J:』川一:燃,熙油锡环:若是六品至九品,则厅堂三间12架,梁栋饰以土黄,门间三架,黑门铁环,所有M官房弁,门窗广牖1:得用丹漆。至J:∞j衣百姓+规定则更为苟刻谭严,“庶民庐台,洪武一十六年定制,1:过二问五架,不}午用斗拱,饰彩色,=f。五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l'n7数.房屋虽罕一_二十所.随其物力,fL3.1://I:过。问『F统十: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明史?舆服凹)。

清代的民居建筑等级大体上,戎袭明代,从清顺治年问所颁条例来看,清代趋j一细密和“宽松”,如世r府荆,基高八度,止门一雨,正屋四重,正楼童,其门广数、修广及正门金譬J、正鹾压脊均减亲王L分之‘粱栋贴金,绘圆四爪云莽各色花卉,止屋不设康,其它成与亲王府同。

吼勒府制,基高大尺,正门=问。启门,堂屋五审,备』±』I.间,均刖筒瓦,压脊一‘,设狮子和姆屿;『J}I{J{IJ红青油饰,梁栋贴金,彩画花草,至于公侯官民房屋。则台阶高一尺,粱栋许回五彩杂花,柱为索f|{1.门JH墨饰。官员住屋,中粱贴金,■品以上n勺官员,正房方可立望兽,其余不得擅用,”公侯以卜'一.悄自+以下腐犀,台阶商尺,pq品官以下至_L民房屋,台阶高尺”(大清会典事例?卷八人九),

从上述文献记载中得知,明清建筑等级制度一直处在修订、完善过程之巾。兀H代等级制度虽然芷J薄术等前代基础上日趋遵严苟求,官邸府宅类分更加细致,条款规定进一步细密.但建筑的象缸性已逐渐幻『七为世俗化,宗教的崇高与神秘性已渐衍化为艺术的装饰性。一则农明r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々;134的深化,二则也折射出近占时期人们对居住形态、形式、庐舍型制的认识、【.升革一个深入细致阶段的表征。

地处边陲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交通、经济、战争自然等因素,整体上社会发展落后f汉c己族。到20吐纪中叶,许多少数民族才进入发展到封建领土制阶段,有的还停留在奴隶占,fi制和原始社会术期阶段居住建筑的等级分化显得史舢原始、朴索和粗疏,其问掺杂宗教和神秘气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云南基潜旅世居竹术结构的干栏式大房子、小房子中,民居等级可从装饰f竹楼犀脊两端的舡编装饰物区别丌来:在处1:原始丰十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的组织管埋模式中,长老们享有军r白的权威并量到地缘[£族成员的尊敬和拥戴,其住所前后脊端装饰数量多J‘普通人四个.丽成为管理者的标志和象征无独有偶,云南阿佤III区的瓦旗村寨件所的等级形式也存脊端装饰中有所体现。作为政治、宗教领秆玎人物大掰朗住佤族公众中享有威望。大窝朗的“人房子”在造型、布局、体量、1q-料等方面与?般村Et基本-致.,j异在于人房子的屋脊两端均装饰木雅交叉状的两只燕子,前端犀脊两只交叉的木雕燕子之fnj+设置个小雕的手持长刀、一下举标枪的裸男;室内凹壁,绘有人形、牛头、麂子头等图案作装饰,门扇L也计划谍体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迷信气息。Ⅲ

!【)世纪中叶以前云南德宏景颇族II『官,是辖区群体对外交往的合法代表,拥有战争、保卫、组织、管理等领导权限和责任,其住宅,“竹楼构架爪柱特别粗夫,前III中柱悬挂用草捆结向成的?刘牛角干1l象仳太阳神和月亮神的M月形术雕,室内木梁上,以木炭锅烟、红亓粉和石灰为颜料,端锤的们枝作圊笔,l凹有红、黑、白_=色螺旋形花纹图案。悬挂于|ji_『山高大中柱的草扪牛角、M月木雕的绘于室内木梁上的螺旋花纹幽案,既是山占伟宅的一种装饰也是日月神灵的13常居所。””

此外.丽汀塔城乡自称“路鲁”的纳西人,在井T‘木楞房中保留高fJ槛、低门楣,进fJ须低火弯嶝的“见术低丑”≈,的古老习俗。

l、人寓朗住佤族村泰中等司管鬼.佤旗信“鬼”而无“神”的概念。

马塔城古属删江木氏上司管辖.平民每见柢土司.颁弯腰低头。卜I-39申,在行为中表露无遗。

一102—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从建立、实行开始,违制、僭越的事例也随之m现。个中燎委之

是闩夏至清的中华历史艮河巾嬗变衍绪、新旧更迭中,“礼坏乐崩”、“法度堕地”时期颇多,更遑论如战国、魏晋、五代f凼.米金i[元这样一些战祸粘连、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每当处于这种时期,突破等级制度,制约的违制、僻越事例、现象明显增多。至若违制、僭越事例现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叫,“新的统治暂叉尤力改变它的时候,孰不得不在新的建筑等级制约中予以承认。这时,为』’俅汪建筑系统内部的尊卑贵贱的差别秩序.统治者只好通过改变自己的建筑式样米达到目的”。”J可见,违制、僭越行为在柴种意义I成为推动民居建筑形式和规格演变衍绪的源头,导引着人们深化对建筑物进一步的认识,民居建筑qt违纪、僭越者或仕或商,多为权重者或商贾,方有实力、资格和兴趣违制借越、,他们或口H或暗,檄尽变化之能事,隆淡经营。总体1.看,明少暗多,商接违制僭越者少,变通炫耀、刻益求贵、求丽、求精、求富者多。前者如山西平遥“日舁昌”清|一治年间掌柜侯殿元+俪』仗光绪二_卜^年清窒离京避难路经平造,“日舁昌”为其丰要筹款票号之一的功绩,在有财元官的前提下,私自大兴土木,违制僭越,所建正房七扦间、正厢房均为层楼的三组院落的大型院落。当时七间七檀宅邸惟有进士以上fE职官南才能兴缝、侯殿元上下其手,变通官府,虽说保全了性命,但家道就此也走向衰败。

更多的官宦十绅、殷实商贾采取房舍庐舍的精雕细缕、奢华装饰以满足内心欲望的膨胀满盈,其中既有在题材内容上的,也有技艺上的,抑或二者兼备,构成装饰装修的超级豪华或精纠繁复,』j夺人工,叹为观止。大有文胜jj二质的意味,这也是众多明清遗存的大型民居繁复富|4|i、精雕细髅现象普遍的生成原因之一一另一方面,建筑等级制度的森严,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刨牛,闲循肼守f月.建筑由此转趋停滞和僵化,百工艺匠的创造性和灵活处理的积极性受到重大的限制。其负而影响与等缴制度创建生成之时即同时并行不悖地存在着。

参考文献:

[I]乌恩漕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畀图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2

。2]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31罗汉田庇荫-L}T困少数民族住居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3I

[4。千蒈民中国古典建筑义化探源fM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i997.

TheHierarchicalSystemforAncientLivingHousesinChina

LIUSen一[in

(CollegeofFine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36,China)

Abstract:TheHtel’archicalsystemforancientlivinghousesinChinaisamaterializedform.inwhichthe

triedtoestablishitsidealandsocialorder.CitingtheculturalvalueofConfucius.deeiees,regulafulingclass

tionsandlawoflhesuccessivedynasties.therulingclassdefinedandrestrictedthehousingslyleandscaleⅥhichwasinconformitywiththehierarchicalStatusoftheowner.ThehierarchygraduaHyevolvedintoakindofsocialorder,ItOrfIL‘andprinciplef研thepeople"sconductsandbecameoneofthecornel_stonesforthecivilizationofChinesenationHowever,thedif[hrcntresttlotionsprescribedinthisstrivthieiarehy‘csultedinthestagnationmadstereotyperjtthelivinghouses

Keywords:ancientlivinghouses;architecture;hierarchyforhousing

(责任编辑:周成璐)

03——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作者:刘森林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36

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10(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4条)

1.乌恩溥周易 1985

2.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1954

3.罗汉田庇荫·中国少数民族住居文化 2000

4.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 1997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吕海平.王鹤明代辽东镇民居对古代城市建筑形式的影响2008

一直以来,我们对硬山建筑形成了固定的认识模式,即硬山建筑主要用于北方民居或建筑群的次要建筑上.而在明代的辽东镇,宁远卫城的文庙和沈阳中卫城内中路宫殿建筑都采用硬山建筑形式的现实,颠覆了我们对硬山建筑的传统认识.本文认为:古代城市建筑形式的确定是依据其建造的大背景即民居的建筑形式来划分建筑等级的.这一结论的确立还有助于我们借助城市内存在的重要的明清建筑,重新认识古城中早已消亡的古代民居建筑形式.

2.学位论文王海涛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及成因的探索研究2008

徽州古代民居的建筑雕饰艺术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到其他文化因素影响的同时,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鲜明的艺术特征的文化现象。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承传是一种历史必然。在得到其他学派思想有力补充的儒家思想及后期集大成的朱子理学成为古代徽州的文化根基。因此,古代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成为封建社会晚期一颗“夜明珠”。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徽商成为朱子理学与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融合的有效”催化剂”。在重农抑商封建社会背景下,徽商的雄厚资本成为了徽商通过建筑、雕饰体现抱负理想,抒发情感,维系宗族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保证。现实社会的地位低下没有挡住徽商寄情于雕饰艺术的理想主义步伐,并将其发挥到极至,这从徽州建筑雕饰艺术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徽州的民居建筑雕饰是以砖、木、石雕作为主要部分,被誉为“徽州三雕”。在徽州传统的明、清建筑中一个鲜明的特征便是砖、木、石三雕与建筑的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技艺高超、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装饰风格,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徽州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具有永远值得发掘和探询的价值。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简要的叙述课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目的、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四点进行论述:

1、徽州古代雕饰艺术概述;

2、徽州古代民居的建筑雕饰艺术及特征;

3、徽州古代民居雕饰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4、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与国内其他流派之比较。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结语部分。

3.会议论文塞尔江·哈力克新疆和田民居中的"阿以旺"空间对脆弱生态环境适应性研究2008

本文通过对当今新疆和田民居中的"阿以旺"式空间与尼雅古城所残存的古代民居遗迹的"核心空间"进行对比研究.并对"阿以旺"式空间的历史沿革、空间形成、建筑构造以及建筑材料等论述,从而得出该民居从古至今,在风沙、炎热、干旱以及沙漠化重重侵害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本文论述,了解古代劳动人民运用其创造性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建筑理念和居住模式,为当今民居建筑在继承古老的建筑理念前提之下结合新的居住理念,以便最大限度地拓宽其对脆弱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4.期刊论文陈丰.CHEN Feng中国古代民居的环境营造-中外建筑2007(1)

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人居住环境观的简略阐述,分析了传统居住环境、民居聚落的主要类别、特征,以及宅主参与居住环境营建的各类方式,这些都可以为现代设计师创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完善的而且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5.会议论文白丽明古民居建筑火灾防范体系构想——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团山民居为例2008

本文拟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团山古民居建筑群为例,对古民居建筑的火灾特点及防范难点进行分析,对古民居火灾防范体系进行操作性构想.

6.学位论文陈睿张谷英村的伦理思想探微2009

本文探讨了伦理在古建筑中的运用,证明了古代伦理思想在古代民居建筑中起到了维护传统、限定内容、规范建筑形制等作用。通过对张谷英村的论述,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直观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本文以张谷英古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在传统伦理的影响下,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有别、尊卑有序、长幼相宜的建筑布局。本文首先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形成的背景着手,论述建筑与伦理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着眼点,概括出影响张谷英建筑群形成的传统伦理理念(以风水为主导的“天人合一”观、儒家“尚中”的伦理观以及儒家宗法礼制伦理观)。其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别对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功能、装饰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大屋大到建筑的选址、院落构成,小到砖瓦的装饰,无论在形式还是功能使用上,均受当时伦理观念的影响,处处遵守着道德伦理,体现着伦理的规范及教化功能。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民居建筑营造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通过从传统伦理的角度去研读张谷英大屋,意识到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政治体制、审美意识相互交融渗透。在我们当代社会更应该注重现代伦理学在建筑中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反思当代建筑发展中,以人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思考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社会的建筑伦理实践问题。呼唤当代建筑中重视伦理的结构,及现代伦理思想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7.期刊论文薄晓光.BO Xiao-guang趋吉意识的物化: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中的祈福求祥主题-艺术百家2006(3) 纵观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的发展历程,祈福求祥主题在多种装饰题材中表现的较为突出.分析祈福求祥主题在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中的表象,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化氛围与特征的影响下祈福求祥意识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民居建筑装饰中物化的过程,这为当代立足本土文化,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

8.期刊论文曾伟.ZENG Wei曾伟徽州民居浅析徽州民居浅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

徽州建筑发轫较早,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的徽州建筑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徽州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民居与村落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徽州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条件、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有着悠久历史的徽派文化,体现在徽州民居建筑艺术特征中,它不仅具有基于封建儒家伦理纲常的成人伦、助教化的审美功效,同时也具有道家的玄素相间的整体形态,它以自然为基础,以对立统一与线性造型的形式为审美法则,使徽州成为一处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散地.

9.会议论文史建华苏州园林建筑的继承和弘扬2006

中国建筑是世界优秀建筑的代表之一,苏州园林建筑又是中国建筑中的精品,历史上苏州园林就是私家住宅,可以说园林建筑是苏州民居中的优秀代表,在素有南北派之分的中国建筑中,苏州园林建筑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南派建筑的代表。

本文介绍了苏州政府对保护文化遗产所作的工作,阐述了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方法,列举了苏州古典园林别墅的格局、传统风貌以及现代功能。

10.期刊论文朱建国"桃花源里人家"--记皖南黟县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0(1)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古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徽派"民居建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它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的追求.本文试从布局选址、建筑空间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对其建筑艺术特色做初步的探讨.

引证文献(2条)

1.周萍传统建筑审美特征下的伦理色彩[期刊论文]-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2)

2.王韡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215360315.html,/Periodical_shdxxb-shkxb200301021.aspx

授权使用:新乡学院(xxxy),授权号:6d857c45-1a95-4f63-93e6-9e6a010cbf22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3日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两种方式

题目1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两种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宅邸、佛寺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1.庭院 奥林匹克公园 国家体育场北路以南为“体育功能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英东游泳馆等主要体育设施位于此区域内。国家体育场北路和科荟路间,龙形水系东侧为“文化科教区”,赛后开放的中国科技馆新馆、规划中的中国美术馆新馆、中国国学中心等科教文化设施设置在这一区域。国家体育场北路和科荟路间,龙形水系西侧为“特色商业区”,国家会议中心、北辰洲际酒店、下沉广场商业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瞭望塔位于此区域。科荟路与五环路间为“森林游憩区”,对应森林公园南区。五环路以北为“生态康体区”,对应森林公园北区 颐和园安缦酒店 大院套小院 颐和安缦含蓄而低调的风格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尊重的基础上的,整

体院落风格与颐和园相谐调。酒店内新建的建筑依照原址保 留,据说旧建筑的大部分曾经是清代德和园大戏楼的戏班子排演的地方,餐厅则是大臣觐见慈禧太后的等候室。 酒店改扩建部分仿照传统庭院修建,四合院、长廊和户外花园,无不充斥着中式美学。采用了北京的四合院形制。其实酒店内部 的格局也是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宛若私家园林,也吻合了安缦一贯推崇的住家风格。 大堂/庭院酒廊、文化厅/图书室、池畔酒吧/雪茄吧、赏乐厅构成酒店内主要的轴线。住店的客人从东门(即正门)而入,首先通 过由两头白玉石狮子把门的一个不起眼的大门,进门后看到的是传统的照壁,它可以循环酒店内部的“气”。然后,顺轴线依次 进入。四合院最深处是一个荷花池,池中有戏台,天气晴好的时候,酒店会安排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整个环境的布置 营造出残荷夜色良辰美景的景象,这也是酒店可以渲染的休假之所,意图使住店的客人忘记北京城的喧闹和浮躁。赏乐厅之后就 是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套房了,都是传统的庭院布局 题目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2、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重点: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是故宫。 师: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 (同学回答,讲述。) 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 师: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有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以高、大、深、严为特点。高以突出之势显现帝王地位崇高,大以空间显示疆土和国威,深是纵深,严是排列严整,以显示帝王的尊严。陵墓在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多了一份肃穆气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表现了秦灭六国的国威和一代暴君不可一世的气势;唐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则通过长约四公里的神道更多地表现了庄严和肃穆。寺庙建筑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主要体现了和谐、澄静、神秘的特点。寺庙或建于都市,或筑于名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佛教。民居反映了家族和睦、亲情融洽的居家文化,显得古朴而温馨。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是群体组合。四合院是四面合一的,如有数进院落,也是连成一体的。皇宫宫殿的大和深,也是由建筑组群来体现的。这是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国家一统的反映。二是布局平整。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王室居中,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和居民四布的都市规划制度。后世都城和寺庙往往以中轴为线,对称排列,均衡分布。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内部,都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各有其所,不得混淆。这是传统文化重礼、尊君、崇孝的反映。三是封闭自守。古代建筑虽有御敌、防盗的考虑,但其封闭形态也不能说没有自守自足的心理因素。大到万里长城,中到护城河和城墙,小到四合院和客家圆形土楼,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不待外求的一面。 信息来源: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编.中西文化概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第168-169页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业(答案)

1 平面布局 单选题: 1、下列哪项属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A. 建筑群的组合 B. 精美的单栋建筑 C. 庭院的多种组合 D. 房间按功能分区 答案: 1.A 多选题 1,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纵向递进式 B. 辐射扩散式 C.横向递进式 D. 自由散布式 答案 : 1.ACD 2 艺术形象(造型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的式样是指。 A. 单体建筑造型 B. 建筑屋顶造型 C. 建筑外观风格 D. 建筑装饰特点答案: 1.B 多选题: 1.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 。 A.大屋顶 B. 斗拱 C. 三段式 D. 多种屋顶式样 答案: 1.ACD 3 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材料是()。 A,以砖为主 B,以土为主 C,以木为主 D,以石为主答案: 1、 C 4 装饰艺术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建筑中的“三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砖雕 B ,木雕 C ,根雕 D,石雕答案: 1、 C 5 城市规划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思想,主要体现的是()。 A,政治性因素 B ,商业因素 C ,人口的因素 D,军事战争答案: 1, A

6,中国古代建筑制度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 A,悬山 B ,歇山 C ,庑殿 D ,硬山 答案: 1, C 多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化的主要内容表现为()。 A建筑等级制度 B 建筑地域性分区制度C建筑风水制度 D工官制度 2,中国古代建筑等级表现在()。 A屋顶样式 B 房间数 C开间数 D建筑色彩 E 建筑高度 F 彩画样式 3,彩画样式有哪些()。 A龙凤彩画 B 和玺彩画 C 旋子彩画 D花鸟彩画 E苏式彩画 答案: 1, AD 2 , ACDF 3, ABCE 7,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单选题 1,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建筑的_______________ 。 A 、平面布局 B 、外观造型 C 、结构、材料、装饰艺术 D 、ABC都有体现。 2,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 。 A、北方合院式、南方天井院落、窑洞式、干栏式、土楼式、碉楼式、毡包式。 B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天井院落、西北窑洞,东南山区干栏式。新疆的“阿以旺” 住宅、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 C北方的天井院落、西北窑洞,东北山区干栏式。 D东北山区干栏式、。新疆的“阿以旺”住宅、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 答案 1.D 2.A 8城防建筑 单选题 1所谓城防建筑主要就是我们常说的 ____________ 。 A、城楼 B、城门 C、城门和城楼 D、城墙和城楼 2, 城墙有一个很大的厚度,断面呈梯形,下宽上窄。顶上是一条宽阔的大路,叫 A、走道 B 、跑道 C、通道 D 、马道 答案:1,D 2 ,D 9宫殿建筑

【中式元素】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知识讲解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崔浪 (湖南文理学院城市规划07102班中国常德415000 指导老师:姚玲玲) 摘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等级制度,理所当然的对中国古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封建等级制度在古建筑中的印记与影响将有助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 关键词:封建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 ; 体现 ;影响 Discusses the feudal hierarchy shallowly to the Chinese historic building influence Cui lang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Urban Planning Class of 07102 Guiding teacher: Yao lingling ) Abtract:The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the long feudal hierarchy, natural has had the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historic building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which influences subtly.The research feudal hierarchy will be helpful us in the historic building mark and the influence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ic buil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tter will integrate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design. Key words:Feudal hierarchy :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hure : Exemplification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或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2003年1月r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3锦10卷第l{IfilournalofSha【曲趾unive惜lq(s('c“Seance) Vol10No1由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刘森林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皮,是统治阶级试鼬铷设理担社会秩序的物化彤式一墼采蚺懦寡忍息支 化的价值取向.历朝历代修撰制定典章制度、法制条款,限定、约束人们按照自己在社套中的地位确定适合于自 己的住宅形式规模。等级制度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和行为:隹则成为中华文明原则的基石之一, 史不绝书的违制、僭越事例现象在某种方面成为推动古代营造事业向前发展的源头之一,表明了对建筑彤式与 内涵等方面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森严的各种制度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居建筑发展的停滞和僵化 关键词:古代民居;建筑;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分类号:TU一(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击522(2003)Olmlol毋3 与衣冠而治的舆服制度一样,中国占代的民居建筑等级制度,足历代统治阶层试图创设理想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物化形态。它建屯在远古人类对构筑物暨物质属性认识的基础七,采纳儒家思想艾化的价值取向为座标,修撰制定居住建筑的典章制度、法律条款,限定、约束人们必须按照自己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氏族m缘家族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从而确定适合于自已栖居的官室庐舍的形式、规模和级圳。 远古时期.“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不能违背天地大法,都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行事”。“从统治阶层而言,建筑的布局、形象、规格乃至材料等等,都应该彰显“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礼记-坊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者,长幼有羞,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t富国)等儒家思想学说中[:下有别的“礼”的社会秩序及古代礼仪文化所涵泳的典章、制度、规舶和礼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诠释礼仪时认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之漓醴亦谓之醴,义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亦有同感,认为礼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1经演变衍化,礼逐渐变成整个中曰占代}}会的行为、心理、法规等的代名词。迨至周,已演进嬗变为,种社会化秩序,具体的行为规范。 作为物质形态和文化现象的民居建筑,理所当然地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j二具之。统治阶层将建筑本体的结构、形象与伦理、礼仪规范融为一体,至若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除却实际使用功能之外,应受“礼乐秩序”社会现实所规定和制约。“在一个家庭里,以家长为核心与其他人等按照亲疏关系构成了一个平回展开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一个建筑群内部,建筑也因其服务对象不f_J,按照这个人际关系网络展寸f,相应建筑的大小.方位和装饰也不相同,使得建筑群体成为理想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在这样一个系统巾,不可避免地、单一方向的秩序感会得到特别的强涮”。‘“通过所居宫室庐舍的形式、规格和档次,户主的社会地位、权势高下,即刻判明,表露无遗。从而达到舆服制度巾“见其服而矧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贾谊《新书-服疑》)同样的功效。刘于居者而言,则如《易?象传》所言的那样,稿r~ 0~授 教副乐汁搜院学朱走学大海上人市海上男暑:㈣篡地刘靴介日简稿者收作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及其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grading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 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 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 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 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 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 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 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 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 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 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 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 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 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 绪论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

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

03-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03-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 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