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杨文华)

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李振村)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实际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解读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采:“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希望我的这些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爱、团结的种子。(解读撰稿:张伟,案例提供:任昭芹)

解读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解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平均三课时。这一课程的设置,是语文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国际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既非其他课程的简单综合,也不是语文课的补充,应当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等,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它对学生心灵和情感世界的影响是全面的,对学生知识形成的影响也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它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它具有实践性特点。这一课程的特点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如“实验”“考察”

“动手做”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可以说,实践既是这一课程的表现形式,又是它的本质特点。第三,它具有开放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开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到校园里开展,还可以到社会上进行。总之,全方位开放是它最突出的特点。第四,它具有生成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事先有周密的规划,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新的情况,调整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这种生成性特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常丽华)

解读3: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人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发现发明,16世纪有26项,17世纪有107项,18世纪有156项,19世纪有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雪崩”般涌现,恐怕并非夸张。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一是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三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地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案例】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文玉恒执教《太阳》一课,课文大意由学生自已概括,“言之有序”的知识也是由学生自已感悟,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上课伊始,支老师就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连续读了三次课文。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一点说一点。每一个学生说完了,支老师让他们把说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有十多个学生写了大半个黑板。接着,支老师说:如果我把大家的课本收起来,用一张纸把你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原样印出来,你们能把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明白吗?学生说,看不明白,因为没有次序,东一句,西一句。老师说,对,要说明一种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那么,谁能参照课文的顺序,给黑板上的这么多条内容标上序号?于是,学生再读书,思考,十多位学生又走上讲台,以课本为指南,给这些内容排好了顺序。接着,支老师又问,现在标上了序号,我再按这个顺序印在纸上,你们能读明白吗?这一次,学生的意见有分歧了,持否定意见的学生也说不出“仍然读不明白”的原因。支老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他说,黑板上第①条说太阳远,第②条说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第③条说步行到太阳要3500年,第④条说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你们认为这四条①②③④挨着排下去合适吗?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说:不行,②③④都是说一个“远”字的,①是总的说远,②③④是分开介绍。第①条的位置应该高一些。于是,支老师很形象地说:对,②③④条好像是三个士兵,他们有一个班长,那就是第①条。可见除了顺序之外,还有一个“层次”关系。有的同学说

刚才标了顺序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内容间层次关系的缘故。支老师及时引导:现在黑板上的这些条目中,还藏着好几个“班长”,你们能找出来吗?学生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几个“班长”──大热、关系密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老师说: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一远、二大、三热、四关系密切。这四个班长一般高吗?由于有了前面“层次”关系的认识,这一次学生很快就议出了结果。学生们说“关系密切”要高一些,因为“远、大、热”都是说太阳本身的情况,关系密切还连上了地球。还有的说“远、大、热”这三个“班长”前面还应该有一个“排长”。支老师马上顺势引导:那你就给这个“排长”起一个“名字”吧!学生一下子起了好几个:太阳的特点、太阳的情况、太阳的知识、太阳的奥秘等等。支老师又点拨:是太阳所有的情况吗?学生说是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支老师接着引导:原来的一二三班现在有了一个“排长”,那原来的第四条怎么办?学生说也应该提升为排长。到这里,支老师又突发奇问:这样的话,课题《太阳》呢?该是什么“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连长。(谈永康)

解读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解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课堂的话语系统。在传统灌输接受式的课堂里,教学的话语系统往往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一是偏重于灌输,即教师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作滔滔不绝的讲解,很少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只是把学生看成是贮藏知识的“容器”或“仓库”;二是偏重于说教,即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去解释抽象的理念和理论,居高临下地教训学生,很少顾及对方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训诫教化功能;三是偏重于考问,即教师比较喜欢把教学内容演化为提问去单向考问学生,让他们亦步亦趋诚惶诚恐地忙于应答,很少给学生有质疑问难、畅叙感受的机会。显然,具有这些基本特征话语系统的确立与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谐适。现在,学习方式改变了,话语系统也必须与之相应改变。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觉得以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全新话语系统,比较适应于探究性阅读的课堂,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谓对话的教学话语系统,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之所以要以对话的话语系统取代传统的灌输、说教的话语系统,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我国漫长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等级观念“天。地、君、亲、师”,把奉行“师道尊严”视为天经地义,其历史阴影还没有从主流文化中消散,因此,把学生当作训诫对象,甚至是工具、手段,加以控制、利用和操纵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在,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课堂里,必须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姿态,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立人格岸生才会产生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一句话,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能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广泛联系了个人已有知识和个体生活经验之后而生成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这也正是他们带人阅读课文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有时会比从课文中得到的东西更重要。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必须抱乐于接纳的态度,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阉割了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寒号鸟》一课,在结课前,学生、教师之间有如下对话:生:喜鹊真好,他自己那么勤快,还关心着寒号鸟,老劝他垒窝。寒号鸟要是能听喜鹊的劝,就不会冻死了!生:我觉得寒号鸟太懒惰了,晚上冻得不行,白天照样睡懒觉,或者到处游逛。他冻死是自作自受。师:你们的理解很正确,真把书读懂了。生:我认为喜鹊也有错误,他不能只是口头上劝劝,要拿出行动来帮助寒号鸟垒窝。如果喜鹊动手了,寒号鸟肯定也会跟着做。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肯动脑子。你们看看寒号鸟是怎样对待喜鹊的劝说的?生:我觉得喜鹊只是劝劝寒号鸟,寒号鸟就不耐烦,嫌喜鹊太啰嗦。寒号鸟不会跟喜鹊一起垒窝的。生:我认为这寒号鸟也太傻了。他冻死的那个晚上,于嘛不到喜鹊的窝里去挤一夜,这总比冻死强呀!生:我想那个晚上喜鹊该去关心关心寒号鸟,看他能不能挨过这个晚上!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寒号鸟是很傻,我看懒惰就是最傻的表现,你们说呢?学生的体会各不相同,这十分正常。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

也就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正是这种肯定,才推动了对话的发展。当然,在热情的肯定中不排除推心置腹的商榷。只是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点燃激情,而商榷则为的是呼唤更深的思索。(周一贯)

解读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解说】《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既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又有着现实的紧迫需求,即在改革开放年代,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和生活方式转型,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定。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对今天小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同样会充分体现在今天开放的语文课堂之中。随着阅读的个性化进程,小学生在阅读感情的自由表达中也往往是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而非的各种意念共在。应当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这无疑是好事,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他们毕竟还小,认识水平和判别是非的能力有限。要求小学生对所有问题都能识别得一清二楚也是不现实的。正因为这样,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变得如此重要,而不可有半点忽视。当然,对教师来说,更为困难的是面对开放的课堂,面对个性化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偏离应如何正确引导?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说教,即使学生表面上表示认可了,也并不真正解决思想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要提倡平等对话,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地能够“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案例】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老师要小朋友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你就是老麻雀,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实话实说,展示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位女学生怯怯地说:“我不敢冲下去和猎狗斗,我胆小,怕……怕死。”“你敢于说真话,这个态度很好。”老师给予了正面鼓励。“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老麻雀是死定了。”这是另一位女同学。“你是估计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差异,才这样认识的。一般是会这样想的。”老师还是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认识。又一位男同学说:“我觉得那样做不是真正的勇敢,老麻雀怎么斗得过猎狗,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会搭上一条命,多不值得。”“你是很冷静地作了估计之后,才得出了‘不合算’的结论。这不是一点没有道理。”老师点了点头。“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窝小麻雀。”另一位男同学说。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笑起来。老师说:“你真会精打细算啊!”“那么,有没有同学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呢?”老师再耐心启发。“我会去试试。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老师说:“这话有道理,弱者不能老受人欺侮呀,当然要反抗一下。”“论身躯、体力,老麻雀当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使它顾不上一切了。”“老麻雀当时只想到不能眼睁睁看着亲骨肉被吃掉,就不顾一切冲下来了。”“说得真有道理!”老师称赞说,“救孩子要紧呀,老麻雀根本不会去考虑这是不是‘真正的勇敢’,也不会去细致盘算‘怎样才划得来’,更不会想到因为可以再孵一窝小麻雀,而对孩子见死不救呀!”这可真是小学生自由思想的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学生的价值取向,当然有是非对错,但能够想啥说啥,说出来总比捂起来好。但说出来之后,教师必须在珍惜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进行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以平等的对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周一贯)

解读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

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窥一斑。【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

解读7: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解读】“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2.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3.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4.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5.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解读撰稿:夏家发)

解读8: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解读】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

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案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已的领悟诵读等。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工夫。如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二是在品读语感点上做文章。(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3)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丽。有的说:由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王崧舟)

解读9: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解说】“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则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参见《辅导员》2001年第四期张悦文)。为什么今天的语文教学特别关注体验?也正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发展,为学生

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体验的这种特性,全面关联着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一、操作的实践性。体验的“亲历”,就意味着要在生活中去亲身参与并且动手操作,这就离不开语文的实践运用。二、形象的直观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便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大量的应当是形象的、直观的,这才会有体验的产生。显然,这很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三、情感的共生性。学生的亲历总是与情感同生共存。因为“亲历”最容易激发情感。“体验”更多的便是指在亲历中获得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味。由‘林”生“验”,这与语文教学注重熏陶感染是一致的。四、自主的选择性。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以最充分地享受自主选择权。语文教学也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谈得上效率和效益。五、自由的创造性。体验具有最鲜明的个体特点,最尊重个性的张扬。在体验活动中,学生享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所有这些方面都会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人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用板画诗意的方法,把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了美的教学:师:请你们谈谈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生:要画篱笆。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生:还要画小路。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让想象展翅飞翔,让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这种状态是自由的,宽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这一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正因为“体验”侧重于对情感的体会和验证,因而语文教学比之其他学科更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的这种个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使人不仅成为技术主体和科学主体,而且成为精神主体和审美主体。(周一贯)

解读10: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解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说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儒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因而,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自主地能动地建构文化意义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因此,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语文课程与科学课程迥然不同,科学课程以理性著称,语文课程则以感性见长。语文课程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

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案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何发挥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呢?我的思考和实践是:一、比读,未成曲调先有情1.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称邱少云是一位怎样的战士。(年轻,伟大)2.设疑:“一个年轻的战士,为什么会被他的战友、被祖国和人民称为伟大的战士。二、精读,设身处地感真情1.范读感染。教师动情地范读第7段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听完教师范读,学生交流心情。(有说难受的,有说焦急万分的,有说痛苦的,有说满腔怒火的……)2.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自由朗读该段课文,体会体会打动自已的地方。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独特感受,教师做随机点拨:“是什么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有说是“我”的担心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有说是看到与自已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这种感觉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有说是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去救战友的那种矛盾、那种痛苦,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4.语言感染:“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呀!”(组织学生诵读此段课文)三、研读,字字句句悟深情1.研读课文第8段: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说他们在火堆里都一动也不动,有说他们在火堆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有说他们在火堆里都是稳稳当当的……)2.设疑感染:“是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同学们,千斤巨石是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石头啊!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啊!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的痛苦啊!”(请学生交流被火烧时的反应和感受)3.情境感染。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随着电影画面的呈现,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这就是忍受着巨大痛苦的邱少云!这就是像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面对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学生谈观后感,有学生说着说着掉了眼泪)4.诵读感染:“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一种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深情、无限崇敬,齐读这段课文。”(学生读得非常动情)四、妙笔直抒心中情1.移情感染。教师沉默片刻,然后深情地说:“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颁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深沉而饱含思念之情的音乐轻轻地响起,学生在悠悠缅怀的情绪和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碑文)2.指多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①邱少云万岁!②邱少云,你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③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④让我们永远记住邱少云的精神──为胜利而献身。⑤啊!邱少云,我们为你骄傲。啊!邱少云,祖国为你自

解读1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解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今天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来教。如此,我们的教学就未必逐段而下地未必面面俱到,而须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强化实践,帮助学生习得规范、生动的书面语言。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等。比较常见的是引进相关文字或音像资料,或作为课文学习的背景,或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或以此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特级教师贾志敏教《惊弓之鸟》时引进了两个有关射箭的故事。一是李广,学生一听李广,马上齐背了《塞下曲》,一个学生还有声有色地讲述了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的故事。二是绿林好汉──罗宾汉,讲的是国王要陷害罗宾汉,让他与一射箭高手赛箭的事。射箭高手一箭射中了靶心,正当大家认为罗宾汉必死无疑时,罗宾汉上马搭箭,“蹦”的一声,射出去的箭正好把射箭高手的箭一劈为二,留在了靶心。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发觉更赢射箭更神奇:李广是射箭力量猛,罗宾汉是射箭准,更赢能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岂不神哉!事实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包括学生所联系着的家长群、社区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

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其他课堂资源(如电视、录像、网络等)最终必须同学生这一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尤其要注意的是,把学生作为资源,意味着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时对教案进行调整,比如:改变教学思路,变换实践形式等。课外学习资源包括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等。【案例】最近笔者听一位骨干教师教《老牛》,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课堂生成资源没有好好利用,十分可惜。《老牛》篇幅较长,写了老牛“老一病一死”等内容,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读了让人觉得这分明写的是勤劳慈祥、一生眷恋土地的中国老农民。课堂伊始,老师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学生花了好几分钟读书,得到了很多的答案)生:这是一头瘦骨磷峋的牛。生: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生:这是一头工作了一辈子,但没有怨言、性格也很安详的牛。生: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生:这是一头快要死的牛。生:这是一头可怜的牛。生:这是一头幸福的牛。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说:“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一句话,就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教路:先理解“老牛的瘦”,再理解“老牛的神情”,最后理解“人与老牛的感情”,教学到此也就结束了。很遗憾,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和认识,并没有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教师用作新的生成资源。“老牛是怎样的一头牛”,这个问题的答案丰富多彩。学生基础不同,思考又有着不同的角度,他们的感悟明显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有的粗浅,有的深刻,有一些还形成了冲突,比如‘何怜”与“幸福”。在这样的生成资源面前,建议这样调整教学:师:哪些同学觉得这头老牛可怜,哪些同学觉得这头老牛很幸福?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场辩论。辩论前,请大家仔细读书,然后再发言。(学生读书,感悟,发言)生:“它瘦得可怕。它的腹部深深陷进去,全副骨骼都显露出来。”可见这牛多么可怜。生:“老牛一连躺了几天,它那样衰弱,甚至没有力气看一看我们给它的食物和水。它的身体瘦得像一块木板。”老牛快死了,当然可怜。生:我们觉得这牛幸福。因为这牛虽然老了,病了,但它劳动了一辈子,人们对他多好啊。生:人们善待老牛,老牛也依恋着人和土地,最后死在了田边。“我们在田边,在它从前工作过的田边,埋葬了它”,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学,学生不但能读懂,而且肯定要比老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教案更有兴趣,课堂也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这一切得益于充分利用课内的动态生成资源。(谈永康)

解读1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窥一斑。【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

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

解读1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许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提问”,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探究、发现,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是可行的。事实上,在一些名师大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已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理论,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宁鸿彬老师的“主问题”观点也主张阅读教学要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导引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这些成功经验都足以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之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必须是富有挑战性的。所谓“富有挑战性”,不仅是问题的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足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如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总之,充满了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及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和“阅读创新”的种种机制。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还离不开合作与交流。正因为“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攻关。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来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这样,合作、交流既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即阅读的过程,不是对文本内容的“镜式反映”,而是学生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新建构。因此,阅读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阅读成果也会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阅读活动便是读者有差异的个体发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特征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探究”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创新”也不是在语文课上搞什么发明创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导读《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让大家根据课文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这个小村庄,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先后有四位学生上台分别画了山坡、人家、树林、小河后,便画到了“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一句。老师特别提示:“‘空气格外清新’该怎么画,空气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表现?这可要大家有创意才成。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好吗?”有的说:“可以画蓝天白云,这能够说明空气清新,没有一点儿尘烟”;有的说:“可以画小鸟、花草。空气好,花儿才开得艳,小鸟才唱得好听”;有的说:“还可以画蜜蜂,蝴蝶。这些小昆虫那么活跃,也是因为空气清新呀”……于是,靳老师十分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真有办法,这些创意都不错,我们画上去吧!”这一教学片断,生动地说明了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也可以而且应该更多地借助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探究阅读、创新阅读,以达到熏陶感染的审美效果。对“这个小村庄原来是怎样的”探究,固然可以抓关键

词句、提取重要信息来论说,但也可以让学生咀嚼词句含义用画一画来描写。这同样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案例】略。(周一贯)

解读14: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解读】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而所谓“阅读反思和批判”,是对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在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这就是阅读期待。然后,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人思考阅读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一般说来,阅读期待在小学阶段可以充分运用,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反思和批判则一般适用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阅读反思和批判主要体现在引导小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方面。【案例】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秋天》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虽然还不能说这就是阅读反思和批判,但孩子们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了,这无疑是最值得珍惜的。生:课文中说“树叶落下来后,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可画上的一只蚂蚁正在吃树叶。这样,图文就不符了。师:噢?是在吃树叶吗?(师仔细看书上的画)生:对,那只蚂蚁就是在吃树叶。树叶也是蚂蚁的食物呢!生:我们可以这样改改课文:“有的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有的蚂蚁把它当作食物,美美地吃着。”师: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问题,而且对课文进行了修改,修改得还这么精彩!我应该向你们学习。还有问题吗?生:为什么画上的树比天空看起来还要大呢?生:嗨!那是远近的关系嘛!生:对,画画时,近的东西要画得大一些,远的东西就要画得小一些。师:小朋友还了解绘画的技巧,真了不起!还有什么问题?生:课文中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那么大,难道只有几朵白云吗?师:噢?那应该怎么说?你观察过秋天的天空吗?生:观察过。应该说“蓝蓝的天上飘着许多白云”,或者说“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多美呀!”师:改得不错。不过,书上的话也没错。秋天云淡风轻,晴朗的日子里,白云的确比较少,课文中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是说云少,并不是说只有几朵白云。还有问题吗?生:为什么秋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蓝”呢?师:这个问题牵扯到自然科学知识,我建议小朋友课后读《十万个为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好。(常丽华)

解读15:要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解说】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办刊、主题队会、班会、辩论等。另一类是学生从生活中所选择的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如当小记者到农村采访农民的阅读状况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的一种综合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上,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考察、调查;按内容分,有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等;按活动范围分,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按活动成果分类,可分为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等。提倡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为培养具有开放的视野、全面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打基础。【案例】略。(常丽华)解读16: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解读]提到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试和分数,足见以往的学生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过于注重选择和甄别,而且评价方法单一,以为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评价,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应试进行,以致学生的能力、智力、习惯等重要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与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是语文学习的保证。1、知识和能力评价。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

的积累,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评价应包括下列要素:①语言知识评价(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读汉字,区别字形、字音、字义,理解词义、句义、文义);②文章知识评价(了解词法、句法、修辞方法,了解表达方式);③文学知识评价阿解文体样式,了解文学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背诵古今诗文);④一般能力评价(会听、会说、会读、会写);⑤发展能力评价(独立分析并评价生活、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学会讨论并分析问题、敢于创新并解决问题)。2.过程和方法评价。根据语文的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过程(语言的活动和交往、语言的运用和实践),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语文学习方法比获得现成的语文知识更重要。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包括如下要素:(1)课堂参与(注意听讲、主动参与、发表见解、质疑讨论);(2)阅读习惯(天天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会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批注);(3)表达习惯(用心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4)学习方法(熟练运用字典、辞典,学会预习、复习、查引资料);(5)课外学习(有摘录、剪贴、笔记,天天有阅读量,天天有小练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评价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主要应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实践与运用等方面。其要素有:(1)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积累语感);(2)关心文化(关心科学、关心人文);(3)参与实践(接触社会、学会交流);(4)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案例一】家庭作业评价:在我所教的班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家庭作业展览。其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校内的作业情况,参与学生作业的评价;二是通过家庭作业展览,激发学生形成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做法是:作业展览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制作一张精美的卡片,请爸爸或妈妈在这张卡片上写几句话。孩子们特别高兴,专心致志地在卡片上写着、画着。第二天,我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互相读读家长的评语。有的卡片上写着:“我的好儿子,你的作业本真整洁,字迹真漂亮,一个个红红的对号,多像一把把小锄头,把你作业中的错误除去。老师真辛苦,妈妈相信,你明天的作业会更好!”有的卡片上写着:“真没有想到,你的课堂作业做得这样棒,如果能把字写得再大方一点儿,爸爸、妈妈会更高兴。”还有的卡片上写着:“爸爸、妈妈真的没有想到,你的进步会有这么大!这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果,祝贺你!”孩子们欣赏着卡片,诵读着家长的话,教室里沸腾了,有笑声,有讨论,有争议,当然更有丰硕的收获。【案例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评价操作: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表中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在相应的栏内划“√”。把评价完毕的表,贴到“评比台”墙报栏内。评价目的: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能找到自已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唤起孩子们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完整资料).doc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 我在上《天鹅的故事》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 生自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画出了第 5 小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愿不愿意把这一小节学得更好?看看哪些词可以圈圈、画画、点点、重点读读、体会体会。 生再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 生:我先说,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垂直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 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 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是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 生:“腾空而起”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 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 (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配合手势、插图) 师:这一句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中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 生:我从“第一次,第二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我从“他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和评价的能力。 1、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二重视语文教育的丰盛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三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S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五兼顾例外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严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详尽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校李秀芬老师《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李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9742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篇

[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一、什么是语文 “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u与j、q、x拼读须去两点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三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三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桂林山水》教学例谈 【背景介绍】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1: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运输小学:方丽君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