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摘要]: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关键词]:人口因素作用影响

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活动一代代地持续着,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人类自己,因此产生了人口因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构成一定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发展速度等等。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制约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主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的侵袭。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二、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

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质量和构成,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劳动力不足,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在物质生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的情况下,就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适当,人口素质较高,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密度过大、增长过快,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三、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二)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三)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四)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

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因素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是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非有以下两种:一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协调时,这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二是当因人口规模过大过小而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时,便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巨大的人口规模明显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1)巨大的人口规模对于积累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要扩大再生产,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扩大积累的总量。国民收入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在每年新增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积累与消费存在着此消费彼长的关系。为了满足现有和新增人口的需要,并使人民的消费逐年有所提高,必须增大消费基金的比率,从而大大减少了作为扩大再生产源泉的积累基金的比率,对国民经济产生制约作用。不仅如此,过大的人口规模还迫使积累基金较多地投向公共设施等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致使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扩大再生产基金更为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

(2)巨大的人口规模造成过量闲置劳动力,制约经济增长。

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大量劳动力闲置,制约经济增长。首先,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因与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难匹配,必然使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制约经济增长。虽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劳动力人数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人数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呈反比关系。因为中国的大部分生产部门对新劳动力投入的吸纳度很小,有的部门甚至不需要新劳动力的投入。在

此情况下,当然是投入劳动力越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越慢,越不利于经济增长。其次,劳动力的供给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轨,从而很难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最后,闲置劳动力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要别人来抚养,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更为甚之,一部分劳动力因没有工作收入而沦为盲流,引发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秩序,从而破坏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3)巨大的人口规模势必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制约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物质资本的多寡固然重要,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加重要,一方面反映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弥补物质资本的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随着其积累的增多而边际收益递增,而物质资本则存在着使用过程中边际收益递减的缺陷。

(4)巨大的人口规模使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土地资源为农业提供劳动对象,为经济增长提供食品和原料。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环境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清洁的地面,洁净的水源和新鲜的空气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使经济增长在特定的限度内有效地实现。

中国自然资源绝对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均分效应(或称分母效应),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石油储量、人均天然气储量、人均淡水占有量分别仅有世界水平的1/3、1/9、1/20和1/40。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如果不能控制巨大的人口规模,必将对耕地、矿产和淡水等自然资源构成巨大的压力,形成自然资源的全面危机,制约经济增长。此外,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必然是基本需求的

膨胀。当基本需求超过承载力时,就会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之虑。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公顷,1980年降到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37公顷的1/3,到2000年将只能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了。[1]也就是说,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到9.8人,到2000年每公顷耕地将养活12人。而按中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公顷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然而,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种种原因,至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1984-1987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5.5万公顷。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

(四)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严重。[2]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

(五)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工业的发展。首先,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增加,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

第三、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是导致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心,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3]总之,"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当前,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规模巨大且继续增长的人口数量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人口共126583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5]二是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使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任务艰巨。三是人口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四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迅速增大。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4]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五是城乡就业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严峻,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

合理配置。

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政策成功与否,不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积累养老保险基金,进一步完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卫.中国的低生育率[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2]陈玉光.中国人口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吴光炳.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4]王新华.正确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J].南方人口,2001(4).[5]张伯双.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控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1(7).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章立九地理科学2班 1207079127 人口的合理增长是关系影响人口到国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合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制定合理人口政策的关键。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自然生长率。即出生率减死亡率。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移、宗教、习俗、人口政策、战争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素质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通常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数量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社会初级阶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农牧业生产后,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口的死亡率较前明显下降,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率大为提高。由于机器大生产比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吸引劳动力多,收入增加,人口出生率提高很快。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卫生条件,从而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现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新技术革命以后,随着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者数量转变到质量,家庭生育愿望由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需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水平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等。政治稳定,国泰民安,人口增长相对快些。如果发生战争,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会明显减少。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数字是空前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970 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5480 万人。战争是人口数量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况且病疫与饥荒常常与战争伴生,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死亡率的上升。战争结束后,又会出现一个高出生率时期,使人口迅速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人的生育行为。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有的老龄化国家,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相反,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三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之一。古代医疗卫生不发达,人口的出生与死亡难以控制,只能顺其自然,常常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数变动不大,人口增长时快时慢。近代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已下降到最低,有些恶性传染病已经绝迹,因而人口死亡率下降。同时,人寿命在延长,如果不采用或实行节育措施,就会出现人口急剧增长的局面。 四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的时间愈长,婚龄愈晚,有效生育期相应缩短;二是文化教育程度愈高,事业心愈强,不愿意因多养育子女而妨碍自己的发展,同时对子女的培养重质不重量;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掌握和控制生育的科学方法方面也优于他人。基于上述原因,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发达区域对人口吸引力以及落后区域对人口的推出力共同作用,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大规模的中西部人口流向东部,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了大量中西部人口。 在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不足。 2、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人口迁移究竟能否促进迁出地与迁入地共同发展,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有观点认为人口往发达地区迁移,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其城镇化节约了成本,而在迁出地,由于人口的流出,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远小于对东部迁入地区的正面影响。 因此,总体来看是有益的。 也有观点认为人口迁移会对迁入地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大量的人口迁入使地区人口剧增,城市住房、交通、环境、能源

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人口分布失衡以及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的上升。 从对迁出地的影响看,人口迁移不利于农业发展,并且加快了农村老龄化速度。 二、人口迁移存在的问题1、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 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部地区,但经济发达省份大都位于东部。 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东部地区在出现用工难的情况的同时中部地区失业率却持续攀升。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中西部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大量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2、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第一产业,尽管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但绝对量却在增加。 而且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流向了一些技术门槛低的产业。 大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国民经济没有产生足够的贡献,这说明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率不高。 3、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与国外相比,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劳动力的素质可能会成为在将来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特别是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需要更多受过

09高考地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练习题

2009高考地理复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练习题 [基础训练] 1.深圳市在预测未来人口数量时主要考虑(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死亡率 C .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 2.以下人口迁移,属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的是( ) ①支边开荒,建设新城 ②大量的自发迁移 ③务工、经商 ④高校招生、搬迁、分配的人口迁移 A.①④ ?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读某关系式图,回答3-4题。 3.若甲代表人类社会,乙代表自然环境,则箭头a 表示 ( )( ) A .利用风力发电 B.排放工业“三废” C.治理荒漠 D.开山采石引起崩塌、滑坡 4.若甲代表我国东部沿海,乙代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关我国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a 代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 B.a 代表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政策性移民 C.目前,b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D.三峡库区移民的方向主要为b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5-7题。 5.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 .3.7% C.0.885% D.0.95% 6.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 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 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 .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7.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 .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下表是X 、Y 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8-9题。 人口密度(人/K m2) 出生率(%) 死亡率(%) X 国 108 4.2 1.8 Y 国 257 0.6 0.7 8.具有X 国人口状况特征的国家最多分布于( ) A.欧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北美洲 9.造成 X 、Y 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 100 00 死亡率(%) 0.6 0.6 2.5 乙 人口数 35 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3地理科学2班1307079087 马登科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变动,影响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产劳动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人口政策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医疗、军事因素、文化、教育、、性别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象气候因素。 (一)、社会因素,首先来看政治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因素,对人口的在较短时间具有迅速的影响,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的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发起大跃进”运动,基建投资急剧膨胀,不切实际的实现高指标,导致瞎指挥、浮夸风泛

滥,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到工业,广大群众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出现空前未有的饥荒。 中国个别省份人口变动情况: 结果:由表可知,除个别省份,全国大多数省份陷入大饥荒,人口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有些省份为负,高达:-42.3‰;达到:-27.66‰;达到-25.79‰;达到:-25.58‰,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有的省份低至两位数,如仅为79元、仅为86元。 政府的政策的影响:政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持久稳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控制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 (1965年~2005年省人口变动情况表):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1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运用经济学理论并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城市经济是“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强调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创新功能等,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龙头。其发展程度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我们一般认为是由在社会进程中为解决各生活聚居点在相互交易与交流上的不便,以及为了达到交易流通成本上的公平而选择的聚集点发展而成。现今,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摘要: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文化程度、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等因素,本文具体分析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关键词:人口增长因素经济政治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质量低且数量多,人类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质量大量繁殖,普遍追求人口数量,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极高,所以人口出生率高;但因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也没有资金去养生治病,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这时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上的要求就相对或绝对减少了,对其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促使子女的养育费用大幅度上扬,从而明显地抑制了生育。所以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者数量转变到质量,家庭生育愿望由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需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水平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 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成反比,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妇女文化程度越高,平均生育的子女越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自农村的妇女比来自城市的妇女平均生育率要高,那是因为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城市偏低。 文化程度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有的老龄化国家,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相反,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课时)

二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4.23亿,性别比为102.6。 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5.37亿,性别比为104.3。 197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7.13亿,性别比为104.7。 198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8.02亿,性别比为105.1。 199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9.14亿,性别比为105.2。 注1:性别比是以女性为100,男性 对女性的比例 注2:历次人口统计数据均不包括 香港、澳门及台湾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18图及P119 有关内容,并完成下列思考题 1、近几百年我国人口的增长更接近种群 增长的哪种方式? 2.引起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3、人口消长规律与自然界中物种的消长 方是否相同? 总结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现状:人口众多 措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 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目标: 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6亿 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5亿 21世纪中叶,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 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 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展示自然界的“计划生育”,提出我国的 人口政策 讨论: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 响。并进行资料分析 案例1:非洲的粮食问题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夺取民族独 展示我国人口的现状,让 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人 口的压力。 1、更接近J型增长方式。 2.因为人类没有天敌,随 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 活环境、医疗设施都有很 大改善,出生率高而死亡 率下降,加之人口基数过 大,从而使人口增长加 快。 3、不同。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 位进行本节知识的研讨、 交流和展示,对以上思考 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 展开辩论,最后形成统一 认识。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展示我国人口 的现状 理解人类的消 长规律与自然 界中的种群消 长规律不完全 相同的原因。 知道我国控制 人口增长措 施、取得的成 果人口发展前 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3地理科学2班 87 马登科 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变动,影响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产劳动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人口政策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医疗、军事因素、文化、教育、宗教、性别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象气候因素。 (一)、社会因素,首先来看政治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因素,对人口的在较短时间内具有迅速的影响,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的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发起大跃进”运动,基建投资急剧膨胀,不切实际的实现高指标,导致瞎指挥、浮夸风泛

滥,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到工业,广大群众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出现空前未有的饥荒。 结果:由表可知,除个别省份,全国大多数省份陷入大饥荒,人口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有些省份为负,四川高达:‰;青海达到:‰;甘肃达到‰;河南达到:‰,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有的省份低至两位数,如青海仅为79元、四川仅为86元。 政府的政策的影响:政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持久稳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控制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

经济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 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园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理论,其思想内核离不开集聚。园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不仅体现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知识与技术外溢等方面,基于外部性和权力寻租等视阈创新性地提出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单个企业的权力寻租成本。基于区域经济的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应思路为:加强政府在园区产业集聚形成时的引导作用、加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以降低“权力寻租”和规避园区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关键词: 集聚;园区经济;区域发展;作用机理 克里斯塔泰勒早在1968年就指出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空间关系中进行的,而经济园区正是这种空间载体之一。我国经济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经济增长极。作为区域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及重要载体的经济园区,已显现出了强大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各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在促进人口和产业集中、发展现

代工业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己经成为其所在各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但经济园区在产业快速集聚化带动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等生态问题,相当部分园区已成为或正在成为高污染、高能耗的“重灾区”,如何避免园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外许多学者对集聚视角下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乌尔曼[1](1957)认为空间的互相作用是指区域之间要素的相互交换过程,后来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对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迈克·波特(Mi-chaelE.Porter,1998,美国)从竞争优势和创新视角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Martin(2001)建立了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园区经济增长之间的自我强化模型。我国学者也日益重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两者关系的研究,如吴勤堂(2004)、向世聪[2]、孙丽芝(2009)、仇保兴(2004)等。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本文创新是:基于外部性和权力寻租视阈提出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单个企业的权力寻租成本。 一、经济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核

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以“民工潮”为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地区城市开始脱贫致富,大多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种种原因驱使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出现了大量民工进城打工现象。民工潮现象作为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有形式,引起了各方面关注。本文通过对民工潮现象的原因及特征等方面了解民工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民工潮区域发展利与弊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system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re and more parts of the city began to poverty, Most coast cit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riven by a variety of reasons, From the late 1980s began, our country present a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off-farm phenomenon. Worker tide phenomenon as Chinese farmers' third liberation,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of a kind of special form, caused the aspects concern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worker tide phenomenon and feature of migrants have respect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th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 Worker tide;Regional development;pros and cons 所谓“民工潮”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往返于城乡之间所形成的人潮之所以称为“潮”是因为这种源于乡村的人口流动具有规模大,周期性的特点而且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 ③民工潮现象的发展对城乡区域发展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本文从民工潮现象入手,指出当前民工潮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民工潮对中国城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民工潮产生的流向特点及原因 从1989年开始,大量的民工争先恐后进城打工,形成一股庞大的民工潮现象,不得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民工潮的流动方向特征据调查,民工潮主要流出地区大多为四川、河北、黑龙江、河南、广西、安徽等地,主要流入地区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可见,民工潮的流动带有明显的经济倾斜的特点,即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民工潮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④农村里的人口大量地往城市往发达地区流入,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席卷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其中有着许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迁移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老师:蔡小丽 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 9 节 上课题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2 必修,2006年第1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小黑板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 【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讲述】很好,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情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讲授新课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实证分析 指导教师:李南成教授 作者(以学号排序)及分工 2004级金融工程2班邓志强40421066 文献综述 2004级金融工程2班孙瑞琪40421080 论文撰写 2004级金融工程2班吴雍40421086 数据收集 2004级金融工程2班肖玲40421087 模型建立与求解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样本数据,建立了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了: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趋势明显,应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人口数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城乡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也有较大影响,且农村人口比例的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具有正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数量 计划生育 增长趋势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截止2006年度,我国人口总量已由1982年末的10.3亿增加到130756万人[1] ,同时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瞒报率可能高于1.81%[2],中国实际人口数量可能已达到13.5亿,人口膨胀问题严重。 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人口模型,作出精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限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 1982年9月1日,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二十几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我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5.89%, 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同时我国老龄化水平已由1983年末的4.441%上升到了9.050%,在这种情况下,应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各届分歧日益增大。 本文采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20余年的样本数据,以求建立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决定机制,探讨现阶段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人口问题的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马尔萨斯(Malthus ,1766-1843)调查了英国一百多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得出了人口增长率不变的假设,并据此建立了著名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3];同时,马尔萨斯首次把经济因素对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视为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提出了古典的动态人口经济增长模型,基于上述成果,马尔萨斯成为了人口理论的奠基人,在这一模型中, 马尔萨斯忽略了相对价格的作用, 假定父母对子女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常规”递增函数。马尔萨斯预见, 各国经 [1] 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 [2] 1.81%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事后抽样调查所得出的漏报率 [3] 记t 时刻的人口为()x t ,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 ,将()x t 视为连续、可微函数, 记初始时刻(t =0)的人口为0x ,则0()rt x t x e

人口迁移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自我学习效果检测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 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 A.中国的广州、深圳 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