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秦汉史学

第二章 秦汉史学

第二章  秦汉史学
第二章  秦汉史学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指导原则。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西汉王朝“休养生息”。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汉初的君臣都在深刻的思索: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骤然灭亡?为何如此短命?新兴的汉王朝如何才能长治久安?陆贾的《楚汉春秋》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大的课题。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一切,气势博大。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重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成为“史界太祖”。司马迁《史记》的撰成,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

一、司马迁生平1、少年时代的家乡生活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20岁以后,离家远游。这个过程对司马迁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他进步的历史观的形成,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

3、入仕及宦途经历

4、36岁立志修史:一生的转折点

5、42岁开始著史

6、48岁自请宫刑

7、刑馀著史

8、《史记》宗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流传下来的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佚文四节,其他的都已经散失了,但就是《悲士不遇赋》这篇司马迁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别人假借其名而伪造的。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1、《史记》的体例分为五部分。“本纪”12篇,是编年体的大事记,是最高统治者的编年史。“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物,如陈涉、孔子等。“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蔽通变”之状。《汉书》后改为《志》。“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人表等几种形式。是以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复杂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有专传、合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史记》将这五种体例合为一书,自成一家,创立了纪传体。白寿彝先生认为“称《史记》为纪传体不恰当,实际是‘综合体’。”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史的标准:①时间上:从古到今;②地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包括全国的广大地域;③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3、《史记》的史料来源和司马迁治史方法:①父子都做过太史令,有机会阅览“石室金匮”的皇家图书和档案材料。②全面搜集文字资料。“天下佚闻旧事,靡不毕及于太史公。”③司马迁做了很多实地考察,而且将考察所得与文字资料相对照。④对资料慎重,注意史料的真实,“疑则存疑,盖其慎也。”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历史观: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①变化的观念:“通古今之变。”“古”、“今”,代表他要囊括的全部历史,也指明今天是由历史演变而来,不能割断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盛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认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改变。“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察,以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综其终始”和“原始察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摆出来,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见盛观衰”,就是观察历史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苗头和关键。“承弊通变”,从历史事件的弊端预见其变化的趋势。②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③“重视经济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对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独到见解。

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①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总体上说,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及天人感应,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趋向于现实的历史和人事,重点放在历史事件上,有时也反驳“天”,也就是原则上不反对,而在具体问题和事件上反对,有他自己的看法。通古今之变,考察历史的兴衰成败及其原因,探讨古今历史的变化。成一家之言,要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

②治史目的:“述往事,思来者”

通过对历史总结性的记载与反思,获得指导现实的经验,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使传统的以史为鉴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

四、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

1、开创了纪传史体。

2、首创互见法。最经济的组织和保存材料。

3、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实录笔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4、开创了“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

5、创造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

6、详近略远的编撰原则。

五、《史记》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1、善述事理,善于描写人物,为传记文学开辟了新天地。

2、善于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

3、擅长写人物的对话,并注重刻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

4、司马迁善于写场面,写战争。

第三节:班固与《汉书》

一、《汉书》的作者与成书

27岁撰写。30岁下狱。经过二十余年努力,于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全书才基本完成,唯八表和天文志未曾完稿。此前三年,白虎观会,班固编集成《白虎通义》一书。班昭补作八表,马续助成《天文志》。

二、《汉书》的体例

1、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史,它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整齐纪传体体例。改“本纪”为“纪”。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三、《汉书》在内容上,扩大了记载的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1、扩大了“志书”的记载范围。

2、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史的记载。

3、保存的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班固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历史观

①宣扬历史循环论和皇权神授说。

②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③宣扬封建正统的历史观。

班彪、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修贱贫,此其所弊也。”突出的表现了班氏父子维护封建正统的观点。

2、史学思想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班固提出研究历史要“究其始终强弱之变”,要“列其行事,以传世变”,要“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

②以经济观点解释历史。

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家民富而教化成”。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③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精神。

五、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司马迁。《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河。

班固的断代为史,也曾遭到后人的讥讽,以南宋的郑樵骂班固尤甚,说班固是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偏激!

第五节《东观汉记》和《汉纪》

一、《东观汉记》——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

1、《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主要撰于皇帝的藏书处东观,后人乃称之为《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

2、汉明帝时诏修,在当时是一部权威著作,因而有《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者并提的“三史”之称。唐宋时散失,清代做了辑佚。

3.《东观汉记》的体例

此书分为纪、表、志、传、载记五体。“载记”是《东观汉记》的创造,记载分裂、割据政权的人物事迹。

4.《东观汉记》的价值:

(1)此书是最早的东汉史,而且是东汉人写东汉史,因而史料价值较高。

(2)该书是官方组织修撰正式史书的第一次尝试,对后来官方修史有重要影响。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

1、《汉纪》编撰的缘起

东汉献帝诏命荀悦依照《左传》编年体例改写《汉书》。三年后成书,“辞约事详,论辩多美”。

2、《汉纪》的编撰方法:

以《汉书》本纪为纲,采取各传、志之文,按时间顺序,散入本纪各年之下。对于那些无年可考或不便于分散在年月之下的史事,则用连类并举、以类相从的方法进行安排,附见于他事之下。

这在编年体史书的编写上是一个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的做法,创建了典范,对后世编年史的繁荣产生了很大影响。

3、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缺点:

(1)、纪传体:

优点:便于记载多方面的事迹,政治、经济、文化皆能记载,也能编年。写人物很方便,名位高低皆能记载。

缺点:a、记载事件,不能在一篇中将此事全写出来,“同为一事,分在数篇”,割裂开来。b、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c、容易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2)、编年体:

优点:a、便于标明事件的年代先后顺序。b、易于表明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

c、避免事件之间的重复。

缺点:a、不能集中叙事。b、不能编年的事件以及年代不清楚的史事不好安排。

c、容易把非重大史事忽略。

4、荀悦的史学思想:

(1)明确提出了以史为鉴的治史目的。

荀悦明确宣称,撰写《汉纪》的目的就是要“综往昭来”,通过记载西汉一朝的明主贤臣的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使当时的统治者“有鉴于此”。他在《申鉴》中还明确提出“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的“三鉴”之说。

(2)明确提出了历史著作的功能。

“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下及士庶,等各有异,咸在载籍。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故先王重之,以嗣赏罚,以辅法教。”

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他在史书的记载对象和内容取材方面,提出了五点要求,即“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3)、宣扬天命观和正统论。

第六节两汉时期封建史学基础的奠定

汉朝是中国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1)出现了纪传、编年两种断代史体裁,在形式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2)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的典范,班固《汉书》的著成,表明史书的记述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史书的包容性增大,并与政治上大一统的观念相融合,对后代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从内容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3)荀悦认为撰写史书要有“五志”,他在《申鉴》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都是强调要用史学来帮助赏罚和教化,将史学的功用予以系统化,史书“经世致用”的作用和宗旨被固定下来。此外,“正统观念”、“忠君意识”等封建史学的特征也开始形成。这些都从思想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4)出现了封建政权直接干预史学的现象,如班固修史被告发。

(5)在史学主体方面,官修史书与官方认可修书成为史学的发展方向。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组2012-03-04 【专题概述】 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考纲解读】 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 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 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 【复习建议】 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 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 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 【主干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项目 分封制宗法制名称 目的 内容 作用 关系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a、中央 。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封建国家的统一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文化现象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关,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文化问题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历史材料。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a.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人物、成就等历史事实 b.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等历史结论 c.学习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列表总结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有a 效信息的能力 b.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相关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秦汉文化的特点、发展原因、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a.通过分层次认识问题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态度。 c.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为集体、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秦汉史

秦汉史 一、参考文献 (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秦汉时期 概述: (1)时间:公元前221——220年 (2)阶段特征: A政治: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巩固;设立专门机构管辖边疆 B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初步发展;创立一套严密完整的赋税制度;创立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统治的重要政策;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经济政策的地位确立 C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D外交: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水陆“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E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3)线索: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 (4)外部世界: A印度: B安息和古罗马: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学案 2004—9—23 一、秦朝的统治 1、秦朝的统一: (1)原因: A客观需要: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 经济: 民族: B主观可能:秦国具备统一的实力 国家实力: 个人因素: (2)经过: 灭六国——平越族——统西南——击匈奴 (3)意义: 问题1 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筑长城的有关史实评价长城的历史影响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政治: A确立皇权至上 B建立中央官制 C建立地方制度 D颁布《秦律》 (2)经济:

A实行土地私有制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弛道 (3)文化: A书同文 B焚书坑儒 C以法为师,以吏为教 问题2 结合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关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 3、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A统治暴政: B土地兼并: (2)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响应——秦朝灭亡 (3)意义: 问题3 近代史学家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三者之中国所以为中国也。”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秦始皇和秦朝的历史地位。

秦汉、魏晋南北朝 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四)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五)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我国研究古代地理的主要著作。 (七)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一.高考真题枚举 全国卷I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6.(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6)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全国卷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 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4)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5)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7.(2016)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全国卷III 1.(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海南卷 (2010)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2010)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2010)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201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二) 一、填空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为核心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3.汉武帝分割相权的方式是实行,以架空相权。 4.东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 5.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 6.汉代制度是隋唐六部制度的雏形。 7.秦灭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 8.东汉末年,秦汉原有的郡县两级地方行政体制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所取代。 9.秦汉时期,郡长官称或。 10.秦汉时期,县之长官称或。 11.秦汉时期的乡官有、和。 12.秦汉时期的亭为县廷派出机构,分为和。 13.秦汉时期行政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有和两种途径。 14.大臣奏事分为和两种。 15.秦汉时期皇帝对重大问题决策的会议形式主要有和。 16.汉代地方长官在管理作风上分为和两种。 17.汉代地方政府在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主裁量权,这主要表现在地方行政长官在贯彻中央或上级指示时依据地方实际情况作出裁量而制定的上。 18.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的设立标志着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 19.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监察法规。 20.秦汉时期郡对县的监察实行督察属县的制度。 21.是汉代察举制的最关键环节。 22.两汉时期,由考核丞相、三公。 23.秦汉时期官员考课成绩特别优异者称“”,成绩较差者称为“”。 24.汉时已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假一天,称“”。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秦汉下列宰相制度中,属于独相制的是( ) A.丞相制 B. 中外朝制 C.三公宰相制D.尚书台 2.秦汉下列列卿,掌宗庙礼仪的是( ) A.郎中令B.太仆 C.少府D.奉常 3.相府分曹理事制度趋于完善的是( )时期。 A.秦始皇B.秦二世 C.汉武帝D.汉成帝 4.尚书分曹理事始于( )时期。 A.秦始皇B.秦二世 C.汉武帝D.汉成帝 5.汉武帝时,设守了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 )

秦汉时期历史测试

掌握好9—11课,再复习6—8课后,做测试 2.26历史测试 一、选择题 1.(2019?福田区一模)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 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期B.诸侯争霸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走向瓦解D.周天子仍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这句话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3.(2019广东)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4.(预测)图文也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一个渠道,以下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5.“(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赤壁之战 6.(2018山东滨州)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社会转型 败韩军 攻取魏 国少梁 攻取魏 国安邑 攻取魏 国固阳 大败 魏军公元前 358年 公元前 351年 公元前 352年 公元前 354年 公元前 340年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A.大运河B.万里长城C.都江堰D.故宫 8.《三字经》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七雄”位于最西的是() A.楚国B.齐国C.燕国D.秦国 9.(2019安徽)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0.李克强总理说:“即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我们也不会称霸,因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惨痛遭遇中有深 刻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人的信条。”总理所说属于哪家思想()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1.(2019深圳)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诸侯争霸B.兼并战争C.百家争鸣D.统一思想12.(2020预测)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政” B.“仁政”治国C.提倡中央集权D.“仁”和“礼” 13.(2019湖北恩施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下列选项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相似的是()A.“兼爱”“非攻”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4.(2019四川)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战国三国B.战国汉朝C.汉朝三国D.汉朝西晋 15.(2019四川眉山)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以方士卢生、侯生妖言惑众、诽谤皇帝为由,牵连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今人在事发地立有石碑“秦坑儒谷”,以示纪念。该石碑的位置可能在今() A.陕西临潼B.江苏南京C.河南洛阳D.四川成都 16.(2019大庆)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右图是他们参考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请按图意给空白处找出正确的选项() A.诸侯 B.丞相 C.刺史 D.中书省

中国古代史秦汉测试卷

中国古代史秦汉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秦朝统一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领土疆域 B.创造了安定环境 C.推广了生产技术D.促进了各地交流 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文字 3.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4.秦朝设立的南海郡,其郡治在今天的 A.广西桂林B.海南海口C.广东广州D.广西南宁 5.秦始皇通令全国使用的字体是 A.隶书B.楷书C.甲骨文D.小篆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据此回答6-8题: 6.这句话出自(),该作者是__朝的__,请选择 A.《史记》西汉司马迁 B.《过秦论》西汉贾谊 C.《后汉书》西汉班超 D.《阿房宫赋》唐杜牧 7.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8.从哲学角度徒,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据此回答9—11题: 9.西汉初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目的不包括 A.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B.控制田租剥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_

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 1、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2、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3、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4、楚河汉界 历史上,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两大军阀为争夺天下发生战争,历时约3年,叫楚汉战争。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互有胜负,谁都无法灭掉谁,于是在公元前 203年,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土地,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当然,后来刘邦背信弃义追杀项羽,最后在垓下灭掉项羽,统一天下,建立西汉。 5、霸王别姬 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骓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

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

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 导读: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 1、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2、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

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3、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背水一战: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4、楚河汉界 历史上,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两大军阀为争夺天下发生战争,历时约3年,叫楚汉战争。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互有胜负,谁都无法灭掉谁,于是在公元前203年,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土地,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当然,后来刘邦背信弃义追杀项羽,最后在垓下灭掉项羽,统一天下,建立西汉。 5、霸王别姬

初中必备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初中必备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

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专业:中国古代史 姓名:范黧 学号:M070494 一、基本史料 (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 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 《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 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诸多注释中,最著名的是唐·颜师古的注。目前《汉书》在国内通行的最好的版本,是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由西北大学历史学系分段标点的版本。 研究《汉书》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 《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66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汉书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6年出版。 《汉书人名索引》,魏连科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3、《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全书共一百二十卷,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后汉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新立了《党锢》《宦者》、《文苑》、《逸民》、《方术》等类传,在体例上较其史书前史有所创新。范晔《后汉书》没有《志》,现版中的《志》是由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中补入。《后汉书》的注释,目前最权威者为唐·李贤的《后汉书注》。《后汉书》的国内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