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电子版实验报告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电子版实验报告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电子版实验报告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电子版实验报告

药物化学

实验课程:药物化学

实验项目: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

时间:2010年12月05日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掌握酰氯的氨解和乙酰氨基衍生物的水解。

2、进一步熟悉回流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二、基本原理:

对氨基苯磺酰胺可以看作是磺胺类药物的母体

三、实验材料:

1.器材:电加热搅拌油浴锅、电子天平、铁架台、球形冷凝管、100 mL三口烧瓶、温度计、50 mL烧杯、玻璃棒、100 mL量筒、抽滤瓶(布氏漏斗)、洗瓶、胶头滴管、PH试纸

2.试剂:乙酰氨基苯磺酰氯、浓氨水(28%, d=0.9)、稀盐酸(6M)、固体碳酸钠

3.主要试剂及产物的性质

试剂熔

点℃

点℃

水溶性性状化学性质毒性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149 426.8 不溶于

白色至灰

色晶体。

易溶于乙醇、乙醚,溶于热苯、

热氯仿。

LD50=

16500

mg/kg(小

鼠经口)

氨水-77 165 与水以

任意比

溶无色澄清

液体

挥发性、腐蚀性、水溶液呈弱

碱性、不稳定性、沉淀性、还

原性

低毒、

LD50=

350 mg/kg

碳酸钠851 ——21g

(20℃

)白色粉末

状,是固

盐的通性无毒

稀盐酸-114.

8(纯) 108.6

(20%

)

与水以

任意比

无色澄清

液体

1与酸碱指示反应 2和活泼

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与某些盐反应4与碱反应

生成盐和水 5与某些金属

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低毒

对氨基苯磺酰胺164--

166 °

C

7.5 g/L

at 25 oC

白色颗粒

或粉末状

结晶,无

臭。味微

苦。

微溶于冷水、乙醇、甲醇、乙

醚和丙酮,易溶于沸水、甘油、

盐酸、氢氧化钾及氢氧化钠溶

液,不溶于氯仿、乙醚、苯、

石油醚。

中毒

4.投料比

试剂分子量(Mr)质量/体积摩尔数(mol) 摩尔比Ρ(g/ml)对乙酰氨基

苯磺酰氯

233.5 5g 0.021 1 0.059 浓氨水35.045 35 mL ——0.104稀盐酸36.46 20 mL ———

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第一步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

1.将乙酰氨基苯磺酰氯 5 g 加入50 mL 烧杯中,在搅拌下慢慢加入35mL 浓氨水(28%, d=0.9)立即起放热反应,生产糊状反应物,加完氨水后继续搅拌,以除去多余的氨。

2.冷却,抽滤,用冷水洗涤,抽干,得到粗品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不必精制,直接投入下步反应。

1.反应放热使烧杯外壁微热;产生白色

糊状物2.抽滤得白色的湿固体

第二步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

1.将上述制备的粗品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放入100 mL 反应瓶中,加入20 mL 稀盐酸,80 ℃回流反应1 h 。

2.冷却,搅拌下加入固体碳酸钠,调pH 7-8。用冷水冷却,待对氨基苯磺酰胺全部结晶析出后,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抽干。粗产品用沸水重结晶得产物。

1.回流后得到近澄清的液

体;2.加入固体碳酸钠时,有固体析出。

五、回流装臵图:

六、实验结果:

本次试验得到2.21g 产物。由于氨水和盐酸过量,若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反应完全, 经计算,理论得对氨基苯磺酰胺应为3.62g 。

产率:w=(2.21/3.62)×100%=61.05%

回流冷凝管 温度计

100 ml 三口烧

水浴锅

长颈漏斗

(1)实验所得产物2.21g,虽计算时当作纯净物对氨基苯磺酰胺进行产率计算,实则为混合物,且产物未进行干燥,含大量水分,故而实际产率应远低于61.05%。

(2)反应速率受盐酸浓度和含量的影响。由于各小组盐酸的添加量各有差异,本小组实验与其他组对比时发现:盐酸浓度和含量越高,反应越快。实验初期,本小组加入稀盐酸进行反应,反应缓慢。于是中途补加浓盐酸,反应立即加速,溶液变为黄色。由于盐酸严重过量,致使后期需加入大量的固体碳酸钠调PH,酸碱中和,从而会产生大量的NaCl和二氧化碳气泡。重结晶用于除去NaCl,提纯对氨基苯磺酰胺,过多的NaCl降低了重结晶率,使重结晶后的对氨基苯磺酰胺混入较多量的NaCl杂质。

(3)重结晶过程中,冷却水温度不够低,会致使对氨基苯磺酰胺未能完全结晶出来,从而降低产率。

(4)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能溶于强酸或强碱中,因此调节PH 也是影响产率的因素之一,由于后期添加浓盐酸过量导致中和时需加入大量固体碳酸钠,当一时间加入固体碳酸钠过多时,酸碱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并溢出烧杯外,从而使产物流失,成为本小组产率降低的其中一个因素。

八、注意事项:

(1)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粗产品中含有游离酸根,所以氨水的用量要超过理论量,以使反应液呈碱性。

(2)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可溶于过量的浓氨水中,若冷却后结晶析出不多,可加入稀硫酸至刚果红试纸变色,则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就全部析出。

(3)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在稀盐酸中水解成氨基苯磺酰胺,后者能与过量的盐酸作用形成水溶性的盐酸盐,所以反应完全后应当没有沉淀,否则要继续加热回流。

(4)用碱中和滤液中的盐酸,使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析出。但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能溶于强酸或强碱中,故中和时必须注意控制PH 值。

九、思考题:

1、重结晶操作的原料是什么;

答:反应所得对氨基苯磺酰胺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沸水。

2、酰胺化合物水解的条件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答:条件:酸、碱做催化,长时间加热回流;原理:酰胺化合物中,氨基是一个较难离去的基团,水本身是个惰性试剂,许多酰胺能在水溶液中结晶出来,因此,水解需要酸、碱催化和长时间的加热回流,碱提供强有力的亲核试剂OH~,而酸使羰基离子化从而帮助水的进攻和氨基的离去。有空间位阻的酰胺较难水解。

3、制备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必须控制PH 值的原因是什么;

答: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是两性化合物,能溶于强酸或强碱中,故中和时必须注意控制PH 值,以免降低产量。

指导老师评分:

评语及意见: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以阿拉伯胶、明胶作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以明胶作囊材,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方法;制备扑热息痛微囊。 2.熟悉微囊的质量要求及其常规质检方法。 3.了解成囊条件,影响成囊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二、实验提要 微型胶囊(简称微囊)是利用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直径5μm~250μm的微小胶囊。药物微囊化后,稳定性增加,并呈固体粉末状,可供制备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使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及物理机械法等。本次实验采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1.复凝聚法利用一些亲水胶体带有电荷的性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溶液混合时,因电荷中和而产生凝聚。例如:阿拉伯胶带负电荷,明胶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而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药物先与负电胶体阿拉伯胶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的明胶溶液混合,然后用稀酸逐步调节pH至明胶的等电点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则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包裹药物而形成微囊。 2.单凝聚法采用一种高分子亲水化合物作包囊材料,加入一种亲水的电解质(如Na2SO4),夺去了高分子化合物的水合膜,致使囊材的溶解度降低,在搅拌条件下自体系中凝聚并吸附在囊心上成囊而析出,然后根据囊材性质进行固化。 三、实验内容 1.薄荷油微囊 【处方】 薄荷油 1.0g 10%醋酸适量 明胶(A型)2.5g20%氢氧化纳液适量 阿拉伯胶 2.5g硬脂酸镁适量

37%甲醛 1.25ml蒸馏水适量 【制法】取阿拉伯胶2.5g,使溶于50ml蒸馏水中(60℃),加入薄荷油1.0g于组织捣碎机中乳化1分钟。将之转入500ml烧杯并放入50℃恒温水浴锅中。另取明胶2.5g,使溶于60℃50ml 蒸馏水中。将明胶液在搅拌下加入上述乳浊液中,用10%的醋酸调pH4.1左右,显微镜下观察见到油珠外层有一层薄薄的膜,即已成囊(此时囊形并不圆整,大小不一)。加入蒸馏水200ml(温度应不低于30℃),不断搅拌直到10℃以下。加入37%甲醛1.25ml(以蒸馏水1.25ml 稀释),搅拌15分钟,用20%氢氧化钠液调pH8~9,继续搅拌冷却半小时,除去悬浮的泡沫,滤过,用水洗涤至无甲醛臭,pH中性即可。抽滤,加3%硬脂酸镁制粒,过一号筛,于50℃烘干,即得。 【作用与用途】芳香药,调味及驱风药。根据需要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 【质量要求】 1、性状囊形应为大小均匀的球形或卵圆形,不粘连,分散性好。 2、检查 (1)包封率:照现行《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ⅩE项下方法检查,不得低于80%;突释效应在开始0.5小时内的释放量应低于40%。 (2)溶出度:照现行《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ⅩC项下方法检查。量取规定量经脱气处理的溶剂,注入每一个测定容器内,加热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微囊试样置于薄膜透析管内,然后进行测定。 【制剂评注】 (1)薄荷油制成微囊,不仅可起到防挥发的作用,而且使液态的薄荷油固态化,利于应用。 (2)微囊大小应符合其充当原料的有关剂型的规定,大小的测定可采用带目镜测微仪的光学显微镜,也可采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定。 (3)为了准确得知所制备的微囊的量,实验中在固化、洗涤后加入辅料制粒。 (4)制备时,为防止凝聚囊粘连成团或溶解,稀释蒸馏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0~40℃。2.扑热息痛明胶单凝聚微囊(Paracetamol Gelatin Simple Coacervate Microcapsules)【处方】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2g

模式识别最近邻和fisher分类matlab实验报告

一、Fisher 线性判别 Fisher 线性判别是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简单,容易实现,且计算量和存储量小,是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Fisher 判别法Fisher 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线性判别法。Fisher 判别法的基本思想是寻找一个最好的投影,当特征向量x 从d 维空间映射到这个方向时,两类能最好的分开。这个方法实际上涉及到特征维数的压缩问题。 一维空间的Fisher 线性判别函数为: 2 1212 ()()F m m J w S S -= + (1) i m = ∑x N 1,i=1,2 (2) 2,1,)()(=--=∑∈i m x m x S T i x i i i ξ (3) 其中,1m 和2m 是两个样本的均值,1S ,2S 分别为各类样本的的类内离散度。投影方向w 为: )(211 m m S w w -=- (4) 12w S S S =+ (5) 在Fisher 判决函数中,分子反应了映射后两类中心的距离平方,该值越大,类间可分性越好;分母反应了两类的类内的离散度,其值越小越好;从总体上讲,()F J w 的值越大越好,在这种可分性评价标准下,使()F J w 达到最大值的w 即为最佳投影方向。

1.1、 Fisher线性判别实验流程图

1.2 Fisher线性判别mtalab代码 data=importdata('C:\Users\zzd\Desktop\data-ch5.mat'); data1=data.data; data2=https://www.doczj.com/doc/4315905794.html,bel; sample1=data1(1:25,:); sample2=data1(51:75,:); sample=[sample1 sample2]; sp_l=data2(26:75); test1=data1(26:50,:); test2=data1(76:100,:); test=[test1 test2]; lth=zeros(50,50); sample_m1=mean(sample1); sample_m2=mean(sample2); m1=sample_m1'; m2=sample_m2'; sb=(m1-m2)*(m1-m2)'; s1=zeros(2); for n=1:25 temp = (sample1(n,:)'-m1)*(sample1(n,:)'-m1)'; s1=s1+temp; end; s2=zeros(2); for n=1:25 temp = (sample2(n,:)'-m2)*(sample2(n,:)'-m2)'; s2 = s2+temp; end; sw=s1+s2; vw=inv(sw)*(m1-m2); a_m1 = vw'*m1; a_m2 = vw'*m2; w0 = (a_m1+a_m2)/2;

发酵实验报告三、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

发酵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三、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2应生A班 姓名李顺昌 学号124120218 实验课程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 指导教师许波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实验三、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小组合作:是小组成员:李顺昌、李媛媛、方淑萍、周玉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2.掌握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3.学会酸奶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仪器设备:三角瓶、平皿、试管、移液管、玻璃涂布棒、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恒温摇床、冰箱等。 2、材料:市售酸奶、奶粉、白糖、棉花、酸奶瓶(自备,1个/人)等。 3、培养基:乳酸菌分离用 乳酸菌分离用培养基:牛肉膏:0.5%;酵母膏:0.5%;蛋白胨:1%;葡萄糖:1%;乳糖:0.5%;NaCl:0.5%;琼脂:2.5%;pH6.8。 配制250mL/组,装于2个三角瓶 三、实验原理 1、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1)酸奶:以牛奶为主要原料,接入一定量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一种乳制品饮料。 (2)生理生化原理 牛奶(乳糖)→接种乳酸菌→β-D-半乳糖苷酶→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乳酸发酵(葡萄糖)→乳酸→破坏钙-酪蛋白-磷酸复合物的稳定性→蛋白质凝结→酸奶 2、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采用一定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就能够从酸奶中分离出乳酸菌。 3、酸奶中含有乳酸菌的菌体及代谢产物,因而对人体的肠胃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实验方法步骤

(一)乳酸菌的分离纯化——稀释涂布平板法 1、倒平板(约6块/100ml) 2、制备酸奶稀释液 (1)将0.5mL酸奶吸入4.5mL无菌水(自备)中,摇动5min; (2)用无菌吸管吸出0.5mL酸奶悬液,加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制备得到10-2稀释液; (3)再从中吸出0.5mL加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混匀后得到10-3稀释液; (4)以此类推,分别制备得到10-4、10-5、10-6酸奶稀释液。 3、涂布 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3、10-4和10-5稀释液各0.1mL,对号放入已经写好记号的平板中央,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匀(每个稀释度涂2块平板)。 4、培养:37℃倒置培养2-3d 5、观察菌落特征(周二中午) 扁平型菌落:大小为2-3mm,边缘不整齐,很薄,近似透明状,染色镜检为细杆状; 半球状隆起菌落:大小为1-2mm隆起成半球状,高约0.5mm,边缘整齐且四周可见酪蛋白水解透明圈,染色镜检为链球状; 礼帽形突起菌落:大小为1-2mm,边缘基本整齐,菌落中央呈隆起状,四周较薄,有酪蛋白水解透明圈,染色镜检亦为链球状。 6、分离纯化:(周二)挑取符合上述特征的单菌落,划线于平板,37℃倒置培养约2d(下周四中午);如发现杂菌需重复上述步骤(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二)酸奶的制作 1、菌种的制备 (1)将分离纯化所得到的乳酸菌分别接种于LB培养基中(30ml/瓶)(下周4早上); (2)37℃、200r/min摇瓶培养约48h (下周5晚)。 2、牛奶的配制

11、肉桂酸的制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肉桂酸的制备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1、了解肉桂酸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回流、抽滤等基本操作; 3、熟悉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肉桂酸又名β-苯丙烯酸,肉桂酸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实验室以苯甲醛和醋酐为原料,在无水碳酸钾的存在下,发生缩合反应,即得肉桂酸。 2、PerKin反应:芳醛与酸酐的缩合反应。催化剂一般为酸酐对应的羧酸钠盐或钾盐,用无水碳酸钾代替醋酸钾,可缩短反应时间,产率也有所提高。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主要试剂:苯甲醛、乙酸酐、无水碳酸钾、氢氧化钠水溶液、盐酸(1:1)、活性炭、试剂水 2、试剂的物理性质 名称分子量性状熔点(℃)沸点(℃)溶解度 肉桂酸148白色单斜棱晶135-1363000.0418 苯甲醛106无色液体-26178.10.3 碳酸钾102白色结晶粉末-73.1138.6253(20℃) 乙酸酐102无色透明液体-73.1140.012(冷) 四、试剂用量规格 试剂用量 苯甲醛 5.0ml(0.05mol) 乙酸酐14.0ml(0.145mol) 碳酸钾7.00g 10%NaOH水溶液40ml 盐酸(1:1)25ml 水110ml 活性炭3小勺

主要仪器:150ml三颈烧瓶、量筒(10ml) 、量筒(100ml)、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水蒸气发生器、玻璃棒、250ml锥形瓶、布氏漏斗、吸滤瓶、表面皿、电炉等 5-1 肉桂酸制备的回流装置 5-2 水蒸汽蒸馏法装置图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时间步骤现象 1、取5ml苯甲醛,14ml乙 酸酐和7g碳酸钾放入 150ml三颈烧瓶。 无色透明液体。 14:00-14:06 14:07-14:502、将此混合物进行加热回 流45ml,并观察颜色。 起初冒白烟,出现大量泡沫。 泡沫完全消失(14:06),液体 变成乳黄色混浊状。 液体渐渐澄清,微沸,橙红色 慢慢加深,最后为红褐色溶液。 温度172℃。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软膏剂的制备 唐明星蔡姣 (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 【摘要】实验目的: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方法:采用研和法和熔和法制备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以及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种类型的乳膏基质。结果:制备出四种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略带粉红色透明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无油腻感;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油腻感很强;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膏状半固体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感小,易涂布均匀;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均匀细腻的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性较小,但比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油腻性大。 【关键词】基质制备水杨酸软膏 软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在软膏剂中,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基质不仅是软膏的赋形剂,同时也是药物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以及药物的吸收都有重要影响。常用的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其中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又成为乳膏剂,按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与油包水型乳膏剂。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水中而制成的半固体软膏基质。易溶于水,无油腻性,能与水性物质或渗出液混合,易洗除,药物释放较快。可用于湿润的或糜烂的创面,也可用于腔道黏膜或防油保护性软膏。 油脂性基质:包括动植物油脂、烃类、类脂及硅酮类等疏水物质。润滑,无刺激性;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能与较多药物配伍,不易长菌。缺点是油腻性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与分泌物不易混合,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皮损;药物释放性能差;往往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主要用于对水不稳定药物的基质,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吸水性,常用作乳膏基质中的油相。 乳膏基质:与乳剂相似,乳膏基质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有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之分。稠度适宜,容易涂布,不妨碍皮肤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的蒸发,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影响较小。因含表面活性剂而较易洗除,并有利于药物与皮肤的接触。可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的皮肤破损和皮肤瘙痒症,忌用于糜烂、溃疡、水疱及化脓性创面。[1]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Weka实验报告 姓名_学号_ 指导教师 开课学期2015 至2016 学年 2 学期完成日期2015年6月12日

1.实验目的 基于https://www.doczj.com/doc/4315905794.html,/ml/datasets/Breast+Cancer+WiscOnsin+%28Ori- ginal%29的数据,使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算法,运用Weka平台的基本功能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对算法结果进行性能比较,画出性能比较图,另外针对不同数量的训练集进行对比实验,并画出性能比较图训练并测试。 2.实验环境 实验采用Weka平台,数据使用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4315905794.html,/ml/Datasets/Br- east+Cancer+WiscOnsin+%28Original%29,主要使用其中的Breast Cancer Wisc- onsin (Original) Data Set数据。Weka是怀卡托智能分析系统的缩写,该系统由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发。Weka使用Java写成的,并且限制在GNU通用公共证书的条件下发布。它可以运行于几乎所有操作平台,是一款免费的,非商业化的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软件。Weka提供了一个统一界面,可结合预处理以及后处理方法,将许多不同的学习算法应用于任何所给的数据集,并评估由不同的学习方案所得出的结果。 3.实验步骤 3.1数据预处理 本实验是针对威斯康辛州(原始)的乳腺癌数据集进行分类,该表含有Sample code number(样本代码),Clump Thickness(丛厚度),Uniformity of Cell Size (均匀的细胞大小),Uniformity of Cell Shape (均匀的细胞形状),Marginal Adhesion(边际粘连),Single Epithelial Cell Size(单一的上皮细胞大小),Bare Nuclei(裸核),Bland Chromatin(平淡的染色质),Normal Nucleoli(正常的核仁),Mitoses(有丝分裂),Class(分类),其中第二项到第十项取值均为1-10,分类中2代表良性,4代表恶性。通过实验,希望能找出患乳腺癌客户各指标的分布情况。 该数据的数据属性如下: 1. Sample code number(numeric),样本代码; 2. Clump Thickness(numeric),丛厚度;

牛奶中提取酪蛋白

牛奶中提取酪蛋白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等电点沉淀法 2、学习从牛奶中制备酪蛋白的方法 3、加深对蛋白质等电点性质的理解 [原理] 蛋白质是一种亲水胶体,在水溶液中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一个水化层。另外,蛋白质又是一种两性离子,在一定pH溶液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但是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值至等电点时,蛋白质会因失去电荷而变得不稳定,此时若再加脱水剂或加热,水化层被破坏,蛋白质分子就相互凝聚而析出。等电点沉淀法主要利用两性电解质分子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而多种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等电点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牛乳中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含量约为35g/L。酪蛋白是一些含磷蛋白质的混合物,等电点为4.7。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较纯的酪蛋白。 但单独利用等电点沉淀法来分离生化产品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即使在等电点时,有些两性物质仍有一定的溶解度,并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在等电点时都能沉淀下来,特别是同一类两性物质的等电点十分接近时。生产中常与有机溶剂沉淀法、盐析法并用,这样沉淀的效果较好。 本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运用等电点沉淀法制备酪蛋白,从中加深对蛋白质等电点性质的理解。 [方法和步骤] 1、取预先放冰箱中冷却的消毒牛奶6mL,3 000r/min离心10min,除去脂肪层的乳液置50毫升烧杯内,加热至40℃左右,在搅拌下慢慢加入10mL左右预热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此时混浊液中有大量絮状物沉下。冷至室温,3 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得酪蛋白粗品。 2、用蒸馏水洗沉淀三次(每次5mL左右),3 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 3、将沉淀置研钵中,研碎后,渐加5mL 95%乙醇,静置片刻,将全部悬浮液转移至布氏漏斗抽滤,抽干后的制品,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沉淀二次(每次5mL),最后用无水乙醚洗沉淀二次(每次5mL),抽干。 4、将沉淀摊开在表面皿上,风干,得酪蛋白制品(称重,记录)。 5、酪蛋白溶液的配制:称取酪蛋白0.1g,置10毫升烧杯中,加5mL 0.2mol/L氢氧化钠溶液,搅匀,隔水加热,溶解后转移至10毫升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烧杯数次,洗液并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至刻度处,摇匀,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结果与计算] 计算酪蛋白含量和得率: 1、含量:酪蛋白克数/100mL牛奶 2、 100 %? = 理论含量 测得含量 得率 式中理论含量3.5g/100mL牛奶

肉桂酸的制备

肉桂酸的制备 课时数:5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肉桂酸制备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回流、水蒸汽蒸馏等操作。 教学内容: 一、实验目的: ⑴掌握用珀金反应制备肉桂酸的原理和方法; ⑵掌握回流、水蒸气蒸馏等操作 二、实验试剂 【物理常数】 二、反应原理 肉桂酸又名β-苯丙烯酸,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通常以反式形式存在,为无色晶体,熔点133℃。肉桂酸是香料、化妆品、医药、塑料和感光树脂等的重要原料。肉桂酸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实验室里常用珀金(Pe-ruin)反应来合成肉桂酸。以苯甲醛和醋酐为原料,在无水醋酸钾(钠)的存在下,发生缩合反应,即得肉桂酸。 反应时,酸酐受醋酸钾(钠)的作用,生成酸酐负离子;负离子和醛发生亲核加成生成β-羧基酸酐;然后再发生失水和水解作用得到不饱和酸 PerKin反应:芳醛与酸酐的缩合反应。催化剂一般为酸酐对应的羧酸钠盐或钾盐,用无水碳酸钾代替醋酸钾,可缩短反应时间,产率也有所提高。 反应机理如下:乙酐在弱碱作用下打掉一个H,形成CH3COOCOCH2-,然后 用K2CO3代替CH3CO2K,碱性增强,因此产生碳负离子的能力增强,有利于碳负离子对醛的亲核加

成,所以反应时间短,产率高。 三、实验步骤 1.合成: ① 在100 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1.5mL (1.575 g,15 mmol) 新蒸馏 过的苯甲醛,4 mL (4.32 g,42 mmol) 新蒸馏过的醋酐以及研细的2.2 g无水 碳酸钾,2粒沸石,按装置图按好装置。 ② 加热回流(小火加热)40 min,火焰由小到大使溶液刚好回流。(也可 将烧瓶置于微波炉中,装上回流装置,在微波输出功率为450W下辐射8min)。 ③ 停止加热,待反应物冷却。 2.后处理: 待反应物冷却后,往瓶内加入20 mL热水,以溶解瓶内固体,同时改装成 水蒸气蒸馏装置(半微量装置)。开始水蒸气蒸馏,至无白色液体蒸出为止, 图1. 产物制备装置 将蒸馏瓶冷却至室温,加入10 %NaOH(约10 mL)以保证所有的肉桂酸成钠盐 而溶解。待白色晶体溶解后,滤去不溶物,滤液中加入0.2 g活性炭,煮沸5分钟左右,脱色后抽滤,滤 出活性炭,冷却至室温,倒入250 mL烧杯中,搅拌下加入浓HCl,酸化至刚果红试纸变兰色pH=2-3。冷 却抽滤得到白色晶体,粗产品置于250 mL烧杯中,用水—乙醇重结晶,先加60 mL水,等大部分固体溶 解后,稍冷,加入10 mL无水乙醇,加热至全部固体溶解后,冷却,白色晶体析出,抽滤,产品空气中晾 干后,称重。 四、实验装置: 1、回流装置 2、水汽蒸馏装置:(示范组装) 五、实验重点: 1、了解用珀金(PerKin)反应制备肉桂酸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回流操作:自下而上自左到右安装装置。冷凝水下进上出。需加沸石。控制回流蒸 气上升高度不超过2个球。 3、掌握水蒸汽蒸馏操作:水蒸气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或固态有机物的一种方法。 水蒸气蒸馏应用范围: ⑴某些沸点高的有机物,在常压下蒸馏虽可与副产物分离,但易将其破坏。 ⑵混合物中含有大量树脂状杂质或不挥发性杂质,采用蒸馏。萃取等方法难于分离。 ⑶从较多固体反应物中分离出被吸附的液体。 被提取物应具备条件: ⑴不溶或难溶于水。 ⑵共沸腾下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 ⑶在100℃左右时,必须具有一定蒸气压[至少666.5-1333Pa(5-10mmHg)]。 六、实验注意点: 1、装置注意点: ⑴回流装置要干燥:否则会使酸酐发生水解,使产率降低。

酊剂及糖浆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浸出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浸出制剂的原理和制法 2、掌握溶解法制备酊剂的方法 掌握糖浆剂的制备方法,熟悉含糖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浸出剂 (1)定义:指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浸提饮片中有效成分,直接或再经一定的制备工艺过程而获得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2)浸出制剂的分类: a、水浸出制剂:汤剂、合剂、口服液等 b、含糖浸出制剂:糖浆剂、煎膏剂等 c、含醇浸出制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等 d、无菌浸出制剂:中药注射剂等 e、其它浸出制剂:颗粒剂、片剂、浓缩丸剂、栓剂、软膏剂、气雾剂等 (3)常用浸出方法: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法、渗漉法、水蒸气蒸馏法等 2、酊剂 (1)定义:指饮片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附:a、酊剂多供内服,少数外用

b、酊剂不加糖或蜂蜜矫味和着色 c、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的10g;其它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因片的20g (2)制备方法: a、浸渍法:选用适宜浓度的乙醇用浸渍法提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制备成酊剂 b、渗漉法:将药材用乙醇渗漉出有效成分后制备成酊剂 c、溶解法:用于化学药物的配置 d、稀释法:以浓酊剂、浓浸膏为原料,用适宜乙醇稀释至规定浓度,静置12小时以上,过滤即得 3、糖浆剂 (1)定义:含有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附:a、糖浆剂含着糖量应不低于45% b、糖浆剂中的糖主要用于矫味 (2)分类 a、单糖浆: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其浓度为85%(g/ml)或64.72%(g/g)。 附:1)可供配制含药糖浆、矫味、作不溶性成分的助悬剂和片、丸剂的粘合剂 2)作矫味时,一般用20%,小儿用药为20~40% b、药用糖浆:是含药或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具有相应的治疗作用。

Parzen窗估计与KN近邻估计实验报告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题目:Parzen 窗估计与KN 近邻估计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 业 xxxxxxxxxx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xx 姓 名 xxxx 指导教师 xxxx 20xx 年xx 月xx 日 Parzen 窗估计与KN 近邻估计 装 订 线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Parzen窗估计和k最近邻估计方法。在之前的模式识别研究中,我们假设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形式已知,即判别函数J(.)的参数是已知的。本节使用非参数化的方法来处理任意形式的概率分布而不必事先考虑概率密度的参数形式。在模式识别中有躲在令人感兴趣的非参数化方法,Parzen窗估计和k最近邻估计就是两种经典的估计法。二、实验原理 1.非参数化概率密度的估计 对于未知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向量x落在区域R中的概率可表示为: 其中,P是概率密度函数p(x)的平滑版本,因此可以通过计算P来估计概率密度函数p(x),假设n个样本x1,x2,…,xn,是根据概率密度函数p(x)独立同分布的抽取得到,这样,有k个样本落在区域R中的概率服从以下分布: 其中k的期望值为: k的分布在均值附近有着非常显著的波峰,因此若样本个数n足够大时,使用k/n作为概率P的一个估计将非常准确。假设p(x)是连续的,且区域R足够小,则有: 如下图所示,以上公式产生一个特定值的相对概率,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曲线的形状逼近一个δ函数,该函数即是真实的概率。公式中的V是区域R所包含的体积。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关于概率密度函数p(x)的估计为:

在实际中,为了估计x处的概率密度函数,需要构造包含点x的区域R1,R2,…,Rn。第一个区域使用1个样本,第二个区域使用2个样本,以此类推。记Vn为Rn的体积。kn为落在区间Rn中的样本个数,而pn (x)表示为对p(x)的第n次估计: 欲满足pn(x)收敛:pn(x)→p(x),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有两种经常采用的获得这种区域序列的途径,如下图所示。其中“Parzen窗方法”就是根据某一个确定的体积函数,比如Vn=1/√n来逐渐收缩一个给定的初始区间。这就要求随机变量kn和kn/n能够保证pn (x)能收敛到p(x)。第二种“k-近邻法”则是先确定kn为n的某个函数,如kn=√n。这样,体积需要逐渐生长,直到最后能包含进x的kn个相邻点。

肉桂酸的制备实验

肉桂酸的制备实验

————————————————————————————————作者: ————————————————————————————————日期: ?

肉桂酸的制备实验 一、实验原理 利用柏琴(Perkin)反应制备肉桂酸。一般认为脂肪酸钾盐或钠盐为催化剂,提供CH 3COO-负离子,从而使脂肪酸酐生成负碳离子,然后负碳离子和醛或羧酸衍生物(酐和酯)分子中的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形成中间体。 在珀金反应中,是碳酸钾夺取乙酐分子中的α-H,形成乙酸酐负碳离子。实验所用的仪器必须是干燥的。 主反应: 副反应: 在本实验中,由于乙酸酐易水解,无水碳酸钾易吸潮,反应器必须干燥。提高反应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反应温度太高,易引起脱羧和聚合等副反应,所以反应温度控制在150~170℃左右。未反应的苯甲醛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离。 机理: 【此机理中的碱为无水乙酸钾】 二、反应试剂、产物、副产物的物理常数

三、药品 四、实验流程图 五、实验装置图

(4)干燥装置 六、实验内容 在250ml三口烧瓶中放入3ml( 3.15g,0.03mol)新蒸馏过的苯甲醛、8ml(8.64g,0.084mol)新蒸馏过的乙酸酐,以及研细的4.2g无水碳酸钾。三口烧瓶的侧口插入一根200℃温度计,温度计要求插入液面以下,采用空气冷凝管缓缓回流加热45min。由于反应中二氧化碳逸出,可观察到反应初期有大量泡沫出现。 反应完毕,在搅拌下向反应液中分批加入20ml水,再慢慢加入碳酸钠中和反应液至pH等于8。然后进行水蒸汽蒸馏,蒸出未反应完的苯甲醛。待三口烧瓶中的剩余液体冷却后,加入活性炭煮沸10-15min,进行趁热过滤,将滤液冷却至室温,在搅拌下用浓盐酸酸化至刚果红试纸变蓝(或溶液pH=3)。冷却,待晶体析出后进行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沉淀。抽干,让粗产品在空气中晾干。产量:约3.0g(产率约65%)。 粗产品可用热水或3:1的水-乙醇重结晶。肉桂酸有顺反异构体,通常以反式存在。 纯肉桂酸为微有桂皮香气的无色针状晶体。熔点mp=133℃。 (一)制备阶段:

实验报告5:乳剂的制备及乳剂型基质的制备

药剂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五乳剂的制备及乳剂型软膏剂基质的制备 (药学专业、09制药工程)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几种常用的乳剂制备方法; 2. 熟悉乳剂类型的鉴别。 3. 掌握乳剂型基质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实验内容 实验1:以阿拉伯胶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以豆油、阿拉伯胶等为原料,通过干胶法制备乳剂。 实验2:以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以豆油、聚山梨酯80等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实验3:石灰搽剂(W/O型乳剂)的制备 以氢氧化钙、花生油为原料,通过新生皂法制备W/O型石灰搽剂。 实验4:乳剂型软膏剂基质的制备 2. 实验原理 (请根据实验教材自己补充,包括乳剂的定义、分类;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与种类,其热力学稳定性等。)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实验材料:阿拉伯胶、聚山梨酯80、氢氧化钙、花生油、鱼肝油、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油酸山梨坦(司盘80)、液状石蜡、白凡士林、甘油、山梨酸、蒸馏水 2.设备与仪器:恒温水浴箱、研钵、具塞玻璃瓶、烧杯、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操作过程 (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必须列出处方) 实验1:实验书59页以阿拉伯胶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实验2:实验书59页以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实验3:实验书62页石灰搽剂的制备 实验4:按以下处方及制备方法制备: 实验4:乳剂型软膏剂基质的制备 处方:硬脂酸7.5g 单硬脂酸甘油酯7.5g 聚山梨酯80:5.5g 油酸山梨坦2g 液状石蜡12.5g 白凡士林7.5g 甘油12.5g 山梨酸1g 蒸馏水75g

制备:将油相成分(硬脂酸、油酸山梨坦、单硬脂酸甘油酯、液状石蜡及凡士林)与水相成分(聚山梨酯80、甘油、山梨酸及水)分别加热至80摄氏度,将油相加入水相中,边加变搅拌,至冷凝成乳剂型基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4、5、6:乳剂的制备,将实验结果填于表2-2,并说明形成不同类型乳剂的原因。 处方1 阿拉伯胶 处方2 聚山梨酯80 处方3 石灰搽剂

生物化学实验四 酪蛋白的制备

实验四酪蛋白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牛乳中制备蛋白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离心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牛乳中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含量约为3.5g/L。酪蛋白是一些含磷蛋白质的混合物,等电点为4.7.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纯的酪蛋白。 三、材料、器材与试剂 1〉材料 鲜牛奶。 2〉器材 离心机、抽滤装置、精密pH试纸、电炉、烧杯、温度计、玻棒、漏斗、滤纸、滴管。3〉试剂 (1) 95%乙醇。 (2) 无水乙醚。 (3) 0.2mol/L pH4.7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A液:0.2mol/L醋酸钠溶液,称取CH3COON a·3H2O 54.44g,用蒸馏水定容至2000ml。 B液:0.2mol/L醋酸溶液,称取优级纯醋酸(含量大于99.8%)24.0g,定容至2000ml。 取A液1770ml,B液1230ml混合即可得pH4.7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3000ml。 (4)乙醇-乙醚混合液的配制:乙醇-乙醚=1:1(体积分数)。 四、实验步骤 (1)将20ml牛奶加热至40°C,在搅拌下慢慢加入预热至40°C、pH4.7的醋酸缓冲液20ml。用精密pH试纸调pH至4.7,将上述悬浮液冷却至室温,离心15min(3000r/min),弃去上清液,得到酪蛋白粗制品。 (2)用水洗1次,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 (3)在沉淀中加30ml乙醇,搅拌片刻,将全部悬浮液转移至布氏漏斗中离心10min,弃上清液,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1次。最后用乙醚洗沉淀1次,抽干或滤纸过滤得到湿的酪蛋白。 (4)将沉淀摊开,风干;得到酪蛋白纯品。 五、结果及处理 准确称重,得20ml牛乳中酪蛋白含量(g),按下式计算酪蛋白的得率: 测得含量 得率(%)= 理论含量×100 式中,理论含量为3.5g/100ml牛乳。 实验结果: (1.426-0.795) ×5 得率(%)= 3.5 ×100=90.14%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软膏基质的主要性质。 2、掌握软膏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 软膏剂是指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它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占软膏剂组成的绝大部分,除起赋型剂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软膏剂常用基质有:油脂性基质(烃类、类脂类及动植物油等)、乳剂型基质(O/W型和W/O型)和水溶性基质。基质应无刺激性,使用前应在150℃干热灭菌1小时,过滤备用。 软膏剂基质的制备方法可根据药物及基质的性质选用研和法、熔和法或乳化法。含固体药物时应研成极细粉,并用少量基质或液状石蜡研成细糊状,然后加其余的基质混合均匀。制备用具均应灭菌,并应在无菌操作柜内进行操作。 对于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除应检查熔点外、酸碱度、粘度、稳定性和刺激性外,其释药性能等也是重要检查项目。 三、实验内容 (一)仪器与材料 仪器:蒸发皿、乳钵、电热水浴器、电炉、温度计、显微镜、等。 材料:(写实验时所用到的) (二)实验部分 1、O/W型乳剂型软膏基质 [处方] 硬脂醇 1.8g 白凡士林 2.0g 液状石蜡1.3ml 月桂醇硫酸钠 0.2g 尼泊金乙酯0.02g 甘油1.0g 蒸馏水适量共制成20g [制备] (1)取油相成分硬脂醇、白凡士林、液体石蜡于蒸发皿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 70~80℃左右混合熔化。 (2)另将水相成分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乙酯、甘油和计算量蒸馏水置小烧杯中,于水浴上亦加热至80℃左右。

(3)在搅拌下将水相成分以细流状加入油相成分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至呈乳白色半固体状,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即得O/W型乳剂型基质。[操作注意] 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在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2、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软膏基质 [处方]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 甘油 3.0g 尼泊金乙酯 0.04g 蒸馏水加至20g [制备] (1)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乳钵内,加甘油研匀,加入12ml水使完全溶解。 (2)边研边加入溶有尼泊金乙酯(防腐剂)的水溶液,研磨均匀,加蒸馏水至全量, 即得。 [操作注意]用CMC-Na等高分子物质制备溶液时,直接加入水中,需慢慢吸水膨胀后,才能加热溶解,否则因搅动而成团块,很难溶解制得溶液。但若先在CMC-Na中加入甘油研匀分散后再加水,则很快溶解,而不会结成团块。 [软膏剂的质量检验] 1、外观性状 软膏剂、乳膏剂应具有适当的粘稠度,外观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乳膏剂还不得有油水分离及胀气的现象;软膏剂、乳膏剂应易于涂布于皮肤或粘膜上,不融化,无刺激性。 2、乳剂型软膏基质类型的鉴别 (1)加苏旦红Ⅲ油溶液1滴,若连续相呈红色则为W/O型乳剂。 (2)加亚甲蓝水溶液1滴,若连续相呈蓝色则为O/W型乳剂。 3、稳定性试验 (1)耐热耐寒试验:乳膏剂分别放置于55℃恒温6小时与-15℃放置24小时,观察有无液化、粗化、分层等现象。 (2)离心试验将软膏剂样品置于10ml离心管中,离心30分钟(3000r/min),观察有无分层现象。 四、结果与讨论 1、将质量检验结果填入表6-1。 表6-1 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质量评价结果 处方号性状鉴别类型耐热耐寒试验离心试验 1 2 为色的膏为色的膏

KNN算法实验报告

KNN算法实验报告 一试验原理 K最近邻(k-NearestNeighbor,KNN)分类算法,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 该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KNN算法中,所选择的邻居都是已经正确分类的对象。该方法在定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 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KNN方法虽然从原理上也依赖于极限定理,但在类别决策时,只与极少量的相邻样本有关。由于KNN方法主要靠周围有限的邻近的样本,而不是靠判别类域的方法来确定所属类别的,因此对于类域的交叉或重叠较多的待分样本集来说,KNN方法较其他方法更为适合。 KNN算法不仅可以用于分类,还可以用于回归。通过找出一个样本的k个最近邻居,将这些邻居的属性的平均值赋给该样本,就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属性。更有用的方法是将不同距离的邻居对该样本产生的影响给予不同的权值(weight),如权值与距离成正比。 该算法在分类时有个主要的不足是,当样本不平衡时,如一个类的样本容量很大,而其他类样本容量很小时,有可能导致当输入一个新样本时,该样本的K个邻居中大容量类的样本占多数。该算法只计算“最近的”邻居样本,某一类的样本数量很大,那么或者这类样本并不接近目标样本,或者这类样本很靠近目标样本。无论怎样,数量

并不能影响运行结果。可以采用权值的方法(和该样本距离小的邻居权值大)来改进。该方法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计算量较大,因为对每一个待分类的文本都要计算它到全体已知样本的距离,才能求得它的K个最近邻点。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事先对已知样本点进行剪辑,事先去除对分类作用不大的样本。该算法比较适用于样本容量比较大的类域的自动分类,而那些样本容量较小的类域采用这种算法比较容易产生误分。 二试验步骤 那么根据以上的描述,我把结合使用反余弦匹配和kNN结合的过程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计算出样本数据和待分类数据的距离 2.为待分类数据选择k个与其距离最小的样本 3.统计出k个样本中大多数样本所属的分类 4.这个分类就是待分类数据所属的分类 数学表达:目标函数值可以是离散值(分类问题),也可以是连续值(回归问题).函数形势为f:n维空间R—〉一维空间R。 第一步: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DTrn)和测试集(DTES)。 第二步:在测试集给定一个实例Xq;在训练集(DTrn)中找到与这个实例Xq的K-最近邻子集{X1、、、、XK},即:DKNN。 第三步:计算这K-最近邻子集得目标值,经过加权平均: ^f(Xq)=(f(X1)+...+f(XK))/k作为f(Xq)的近似估计。改进的地方:对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8个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吕杰编著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教研室

内容介绍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是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参考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生物化学实验与实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汇编而成。该实习指导围绕教学大纲设计了8个实验内容。

目录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4) 实验二DNS-CL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 (5) 实验三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 (7) 实验四酪蛋白的制备 (8) 实验五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10) 实验六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及活力测定 (12) 实验七酵母RNA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14) 实验八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16)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学习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化分离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所需样品量少,分辨力较高等优点而广泛的用于物质的分离,并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缺点是展开时间较长。 分配层析法:是利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是一个常数即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溶剂系统: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水和滤纸纤维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其扩散作用降低形成固定相,有机溶剂和滤纸亲和力弱,所以在滤纸毛细管中自由流动,形成流动相,由于混合液中各种氨基酸的分配系数值不同,其在两相中的分配数量及移动速率(即迁移率Rf值)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标准氨基酸溶液 2、仪器: 层析缸,层析纸,毛细管,天平,吹风机等。 3、试剂: (1)氨基酸标准溶液:0.1M丙氨酸和0.1M谷氨酸标准溶液。 (2)溶剂系统:正丁醇:甲酸:水=15:3:2(体积比)摇匀; (3)0. 1%的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1—5克,丙酮100毫升 四、实验步骤: 纸层析 (1) 取一长方形滤纸,在滤纸纵向对应的两边距边沿2cm 处,用铅笔轻轻的各画两条平行线,一条作前沿标志,一条作点样线,在点线上每隔2cm 画一个“+”作为点样位置,共5个点。 (2) 点样:用毛细管点样,其中2个点用毛细管点上氨基酸的标准溶液;中间间隔一点,另2点点上未知氨基酸的溶液。每个点样点重复点5次,每点一次用电吹风吹干后再点下次,点样点的直径应控制在2mm左右,点样完毕用大头针将滤纸做成筒形,点样面向外,注意纸的两边不要接触。 (3) 展层:向层析缸中加入层析溶剂,液层不要超过点样线(高约1.5cm,约50-60ml 溶剂),将滤纸点样点朝下放入层析溶剂中,将层析缸密闭,待溶剂到达标志线后取出,吹干。 (4)显色:用喷雾器将茚三酮显色剂均匀喷在滤纸上,吹风机热风吹干显色。 五.结果分析: (1)用铅笔将层析色谱轮廓和中心点描出来; (2) 测量原点至色谱中心和至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各种氨基酸色谱的Rf 值。 Rf=组分移动的距离/溶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原点至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致溶剂前沿的距离 六、思考题: 1、何谓分配层析法和分配系数?

氢化肉桂酸的制备--有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种Raney Ni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催化加氢的相关操作; 3、练习减压蒸馏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 实验室或工业上最常用氢化催化剂是Raney镍,即镍铝合金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及洗涤后制得的海绵状的镍。反应方程式如下: NiAl2+6NaOH Ni+2NaAlO2+3H2 普遍接受的催化氢化反应机理认为是氢和有机分子中不饱和键首先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被催化剂的活化中心活化后,分布完成加成反应,生成饱和的有机分子,最后从催化剂表面解吸附。由于两个氢原子是从不饱和键的同一侧加上去的,因此催化氢化是顺势加成的立体选择反应。利用高活性的Raney镍,在常温常压下,用氢气将肉桂醛还原成氢化肉桂酸反应几乎是定量进行的。方程如下: C6H5CH=CHCO2H+H2→C6H5CH2CH2CO2H 理论吸氢量可以按照气态方程pV=nRT计算: =n×0.082×(273+t)×1000 V=nRT P 三、实验步骤 1、 Raney Ni的制备 1) 称取5gNaOH于100mL烧杯中,在冰水浴冷却下加20mL蒸馏水溶解,使碱液温度控 制在10℃以下。 2) 将4g 铝镍合金粉(1:1)分6-10批次小心地加入到碱液中,反应放热释放出氢 气,需不断搅拌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 3) 加毕后撤去冰水浴,溶液逐渐恢复室温;将烧杯置于65℃的恒温水浴上,搅拌至 无气泡逸出(约1h),停止加热搅拌。静置使镍粉沉积、冷却. 4) 将烧杯倾斜并轻轻敲击杯壁,使烧杯底部固体滑向一边,小心倾斜倒出大部分碱 注:实验报告的内容: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讨论分析(完成指定的思考题和作业题);六、改进实验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