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1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预后越好。

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

胞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阳性反应

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的应用: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上也很有帮助。众所周知,类癌和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具有相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仅在形态学上区分这两种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Villi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据文献报道在85%的胃肠道类癌病例中有villin的表达,但在胰岛细胞肿瘤上

未见阳性表达报道。Villin在类癌上的表达通常为胞膜阳性。另外,有一些证据表明villin在胃和下消化道的小细胞癌上的表达率比在其他部位的小细胞癌上要高。如:肺、食道、膀胱或前列腺等。据文献报道,大约有40%的肺类癌病例villin阳性,在其他一些神经内分泌肿瘤上,如甲状腺髓样癌和少数的美克尔细胞瘤上也有villin的表达。

TS胸苷合成酶,是5-FU重要作用靶点,如果其高表达,阳性反映++以上,提示肿瘤细胞对5FU耐药。

腺、少数间叶组织,常用于神经鞘瘤、恶黑、脂肪肉瘤、软骨肿瘤诊断。NSE主要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

肿瘤诊断。

EMA上皮膜抗原,糖蛋白,广泛分布各种上皮及其肿瘤。

100%。

亦可用作其他癌症的诊断标志物。对各种癌症细胞进行检查后发现,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都过度表达AMACR,以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表达最高。

在Burkitt淋巴癌,慢性髓性白血病等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近几年来发现该抗原在造血系统外的某些肿瘤中有表达,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抗体在对肾细胞癌进行诊断和鉴别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好的标记作用,被认为是HD的重要标志物。除HD的鉴别诊断外,对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肿瘤CD15的表达研究发现,CD15表达随癌细胞分化程度下降、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增高而明显增高。认为CDl5的表达是判断肿瘤的发展、预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免疫电镜观察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大肠癌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CD15可能是通过对所结合的铺基构型改变影响和参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过程。

CD56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主要分布于大多数神经外胚层来源细胞,常用于星型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也是NK细胞瘤的重要标志,也标记小细胞肺癌。

表达、低分化低表达。

胞来源肿瘤、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首选)。

些神经组织细胞,多用于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GIST 80-90%.CD31也标记血管内皮。

主要作为透明质酸受体,结合透明质酸后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而CD44v 则主要表达于转移的肿瘤细胞。李道明等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42例食管鳞癌CD44v4/5的表达,结果发现,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6.19%(16/21),而非转移组的阳性率为42.86%(9/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癌巢周边的癌细胞、肌间浸润的癌细胞、有核分裂的癌细胞和癌栓中的癌细胞及浸润脉管壁的癌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张成武等检测了2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43例异型增生和85例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无表达,而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阳性率分别为30.2%和74.1%,其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生长方式、静脉和淋巴管侵袭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以上结果均表明,CD44v的高表达构成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与易转移性。NESTIN,神经干细胞中极为丰富。

肿瘤相关抗原72 (TGA72) 多种恶性上皮性肿瘤表达TGA72,尤其是乳腺癌、卵巢癌和结肠癌。正常上皮细胞、肉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通常TGA72阴性。TGA72抗体用于乳腺癌的研究较多,其高表达通常与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分化差及高增殖活性有关。

(EP-CAM),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多种肿瘤可有GA733表达,尤其是乳腺癌、结肠癌及肺癌等。Kubuschok等采用GA733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中隐匿性微转移灶进行检测,发现隐匿灶的检出是判断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肠癌GA733表达形式与肿瘤预后有关,细胞膜及细胞浆的表达预后较基膜侧的表达为差。

肺肿瘤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原发性和转移性肺腺癌、少部分大细胞未分化肺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TTF-1亦阳性,而TTF在其它组织表达阴性。据此认为TTF-1可用来鉴别肺腺癌与鳞癌,并有助于与肺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得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就是以免疫学得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得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就是在医学得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得作用,对疾病尤其就是肿瘤得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得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得手段、免疫组化技术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 在酶标法得基础上发明得,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与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随着新技术得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得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得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与病种不同选择不同得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得诊断起到重要得辅助作用、对病人得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目前常用得抗体分四大类 1。上皮性标记物:CKhigh(AE3), CK low,CK-pan,CK19,CK7, CK20,EMA,CEA,-CA 15-3,SCLC , E—Caldeherin,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AFP。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肉瘤、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 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CD43,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Bcell标记物:CD—20 ,CD79a,CD23, CD10,Kappa ,Lambda CD21CD38 ,CyclinD1 ,Bcl—2。?其它:LCA,CD15,CD30,MPO,CD34,TdT,这些抗体用于淋巴瘤33个亚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目前开展得系列检查与意义 1。乳腺癌五项(ER、PR、C—erbB-2(Her-2)、Ki—67、P53) ER、PR阳性,90%得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C-erbB-2阳性(2+—3+)可服用抗Her—2基因药物。如果ER与PR均阴性,C-erbB-2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 Ki—67就是细胞生长指数,代表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得细胞生长速度。Ki—67值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预后越不好。P53就是广谱致癌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表达值越高预后越不好。据报道,国际上目前有抗P53基因阳性得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2。垂体腺瘤功能六项检查 LH( 促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 促甲状腺素),PR L(泌乳素)GH(生长激素) 。根据某一种抗体阳性表达进行术后药物治疗。 3.恶性肿瘤得Ki—67与P53常规检查 目前得研究表明,大部肿瘤得复发、转移取决于Ki—67值与P53值,而与肿瘤得组织得分型关系不就是十分密切,如中分化腺癌,如果Ki-67与P53值超过50%,预后不佳,相反,如肿瘤得组织分型为低分化腺癌,而Ki-67与P53值较低,预后也会较中分化或高分化癌得预后稍好。4?.GIST(胃肠道间质瘤)与EGIST(胃肠道外间质瘤)得诊断?GIST就是90年代新发现得肿瘤,过去均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现在经过一组免疫组化可将其诊断,GIST得生物学形为一般无良性,因为小于2cm得GIST偶而也有转移。其良恶性程度取决于肿瘤得大小与核分裂像,国际确定GI ST侵袭行为危险性得推荐方案如下: 危险程度大小核分裂数?很低〈2cm <5/50HPF?低2-5cm〈5/50HPF 中等<5cm5-10cm 6—10/50HPF〈5/50HPF?高〉5cm>10cm不计>5/50HPF不计>10/50HPF?GIST得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CD34(±)、S—100(±)Actin(±)、Desmin(—)、CD117阳性可用格林卫治疗,且效果较好。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17993707.html,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作者:郑宏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免疫组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病理科检查里面。但是,很多病人在接受免疫组化时心里都是充满了疑惑的,其既不知道免疫组化是什么,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免疫组化。甚至还有一部分病人认为医生让自己接受免疫组化就是为了挣钱,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出现,对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所以,接下来本文就对免疫组化及其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阐述了病理科为什么要安排病人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一、什么是免疫组化? 所谓免疫组化实际上就是应用抗原抗体反应这一原理,通过化学反应来让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对组织细胞里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进行定位、定性以及相对定量研究的一种新细胞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种类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主要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几种。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就是抗原抗体反应。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时候会出现非常大的特异性,免疫组化就是通过此原理的有效利用,先完成细胞或者组织里面的相应化学物质制取,将其当成抗原或者半抗原,然后再利用免疫动物完成特异性抗体的获取,最后再通过这个特异性抗体去探测细胞或者组织里面是否有同类抗原存在。又因为抗原、抗体以及其复合物都是没有颜色存在的。所以,还需要通过组织化学的方法完成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的着色,从而更加准确的完成对人体里面未知抗原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工作,为后续的判断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有效避免判断失误的情况发生。 二、病理科安排病人做免疫组化的原因? 在最近这几年,随着各种特异性抗体的产生,通过传统的检查技术已经没有办法完成病情的准确判断了。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同时免疫组化这一新的细胞化学技术还拥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定位准确以及形态功能相结合等优点,可以帮助医生更为精准的完成病情判断,从而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展开提供更为强有力的依据。 首先,通过免疫组化可以让医生完全肿瘤来源的准确确认。我们身体器官以及组织里面的细胞,由于起源都是一样的,所以它们的形态结构也十分相似,很多时候根据形态根本没有办法准确的完成区分工作。仅仅通过肉眼进行分辨的话,会有极大可能因为主观性或者疏忽导致病情判断错误的情况出现,影响到后续的治疗工作,甚至有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而免疫组化这种方法则会对相应的细胞组织进行染色处理,将其情況更为直观的

常见肿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抗体选择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1.前列腺癌:CK、P63、34?E12、PSA、P504S(9AMAC)、AR 2.前列腺增生/腺瘤:CK、P63、34BE12、P504S 3.肾癌:CK、EMA、Inhibin、Melan-A、CK7、Vimentin、PAX2、CD10 4.肾母细胞瘤:WT-1、CK、P53、Ki-67 5.膀胱尿路上皮癌:CK7、CK20、P53、Ki-67、P63 6.精原细胞瘤:CK、PLAP、CD117、LCA、OCT3/4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7.胸腺肿瘤:CK、CD3、CD5、CD20、TdT、EBV* 8.霍奇金淋巴瘤:CD30、CD15、ALK-1、EMA、CD3、CD20、EBV*、PAX-5 9.非霍奇金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TdT、CD43 1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D30、CD15、ALK-1、EMA、CD3、CD20、EBV* 1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43、CD30、Ki-67 12.小B细胞淋巴瘤:CD3、CD5、CD10、CD20、CD23、CD79α、CyclinD1、TdT 13.T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3、CD45RO、CD79α、TdT、TiA-1、Perforin 14.套细胞淋巴瘤:CD3、CD5、CD20、CD79α、CyclinD1、TdT、Bcl-2、Ki-67 15.T/NK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56、TiA-1、Perforin、粒酶B 16.淋巴上皮病变/癌:CK、EMA、S-100、Ki-67、P53、EBV*、P63、CD30、CD20 17.Burkitt淋巴瘤:CD3、CD20、CD79α、CD10、Bcl-2、Bcl-6、Ki-67、EBV*、TdT 18滤泡性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10、Bcl-2、Bcl-6、Ki67 19.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CD2、CD3、CD7、CD20、CD43、Perforin、TiA-1、EBV* 20.浆细胞瘤:CD3、CD20、CD38、CD138、CD79α、EMA、κ*、λ* 21.坏死性淋巴结炎:CD3、CD20、CD45RO、CD79α、CD43、CD68、Mac387、CD163 22.粘膜相关淋巴瘤:CK、CD3、CD5、CD10、CD20、CD23、CD43、CD79a、CyclinD1 2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CD3、CD20、CD45RO、CD43、CD79α 24.组织细胞肉瘤:S100、CD10、CD21、CD35、CD68、Lysozyme、MPO、CD33、CD34、CD11c、CD14、CD45R O 25.朗格罕氏细胞增生症/肉瘤:S100、CD1α、CD68、CD35、HMB45、CK、EMA、Ki67、CD45 26.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S100、CD1α、CD68、CD21、CD35、CD3、CD20、CD30、CK、EMA、Ki67、C D45 27.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肿瘤:CD21、CD35、S100、CD1α、CD68、CD3、CD23、EMA、VIM、MPO、CD34、CD7 9α、CK、HMB45 28.肥大细胞肿瘤:CD117、CD45、CD33、CD68、CD15、CD3、CD20 消化系统肿瘤 29.胃癌:CK7、CK20、Villin、CEA、P53、Ki-67、CDX-2、GST-π、AB/PAS** 30.肠癌:CK7、CK20、Villin、CEA、P53、Ki-67、CDX-2、GST-π、AB/PAS** 31.肝细胞癌:AFP、CD34、CEA、CK8/18、CK19、Ki-67、P53、HbsAg、Hepatocyte 32.肝胆管细胞癌:CK7、CK20、Villin、AFP、CD34、CEA、CK8/18、CK19、Ki-67、Hepatocyte、HbsAg 33.食道癌:P53、Ki-67、CDX-2、GST-π、P63 34.胰腺癌:CEA、P53、Ki-67、CDX-2、GST-π、Villin、CK7、CK20、 35.胰岛细胞瘤:CD56、Syn、CgA、Ki-67、Insulin、CK8/18、CK19 39.肝炎病毒:HbsAg、HbcAg、HCV 涎腺肿瘤 37.涎腺粘液性囊腺癌:CK、P63、SMA、Vimentin、Myosin-heavy chain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 1.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AE3),CK low ,CK-pan,CK19,CK7,CK20,EMA,CEA,-CA15-3,SCLC , E-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 AFP。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 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 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标记物:CD-20 ,CD79a ,CD23,CD10 ,Kappa ,Lambda CD21 CD38 ,CyclinD1 ,Bcl-2。 其它:LCA,CD15,CD30,MPO ,CD34,TdT,这些抗体用于淋巴瘤33个亚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目前开展的系列检查和意义 1.乳腺癌五项(ER、PR、C-erbB-2(Her-2)、Ki-67、P53) ER、PR阳性,90%的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C-erbB-2阳性(2+-3+)可服用抗Her-2基因药物。如果ER和PR均阴性,C-erbB-2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 Ki-67是细胞生长指数,代表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的细胞生长速度。Ki-67值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预后越不好。P53是广谱致癌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表达值越高预后越不好。据报道,国际上目前有抗P53基因阳性的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2.垂体腺瘤功能六项检查 LH(促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促甲状腺素),PRL(泌乳素)GH(生长激素)。根据某一种抗体阳性表达进行术后药物治疗。 3.恶性肿瘤的Ki-67和P53常规检查 目前的研究表明,大部肿瘤的复发、转移取决于Ki-67值和P53值,而与肿瘤的组织的分型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如中分化腺癌,如果Ki-67和P53值超过50%,预后不佳,相反,如肿瘤的组织分型为低分化腺癌,而Ki-67和P53值较低,预后也会较中分化或高分化癌的预后稍好。 4.GIST(胃肠道间质瘤)和EGIST(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 GIST是90年代新发现的肿瘤,过去均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现在经过一组免疫组化可将其诊断,GIST的生物学形为一般无良性,因为小于2cm的GIST偶而也有转移。其良恶性程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像,国际确定GIST侵袭行为危险性的推荐方案如下: 危险程度大小核分裂数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1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预后越好。 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

胞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阳性反应 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的应用: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上也很有帮助。众所周知,类癌和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具有相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仅在形态学上区分这两种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Villi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据文献报道在85%的胃肠道类癌病例中有villin的表达,但在胰岛细胞肿瘤上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地应用及意义(一)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 IHC方法相对简单,但从取材到发报告之间环节较多,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偏差,甚至导致漏诊、误诊。除IHC染色常规注意事项外,血液肿瘤标本的检测还有其特殊性。 1.标本的前期处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标本,主要是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组织。与其它组织相似,造血细胞表面抗原不同其稳定性会有差异,从而对固定剂的耐受性不同。组织固定的原则,是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 (1)淋巴结:取材后迅速固定,待组织表面变硬即可修块。以淋巴结大小为直径,厚度不超过3mm,以使组织得到充分的固定。如淋巴结中有淤血、坏死成分,应尽量除去。组织制片中的每个步骤都应严格掌握,以免破坏组织的抗原活性。(2)脾脏:脾脏组织较大,应注意多点取材;脾脏又是贮血器官,含血量多,取材时应尽量除去积血;取材大小以2×2×7.5px 为宜,取材后尽快固定。在多块标本中,病理医师应根据HE切片,挑出病变明显的1~2 块作IHC 染色。(3)骨髓组织:特点为组织小,主要为骨质,造血细胞充斥于骨小梁之间。在组织制片的每个步骤都应相应缩短时间。骨髓组织制片需要脱钙,酸性脱钙液对抗原活性有影

响,常规采用的2%硝酸,脱钙不应超过3小时。EDTA脱钙液偏碱性,比较温和,效果较好,只是时间长,约需24~48小时。(4)骨髓涂片:某些情况下当骨髓组织取材不好,如太小或组织为骨皮质、血凝块等不能进行石蜡包埋制片时,可用骨髓涂片代替。但注意骨髓涂片不能太厚,最好不混血。涂片稍干后用甲醇:丙酮(1:1)固定90秒后染色。涂片不能在室温下久存。(5)外周血涂片:某些特殊情况不能采用穿刺骨髓取材时,可用外周血涂片代替。前提是外周血有核细胞总数必须较多,结果才相对可靠,固定同骨髓涂片。(6)组织印片:当疾病诊断和分型必需的标记物不能用于石蜡切片时,可用组织印片来补救。将新鲜软组织取材后,按取材大小平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轻压,然后垂直取下标本,组织表面的细胞即印在玻片上,风干,固定同骨髓涂片。组织印片与冰冻切片相似,由于形态不好,除特殊情况外,临床上尽量不用。 2.IHC所采用的检测系统IHC染色方法很多,如免疫荧光、免疫酶标、免疫金标。免疫酶标是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产物,通过光镜对细胞表面或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免疫酶标以其标记酶不同又分为标记过氧化物酶(HRP)法,如ABC、SP及相应二步法;标记碱性磷酸酶(AP)法,如SAP及相应的二步法。葡萄糖氧化酶(GOD)分子量较大,具有较多的氨基酸,在标记时易形成广泛的聚合,影响酶活

石蜡切片病理、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案

石蜡切片病理、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案 石蜡标本固定、脱水、包埋方法 大鼠自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内固定1-2h后取材:取脑出血血肿处脑组织(厚度约3mm),置于塑料盒中并浸泡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室温中固定时间12-48h,固定好的组织脱水前应流水冲洗30min-1h左右除去固定液,取固定好的脑组织标本脱水、包埋。具体步骤按以下方法进行:此方法参考《组织病理学技术》周庚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70%: 1h-2h ?80%: 1h-2h ?90%: 1h-2h ?95%: 1h-2h ?95%: 1h-2h ?无水Ⅰ:30min-60min ?无水Ⅱ:30min-60min ?二甲苯及水水酒精 1:1混合液 30min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30min ?石蜡Ⅰ: 1h ?石蜡Ⅱ: 1h ?石蜡Ⅲ: 1h 包埋:在病理科包埋方法基础上灵活改进:在包埋铁模具上进行,融蜡-放置组织于中央-扣包埋盒4℃冷却10min-撬蜡。 注意事项: 1、固定液的种类:10%中性甲醛,4%的多聚甲醛最合适,在37°或室温中固定12-48h能很 好保存抗原和抗体的反应能力,实验室用的更多的是在4℃冰箱中固定24h-3d。有人建议中性甲醛40摄氏度固定2~3小时,流水冲洗20min-30min,这样可以缩短制片的时间。 2、熔蜡温度65 ℃左右; 3、严格按照预定实验步骤进行,保证脱水及透明完全,透明后见云雾状说明脱水不完全, 需退回无水酒精中返工。 4、经一级二甲苯透明后检查组织是否透明,二级二甲苯透明时间以具体时间而定。 5、注意及时更换梯度酒精及二甲苯(1月)。 组织石蜡切片摘自《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及应用》 P12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载玻片的处理:采用现成的APES处理过的硅化载玻片。 2.石蜡切片注意事项:1、用于免疫组化的蜡温应为56~58℃,切片水温为 40℃左右,应先置于冷水中(冷水中可参入酒精有利快速展片-见相关方 法),然后再移入热水中,这样可以使切片顺利展平;2、烤片时要注意:一般在62℃烤片30-60min,抗原较强的组织可在60摄氏度烤3~8h,抗 原较弱的组织可于37℃的恒温箱内过夜;3、切片如需长期保存,可置 于4℃或室温下,千万不可脱蜡后4℃保存,因脱蜡后失去了对抗原决定 族的保护。

肿瘤病理结果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34BE12: 角收白抗体,阳性提示良性病变。前列腺抗基底细胞特异抗体(34BE12)是一种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它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阳性率高,而恶性分泌上皮细胞阴性,前列腺基底细胞存在与否是判断癌与非癌的一个重要标志, 34BE12明确阳性者都应诊断良性,侵润性前列腺癌34BE12阴性. P63:抑癌基因,阳性提示良性病变。是一种新近认识的基底细胞标记物,与P53具有同源性,染基底细胞比34BE12更敏感,因P53在良性增生、萎缩、腺病和不典型增生中可有假阴性,而P63几乎均呈阳性,在疑难的前列腺病变中应用P63或P63加34BE12的混合试剂检测对诊断更有帮助。 P504S一前列腺癌的新标记,即使在小的针刺活检中癌的P504S阳性率仍为95%,而良性腺体(萎缩、腺病、硬化性腺病和基底细胞增生)均阴性,与34BE12及P63染色结果正相反,三者联合应用对比明显,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很有帮助。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CEA:多数腺癌表达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

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病理科免疫组化常用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抗体标记谱系 第一节 上皮细胞标志 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 CK就是一种中间丝蛋白,就是上皮细胞及其肿瘤较特异标志物。CK分子量为40~60KD,根据其分子量不同分为20余种,并粗略划分为高分子CK(HCK)与低分子CK(LCK)。 2.广谱细胞角蛋白PCK PCK标记所有单层上皮、复层上皮、移行上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来源得良恶性肿瘤、滑膜瘤与间皮瘤等少部分间叶源性肿瘤亦可阳性、 3。高分子角蛋白HCK HCK主要标记复层鳞状上皮及鳞状细胞癌,HCK(34βE12)常用于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观察基底细胞存在与否有助于前列腺癌得诊断。 4、低分子细胞角蛋白LCK LCK主要存在于单层上皮及腺上皮细胞,因此,LCK主要用于内脏腺上皮肿瘤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5。细胞角蛋白7 CK 7 CK7分子量为54KD。主要标记腺上皮与移行上皮细胞,卵巢、肺与乳腺上皮为CK7阳性,而结肠、前列腺与胃肠道上皮为CD7阴性,因此可用于卵巢癌(CD7+)与结肠癌(CK7—)得鉴别。 6。细胞角蛋白8 CK8 CDK8分子量为52、5KD,主要标记非鳞状上皮,因此主要用于腺癌与导管癌得诊断,鳞癌一般不表达CK8。有报道肝细胞癌主要表达CK8与CK18、7、细胞角蛋白10 CK10 CK10分子量为56。5KD、主要标记上皮得基底上层与颗粒细胞层,同时CK10表达与细胞得分化程度呈正比,高分化者常阳性,主要用于鳞癌得诊断。 8。细胞角蛋白13 CK13 CK13分子量为53KD。标记所有得复层上皮,包括角化与非角化上皮。主要用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得诊断、 9、细胞角蛋白18 CK18 CK18分子量为45KD,属低分子量A型细胞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为阴性。主要用于腺癌得诊断。 10、细胞角蛋白19 CK19 CK19分子量为40KD,分布于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主要用于腺癌得诊断。肝细胞不表达CK19,因此可用于肝癌与转移性腺癌得鉴别。 11。细胞角蛋白20 CK20 细胞角蛋白20(CK20)分子量为46KD,主要标记胃肠道上皮、尿道上皮与Merkel细胞、主要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粘液性肿瘤与Merkel细胞癌得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与卵巢非粘液性肿瘤均不表达CK20。 12。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EMA就是一组糖蛋白,广泛分布在各种正常上皮细胞膜及其肿瘤细胞中,分布范围与细胞角蛋白相似,但对内脏腺上皮得表达优于细胞角蛋白。对上皮源性肿瘤,尤其就是低分化腺癌,最好与细胞角蛋白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病理科免疫组化技术员培训

病理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员培训及技术操作规范 一、病理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员培训规范: 凡新入我科的病理技术员均需进行免疫组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经考核合格、具备病理技术员技士资质后方能从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二、病理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规范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准备事项 (一)组织切片的制备 常规切片脱蜡至水(组织固定需用10%中性甲醛) (二)抗体的选择、稀释和保存 (1)选择抗体应先了解其反应谱和适用条件〔包括适用切片(石蜡切片抑或冷冻切片)、稀释度和温育时间等〕。 (2)对于未曾使用过的新抗体,应按照有关说明书的提示,以几个不同的稀释度对适宜检材(已知阳性切片/涂片)进行预试验;根据染色阳性表达的程度和检材背景着色程度,确定用于染色的最适稀释度 (3)抗体的原液应于分装后置于一20℃冷室中保存,切勿反复冻存(以免效价降低)。(4)抗体的工作液可置于4℃冰箱中保存。 (5)抗体的稀释。 (1)一般用0.01M PBS(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pH值7.2。 (2)或用0.05M TBS(生理盐水三经基氨基甲烷缓冲液),pH值7.6。 (3)必要时可按需要加适量小牛血清清蛋白。 (三)被检测组织内抗原的修复 (1)经4%中性甲醛之类含醛基固定剂固定的组织,其切片中的抗原决定簇因醛的交联作用而被封闭,从而影响抗原一抗体反应。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对于组织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会使组织中的固有抗原尽量多地暴露出来,提升了大部分检测抗体的阳性率和反应强度。有的抗体不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应按抗体试剂说明书的提示决定是否进行被检测组织内的抗原修复。 (2)抗原修复缓冲液。 (l)一般为0.01M柠檬酸缓冲液(2.1g柠檬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用2M NaOH调节pH值至6.0)。

病理科开展免疫组化抗体作用使用范围(仅供参照)

病理科开展免疫组化抗体目录 AACT CK低分子量CD99 PSA Hepa-1 CD21 EMA CK高分子量CD117 P63 TdT CD23 MC AE1/AE3(CK广谱) CD138 P504S Cyclin D1 CD30 CEA CK5 CDX2 Galectin-3 D2-40 CD31 NF CK5/6 CA125 CgA ALK CD34 Desmin CK7 Calcitonin E-Cadherin OLIG2 CD38 AFP CK8 Calponin P120 Napsin-A CD43 GFAP CK18 Villin P53 P16 CD45RO PLAP CK19 Vim ER Pax-5 CD45 NSE CK20 CD19-9 PR MyoD1CD56 Bcl-2 CD1аKi-67 Glypican-3 CD68 Bcl-6 CD3 ToPo-ⅡMUM-1 CD79a Melan-A CD5 EGFR Tg Actin(广谱) HMB45 CD10 VEGF TTF-1 SMA Insulin CD15 Her-2 Syn Kappa 资料参考 1

资料参考 2 Inhibin CD20 S-100 CR Lambda 病理科开展免疫组化抗体作用/使用范围 序 号 抗体 简称 中文 名称 作用/使用范围 备注 1. AACT 抗胰糜蛋白酶 AACT 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存在于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多种胃肠道和肺部肿瘤中,主要用于标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但是在很多 癌、肉瘤和淋巴瘤中叶可以阳性反应。 2. EMA 上皮膜 抗原 EMA 是一种400kDa 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此抗体可以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性的肿瘤,EMA 阳性表达的肿瘤包括大多数 的癌、间皮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样肉瘤等,恶性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软组织 肿瘤阴性表达。 3. MC 鼠抗-人该抗体是肥大细胞较好的标记物。研究表明在皮肤、鼻与肺等变态反应性疾Mast

免疫组化与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与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已经应用于病理诊断,对诊断肿瘤、肿瘤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本文重点讨论了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 1. 什么是免疫组化? 2. 什么是病理诊断? 3.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4.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的局限性 5. 临床上常用指标的意义 1、什么是免疫组化? 在了解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然后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用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抗原物质。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其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Figure 1)。 Figure 1. The theoretical diagram of IHC

免疫组化针对的样本主要是组织。组织是来自患者或动物,经过冷冻或石蜡包埋。将这些组织制成约4μm厚的切片,封片后再处理。若样本是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对于ICC,大部分细胞外基质及其他基质组分被去除,只剩下整个细胞来染色。ICC 的来源可以是细胞悬液,来自患者或动物(如血涂片、拭子等),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组织培养细胞系。 2、什么是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诊断是对手术切下或尸体解剖取下的肿瘤标本进行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以便于诊断疾病。样本更多源于活人。尽管各种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病理诊断仍然是肿瘤各种检查方法中最可靠的,病理诊断被喻为“金标准”,也是疾病的最终诊断。如果将病理诊断和生化免疫等检验诊断进行比较,病理诊断就好像警察办案获得的指纹、脚印、DNA等实际证据。因其通过显微镜观察疑似病变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可直接看出组织发生了怎样的病理变化,能较准确地对疾病做出判断,尤其在肿瘤性质的诊断上更为常用。而免疫组化,就是病理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3、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Ig)的轻链抗体检测B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确定肿瘤分期:肿瘤分期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与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密切相关,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判断肿瘤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 ?细胞属性的判定: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来判定细胞的属性,确定肿瘤的来源。 ?确定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对于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用免疫组化技术有助于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来源,进一步确定原发部位。如角蛋白抗体(CK20)在胃肠道癌、胆管癌、胰腺癌中阳性,而在肺癌、乳腺癌、肾癌中阴性。 ?对“未分化”恶性肿瘤的分类:未分化恶性肿瘤包括癌或肉瘤,在HE切片上由于肿瘤的“未分化”而缺少肿瘤细胞的起源特征不能分类,初步区分组织学类型用非特异性抗体,在其基础上再选用特异性抗体做进一步鉴定。 ?进一步分类不同器官与组织交界处肿瘤:由于重叠的特征,在一些组织器官交界处的肿瘤,仅凭组织学基础对肿瘤进行分类很困难。 如发生于组织交界处的肿瘤有睾丸胚胎癌与精原细胞癌,两者较难区别,且治疗与预后显著不同,但用免疫组化检测角蛋白就较易于区别:角蛋白阴性则为精原细胞癌,而角蛋白阳性则为胚胎癌。 ?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转移灶:在常规组织切片中,辨别单个或几个转移性肿瘤细胞很难,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与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也不易区别,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癌)转移灶。 4、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的局限性 但是,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在肿瘤诊断中评估免疫组化的局限性主要在抗体特异性和解释方面。在免疫组化操作过程中中都必须有适当的阳性与阴性对照,作为技术完整性质量控制,如对照组被忽略或不理想时,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要谨慎对待,免疫组化的正确结果,不仅要依靠技术步骤上规范化操作,而且有赖于正确的解释,在报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时不应孤立地解释,应考虑到诊断与鉴别诊断、所应用的抗体特性、所研究组织性质,同时还要注意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的干扰。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必须熟悉各种抗体真阳性反应部位,实现实验室间免疫组化标准化,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

病理科免疫组化常用抗体

病理科免疫组化常用抗 体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抗体标记谱系第一节 第二节上皮细胞标志 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 CK是一种中间丝蛋白,是上皮细胞及其肿瘤较特异标志物。CK分子量为40~60KD,根据其分子量不同分为20余种,并粗略划分为高分子CK(HCK)和低分子CK(LCK)。 2.广谱细胞角蛋白PCK PCK标记所有单层上皮、复层上皮、移行上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来源的良恶性肿瘤、滑膜瘤和间皮瘤等少部分间叶源性肿瘤亦可阳性。 3.高分子角蛋白HCK HCK主要标记复层鳞状上皮及鳞状细胞癌,HCK(34βE12)常用于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观察基底细胞存在与否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4.低分子细胞角蛋白LCK LCK主要存在于单层上皮及腺上皮细胞,因此,LCK主要用于内脏腺上皮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细胞角蛋白7 CK 7 CK7分子量为54KD。主要标记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卵巢、肺和乳腺上皮为CK7阳性,而结肠、前列腺和胃肠道上皮为CD7阴性,因此可用于卵巢癌(CD7+)和结肠癌(CK7-)的鉴别。 6.细胞角蛋白8 CK8

CDK8分子量为,主要标记非鳞状上皮,因此主要用于腺癌和导管癌的诊断,鳞癌一般不表达CK8。有报道肝细胞癌主要表达CK8和CK18。 7.细胞角蛋白10 CK10 CK10分子量为。主要标记上皮的基底上层和颗粒细胞层,同时CK10表达与细胞的分化程度呈正比,高分化者常阳性,主要用于鳞癌的诊断。 8.细胞角蛋白13 CK13 CK13分子量为53KD。标记所有的复层上皮,包括角化和非角化上皮。主要用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9.细胞角蛋白18 CK18 CK18分子量为45KD,属低分子量A型细胞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为阴性。主要用于腺癌的诊断。 10.细胞角蛋白19 CK19 CK19分子量为40KD,分布于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主要用于腺癌的诊断。肝细胞不表达CK19,因此可用于肝癌和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11.细胞角蛋白20 CK20 细胞角蛋白20(CK20)分子量为46KD,主要标记胃肠道上皮、尿道上皮和Merkel细胞。主要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粘液性肿瘤和Merkel细胞癌的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非粘液性肿瘤均不表达CK20。 12.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EMA是一组糖蛋白,广泛分布在各种正常上皮细胞膜及其肿瘤细胞中,分布范围与细胞角蛋白相似,但对内脏腺上皮的表达优于细胞角蛋白。对上皮源性肿瘤,尤其是低分化腺癌,最好与细胞角蛋白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13.上皮特异性抗原 Epithelial Specific Antigen,ESA,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一) 作者:联合病理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833 一、病理外检中常用抗体标记 上皮类标记 ·AE1/AE3 最常用 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 与低、中分子量角蛋白反应 肝细胞为阴性,而胆管细胞阳性 用于确定肿瘤为上皮源性 ·CAM 5.2 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 包含CK8 和CK18,主要染色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腺上皮,正常鳞状上皮阴性 用于染小细胞癌 用于胸腺瘤和梭形细胞癌 用于肝细胞癌:AE1/AE3 - CAM5.2 + 用于乳腺外的Paget’s病 ·CK34BE

胞浆阳性着色 鳞状上皮和鳞状细胞癌阳性 用于染前列腺的基底层细胞,鉴别浸润癌用于染涎腺肿瘤的肌上皮 用于染Mallory 小体 ·EMA 细胞膜/细胞浆阳性着色 上皮标记的替代品 浆细胞阳性,很好的内对照 用于染滑膜肉瘤 EMA + 用于大细胞分化不良性淋巴瘤 EMA + 用于L&H 富于淋巴细胞的结节状何杰金用于脑膜瘤 EMA+ AE1/AE3 – 用于浆细胞瘤常常 EMA + ·CK7 和CK20 胞浆阳性着色 两者联合应用可鉴别很多种癌的原发部位CK7 常常在胃肠道的癌为阴性 CK20 只有胃肠道癌和Merkel 细胞癌阳性

间皮细胞标记 ·Calretinin 细胞核和细胞浆阳性着色,核阳性着色为必需 间皮强阳性,Sertoli和肥大细胞阳性 用于鉴别间皮瘤(+)和腺癌(-),常加CEA 用于鉴别梭形细胞间皮肉瘤(+)和其他的浆膜腔肉瘤(-)用于鉴别胸、腹水中的癌细胞和间皮细胞 确定为间皮细胞,如大网膜内陷入的一团细胞或腺瘤样瘤神经元分化标记,如中枢神经细胞瘤 帮助确诊心脏粘液瘤,几乎全为(+) 白细胞标记 ·非何杰金淋巴瘤大致分类 CD20 (L26),CD3 怀疑T 细胞淋巴瘤者加UCHL-1(CD45RO) 怀疑浆细胞瘤者LCA(CD45RB),CD79a, CD138 小B 细胞淋巴瘤者,CD79a, CD43(MT1) ·LCA (CD45RB) 几乎所有的白细胞(+ )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乳腺癌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