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初中地理知识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初中地理知识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初中地理知识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初中地理知识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

【知识点的认识】

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象.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云区和各种不同的地表特征,在这种图象上都有其特定的色调、范围大小和分布形式.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大片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这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现在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现在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的认识,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题型较简单,注意识图.

例 1:(2013?齐齐哈尔)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A.陆地B.海洋C.云区D.高原

分析: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最高和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等.

解答:在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内容.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黄色表示沙尘暴.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看卫星云图的能力.只有了解卫星云图上各种颜色的含义,才能看懂卫星云图.

例 2:某日,小华同学收听到关于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多云转阴,气温 2℃~6℃,降水概率 20%.第二天()

A.下雨的可能性不大B.下雨的可能性大

C.不可能下雨D.绝对有雨

分析: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这个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

解答:降水概率预报一般情况是:晴,概率 0%为不可能出现降水,晴转阴概率 10%﹣2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很小,多云、零星降水或局部有降水,概率在 30%﹣50%之间时有机会出现降水,降水概率在 60%﹣7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大于等于 80%时,降水的可能性很大,概率 100%则肯定会出现降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降水概率的概念.

【解题思路点拔】

解题关键是熟记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的概念及其特点.

手机天气预报系统毕业设计.pdf

目录 摘要 (1) 需求分析 (2) 一、开发背景 (2) 二、项目需求分析 (2) 总体设计 (2) 一、系统规划 (2) 二、系统功能界面 (3) 1. 设置预报城市界面: (3) 2.天气显示界面: (4) 3.Widget 桌面小部件界面: (5) 三.设计目标 (6) 系统设计 (6) 一、开发及运行环境 (6) 二、数据库设计 (6) 三、主要方法及步骤 (7) 四、主要方法及技术 (7) 主要模块 (7) 一、项目框架 (7) 二、主要功能实现 (8) 1.获取城市码 db_weather.db 数据库文件 (8) 2.实现可伸缩性列表的的构建与过滤 (12) 3.GPS 定位功能的实现 (15) 4.Widget 窗体小部件的更新 (18) 功能测试 (19) 结论 (23)

摘要 Window 操作系统的诞生成就了微软帝国,同时也造就了 PC 时代的繁荣,然而如今,以Android和iPhone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设备的发明与互联网云技术的兴起却敲响了PC时代的丧钟!这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3G)已经来临。 在这个互联网繁荣的时代,有一颗超新星,以它独特性能优势与人性化的UI 设计使它在短短的几年迅速的占领了智能移动设备的市场份额,它就是Google 的 Android!这也意味着 Google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抢跑并领跑。 Android 是基于Linux 平台完全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开发语言为Java,这对于Java 开发的我们是何等的诱人,程序员的技术要与时代同行,因此我选择了以Android为平台的手机天气预报系统来作为我的毕业设计,选择手机天气预报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技术,同时也很实用,为人们时刻了解天气状况和出行带来了方便。

初中地理中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地理中考常见题型 及解题技巧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地理——激活中考 1、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从低纬度向极点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由于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气温差异明显。南半球主要是海洋,北半球主要是陆地,所以南半球的海陆对比不明显,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同纬度的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O.6℃。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D 此类题虽有四个选项,但每个选项考查一个知识点,综合性强,牵联到有关气候知识的各个方面,因此,做这类题时,应逐项具体分析,逐一排除,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 A.北半球热带 B.南半球热带 C.北半球的陆地上 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20.1 B.23.3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 、1、2 、7、8 、10、11 、4、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由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23.3℃,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20.1℃,可判定该地在北半球陆地上。气温年较差为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为43.4℃。北半球夏季应为6、7、8月。答案:(1)C (2)D (3)B 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分析:由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海陆交汇处等温线就会发生变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交错分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陆地较少,所以等温线就比较平直。答案:C 4、读等温线图(图-6所示),已知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则该图表示的是半球等温线图,且A点气温(大于、等于、小于)B点的气温。 分析:由于该图中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可先在图边标出适当的数字,有助于分析(如图-7),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越向北气温越低,可推知这是北半球等温线图。就标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点气温高于20℃,B点低于20℃,所以A点气温一定大于B点的气温。答案:北大于 当给出的条件不能迅速得出结论时,可根据已知条件添加适当的数据使条件明朗清晰,易于判断。 5、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如图-8所示),由图可得出:() A. a>b>c <b<c C. 一定是7月份前后 D.一定是1月份前后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课程简介
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课程之一,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是为 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员提供预报业务培训课程, 也可作为其他预报员的业务参考和大学 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我们假定学习者是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 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 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 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 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课程特色
本课程尽量简化概念性、原理性描述,尽量介绍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 尽量使用新的天气个例和资料图表,特别是直接针对预报员工作平台——MICAPS 系统制作 图表、调阅资料、描述流程,以帮助读者建立预报思路、提高业务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特 色。根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业务分工,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短期、短时 和临近预报业务,因此,本课程不涉及中期以上时效的预报问题。
课程目标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介绍了有关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以及暴雨、 强对流、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海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和 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预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天气预报的基 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要求
1.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2.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3.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4.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5.掌握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 6.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7.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能够较好预报寒潮; 8.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 量特征,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 9.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 思路; 10.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 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初中地理知识要点总结:气温篇

一、温度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二、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 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纬度: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 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季风 ?西风 3. 地形。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海拔--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类型--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山脉的走向. 4. 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此外冰雪的反射率 6. 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初中地理教案【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天气与天气预报】教 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

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07计科(2)班柳志鹏200710510210 关于天气预报发布系统的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天气预报系统网站服务的现状分析建立指导预报网站的必要性,同时介绍网站的色及开发流程及主要功能在天气预报服务领域的应用,突出网站的提点,充分体现现代网站技术给气象工作带来的便利。 关键字:天气预报JSP 网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繁,且呈多灾并发、点多面广的特点,并有多项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纪录。其中包括南方暴雨洪涝,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局地强降雨;川渝地区继去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今年又最强降雨;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今年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中国政府已经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今后几年政府在气象、环境、海洋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而做为国内高性能计算机领头羊的曙光服务器凭借在气象领域的大力投入和气象领域众多的成功案例,在灾害气候天气的减灾预警上必大有可为。 1、国内外天气预报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长期天气预报网站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后期,开展了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将气候研究和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了程序,包括: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检验、

全国共有2340个县级以上站点,先将各站点的代码和对应的站点中文名字,利用fso组件的objFSO.OpenTextFile(FilePath1, 1)属性读到相应的数组里,站点代码和站点中文名字一一对应,翻译时对截出的站点代码进行for语句循环,找到对应的数组,取站点电码数组下标值赋给站点名字数组,翻译就完成了,同 时将各字段翻译好的中文保存在相应的数组里,等待写入数据库。 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最高温对低温的翻译,是利用 split(tqxxString,",")函数把相应的数据写到定义数组里,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进行翻译。 D. 写入SQL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天津天气,建立记录集,将保存在数组的3天预报数据利用Rs.addnew和Rs update语句写入数据库相应的字段里。国家局转发下来的文件里每个站点都存在重复文件,数据库写入信息时要判断该站点 的记录集是否为空,如果该站点的记录集是为空,则写入记录,否则就不写入数 据库。因每天的数据量太大,设置不保存历史记录,数据库里只保存一天的记录,在处理报文开始就删去数据库里所有记录。 加快建设新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天气预报网站采用服务器技术,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提高网络的访问能力,页面的清晰度。其中内容包括 网站设计开发流程 (1)架设一个局域网内的WEB服务器,并给服务器分配网络IP地址,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并通过前台中的各个连接按钮,实现对后台数据的读取操作。 (2)通过Deamwearve MX2004构建页面的总体框架结构,创建站点,并合理设计站点的内容用Photoshop制作标题栏及导航栏背景图片,并对图片和文本进行合理的排版布局,通过Deamwearve MX2004提供的超连接功能设计与后台数据的连接。 (3)JSP网页设计。通过Deamwearve MX 2004中文件域控件,编写JSP程序代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 (4)后台服务器的配置。包括www服务器。FT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4、努力提高天气预报技术水平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初中地理知识

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 【知识点的认识】 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象.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云区和各种不同的地表特征,在这种图象上都有其特定的色调、范围大小和分布形式.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大片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这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现在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现在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的认识,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题型较简单,注意识图. 例 1:(2013?齐齐哈尔)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A.陆地B.海洋C.云区D.高原 分析: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最高和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等. 解答:在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内容.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黄色表示沙尘暴.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看卫星云图的能力.只有了解卫星云图上各种颜色的含义,才能看懂卫星云图. 例 2:某日,小华同学收听到关于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多云转阴,气温 2℃~6℃,降水概率 20%.第二天() A.下雨的可能性不大B.下雨的可能性大 C.不可能下雨D.绝对有雨 分析: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这个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调研报告

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调研报告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大气科学最重要任务之一是气象事业的立命之身、事业根本。郑国光局长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考虑的首要工作。”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气象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是各级领导和预报员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下任何成绩在一次预报失误面前都显得苍白尤其是重大活动的保障容不得预报失败(如__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济南站的预报)。从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公布的全国各省(市)城镇天气预报质量来看__年我省0~24小时、24~48小时和48~72小时的晴雨预报分别名列第 6、 5、5位__年我省0~24小时、24~48小时和48~72小时的晴雨预报分别名列第 9、 1 5、12位但是气温预报水平位居下游我省的天气预报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目前制约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主要问题

今年11月10日到20日省台领导班子分别到业务科室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围绕提高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存在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对十七市气象台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指导预报、天气会商、天气联防、科研等各市气象台均进行了认真的回答与反馈。同时省气象台领导班子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总体而言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较少且亟待整合 1、特色预报技术方法有待集成。 __年以来我省预报员在本地预报方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实践研发的暴雨、冰雹、雷暴等预报技术方法曾经在业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编程技术不统一造成这些方法分散独立运行环境有差异客观产品的显示各自为政有的没有实现自动化运行有的基于当时国家下发的数值预报产品而目前的数值预报产品已升级造成了业务系统无法运行有的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等原因无法继续在业务上运行预报员们辛辛苦苦研制的预报技术方法没有继承下来。海雾及风暴潮等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需要进一步检验其准确率方能起到参考作用。 2、高影响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待增强 灾害性天气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其预报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体天气预报的服务效果。突发强对流、内陆雾和海雾造成的灾害严重是我省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于这些天气短期和短时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练习题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依据“两极地区气候资料统计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数据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地区 平均气温-50℃-18℃ 年平均降水量55mm200mm 年平均风速18米/秒10米/秒 ②地势低是北极气温高于南极的主因 ③两极地区降水少导致淡水资源短缺 ④两极地区风力强导致冰雪容量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A 【解析】【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要更寒冷;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少,比北极地区更干燥;北极地区的风力比南极地区更小,图中不能看出两地的海拔信息。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南北两级的气候特征,考查量较少,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比两级特征记忆,不要记混淆即可。 2.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全国高温及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 B. 南方地区雨季已经结束 C. 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D. 35℃以上高温区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

(2)该季节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①洪涝②干旱③寒潮④地震⑤台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3)读我市一周天气预报图,可知() A. 图中“今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B. 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 C. 这是暑假第一周的天气状况 D. 改善空气质量只能依靠风力 【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此时,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南方地区仍在雨季;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35℃以上高温区不只是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南方湿润地区也在35℃以上。故选:A。(2)读图可知,该季节为夏季,夏季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故选D。(3)读图可知:气温日较 差最小的是“昨天”,15﹣10=5℃,A错误;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晴转小雨,B正确;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暑假的气温不可能是6℃,C错误;改善空气质量主要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D错误,故选B。 【点评】(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盆地。 (2)我国南方地区从3、4月份开始就进入雨季,此后雨带逐渐向北推移,6月份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区出现梅雨天气。一直到7、8月份雨带推移到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伏旱天气。从9月份开始,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雨带快速南撤,10月份从大陆撤出,所以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大洋洲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盛产咖啡,该国咖啡一般生长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地,具有独特的苹果酸,是支撑经济的“黑色黄金”。结合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天气预报设计思路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江苏省气象台

系统设计背景 ?9210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气象通信水平和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加工制作产品及其高速传输成为现实,上级台各种指导产品不断增加,对下指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天气预报的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操作水平与此却远不相适应,预报员迫切期待着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技术革新。 ?江苏省气象台于1995年开始“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及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经过2年的努力,项目于1997年完成第一版,并投入业务应用,此后在大量征求预报员的意见的同时,边开发边应用,于1998年底完成了系统的第二版。 ?1999年底江苏省气象台向中国气象局申请了该课题的推广项目,得到了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改进意见,建议向全国省市气象台站介绍,以进一步加快全国气象台站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建设步伐,为此江苏省气象台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并于2000年10月完成了第三版。

在新流程中,我们力图贯穿三个能力的提高 ?提高预报员科学而有序地应用气象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 ?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能力 一条主线 贯彻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技术路线一个目的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

流程总体框架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工作流程制作流程会商流程业务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维护 和帮助

网络结构图

第五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试题+答案(江苏)

第五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 ——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120分钟,满分100分) 项目 填空题 单选题 多选题 简答题 合计 满分 30.5 17 25.5 27 100 得分 一、填空题(共24小题61个空,每个空0.5分,计30.5分) 1.锋面温度和风场沿(垂直锋面)方向的变化比沿(锋面)方向要大得多。 2.建立以(专业化)为主体的业务体系,完善国家级专业预报中心和省级专业化预报岗位设置,强化国家级和省级的预报业务和指导能力,形成(集约化)的业务布局。 3.理查森数Ri 表示(静力稳定度)与(风垂直切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有效位能)和(有效动能)之间的关系。 4.可见光云图上,水体因反照率低,表现为(深黑色);在红外云图上的水面色调取决于其(温度的高低)。 5.大气中的动能一部分消耗于(摩擦),另一部分用来维持或改变(大气运动的状况)。释放或转换为动能的那一部分位能称为有效位能。其中能够转化为动能的部分约占总位能的(0.5%)。 6.大气内部角动量的水平输送主要是靠(平均经向风)角动量的水平输送,(定常扰动)和(非定常扰动)对u 角动量的水平输送。其中(定常扰动)和(平均经向环流)引起的角动量的水平输送比(非定常扰动)引起角动量的水平输送的总垂直积分值小得多,尤其是在北半球夏季,角动量的水平输送主要是靠(非定常扰动)来完成。 7.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压)和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的百分比。 考号 : 单位 : 姓 名 :

8.就整个北半球而言,气旋活动最频繁的地带冬季平均在(47)°N,而夏季约在(62)°N,由冬向夏北移15个纬度。 9.(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它是大气环流以及海洋环流的主要能源。 10.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平行。FY2F和FY2G分别位于(112)°E和(99.5)°E 的赤道上空。 11.在重力内波中,群速与相速的水平分量方向(相同),垂直分量方向(相反)。 12.罗斯贝波主要由(柯氏参数f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是一种(正压无辐散)的水平运动。 13.南北半球的信风有季节性位移。在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超过北纬5°时,受(柯氏力的偏转)作用变成西南风,于是东北信风与西南风之间构成位于赤道北面的(赤道辐合带)。 14.流线是指(某一固定时刻),处处与风向相切的一条空间曲线。轨迹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空气质块运动的路径。只有在流线与轨迹(重合)时,风向才不随时间而变。 15.标准的集合预报产品有集合平均、集合离散度、(天气要素概率图)、(分位数)、(面条图)、(邮票图)和单站预报(或箱线图)。 16.在赤道地区的大尺度运动,主要是由于(凝结潜热释放)来推动的。 17.重力加速度g在赤道地区为(9.78)m/s2;在南北两极地区为(9.832)m/s2;而通常情况下取为常数9.8m/s2。 18.对于高空槽脊的移动,可以通过Rossby长波公式来做定性判断:在波长和西风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较高纬度波动移动(快),较低纬度波动移动(慢)。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 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 ……这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几乎家喻户晓。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就已经能利用自然现象来发明一些科技了。 比如,用日晷来看时间,水钟有受水型和漏水型,也可以用来观测时间。 当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通过观察动物的踪迹,植物的变化来得知天气变化了。 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相反的,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在表示即将下雨。 这是因为空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松果自然就恢复原形了。 还有在谚语中提到的,燕子如果在低空盘旋,就表示大雨即将来临了;蚂蚁成群结队地搬着它们的家当,鱼儿总是往水面跳跃,都是在告诉人们:雨来了,雨来了,赶紧收拾,赶紧收拾!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便是通过这些可爱的自然万物来预报天气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方法来预报天气,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为了能更更好的预报天气,气象台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 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并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还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了全球大气监测网。 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不同地方的气象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的气象中心,然后转发到世界各地。 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 气象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天气的综合预报。 而现在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了,范围更广了,能准确预报出7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能大概预测出7——10天的天气变化。 我相信,人类的聪明,加上高科技地不断创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会更精确,对气象变化的时间掌握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使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天气预报的时限分: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天气图 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30°N ─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用。

最新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题

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 题

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1分,请在正确的字母下打“√”) 1.大气运动受、、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A.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B.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C.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D.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2.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低温在。 A.左,右 B.北,南 C.右,左 D.南,北 3.在正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 A.的升高而增大 B.的升高而减小 C.的降低而降低 D. 不发生变化 4.在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或等温面)是的。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重合 5.地转风是和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 A.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 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C.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 D.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6.等温线越密集,则水平温度梯度越,锋区越。 A.大强 B.强大 C.小强 D.大弱 7.由于锋面在空间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所以高空图上锋区位置偏在地面锋线的 一侧。 A.暖空气 B.冷空气 C.靠近暖空气 D.靠近冷空气

8.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尺度以长度来表示。 A.最外围一条特征线的 B. 最外围一条等值线的 C. 最外围一条闭合线的半径 D.最外围一条闭合线的直径 9.根据反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反气旋可分 为、、。 A.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B.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温带反气旋 C.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D.极地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10.按倾向方程,一地的气压变化主要决定 于。 A.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温度变化 B.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湿度变化 C.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重量变化 D.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密度变化 11.大气环流的水平尺度在以上,垂直尺度在以上,时间尺度在以上。 A.1000KM 20KM 1日 B.2000KM 30KM 2日 C.数千公里 10公里 1~2日 D.3000KM 10KM 3日 12.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等于,它的水平切变量级为每百千米,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 A.12m∕s 10m∕s 1~5m∕s B. 15m∕s 5m∕s 1~5m∕s C.20m∕s 15m∕s 5~10m∕s D. 30m∕s 5m∕s 5~10m∕s 13. 在暴雨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中,用于刻画有无暴雨的动力过程特征的数值产品是

初中地理经典试题( 天气与气候)

考点2 天气与气候 知识点一:多变的天气 1.(2010·四川巴蜀)学校准备周末到郊外春游。小强担心下雨去不了,晚上看电视的天气形势图后,小强很高兴。请问他看到了反映当地天气的什么符号?() 2.(2010·山东济宁)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映天气或者气候的美妙诗句,下列反映气候的诗句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2010·山东淄博)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人类活动组合最为合理的是() 4.(2009·天津)寒冷的冬季,农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了许多夏季才能吃到的蔬菜,塑料大棚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 A.地形条件 B.气温条件 C.肥力条件 D.抗病条件 5.(2009·山东威海)某日天气预报图的天气符号和气温状况如图,说明威海的天气情况是() A.晴转多云,气温19到27摄氏度 B.多云转晴,气温19到27摄氏度 C.阴转晴,气温27摄氏度以下

D.晴转阴,气温19到27摄氏度 6.(2009·河北保定)天气预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对下列图表信息表述全部正确的是() A. 哈尔滨中雪转小雪,空气质量优 B. 北京小雨转多云,空气质量良 C. 南通小雨转多云,空气质量优 D. 广州晴转阴,空气质量良 7.(2009·辽宁葫芦岛)卫星云图每天都出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关于卫星云图叙述错误的有()(双项选择) A.白色表示陆地 B.蓝色表示海洋 C.白色表示云雨区 D.绿色表示森林 8.(2009·湖南株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诗句。以下四句诗中,描述天气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吹来舶棹风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2009·福建泉州)下列描述,表示气候的是() A. 四季如春 B. 风和日丽 C. 暴风骤雨 D. 多云转睛 10.(2009·山东菏泽)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比较妥当的是() A B C D 11.(2009·江苏淮安)下列图中的天气符号:,表示阴转晴的天气是() 12.(2008·湖南常德)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800字(高分作文)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800字 “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早晚要下。”“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这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几乎家喻户晓。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就已经能利用自然现象来发明一些科技了。比如,用日晷来看时间,水钟有受水型和漏水型,也可以用来观测时间。当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通过观察动物的踪迹,植物的变化来得知天气变化了。 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相反的,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在表示即将下雨。这是因为空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松果自然就恢复原形了。还有在谚语中提到的,燕子如果在低空盘旋,就表示大雨即将来临了;蚂蚁成群结队地搬着它们的家当,鱼儿总是往水面跳跃,都是在告诉人们:雨来了,雨来了,赶紧收拾,赶紧收拾!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便是通过这些可爱的自然万物来预报天气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方法来预报天气,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为了能更更好的预报天气,气象台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并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还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了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不同地方的气象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的气象中心,然后转发到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气象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天气的综合预报。 而现在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了,范围更广了,能准确预报出7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能大概预测出7——10天的天气变化。我相信,人类的聪明,加上高科技地不断创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会更精确,对气象变化的时间掌握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