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芳华》读后感

电影《芳华》读后感

电影《芳华》读后感
电影《芳华》读后感

电影《芳华》读后感

芳华,和好朋友一起看的,约好结束后交流观影心得,也未读原著,只看了影版。源于约定,从没有写过影评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若格式或者内容有什么不对或冒昧之处,还望大家别计较,多包涵。

影片结束后,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想说好人处事也要活道,也要自护,也要争取,也要勇于反抗。生活中,对于爱情,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影片中,在刘锋表白抱着丁丁,被他人看到并对丁丁出言不逊时,刘锋呆了,丁丁怕了,可以看出人言的可怕。所以,刘锋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去澄清、解释、维护丁丁;人言可畏,丁丁恐慌之下做了下下策。

后面的故事,刘锋被发配到川滇,但即使到了战场,刘锋依然做到了连长,保家卫国。这证明好人,不论扔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生活,总是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但同时也会给我们些许伤痛。出现了伤痛,我们能做的不是在伤口上撒盐,而是去面对,去疗愈,以获得平和的心境、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状态。

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何小萍,从小生活多坎坷,父亲不在身边,母亲的重组家庭不接受自己,原以为到了部队,到了文工团,就会好起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理想和现

实总有一墙之隔。她看着自己爱的人被诬蔑被下放,自己也伤心绝望,后来也被下放了,小萍做了战地护士,抢救革命战士,后来成了英雄,但突然聚集的关注度和心理落差太大,让她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好在天顺人愿,她好了起来。

影片的最后,何晓萍和刘锋一起生活,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依然携手伴余生。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公平不公平,但之于感情,有些等待总是值得的,时间会把你应得的带回给你。

其实,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人言的力量依然强大,比如网络热搜、社会舆论导向、网络语言暴力等等,他们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于干扰一些人的精神状态,看到影评,我们发现不公,去指责去谩骂,但现实中可能我们自己也是不公的制造者、传播者,反观生活,反省自己,也给他人一个机会,给自己多一抹阳光。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平淡,亦复杂,亦令人羡慕。生活,之于我们,之于爱情,给了太多考验,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谁说我们不是痛并快乐着呢?

在观影后,大家可能会羡慕何小萍和刘锋最后的相守,想要拥有知己、知音、爱人般模样的人相伴,可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是一个人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还是一个孤独的灵

魂?追根揭底,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可能你不愿承认,可能你会抱怨现在的社会或者现在的人。但,冷静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和他人一样,不敢付出,不敢等待,亦或一样现实。就像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便不想再自己起灶。

其实,婚姻,最终不过是一个人打包到另一个人的生活里。什么房啊车啊,够住就好,什么婚礼酒席,最终累的不过是自己。我们要的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家。诚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最后,我想说:我在等一人,一世一双人,简简单单,相伴走一生。那么,此刻阅读的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新年愿望呢?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1 分了三次才看完冯小刚的《芳华》,之前被炒得很热的一代人的青春和情怀,整部片子平稳细腻甚至有些压抑。 在豆瓣电影上看了一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那个细节最打动我,应该是精神有问题的苗苗独舞的那一段,一个从来不被爱,从来被压抑的女孩内心的火热和生命力在这一个瞬间蓬勃而出。一个从来没有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更容易识别善良。苗苗一直以来就没有被善待过,所以,当刘峰习以为常的向对别人一样对她好的时候,她能很快的感知到这份好,当然她也贪恋这份好。是啊,哪个人的心里不渴望被爱,只是有些人心里安全,所以遇见喜欢人能很好地信任别人,有些人心里没有那么安全就会带着小心翼翼最后还是伤人伤己,这感情中滚雪球效应是如此的明显。我也要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填不起来,让它越来越完整饱满。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温暖始终是照不亮自己的内心,一舟只载一人行,其实想想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着的呢,何必要让天性的悲观部分坏了自己。要相信暗示的力量。 还有一个部分,快结尾的时候,何小萍问刘峰:“你过得好吗?”刘峰说:“那要看和谁比,要是和躺在这里的这些兄弟比,那就是太好了”都说幸福与不幸福是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比较的对象,如果一

个人内心对于到达幸福的设定值低一点,那么就应该能更容易感到幸福吧。 说实话,相比于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之前看过的《无问西东》,那里面有更多爱与正能量的传递,这里面也有,只是这里面的两个主角活得都很压抑。不过,这也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内心强大程度不一样,这里面的两个主角,都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压抑自我甚至忽略自我内心的人,而《无问西东》里面的主角们不管是在那个年代做出的决定基本都是遵从自己本心的。确实,有很多时候,内心是有张明确的地图,我们觉得不快乐恐怕是我们忽视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或者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将内心的声音变成行动,变成现实吧。 最后,就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不太顺畅的遭遇,我只想说“善良必须有刺” 《芳华》观后感2 电影芳华是一颗催泪弹,对老年人有效。 影院散场灯大亮,别的观众陆续离座出门了,银幕上快速走着演艺人员名单。 我们一家仍然静静坐在座位上,我和妻两张老脸上流淌着泪水,老泪纵横。女儿递过來两张手帕纸,轻轻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回家吧。 看电影流眼泪,许多年前的事,卖花姑娘。那时,妻伤心落泪,我笑话她。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不计其数,犯不着,那该得流多少泪水呀?

观电影芳华有感

观电影《芳华》有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严歌苓老师写的书,这本书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在她的书中对于人性本源抽丝剥茧的解读和一针见血的评价总是让人冷不防打个哆嗦。 从影院出来一直到晚上躺下,影片里的那些人和事,始终在心头萦绕。那些曾让我泪如雨下的电影,也很少让人心心念念放不下吧,那开始的失望因为我习惯了电影的惯有模式:好人终有好报,付出必有收获。习惯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跌宕的情节起伏。作者以第一人称萧穗子的口吻来进行回忆。文工团里乐于助人的男队员刘峰自然是年年获得标兵称号,既成为了一个榜样,又很自然的成为大家使唤利用的对象。因为你老实能干,所以就得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满足大家的要求。而刘峰确实从不抱怨,满足于大家对他的信赖,勤勤恳恳做他的好人,他淳朴的心里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也会遭遇到背叛。背叛来的猝不及防,刘峰对林丁丁的爱的表白被林丁丁当面拒绝甚至呼喊救命,因为在大家心里,刘峰是荣誉的象征,是榜样的化身,是不配有爱的。更被好事者曲解成了耍流氓。而这些被刘峰帮助过的人除了何小萍之外,一致选择了批判刘峰,内心甚至对榜样的倒下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而看完全书才知道,刘峰曾经也获悉过别人不可告人的秘密

和过错,可他即使在遭遇批判的时候也不曾揭发别人。这是他骨子里的悲悯和仁慈。 被组织处分下放的刘峰后来参加对越战争,失去一条手臂,受伤过程中求死未得,过着贫穷的生活。底层社会因为缺乏资源,为了生存,人性会更加狰狞,刘峰在最落魄的时候仍然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他是个纯粹的人。 书中的另一条叙述线描写的何小萍的遭遇更是让人心疼。父亲被划成右派后备受摧残而自杀,母亲改嫁,为了保全自己地位和讨好继父,母亲从来不给何小萍关怀和爱,继父以及后来出生的弟弟妹妹,甚至保姆和周围邻居也是一直用鄙夷的眼光看着这个多余的人。何小萍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书中的一段对于何小萍心理的描画深深震撼了我,何小萍希望慢慢的变小,缩回母亲的子宫,重新出生,融入家庭,变成有人疼爱的孩子,而不再是个拖油瓶。而考上文工团宣传队离家之后,何小萍又因为一个晒内衣事而被讥讽和排挤,母亲在她工作期间也只是吩咐她买一些藏药才送来一点低廉的零食作为交换,让她的心雪上加霜。更没有男同事愿意在舞蹈中托举她,集体成员对一个人肆意的伤害甚至震惊了舞蹈老师,只有刘峰挺身而出,主动在排练中托举了她,让她那颗被封存许久的心灵开始有了质的燃烧,一向被孤立的她瞬间被温暖,被触动。最后她被评为女

《芳华》读后感

致终将逝去的青春年华 ——《芳华》读后感 上口中心小学李爱萍 我喜欢严歌苓,尤其喜欢她的《陆犯焉识》,反复阅读,爱不释手。爱屋及乌吧,所以对她的其它作品也颇感兴趣,电影《芳华》最近很火,大家都在谈,尤其是四五十岁的老教师。得空到影院一观,还行吧,与想象的还是有差距,仔细一想,大概这是冯小刚心里的芳华吧,严歌苓的芳华呢,我的芳华呢,还是看看书吧。 文中以萧穗子作为化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六七十年代她们文工团一代人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峰、沈小曼、林丁丁、郝淑雯。 刘峰是一个热心人,被战友们戏称为“雷又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他,他默默的喜欢林丁丁,明里暗里为林丁丁做了很多事情,等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向林丁丁告白时,过于激动的心情以及错误的理解林丁丁的反应,导致“触摸事件”的发生。“触摸事件”即刘峰失控的抚摸了林丁丁的颈部至背部,吓的林丁丁大哭大叫。要说刘峰应该是没有什么邪恶的想法的,只是出于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的本能反应,触摸当然没有进一步发展,在林丁丁大哭之后刘峰即刻停止,冷静下来,林丁丁哭着跑出去,林峰独自哀伤……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触摸事件”后经过一系列人物的传播,刘峰被处分。关键就在于被处分时,平日里受帮助的那些人且不说站出来为刘峰说句话,竟然都集体指责刘峰的不是,落井下石之流,到处都是。也许正如萧穗子所说,刘峰太完美了,以至于文工团的人都在等着有一天刘峰会犯错,这样大家心里才会平衡,才会恍然觉悟:哦,原来刘峰也是人,也会犯错!“触摸事件”是所有人都在等着刘峰犯得一个错误,大家想证实这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瑕疵的人。而也正是因为刘峰在大家心目中太完美了,以至于大家错觉的认为他不应该有七情六欲,对女人的情感对他来说是一种亵渎,所以林丁丁说“谁都可以追求她,就刘不行。她会感到惶恐,不适,恶心。”要说这种情绪我也能理解,但理解归理解,然而林的过激反应毕竟就此改写了一个好人的一生。 林丁丁是团里的独唱演员,刘峰因为她有一副好嗓子,平时柔柔弱弱的像林黛玉所以很喜欢她。林丁丁其人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或是说她是个多面的人。她一直希望嫁入“豪门”,有两个备胎,同时还在物色其他的对象。当然,最后虽如愿进豪门,后又离婚再嫁再离婚,最终回归单身,性格也不再隐藏,显露出真正的自己,是有些不顾形象的“豪放派”女性,与之前的娇小柔弱反差很大。

电影《芳华》观后感

电影《芳华》观后感 《芳华》展现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华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本应去享受爱情萌动的心悸而忐忑。隔着一个时代往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 那个年代出了很多英雄,也出了很多极恶之人,结果英雄终于还是经不住真理的考验,恢复了本来的丑恶和地位,所谓的极恶之人却能脱颖而出,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把最好的芳华献给了你的祖国,却承受了被抛弃的命运;你本身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你本身也向往爱情,你本身天真烂漫,却把芳华送给了战场…你本身可以变得更好,你只是活错了时间…… 不管是林峰还是小曼,于他们而言,爱就是,我喜欢你,我愿意为你,至始至终,保留那颗初心,不管你如何对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想怎么对你。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过往,只想单纯的守住那段美好,回报那点你为我。人性是时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是有思维的,也是有思想的,人类集体思维和思想推动时代变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是人性冷漠让时代变得残酷和冷漠。 所以,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内心不能没了自己!时代大环境下的人们,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总是迫使自己相信大众观点都是对的,无法反驳的,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都是背叛了自己。 《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冯氏幽默与诱惑 如果有一天冯小刚不搞冯氏幽默,冯的电影就不好看。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再到《手机》、《大腕》冯氏幽默就从没有断过。 最近几年的冯氏电影,幽默的深度比之前更隐秘,每一个镜头,每一件事情暗合情理之中,但又不得不让人反思。冯氏的幽 默有了更深更值得挖掘的潜力。 也许因为冯小刚是1958年出生的人,所以对70年代-80年代之间的事情记忆较深,在者随着年龄的逝去,人总会想回忆些什么,然后就有了《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一系列只有他们同龄人才能看的懂的和喜欢的电影。当然,回忆是 过去,但更重要的是警告和教育后人有些东西,不能舍去或者不 能忘记。有些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冯小刚电影《芳华》观后感 《芳华》一群在文工团里面的文艺兵,虽然不是藏龙卧虎,但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代表的人物。刘峰、萧惠子、何小萍、林丁丁、郝淑雯、陈灿、他们之间的故事贯穿了主线。 男主:刘峰 刘峰,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活‘雷峰’在那个年代任劳任怨,

脏活累活抢着干,对整个文工团来说就是一活宝,如果没有他估 计许多事情都执行不了。比如说修道具,再比如说为炊事班的同 志打一对结婚的沙发;他的热心肠让大家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 ‘活雷峰’;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性的情感,‘活雷峰’再好,他也是有情感的,也是有喜怒哀伤的;一直喜 欢林丁丁,因为听了邓丽君的歌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林丁丁被发现,加上林丁丁的告发,导致了刘峰的人生发生逆转,最后在1979年 上了越战的前线。 刘峰有二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次是在文工团时上级给 予他名额到军事院校进修,但是他一直‘好人’做习惯了,把名 额给了别人;另一次在越战中受伤,本可以和重伤员一起到野战 医院及时手术,救下自己的一条手臂,但是为了看守已经阵亡同 事的遗体,他没有去。 这二次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一次到军事院校将来升官发大财 是肯定的;一次是及时的对自己的手臂进行抢救,然后不需要截肢,也肯定就不需要退伍,以他的人品和能力在军中十年后肯定 是师一级的干部。十年后不输任何人,但是他的选择决定了自己 最后的命运。也许是因为年轻,或者也许是因为‘活雷峰’当久了,觉得道义比命运更珍贵,总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 而后来1991年,刘峰在海口骑车拉货被城管收了车,要1000元的罚款才能拿到自己的车。一个伤残军人,战斗英雄,为了 1000块钱去和城管队长理论,差点儿被打,如果不是郝淑雯遇到

关于电影《芳华》观后感五篇

关于电影《芳华》观后感五篇 《芳华》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电影《芳华》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芳华》观后感一 只是听说《芳华》电影下架了,才找来小说的。也刚刚知道,《芳华》和《陆犯焉识》的作者是同一人——严歌苓。读她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伴随的是无边无际的寒冷。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

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x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q 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

影片《芳华》观后感 4篇(一)_心得体会

影片《芳华》观后感 4篇(一) 电影《芳华》观后感:青春永驻的红舞台苦难属于人物,美丽属于舞台。安坐影院观赏一部电影,我总是不自觉地偏好在动态的叙事之外,重视静态画面里的道具投影之变化,这是电影的拍摄手法,同时也是导演的银幕表现手段。影片《芳华》采用诚恳的应时布景特效,着力还原木质高台的深刻记忆,诸多冷物件与暖色属性不断地碰撞,用浓烈的大时代色彩推开了一扇历史之门。除去一点稍显偏暗的荧效之外,光影色调与姿体造型的影像幅度仍然让观者倍觉享受。 以影视作品重现淘金岁月,莫过于青春舞姿在律动景致中的定格。20世纪那个单调而枯燥的年代,浸透无数年轻人遐想与追梦的一方圣地,当剧院中徐徐拉开的舞台和一幅洁白的大银幕,外加红星闪闪的军旅生涯,便是天下痴男信女无边的憧憬。编剧正是抓住火红年代这些最美妙、最闪光又最遥远的精华片段,借助再熟悉不过、回响着木板声的剧场一角,反复呈现春雷般激昂而饱满的战士舞步。一时唤起了至少两代人的美好记忆,让亲历者享有数日的温暖回顾。 “他们看完这个电影回到家里头,大家吃饭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父母突然变得想说话,想表达了。”部队文工团美工出身的冯导说,“拍摄缘由就是当年在文工团时,洗完澡后湿着头发的女兵为他所带来的美好感觉。” 这便是原始青春萌动留给少年骨子里的热和暖。让人无限向往的绿营中舞台生活由此开篇。然而苦难的舞者却无法逃避群体的戕害,愤懑发出“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那令人心酸的感触。由于A角“活雷锋”的一次微冲动,这个让人无比陶醉的鲜亮大院,竟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本性的丑陋闹剧。用以初展芳华的舞台就此落幕,为铮铮硬骨的第二舞台瞬间开启。仅从影片的战争场面看,血腥和残酷并没有让观众感到惊奇,相反将观众带入沉思的是,无数参战者和英雄人物无奈的人生际遇。没有导演也没有乐队伴奏的夺命舞台,在血与火中光荣地埋葬了卑微自私的人性。“王子与公主”上半场的华彩亮相,倍显轻浮和虚无,相比之下军人在阵地上的二次登场却令人肃然起敬。 这部烙上了明显年代特征和强烈怀旧情结的军旅影片,很难收获隔代的观众。《芳华》演绎的是一代人梦中无数次呼唤的流逝岁月,以及挣扎在芳华里的激情与遗憾。但,客观地说,它不是冯氏最好的片子。当下腾空而起的舞台与传统俱乐部已不可同日而语,可幸的是美好的记忆永远属于青春,我听到那曲经典老歌又在“花园”里传唱。电影《芳华》观后感:浸透人生感悟的沉思这张图片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刘峰漫无目的的凝视着没有诗歌的远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充实的,充满自信的力量。 缓步走出影院,这个镜头似乎变成了一部放映机,整部影片都装在里面,一一重新闪过一遍..... 一个被不待见与被损害人和一个被误解或者说被不理解的人,在经历生活的多种坎坷、曲折、精神创伤后走到了一起。这种“一起”远远超乎了世俗婚姻的一般概念...... 网络上对《芳华》有一个倾向性的评论:”好人没有好报”。此论

芳华读后感500字范文

芳华读后感500字范文 不知怎地,脑海里突然萦绕出一句曾十分让我悸动的文词“挽不住的终究是刹那芳华”。下面是小为大家准备以下的芳华读后感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芳华读后感一 笑看灯火阑珊,坐看夕阳西下。手执书卷,旁若无人地读那个一生传奇的女子,她的世界仿佛是旁人不能看懂的,不能理解的,但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不断。 在白落梅所着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感悟她的悲欢,她的空灵,她的聪慧。翻开前言,“来时如电,去时如露,挽不住的终究是刹那芳华”这句占据我整个思维的句子。来的时候像闪电般迅速,让人胆战心惊,而离去之时,确实像一场露,慢慢地,缓缓地,让人醉入其中的爱恨情仇。挽不住的终究是刹那芳华,挽不住,挽不住,终究,终究。决绝如她,无奈如他。 林徽因在和徐志摩分手时,终究是伤心至极,没有自己想象般的不痛不痒,这不是梦,发生过后,可能就仅仅在心中停留一两天。但,这是挽不回的事实。她和徐志摩的爱情来临时,真的像是雷电,来得极快,却不是悄无声息,而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他们在康桥相遇的第一面,第一眼,此生就认定彼此了吧。

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她却毅然决然地与他分离,转身,抹泪,毫不留恋的离开,决绝如她。 当他们的爱情了去时,又何尝不是一场露?当太阳出来的,露终究是会散去的,散去的,不会是永久,是留有余露的,带有痕迹的。这一刻,突然觉得太阳是如此地残忍。他们在康桥分别了,却在祖国相遇了,剪不断,理还乱。他们的关系就像是蜘蛛网,千层万层,永远解不开。 挽不住的终究是刹那芳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刹那芳华是在康桥的,那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那个二十二岁的翩翩才子,注定是无果的。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轻轻地我来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芳华读后感二 芳华,和好朋友一起看的,约好结束后交流观影心得,也未读原著,只看了影版。源于约定,从没有写过影评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若格式或者内容有什么不对或冒昧之处,还望大家别计较,多包涵。 影片结束后,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想说好人处事也要活道,也要自护,也要争取,也要勇于反抗。生活中,对于爱情,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优秀电影《芳华》观后感500字作文

优秀电影《芳华》观后感500字作文优秀电影《芳华》观后感500字作文 和弟弟相约去看了电影《芳华》,感慨万千。感慨人心的险恶,感慨人性的凶残,亦深深感慨刘峰对于善良的坚守和选择。 电影中的刘峰几乎是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帮助战友从北京带东西,帮助文工团修道具,帮助即将结婚的战友打沙发,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善良待人、温柔处事的见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他的最终结局却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美好,他被人诬陷下放,残了一只手臂,穷困潦倒,被人欺负。电影的最终,使我产生了怀疑,善良的人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多么的悲惨。 我们小时候学三字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和师长也都教育我们要待人温和,要懂事有礼,要学会谦让。这便是我们理解的基本的善良。 长大了,经历多些,我们知道,善良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外化于行动的品质,我们或许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对待我们的方式,但我们总能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品行。 我们从小受教育,要敬老、尊老、爱老,要善良正直,要待人

有礼一视同仁,可是现在的我们,礼貌到哪里去了,哪有一点尊老爱老、温暖待人的样子!正是这件事,让我明白善良的意义,善良是根植于内心、外化于行动的,不是我们嘴上说说而已,就像影片的最后说的,刘峰和何小萍的生活不够富足,但他们始终面目平静、待人温和,不像我们总是满脸沧桑。我想,这便是答案了吧,胸怀善意、温暖待人的人,纵使历经艰难和波折,却内心平静、风云不惊。 词典上说,善良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是和善而不怀恶意,是内心充满爱的人不断给他人带来幸福。这个冬天很冷,冰冻三尺、寒风刺骨,这个冬天也会很暖,因为我们学会了善良待人,就像冬日的暖阳,照进人心里,充满力量。 让我们迎着这暖人的色彩,在这芬芳的年华里绽放能量,温暖人心!

《芳华》读书心得体会

《芳华》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今天看完了整本书,也看到了那个年代形形色色的众多人物的结局。好人永远的好了下去,没有因为命运磨灭了他的好。与生命逆行,也许正如作者所说的,除了善良他还想求死,可是活了过来之后他依旧无私的好着。好这个字眼谁都没有解释过,可是后来人们都知道,刘峰是好的,无论他有两只胳膊还是一只胳膊,无论他最后的时光身边是何小曼还是林丁丁。无论最后,当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爱被狠狠的埋进了现代的尘土,无论那是感激还是爱,也许谁都说不明白,一个永远被人崇拜的人被人唾弃了,一个永远被人唾弃的人突然被人崇拜了,我想着也许是为什么最后的时间他们两个人在一起。那场追悼会,我在,何小嫚在,刘峰的女儿在,他曾是英雄,却收场的有些凄凉,不过也够了,真的够了,还有人的心里有他红色的影子,有他忙碌的勤劳的身影。 我们追悼着永不老去刘峰,也追悼着那平凡又不平凡的过往。 读书心得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一本书,看到最后才懂得萧穗子父亲的转变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才知道何小曼的怪异与孤僻是多么的情有可原,才明白林丁丁的市侩与伪装也是人性的一面。但最让人痛心的却是刘峰。那个助人为乐的刘峰,那个舍生忘死的刘峰,那个即使落魄也不忘克己复礼的刘峰,是所有人期待的刘峰。但这不是刘峰的全部,也许当他把手伸向林丁丁的那一霎,才真的做回了自己,一个有七情六欲的自己,一个不必压抑的自己,一个有人味的自己。可悲的是,击败他的不是子弹,不是苦难,而是世俗的道德绑架,是被掩埋的红色年代,也是人性最刻骨的丑恶。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最后何小曼和刘峰在一起了,我老是觉得他们的人生除了那次送行,之前的举高,就没有交集了,但命运还是开了一个玩笑,最后他们彼此互相依赖互相相信却没有真正在一起。而我们,大概是年少芳华终一梦。 读书心得体会 一代芳华人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能珍视善良。 因为电影被撤档,我去看的这本书。其实这算不上一本多温暖的书。 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完《芳华》这部电影后捡起了原著一口气读完,发现原本期待的唯美青春,其实是在用激情荡漾衬托灰色的人性。 《芳华》透过故事的讲述者萧穗子的眼睛,读者可以望见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望

观后感:芳华观后感800字

芳华观后感 《芳华》展现的,是一种时代情怀,我们认识了那个年代的青春特有的情感与命运。 影片开头曼妙的革命舞蹈,随处可见的领袖头像、红色旗帜,十分有年代韵味,让人们深深感受到那个年代热血青年的革命理想。 片中以第二主角萧穗子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作为旁观者,无法得知其他人物内心的具体想法,却能将他们的悲欢看得一清二楚。 何小萍第一幕出现在火车站,第一次跟刘峰敬礼的时候,就让人感到,在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年轻人身上,还隐隐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这种悲伤,从刘峰报出的她的家庭身世可知,从她后来不自然的微笑中可知。她在家庭中是受尽了冷漠和耻辱的,虽然影片中没有具体展现,但我们不难想象。她不得不冻病自己以换来妈妈的一个拥抱,她是受尽了多少委屈啊!她是多么渴望被爱啊! 她无比地珍惜进入文工团的机会,可是在这里,她依旧不得不忍受战友们的嘲笑、鄙夷她的自卑和过度敏感。所以她刻苦练习,渴望能够被重视,然而副政委却连这个机会也不给。当年,她因优异的舞蹈成绩、不可多得的人才身份被带入文工团,而后却一直处在B角默默无闻的位置,这大概是一种讽刺吧。 在文工团,遭遇同样悲惨的,还有刘峰。他善良,在这个集体做尽了好事,被称作“活雷峰”,以至于让人们都认为“他做好事是理所当然的”。可因为一次“触摸”事件,他受尽冤屈,身份变得一文不值。他上了战场,成了独手英雄,但却不幸被埋没于时代末梢。

“一个始终不被善良对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只有小萍一人,为刘峰送别,只有她一人,敢于大声承认刘峰是个值得被珍重的人。她对这个集体寒了心,彻底地对它厌恶起来。她又做了军医,拯救无数病人成了英雄。她被人当作英雄。是怎样的一种渴望被关注与突如其来的荣誉的落差导致了她的精神错乱? 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独舞的那段,尤为动人。那一刻,她的眼神不再混浊,她的嘴角再次扬起微笑,她是动人的。以这段独舞,来纪念她已逝的青春芳华。 那些文工团的男女们,心里曾经的神圣和光荣被时代的更迭所击溃,芳华在那一刻落幕。 所有人,都不可阻挡地,被时代潮流裹挟着散去了,各人的命运各不相同。 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

电影《芳华》观后感:浸透人生感悟的沉思

电影《芳华》观后感:浸透人生感悟的沉思 这张图片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刘峰漫无目的的凝视着没有诗歌的远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充实的,充满自信的力量。 缓步走出影院,这个镜头似乎变成了一部放映机,整部影片都装在里面,一一重新闪过一遍..... 一个被不待见与被损害人和一个被误解或者说被不理解的人,在经历生活的多种坎坷、曲折、精神创伤后走到了一起。这种“一起”远远超乎了世俗婚姻的一般概念...... 网络上对《芳华》有一个倾向性的评论:”好人没有好报”。此论不全错也不全对。社会生活中,好人的确存在“没有得到好报”的例证;但是,作为社会思想、风气教化功能作用最大化的艺术作品是不能这样去写的。 我对《芳华》中的好几处细节描写是质疑的。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关于艺术问题的信中这样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否则会完全毁掉整个作品。看完《芳华》,我时间找到我的一个好朋友,她有着与女一号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历:特招入伍大部队当文艺兵,回来有改行做了军医,有20年的军旅生涯,与《芳华》反映的时代是完全吻合的。 我的质疑是:1,政审历来都是证兵的首要条件,《芳

华》中的人物要么是还没有得到平反、解放的领导干部子女;要么是还在“劳改服刑”的犯罪分子子女;还有“隐姓埋名”低调的云南军区副司令之子,则是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2,那个年代,全国学习雷锋,居然在部队里居然常常公开调侃,揶揄,开涮“活雷锋”刘峰?3,目无官长,没有一点组织纪律性,女队长的话和“命令”根本不听,得不到执行。4,影片反映的时间跨度是从60年代----80年代,差不多20年,70年代左右的女人,在生活中还没有使用“内衣”。小说中这些涉及政策,思想,纪律,生活方式的细节,在意视觉形象为主的影片中被自然这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何小萍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斜靠在刘峰的肩头,手里拿着入伍天“偷”林丁丁军装照的照片。刘峰腕抱着何小萍而然的凸显放大,令人骨鲠在喉,芒背在刺,如坐针毡! 朋友的回答是:1,部队的文艺兵是有一点优越感的;2,这些细节“过分了”;3,部队上公开调侃“活雷锋”刘峰是不可能的。自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20世纪末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别有用心的民粹情绪才敢于无理取闹...... 真正能够引导观众读懂《芳华》的现实主义艺术价值是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何小萍在烈士墓地邂逅刘峰,交谈彼此离别后的际遇。何小萍问刘峰,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你觉得值吗?刘峰回答,看见这许多好战友躺在地下,我还能

有关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有关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芳华》这部电影是由冯小刚执导,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以刘峰为首的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如果有一天冯小刚不搞冯氏幽默,冯的电影就不好看。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再到《手机》、《大腕》冯氏幽默就从没有断过。 最近几年的冯氏电影,幽默的深度比之前更隐秘,每一个镜头,每一件事情暗合情理之中,但又不得不让人反思。冯氏的幽默有了更深更值得挖掘的潜力。 也许因为冯小刚是1958年出生的人,所以对70年代-80年代之间的事情记忆较深,在者随着年龄的逝去,人总会想回忆些什么,然后就有了《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一系列只有他们同龄人才能看的懂的和喜欢的电影。当然,回忆是过去,但更重要的是警告和教育后人有些东西,不能舍去或者不能忘记。有些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芳华》一群在文工团里面的文艺兵,虽然不是藏龙卧虎,但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代表的人人物。刘峰、萧惠子、何小萍、林丁丁、郝淑雯、陈灿、他们之间的故事贯穿了主线。

主角:刘峰,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活‘雷峰’在那个年代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对整个文工团来说就是一活宝,如果没有他估计许多事情都执行不了。比如说修道具,再比如说为炊事班的同志打一对结婚的沙发;他的热心肠让大家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活雷峰’;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性的情感,‘活雷峰’再好,他也是有情感的,也是有喜怒哀伤的;一直喜欢林丁丁,因为听了邓丽君的歌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林丁丁被发现,加上林丁丁的告发,导致了刘峰的人生发生逆转,最后在1979年上了越战的前线。 刘峰有二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次是在文工团时上级给予他名额到军事院校进修,但是他一直‘好人’做习惯了,把名额给了别人;另一次在越战中受伤,本可以和重伤员一起到越战医院及时手术,救下自己的一条手臂,但是为了看管已经阵亡同事的遗体,他没有去。 这二次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一次到军事院校将来升官发大财是肯定的;一次是及时的对自己的手臂进行抢救,然后不需要截肢,也肯定就不需要退伍,以他的人品和能力在军中十年后肯定是师一级的干部。十年后不输任何人,但是他的选择决定了自己最后的命运。也许是因为年轻,或者也许是因为‘活雷峰’当久了,觉得道义比命运更珍贵,总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

小说《芳华》读后感

小说《芳华》读后感 导读:本文小说《芳华》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对刘峰这个严重缺乏弱点的人有点焦虑。我好像在焦虑的等待一个证明:刘峰是真人的证明。太好的人我产生不了当下所说的认同感。”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后,好多的细节都变得模糊,唯独这句话像从书里的文字海洋升腾起来,逐渐变大,越发的清晰!你看过了书,或者看过了电影,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刘峰是一个好人!书中写道:“他补过墙壁或天花板,他堵过耗子洞,他钉过门鼻儿,他拆换过过被白蚁蛀烂的地板条……,碰到这种时候,我们就这一个好法子:找刘峰!”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那么热心肠的好人,书中的“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想法呢?人真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其复杂性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我也看了知乎上好多对《芳华》的评论,有好有坏,褒贬不一。有的说《芳华》就是个拧巴的故事,逻辑不通;也有说《芳华》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记忆!可能是我本身的性格,对一件事情不是太追根究底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就觉得大家都有理!我是墙头草,呵呵! 其实读严歌苓的作品总感到一股压抑感,也许她经历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遥远,总是隔着一层朦胧迷雾,而她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那个价值观有些扭曲的时代吧!那时候的人吧,说纯真也真是

纯真,为了一根木头,就因为是国家的公有财产,可以放弃生命。说沉重也很沉重,家庭出身和自己的思想随时都会让亲人付出一生。 已经读完好些天了,里面的好多情节都在记忆中模糊了,唯有一件事到现在想起来还不是滋味,就是那个15岁的小兵。15岁,还是一个少年,为了能吃饱饭当了兵。还不知道当兵是怎么回事就被派往战场,牺牲了!这应该不是个例,当年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该有多少个这样的少年生命终结在最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感叹当时特殊的国情,还是感叹当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取向!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刘峰如此好的人,却让大家觉得这样的人太完美不真实,希望在同样庸俗的生活里也露出庸俗的尾巴。果不其然,刘峰的一个爱的举动惹下了大麻烦。触碰了爱的人,别人觉得恶心,就连被爱人本身也恶心的不行。作者借用那个特殊时代写出了人性中卑劣阴暗的一面,真善美被怀疑,太好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作者是借以人性批判那个时代,还是借那个时代批判人性呢。说实话读了她的几部作品,并不是太喜欢。总是觉得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对生活持悲观态度的人,也许是女性的多愁善感,也许是她的经历,让她对周围的世界是一种疏离和怀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芳华》,我觉得作品给出的是深深的失望,我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影子。 生活并不是“灰姑娘和王子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完美大结局,但是无论政治意识怎样变化,经济生活怎样迅猛发展,人们还是会接纳善良的,相信老祖宗的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电影芳华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欢迎大家浏览。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1】曾经学生时代的我们,每当遇到学校组织的主旋律电影的活动后,一篇400字的观后感是经常的作业,特别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的情况下,那更是必然。这几天的冷空气终于把冬天的感受推到了我们的头上,而我却怀着等待满足的热情走向电影《芳华》的影院。又有很久没有到影院观影了,进场后离开演还有5分钟,满场只有我一个人,让我人生中第一次享受到只有电影评审大员才能体验的礼遇,心中不禁窃喜。其实早在九月份就盼着能一睹芳华的风彩,但首映档期一直推到前天,人间本有世事无常,想必当时冯导心中也会用此言安慰自己。冯导的作品我一向每部必看,在我心中他是个北京“爷们”的类型之一,但这部影片的情节更是从内心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更是一名资深军迷,对于在那场战争中因国家大环境问题而造成对千千万万个“刘峰”式人物发生的种种不公,种种漠视和遗忘更是心存愤恨。而前天在网上偶然看到冯导在此片首映式上满含热泪的演唱了一首朴树的“那些花儿”,让我又一次感受到那些成功者,那些经历丰

富的人必然在心底间都有深埋的寄托和痛点,非到全身心的释怀是不会向外表达的那份情感。 从影片一开始,那熟悉的前画面和背景音乐,那熟悉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风格一下就把我领回到儿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天空如此湛蓝,那时候的时光如此舒缓,那时候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处在万物初放精彩的时代。小时候因为唱歌很好,也有五年练琴的经历,故偶然有机会在演出时或去少年宫上课的时机看到过这些翩翩舞者的漂亮阿姨和姐姐。那时的我们心无杂念,旁无非意,就是喜欢,喜欢听,喜欢看,应该是一种对“美”的好奇,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相信,他们和她们所演的人物在那时更是这般的人,有着这般的心。整个情节非常紧凑,全片纯净,满怀情意,人物的变和情节的转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从和平时期的万众一心,尽展英姿,到战争年代的无往无畏,视死如归,再到经济时代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无一不在诠释着另一种“活着”,那种平凡而不断的精神延续。为人一世,唯根唯本能不忘者顶天立地,值得我们去铭记。 中国的词语其实大多都是含意组合式的,电影中的“刘峰”做到了根和本,而现在的人们大多都快遗忘,或者说是不求其本意了,所谓“根本”也是这类词汇的一个典型。他有着雷锋般的心怀,他有着战神般的意志,他同样有着凡人的情感,为了爱情宁愿去选择坚守,守望着他心中的那朵“小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电影《芳华》观后感影评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电影《芳华》观后感影 评 导读:读书笔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电影《芳华》观后感影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电影《芳华》观后感影评: 来晚了,本应是在去年年末看完电影后就想写下来的,结果自己的拖延症+懒癌,一直拖到现在才开始写,真是怠惰呢。 一、“他太好了,好得缺乏人性。在我眼里,人总得有点儿人性,有点儿人的臭德行。”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感情,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当时看来,刘峰伸手去拥抱林丁丁,这么一个十分正常的举动,是不要脸的,可耻的,不应该的。大家都习以为常地把刘峰所做的好事当作日常,赋予他这个平凡的肉体一个高尚的灵魂。 人们理所当然地觉得,他得到了当时时代的尊重,理应付出更多,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别人不愿意承担的他都有义务去承担,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所拥有地根植于人性的欲望和情绪在他身上是不存在的,也就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他本身还是一个凡人的特质。一次触摸事件,将刘峰所有的好人印象全部清空,文工团绝大多数成员的批判与指责都加在了他的身上。”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他的形象被别人推落谷底,他被下放到蒙自边境,在战争的炮火当中失去了右臂,那个他曾经触碰过心仪的姑娘的右臂。那次触摸,本是一个青年出于真心而落实与行动的一份真情,是每一个血性少年青春里都会有的冲动。刘峰人实在是太好了,好到大家都忘了他还只是个凡人。就像严歌苓在书里所写:“他太好了,好得缺乏人性。在我眼里,人总得有点儿人性,有点儿人的臭德行。” 二、“哪怕没有轰轰烈烈,但有个人时刻在你身边相依为命,那种长相厮守才是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我也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而何小萍(书内叫何小曼),正是能识别出刘峰这种善良的人。自小在家里就遭受母亲的虐待,父亲又因文革而遭受批斗,才十五岁的她就选择了逃离家庭,进入文工团。她以为脱离了那个把它当成累赘,鄙视她的家庭,就可以受到尊重。然而她不知道,从她走进文工团开始,她所面对的,却是更多的歧视与偏见。被舍友歧视气味大,军装事件等,她都忍受着一路过来了,因为善良。但自刘峰被下放后,她对文工团的心,已是彻底的失望和冷淡。在严歌苓的笔下,何小萍神经崩了,却又在一场没有伴奏的独舞当中找到了自己表现的机会。尽管没有伴舞,没有伴奏,没有观众,没有舞台,没有灯光,但是她用这场独舞,实力地展现了小人物的精彩。青春的精彩和萌动,他人的歧视与不公待遇,自身的信仰和殇痛,一场舞蹈,全部体现出来了。 电影的结局,冯小刚也许是为了体现出自己的善良吧,在最终的结局,让何小萍和刘峰有了个happyending。“哪怕没有轰轰烈烈,

电影《芳华》读后感

电影《芳华》读后感 芳华,和好朋友一起看的,约好结束后交流观影心得,也未读原著,只看了影版。源于约定,从没有写过影评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若格式或者内容有什么不对或冒昧之处,还望大家别计较,多包涵。 影片结束后,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想说好人处事也要活道,也要自护,也要争取,也要勇于反抗。生活中,对于爱情,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影片中,在刘锋表白抱着丁丁,被他人看到并对丁丁出言不逊时,刘锋呆了,丁丁怕了,可以看出人言的可怕。所以,刘锋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去澄清、解释、维护丁丁;人言可畏,丁丁恐慌之下做了下下策。 后面的故事,刘锋被发配到川滇,但即使到了战场,刘锋依然做到了连长,保家卫国。这证明好人,不论扔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生活,总是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但同时也会给我们些许伤痛。出现了伤痛,我们能做的不是在伤口上撒盐,而是去面对,去疗愈,以获得平和的心境、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状态。 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何小萍,从小生活多坎坷,父亲不在身边,母亲的重组家庭不接受自己,原以为到了部队,到了文工团,就会好起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理想和现

实总有一墙之隔。她看着自己爱的人被诬蔑被下放,自己也伤心绝望,后来也被下放了,小萍做了战地护士,抢救革命战士,后来成了英雄,但突然聚集的关注度和心理落差太大,让她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好在天顺人愿,她好了起来。 影片的最后,何晓萍和刘锋一起生活,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依然携手伴余生。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公平不公平,但之于感情,有些等待总是值得的,时间会把你应得的带回给你。 其实,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人言的力量依然强大,比如网络热搜、社会舆论导向、网络语言暴力等等,他们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于干扰一些人的精神状态,看到影评,我们发现不公,去指责去谩骂,但现实中可能我们自己也是不公的制造者、传播者,反观生活,反省自己,也给他人一个机会,给自己多一抹阳光。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平淡,亦复杂,亦令人羡慕。生活,之于我们,之于爱情,给了太多考验,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谁说我们不是痛并快乐着呢? 在观影后,大家可能会羡慕何小萍和刘锋最后的相守,想要拥有知己、知音、爱人般模样的人相伴,可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是一个人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还是一个孤独的灵

芳华读后感(推荐3篇)

芳华读后感(推荐3篇) 芳华读后感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看完《芳华》,想写个读后感,仅此献给我们正在绽放的芳华。先说刘峰,外号雷又峰。正如他的外号一样,活雷锋,生活处处为他人着想,脏活累活抢着干,军队的干部,全军学习的榜样。无时无刻不在为他人,为集体奉献着自己。在外人看起来光彩夺目的他,其实内心也是自卑的,我想正是因为他的自卑,善良,导致后来“触摸事件”的结局。 林丁丁,文工团主唱,梦想嫁个首长的儿子,或者富二代,且要有能力。我想这也是后来她被嫌弃的因吧!小曼,一个从小被嫌弃,被牺牲,渴望爱的孩子,自从父亲自杀后,一直都在唾弃中长大,外号“拖油瓶”,继父家中多余的人,怀揣着摆脱家的梦想来到文工团,以为再不会受到,然而却又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直到刘峰的离去,使她 ___对周围的人寒心。小说中刘峰对林丁丁的追求林丁丁对生活的向往小曼对刘峰的心动交织在故事的发展中…… 直到触摸事件之后刘峰在越战的勇敢小曼对文工团的放弃及在越战的拼命两位对生活丧失希望,向死而生的人再次的相遇,想死的遭遇使他们更能理解对方,我想结婚与否也就无所谓,重要的是互相同情的两个人能够扶持,回忆起自己已逝去的芳华里,对方都曾是

自己心中的安慰,是生命中的一抹亮点,使痛苦的遭遇回忆起来不再伤人。第一人称的萧穗子与郝淑雯在文工团的明争暗斗,后来两人的相遇也是一笑泯恩仇,置身当时仇深似海,放在当前一笑而过,这是她们曾经绽放过的芳华,不过分后悔当初,也不纠结当下。 我想再有回到从前的话,刘峰依然会选择接受触摸事件,郝淑雯依然会暧昧萧穗子男友,小曼依然会向死而生……结尾刘峰的死去,并不代表芳华已经结束,毕竟我们的芳华正在以我们的姿态绽放着,无论结局如何。 猜你正在找芳华读后感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作者的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刘峰发展的,唯一一个除刘峰外仔细描写了成长经历的人物就是何小嫚,可以从穗子多年后对待小嫚与丁丁的态度差别看出,她是喜欢小嫚的,尽管小嫚当年身上有着诸多小毛病,但作者因为她对刘峰的尊敬而爱她。在刘峰活着的时代,小嫚是唯一一个识得并且珍视刘峰善良的人。她弥补了作者无能为力的遗憾,以她自己微薄的能力,为良知为理性尽了自己的力,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刘峰微薄的弥补,让人不那么绝望的唯一一点弥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