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楷书作品赏析

楷书作品赏析

楷书作品赏析
楷书作品赏析

1、笔法方面:融入碑的笔法元素,丰富线条的表现力;

2、结字突破唐楷的框架,加入隶书和行书的变形元素,使字结构生动起来;

3、章法方面:注意到古今楷书多数书家只注重单个字,不关注字与字的上下左右关系的共同缺陷,做了:夸张其主笔,并加强收放、轻重、大小的对比,使相邻行的字产生了横向关系,克服了唐楷和今人楷书的大小平均,字如布算,产生了大小的节奏变化;

4、墨色的对比:写楷书鲜有人讲墨的变化,古今书家大都是这样,作者在作品中适当作了枯润的对比,使字在视觉上产生墨的层次变化。

提高你的鉴赏水平,请比较这几幅楷书

请比较下面的楷书(皆从欧出),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可分出优劣,同时也会提高你的鉴赏水平。

1、笔法的丰富性:起笔收笔折笔的多样性;

2、结字的斜正、大小、收放、轻重变化;

3、行间相邻字有否变化及互补关系;

4、墨色的枯润变化。

楷书3 田英章

楷书4 卢中南

楷书5 施兴国

书法作品鉴赏标准

书法作品鉴赏标准 ----------------书法作品鉴赏标准-------------- 下面这篇文章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很有帮助------------------ 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并以其特立我独行、源远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殷商以降风格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进入二十世纪,中国传统书法开始向现代转型,出现了新的艺术气象和审美范式。如今中国书法以其深蕴的精神魅力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不仅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深受影响,而且西方艺术家也开始学习、关注和研究书法,并将书画合一而创作出“书法画”。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现出历代书法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正是书法艺术这一独特的魅力,使之在众多的东方艺术门类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精神追求的东方艺术。 线条飞动:中国书法的本体特征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它具有一个由线启象(墨象),由象悟意(意境)的本体结构。 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感。这种点画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自然界本无纯粹的线条,线条是人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象。它脱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图景,却又是为了表现宇宙的动力和生命的力量,为了表现“道”而与普遍性的情感形式同构。因此,中国书法线条依于笔,本乎道,通乎神,达乎气。这是一种以刚雄清新

的生命为美的书法美学观,一种以书法线条与天地万物和人的生命同构的书法本体论。 作为人对世界万物审美性抽象的线条,在其象征功能方面直接是人的情感的迹化。线条(心画)可使书法家情感迹化而禀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这种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动不息,使得线条成为时间的、节律的、大化流行轨迹的写照。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软、光润滞涩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 涩等情感意绪。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法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的可视语言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书法以线条为其生命。线条作为书法艺术最纯粹的语言,表征出中国美学“为道日损”的根本精神。书法家对宇宙作“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观照,用灵动的线条表现大千世界,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化实象为空灵,传达出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易逝的意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风神。线条飞动飘逸,绵延摇曳,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墨气四射,四表无穷,臻达生命的极境。 书法线条“为道日损”的美学意义在于:在“致虚极”、“见朴素”、“损之又损”中,将空间时间化,将有限无限化,将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加以净化、简化、淡化,而成为“惟恍惟惚”的存在。书法不必应言,不必具象,而仅以其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游走的墨迹,就可以体现那种超越于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这种忘言忘象至简至纯之线,贵在得意、得气,而指向终极之道。这正是张怀瓘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乐,无形之 相。”(《书议》)线以见道,墨以呈气。表现情思,体验化境,融生命本体存在之意而非外在物象形迹于笔墨线条律动浑化之中,不拘滞于形迹而忘形忘质。这种以

经典文学鉴赏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环境与市政工程系024410119 黄启业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

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音乐:古诺--圣母颂

?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的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欣赏、了解世界名画,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选出100幅代表世界绘画最高成就的名画,辑录出本书。编者有机结合文字、图片、编写体例等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摘自《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一书

1./野牛图/洞窟岩画 ?画名:《野牛 图》 作者:马格德 林人(西班牙) 时间:距今约 1.5万年 类别:洞窟岩 画 尺幅:全长 195cm 收藏: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山 洞

2./捕禽图/陵墓壁画 ?名称:《捕禽 图》 出处:埃及底 比斯内巴蒙墓 出土 创作工夫:约 前1400 年 尺寸:高 81cm 类别:陵墓壁 画 收藏:英国, 伦敦,大英博 物馆 ?这幅壁画绘 制于古埃及新 王国时期一个 贵族——内巴 蒙的陵墓,描 画的是死去的 内巴蒙和妻子 儿女在河畔打 猎的情形。

3./渔夫/爱琴海地区壁画 ?名称:《渔夫》 创作时间:约前1500 年 类别:壁画 收藏:希腊,国立考古学 博物馆 ?一位年轻的捕鱼人手 里捏着捕获的海鱼。画面 表现方法朴实、简洁。当 时的爱琴海诸岛已与埃及、 两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 因此在绘画上常常可见互 相间的影响。这幅作品中 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人 体的上半身与眼睛却是正 面,无论人物的表情还是 身上的曲线,我们都会觉 得比严格遵守正面律的埃 及壁画优美得多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一、授课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我国古今优秀雕塑作品,漫步历史,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 1、了解祖国悠久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了解一些雕塑基本知识,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并认 识和区分圆雕与浮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机。 2、挂图、圆雕、浮雕原作一两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精美的雕塑作品,(圆雕、浮雕),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 油泥)或可雕刻的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 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板书 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重点欣赏《说唱俑》《艰苦岁月》。

2、教师介绍《说唱俑》是四川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引 导学生讲出唱俑的特点 ⑴.设问:作品表现了这艺人什么动作?教师归纳学生讨论进行小节:这件生动的《说唱俑》将古代说书艺人的形象,用夸张的手法(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一副谐趣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古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陶技巧,给我们带来形象美的享受。 ⑵赏折《艰苦岁月》。 教师简述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一老一少的两位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乐观精神,他们衣衫破烂,双足赤裸,面容消瘦,老战士悠然自得革命战士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一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雕塑作品。 设问:①为什么红军战士穿得那么破烂? ②老战士和小战士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归纳:衣衫褴褛、面容消瘦的老战士和小战士形象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环境的艰苦,他们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坚定而乐观地经受艰苦岁月的考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悠扬的笛声,沿着他们斗争的道理奋勇前进。 3.欣赏反映近代革命斗争的雕塑。教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作品: 《虎门销烟》是浮雕作品,刻画了广州虎门人民销毁鸦片, 进行反英斗争的伟大壮举。 收租院》是泥塑作品,刻画了一位不满地主剥削,百愤 交集地怒视着地主的农民的形象。 《武昌起义》是雕塑作品,着重刻画革命战士手握步抢向前冲锋的英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名家名画赏析部分

名家名画赏析部分 1、通过欣赏图片,了解美术名作的基本信息; 2、分析作品的表现内容; 3、分析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4、阐述作品的主题和审美价值。 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春牧图》、《青蛙》、 《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 油画:《开国大典》、《在激流中前进》、《星月夜》 《乌鸦群飞的麦田》、《自由引导人民》 《浪子回头》、《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 《夜巡》 《教皇英诺森十世》。 壁画:《格尔尼卡》 素描:《血衣》 版画:《面包》 示例: 请从美术作品的作者、作品名、类别、基本 内容和艺术特色 几个方面分析这幅作品。 作品名:《格尔尼卡》 其它代表作: 《亚威农少女》 作者:西班牙 毕加索 立体主义画派 《舞蹈者》 类别:壁画 《三个音乐家》 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 的血型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作品名:《面包》 作者:珂勒惠支 国籍:德国 类别 (画种):石版画 画面内容:画面表现了饥饿的儿童和极度痛苦的母亲形象,沉痛的揭露了战争借人民造成的悲惨境遇,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艺术特点:画家用简练的线条把痛苦的母亲形象尽显在画面上,把母子三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形象真切动人,使人久久难忘。 作品名:《血衣》 作者:王式廓 国籍:中国 类别:素描 画面内容及艺术特点: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作品名:《星月夜》 作者:梵?高 国籍:荷兰 画种:油画 艺术流派:后印象主义画派 画面内容:作品展示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 艺术特点:画家运用旋转、跳动和色彩对比强烈的笔触,充分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激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在艺术表现风格上的独特个性。 作品名:《乌鸦群飞的麦田》 作者:梵?高 国籍:荷兰 画种:油画 艺术流派:后印象主义 画面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暴风雨过后风吹麦田的情景。绿色的小路的在黄色麦田中深入 远方,增添了不安和激愤情绪。 艺术特点:1、色彩对比鲜明而明亮的麦田,燃烧着画家激情的火焰,倾注着他的内心激荡 的情感。 2、画面上动荡不安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调、粗野狂乱的笔触,流露出画家内心孤独、压抑、郁闷的心情。 作品名:《自由引导人民》 作者:德拉克洛瓦 国籍:法国 画种: 油画 艺术流派:浪漫主义画派 画面内容: 作品取材于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画面以高举着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引导法国人民进行巷战的场景。 艺术特点: 1、此画是三角形构图的典范。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2、引导人民的自由女神处于横向黄金分割线处,巷战人群的头部位于纵向黄金分割线处的位置。如此人物众多,宏伟而又动荡的的战斗场面,被画家组织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画面构图之中。 3、整幅作品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画派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生动地表现力法国人民为自由而战的精神。 作品名:《浪子回头》 作者:伦勃朗 国籍:荷兰 画种:油画 艺术流派:荷兰现实主义 画面内容:这幅画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油画,深刻地表现出父亲对回家浪子既悲伤、痛恨,又惊喜、怜爱的那种复杂的父子深情,同时也刻画了几个旁观亲属的不同心态。 艺术特点: 画家独到地运用明暗,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 作品名:《夜巡》 年代:1638——1642年 作者:伦勃朗 国籍:荷兰 画种:油画 艺术流派:荷兰现实主义画派 画面内容: 这是一幅群像肖像画,最初为画家所接的阿姆斯特丹民防队总部定制的18个人的群体肖像画。 艺术特点: 1、采用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没有用传统群像的画法,主次人物突出。 2、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体现伦布朗的艺术风格。 3、以其独有的光彩成为17世纪欧洲绘画的经典名作。 作品名:《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 作者:戈雅 国籍:西班牙 画种:油画 艺术流派:18世纪浪漫主义画派 画面内容: 作品描绘的是法国侵略者枪杀西班牙革命者的场景。 艺术特点: 画家特地用一盏方形灯笼造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起义者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侵略者的杀人罪行。 作品名:《教皇英诺森十世》 作者:委拉斯凯兹(委拉斯贵支) 国籍:西班牙 画种:油画 艺术流派:西班牙巴洛克式画家 画面内容: 权威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精致的宝座上,眼神威严又隐含着凶狠和狡诈,教皇的相貌和性格特征都被画家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艺术特点: 画面用红白色彩的对比和写实的手法来,注重光影的变化。 画家其它代表作:《纺织女》、《宫娥》

经典影像作品赏析

1.约翰汤姆逊是如何展现他的东方视角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是第一个最广泛拍摄和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是第一个对中国早期摄影术进行珍贵记录的摄影家,是第一个在拍摄中国人时孜孜追求摄影审美的艺术家和沟通大师,同时还第一个对中国人民表现出广泛友好和同情的西方摄影家。 “街头摄影家”出版了四卷本摄影集《图说中国及其人民》 作品:《老妪1868-1870》 1868-1870年汤姆逊年虽然是在大街上拍摄的这位老妪,但照片很像一个照相馆的作品。关于这位老妪和他的丈夫,汤姆逊在照片说明中写道:他们的儿子和孙子已经支撑起了这个家庭,但这位老妪仍然忙着家务。她针线活很熟练,在别人病倒时是个很好的护士。她的头发已经变细和发白了,但她每天都精心地梳理和呵护它。汤姆逊独特的拍摄视角,和老妪独特的姿势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满族新娘(1871-1872年)》 汤姆逊拍摄了大量身着盛装的满族新娘的照片,但他对这些新娘的未来生活并不乐观,甚至和奴隶制相比:富人的孩子一般比穷人的孩子结婚早,但满族少女只有到了十四才能订婚。一般来说,人们会雇用媒婆来提早安排一桩婚事,但未来的主妇必需符合四个标准:一是要和蔼,二要文静,三要勤快,四要好看。对比这个新娘的盛装,她忧郁的眼神也许正反映了摄影师的心境。

《福建厦门夫妻》1870-1871年 这是身穿传统服饰的一对厦门夫妻。根据中国习俗,当时的夫妻是不会有这样对望的姿势的,这肯定是沟通大师约翰逊的杰作。虽然,他们的表情有点勉强,目光也没有完全相对。 汤姆逊有意识地发现平凡生活之美,比如他拍摄了大量中国妇女的发式的特写照片,拍摄了大量妇女头饰的影像,从沿海的香港、厦门、福州到内地北京,从客家农妇到满清格格,这些珍贵的照片对我们研究清末女子头饰和服饰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纵观汤姆逊拍摄的中国照片,虽然他也拍摄了达官贵人,风景名胜,但他更多是拍摄了大量普通人的生活和街头小景。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悠闲的市民小姐,也看到了街边正在享受午餐的"苦力",还有正沉浸在欣赏"西洋景"的孩子们。可以说,在汤姆逊镜头下,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大清帝国臣民纯朴、美好的一个侧面,这样的影像不论在早期外国摄影师还是中国照相馆的拍摄中都是很少见的。这张旗人女子梳头的照片中,端坐的小姐自然、放松,面带微笑,旁边站立的丫环面容敦厚,神情专注,而一侧的孩童天真无邪,直到今天,这张照片依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中国人民的广泛友好和同情,拍摄时孜孜追求摄影审美,发现细节,勤于沟通 作品题材 在汤姆森这本影集中,有关风景古迹和社会风俗的照片占有很大比重。在题材选择上,力求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是汤姆森创作个性在作品上突出的体现。影集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广州洋行买办藩仕成奢华的私人园林,也有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苦人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城市贫民,鸦片吸食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无不成为拍摄对象。 为了更多地展现不同人的生活侧面,汤姆逊拍摄了大量不同的中国人的肖像。“翻看西方摄影师早期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大部分人是抱有一种猎奇的心态,因此,小脚女人、乞丐等社会的阴暗面成为摄影师拍摄的主题,拍摄的人物大都神情木讷、呆板。但当你去审视汤姆逊拍摄的中国照片时,更多的中国人的笑脸和放松下的中国人的状态。汤姆逊一直致力于 记录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北师远程教育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0617《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课程作业方案一:共有两次作业,提交到所在学习中心。 作业1:试述应从哪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写500字以上的作业)(1)题材 幼儿文学读物的题材需要广博多样,以利幼儿在体、智、德、美育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文学作品的题材应以他们熟悉的生活为主; 幼儿文学中知识性题材要占较大的比重。 (2)主题 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三类: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娱乐性主题(或称兴趣性主题) (3)形象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形象和行为,合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 (4)情节 幼儿喜爱故事性强的作品,在幼儿文学读物中,有情节的作品要占绝对优势。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既要注意生动风趣,又要注意幼儿理解人物活动、行为的能力。幼儿受生活经验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对远离他们生活的英雄、模范人物行为动机的理解水平是很低的。幼儿文学作品情节要符合以下要求: 情节纯正。情节纯正是指在一个作品中,最佳反映一个事件,涉及到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4岁以下幼儿的读物,其情节连贯性不必太强,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还难于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生动风趣。情节生动、风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场面。作家在构思这些活动场面时,要尽量新奇、精巧、统统、有悬念,对幼儿有吸引力。

(5)结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一个好的开头 (6)语言 幼儿文学读物语言的总体要求,一是可接受性,一是超前性。幼儿文学读物的语言,应注意以下要求:①用词详尽、浅薄、②充分发挥动词的作用③句子口语化;首先,幼儿文学读物中的语言,要以简单句为主。其次,其次是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第三,尽量用短句。短句上口,通俗易懂。④音响调和,富有节奏感。 作业2:依据幼儿童话的相关理论,分析童话《七色花》的艺术特色(含题材、情节、童话手法、语言等)及其潜在的含义。(要求写出500字左右的书面作业) 答:是根据前苏联出名童话改写的。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奇特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奇特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了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的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六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 珍妮的七个心愿: 黄色花瓣———帮助珍妮回家 红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复原 蓝色花瓣———带她去北极 绿色花瓣———让她从北极返回家 橙色花瓣———来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帮助跛腿男孩儿恢复健康

世界名画赏析

《自画像》 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 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 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 的典范。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 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 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 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 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 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 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 传神。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提香意大利1515年 118X279厘米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描绘的是美 狄亚与维纳斯的相会,裸体的维纳斯劝 她身旁的美狄亚去协助伊阿宋盗取金 羊毛,但从画面情节来看这种说法又很 不确定,所以内容至今未定。此画是提香 描绘女性美创作的早期作品,这一阶段是他陶醉于乔尔乔奈的风格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人的壮美与和谐,此画风格粗犷豪放,笔力雄健,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闲雅微妙的精神状态与纯洁高尚的品质,又使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提香笔下的裸体美,具有生活与感情的因素,绝不是神化了的女性加之独特的构图和雄浑辉煌的色彩都铸就了此画不朽的艺术魅力。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 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 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圣母升天》 提香意大利690*360 教堂壁画 这是一幅具有恢宏气势的巨大壁画,描绘了圣母升天的神圣瞬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画中,站于地面上的是仰天呼送圣母的人们,动态不一,但神情却是一致的虔诚,中间是一群被天使们簇引,身穿红衣的圣母,上方是有天使相随的上帝。这是提香早期作品,构图庄严,描绘真

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案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雕塑艺术的审美取向及造型特点。了解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认识雕塑作品从形到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雕塑作品的造型和表意特点。 教具准备: 与课本图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二、导入新课: 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三、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四、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 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

美术教案名画欣赏

美术教案名画欣赏 目的: 1、通过欣赏名画,让幼儿感受美,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让幼儿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 准备:名画课件,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忆画过的人有哪些样子。 2、演示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欣赏: (1)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2)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 表演一下? (3)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风光? (4)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5)画面上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6)画家画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样安排的? (7)画家是怎么安排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样大吗? 哪个看上去更清楚些?为什么?) (8)看完整幅画后,你感觉怎么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9)教师配乐朗诵解说词,让幼儿充分感受这幅画的意境。 3、让幼儿模仿这幅画的构图方式绘画〈〈快乐的秋游〉〉。附解说词: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碗岛,这里有绿油油的 草地,茂密的树林,兰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 有各色各样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 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软的地毯上,舒 服极了;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从树枝上传来小鸟动听的歌声,人们隐隐约约讲话的声音,河面上小船划过水的声音……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妈妈的手轻轻 抚摸我的脸,我还闻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极了,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远 逗留在这里。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一.王羲之 东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会稽”。其子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遗址犹存。 中文 名: 王羲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 作379年 主要成 就: 书法 代表作 品: 《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 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 代: 东晋 称号: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与《二十四孝图》中的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于江南(今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着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着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

文学经典欣赏期末考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B) A.《九辩》 B《离骚》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2.宋代豪放词开山鼻祖是(A) A.苏轼 B.辛弃疾 C.陈亮 D.柳永 3.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诗人是(B)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4.小品文精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B) A.欧阳修 B.苏轼 C.曾巩 D.王安石 5.以下作品中不属于乐府民歌的是(D) A.《陌上桑》 B.《孔雀东南飞》 C.《木兰诗》 D.《迢迢牵牛星》 6.汤显祖“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与(D) A.《长恨歌》 B.《长生殿》 C.《桃花扇》 D.《牡丹亭》 7.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是(C)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柳宗元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名作(C) A.《桃花源记》 B.《归园田居》 C.《饮酒》 D.《读山海经》 9.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B) A.江湖诗派 B.江西诗派 C.西昆诗派 D.永嘉四灵 10.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C) A.《笙赋》 B.《柳赋》 C.《七发》 D.《梁王菟园赋》

11.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B) A.葛洪的《西京杂记》 B.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C.郭澄之大《郭子》 D.邯郸淳的《笑林》 12.以下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D)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白朴 D.汤显祖 13.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A)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清忠谱》 14.《汉书》中突出体现坚贞不屈民族气节的任务传记名篇是(A) A.《苏武传》 B.《东方朔传》 C.《朱买臣传》 D.《李陵传》 15.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C) A.王国维 B.胡适 C.鲁迅 D.郭沫若 16.提出“不平则鸣”观点的着名文人是(A)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王安石 17.名句“天生为材比有用”出自李白作品(B) A.《蜀道难》 B.《将进酒》 C.《行路难》 D.《梁园吟》 18.以下属于儒家经典着作的是(C)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墨子》 19.钟嵘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是(D) A.《陌上桑》 B.《孔雀东南飞》 C.《木兰诗》 D.《古诗十九首》 20.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B) A.表现民间疾苦 B.表现男女之情 C.表现军旅征战 D.表示山水景物 21.记孔子及其弟子语录、行事的儒家经典着作的是(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