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行政管理

学生类别: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年*月**日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课题审批表

浅谈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 近20年来农村民主选举的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的进步,逐渐增强了村民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民主选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

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结合农村实际完善选举法规,加强培训、示范和引导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 农村民主选举

目录

一.我国农村民主选举中产生的问题----------------------------------1 1.农村社会矛盾因选举而有所激化-----------------------------------1 2.部分乡、村干部和村民对选举产生消极情绪----------------------2 3.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3 4.选举成本过高,给地方经济造成压力------------------------------3二.农村民主选举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4 1.对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差----------------------4 2.没有全面、准确落实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4 3.选举程序安排与农村现实存在矛盾---------------------------------5 4.农村少数党员干部风气不正,降低了农村选举的公信力---------6三.提出解决农村民主选举问题相关的对策和建议------------------6 1.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6 2.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唤起农村群众关心选举、参与选举的积极性----------------------------------------------------------------------7 3.结合农村实际完善选举法规,适当调整选举程序----------------8 4.加强培训、示范和引导,让民主选举走上法制化轨道-----------9

四、结论----------------------------------------------------------------10

五、致谢----------------------------------------------------------------10参考文献----------------------------------------------------------------11

一.我国农村民主选举中产生的问题

农村民主选举是农村改革的产物,也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村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村级经济实力急剧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武汉市郊的农村,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充分发挥其地理区位和山水资源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的变化就更为明显。在有些村里,农民住上别墅式的新房,村委会拥有商品房、商场等大宗固定资产,村级集体资产达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由此,选出一个能真心实意服务村民,办事公道正派的村委会,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稳定的关键。

自1988年6月1日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试行以来,在《村组法》关于“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原则指导下,我国农村自治逐渐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到2006年底,武汉市郊区农村已经历了六届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的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进步,也推动和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换届选举工作越来越规范,村民、各级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刻影响下,作为大城市近郊的农村出现经济快速发展但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但贫富差距加大,农民共同利益凸显但其中不同群体利益开始分化等新的趋势,农村民主选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为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解决方案。

1.农村社会矛盾因选举而有所激化

民主选举是民主政治制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的第一

条就是“民主选举”。选举意味着选民有权在众多候选人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因此选举又充满着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农村选举中,如果选民没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来对待这种竞争和排他,而是把选举与狭隘的地域、人情、恩怨、亲疏、利益、权力等观念以及各种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联系起来,产生矛盾和冲突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在2005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期间,就有部分地方发生矛盾激化的现象。如在新当选的村“两委会”班子中,由于普遍实行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一部分原来的村主任现在只能担任副主任,有的因此与现任支部书记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而在村民内部,因历史遗留下来的干群之间、宗族之间、土地和山水自然资源划分利用等纠纷在选举中又被引发出来,形成新的矛盾。有的村在选举半年过后,才把矛盾逐渐平息。

2.部分乡、村干部和村民对选举产生消极情绪

从统计的数字来看,目前村民在选举中的投票率非常高。如江夏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登记选民318015人,投票总数286213张,除去委托票12877张,参选率达85.95%。这个数字既可以一方面反映出村民对农村民主选举的关心和参与程度确实很高。据江夏区的干部反映,现在村民对选村委会成员比选人大代表还要关心。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选举的组织工作做得很好。虽然从村民自治角度讲,村委会换届选举是农村村民自己的事,但在目前情况下,各个地方党委和政府都为农村选举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如江夏区除了成立区、乡两级工作领导小组,区、乡民政部门全力以赴外,还组织了区、乡两级机关干部1600多人到各村进行工作指导,以推进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部分乡镇干部把农村选举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做,他们认为不管谁被选上谁没选上,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选举不出事就行。在村干部中,心态不稳,无长远规划,怕得不到选票而不敢大胆管事的现象比较突出。用群众的语言来形容,连任的老村干往往是“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新当选的村干则是“一年学、两年干、三年看”。而部分村民则认为不管选谁都无

所谓,你们要我投票就得给补贴,不给钱不给物就不参加。我们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54.81%的被调查者没有参与候选人的提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村民参与选举的热情并不太高,甚至产生冷漠厌选情绪。

3.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民主与法制相伴相随,在依法治国深入人心的今天,在农村民主选举中公然破坏法制的行为已十分罕见。我们在江夏区调研发现,农村换届选举过程总的来说是严格依照《村组法》和省市有关法规开展的,依法选举、按法定程序选举成为众多乡村基层干部的共识和行为准则。但也不能忽视其中仍然存在个别违法违规现象。一是少数人利用宗族房头势力对村民施加压力,干扰选举。如安山镇某村,原支部书记本来可以有希望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但有少数人操纵几个村湾的群众不参加投票,使他的得票率过不了半数,而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又不是党员,不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一肩挑”,镇党委只好另委派一名机关干部去担任村支部书记。二是候选人私下向村民送钱送物进行拉票活动。如五里界镇某村一位自荐候选人,给村民送毛巾、肥皂花了3万元,镇领导指出他违规,要他退出选举,但他仍然坚持要竞选。虽然此人最后还是没被选上,但他的行为影响了另一位争取连任的村干部,他也给村民送肉,结果被村选举委员会终止了候选人资格。三是个别操作不规范。如有些没有经过选民登记的人,在投票前回来要求投票,这时有的村选举委员会同意了,而有的村就不同意。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7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黑恶势力干扰影响选举的公正性,17.5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宗族势力干扰,虽然他们这种判断不一定是事实,但二者比例之高仍值得警惕与深思。

4.选举成本过高,给地方经济造成压力

民主选举是有成本的。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除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不算,在整个选举过程中,直接用于印制宣传材料,发放误工补贴,会议误餐招待等费用已成为一项不菲的开支,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

增长。如江夏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区财政拨款25万元,各乡镇街及相关部门也有83万多元的投入。与此同时,各村还有数额不等的开支,每个村平均在1万元左右,其中最高的用了4万元,最少的也要花七八千元。虽然,与民主选举产生的效果相比,一定成本的付出是值得的,但就目前农村实际情况而言,毕竟给村级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部分穷村甚至出现老债未还清,又添新债务的现象。

二.农村民主选举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差

武汉市农村选举已经历了六届的实践,而且其后三届是直接选举即“海选”,但在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中,真正从认识上准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村民自治原则二者关系的则并不是很多。部分干部和村民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主要的误区:一是觉得村委会搞“海选”,成本高代价大,而且给一些平时不务正业,喜欢滋事的人提供了机会,容易造成新的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还是希望恢复传统体制下的委任制做法。而另一种认识则表现在片面理解村民自治,认为村干部是村民选出来的,可以不受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制约。受这两种认识的影响,有人因此觉得“海选”只是形式,实质还是上级指派;也有人因此不敢坚持原则大胆引导,认为一切都由群众说了算。

2.没有全面、准确落实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共同构成村民自治的基本路径和工作要求,但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三年一度的换届民主选举普遍得到重视,而作为村民自治基础性、长效性建设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却重视不够且难以到位。相对于间断性的民主选举来说,连续性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重要。仅仅把行使民主权利的重心放在选举上是危险的。因为候选人在选举前后可能会言行不一甚至发生蜕变,这就需要有持续的参与和监督来保护村

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所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更重要的应放至后三个民主上。但从农村实际来看,一旦选举完成,新班子很容易也很愿意把权力集中在党支部书记“一把手”那里,形成了工作“一肩挑”,财务“一支笔”,决策“一言堂”的局面。正因为目前的民主尚主要停留于选举层面,而村民的民主权利在决策、管理、监督领域体现不力,所以才有“选谁都一样”等对选举产生失望、怀疑甚至冷漠不愿意参加的情况。

3.选举程序安排与农村现实存在矛盾

一是时机欠妥。江夏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从2005年6月启动,8月份全面铺开,10月底完成,而8—10月正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有的村民本来参选热情就不高,这时就乘机抬高误工补贴的要价;而有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也敷衍了事,希望早点完成任务。因此容易出现宣传发动不够、程序执行不细,以及个别违纪违规等现象。

二是过程太长。换届选举全过程共6个阶段38个工作日,实际操作中要延续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明确要求全体村民必须集中参加的活动有4次,村民代表必须集中参加的活动有5次,上届村组干部必须集中参加的活动有6次。这样,一个村干部必须参加的活动就有10次,如他又被推为村选举委员会成员,参加的活动就会更多。时间过长而且正值农忙季节,容易使人疲惫不堪,产生厌烦情绪。

三是程序复杂。整个选举的主要程序一共有18个大项53个小项,每一项程序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选举活动必须按照程序设计进行,否则就是违规。而农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在初中文化以下),只有靠别人讲解才能领会工作要求。一旦人们对复杂程序难以理解,甚至对其合理性产生怀疑,选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是压力过大。村委会换届虽然是由村民选举自己的“当家人”,但主要工作是由区及乡镇承担,区及乡镇两级政府不仅要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全程

监控选举,还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要组织大批干部深入村里进行选举工作指导,而且工作指导组承担选举必须“成功”的压力,由此造成心理上的厌倦。

五是选易罢难。当个别村干部因素质不高、能力不够,或在任期中犯了错误、出了问题时,想罢免他却非常难。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程序复杂,涉及面广,其工作量无异于一次换届选举,在目前农村现实条件下难以落实。从调查来看,89.5%的被调查者认为罢免村委会成员最大的障碍在于难以组织,另有10.22%的人是碍于情面,0.73% 的人是害怕遭到报复。

4.农村少数党员干部风气不正,降低了农村选举的公信力

从总体上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武汉市近郊农村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过程中,少数人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考验,出现诸如滥用权力、仗势欺人,照顾亲友、与民争利,收受贿赂、贪污挪用,挥霍公款、放纵小节等问题,其所作所为在当地造成极坏影响。但由于其中许多案例不够党纪国法的惩处,而在农村干部人选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些人还是担任村干职务或党内职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群众的威信,也影响了农村群众对民主选举的信任。

三.提出解决农村民主选举问题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和原则,开展农村民主选举,实行村民自治,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密切中国共产党同广大农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并行不悖,借口村民自治而放弃党的领导甚至排斥党的领导,或借口加强党的领导而对村民自治横加干涉甚至包办代替都是错误的。能不能领导好农村民主选举,应视为对农村基

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检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2]14号文件)中强调指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这一核心领导作用体现在选举前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村委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选举中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村民正确行使权利,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选举后要认真检查验收,监督新老班子及时进行公章、财务等交接,主动支持、保障新一届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巩固选举成果。

为实现这一任务要求,必须把村委会换届选举与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村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群众威信,形成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承担起领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责任。一是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党员和干部形象,带动农村社会形成讲正气、知荣辱的良好民风。二是以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为着眼点,积极审慎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特别应当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探索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为村级“两委”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三是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为目标,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近年来比较有效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党员承诺制”等措施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促使农村党员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列,影响和示范广大农户,提高党的威信和凝聚力。

2.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唤起农村群众关心选举、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广大农村群众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必须围绕村民参与这一主题进行机制创设和制度创新。实现“四个民主”,就要做到凡涉及村级重大事项的讨论,都要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执行“一事一议”、“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坚持民主决策。同时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引入“票决制”;

在对干部考核中运用“群众评议”、“信任投票”等形式,让村民习惯实行民主的基本程序和形式,保证村民能够有效行使民主权力,进而提高村民对民主选举的认识。

民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从经济民主走向政治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村民自治、民主选举都要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来进行。一是村委会要把村民关心的村级财务开支、土地征用补偿、集体资源开发收入及分配等关系到村民经济利益的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内容经常化地公诸于众,村委会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也应把这项内容作为治村重点向选民交待明白,从而把村干部的经济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村属集体资产应明确产权,盘清家底,建立专帐,委托经营实体或专人负责管理、经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可引入股份制,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使村民在集体资产收入、公共产品分配上处于平等地位,形成利益共同体。村委会换届时要进行认真严格的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三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管。日常村级财务开支必须经村民理财小组审理,并实行行政主管和理财小组联合“签名责任制”。在完善村帐乡(镇、街)管的“双代管”制度基础上,村内达到一定限额以上的重大工程、物资采购、山水资源的发包也必须在区或乡镇招投标中心的主持下,按程序公开进行。只有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处理和调整中尊重村民群众,让村民对村级集体资产的运作和处置拥有充分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才能有效提高村民对村委会选举的热情和兴趣,才能实现变“要我选”为“我要选”。

3.结合农村实际完善选举法规,适当调整选举程序

在严格遵循选举法律法规,坚持直接选举的原则下,也应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新的探索。

一是村委会任期、换届选举时机、持续时间上的调整。由于普遍感到任期过短,换届过快;选举时机不妥,持续时间过长。我们建议能否改为五年一届,既

减少换届频率,保持农村基层组织相对稳定,也便于农村干部的培养、成长,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或在现在三年一届的任期基础上,采取“大小选”方法。即当新一届村委会任期满三年时,只进行由半数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参与的民主考核和信任投票,即“小选”。如果村委会得到的信任票不过半数,再进行改选;如果村委会信任票过了半数,而个别村委会成员的信任票不过半,只须将该成员按法定程序罢免后进行补选;如果村委会班子和每位成员的信任票都过了半数,则全体留任。待该村委会任期到第二个三年时再举行全体换届的“大选”。

农村选举最好放在10月底—12月,也就是在秋收基本结束时。选举持续时间最好控制在1个月内。

二是部分程序应适当归并和简化。如自荐与“海提”可以合并,这样可以节约两天时间。在村庄规模不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探索“一票制”即无候选人的选举形式。在经过充分的宣传发动后,由选民一次性填写选票,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这样做,既能充分尊重选民意愿,也能降低选举成本,缩短选举时间。

4.加强培训、示范和引导,让民主选举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村民主选举具有鲜明的法制性,必须在国家及各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就当前农村村民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的现状而言,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要把农村民主选举过程作为法制宣传和教育的极好时机,在选举每一阶段和每一程序上都要向村民说明相应的法律规定,让村民明确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在实践中知法、懂法和用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在平时,则特别要加强村级“两委”会干部的普法培训,每年针对一个主题,用办班轮训或以会代训的办法,不断强化农村干部的法制意识,做到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处理村务,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推进“依法治村”的进步。典型示范是教育农民的有效方法,农村群众最讲究实际效果,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来教育和引导大家,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在每一个乡镇建立一个干部、群众法制意识牢固,严格依法办事的“依法治村”的试点村,不断探索当前农村法制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及时总结经验,在广大农村进行推广。

三是加强法律监督,形成依法办事的强大氛围。新闻媒体在对选举进行宣传报道时,要着重反映执行选举有关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例,用舆论的力量维护法制秩序。吸纳社会各界人士担任观察员,组织他们深入农村实地考察选举进展,及时反映选举动态。对少数情况复杂、矛盾比较多的村,可引入司法公证程序,用法律形式来巩固选举成果。

四、结论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农村民主选举也将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总结、研究农村民主选举的经验,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针对农村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努力着手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五、致谢

向本论文所引用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本论文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吕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写作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从吕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十分感谢他耐心的辅导。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2]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 范柏乃,冯木林,我国乡村贿选及治理对策研究[J1.行政与法,2008

[4]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村委会组织法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 9 9 8

[5] 焦洪昌,刘永峰,村民自治中的“贿选”问题[J].前进论坛,2006

……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199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8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千公顷,粮食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了77.72万吨和3.51万吨。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大和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截止到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了71.4%,机耕面积达7.9%,机播面积、化肥施用面积、农药施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9%、68.4%和45.7%,使耕地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效率得以极大的发挥。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达4051.13公斤/公顷,油料单产达1916.91公斤/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61.7%和1.2倍。从 而使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9.9%。二是畜牧业生产成绩显著。西藏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996年,畜牧业从业人员38.31万人,牲畜年末存栏达2283.41万头只,出栏(牛、羊、猪)399.98万头只。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畜牧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牲畜(牛、羊、猪)出栏率达17.9%,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肉、奶的产量达到了11.54万吨和16.6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和77.9%。畜牧业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47.8%,农牧民纯收入中畜牧业占19.6%。三是林业生产稳步发展。西藏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处于前列。1996年,林业从业人员1004人,创造林业总产值超过了八千万元,实现增加值0.61亿元,成为农业经济中的又一重要产业。四是渔业生产开始起步。近几年来,以城市郊区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渔业生产突飞猛进,极大地繁荣了城市市场供应。 3、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1996年,西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75元,比1978年增长4.6倍,而且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1996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收音机和收录机69.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已超过10台,这在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目前,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85年的269.60元提高到1996年的733.02元,增长1.7倍,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最全面的参考写作站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五是严格贫困村的退出条件,加强退出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未脱贫的贫困村要持续扶贫。 (二)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收入确定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人口普遍外出务工,流动性大,收入多,调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其收入情况。二是国家扶贫标准较低(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6元)。以1户4-5人的农村家庭为例,按照目前最低月平均工资13 元计算,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务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会超过扶贫标准(除纯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外),导致不能确定为贫困户。三是因病致贫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在收入指标基本失去意义的情况下,因病致贫成为重要认定因素。如吉安县年初未脱贫贫困户 5 户,其中因病致贫1 34户、占比47.91%,因残致贫759户、占比35.16%。但由于因病致贫认定条件不明确,一些病情较轻(如轻微骨折、关节炎、腰椎病、阑尾炎、轻度糖尿病)、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并不贫困的病人及家庭也被认定为贫困户。四是家庭财产调查难。扶贫办、乡镇政府难以全面掌握贫困户在外就业、购置商品房、车辆等情况。 对此,我办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一是根据最低工资水平情况适度调整扶贫标准,并根据中西部不同区域情况规定不同的扶贫标准。二是实行劳动收入推定办法,即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按当地月最低工资乘以12个月除以家庭人口作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以破解收入调查难的问题。三是鉴于非贫困人员多以因病为理由要求享受扶贫政策,建议重点对因病致贫情况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要从病情病种、治病费用绝对额或占家庭收入比重、有无影响劳动能力等方面入手明确因病致贫条件,凡属病情较轻、治病费用不高、没有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农户,不能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是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扶贫与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税务、工商、社保、不动产登记、金

农村污水治理典型工程案例成效分析与问题对策

·2162·节能环保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3月中 农村污水治理典型工程案例成效分析与问题对策 张 璇 (大连理工大学 116024)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决策,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内容之一就是农村污水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来水、卫生洁具、冲式厕所等等的普及,这些都是导致农村污水排放量增大的重要原因。为了了解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文章将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污水治理工程成效、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拟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对污水治理进行方案设计。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难点 0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所提出重要的一个决策,新农村建设是为了能够统筹城乡发展,推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力求解决三农问题。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如火如荼,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上,各地都相继的开展了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还是存在着多种问题,因此只有充分的对现状进行了解,因地制宜,才能够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项目共同发展。 1农村污水基本特征 农村生活污水可分为黑水与灰水两大部分,黑水是指拥有高浓度混合的生活污水,例如冲式厕所的污水;灰水则是指厨房、洗浴或是管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按照其特征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污水量较小、排放系数低。农村居民在生活用水量上与城市居民比较更低,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城市居民用水量212L/d,农村为68L/d[1]。在排放上分为直接泼洒地上的无明渠排放方式与通过明渠排放至户外的有明渠排放方式。农村的排放系数一般是<0.5. ⑵成分复杂,生化性较强。农村生活污水中所含有的合成洗涤剂、病毒、细菌、寄生虫卵等等的含量较高,可生化性的可能性也较高[2]。 ⑶排放时间较为规律。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在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是一个排放的高峰期。 ⑷来源较为广泛。新农村建设带动着农村经济与生活方法的发展,因此也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在排放量上较多。在污水的排放来源上,主要包括家庭卫生设施、乡村旅游、禽畜喂养等等方面。 2余姚市污水治理工程案例 为了更为直观的对污水治理工程进行了解,文章将以05~06年的丽水市水阁街道四都村污水治理工程为例。此工程是按照1000人的规划,平均流量100m3d-1的规划,采用的方法是“三级厌氧生化处理+人工湿地/竹林灌溉”的工程[3]。污水治理工程的内容是包含了整座村庄北片的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净化设施以及尾水灌溉利用这三个部分。整个工程投资大约为150万元左右,在收集管网这一块占了80%。 在连续运行了两年的时间内,其运行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其主要表现在:⑴降低了污水进入水库的污染物总量。丽水市水阁街道四都村为南明湖库区上游地带,污水进入水库后,因为污水本身中的氮、磷、细菌等等物质,会对水库中的水造成富营养化的情况,从而会影响水库的水质[4]。该工程的应用收集管网的净化处理系统,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水对于水库造成的富营养化的情况,从而改善水库水质。 ⑵提升农村的环境卫生质量。在上庄村实施了该污水治理工程,由于工程中有着收集管网的工程项目,通过该项目对河道进行整治,并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理。该种方式对全村的排水系统都进行了改善,从而达到实现了雨污分流的目的,对农村“脏、乱、散、差”等环境现象进行改变。 ⑶发展了农村生态效益。该工程中有污水净化设施以及尾水灌溉的项目,通过将污水净化,保留污水中的养分,将污水中包含的氮、磷作为营养成分对竹林进行灌溉,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竹林与竹笋的产量。 3农村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难题 在上文中提到的四都村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在运行的两年期间成效显著,但是在不少地方,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还是存在着不少难题。 3.1管网与工艺设计不合理 就以浙江省瓯江流域龙泉、景宁一带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中存在的管网与工艺设计不合理为例,这些农村在用水方面使用山泉水与河水的比例比较大,一些居民是将污水直接泼洒在地面上,一些居民则是将污水接入了雨水立管,但是该种设计则是大大的降低了污水的使用率与收集率。浙江省新农村污水治理因为缺乏设计规范与经验,选择的20多种工艺均不能够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5]。例如其中氮总量、磷总量不达标等,这对污水治理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 3.2村庄规划滞后 虽然上庄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得到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丽水市其他一些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与经济并不发达的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因为村庄规划滞后的缘故。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在选址上就无法选择,污水治理工艺与方案也无法确定。就比如村庄的房屋较为陈旧、村庄内部有河流进行阻断,地形差等等情况,这些都无法让污水治理工程开展下去。 3.3农村自身环保意识不强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不单单是要求政府介入,这也是需要得到村民的帮助。但是治理工程的治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技术等等方面,这就务必会涉及到征地、基础设施健身等方面。可是一些农村的村民只在乎自身土地、家庭收入,对于环境的优劣则并不在乎。认为污水治理工程是公共事业,因此自身没有环保素质,污水治理工程得不到支持,因此工作难以开展。 4解决对策 在上文简要的了解到了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针对这几点问题拟定相应的处理方法。 ⑴需注重设施选型与建设。针对于管网与工艺设计不合理污水治理工程不佳的地区,在设计开发商首先可以选择占地较少以及容易维护的节能型的工艺,通过该种方式达到降低污水治理工程各项基础费用的目的。在选择工艺时,还需结合各地的实际运行的效果,在工艺上可选择同类型的,可方便统一有效管理。对于施工单位也有所考究,需选择经验丰富、资质高以及信誉好的单位,在源头上就做好治理工程的设计审核、施工监管等工作, ⑵整治规划。要在农村开展污水治理工作,首先需要对村庄进行整治规划,将其作为污水治理的前提基础。其次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因地制宜,在整治规划中做好排水规划,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工艺与管理模式,最终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模型。 ⑶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在上文了解到,污水治理工作并不是单方面的工作,而是需要双方配合才可完成的工程。因此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可采用多媒体向村民宣传环保公益、制作宣传标牌或是印刷宣传册等等方式。 5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是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的,而新农村建设又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互联系。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的污水治理工程,坚持低投入、低成本、易管理的方针政策,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带入到良性发展中,最终达到实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华生,杨晓仙,陈宇辉等.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案例分析与难题破解[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23(2):74-78. [2]赵志军,方先金,戴前进等.农村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1:124-127. [3]王磊.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21):145-145,147. [4]高晓兰.常熟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调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5]朱飞虹,张安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关键部位施工技术要点[J].中国沼气,2010,28(2):49-5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很大,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部分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影响到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些技术与措施,期望能为农村污水治理分析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人工湿地;土壤渗滤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62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有近四分之一的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近60%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影响到现代新农村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占有量仅2200 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到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污水治理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和特点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我国总计有乡镇45412个,村民委员会739980个,乡村户数23692.7万户,乡村人口达91960万人。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多,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这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据估算,农村环境问题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千亿元,我国农村环境与生态状况令人担忧。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畜禽散养户的不断增多,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粪便污染逐年加重。有资料显示,养殖一头猪所产生的废水是一个人的7倍,而养殖一头牛则是22倍。这些有机物未经处理,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环境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威胁着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二)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这些用水分散,农村没有任何收集的设施,随着雨水的冲刷,随着地表流入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其中有机物含量大是其主要的特点。 1.水质特点。(1)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2)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3)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4)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2.排放体制特征。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无意识的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泊等水体,如果不加以处理利用,常常会引起富营养化,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 (一)污水处理技术路线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

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建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建议 发表时间:2020-04-14T13:30:48.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作者:谢亭亭[导读]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较之城市生活污水具有不同特点,其主要来源为餐厨废水、卫生清洁废水和厕所冲水等,污染组分较为固定,但水量水质不稳定。 湖南航天凯天水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495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较之城市生活污水具有不同特点,其主要来源为餐厨废水、卫生清洁废水和厕所冲水等,污染组分较为固定,但水量水质不稳定。一方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基数大,绝大部分农村污水直排附近水体,是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承担后续高成本的技术管理和维护支出,建设管网系统费效比低,难以规模化、集约化处置,导 致农村污水直排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文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相关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建议 1生活污水的水量和水质现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用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成直线上涨的趋势,在2004年农村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1.74L/d,而到2015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121.96L/d。在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增加的背后体现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以旱厕为主的方式,转变成独立卫生间的使用的过程,生活污水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的进行着增加。在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的方面缺乏着统一的机制和利用的方式。工作的过程中冲厕水的有机物浓度高可以作为农田的灌溉用水,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的效率比较低。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2.1长效管理机制滞后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其运营与维护需要由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加以居民的配合以及第三方行业结构提供服务的模式。在建设方面,通常会由乡镇对所辖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进行统筹管理,并向县级主管单位提出计划,获得批准后再由村委会委托第三方行业机构进行设计与施工。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管理机制缺乏长效性,使得管理很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大部分设施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且管理人员的技术性较差,难以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2.2资金难以保障 相关研究表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利用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如分散处理方式,需要每人投入约500元,且年维护费每人仍需174元;集中式处理方式,需要每人投入约734元,且年维护费每人仍需263元。而当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省级财政对该项目的补助资金较为有限,若仅靠市县两级政府来保障,再加上设备开始运行后每年维护还需要费用支撑,资金压力较大。同时,近年来农民进城已成趋势,对于部分小乡镇而言,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对其区域环境的负载能力也产生了挑战,使得当地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更为艰难。 2.3现有技术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实现农村污水处理模式有三种,分别为: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厂和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虽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东部省份部分区域,因经济发达、温度适宜、农民生活水平较高,农村污水整治率已超过50%。但由于未能有效解决农村污水源散、面广、量大的特点,且技术、运行、维护水平有限,地区降雨量大且未能解决雨污分流等诸多因素,收集和处理效果受客观条件影响很大。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议 3.1优化污水处理机制,解决不良隐患 ①各个乡镇需要贯彻落实好环保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的工艺水准,由此提高淡水资源的品质;②尽快地构建“建运一体”联动机制,由中标的单位负责项目规划、运行、养护等工作。以乡镇作为基本的单位,对各个散落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统一打包,标准化、规范化地进行推进,统一招标、统一构建、统一运营,统一养护,由此减少工程造价、管控期间的成本支出;③在污水处理站运行期间,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灵活地应用信息化技术,构建范围甚广的智能监管平台,对已经建筑完成或者即将启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数据予以智能集成、在线监督、实时检测;④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的水平高低,最终会影响到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以及老百姓们的生活品质,因此,农村各级单位需要统一认知,要求各位村名全面意识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的关键作用。各地农村环境和水质管理单位需要严格把控出水的标准规范,在处置技术手段、建运一体、严格监测等层面寻求实用性高的方法经验,在方法经验的基础之上,将可以做到出水标准“一级A”的有关工艺予以更深层次地规范化。不仅如此,还能够利用清理河道、防汛通道及绿化建设,有效地恢复河道水质的干净,以及创造多元化的生态景观,给生活污水设施的管理奠定重要的基础。 3.2推行一体化模式,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据调查反馈,部分农村地区目前还没有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生活污水是可以依靠天然环境自动处理的,不需要再花费额外的人力、资金去进行处理和建设。再有,由于当地政府的不重视,导致农村环境建设较为薄弱。针对这些现状,首先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改变原来的观念,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准,从而扩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加强环境基础设置的建设。同时据已有的实践表明,在农村环境基础建设过程中,将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结合到一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境整改模式,将两个单独的环境建设变成一体化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政府减少资金投入,还能够加快两个项目的整改进度,减轻基础部门的后续工作,进而推动农村环保建设。 3.3选择合理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 3.3.1生物滤池工艺 生物滤池工艺技术指的是用滤料、池壁、池底通风系统组成的排水系统将污水中的微量元素进行降解的一项工艺,这种工艺可以进一步减少污水中的杂质对环境的伤害。采用各种技术对污水中的纤维元素进行生物技术改造,可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增量,产生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生物元素。但是改造后的母体微生物也会发生变异,造成内部模式形态和内壁黏附能力的下降。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导致污水处理室出现堵塞的现象。如果发生堵塞,空气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很难与微生物进行相互混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要提高填料之间的空隙,加大微生物的表面附着面积,稳定生物之间的平衡性。 3.3.2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

农村污水治理现状及处理方案

农村污水治理现状及处理方案 摘要:农村污水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实际项目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目前农村污水治理情况,分析了农村污水治理现状和治理难点,在农村 污水的处理模式、排水收集方式、处理工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治理现状;技术方案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重视农村的人文环境建设,特别是对农村的污水治理,相 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对建设美丽乡村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程度、环境差异、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原因,各地农村污水的水量、水质不尽相同,因此污水处理的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一、农村污水治理现状 1、现存问题 (1)厕所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家庭使用的厕所普遍比较简陋。简陋的厕所会污染环境,给人类带来 疾病。因此,需要对这些厕所进行改造或改建,在农村逐步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 (2)管道问题。缺少科学合理规划,收集管网不完善,管网基础薄弱,污水无序排放; (3)管理、维护问题。现有污水处理措施维护管理不当,运行效果差,部分污水处理站无人维护,甚至污水站无法正常运行; (4)资金问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运营、管理、维护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若缺少资金投入,治理措施将会滞后; (5)政策、思想问题。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机构不健全和不完善,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导致农村污水治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障碍,如村民 不理解,甚至不配合,将会影响农户污水的接入,影响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2、治理难点 (1)村户居住分散,污水收集困难。有些村户居住较为分散,受地形条件影响,管网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都相当大。另外受农村环保意识、收费制度、政策 因素等影响,直接决定了污水收集率,进而影响污水站的运营。很多地方实施的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出现空运转都是由于管网铺设不到位导致的。 (2)技术力量薄弱,运行维护困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一般无专业人员维护,仅是兼职人员在进行简单操作,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专业要求,造成系统 运行不正常或者设备损坏无人维修等情况,导致系统停运或闲置。 (3)水量变化大,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困难。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污水处理设施连续稳定运行 有一定难度。 (4)一些村庄有自备井,未使用市政供水,因此存在排污收费困难的情况。 二、农村污水处理方案 1、农村污水水量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包括居民生活和学校、养老院、医院等公共设施产水的污水。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并结合地区用水现状,并考虑农村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建 成后,农村用水设施进一步完善,用水量会小幅增加,居民生活用水平均定额可 暂定为:50~70 L/(人.d),污水排放系数取0.8~0.85。 2、进水水质

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咨询题及整改措施范文依照《XX市脱贫攻坚蹲点调研督导组反馈咨询题》的扶贫开发工作通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庚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讨论,并针对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展自查,现将自查咨询题和整改措施报告如下: 一、前期我乡脱贫工作存在困难前期,在驻村工作组、联系部门和乡村组干部的努力下,全乡群众进展积极性高涨,扶贫兜底政策有序落实,产业进展迎难而上,但也存在如下咨询题:一是我乡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列入规划,但尚未得以全面落实启动,阻碍到脱贫规划的整体实施;同时农业产业扶持方法未能及时印发,滞后于驻村工作组动员组织,让部分群众在进展产业方面信心不足。 二是部分党员、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内生产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峻,缺乏主动进展的积极性。 三是我乡尽管茶叶进展有一定基础,但群众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思想未能转变,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2000只种羊基地已建成并正式投产运行,但种羊产业才起步,与群众的联动帮扶尚未正式运行。 四是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帮扶前期重点集中到中长期进展,但实现短期见效快的项目少、尤其是帮扶资金落实存在困难。 五是“五个一”帮扶机制台账还需进一步完善,预脱贫人户的基础资料仍需不断夯实。 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针对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存在咨询题,我乡将严格按照县委、政府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联系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凝聚合力,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积极协调,做好各项目的对接,争取项目落地。通过解放思想、落实举措,加大脱贫政策研究力度力求将脱贫工作落实到位,认真、细致开展工作,确保规划项目早日启动,为脱贫摘帽发挥推动作用;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抓好“五个一”帮扶机制,明确脱贫目标,确保贫困户都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 二是加快推进脱贫项目实施。按照我县产业进展规划,做好各合作社的引导和规范,加快茶叶产业和种羊产业建设指导工作,将“有限主导”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结合起来,为谋划“治贫策”、科学“拔贫根”明确方向和路径,确保产业健康进展,并依托产业,争取政策和资金进展集体经济;协调统筹扶贫资金,制定《宝峰彝族乡贫困户产业脱贫实施方案》,积极筹集整合各部门资金,争取为全乡61户贫困户落实产业帮扶资金,尤其促进短期项目实施、见效,保障无劳动力人口能够脱贫,确保年底减贫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加强基层党建,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党员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团结带领群众科学进展;落实减贫摘帽责任落实,做好“五个一批”帮扶措施精准到人. 四是做好学习交流,吸取各地在精准帮扶、产业进展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发挥贫困地区在特色产业、自然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调动贫困户创业、兴业的积极性和制造性,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通过挖掘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潜力,培育并提升其内源进展能力,推动全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五是加强基础工作档案、减贫依据等资料夯实完善。近日,我乡干部职工不畏烈日、勇于担当,加大贫困对象走访、调研帮扶力度,通过联系部门、乡村组干部走访,收集了贫困户收入及生产性支出等数据,算好增收减贫账,并建立2016年贫困人口脱贫专门台账,夯实政策性收入依据、生产生活图片等资料,确保贫困群众能算账、真认账,真脱贫、不返贫。下一步,我乡将按照脱贫攻坚规划和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安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咨询题及整改措施范文依照市大督查办《关于对我市扶贫攻坚脱贫摘帽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及建议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济保障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呈现出的分散性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大多数地方重视不够,对土地流转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一般不会转让承包地,“种田养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二是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研究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造成土地流转无人监管,农民流转土地

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建议的探究

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建议的探究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 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逐渐深入,在建设的过程中及城市正常运转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污水,污水处理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状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介绍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有收集方法和处理技术方法,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法律制度、认知意识、资金投入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建议 前言 对于污水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践中的治理活动中需要管理人员全盘把握各项因素,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性质、规模、特点、环境条件等,综合把握,并兼顾经济效益,合理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控制治理成本,提高除臭效率,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保护环境并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1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及收集方法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经过调查,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洗浴、厨房以及冲厕等,其污水组分、数量以及污染物浓度与农民的经济水平、生活环境、用水量等因素有关。通常而言,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相对简单、水量排放不规则、有机物含量较高,但生化处理效果较好、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低。 2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2.1当前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分类 和城市相比,因为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与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水质、水量、处理设施选择及建设规模等均有较大差别,应在处理工艺、工程建设投资和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因地制宜。当前,较为成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地下好氧处理池技术、地下厌氧处理池及人工湿地技术、生物稳定塘技术、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无动力、分散式厌氧沼气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等。 地下好氧处理池技术是将经化粪池预处理的粪便污水,与其他预处理过的污水一起经位于地下的好氧处理池多单元协作处理达标排放。 地下厌氧处理池及人工湿地技术是有机污染物先经地下厌氧处理、再经人工湿地进一步降解,最终达标排放的处理技术。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思考.pdf

摘要:近两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及中央、省、市扶贫攻坚领导部门提出的有关措施和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农村困难群体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农村困难群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 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对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检查,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扶贫工作“精准”方面 (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录入残疾人信息时,要求在身份证列中填写残疾证号码,致使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贫困人口身份信息不准确。 (二)贫困人口信息录入不精准 1.个别乡(镇)在录入贫困人口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2.个别乡(镇)中录入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三)非贫困人员进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在鉴别贫困人员身份时,与财政、扶贫、民政、残联、殡葬、工商、交警、社保、工资统发办、住房公积金等有关部门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有车辆、工商执照、社保、县城中有房产等不符合贫困标准人员是该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确认的贫困人员。 (四)贫困人口认定与退出机制不顺畅 在扶贫工作中或上级检查部门检查时,已发现部分人员不符合扶助对象,但因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入与退出权限在国家扶贫办,地方扶贫机构无法将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录入该系统,不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和已经脱困人员也无法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清退出来。 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安全”方面 (一)未因地制宜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贫困县虚报贫困人口数量 2002年,某地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按照省扶贫办下达指标,至2015年末该地贫困人口人数国家又下达了数量指标。国家扶贫办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该地虚报贫困人口数量,扩大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二)非认定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6000.00元 个别乡镇有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物。 (三)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 近年来,个别乡镇有人是领取廉租住房补贴城镇居人,在领取扶贫款物时,弄虚作假,隐瞒是城市人口身份信息,套取扶贫款物。 (四)扶贫资金未专户核算管理 个别乡镇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中,财政局拨付的各项扶贫款项后,未进行专户管理,而是与其他各项专项资金在一个账户内进行核算,存在不良风险隐患。 (五)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进行监管存在风险和隐患 某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存在风险和隐患,当地政府及相关各乡(镇)应密切关注该集团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情况,防止出现扶贫资金的风险与隐患。 三、扶贫项目“绩效”方面 (一)虚报项目完成数,增加扶贫合作企业和部分扶贫干部负担 个别镇等五个乡(镇)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全履盖的任务,在扶贫项目未履行完程序,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求扶贫项目合作企业及部分扶贫干部预先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效益款。 (二)滞拨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未拨付到位,主要是项目管理费和绩效评价奖励等资金为及时到位,影响项目正常进度,效益受到影响。 (三)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致使项目资金滞留 个别乡(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进展缓慢,至项目竣工年末尚有部分危房改造资金滞留在各乡(镇)。 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其他方面 (一)签订合作经营项目合同存在漏洞 个别乡(镇)在实施扶贫项目签订合同时,部分合同没有签订合同日期和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合作经营扶贫项目操作环节管理不规范

农村污水处理案例

农村污水处理案例详解 “水十条”明确规定,农村污水治理需要防治畜禽养殖污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但农村污水治理政策仍不完善,行业依然处于试点及案例推广阶段。下面为大家带来30个农村污水治理案例及。(包含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与乡镇污水处理) 案例一、安徽省农村污水处理项目 项目推荐企业:安徽华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当涂大公圩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项目 参与环节:投资-运营 项目概况:“高效仿生水草污水处理平台”目前正应用于“全国百强县”当涂大公圩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项目,含石桥、护河、塘南、乌溪等乡镇,项目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年底建成通水,污水站设计规模为每站每日800吨处理量。 处理工艺:“高效仿生水草污水处理平台”优化改进了主体工艺、工艺流程,提高了微生物载体性能,具有巨大的气液传质界面,采用仿生技术能够有效地形成不断自我更新的生物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处理效率,减少了耗能,凸显了该平台的优势。 治理现场照片或主要设备照片:

案例二:安徽中泰创展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天柱山茶庄污水处理项目 参与环节:工程总包 项目概况:本项目为天柱山茶庄配套,项目位置位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景区境内。处理能力400t/d。有效解决了茶庄生活污水处理,使美丽的天柱山景区环保设施更齐全、完善,使旅游环境更加洁净,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处理工艺:传统A2O+M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改良,主体为厌氧+强化反硝化池+硝化曝气池+MBR膜池,在硝化曝气池不仅保证有机污染物的生化效果,还充分保证凯氏氮的硝化效率,后大流量回流到反硝化,在反硝化菌的生化协同作用去降低污水总氮,同时在硝化池、MBR膜池保证BOD5、NH3-N、TP的去除率。 治理现场照片或主要设备照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