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笔者收集有陈氏太极拳七种不同练法的录像,把这不同的打法作一比较,可以给人以启发。

一、传世的陈氏太极拳有多种法,温县陈家沟陈正雷所练的陈氏拳,称为老架。其一路拳第八式?搂膝?,在其它传世陈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氏大架中的?手挥琵琶?与这个?搂膝?很相象,套路结构及出现的顺序也很接近。众所周知,杨氏拳源于陈家沟之陈氏拳。从1849年前后杨露禅闻开陈家沟,到1935年以前杨澄浦定式杨氏大架拳,前后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以杨氏拳为参照,可以看出陈正雷演练的陈氏拳,确是当年陈氏拳中兴大师、14世陈长兴所传的陈氏正宗老架。陈家沟人至今大多练的是这种拳架,陈氏18世陈照丕是这套拳的传人。60年代陈照丕回归故里陈家沟,陈氏19世陈小旺、陈正雷皆受其教益。这套拳架还可以与陈小旺所著《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相互对比参考。

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这趟拳的最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

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腰胯带动而已。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

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据说,陈照丕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陈发科晚年定式的这一套陈氏拳,一路拳由原来的70多式增加至83式;二路拳由原来的40多式增加至71式。

四、陈发科幼子陈照奎,是18世陈氏太极拳传人,1928年生于陈家沟,1932年随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陈照奎是陈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陈照奎所传的陈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陈氏拳架。该拳式不但完全具备陈氏老架风格特点,而且有所发展,是陈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金刚捣碓?在左脚铲出、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手背向空中一个上撩掌,显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掩手肱捶?的多种打法;中盘、退步压肘、双震脚、左右金鸡独立之间转换时的双脚腾踏……无不给人极其强烈的印象。该拳有细腻的动作要求,演练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初学时难度很大,学会之后渐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两忘之感。该拳仍沿旧习,自称为83式,其实何止83式。以中盘为例,退步压肘之后,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后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脚成独立步,右脚抬起、两掌推出;4.经过右脚下震等两个小过渡动作后,双脚腾空跃起、双脚踏地,双手交*下*;5.右手上撑、左手下榻,不计中间小过渡动作,如此五个节奏明确的动作才把中盘动作完成。由于拳架强调走低架子、裆走下弧,整套拳架运动量很大,所要以求演练者要有很好的腰腿功夫。石家庄的马虹先生是位知识分子,以中之躯从事陈(照奎)氏拳修练,知认方面最少迷惘,且

前后八年追随照奎先生,是不可多得陈(照奎)氏太极拳传人。马虹先生以近古稀的年龄,录像教学,一招一式弥足珍贵。欣赏马虹先生打拳,犹如品味一幅有书卷气的传统中国画,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文化气息。

有人以为这套陈氏拳与陈氏架相比变化较大,如果把陈发科晚年所传拳架说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新架?,但马虹说?陈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马虹追随陈氏多年,定然不会妄语。据说陈照奎练拳,立身中正,拳势低沉;舒展紧凑,潇洒大方;阴阳转换,刚柔开合;配合巧妙,趣味天成。真是动如猛虎,静如处女;轻若流云,稳若泰山;似彩球滚动,似蟒蛇翻腾。惜哉,一代宗师之绝艺,今日已不复再见矣!

五、从1928年至1957年,陈发科在北京传拳近30年。北京是人杰地灵之所在,王建春录像所演练的陈氏一路拳,是在陈氏晚年所定的拳架基础上有所变化,赋予了陈氏拳另外一种风格,缠绕环的动作,把各个拳式连接起来,使人耳目一新。这趟拳从起势的金刚捣碓,右手的撩掌至右膝上方即下再上走,然后一个右手握拳向内螺旋转环,在旋转中把拳举起,然后向下再完成?捣碓?动作;由第八式的?斜行

拗步?至第十式的?前堂拗步?,中间要经过一个?提收?,王建春在演练这三个式子时,通过一系列在右手复杂的旋转动作,一气呵成,不留一点痕迹;5个?左右倒卷肱?连续不断,在两个动作的衔接之间,有一个类似形意拳退步劈掌的瞬间发力。诸如此类在陈氏拳缠丝劲基础上的丰富变化,是不胜枚举的,最精彩的是收势前的?当头炮?,使拳套达到高潮。观赏完王建春的这趟拳,再体会一下王宗岳说的:?太极拳,一名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应该怎样炼,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趟拳以中速进行演练,不可太慢,太慢则神滞。对于中年人来说,以中架演练,运动量亦属中等,一趟拳打下来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这趟拳虽有所变化,但并未离陈氏拳之本,只是加强了陈氏拳的?诸*缠绕?之连贯性,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变架?。

六、冯志强是在世的一位陈氏拳大家,他18岁向胡耀贞学气功,20岁向陈发科学太极拳。经过继承和研究,又加上自己的心得,创编了太极混元功。将太极混元功法揉进陈氏拳,马志强不仅在修练陈氏拳,而且在修练混元内气功。所以说,马志强的陈氏拳偏重强调的是?气?,这是陈氏拳原来所不具有的。冯志强演示的陈氏一路拳,根据一些学习者的愿望,把重复的式子去掉,不重复的一个不少,缩减为?陈氏太极拳精炼48式?;二路拳则依原来的结构未予缩减。

冯志强在演练这两路拳时,细节动作变化较大,其定势时尚可窥陈氏拳之原貌,过渡式则有不少新意顺势而出。冯志强以几十年对气功和陈氏拳的体悟,演练起来似不经意之中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中国写意画论中有?得意忘形?之说,以?内家拳?明、暗、化三种境界之旧说,冯志强可说是?得意忘形?已臻化境矣。整个教学演示的每个招式,都是由冯志强亲自示范。或许是年龄的关系,冯志强教拳不主张太大的发力,即使是陈氏二路拳亦是如此要求,这是对的。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说大风大雨总不能长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轻缓的练法对人?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之所以有广泛的适应性,其特点也正在于此。冯志强似乎并不反对陈氏拳?闪惊巧取?之技击特点,在教一路拳的?摆莲跌*?时,镜头中特别出现了一位年轻人,腾空一跃作摆莲然后落地跌*,动作十分精彩。冯志强大约对此位弟子是很得意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问题,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气是?物质之气?还是?概念之气??气功之气和修道之气,具有普遍性吗?没有一个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明确说法。总之,?气?给人一个很?玄?的感觉。陈氏拳也讲?气?,从马虹的演示中,也只是体现了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所谓?内家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中的一个训练环节罢了。陈照奎

曾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练拳式时,……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动作都由带动,在这种情况下,凡意守的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而致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发热,发胀,出汗,并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臂足部运动时,如同以小棍拨水的簌簌抖动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分的震动和冲击等等。这是我们已经体验到的,其他未列在内,其中有些感觉和现象是其他远动后所没有的。对这有什么功能,我们虽还抱着存疑的态度,但从根本说,只是生理所固有的而平常不显著的现象罢了。?陈照奎特别指出:?人体的运动虽然很很复杂,但所遵循的仍然是人体力学的规律?,?既使‘内劲’到了‘相当’火候,也同样得遵守客观规律。?所谓太极?内劲?、?内气?,如此而已!录至此处,使人不能不感叹陈照奎的实诚,惜哉,一化陈氏拳宗师!

七、门敢红演练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可说是陈氏拳的现氏型。全套81式无有重复,是陈氏拳一路和二路的综合,其中?单鞭?、?六封四闭?、?掩手肱捶?等多个拳式出现了左势,是陈氏拳原来所没有的。陈氏拳竞赛套路的出现,无疑丰富了陈氏拳的内容。在练法上,竞赛套路廛究每一招式的规范化,从比赛角度看,一人打一个样,各人打一种风格,是无法进行比赛的,不规范化怎能进行比赛呢?毫无,在比

赛场上,把套路规范化是非常的重要的,规范化过程中,为了比赛的需要,在不悖于太极拳的原则下,稍稍离开一点陈氏拳的原貌,也在情理之中。比如,传统陈氏拳的?二起脚?是在原地所谓?旱地拔葱?平地跃起,门敢红在演示时往前跨一步跳打,也并没有什么不好。门敢红打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如游龙戏水、吴带当风,其动作势正招圆,规范到位,松稳低沉,难度大、运动量大,达到如此之境界,确须下一番功夫。总之,是美不胜收,令人百看不厌。

传统陈氏拳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制定规范化竞赛套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留传统陈氏拳风格多样化问题,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统一问题,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弦乐四重奏和弦乐合奏,美则美矣,但失复了阿炳如泣如怨的风格,不无遗憾。如陈氏拳在武术运动会上,风格仅限于规范化的陈氏竞赛套路一家,则不利于上述各具风格的陈氏拳之发展。竞赛套路美则美矣,但并不能概括陈氏拳的全貌,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难题。

如果用书法艺术来比较以上七家陈氏拳风格的话,陈氏老架、小架拳犹如秦汉篆隶,古拙典雅;陈发科定架如晋唐正楷,端庄大方;陈照奎拳架如欧阳率直,法度森严;王建

春演练如行书,流动飘逸;冯志强拳法如大草,狂放不羁;门敢红竞赛套路则如现代书艺,美不胜收。

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分析

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好东东哦) 标签:马步金刚陈式太极拳陈式转身2008-10-03 08:18 前几天休假无事,将以前学习的陈式太极56式拳谱翻出来整理了一下,自己添加了每招之间的演变动作,无私贴出供太极虫们共享,呵呵,不对之处请及时指出。 陈式56式太极拳分解套路 第一组: 1.起势 (分脚开立) 2.右金刚捣碓 (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3.擦步推掌4.躬腿前棚 5.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3.揽扎衣 (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 (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4.虚步按掌) 5.左单鞭 (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4.马步立掌) 6.搬拦捶 (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4.马步横击) 7.护心捶 (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 8.白鹤亮翅 (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 9.斜行拗步 (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 10.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11.前趟 (1.落脚擦步下捋2.转体搭手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5.马步分掌) 第二组: 12.左掩手肱拳 (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4.弓步冲拳.) 13. 披身捶 (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 14. 背折靠 (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 15.青龙出水 (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4.马步迸掌) 16.斩手 (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 17.翻花舞袖 (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 18.海底翻花 (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 19.右掩手肱拳( 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 20.左六封四闭 (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 21. 右单鞭 (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4.马步立掌) 第三组 22.右云手 (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23.左云手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各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们,感谢各位对本太极拳视频网论坛的大力支持与厚爱,在这里特别给广大太极拳迷们献上我们珍藏版的陈氏太极拳歌诀,希望此歌诀能给大家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所帮助。现把歌诀呈上: 头部: 虚灵领劲,眼随手转,沉肩垂肘,两膊相系; 上肢: 腕部松活,定式塌腕,手指后弯,自然舒展; 久练之后,已懂虚实,掌分虚实,指尖贯劲。 胸背: 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肋骨松沉,外向前合; 右胸为实,右手为虚,右腰隙实,右腿为虚; 拔背松沉,鼓起上提,腹内松静,气沉丹田。 腰胯: 腰部松沉,腰隙抽换,定式塌腰,腰劲下去; 敛臀收臀,肌肉松沉,向前上包,托起小腹; 裆要圆虚,胯根撑开,膝微内扣,会阴上提; 运转之时,松胯开胯,实足胯根,内抽下沉; 定式之时,塌腰松胯,发劲之时,扣裆拧腰; 下肢: 以腿带膝,力聚膝节,膝带脚跟,定式里扣, 欲迈左步,稳定重心,腰隙下抽,右胯内收; 足尖足跟,左旋右转,*足方向,辨别清楚。 骨节: 骨节松开,虚实对准,腰脊命门,为身重心。 用意: 心静用意,风吹杨柳,内转器官,无处不松。 领劲: 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以足领膝,以膝领腹。 轻缓: 能松则轻,能轻则快,缓炼内功,自然沉重。 内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内外合一。 以意运动,祛除僵劲,用功日久,劲自生。 连贯: 起势揣摩,起势得势,以下拳势,容易得势; 已到定式,意识贯注,似停非停,下势机动; 两势之间,折迭衔接,微微贯劲,不僵不滞。 对称: 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虚实:

练习初步,腿分虚实,虚实转换,越练越细; 下肢虚实,分清之后,身手步法,虚实分清; 再进一步,练习内外,以内引外,虚实分清。 缠绕: 腰裆之劲,运行之时,弧形前上,定式下沉; 螺旋内劲,发于丹田,顺逆缠绕,腰隙开始; 顺缠实侧,腹部腰隙,逆缠实侧,背部腰隙; 内练丹田,腰隙为根,实腿一侧,向上螺旋。 呼吸: 配合吸气,内脏运动,呼气之时,小腹外凸。 发劲: 发劲之时,腰裆之劲,迅速一转,抖发而出; 推手之时,短促一吸,突然一蓄,将物掀起; 一个短呼,沉着澎湃,内劲上翻,弧形直射。 刚柔: 一步运行,劲惯九分,意贯十分,似停非停; 外形似停,内劲不断,断而复连,意似贯注(好像)练习日久,手臂松活,不僵不滞,澎湃**; 二步运行,轻沉结合,吸时轻灵,呼时沉着, 练习日久,产生内劲,越发沉着,缠绵曲折;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轻沉兼备,刚柔内气; 三步运行,修炼虚静,空松园活,一片神行。 这份歌诀到底有没有价值。还需要广大爱好者去检验。

56式陈式太极拳招式简要分述

56式陈式太极拳招式简要分述 1.起势(1.预备势身体自然并步站立 2.分脚开立)(默认方向向南) 2.右金刚捣碓(1.转腰缠臂提手 2. 屈蹲转体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步前棚 5.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3.揽扎衣(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刁手托掌 4.虚步按掌) 5.左单鞭(1.推掌提勾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6.搬拦捶(1.转腰摆拳 2.马步向左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 7.护心捶(1.转腰塞拳 2.翻身跳转两臂龙摆 3.马步棚打) 8.白鹤亮翅(1.插掌合臂擦步 2.虚步分手亮掌) 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 10.提收(1.合手收脚收手 2.提膝向前下推按) 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旋掌提脚插步4.马步分手) 12.右掩手肱拳(1.转腰旋臂 2.提膝刁收3.震脚擦步合臂 4.马步掩手5.弓步冲拳) 13. 披身捶(1.缠臂右掩肘 2.缠臂向左掩肘) 14. 背折靠(1.折叠缠绕 2.拧腰靠臂) 15.青龙出水(1.转腰展臂 2.转腰缠摆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拳) 16.斩手(1.摆脚翻掌 2.震脚切掌) 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 2. 跳转身抢劈掌) 18.海底翻花(1.转腰摆臂 2.提膝翻抖拳) 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拳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 20.左六封四闭(1.下捋转腰 2.转腰棚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 21. 右单鞭(1.推掌提勾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推掌) 22.右云手(1.转腰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手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击掌)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学习推手之前,先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推手是在练好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传授技击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彼的一种功夫。所以没有拳的基础,没有松活灵敏这种感觉,和周身协调的身法,推手就练不好,有了太极拳的基础,我们在练习推手的时候,主要是注重于腿上的练习方法,与身上的旋转和以腰为轴,这些要求,对于我们的基本动作,最重要的还是以步法结合腰的旋转,这些方法来练习。 第一种叫屈膝行步屈膝行步是两手叉腰,屈膝松胯,向前迈步,迈步的时候重心并在右腿,把左脚伸出去,在不影响重心的情况下,把步伸出去,伸出去以后,感觉合适,然后重心慢慢向前移,移到左腿以后,再把右脚提回来,再伸出去,再移重心,这个主要练习虚实重心的变换和步法的灵活稳健。 基本动作第二种叫跨步转腰,这个动作主要练习上步的同时与转腰相结合,裆要向内扣,身体要向外转,配合两手臂左右带动的这种惯力,这种方法近几年在推手比赛里边,这些动作最多,尤其是在定步推手,定步推手对方来了抗力,然后我要把它引进落空,所以这个裆劲要不向里扣那你随着这个劲就跟出去了。所以练习这种方法是对定步推手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把这个跨步转腰示范一下。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第三种叫行步放松,行步放松可以放在练习之前,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这个是手放松地自然摆动,结合着高身法的自由走步,这种方法在做准备活动或者练功以后做放松活动,效果都非常好。 以上介绍了三种基本动作。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种步法,身法,手法,包括我们一路拳、二路拳里边出现的垫步、促步、剪步、仆步、跳步,后退步,等等,所有这些步法,随时随地在推手运用当中都可能会出现和用上,但是这些步法在前面套路里边已经都介绍过,而且套路里边都多次出现那种练习的方法,所以在这边就不再多讲了,简单就介绍这三种。推手是随机应变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就是体验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拳练的基础,就是一路、二路拳练的基础的结合情况,在两个人在运用的时候所做出的表现。 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推手有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是在两个人推手时所表现出来的,现在要讲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就是一个人练的时候所表现的练习方法,这个掤、捋、挤、按作为四正劲,正劲就是以柔为主,我现在先把这掤、捋、挤、按四种方法连贯起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首先先上步,上步以后,身向右转,向下沉,重心向左移,两手向前上方掤劲,这叫掤。然后两手一转劲,相合向下捋,这样一变,再变挤,再向上提,转身向下按。这是一个掤、捋、挤、按,然后再上步,再做掤、捋、挤、按。好,我再正方向再做一次。要上左步的时候,这叫左掤、右捋、左挤、右按,这样一上步叫右掤、左捋、右挤、左按。好,这四个动作可以连贯起来做,有时间可以多做一些,时间少可以少做一些,下面我再连贯起来再做一下。 讲完了掤、捋、挤、按四种单人练习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下采、挒、肘、靠单人练习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就是用发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大家都知道推手里边的八法掤、捋、挤、按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陈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动作

陈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动作 第一段 1.起式 : 1.分脚开立 2.右金刚捣碓 : 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弓腿前棚 5. 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3.揽扎衣: 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 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 5.左单鞭: 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6.搬拦捶: 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 7.护心捶 : 1.转腰栽拳 2.跳转抡摆 3.马步棚打 8.白鹤亮翅 : 1.擦步叉掌 2.虚步分掌 9.斜行拗步: 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搂膝提勾 4.弓步展臂 10.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11.前趟: 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 5.马步分掌 12.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 13.披身捶: 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

14.背折靠: 1.折叠缠臂 2.拧腰折靠 15.青龙出水: 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拳 16.斩手: 1.摆脚翻掌 2.震脚切掌 17.翻花舞袖: 1.旋臂伸掌 2.跳转抡劈 18.海底翻花:1.转腰摆臂 2.提膝翻抖 19.左掩手肱捶: 1.震脚收拳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4.弓步冲拳 20.左六封四闭: 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 21.右单鞭: 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第二段 22.右云手: 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右云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 23.左云手:1.震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左云 4.开步右云 24.高探马: 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 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推掌 4.撤步刁托 5.跟步推掌 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27.闪通背: 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功底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推手中五重要的姿势。 第一种姿势叫挽花,可以单手挽也可以双手挽,比如甲乙两人对立,两脚不动,甲与乙两脚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的方法,对挽连绵不断。彼此用牵牛之法,将脚跟牵动。有功夫时,让你有牛大之力也牵不动,脚蹋地丝毫不动。两手如称杆之灵,用缠丝劲,如蚕作茧,丝头不断,完全是用巧。推得功夫成熟时,特殊表现:未会牵牛意如何,两手犹如用丝箩,年年祈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更多。 第二种姿势叫挤。就是甲乙两人交手,甲的左腿进入乙的右腿里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双手按住乙的胳膊,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两手捋住甲的右胳膊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挤,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将甲的来劲滑空,用两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劲,棚住甲两手,右腿后退一步。 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里面,乙用双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甲棚住乙的两手,用左腿往后退一步,内脏有打左肋靠之法。乙用右腿往前进一步,如此两个人一来一往对推,不间断,这样推法就成圆圈了,棚捋挤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华也都会在其中。 推成之后,离开推手就可以得到技击的作用。这样推成功后的特点表现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三种姿势叫推手,甲乙两人对立,彼此两脚不动,甲用双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将甲滑空,。乙再用两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将乙滑空。可以推得很长时间,什么时侯没有力气,什么时候停下来,这个推手的方法完全杀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两人推得功夫纯熟时,推得身上比冰凌还滑,胳膊如棉花裹铁。两个人的内劲接连得如胶似漆,粘沾不散,这个功夫推的只有半个圈,只有一个按,一个棚,没有捋和挤。推得长久时特点表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似铁。 第四种方法叫捋。就是甲乙两个人把棚捋挤按四种方法套在一起,手法与第三种的推法一样,与第三种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铺地,在地上盘旋,使裆内都有弹簧力,这个推法完全是叫下盘稳固腿上有力,也就是陈氏一代太极大师陈长兴所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个方法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个方法推成功之后,特点表现为:两腿仆地犹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说课讲解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为了方便【中国太极拳网】的读者朋友,方便各位武术爱好者,特地挤出一点时间,将陈式太极拳械名称进行汇总,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便利.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 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 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 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

56陈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56 陈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太极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而且太极拳不但能够保健身体,还能缓解头痛。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56 陈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特点 陈式56 式太极拳是在传统的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但是保留了陈氏太极螺旋缠丝的特点。陈式太极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虚实结合、松活弹抖的特点成为太极流派中最具特色的拳派,并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民强身健体的信赖和选择。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名师精心提炼、创编、审定的竞赛规定套路。它具有很好的传统性、科学性、竞技性,不仅符合武术竞赛规则要求,而且动作规范、技法充实、修炼均衡、新颖合理,因而也适合广大爱好者的健身学练的需要。 口令 第一组 1. 起势 (分脚开立) 2. 右金刚捣碓 (1. 转腰摆手2. 转身右平捋3. 擦步推掌4. 躬腿前棚5. 虚步撩掌6. 震脚砸拳) 3. 揽扎衣 (1. 转腰托拳2. 转腰分掌3. 提脚擦步合臂4. 马步立掌)

4. 右六封四闭 (1. 转腕旋掌2. 下捋前挤3. 左刁右托4. 虚步按掌) 5. 左单鞭 (1. 左推右提2. 提脚擦步3. 转腰托掌4. 马步立掌) 6. 搬拦捶 (1. 转腰摆拳2. 马步横打3. 转腰翻拳4. 马步横击) 7. 护心捶 (1. 转腰塞拳2. 跳转龙摆3. 马步棚打) 8. 白鹤亮翅 (1. 擦步插掌2. 虚步分掌) 9. 斜行拗步 (1. 转腰绕臂2. 踏脚擦步3. 收掌扭腰提勾4. 马步展臂) 10. 提收 (1. 扣脚合手2. 收脚收手3. 提膝推按) 11. 前趟 (1. 落脚擦步下捋2. 转体搭手3. 转腰翻掌4. 提腿擦步5. 马步分掌) 第二组 12. 左掩手肱拳 (1. 提膝刁收2. 震脚擦步3. 马步掩手4. 弓步冲拳.) 13. 披身捶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1、金刚捣碓: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烂插衣:揽插衣,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之闭:六封之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金刚捣碓:接着又来二捣碓,以左带右巧换位,肘膝松合猛震足,力点平稳不伤根。 6、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7、斜形: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8、搂膝:搂膝只在弹抖中,忽然下沉敌落空,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从容。 9、上三步:紧跟三步进敌身,步活裆园劲要真,右来左挡我右击,要点打击敌首根。 10、斜形:这次斜形不一样,遇敌出拳吾旋裆,左臂

内弧横截击,迎手劈掌最为上。 11、搂膝:忽然弹抖用搂膝,身体下沉抱腿走,要想攻下先守上,要点就在肩不僵。 12、上三步:这个三步与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切记领劲首要正,否则人在云雾中。 13、掩手肱拳: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敌命打击心胸间。 14、金刚捣碓:右肘上击速转身,接着又用三捣碓,切记重心左胯拦,否则身体难站稳。 15、撇身捶:撇身捶,劲落根,宛如青蛇摆动身,身躯顺提顺采式,再次左旋逆常拼。 16、青龙出水: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18、双推手:这次紧连双推手,大小双圈劲贯肘,切记重心在右足,虚领顶劲裆要空。 19、倒卷肱:说二守势倒卷肱,前足虚来后足弓,双手左右相照应,这边引来那边攻。 20、白鹤亮翅:白鹤亮翅用处多,十次八次不为过,承上启下都有用,关键在于胯要活。 21、斜形:斜形式,很难练,没有千遍功不现,他与单鞭是攻势,要点都在腰胯处。 22、闪通背:经典招式闪通背,若遇群敌巧换位,前

陈式太极拳56式动作图解及攻防含意

陈氏太极拳五十六式 动 作 图 解 及 攻 防 含 意

56式陈氏竞赛套路图解教程 (一)起势 1.并脚直立(面向南):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在大腿外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双目平视前方。见图111。 动作要点:用意识导引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到位。做到头正、颈直;沉肩坠肘;

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裆部圆虚,两腿微屈,虚领顶劲。两脚趾抓地。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再左脚跟离地。 注意事项:左脚跟离地采用吸气。 动作用法:攻防含义为以我微动制大动,意识导引,思想集中在练拳上。在做起势时注意保持身体自然放松,头部要虚领顶劲。脊背要有上下对拉之意。 2.左脚开立:左脚脚跟、脚尖依次缓缓提起向左开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身体中正,重心落于两腿之双目平视。见图.112。 左脚开立 注意事项:提脚开立时,上体保持自然直立,不要左右。左脚轻提轻落,全身关节依次放松。左脚落地时采用呼气。 动作用法:攻防含义为以小动待大动。注意呼吸自然,周身放松,意念落于丹田,也就是意守丹田。 (二)右金刚捣碓

1.转腰掤臂:身体微左转再向右转,同时两臂微屈,左手外旋,右手内旋,掌心均向下,向左前方掤出。见图113。接着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同时两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侧胸前,身体同时右转。见图114。接着身体继续右转并带动两臂划弧经右胯侧。见图115。随后身体再微左转,带动两手臂向左前方划弧举至肩平,两掌心转向下。目视两手之间。见图116。 转腰棚臂

注意事项:做此动作要先提两手腕,再划弧带手臂掤以腰带动手臂。两手臂掤起采用吸气,转腰带臂划弧时采用呼气。注意两手臂随腰部转动而运行,幅度不可太大。 2.转体右捋:两腿屈蹲,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右转(胸向西);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摆约90。随转体两臂微屈,左手外旋,右手内旋,手心向外、向右平捋分别至身体侧前方,两手腕与肩平,指尖向左。目视左手前方。见图117、图.118。 注意事项:旋腰转身右捋,左膝与左脚尖对应.不可塌膝。待右脚踏实时,右膝与脚尖对应,身体中正,不可歪斜,不可弯腰。转体右捋时采用吸气。 动作用法:假设有人向我胸、面进攻,来势凶猛,我先一手接来手,顺来劲引,另一手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

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2009-10-17 13:40:13) 陈式56式太极拳分解套路 第一组 1.起势(分脚开立)(假设起势方向向南) 2.右金刚捣碓(1.转腰摆手2.转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3.揽扎衣(1.转腰托拳2.转腰分掌3.提脚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2.下捋前挤3.左刁右托4.虚步按掌) 5.左单鞭(1.左推右提2.提脚擦步3.转腰托掌4.马步立掌) 6.搬拦捶(1.转腰摆拳2.马步横打3.转腰翻拳4.马步横击) 7.护心捶(1.转腰塞拳2.跳转龙摆3.马步棚打) 8.白鹤亮翅(1.擦步插掌2.虚步分掌) 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2.踏脚擦步3.收掌扭腰提勾4.马步展臂) 10.提收(1.扣脚合手2.收脚收手3.提膝推按) 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2.转体搭手3.转腰翻掌4.提腿擦步5.马步分掌) 第二组: 12.左掩手肱拳(1.提膝刁收2.震脚擦步3.马步掩手4.弓步冲拳.) 13. 披身捶(1.右转腰掩肘2.左转腰掩肘) 14. 背折靠(1.折叠缠绕2.拧腰折靠) 15.青龙出水(1.转体绕臂2.转腰缠臂3.马步撩弹4.马步迸掌) 16.斩手(1.提脚翻掌2.震脚切掌) 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2.挑掌抢劈) 18.海底翻花(1.转腰提臂2.提膝翻抖) 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掌2.擦步合臂3.马步掩手4.弓步出拳) 20.左六封四闭(1.转腰下捋2.转腰前挤3.转身虚步刁托4.虚步按掌) 21. 右单鞭(1.右推左提2.提脚擦步3.转腰托掌4.马步立掌) 第三组: 22.右云手(1.收脚摆掌2.开步推掌3.擦步右云4.开步左云5.转腰摆掌6.缠臂横击) 23.左云手(1.震脚摆拳2.开步推掌3.擦步左云4.开步右云) 24.高探马(1.转身分手合掌2.马步分掌3.扣脚转身旋掌4.虚步推掌) 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2.侧步刁托3.跟步推掌4.侧步刁托5.跟步推掌) 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2.退步刁托3.跟步前推4.侧步刁托5.跟步前推) 27.闪通臂(1.转腰带掌2.弓步穿掌3.拧腰旋掌4.扫腿推掌) 第四组: 28.指裆捶(1.转身缠摆2.震脚擦步3.马步掩手、收拳3.弓步发拳) 29.白猿献果(1.转身左缠2.转腰右缠3.提膝上冲拳) 30.双推掌(1.落脚收掌2.虚步双推档) 31.中盘(1.换掌前推2.换掌前推3.换掌前推4.穿掌绕臂分手5.踏脚合臂擦脚6.马步拢手上提) 32.前招(1.转腰悬腕2.虚步摆掌) 33.后招(1.转腰活步2.虚步摆掌) 34.右野马分鬃(1.转体绕臂2.提脚绕臂3.马步穿靠)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档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 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 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 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

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拳谱解读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拳谱解读 (北京陈飞鸿太极拳培训中心)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拳谱解读: 一、起式 1、并脚直立 2、开步站立 二、右金刚捣碓 1、转体棚捋 2、转身右捋 3、擦脚平推 4、虚步撩掌 5、举拳提膝 6、震脚砸拳 三、揽扎衣 1、左转托掌 2、分掌划弧 3、擦脚合臂 4、马步立掌 四、右六封四闭 1、转体旋腕 2、下捋棚举 3、棚刁上托 4、虚步双按 五、左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 六、搬拦捶 1、转体变拳 2、转体横击 3、划弧翻拳 4、转体横击 七、护心捶 1、转体栽拳 2、跃转抡击 3、马步合臂 八、白鹤亮翅 1、擦脚插掌 2、收脚分掌 九、斜行拗步 1、转体绕臂 2、踏脚擦步 3、左转提勾 4、弓步展臂 十、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十一、前趟 1、擦步右捋 2、转身旋掌 3、马步分掌 十二、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 十三、披身捶 1、转身撩拳 2、外旋举拳 十四、背折靠 十五、青龙出水 1、转提绕臂 2、转提旋臂 3、撩弹收拳 4、马步发拳 十六、斩手 1、摆脚翻掌 2、震脚切掌 十七、翻花舞袖 十八、右海底翻花 十九、左掩手肱捶 1、擦脚合臂 2、转身旋臂 3、弓步发拳 二十、左六封四闭

1、下捋棚举 2、虚步刁托 3、擦脚翻掌 4、虚步双按 二十一、右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 二十二、云手(向右) 1、收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 5、旋掌平摆 6、提膝横击 二十三、云手(向左) 1、踏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 二十四、高探马 1、转提旋掌 2、马步分掌 3、转身推掌 二十五、右连珠炮 1、转身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六、左连珠炮 1、撤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七、闪通背 1、屈膝分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转身推劈 二十八、指裆捶 1、转身旋掌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 二十九、白猿献果 1、转提左捋 2、转提棚臂 3、提膝出拳 三十、双推手 1、落脚旋掌 2、虚步双推 三十一、中盘 1、转身挫掌 2、翻转挫掌 3、翻转挫掌 4、转身穿掌 5、绕臂擦掌 6、马步提手 三十二、前招 三十三、后招 三十四、右野马分鬃 1、转提绕臂 2、提膝绕臂 3、马步穿掌 三十五、左野马分鬃 1、提膝旋掌 2、马步穿掌 三十六、摆莲跌叉 1、转身旋掌 2、转身捋按 3、收脚摆掌 4、独立摆脚 5、震脚跌叉 三十七、左右金鸡独立 1、提膝穿掌 2、落脚踏按 3、擦脚摆掌 4、收脚收掌 5、提膝穿掌 三十八、倒卷肱 1、马步展臂 2、退步推掌 3、退步推掌 三十九、退步压肘 1、转身旋掌 2、转体摆掌 3、退步横击 四十、擦脚 1、转身右捋 2、歇步叠臂 3、分脚拍掌 四十一、蹬一根 1、转身叠腕 2、撩拳揣脚 四十二、左海底翻花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中華武術豐富多采,雖各有風格特點並自成體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剛。何謂剛?在發勁時,內外和一,意氣風發,將自己的力量發出擊點乃為剛。能將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發到出擊點就是剛勁的最高標準。陳氏太極拳的發勁也有其獨到之處,它不僅拳、肘、肩、腳、膝、稍節和主要關節發勁,而且要求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拳譜中說:" 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非一日之功可見,拳術水平練到高級境界,不僅周身處處都能發出勁來,並且是勁由內換,連化帶發自然順遂。 太極拳是剛柔並用之拳。發勁只是太極拳中剛的一面,太極拳練好,勁自然就能發得好。因此,欲練好發勁須從練拳入手。 練習陳氏太極拳分兩個階段 其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 其二,以內氣催外形 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 內氣和動作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活動,內氣活動又能催動外形初學時,要按其具體要求力爭動作合度,就是遵循陳氏太極拳對各個部位的要求。運動規律和逐漸

的運動標準,尋求和進一步掌握內氣運行的方法。先在定勢時(如預備式,單鞭等)思想專一地按照陳氏太極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來對照。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極拳書中對此都有詳細介紹,這裏就不在詳述。其中介紹的雖然比較具體,就是尺度較難掌握。例如;松肩,究竟怎樣鬆?鬆到什麼程度;含胸,究竟怎樣含?含胸過了影響塌腰,含多少為過?這不是像木工,指出準確的尺寸。在古拳譜中說:“只可神會不可言傳”。說明對於這些細節用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數太極拳愛好者沒有理想的條件。因此我們須用辨證的態度來探討這個問題。為什為陳氏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目的是“心氣下降,氣沈丹田”。明確了這一點,定勢時體會一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沈丹田”,就說明,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已合格。如果感到重心不穩,氣向上浮,便可以檢查一下,看是哪個部位做得不合格影響了氣沈丹田。然後調整一下,以達到氣沈丹田為止。用這種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則較為容易了。 在定勢時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氣下降,氣沈丹田”。運動時再按照陳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骨節依次排開)及其對身法的具體要求和手足運行的路線進行練習,可以導致內氣出入丹田,按照具體不同的動作變化,動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陳氏太極拳的要求比較嚴密,初學者往往會顧身不顧手,動作不協調,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用太極拳的術語來說:就是動作中產生了"丟"和 "頂" (過者為頂,不過者為丟)。陳氏太極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