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分析考题

公共政策分析考题

公共政策分析考题
公共政策分析考题

A

1、试分析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联系与区别?

政策议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1)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X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3)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由一些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在政府议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②政府议程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认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先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进入政府议程,有时也可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2、简述政府失灵的理论与观点,并给予事实说明?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

情景。

关于政府失效,萨缪尔森将其定义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效便产生了。”查尔斯·沃尔夫从非市场缺陷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失效,他认为由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要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就是政府失效。

3何为政策工具,结合政策工具的光谱图谈谈你对不同政策工具的看法?

关于工具概念的最常见的定义是:“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尽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管理”、“政策实验”等东西在某种意义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将政策工具限定在实现政策目标或结果的手段这一特性上。

事实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为一种“客体”(object),也可以界定为一种活动(activity)。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具看作为一种客体。例如,在法律文献中,人们往往将法律和行政命令称为工具;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因而有学者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系列的显示出相似特征的活动,其焦点是影响和治理社会过程。这种定义扩大了工具的X围,将某些非正式的活动也纳入工具之中,然而,却使“政策”与“工具”的界限更加模糊。

4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所谓公共的理解?

5何为公共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何以要合法化,又如何合法化?

何谓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即

1、政策内容合法化:何谓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

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过程合法化:何谓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

序要求。

3、有关政策法律化:何谓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

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2)公共政策何以要合法化,

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

2、政策合法化是决策XX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具体体现;

3、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3)又如何合法化?

广泛性和特定性—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具有法定权限、特定职权的国家机关;

相对性—政策的内容、形式和效力X围不同,政策合法化的程序也不一样。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6论述;政策执行的过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界定

何谓政策领导力?具体来看,所谓政策,一般是指政党、政府或集团为实现既定路线、目标和任务而用以调动或约束社会力量的策略原则与行动准则。而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为实现领导者自己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目标,而通过说服或榜样作用激励某个群体的过程。

政策领导力是一种强大的引领力,具体包括:影响力、执行力和效力。影响力是指领导者按照政策的要求,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有效地影响并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同时对组织产生长远影响的能力。影响力是政策领导力的基础。只在强大的影响力的作用下,人们才有可能按照政策的要求,执行相关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执行力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能力。执行力是政策领导力的核心。如果没有执行,政策将成一纸空谈。只有把政策落到实处,政策领导力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

目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现实中情况各异,具体表现为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性”

执行、“象征性”执行、“欺骗性”执行、“对抗性”执行等六种情况。

一是“替换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表面上出台了贯彻上级政策的措施,实际上却实施相违背的方案,使上级政策落空。。

二是“选择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着眼于为我所用,对政策精神和内容故意曲解,选择政策中对本地方、本部门甚至执行者本人有利的部分来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三是“象征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不求神似、只求形似”,表面上是对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实际上却对上级政策搞“变通”,“先上车、后买票”,

四是“附加性”执行上级政策。

地方政府或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台“红头文件”,本应细化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使之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百姓。但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却是与中央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掺杂着一己之私。

五是“欺骗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发展保护支柱产业的旗号,表面上口口声声要加大监管力度,暗地里却为不法矿主和环评不达标企业“开绿灯”、发放“通行证”,充当代理人,纵容不法煤矿和污染企业生产经营。

六是“对抗性”执行上级政策。

也有一些地方对上级政策公然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拒绝执行国家政策法规。。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分析

行政决策体制不科学,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已经具有完整的框架,但是科学化程度还不高,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的决策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 、行政决策程序不规X。

3、行政决策缺乏科学的手段和技术。

4 、科学的决策责任制度缺失。

B

1、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所具有功能的认识?(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引导人们行为和事务发展方向。从发挥效力的形式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分为直接导向功能和间接导向功能。从作用的结果形式来看,公共政策导向功能分为正导向功能和负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统一思想。第二,确立目标。第三,因势利导。

(2)制约功能:公共政策的制约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务发展失X的控制和约束。制约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制约、禁止政策制定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发生。公共政策制约功能是一种消极

性功能。政策制约功能是公共政策规X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公共政策制约功能可以分为硬性制约功能和软性制约功能。

(3)管理功能: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是指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应承担和可能承担的基本政策任务。其核心问题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主客体服从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以及协调职能上。(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是指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分配的能力和作用。公共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X,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及其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它需要回答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为什么分配、需不需要再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对象所关心的问题。

(5)动力功能:公共政策的动力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符号象征对国家管理和社会改造所具有的促进和推动的能力和作用。。

2、谈谈当下中国公共政策,官方决策的组成状况,并对此作出说

明?

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由行使公共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各级组织组成,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执政党的各级党委会、党组。它们的决策权限各不相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组织在多数情况下拥有政策的实质性决定权。此外,个别情况下,中华人民XX国主席,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以及军事机关,也拥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决策权。

各级决策主体在其职责X围内,存在一个选择什么政策问题来制定政策的问题。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这里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什么人通过什么渠道向决策者提出政策问题的动议,二是决策者按照什么标准选择政策问题。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X围内,发布命令、指示,制定规章,决定有关的政策。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X 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政策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政策。

政策问题的选择

通过不同途径提出的政策诉求是很多的,但最终进入决策过程的只是少数,以下因素决定了对政策问题的选择。

一是政策问题是否在决策机关希望解决的问题或希望达到的目标之内。各机关的权限和可以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面临的压力也各不相同,因而它们都有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希望优先实现的目标。如果政策提议在它们期望的X 围之内,它们就会加以考虑,否则政策问题本身再好,也会被束之高阁。

二是有关各方能否就政策问题达成初步的一致。多数情况下,政策问题涉及不止一个部门,在每一个部门内也涉及不止一个领导成员。如果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位领导明确表示反对,政策过程很大可能就不再进行下去。如上文税费改革的例子中,尽管颖上县、涡阳县的主要领导都对税费改革持肯定态度,但由于有人持不同看法而未能实施。

三是政策诉求是否符合上级现行政策的基本原则。如果某些方面不符合甚至有较大的冲突,一般应在征得上级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试点”。如果不符合现有的规定,但从主流的舆论看,现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即将修订,会有一些“胆大”的决策机关以主流舆论或以其它适当的理由为依据,提前突破上级的这些政策。如果上级政策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有具体规定但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则视政策诉求是否符合意识形态的政治原则,以及是否可以把既有政策作有利的理解,所谓“钻政策的空子”,有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四是决策者个人价值判断的作用。影响决策者价值判断的,除他们的政治信念外,最主要的是政策过程可能给决策者个人利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及影响的大小——权力、地位、与同事及上下级的关系、公众形象和其他利益等等。很多情况下,决策者个人的信念,他们对政策诉求的理性判断,以及政策诉求可能对他们利益的影响并不是统一的,最后往往是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占据了上风。

3、公共政策终止时,会遭遇诸多障碍因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

些障碍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理解?

目前我国公共政策的障碍

1、政策的合理性问题

公共政策要针对客观的政策问题,规定的各项内容要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现实情况,所

规定的各项行为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过去曾有过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政策就缺乏合理性,执行起来必然失败。

2、政策的明晰性问题政策的明晰性决定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我国目前

的公共政策明晰性较差,总会出现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政策界限不清,导致对政策的随意变通,使得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无所适从,给政策执行中的投机取巧者留下了钻空子的余地。

3、政策的协调性问题政策的协调性要求政策在其适用的时空X围内,不得与其他政策

相抵触、相矛盾。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才能奏效。政策间缺乏协调性就会导致政策不配套。在我国现实的政策实践中,因相关政策的不配套而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乃至政策目标完全落空的例子俯拾即是。

4、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政策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对对策的认同

和接受程度。我国公共政策的稳定性较差,导致以下后果:首先,政策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这导致先参加分配的政策目标群体和后参加分配的政策目标群体处于不同的规则和标准之下,形成同一条件、不同规则、不同结果的不合理状况,造成普遍的结构性短期行为,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各种可能致使政策变形走样的投机执法;其次,导致政策体系的结构性紊乱,从而造成政策间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政策间的不衔接和空白;最后,导致信赖关系的破裂,使政策执行主体感到无所适从,失去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赖后就会漠视政策,导致令不行、禁不止,政策的权威严重流失。

政策执行主体的障碍来自政策执行主体的障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主体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往往会从自身条件和个人利益出发来思考一项政策执行所可能实现目标的程度和目标的利我程度,由此决定执行的态度;二是政策执行主体的人员业务素质欠缺,消极被动或低效地执行政策,影响和阻挠了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三是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涌与协调不畅,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中的失实以至失误。

4、谈谈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系统方法,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P258-P264

5、解述萨巴蒂尔的政策支持联盟能框架的主要观点,谈谈你对这

政策的理解?

对于我国这样—个国情、政情都比较特殊的国家而言,阶段启发法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XX化水平;制度性的理性选择为中国实现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第二次转型,提供了一个关注具体的制度设置的模式,这一理论框架对于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多源流分析框架把政策过程看成是由行为者和过程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个源流组成,这为我们在日趋开放、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关注决策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影响方式、关注政策“输入”和“输出”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间断—平衡理论框架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在历经多重转变的过程中应当适度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实现动态平衡。而随着当前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利益群体之间的调和也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支持联盟框架将为我们研究如何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推动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共同的政策目标中一致行动,提供一千基本的分析X式。在创新日益成为社会潮流的今天,政策传播理论框架,对于解释中国地方政府的创新活动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规模比较研究通过探索跨系统的—系列自变量差异,来研究哪些差异与政策指标中的差异有关和无关,这有助于我们探讨当前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中

国政策的不同变量的实际作用——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以及政治行为和制度因素在内的—系列变量。

6、论述:政府是成社会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主题,在不同领域中

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个,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谈谈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

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有机的社会,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现代国家的三根支柱,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政府、市场和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不是简单地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也不是简单地加强政府责任,而是使三者相得益彰。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社会自治既可能代表人民大众,也可能代表少数利益集团;政府之手既可能是掠夺之手,但也可能是建设和保护之手。发挥三者的积极作用、制约其消极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

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于有一个代表人民的、有强大治理能力的国家,从而能够为市场经济和社会自治奠定公平正义的前提。如何使这样的国家永不变色,要靠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