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赤壁》教学设计

学写诗歌传承瑰宝

——从学写诗歌的角度鉴赏《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本诗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初步了解写诗方法,学写七言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思,背诵此诗。

2.难点:把握诗意,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思考:

1.这是什么战争?从哪里看出来?

2.此战的地点是哪里?战争双方是谁?结局如何?胜方取胜关键是什么?

此战意义是什么?

3.此战的头号风云人物是谁?

目的:

1.理出局势: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2.理出关键人物:周瑜、曹操

3.理出以少胜多的关键:火攻

明确:

1.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2.取胜的关键是借助东南风火攻,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周瑜

(二)板书课题《赤壁》,解题

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读顺

1.自由读

要求:琢磨字音、节奏、语气

2.指名读,并且说出这样读的理由

3.指名点评同学的朗读。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基调

三、读通

1.自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问:读懂了吗?

3.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四、读懂

(一)学诗领悟一:联想丰富

1.这首诗开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将它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的?有什么作用?

不起眼的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与赤壁之战有联系——与赤壁之战风云人物曹操、周瑜有联系——周瑜赢了赤壁之战,与什么有联系?东风。

2.联想是为后文抒怀(或议论)作铺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诗领悟二:形象鲜明

1.许顗yǐ《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注:措大,旧时指贫寒的读书人(含轻蔑意)】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2.杜牧真的是个“措大”吗?

(三)学诗领悟三:主旨含蓄

1.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2.推出杜牧生平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tǔbō]、回纥[huíhé]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四)学诗领悟四:以小见大

1.纪昀等《四库提要》:“(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五、小结

从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学诗领悟三方面进行小结。

六、巩固练习:托物咏史

1.以桂花屋与太平天国为题,写一首七言诗。

该屋系当年石城富豪黄性存所建造,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有70余间,分三进:前厅、中厅、后厅,两侧是厢房。整个建筑富丽堂皇,高墙深院,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保存比较完好。以幼天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的覆灭,宣告了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使桂花屋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它的保存,对太平天国后期革命斗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到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

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白粉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2.展示习作,学生进行点评。

3.老师展示自己的范作

桂花屋

陈丽娜

嶙嶙大厦古围长,金桂凋零伴幼王。

天国已遥清馥在,马头墙内听琴江。

七、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赤壁》。

2.誊抄《桂花屋》佳作,张贴在教室的“书香致远”栏。

3.搜集杜牧其它咏史诗作以及其他诗人咏赤壁诗文各一篇,尝试从学写诗歌的角度进行鉴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