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新教材适用·人教版物理

运动的描述—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大号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教材先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进而让学生讨论、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本节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运动。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

学法: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在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运动的物体,观看完成后提问:

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

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

1、首先让学生看书中展示的各种运动,在结合引入视频,让学生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进行提问:(讨论)

?在足球场上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是否在改变?

?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生可以认识到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出机械运动。那么到底是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呢?从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两列火车并排在站台上的列子,从而指出,所选的标准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可以进行活动来加深这一认识,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把教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回答:

(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选取教材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首先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建议教师将教材图1.2-5中的实例最为课堂练习的内容。也可以选取一些较简单的练习,重在巩固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1 坐在行驶的车中,看树木、房屋向后运动,参照物是____。车中的座椅不动,参照物是____。“月亮在云中穿行”所选的参照物是___。“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前半句描述的场景所取的参照物是____。后半句所取的参照物是____。

?练习2 甲乙两人并肩向前走,如果以乙作参照物,甲是____的,路旁的树木是____的,如果以地面作参照物,甲是___的。

?练习3 站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的人,以____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学生】完成练习,巩固对参照物、机械运动的认识。

3、刚才书中栏目中和练习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个飞行的子弹的故事。(由于事件罕见,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

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

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

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本节主要内容,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练习

某年的春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俩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正飞驰在田野上,问题:

①以什么为参照物,演员是不动的?

②以什么为参照物,演员是动的?大屏幕是不动的?

③根据提示,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火车上打斗?

6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三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位置的变化速度方向相同即相对静止

二参照物

物体位置变化的标准

七、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学生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课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 广西柳城县沙埔中学覃海媛 教学内容提要: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 第一部分: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都在运动,通过分析画面上运动物体的特点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教师设计小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出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机械运动的事例,以此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通过学习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用多媒体展示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和原子核结构模型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和分析原子结构模型图,让学生知道微观粒子也在运动。以此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参考资料及文献 1.分子 对于分子的定义,化学上认为,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分子动理论中,把“做热运动并遵从相同规律”的微粒统称为分子,它包括了化学上的分子、离子、原子。 人们对于分子的热运动的研究在19世纪中期后进入了理论化阶段。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1888)、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范德瓦尔斯(J.D.Van der Waals,1837—1923)等人运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定量地讨论了有关气体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德瓦尔斯还因为建立了

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平均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理论的定量部分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数学工具。 2.原子结构学说 1803年,英国的一位化学教师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在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的著名论断,现代原子学说问世。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A Avogadro ,1776—1856)在原子学说中引进了“分子”的概念,关于物质组成的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随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进行了持久而艰苦地研究。20世纪前期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理论基础,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又描绘出了一层层结构。 对于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每个质子与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一般情况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数目相等,故原子带电量代数和为零,原子整体呈电中性。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密度很大,原子质量主要由核的质量来决定。核外电子一方面围绕原子核转动,一面不停的自转。这样的运动与太阳系中各个行星围绕太阳的旋转相似。 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不同层次及不同轨道按规律排列。原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新人教8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直线传播》,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光的直线传播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铺垫性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光线这一概念,为学生建立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这位以后学习物理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 3.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光学的热情,激发探究光学奥秘的欲望。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浅显。 ?课标分析

课标认为:八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过光的直线传播,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我认为:课标只是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这一探究过程,并没有删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念,所以,我是这样确立重难点的。 ?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难点:1.探究活动的组织 2.物理模型的建立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情况,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和生活现象,学生知道光在同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②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孔成像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运用反证思维解释影子等现象是光由于直线传播形成的;并体会物理模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1 长度的单位 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卩m,纳米(nm)。 1km=1000 m 1m=1000mm 1mm=1000 卩m 1卩m=1000n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3 96nm=96 x 1nm=96 x 10 n m=0.096 n m 数字与_—??等量代换一L进行」 单位分运算 离 方法规律:对于物理学中所有的单位换算类题目,都可以用“单位换算三部曲”解决: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知识点2 长度的测量 a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1 )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 (2)看刻度尺的量程;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 (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 )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3 )会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单位。 考察题型: 1、对长度的估计方法规律:一臂展~身高,一步幅~ 0.5m 一拃~ 20cm ;1指宽~ 1cm。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 间的距离。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看题目里面对精 确度的要求。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1毫米。 3、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2.43cm。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2.43cm 单位(cm) 估读数字(0.03) 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当估读数字为0时, 准确数字(2.4) 也不能漏掉。 4、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018-06-05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八年级上册物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节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方法与过程: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 难点:声音产生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能传声,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 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然后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提出问题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组讨论思考问题,各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声波的产生和传 播 1、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5、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 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回 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 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 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其穿透力极强,可以轻易地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它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声的利用 说课稿

第二章第三节声的利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是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并了解骨传声和双耳效应,增加学生对人类的了解。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是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3.重点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

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直观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复习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通过复习前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耳的构造图,向学生讲解人听到声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活动二: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中“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学生分小组谈论,教师巡视查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只能感觉人体可以传声,但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让小组派出代表公布讨论结论,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骨头能传声 这样设计通过自己试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3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 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 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 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 6.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很好 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D.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带上耳罩 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9.小聪同学在使用复读机时,先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再摁了快放键,则此时播放的声音和他原来的声音相比较()A.音调变低B.音调变高 C.响度变小D.响度变大 10.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 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

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 11、回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

1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XX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整理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节《声音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版的《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也是这一章的难点,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三要素和物体振动的关系,了解声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本节课实验较多、内容丰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世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做好“音调与频率”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这两个学生探究实验。做好实验,不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另外,还介绍了改变弦乐器音调高低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声现象并不陌生,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生活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很浓厚。但学生对乐音的三个要素理解得并不全面,尤其是三个因素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再次,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4、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声的分类。 (2)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二)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交流讨论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指明方向──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整体说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整体说课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它单列一章。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透镜的应用。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2.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课本上提供的简单模型和分析手段,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透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要注意结合实际去认识,学以致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 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 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 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 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如果战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 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新课讲授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01 知识框架 机械运动?? ???? ????????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km 、① m 、dm 、② cm 、mm 、μm 、nm 测量的工具:③ 刻度尺、米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 ? ??? ?使用前和使用中 测量结果:由④ 数字 和单位组成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h 、⑤ min 、s 测量的工具:钟表、停表误差? ????概念:⑥ 测量值 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⑦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⑧ 位置 的变化 运动的类型 ???? ?直线运动 ⑨ 曲线运动 参照物 ? ????参照物的选取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定义:路程与⑩ 时间 之比叫速度 公式:v =s t 单位:m/s 和km/h ,1 m/s =○11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12 速度 不变的运动意义: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直线、变速 用平均速度描述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原理:○13 v =s t 结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大 02 知识对比 1.误差与错误 区别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 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记 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 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可以避免 如何判断 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了真实值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 ①运动的轨迹是直线;②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③ 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①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②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变,但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描述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通过任何相 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只做粗略研究时,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 公式 v =s/t v =s/t 03 实验突破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以及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新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h 。人步行速度约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八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运动的快慢》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

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国际单位制 ①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 ②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③我国法定的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2、长度单位 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①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②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4、时间的测量 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5、误差 ①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②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二、重、难点 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长度单位 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③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m 1000m=10 1km=-1m 0.1m=101dm=-2m 0.01m=101cm=-3m 0.001m=101mm=-6m =0.000001m=10μ1m-9m =0.000000001m=101nm2、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3、时间的测量 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369ns ms= 10s= 101h = 60min=3600s 1s = 10μ4、误差 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②减小误差的办法: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C、改进测量方法。 ③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四、知识拓展 1、有趣的人体尺度 古代中国、古埃及、古罗马,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最早的尺都来源于人体,这是为什么? 你也许会说用身上的尺子方便呗!这当然是主要的。但是,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人体各部分的尺寸有着规律,不信,咱们试试看。 你用皮尺量一量拳头的周长,再量—下你的脚底长,你会发现,这两个长度很接近。所以,买袜子时,只要把袜底在自己的拳头上绕一下,就知道是否合适。 侦察员常用这个原理来破案:海滩上留下了罪犯的光脚印,量一下脚印长是25.7厘米,那么,罪犯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25.7cm×7=179.9cm) 小琴为妈妈买鞋,她忘了妈妈的鞋号,只记得妈妈身高是168厘米,你能帮她算一算买几号鞋吗?全国统一鞋号是根据脚长编定的,如24号,就适合脚长为厘米的人穿,算出脚长就可以算出鞋号了。24. 、电线比较细,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它的直径不易测准,可以借助一支铅2 笔杆进行操作,你想想该怎么办?你测得的直径是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