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9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9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9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知识填空】

【综合训练】

1.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图所示,该现象直接说明了()

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空隙

2.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它们就会粘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被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分子间有空隙

3.2016年9月,一群蜜蜂飞入新北区一处民宅,民警将装有蜂蜜的木桶置于宅门外,蜜蜂陆续飞入桶中,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与此原理相同的是()

A.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

B.用鼻子鉴别醋和酱油

C.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D.两个铅柱压紧后粘在一起

4.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5.下列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

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

C.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6.汽车紧急刹车时,轮胎温度急剧升髙,内能増大,图中四个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之相同的是(

7.小李喜欢喝咖啡,冲调咖啡时总能闻到浓浓的香味。以下关于咖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咖啡在变冷的过程中,内能不断增加

B.咖啡在变冷的过程中,以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

C.咖啡香飘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运动

D.咖啡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8.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系,与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状况无关

B.燃烧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C.燃料燃烧时,质量越大,热值越大

D.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的热值比完全燃烧时的热值小

9.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B.同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C.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海水温度比沙滩高

D.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4.2X105J

10.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端午米粽飘香,能闻到米粽的香味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夏天在河边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水却很清凉,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C.塑料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冬天很冷的时候搓手感到暧和,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11.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髙得快些。这是因为()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同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12.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4:1,放出热值之比是3:1,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分别是下列四种情况,可能满足题设条件的是()

①1:1,3:4;②2:1,1:3;③1:2,3:2;④1:3,9:4。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3.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状态都有关系

B.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越多的热值越大

C.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时煤油温度降低得多

D.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

14. 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C.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2000J 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乙比甲放出的热最多

15. “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大约为 ( )m.

16. 下表列举了部分物质的比热容。

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址带到房屋中供人们取暖,这是利用了水的( )的性质;现有2kg 的煤汕吸收了4102.4 J 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将变化( )℃。

17.冬天,同学们喜欢用热水袋取暧,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若热水袋中装有1kg 的水,当袋内的水温从60℃降低到40℃时,其中水放出的热量是( )J 。[已知水的比热容)℃J/(kg.102.43?=水c ]

18.质量为10kg 、温度为20℃的水,吸收6

1026.1?J 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 ( )℃;若这些热量是由酒精完全燃烧提供的,至少需要( )g 酒精。

[kg q kg J c /J 103)./(102.473?=?=酒精水,℃]

19.用稳定的加热设备给一种晶体持续均匀地加热一段时间,根据测量结果绘出了如图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可以发现,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该物质在AB 段时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在CD 段时吸收的热量。该物质在AB 段状态下的比热容是AB c ,在CD 段状态下的比热容是CD c ,则AB c =( )CD c (填具体数字)。

20.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 )(选填“质量”或“体积”)、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2)实验中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可以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 )相同,然后通过比较( )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水和煤油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的( )吸热能力更强,因此“暖手宝”中装的储热液具有的比热容( )(选填“较大”或“较小”)。

(4)由图像可得煤油的比热容为( )J/(kg ?℃)。

21.要把质量为10kg 的水从20℃加热到96℃需要吸收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由燃烧沼气提供,则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的沼气?[设沼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373/J 109.1)./(102.4m q kg J c ?=?=沼气水,℃

22.工匠用钢铁打制刀具时,有一个重要流程叫“淬火”,即把刚打制成型的刀具放到炉火中充分煅烧,然后将其迅速放入水中骤冷。现有一成型的合金钢刀具的质量为1kg,温度为20℃,放入836℃的炉火中煅烧足够长时间,迅速取出放入5kg 、20℃的水中冷却。最后与水达到共同的温度。不计该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J/(kg.1042.0)℃J/(kg.102.433?=?=合金水,c c 。问:

(1)此刀具在火炉中吸收了多少热量?

(2)淬火后水的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九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2. 内能和热量(2) 3. 比热容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 知道燃料热值及相关计算 3. 理解比热容概念、物理意义及有关的因素 4. 能用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热量的计算 三. 具体内容: (一)物体内能的改变 1.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符号J。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特别说明: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含有”或“××的”。就是说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 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搓手可使双手变得暖和,是因为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例如:暖瓶塞被顶起后,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水蒸气顶起瓶塞做功,内能减少,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白雾。 总结一下: (二)燃烧的热值 1. 燃料燃烧时能的转化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就是常说的释放能量。 2. 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入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燃料的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 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2)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1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 4. 热值的物理意义 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同种燃料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的 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 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 规则运动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 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力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2

第1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通过对扩散现象的探索、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通过演示和观察分子力模型及对物质三态分子模型的类比,了解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源及类比手段,激发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通过能够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并知道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了解物理学具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从某些宏观热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教学突破】 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印证分 子动理论的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而对于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才表现为引力的理论,比较抽象,可以采用类比磁铁吸引铁钉的演示实验对比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人类从古到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扩散图片、铅与金的扩散图片、机械制造中在金属表面层掺碳、掺硅)、酒精、毛笔、NO2气体、广口瓶、玻璃片、铅柱(分子引力演示器)、刀子、磁铁、铁钉等。 ◆学生准备 注射器、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批注 一、结合分糖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糖,然后提出问题:把这块糖分成两半,两个人 来分享,是否都有甜的感觉?4个人呢?8个人呢……如此分 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点拔:假设在分糖的过程中,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检测,如 果这粒仍具有糖的性质——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设分到某种 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时就失去了糖的本质,那么这个最小的颗粒就是糖分子。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多展示一些有关材料。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3

第1节分子动理论内能 1.(多选)布朗运动是生物学家布朗首先发现的物理现象,成为分子动理论和统计力学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 A.布朗运动就是小颗粒分子的运动 B.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不停地无规则互相碰撞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 C.在尽量排除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如振动、液体对流等),布朗运动依然存在 D.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颗粒大小、温度有关 解析:布朗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为宏观运动,不是单个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悬浮小颗粒受到周围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碰撞,若各个方向的碰撞效果不平衡,就导致了小颗粒的布朗运动,故B错误;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布朗运动始终是存在的,故C正确;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布朗运动也就越明显,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分子数越少,撞击的不平衡性越明显,布朗运动越明显,D正确. 2.(多选)现在有质量是18 g的水、18 g的水蒸气和32 g的氧气,在它们的温度都是100 ℃时( AC ) A.它们的分子数目相同,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 B.它们的分子数目相同,分子的平均动能不相同,氧气的分子平均动能大 C.它们的分子数目相同,它们的内能不相同,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D.它们的分子数目不相同,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 解析: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故分子数目相同,三种物质的温度相同,分子平均动能相同,故A正确,B,D错误;100 ℃时,水蒸气的分子势能大于水的分子势能,分子平均动能相同,故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大,C正确. 3.(2019·河北衡水模拟)(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生产半导体器件时,需要在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这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利用分子的扩散现象来实现 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根据氙气的密度和氙的摩尔质量,则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同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生产半导体器件时,需要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这可以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来完成,故A正确;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微粒的运动,是因为其周围液体分子的碰撞造成的,故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故B错误;根据氙气的分子质量和氙的摩尔质量,则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故C错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同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4.(多选)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 B.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C.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知,分子间距离减小过程中,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A错误;靠近过程中,分子力先为引力,后为斥力.为引力时,分子力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理论素材 鲁科版

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依据分子运动论的原理提出了布朗运动的理论。就在差不多同时,斯莫卢霍夫斯基也作出了同样的成果。他们的理论圆满地回答了布朗运动的本质问题。 应该指出,爱因斯坦从事这一工作的历史背景是那时科学界关于分子真实性的争论。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从原子分子理论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本世纪初,以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和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为代表的一些人再次提出对原子分子理论的非难,他们从实证论或唯能论的观点出发,怀疑原子和分子的真实性,使得这一争论成为科学前沿中的一个中心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除开哲学上的分歧之外,就科学本身来说,就需要提出更有力的证据,证明原子、分子的真实存在。比如以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只是质量的相对比较值,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就能够而且也必须测得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绝对值,这类问题需要人们回答。 由于上述情况,象爱因斯坦在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他的目的是“要找到能证实确实存在有一定大小的原子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他说:“按照热的分子运动论,由于热的分子运动,大小可以用显微镜看见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必定会发生其大小可以用显微镜容易观测到的运动。可能这里所讨论的运动就是所谓‘布朗分子运动’”。他认为只要能实际观测到这种运动和预期的规律性,“精确测定原子的实际大小就成为可能了”。“反之,要是关于这种运动的预言证明是不正确的,那么就提供了一个有份量的证据来反对热的分子运动观”。 爱因斯坦的成果大体上可分两方面。一是根据分子热运动原理推导:在t时间里,微粒在某一方向上位移的统计平均值,即方均根值,D是微粒的扩散系数。这一公式是看来毫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服从分子热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 爱因斯坦成果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于球形微粒,推导出了可以求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公式。爱因斯坦曾用前人测定的糖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估算的NA值为3.3×10^23,一年后(1906)又修改为6.56×10^23。 爱因斯坦的理论成果为证实分子的真实性找到了一种方法,同时也圆满地阐明了布朗运动的根源及其规律性。下面的工作就是要用充足的实验来检验这一理论的可靠性。爱因斯坦说:“我不想在这里把可供我使用的那些稀少的实验资料去同这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而把它让给实验方面掌握这一问题的那些人去做”。“但愿有一位研究者能够立即成功地解决这里所提出的、对热理论关系重大的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一任务不久之后就由贝兰(1870——1942)和斯维德伯格分别出色的完成了。这里还应该提到本世纪初在研究布朗运动

新课改瘦专用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含解析

新课程标准核心知识提炼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关的实验证据。 2.通过实验,了解扩散现象。观察并能解释布朗运动。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知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像的物理意义。 3.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能列举生活中的晶体和非晶体。通过实例,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4.了解材料科学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体会它们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毛细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模型,能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和气体实验定律。 7.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 8.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9.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 10.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能量转化是有方向性的。 11.知道利用能量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利用的能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2.知道合理使用能源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节能的习惯。 13.收集资料,讨论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分子动理论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 液晶的性质和应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模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合理使用能源的重要性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新课改瘦专用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1节分子动 理论内能学案含解析 第1节分子动理论内能

第1章-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1节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 习目标知识脉络 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 其实验依据.(重点) 2.通过探究与实验,估测油酸分子 的直径,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并进行 有关的计算.(难点) 3.认识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 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了解分子的热 运动. 4.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及 变化规律.(难点) 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 [先填空] 1.分子的大小 (1)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2)通常分子质量的数量级在10-27~10-25kg范围之内. 2.分子大小的估测 (1)油膜法:此方法是一种粗略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其方法是把油酸滴到水

面上,油酸在水面上散开,可近似认为形成单分子油膜,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等于分子的直径. (2)原理:如果油滴的体积为V,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则分子的大小(即直 径)为d=V S.在此忽略了分子间的空隙. (3)物理学中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分子的大小,测出的分子大小不同,但数量级相同. 3.阿伏伽德罗常数 (1)定义:1 mol任何物质含有分子的数目都相同,为常数.这个常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 A表示. (2)数值:N A=6.02×1023mol-1. (3)意义: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常量,它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桥梁. [再判断] 1.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有多种,油膜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所有分子的直径都相同.(×) 3.1 mol的固态物质(如铁)和1 mol的气态物质(如氧气)所含分子数不同.(×) [后思考]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个1 μm大小的水珠,尺寸与细菌差不多,其中分子的个数竟比地球上人口的总数还多上好多倍! 图1-1-1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观察分子的大小呢?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知识点归纳与对应练习题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2.下面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3.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 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裂开的橡胶鞋可以用101胶水将其粘起来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C、进入化学实验室时闻到浓浓的氯气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首先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汤姆生。 5.“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的作用. 6.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 请提出你的猜想.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填序号).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 (2)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17,十九中第一次月考,8分★)水暖在暖通行业被称为最舒适的采暖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水地暖”进行取暖.其原理是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填充层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面以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如图所示). (1)某房间一段时间内循环流动的水质量为1200kg,进水温度为55℃,出水温度为40℃.这段时间里水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 (2)若该水暖的热效率为,这段时间要消耗多少的天然气?(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天然气的热值 为 (3)“水地暖”以水为媒介,利用了水的什么性质,请具体说明为什么要利用这一特性. (16,周口第一次月考,7分★)李强同学家每天用的热水若全部按的50℃热水计算,则需要50kg. (1)将50kg的水从10℃加热到5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若用效率为50%的煤气炉烧水,烧热(1)问中的这些水需要多少m3煤气?(煤气的热值为4.0×107J/m3,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5,周口第一次月考,7分★)某太阳能热水器装有质量为200kg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该热水器中的水的温度从 15℃升高到65℃.问: (1)水吸收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设用煤气做燃气的某热水器的效率为60%,这相当于节约了热值为4.0×107J/m3的煤气多少立方米?(3)太阳能热水器有何优点? 考点二:热平衡计算 一)例题解析 (15,文昌中第一次月考,6分★)把质量为4kg的冷水河质量为3kg、温度为80℃的热水相混合后的温度 =4.2×103J/(kg·℃)] 为40℃,若不计热量损失,求冷水的温度是多少?[c 水 二)巩固练习 (16,四中第一次月考,7分★)小丽需用温度为40度的水泡脚,便把100度的热水与10kg10度的水混合,设混合过程没有热量损失,问:需要100度的热水多少kg? 考点三:力学计算 一)例题解析 (17,一中第一次月考,8分★)一辆小轿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100km,消耗汽油10L。若这些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分子动理论

1.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 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讲义

哈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这个结论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果。学生看图1—1—3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和历程。 2.分子的特点:多、小 见第3页第一段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演示实验:墨水滴入水中,由此得出上面(二),并由此引出“扩散” 1.扩散: 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液体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气体、固体之间呢? 气体: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固体: 第四页图1—1—8后两幅 2.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演示实验: 用力拉一只笔,用力挤压一只笔的两端 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可用“分子力模型”来说明,课本第5页 1—1—11分子力模型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分子有很大的意义,物质三态其区别就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如图1—1—12,叙述之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板书: 1.分子动理论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特点:多、小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的定义: 2.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内能和热量 由今天的天气引入新课 一.温度与热运动 演示实验: 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物体热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剧烈 1.热运动的定义: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2.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物体的内能 1.定义:(学生找)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 2.说明两点: (1)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100摄氏度的水具有内能,零下100的冰有内能吗?为什么?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 (2)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 以上有学生自己找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演示实验:第9页让笔杆热起来,学生做 由此引出:热传递和做功 1.热传递: (1)定义:以内能的形式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叫做热传递 (2)能量形式不变(转移) 2.做功: (1)定义: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能量形式改变(转化) 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 (3)其他形式的能量内能 内能减少物体对外做功 (4)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四、燃烧 1.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值: (1)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燃料Q与燃料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注意:“完全” Q q = m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和内能阶梯训练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和内能阶梯训练 (每题10分,共100分;完成时间30分钟)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物质是由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现象。这一现象间接的说明:。 **3.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4.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当温度降低,内能随着。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当温度升高,内能随着。将该冰块从一楼移动到四楼,它的内能将。 知识的应用 **5.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2001年武汉市中考题) 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能是分子热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 B.物体运动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大 C.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0℃的冰块不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7.一块咸菜,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就会变淡了,这是因为。 知识的拓展 ***8.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 ***9.有一铁块的温度降低了,则()。 A.它一定是放出了热量 B.它一定是对外做了功 C.它的内能一定减少了 D.它的机械能一定减少了 ***10.在下列常见的生活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 B.冬天写作业时手冷,用嘴向手上呵呵气 C.喝很热的茶时,先向水面上吹吹气 D.阳光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升高(2003年江苏泰州中考题) 分子动理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子动理论指出:物质是由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1.0]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0.5]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

选修3-3 第1节分子动理论内能 基础必备 1.(2019·广东揭阳模拟)(多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2 ℃时水已经结为冰,部分水分子已经停止了热运动 C.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D.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E.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解析:根据分子动理论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A正确;-2 ℃时水已经结为冰,虽然水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降低,但不会停止热运动,B错误;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C正确;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D正确;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间接地反映了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E错误. 2.(2019·安徽皖南八校三模)(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气体的温度升高,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 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更快 C.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时,液体与固体间表现为浸润

D.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算出该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E.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做功不一定改变内能,热传递也不一定改变内能,但同时做功和热传递一定会改变内能 解析: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不是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故A 错误;根据分子力的特点可知,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更快,故B正确;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时,附着层内分子间作用表现为斥力,附着层有扩展趋势,液体与固体间表现为浸润,故C正确;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气体的摩尔体积,然后求出每个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从而能求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故D正确;做功与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同时做功和热传递,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不一定会改变内能,故E错误. 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E ) A.水中的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压缩气体、液体和固体需要用力,都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缘故 C.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D.拉伸和压缩固体都会使固体内分子势能增大 E.衣柜中充满卫生球的气味,是因为卫生球发生了升华和扩散现象 解析:水中的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单元测试题.doc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单元测试题 学号: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11黄石)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濛濛细雨从空中下落 B.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D.炒菜时,满屋飘香 2.(2011绵阳).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3.(2011绵阳).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从浩瀚宇宙到微观世界,所有都体现物质的不停运动和发展。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能再分割 B.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 C.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 D.物质的不同物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决定,与分子力无关 4.(2011达州)下列有关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B.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C.用水作汽车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氢的热值大 5.(2011湛江)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小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6.(2011自贡)在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B、烧水时,水逐渐变热; C、流星在大气层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 D、小孩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感。 7.(2011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多,温度低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少 B、夏日,在阳光照射下,地面温度高于湖水表面温度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 C、塑料吸盘能牢牢地吸附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可能升高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习题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C.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A.分子间没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4.把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是有质量的 C.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5.下列事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B.用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C.磁铁能把铁钉吸住 D.金属固体很难被分开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 A.富裕老窖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7.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暖花开时,能闻到花的香味 B.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的气味 C.空气中飘动的浮尘 D.在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放几片茶叶,过一会整杯水都变成茶水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把煤堆在墙角,过一段时间墙角变黑 B.空气能被压缩 C.打开香水瓶的盖子,整个房间很快充满香气 D.用盐水腌蛋 10.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和. 11.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在.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你对吸烟者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12.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虽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还未确定,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病毒的有效措施.专家称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须带口罩.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5×10-6m(分子直径约为1×10-9m),由此可判断飞沫分子.(选填“是”或“不是”)

初中物理知识点全面复习大全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一、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约10-10m。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用二氧化氮做扩散实验时,把二氧化氮放下面,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 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图2-4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 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 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 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 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凝固)——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④解释事例:A压缩使棉花熔燃烧: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 花燃烧。B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C 向瓶内打气,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分子动理论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祝福您及 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核心素养提升新版教科版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核心素养提升 知| 识| 框| 架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内能和热量?????温度与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定义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热量?????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热值?????定义热量计算:Q =qm (Q =qV )比热容?????物理意义单位:J/(kg ·℃) 热量计算:Q =cm Δt 重| 点| 突| 破 一、一个理论、一种能量(两种方式)、两种特性 1.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的________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和________。 2.内能:物体内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_______与燃料_______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它的大小取决于燃料的________。其公式为q =__________。 4.比热容:如果质量为m 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 ,温度升高了Δt ,则________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Q 吸=__________;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Q 放=__________。

二、三个物理量(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三、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