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

《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

《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
《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

《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

(2011-2020年)

规划文本

委托单位:中山市环境保护局

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11年11月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罗焯添

常务副组长:詹根祥

副组长:郭卫华、杜敏、蔡居雄

成员:冯广德、刘红刚、孔玲芬、杨文东

曹英姿、韦国棠、黄勇华、李娟

萧学谦、李强、罗丹、刘智

张玉石

规划编制技术组

项目组组长:洪亚雄

项目副组长:陆军

技术组组长:张惠远

技术副组长:王夏晖、刘红刚

技术组成员:王波、吕文魁、李志涛、饶胜

刘桂环、麻莉、文一慧、许开鹏

迟妍妍、王晶晶、黄一凡、张丽荣

目录

一、现状、问题与压力 (1)

(一)区域现状 (1)

(二)环境问题 (3)

(三)制约因素 (4)

(四)规划衔接 (5)

(五)未来趋势 (6)

二、规划总则 (7)

(一)规划定位 (7)

(二)编制依据 (7)

(三)指导思想 (8)

(四)规划范围 (9)

(五)规划时限 (9)

(六)目标指标 (9)

(七)重点任务 (10)

三、生态与环境功能分区 (12)

(一)生态功能区 (12)

(二)饮用水源保护区 (14)

(三)水环境功能区 (14)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 (16)

(五)声环境功能区 (16)

四、重点领域规划方案 (17)

(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17)

(二)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19)

(三)水环境综合整治 (21)

(四)大气污染防治 (29)

(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35)

(六)声环境污染防治 (37)

(七)核与辐射环境管理 (37)

(八)生态保护与建设 (38)

(九)农村和土壤环境保护 (43)

(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45)

五、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概算 (47)

(一)饮用水源保护工程 (47)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7)

(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48)

(四)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 (48)

(五)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程 (48)

(六)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 (48)

(七)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48)

(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9)

(九)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 (49)

(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49)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1)

(一)组织领导 (61)

(二)监督考核 (61)

(三)资金保障 (61)

(四)政策完善 (62)

(五)科技支撑 (62)

(六)公众参与 (63)

前言

2003年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到201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翻一番”目标在2006年已经提前实现,目前正在向“到202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力前进。为确保全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编制并印发实施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未来一段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山市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辖1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14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2009年,中山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的地级生态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环境污染治理欠帐依然存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污染物排放总量仍需实施有效地控制措施,新污染和二次污染问题正在

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十二五”及更远的一个时期,将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耕地和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等压力,环境问题总体上呈现出强度大、范围广、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明显增大。

在此背景下,为切实做好今后一个时期中山市环境保护工作,中山市人民政府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开展《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对中山市未来5-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等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环境保护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明确目标差距,推进各项措施,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山环保规划编制组

2011年11月

一、现状、问题与压力

(一)区域现状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009年,中山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56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8:57.8:39.4。市域常住人口251.74万人,流动人口117.37万人,城镇化率为86.34%。

2、水和土地资源利用

目前,中山市年用水总量为18.32亿立方米,生产用水量为16.52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为1.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为0.1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为730m3。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中山市农用地为112019.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23%;建设用地为44219.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56%;未利用地为23774.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21%。

3、能源消费现状

2009年,中山市能源消费总量为958.18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133.36万吨(按照标准煤折算,下同),油品(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消费242.3万吨,液化气消费31.11万吨,电力消费412.64万吨。单位GDP能耗0.647吨标煤/万元。

4、环境质量现状

饮用水源水质。2009年,全禄水厂和马大丰水厂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符合所属功能区要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80项全分析监测结果均达到相关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根据2009年监测数据,中山市5条主要河流中,石岐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标准,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横门水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水质状况为良好;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磨刀门水道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水质状况为优。两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位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水质和中山浅海渔场区水质均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2009年中山市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

)

10的年均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尘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空气污染指数介于15~103之间,空气质量为优的有203天,占55.6%;良161天,占44.1%,轻微污染1天,占0.3%。

声环境质量。2009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5.2dB(A),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类区昼间标准。生活和交通噪声是中山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噪声源,两者合计占97.2%。声级较大的是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其等效声级分别是58.6dB(A)、56.7dB(A)。

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土壤污染调查结果,中山市民众镇、南头镇、三乡镇、火炬开发区的局部地区存在镉、铅超标问题。

生态环境状况。五桂山生态保护区(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得到初步保护。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监测与监督管理得到加强。沿海滩涂红树林湿地逐步恢复。城镇绿地系统不断完善。

5、污染物排放现状

水环境。2009年,中山市COD排放总量为55463吨,其中,工业废水COD 排放量为9635吨;生活污水COD排放量为17544吨,农业源COD排放量为28284吨。农业源是COD排放的最大污染源,占总排放量51%,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占总量32%。2009年,中山市氨氮排放总量为7929吨,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占到95%。

大气环境。2009年,中山市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2900.00吨,比2008年下降了31.4%;烟尘排放量为14164.98吨;粉尘排放量为168.12吨,比2008年减少了675.74吨。

固体废物。2009年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85.0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70.55万吨,综合利用率82.9%。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0.49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45034.00吨,综合利用量42681.83吨。医疗废物产生量0.31万吨,全部经过焚烧无害化处理。2009年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7.32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二)环境问题

1、水环境有机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2009年中山市饮用水、地表水的首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物均为有机型污染物。石岐河为Ⅳ类水质,受有机物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磨刀门水道也受到一定的有机物污染,。近岸海域水质主要受到船舶和水产养殖的影响,无机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2、大气灰霾严重,尘类污染显著

统计结果表明,2009年各污染物中污染负荷排在首位的是降尘,占31.4%,

)和二氧化硫,分别占23.6%和22.7%。

其后依次为可吸入颗粒物(PM

10

3、工业固体废物和污泥处置问题日益紧迫

2009年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82.9%。电子废物、废旧机动车成为新的环境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管理,且中山市目前尚未建设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中心,这两种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突出。同时,中山市目前20个总处理能力75.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每年将产生大量污泥,污泥安全处置成为中山市未来一段时期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4、生活和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2009年,区域环境噪声及交通噪声均有轻微上升。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5.2dB(A),比2008年上升了0.1dB(A);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68.8dB(A),比2008年上升了0.1dB(A)。2009年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1、2、4类区白天噪声监测值与2008年相比有所上升,表明各功能区噪声日间污染程度有变严重的趋势。

5、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人为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见成效,但结构单一,功能不足,目前的森林植被类型基本上是生态功能较低的人工林或次生林。城市建设和工业开发过程造成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严重。绿地系统建设尚存在体系不够完整、功能质量较低、城市公共绿地相对不足等问题。中山市是典型的经济外向型城市,贸易和对外交流频繁,

外来物种引进与入侵风险日益增加。

6、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畜禽和水产养殖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河涌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禽畜养殖业COD排放量达到20966.66吨,水产养殖业COD排放量为7316.74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地区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未经处理的村落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地区水体水质普遍降低,部分内河涌污染严重,水体生态功能、环境景观功能下降。

(三)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调整

中山市工业门类齐全,但总体工业生产市场竞争力不强。纺织印染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万元工业产值的COD、氨氮排放量较大,、NOx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主要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而万元工业产值SO

2

造纸和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些行业中,规模小、产能低的企业数量较多。需要加强对印染、造纸、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行产品结构调整,通过技改、实施清洁工艺生产等向降耗、减亏增值的方向发展。中山市工业区众多,布局分散,部分工业区难以进行污染集中防治。

2、城乡环境保护仍未形成“一体化”格局

到2008年底,中山市建成20个总处理能力达75.5万吨/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但农村地区污水处理问题仍未纳入议事日程。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也很薄弱。一些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场废水、粪便随意排放现象普遍,对周边水体污染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山列为城乡配套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城乡环保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3、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随着环境保护地位的提升和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项目验收、污染源监理、污染控制、排污收费等后续环节业务大幅增长,对环保队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部门的自身能力建设已跟不上业务的发展。同时,

部分管理职能仍处空缺,中山市尚未建立专门环境监管机构,辐射环境监测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较为滞后,没有专门固定的办公场所,现仅有2名辐射专业人员。尽管中山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已建成使用,但在线监控网络、大江大河水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网络、大气在线监测网络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规划衔接

1、城市发展定位

根据《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山城市性质概括为: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广东省生态、投资环境良好的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以香山名人文化、岭南水乡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到2020年,中山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人均GDP约8.2万元左右,工业总产值96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50%。2020年总人口不超过4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78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90%左右。

2、城市功能布局

根据《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山市市域总体空间结构分为中心组团、西北组团、东部组团、南部组团。

3、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4963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确保在43867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8.38%以上。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4200公顷以内。

4、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中山市域范围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系统和“六纵五横九加密线”的干线公路网。到2020年,规划建设25座污水处理厂。在中山市域规划三个给水系统分区:西北片区包括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古镇镇;中心片区包括主城区、火炬区、大涌镇、沙溪镇、港口镇、南蓢镇、五桂山、板芙镇、东升镇、横栏镇、三角镇、民众镇、阜沙镇;南部片区包括三乡镇、神湾镇、坦洲镇。规划2020年中山市主力给水厂总规模为324万m3/d。

(五)未来趋势

1、人口与城镇化

人口总量。201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325.42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268.49万人。

城镇化水平。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88.6%,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90%。

2、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2015年三产比例为2:53:45,2020年三产比例为1.5:48.5:50。

经济总量。2015年中山市经济总量预计将达到3077.46亿元,2020将达到4500亿元。

3、资源能源消耗

水资源。2015年中山市用水量预计为219.30万立方米/天,2020年为249.70万立方米/天。

能源消耗。中山市能源消耗总量预2015年为1606.43万吨标煤,2020年为2268万吨标煤。

4、污染物排放

水污染物。到2015年,在不计减排量情况下,预计2015年全市COD年排放量约为6.38万吨,氨氮年排放量约为8644吨。如“十二五”期间可实现减排目标情况下,预计2020年全市COD年排放量约为8.11万吨,氨氮年排放量约为7092吨。

大气污染物。到2015年,SO

和NOx排放量预计分别为3万吨和3.81万吨,

2

和NOx排放分别为2009年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1.3倍。到2020年,SO

2

量分别为4.15万吨和5.18万吨,为2009年排放基数的1.8倍。

固体废物。2012年、2015年和2020年生活垃圾年产生量预计分别为97.75万吨、108.17万吨和118.09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预计分别为73.98万吨、95.22万吨和107.96万吨,医疗废物年产生量预计分别为3138吨、3177吨和3306吨。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定位

本规划经批准后,是“十二五”时期及到2020年中山市各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中山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是中山市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二)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除执行国家、广东省现行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外,主要参考了以下依据:

《关于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2009-2020年)》

《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中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年)》

《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年)》

《中山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

《中山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中山市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

《中山市污水建设规划修编(2010-2020年)》

《中山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2006-2020年)》

《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

《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

《中山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修订方案》

《中山市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

《中山市污染物总量减排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压力研究报告》

《中山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4-2009年)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

《中山市统计年鉴》(1996-2009年)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中山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中山市保护规划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中山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工作方案》

《中山市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方案》(2008、2009年)

《中山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报告》

《中山市环保局关于落实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工作方案》

《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此外,还包括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环境功能区划分有关规定,以及《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订的最新进展成果。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山的资源和环境特点,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载体,以解决关系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为重点,采取工程、技术、政策综合措施,保障城乡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努力维护和不断提升“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创新”的“三宜”城市建设成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编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集中突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原则。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中山市行政辖区,陆域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76平方公里。

(五)规划时限

规划以2009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六)目标指标

1、总体目标

以建设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使区域较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基本消除,辖区内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为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创新”的“三宜”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阶段目标

近期(2011-2015年):继续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中山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基本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力争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污水处理设施、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等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内河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全面达标,各功能组团环境功能明确,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居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为率先实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远期(2016-2020年):全面达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环境保护阶段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有效巩固,环境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立起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体系,人居环境质量稳定提

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完善,资源能源消耗、

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中山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3、规划指标

规划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控制、生态建设

和农村环保指标、环境管理4类,共计29项指标。

表2-1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分类序

号指标名称单位200

20099

201

20155

202

20200

经济发展1单位GDP能耗吨标煤/

万元

0.6470.560.5

2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18.61510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07580环境污染

控制

4二氧化硫排放量①万吨 3.96 2.38 1.90氮氧化物排放量 3.7 3.40 3.09

COD排放量 6.12 4.86 4.37

氨氮排放量0.820.640.58 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100

6内河涌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的

比例

%658095

7主要江河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100100

8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

%100100100 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②%858590

10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90≥95

11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8.2≥90≥90

12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天/年355355355

13噪声功能区达标率%95100100

1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①%73100100

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995100

16放射性废源、废物收储率%100100100

17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污泥达标排放率-90100 18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处置率%100100100

19电子废物集中收集处置率%-80100城乡生态

建设

20森林覆盖率%18.519.119.3

21受保护地区面积占陆域国土总

面积的比例

%161820 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12.51415

分类序

号指标名称单位200

20099

201

20155

202

20200

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245

2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5080

2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100环境管理26市、镇区环境管理信息化普及

%-5080 27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2.49599

28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 3.5 3.5 3.5

29市级以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

%100100100注:①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为2010年数值;②2009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现状为中山主城区统计数据,到2015年目标值为中山市所有镇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七)重点任务

近期(2011-2015年)规划重点:1)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2)水、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污染减排措施的推进落实;3)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污泥的合理处置;4)防范环境风险,主要是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和辐射源的安全管理、环境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完善;5)电子废物等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6)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主要是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控体系。

远期(2016-2020年)规划重点:1)产业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2)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安全维护体系;3)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环境管理体系;4)制定服务于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环境政策。

三、生态与环境功能分区

(一)生态功能区

1、一级区划方案

中山市分为7个一级生态功能区。

表3-1中山市一级生态功能区划

序号名称范围面积km2 1西北部特色工业城镇区古镇、小榄、东凤、南头及黄圃部分地区197.7 2东北部平原农业生态区黄圃、三角、阜沙、港口、民众等镇区506.2 3中部中心城市区火炬开发区、东区、石岐区、西区、南区、沙

274.4 4西部沿江农业生态走廊大涌、板芙、神湾、坦洲及横栏部分地区136.1

5中南部山地丘陵生态保护

区五桂山镇,长江水库及其集水区,南朗、三乡、

坦洲、神湾、板芙各镇部分地区

402.7

6东部滨海绿色产业发展区主要为南朗滨海地区187.9 7南部商住与加工工业城镇

三乡和坦洲镇城镇建设区151.0

2、二级区划方案

中山市二级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类型包括三大类七小类。

表3-2中山市二级生态功能区划

类别编号名称(位置)面积(km2)

生态保护区419.1km2水源保护区

总面积

168.0km2

11102容桂水道水源保护区8.5

21103小榄-鸡鸭水道水源保护区34.4

11104西江古镇段水源保护区 3.4

21105磨刀门水道横栏段水源保护区 5.5

51106长江-逸仙-田心水库水源保护

51.5

51107金钟-马岭-翠丽湖水库水源保

护区

18.9

41108磨刀门水道水源保护区36.5

51109横迳水库水源保护区 3.4

71110古鹤水库水源保护区 5.9生态保护区

总面积

258.2km2

51209五桂山生态保护区198.3

51210铁炉山生态保护区53.0

61211崖口滩涂湿地生态保护区 6.9

引导开发区869.7km2平原农业生产

总面积

655.3km2

12101古镇西北平原农业生产区11.5

12102古镇南部平原农业生产区29.5

21103黄圃镇平原农业生产区81.8

22104三角-民众平原农业生产区131.1

22105丰联-中南平原农业生产区26.2

22106西罟步-阜沙平原农业生产区25.8

22107横栏-东升平原农业生产区86.7

22108东升东部平原农业生产区16.8

32109市区西部生产区81.7

32110火炬开发区海滨平原农业区11.2

42113旗北-青岗农业生产区14.6

42115板芙西江沿岸农业生产区51.1

72117三乡镇中心绿核区 5.0

72119坦洲平原农业生产区82.3丘陵台地农业

生产区

总面积83.2km2

52212南朗山前台地农业生产区40.1

52314凤凰山-虎头山丘陵农业生产

15.9

52216三乡山前台地农业生产区27.2滨海滩涂湿地

总面积131.2

km2

62212南朗滨海平原生产区81.5

62311南朗滨海生态养殖区49.7

城镇建设区567.2km2中心城市生活

生产区

总面积

162.6km2

33111中心城市生产生活区116.4

33112中山火炬开发区46.2城镇生活生产

总面积

404.6km2

13201黄圃大岑城镇区 3.5

13202南头黄圃城镇区38.8

13203东凤城镇区26.7

13204古镇-小榄城镇区66.1

13205小榄南部城镇区9.7

23206横栏城镇区12.6

23207东升城镇区20.4

23208阜沙城镇区16.8

23209三角城镇区28.6

23210中心城镇区

23211民众北部城镇区7.3

33213港口城镇区9.6

33214西区9.3

43215板芙城镇区13.9

43216神湾城镇区20.0

53217五桂山城镇区 1.5

63218南朗中心城镇区7.5

63219南朗南部港口区 6.9

63223马鞍岛发展预留区35.4

73220三乡城镇区37.2

73221坦洲新前进城镇区8.7

73222坦洲镇城镇区11.9中山市一级生态功能区和二级生态功能区管控措施按照《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年)》要求执行。

(二)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关于同意调整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方案的批复》(粤府【2010】303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含水域和陆域)、二级保护区(含水域和陆域)。中山市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包括河流型水源地、与主干河流相接的内河涌型水源地和湖库型水源地三类,具体水域和陆域保护范围及目标见2010年《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补充项目和特定检测项目满足该标准表2和表3的限值要求。二级水源保护区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并且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