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言子,名偃,字子游,江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言偃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言子能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推荐B.考试选拔C.太学创办D.私学兴起

2.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后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3.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秦统一的时间应该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4.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5.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四至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6.甲、乙、丙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县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10.《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其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1.《史记》记载的“勤沟洫,手足肼胝……妻有日,过门不私”(经常治理水渠,辛勤劳动,手脚上都起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去)的人物是()A.炎帝B.黄帝C.尧D.禹

1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铁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1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非攻”“节俭” C.“以法治国”D.“仁政治国”14.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请你指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利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骨针

②开始建造房屋

③能够人工取火

④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西汉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局面史称

A.诸侯争霸B.战国七雄C.百家争鸣D.文景之治

16.促使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了建造房屋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人工取火的实现

17.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A.治理了黄河水患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

18.《论语》云:“管仲相齐桓,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A.齐桓公称霸B.楚庄王称霸C.晋文公称霸D.勾践称霸

19.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20.“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尧

B.舜

C.禹

D.黄帝

21.2018年安徽颍上举办第13届管子文化旅游节。管子即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成为春秋首霸

A.秦孝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齐桓公

22.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型;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社会是奴隶社会。中国历史上,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结束,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开始标志是

A.炎黄涿鹿之战

B.大禹建立夏朝

C.刘邦建立秦朝

D.炎黄阪泉之战

23.懂得人工取火、最像现代人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24.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文字出现最早的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行书

25.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二、综合题

26.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各位君主关心的是自己国家的前途而不是仁义礼制学说,更不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高低。……孔子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并不是很高,由他所创建的儒家也只是当时(百家中)的一家。

——冯治利《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化》材料二: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竞相尊孔……封他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任继愈《孔子与儒家》材料三: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回答儒学的创立者是?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如何?结合所学回答他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时期令孔子地位极大提高的措施是?这一措施对儒学地

位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回答第二次“厄运”对西汉政权的影响。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文化的“厄运”?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 《资治通鉴》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什么?是汉朝推行哪种政策的体现?

(3)结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28.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打动和影响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文字叫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该文字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2)据材料二指出“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材料中“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指的是秦朝推行的哪一项措施?以哪种文字作为通用文字?

(4)青少年应该为促进文化大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9.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

材料三

(3)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什么?它的修建有何意义?

材料四

(4)材料四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请问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1)请分别写出图中A、B、C、D代表诸侯国名称

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徒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史记·秦本纪》(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涉及变法的哪些主要措施?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3)依据材料三,分析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

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符合题意;后母戊大方鼎不是西周时期铸造,B不符合题意;秦朝和汉朝与题干信息不符合,C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即秦朝,故A符合题意。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疆域范围可知是这个王朝是秦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故甲表述错误;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是虚指,而不是指100位思想家,故丙表述错误,排除含甲或丙的ACD,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县制,故A不合题意;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故B不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郡县制。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是中央皇帝之下的官员,地方上有郡守和县令,就应该知道这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的秦朝,故选A。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提出了“兼爱”、“非攻”,C项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A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B项不符合题意;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反映了尧之子品德不好,故而尧让品行高尚的舜做了他的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采用疏导方法,用13年时间成功治理黄河水泛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主张依法治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山顶洞人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使用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得多,所以①③④选项都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都不会建造房屋,②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比较。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稳定,当时的国力有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文景之治”,D符合题意;诸侯争霸指的的春秋时期,不是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不是西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不是西汉时期,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可以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成为可能,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是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17.C

解析:C

【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信息“创开天府古神仙”,结合课本所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符合题意。远古时代尧舜禹都治理过黄河,A项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著的《道德经》阐述了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B项不合题意;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管仲相齐桓,霸诸侯……”,这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故A符合题意。楚庄王称霸、晋文公称霸、勾践称霸均在齐桓公之后,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诸侯势力大于王室势力,故D符合题意。题干是在说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和王室势力的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以鲁国朝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周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关系。掌握,春秋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可知,此诗句赞扬的是黄帝。传说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为人类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D符合题意;尧、舜、禹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选项D 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制衣服。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A

解析: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出现最早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因此文字出现最早的是甲骨文。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人们展现了商朝的社会风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

26.(1)孔子;历史地位不高;创办私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不利于

解析:(1)孔子;历史地位不高;创办私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孔子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并不是很高,由他所创建的儒家也只是当时(百家中)的一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的创立者是孔子,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不高。孔子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2)根据材料二“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竞相尊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令孔子地位极大提高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据材料“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第二次厄运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所以说这是一次文化的“厄运”。

27.(1)西汉建立之初(或者西汉刚刚建立)。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上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3)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国家统一和社会

解析:(1)西汉建立之初(或者西汉刚刚建立)。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上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3)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4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建立之初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所以材料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文景之治”,是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因此发展生产,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等。

28.(1)甲骨文;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仁”;(3)统一

解析:(1)甲骨文;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仁”;

(3)统一文字;小篆;

(4)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一中的文字叫甲骨文。商朝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可以归纳出“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出现的原因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3)依据材料三的“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指的是秦朝推行的统一文字。秦朝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通行全国。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9.(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奖励耕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

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奖励耕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改革、水利工程的兴建、制度创新等(言之有理即)。

【解析】

【详解】

(1)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图片“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我们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有: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奖励耕织”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商鞅变法的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项措施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4)依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这两项措施是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5)综合题干材料涉及的信息,材料一反映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三反映了都江堰,材料四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归纳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革、水利工程的兴建、制度创新等。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和分析图片信息,历史图片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图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30.(1)A燕、B齐、C楚、D秦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主要措施:①奖励耕织(内务耕稼)②奖励军功(外劝战死之赏罚)③确立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④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

(3)做法:依法治秦,

解析:(1)A燕、B齐、C楚、D秦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主要措施:①奖励耕织(内务耕稼)②奖励军功(外劝战死之赏罚)③确立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④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

(3)做法:依法治秦,公平无私,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等历史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

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战国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其中最北方的是燕国,最东边的是齐国,最南边的是楚国,最西边的是秦国,中间的是赵、魏、韩。所以图中A、B、C、D代表诸侯国分别是:A燕、B齐、C楚、D秦。

(2)依据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徒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材料二涉及变法的主要措施有:①奖励耕织(内务耕稼)②奖励军功(外劝战死之赏罚)③确立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④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

(3)依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分析可知,商鞅推行改革的做法是:依法治秦,公平无私,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