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Qingfei Zhang (Tiffany)

Class 2

The Study of Language

Mid-Paper

May. 12

The Analysis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humans acquire the capacity to perceive and comprehend language, as well as to produce and use words to communicate. The capacity to acquire and use language is a key aspect that distinguishes humans from other beings. For example, many animals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signaling to the things around them, but this kind of communication lacks the arbitrariness of human vocabularies. Other forms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may utilize arbitrary sounds, but are unable to combine those sounds in different ways to create completely novel messages which can then be automatically understood by another. Hockett called this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productivity." It is cruc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 acquisition that we are not limited to a finite set of words, but, rather, must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tilize a complex system that allows for an infinite number of possible messages. Therefore, I want to discuss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here.

Firstly, we should consider abou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What we need to know is that the language a child learns is not genetically inherited, but is required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using environment. Then the child must also be physically capable of sending and receiving sound signalsa and the child must be able to hear that language being used. The crucial requirement appears to be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via language.

Next I’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stages of the acquisition.

1. Pre-speech: Much of importance goes on even before the child utters his first word: infants learn to pay attention to speech, pays attention to intonation and the rhythm of speech long before they begin to speak.

Children learn to recognize the distinctive sounds, the phonemes of the language they hear from birth long before they are able to pronounce them. Infants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p/ and /b/ at three or four months. But children do not learn how to use these sounds until much later-- around the second year or later--as shown by the experiment with /pok/ and /bok/. The same is true for rising and falling intonation, which only becomes systematically funtional much later. Infants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e language and another by recognition of phonological patterns

2. One word (holophrastic) stage: Infants may utter their first word as early as nine months: usually mama, dada. This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duction of actual speech signs. Often the words are simplified: "du" for duck, "ba" for bottle. Incorrect pronunciations are systematic at this time.

The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provides much of the speech information. Rising and falling intonation may or may not be used to distinguish questions from statements at the one-word stage. Words left out if the contexts makes them obvious. At this stage, utterances show no internal grammatical structure.

3. The two-word stage: By two and a half years most children speak in sentences of several words--but their grammar is far from complete. This stage rapidly progresses into what has been termed a fifth and final stag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ll hell breaks loose stage. By six the child's grammar approximates that of adults. Children learning any language seem to encode the same limited set of meanings in their first sentences: Sentences usually two words. Children can repeat more complex sentences spoken by adults but cannot create them until later (called prefabricated routines) not indicative of the child's grammar.

At last,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It contains morphology, syntax and semantics.

Morphology means that when a child is three years old, he or she is going beyond telegraphic speech forms and incorporating some of the inflectional morphems which indicate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nouns and verbs used. For example, young children learn the past tense of verbs individually, however, when they are taught a "rule", such as adding -ed to form the past tense, they begin to exhibit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as a result of learning these basic syntactical rules that do not apply to all verbs. The child then need to relearn how to apply these past tense rules to the irregular verbs they had previously done correctly

While syntax means a language is not merely a matter of associating words with concepts, but that a critical aspect of language involves knowledge of how to put words together- sentences are usually needed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not just isolated words. Children begin to learn to use questions ,negatives,etc to express themselves.

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in a child’s use of words is usually a process of overextension initoally followed by a gradual process of narrowing down the

application of each term as more words are learned.

To sum up, all of the above studies have revealed a few universally accepted facts about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natural consequence of human society. All children exposed to language acquire it naturally without deliberate efforts of teaching or learning. The outcome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will be the same regardles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Although the basic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is innate to the child, no specific structural property of language has yet been proven to be innate. Therefore, any infant is equally capable of acquiring any language. Infants born of different racial stocks will acquire the same form of language if raised in the sam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References:

Hockett Charles.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s in Language .(internet sources)

Innateness and Languag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nternet sources)

语言学论文

日语语言学实践作业日语的外来语 院系:外国语学院班级:日语二班 姓名:向博宇 学号:110402060 指导老师: 滕淼 完成时间: 2014.06.04

摘要: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大量的外来语进入日本社会, 并渐渐发展成为日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外来语高潮。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是日本与国际交流的结果。过多的使用外来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 外来语的吸收和普及也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日本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 外来语将会继续增加。本文对从日语外来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日语外来语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最后,还对特殊的日语外来语—和制外来语进行了简单说明。 关键词: 外来语; 日本社会; 影响; 发展 一、外来语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现状 日本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与中国的交流,公元五世纪左右, 汉字传入日本, 并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平假名与片假名。到了公元十六世纪,日本开始与欧美各国交往。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外来语不断被吸收到日本社会。关于外来语,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国语大辞典》中为外来语作如下定义: 外国的语言传入本国, 经同化, 被社会普遍接收, 作为本国日常使用的语言叫外来语。1据此定义, 日语中的汉字与汉语也应属于外来语, 但是由于汉字和汉语传入日本历史悠久, 是日本文字的来源, 在古代就已与日语融为一体, 成为日本固有的语言文字, 因此一般人们都不把汉语词汇看成外来语。所以, 日语中平时所说的外来语是指除了汉语与汉字以外从欧美各国传入日本社会的语言。日本吸收外来语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百年前。从16 世纪起,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先后派船来日

[试论,功能,语言学,其他论文文档]试论功能语言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功能语言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功能语言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功能语言学概述 1.功能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是由Halliday在20世纪60年代从英国伦敦学派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它是从社会文化和人文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符号性、普遍性、特殊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功能性。功能语言学还涉及对语境和语类的研究,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功能语言学理论趋于成熟,其标志是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Halliday, 1985/94)的出版。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它在如语域和语境、批评语言学、评价理论、语篇衔接等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2.功能语言学的语法观 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个交际系统,并认为对语法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语法是通过怎样的组织结构来使语言使用者进行意义的构建与交换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组成,前者旨在说明语言系统表现为一种选择关系:选择是第一性的,结构是各种选择中的结构,语义是在一定语境下的选择;后者旨在阐明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功能语法主张诉诸意义来描写语法,原因在于语言形式是意义或功能的体现形式,是将意义现代化的机制(张德禄,2005)。 二、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传统语法与功能语法对词组的定义及其观点 汉语中,词组指两个或更多的词的一种组合,所以短语指的就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8)。这也就是说,在汉语中,词组与短语是一个意义相同的概念。但是,在功能语法中,词组(group)和短语(phras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认为词组是词的扩展,而短语则是对小句的压缩(Halliday,1994;Thompson,1996)。在功能语法中,词组被分为四类,即名词词组(nominal group)、动词词组(verbal group)、副词词组(adverbial group)和形容词词组(adjective group),而短语只被用来指“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这种对词组和短语的定义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创新和独特之处。 根据功能语法的观点,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从认识自己周围的事物开始的,而语言则是通过语法系统中的名称或名词词组(Noun or Nominal Group)来表达事物的,名词词组可以被看作是扩展了的名词。名词词组中至少应有一个充当主词(Head)的名词或代名词构成,名词前后的成分分别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 r)。主词表示所涉及的事物(Thing),是名词词组语义的核心。前置修饰语分为指示语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尹珊珊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towar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and the way we use it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t rang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wide variety of dialects across a given region down to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way men and women speak to one another. sociolinguistics often shows us the humorous realities of human speech and how a dialect of a given language can often describe the age, sex, and social class of the speaker; it cod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 language. [key words] socio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variationsocial function [content]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n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cultural norms, expectations, and context, on the way language is used. it also studies how lects differ between groups separated by certain social variables, e.g., ethnicity, religion, status,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etc., and how creation and adherence to these rules is used to categoriz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lasses. as the usage of a language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language usage varies among social classes. it is socialists that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 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 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5、普通语言学浅析 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 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 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 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 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 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 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 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 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 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 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 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 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 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

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 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 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 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 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 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 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41、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火星文 42、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 43、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44、普遍语言学下的语言模因研究 45、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 46、网络称呼语“女汉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47、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 48、法兰西社会心理学派的语言学贡献述要 4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解析 50、形式与功能: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二维统一 51、外国汽车商标词汉译新探--以认知语言学为切入点 52、现代语言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5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54、语言学模因论指导下的多义词研究 55、论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56、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价值阐释 57、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 58、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以陕北说书研究为例 59、生态语言学视阙下的“绿色语法”研究

语言学论文

浅析会话含义理论的实际运用及不足 姜丽 (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本科(1)班33号) 摘要:无论是社会生活中学习中,谈话都不是毫无章法无逻辑可循的简单交谈模式。谈话总有一个目的,一个能传达信息得到对方反应的方式,受一定的条件制约的。在谈话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有各个阶段的谈话目的而人们的交谈之所以不至于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使交际活动能顺利进行,也就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事实上这个原则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 一、引言:语言的意义寓于社会互动交际中,其表达及使用遵循一定原则及规则。会话研究主要从剖析话语结构和解释话语连贾I生两个方面进行H J。多数会话在形式上都有一定结构特征(如问候、致谢、课堂提问一回答等),并在语义上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但是,人们在日常会话中为了礼貌或修辞等需要并不总是使用直接言语而是使用间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使话语呈现字面意义不连贯、但言外之意连贯的特点。 二、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 G f ice )于1 9 6 7年,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 讲座上提出了语用学面的一种新理论,即会话含义理论。这一理论指出,谈话是受一定的条件制约的。人们的交谈之所以不至于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而使交际活动能顺利进行。他把这种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如果在交际中,说话人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这时听话人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即了解他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

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 简论经济语言学 摘要:在语言学的框架下,从语用层面上将已有的语言经济原则重新界定为经济语言学。经济语言学不是语言经济学,经济语言学被语言经济学包含,经济语言学承栽语言经济学。经济语言学是研究言语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科学。它遵循认识支配言语配置的基本规律,具体研究如何使语言经济的一般均衡性、前提共识性、择近性、从众性以及言语生效性。 关键词:言语配置;语言经济学;经济语言学 一、引言 经济语言学不是语言经济学,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语言学被语言经济学包含,经济语言学承载语言经济学袁俏玲2021。 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学说和教育经济学。它是一门语言学和经济学交叉相融的边缘学科。一方面,它一直是语言学隐型或显型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它是非常年轻的经济学分支。语言经济学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为: 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它类型的人力资本。 2 学习母语、第二语言、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它可以产生学会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 3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有经济价值高低之分。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语言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同,而赋予语言学习者高低有分的经济效益。 4语言的经济效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黄知常2002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由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所决定,因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环境、语言政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经济语言学不是有关经济方面语言的学说。所谓“经济语言是人们理解经济问题、进行经济联系的工具。”周冰1994 语言学层面上语用经济概念最早是相对冗赘un-dancy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论及,郭秀梅1985认为“经济即指如果一个词足够的话,决不用第二个”;Leech1983将语言经济原则理解为“快捷”quick and easy。他从语音和句法两个层次对语言如何经济进行了阐述。陈新仁1994又在Leech的基础上将语言如何经济充实为“逻辑缩约”、“语法省略”和“语音简略”。

普通语言学论文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廖银玲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11113021066) 摘要: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结构相同或相似,对目标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结构不同,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干扰。翻译涉及双语信息转换的过程,尤其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探讨克服此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负迁移;翻译;表现形式;原因;对策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has been a central iss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language transfer can be mainly classified as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 is the facilitation of the first language through its similarities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while negative transfer i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resulting from the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As a process involving the shift of bilingual information,translation is particularly constrained by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irst language.This study is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manifestation and causes of negative transfer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n provide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negative transfer;translation; manifestation;causes ; solutions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往往事倍功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各方面的因素.母语负迁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定义及相关理论背景 迁移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346浅析汉英动物谚语中的文化 348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349浅析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 352浅析英语无标志被动句 356浅议译者能力 359认知语言学角度下“within” 的空间隐喻意义365商标英语汉译的原则和方法 384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 375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418新闻英语中的语法特点研究 423颜色词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性 425移就的审美价值和生成基础 426以认知为基础的颜色隐喻研究 428隐喻认知功能研究的新视角 42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438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439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440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之比较研究 442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语言学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学论文参考题目 1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2 语言系统的结构 3 文字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4 语言单位的区别特征 5 概括性语言单位(音位、义位、词位、句位等) 6 英语和汉语的书面语书写规则的比较研究 7 古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的语言生活的比较研究 8 古代欧洲的拉丁文和古代中国的文言文的相似性 9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普及的历史经验 10 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历史启发 11 国语运动和中国语言共同化 12 白话文运动和中国的书面语改革 13 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现代化 14 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正确关系 15 文言文和普通话学习的相同和不同目的 16 中国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17 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与中国语言的发展 18 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 19 行业语言环境和行业语言的使用 20 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21 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22 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和对策 23 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24 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研究 25 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研究 26 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研究 27 对儿童母语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的调查研究 28 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等)语言艺术 29 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名词的比较研究 30 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动词的比较研究 31 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32 三峡移民和方言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的考察 33 一个“方言岛”的考察 34 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比较研究 35 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研究(参看县志方言部分) 36 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比较研究(参看县志方言部分) 37 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比较研究(参看县志方言部分) 38 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比较研究(参看县志方言部分) 39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成分的探讨 40 一个方言词的地理研究 41 方言词语的文化研究 42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位学价值 43 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语言学论文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典型中国式英语句型现象探析 An Analysis of Chingiish in English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摘要 中国式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体系.中国式英语的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汉语语言迁移和文化迁移,体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语言现象.本文探讨的中国式英语是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拼造出来的语法正确但不合英语语义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正确辨认和分析此类错误的类型和来源,对今后的外语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发现并描写中国式英语现象,为教师提供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步骤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为帮助学生克服中国式英语倾向,真正掌握规范英语作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迁移;过渡语;对比分析;错误分析;文化 ABSTRACT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Chinglish, a linguistic term used in English teaching, is a system of inter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mother tongue and English target language used by English learners of Chinese when they haven't mastered Standard English. Chinglish is an inevitable mental disposition and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and 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cultural and language transfer of Chinese. Chinglish discussed here is influenced by the negative transfer from the native language,semantically ill-formed but syntactically well-formed in Englishcompositions written b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nalysis of such kind of errors is of practical meaning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Chinglish errors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earning processe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procedures of Chinese students

语言学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语言学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及 应对措施 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很少进行语言研究的训练,大部分同学没有阅读过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这样,同学们几乎是在完全不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程序的情况下选择了语言类的论文题目的,因而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在考察了近几年本科论文选题和往届毕业生语言类论文的基础上,对同学们的语言类论文在选题和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以后愿意选取语言类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同学有些参考价值。 一、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太大 不少题目是一个学科,或者是一个分支学科的名称,这样的题目,别说一篇论文,就是一本几十万字的著作,也只能写出一个概论或者纲要,不可能写成观点明确、论证详细的论文。比如这样一些题目:《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语言得体性研究》、《现代广告语言研究》、《汉语典故词语研究》等。第一个题目《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是汉语的“模糊语言”还是英语或其他语言的“模糊语言”,是古代的还是

现代的,是外交方面的还是军事、政治方面的?就汉语范围内来说,古代汉语的模糊语言和现代汉语的模糊语言在“语用”上肯定是不同的。这么大的题目,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从后来写成的论文来看,也只是大话、空话,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2.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和题目太大相一致的问题是,选题中没有体现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范围。比如上文所罗列题目中的《汉语典故词语研究》,汉语的典故词语是非常多的,题目中没有交代作者要研究的是哪一本书或者是哪一部词典的“典故词语”,而要研究所有的汉语的典故词语的话,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而且这个题目也没有说明要研究汉语典故词语的哪一方面的问题:是来源方面的,还是应用方面的或是结构方面的。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实际是一个研究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 (二)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论文选题时,首先要想到把研究的对象锁定在一个比较明确具体的范围内:比如要研究古代汉语,第一步是选定古代汉语中的一本典籍,比如《论语》、《孟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然后再确定研究这本书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词汇的还是语法的?如果选定研究语法方

[认知,语言学,语言,其他论文文档]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论文

A Metafunctional Analysis of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reat speech I Have a Dream, deliver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Jr.,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it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uthor successfully develops it, strengthens the theme and reaches the ideal effects. Such a powerful English political public speech has long been repeatedly studied and excerpted ever since it was first delivered in Washington. Many scholars have also analyzed either the oral or the written speech tex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few of them have ever tried to appl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 to analyze it. As SFG will become the backbone theoretic support in this paper, it is important to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For their own research purposes, linguists present different methods for analyzing discourses. Here are some examples: Schiffrin in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introduces 6 methods for discourse analysis: speech act theory, international sociolinguistics,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pragmatics, conventional analysis, variation analysis, socio-cultural analysis,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y can be roughly categorized as Structuralism and Functionalism according to their theoretic base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were well established as academic discipli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some linguists begin to do some research on language from functional prospective. These linguists stres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language, emphasiz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function of lingual forms and interpret lingual phenomena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contexts. SFG is the 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SFG, mainly developed by M.A.K. Halliday in the 1960s, is “a theory of meaning as choice, by which a language, or any other semiotic system, is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

我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论文 终于写完了,那个辛苦啊!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体会到努力的快乐,做好一件事是不容易的,昨天刚交了,今天就发在博客上,作为一段记录一个回忆,七月继续加油。 浅谈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 摘要: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指导成功交际的重要原则,它显示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教养和素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样的语言有可能有礼貌和不礼貌之分别。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的礼貌原则是有必要的,这对是否能进行成功的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英语学习〈English study〉 日常交际 语用学〈Pragmatics〉 前言: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主要指标。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礼貌原则的正确使用,能在交际中取得最佳效果。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概念,从语用学角度的把握和在英语学习日常交流中的实际应用几方面对英语中的礼貌原则作简略的分析。 一.礼貌原则的概念和从语用学角度的把握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所研究的内容之一。礼貌体现出人们对他人“面子”的意识,在语用学中,“面子”被称其为自身的公众形象(public self-image)。(Leech.1994)也就是说,作为说话人,你说的话要达到如下几个效果:既要明确清晰的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又要让对方,即听话人听了觉得舒服痛快,还要让在场的其他人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有教养有素质的人。尤其是在一些气氛紧张严肃容易引起争执或翻脸的场合,说出去的话既能保全他人的颜面,不至于双方都下不来台,又能提升你自己的公众形象,这是一种艺术,需要在不断地与人交流中去体会和积累。 对英语中礼貌原则的分析,语言学家Leech认为:委婉的话语是建立在礼貌这一文化因素上。(Leech.1994)在语用学的框架内,英语的礼貌原则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六类: 1.1得体原则(tact maxim). 即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得益。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多用于指示和宣布某件事。适用于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从祈使句方面提供(offer)比要求(request)要显得礼貌。(章振邦.1999)如:have some ice-cream比close the door 要礼貌。从表示请求方面,越不直接越显得有礼貌。看下面三个句子:Carry the box. Can you carry the box? Can I probably ask you to carry the box? 这三句的礼貌程度是逐步加深的。普遍疑问句比直接祈使句显得有礼貌,而先提出“是否可以提出请求”的疑问句比普遍疑问句显得更有礼貌。 1.2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 即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多用于指示和宣布。当发出提供性的示意时,直接比不直接礼貌。如:Let me clean the house.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possibly clean the house.前一句显得真诚有礼貌,表示热忱真心地帮助别人。 1.3赞誉原则(praise maxim). 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多用于表情和表态。这一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否定式称赞,就是说,觉得不好,但不直接的批评别人反而说好话。如:-Do you like my new hat? -Well, yes, but it's not my favorite.不直接说不好而是说很好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给别人台阶下,不至于太难堪。另一类是夸大式称赞,用于正式的场合,给足别

语言学史论文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史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学史一瞥》 解读索绪尔语言学史分期 摘要:历史阶段的划分从来都是主观的、任意的,除为了叙述方便,没有其他意义。本文通过解读索绪尔《语言学史一瞥》中对语言学史的分期,揭示分期的具体依据以及分期的目的,试图窥探索绪尔的语言观。 关键词:索绪尔语言学史分期语言学史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阵营中走出来,他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高深造诣,使他能够比较全面地观察语言,对语言的普通理论提出真知灼见。文章通过对《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学史一瞥》的解读,了解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分期依据和分期目的,从而进一步认识他的语言理论观点。 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分期中,隐藏着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确立。同时也显示出他的诸多语言学观点,如: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学应该分成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作为系统的语言等等。 一、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①中将《语言学史一瞥》设为第一章,主要讲述的是语言学史的分期。事实上,一种思潮的起始和终结是难以测定的。一种思潮不会一夜之间出现,更不会一夜之内消亡。

不仅一种思潮往往要孕育着另一种思潮,而且常常几种思潮似乎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在矛盾和斗争中显示出自己的正确性[1](P58)。那么语言学史真的可以截然地分割为几个历史阶段吗?索绪尔认为语言学是环绕着语言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在认识它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曾经经过了三个连续的阶段[2](P17)。“连续”一词可以看出索绪尔并不是把它们截然地分割开来;他所强调“在认识它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说明这三个历史阶段并没有弄清楚语言学真正的、唯一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唯一”一词在于说明: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只有一个。 (一)第一阶段——“语法”阶段 “语法”,首先为希腊人创立,后为法国人所承袭,它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目的是要定出一些规则,区别正确的形式和不正确的形式,离真正的观察还很远,观点是狭隘的。这一时期的研究不符合对语言的研究,他们是在制定语法规则,用以规范语言,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是语法规则。[2](P17)索绪尔在《语言学史一瞥》只用短短几行对这一时期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他对此阶段是持否定态度的。 (二)第二阶段——“语文学”阶段,确立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家认为:语言不是语文学的唯一对象。语文学首先要确定、解释和评注各种文献;这第一项任务引导他去从事文史学、风俗和制度等的研究,运用到考订的方法,如果遇到语言问题,那就要比较不同时代的文献,确定每个作家的特殊语言,加以解读和说明。[2](P18)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