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6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1.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 领会重要的类比思想、归纳思想,逐步形成数感、符号感. 【情感态度】 认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感受数学的严谨性,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鼓励猜想,倡导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欣赏数学和感悟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1.准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特别是负数的乘方运算. 2.(-a)n 与-a n 的区别.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如果我们把一张足够大且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请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 【教学说明】由生动、有趣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和谐主动探索的氛围.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在小学学过2×2×2可以简记作23,那么23,3 2各表示什么意义? 2.(-2)×(-2)×(-2)×(-2)×(-2)可以简记作什么?可以简写成什么形式? 【归纳结论】一般地,a 是有理数,n 是正整数,则把 简计为a n ,我们把a n 读作a 的n 次方,也读作a 的n 次幂. 求n 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在a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即:

特别的,a2通常读作a的平方,a3通常读作a的立方. 【教学说明】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3.议一议:(-2)4与-24的含义相同吗?它们的结果相同吗?(-2)3与-23的含义与结果也相同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理解,掌握乘方的意义. 4.计算(1)102,103,104 (2)(-10)2,(-10)3,(-10)4 5.根据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什么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什么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什么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是什么数? 【归纳结论】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2,103,104 (1010) 请学生讨论回答: (1)1021表示什么? (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10的n次幂就是1后面有n个0.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42例1、例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一个数的平方一定大于这个数 B.一个数的平方一定大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C.一个数的平方只能是正数 D.一个数的平方不能是负数 3.蟑螂的生命力很旺盛,它繁衍后代的方法为下一代的数目永远是上一代数目的5倍也就是说,如果蟑螂始祖(第一代)有5只,则下一代(第二代)就有25只,依次类推,推算蟑螂第10代有( C ) A.58 B.59 C.510 D.511 4.(-3)·(-3)·(-3)用幂的形式可表示为 .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中第五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后的一个有关有理数的运算。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有理数乘法中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它作为基础知识,对学生以后学习科学记数法,进行幂的五种运算、整式加减等知识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边长为 a的正方形的面积 a 2 , 正方体的体积 a 3 ,同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观察力、倾听及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正整数幂的正负。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与四环节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验感受,激发兴趣 做游戏:拿出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的纸,让学生动手折纸。 对折1次后,纸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后变成几层?按照刚才折纸的规律,将一张足够长的纸连续20次,应该是多少层? 第1次对折的层数是:2 第2次对折的层数是:2×2 第3次对折的层数是:2×2×2 第20次对折的层数是:2×2×2×2……×2 20个2 20个2相乘的结果是多少?如果这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那么折纸的高度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要高得多,你相信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明白了。(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切实体验感受,激发其寻求规律的欲望,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比较概括,提炼概念 问题:1.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5的正方体的体积为多少? (课件出示) 5×5=52=25 5×5×5=53 =125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车家庄中学郭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 4、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符号的确定,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的符号确定。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分析、观察、试验相结合。 教学用具:Z+Z课件。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第八节,是在学生了解了有理数概念、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2、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有理数的加法知识经验出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指导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例题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随堂练习内化形成能力。我会总结学生小结学习成果。自主评价题来强化训练,检验学习情况,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让学生自己经历和体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要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探索新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整体素质不高。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基础较差,尤其是计算能力较差。前几节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学生已基本能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班级里互相探讨、互相评价的气氛较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我爱探索课件出示问题) 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 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算式: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有理数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四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许多概念、法则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与混淆。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全面系统的加以讲述。 在知识障碍方面,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学生特征方面: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⑵、过程与方法:在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有理数乘方中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堂结构设计: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本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中,我具体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六、评价分析 ①、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动手操 作、合作探究的意识。 ②、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1doc初中数学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1doc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乘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2、会依照定义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看分析生活中的实际咨询题。 4、培养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归纳,加强对乘方意义的明白得,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乘方的符号法那么及其运算。 教学难点:明白得幂、底数、指数的概念。 情感: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烈火、轻巧的情绪进行学习,力求整个教学过程态势相济,收放自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咨询题1、请哪一位吃过兰州拉面的同学讲一讲拉面的制作过程?〔结合学生口述过程〕多 媒体展现〔书上图片53页〕 制作过程如以下图〔多媒体展现〕 教者设法引导学生将生活咨询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解决。 引导 1、如此通过几扣可拉出64根?128根? 2、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二、数学实验 将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多媒体展现〔要求每个学生都实验一下〕 引导学生如此对折8次后,大约有256层,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2×2×2×2×2×2×2×2=256,在此基础上,教师连续提咨询,至于对折20次,100次有多少层?如何用算式表示出层数?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课题〕 三、议一议 让学生列举实例,打开思路,看还能举出类似的咨询题, 例如:1、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有一杯可乐,第一次喝去一半,第二次又喝去余下的一半,如此方法喝下去,第五次后剩余的饮料是原先的几分之几? 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通过8小时,1个这种细菌能够繁育成多少个? 四、探究新知 由折纸实验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出2×2×2……×2等于多少?明显如此的书写和运算都专门苦恼,人们在社会和科学的实践中,通常差不多上查找一种既简洁又美观的表达形式和方法,那个地点自然会想到能否找到一种既简洁又美观的表示100个2连乘的方法和形式呢? 教师可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小学学过的连加算式书写,从而探究发觉出有理数乘方的书写形式。 引导1、100个2连加可写成什么? 引导2、100个a 连加可写成什么? 引导3、n 个a 连加可写成什么? 引导4、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什么缘故?边长为a 的立方体的体积表示什么缘故?类似地100个2连乘可记作什么? 在此基础上,探究出乘方的运算的定义、符号及读法并板书。 在学生初步明白得乘方的意义基础上教者强调指出如下几点: 1、加减乘除四那么运算都有运算符号,而乘方运算没有,其运确实是由两个数所处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这是后者与前者的区不。 2、乘方运算一定要注意书写规范、正确,强调底数写正中且大,而指数位于底数的右上角且小。就象一个大人的左肩上坐着一个小孩。这种表达形式反映了数学形式的结构美。 3、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必须加括号,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五、研讨范例 例1、运算 ①26 ②73 ③(-3)4 ④(-4)3 ⑤-34 a n 幂 底数 指数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方试题

2013—201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周末辅导资料(06) 理想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学生姓名: 得分: 一、复习巩固: 1、计算: (1))7 11()312()324(-÷-÷- (2)31232)2(0)1(3)2(4-?+-÷----n (3))5(]36)12116597(30[-÷?-+- (4)4324)25.0()5 1|5(|32)23(?+?-÷? 二、知识点梳理: 1、科学记数法:对于大于10的数都可以写成10n a ?,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其中a 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例如:32000=3.2104?。 2、近似数:近似数:与实际数字接近,但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例1:(1)8.5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 (2)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51021.3?,那么这个数原数是__________。 (3)地球上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 km 2,用科学记数法记为_____________ m 2。 【课堂练习1】 (1)你知道太阳到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千米吗?用科学记数法把它表示出来 _______ 米。 (2)近似数4.10×105精确到 位; (3)近似数31.5万精确到 位;

例2:计算: (1)()()72843÷-+-? ; (2)()[]4103412÷-?-; (3)9 11321321÷??? ??-?-; (4)32(6)8(2)(4)5-?----? 例3:观察下列等式: 111122=-?,1112323=-?,1113434 =-?, 将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13111223342233444 ++=-+-+-=-=???. (1)猜想并写出:1(1) n n =+ . (2)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计算结果: ① 111112233420102011++++=???? ; ②1111122334(1) n n ++++=???+ . (3)探究并计算: 111124462008201020102012 ++???++????

有理数的乘方(1)

有理数的乘方(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获得解决问题经验.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极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l 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1)细胞每30分钟分裂一次,则5个小时共分裂_____________次; (2)5个小时后,细胞的个数一共有=__________个,为了简便能够记作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分小组合作学习P41页内容,然后再完成好下面的问题 1) 叫乘方, 叫做幂,在式子an中,a叫做 ,n叫做 . 2)式子an表示的意义是 3)从运算上看式子an,能够读作 ,从结果上看式子an,能够读 作 . 三、释疑解惑 1、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 1)(—2.3)×(—2.3)×(—2.3)×(—2.3)×(—2.3)= . 2)、(—14)×(—14)×(—14)×(—14 )= . 3)x ?x ?x ?……?x (2008个)= 2、例题,P41例1师生共同完成 归纳: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 数,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 . 3、思考:(—2)4和—24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四、随堂测评 1、填空 1)底数是-1,指数是91的幂写做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 2)(-3)3的意义是_________,-33的意义是___________. 3)5个13 相乘写成__________, 1 3的5次幂写成_________. 2、用乘方的意义计算下列各式: (1)()24- ; (2)42- (3)3 23??- ??? ; (4)223- 五、归纳小结 1、请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个小结 运算 加 减 乘 除 乘方 运算结果 和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在小学平方、立方和有理数加减乘除的基础上,本课时 引入有理数的乘方.学生通过探索,理解乘方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这节课承上启下,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且知道a a记作2a,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前几节课,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知识技能基础.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抽象、归纳等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习数学、与人交流的经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教学任务分析 新版教科书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学会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必要性,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领悟乘方运算符号的确定法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负数、分数的乘方运算;归纳和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方法则. 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分析 一、感受新知 1.预习新课:(课前完成)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 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数学思考: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 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5×5=32 ,读作5的平方(或5的二次方)(2)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a2 ,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3)棱长为5的正方体的体积是5×5×5=53 ,读作5的立方(或5的三次方)(4)棱长为5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a3 ,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 (二)创设情境 棋盘上的麦粒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2.5 有理数的乘方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1 乘方的意义 1.x 3 表示( ) A .3x B .x +x +x C .x ·x ·x D .x +3 2.在(-3)4 中,底数是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 3.把下列各式改写成乘方的形式: (1)12×12×12×12×12 =______; (2)(-5)×(-5)×(-5)=________. 知识点2 乘方的计算 4.(-5)2的结果是__________;-52的结果是________. 5.xx·杭州计算-22的结果是( ) A .-2 B .-4 C .2 D .4 6.计算: (1)(-3)2; (2)? ????252 ; (3)(-1) xx; (4)-12 .

7.计算: (1)-2×(-1)3; (2)(-5)4÷(-5)2 ; (3)-32×? ????-132 ; (4)(-1) 2019×(-2)+(-1)xx . 知识点3 乘方的应用 8.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

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图2-5-1所示.请问这样捏合到第8次后,可拉出细面条的根数是( ) 图2-5-1 A .64根 B .128根 C .256根 D .512根 9. 大肠杆菌每过30分钟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3小时后这种大肠杆菌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 10. 计算(-1)xx +(-1)2019的结果是( ) A .0 B .-1 C .-2 D .2 11.下列各数中,数值相等的有( ) ①32和23;②-23与(-2)3;③22与(-2)2;④425与1625;⑤-(-0.1)3与0.001.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12.联想一些具体数的乘方,可得当a <0时,下列各式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运算结果为正数的是( ) A 、-24×5 B 、(1-2)×5 C 、(1-24)×5 D 、1-(3×5)6 2、118表示( ) A 、11个8连乘 B 、11乘以8 C 、8个11连乘 D 、8个别1相加 3、-32的值是( ) A 、-9 B 、9 C 、-6 D 、6 4、下列各对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 A 、 -32 与 -23 B 、-23 与 (-2)3 C 、-32 与 (-3)2 D 、(-3×2)2与-3×22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表示2×3的积 B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C 、-32 与 (-3)2互为相反数 D 、一个数的平方是94,这个数一定是3 2 6、如果一个有理数的平方等于(-2)2,那么这个有理数等于( ) A 、-2 B 、2 C 、4 D 、2或-2 7、一个数的立方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 ) A 、 0 B 、0或1 C 、-1或1 D 、0或1或-1 8、如果一个有理数的正偶次幂是非负数,那么这个数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 非负数 D 、任何有理数 9、-24×(-22)×(-2) 3=( ) A 、 29 B 、-29 C 、-224 D 、224 10、两个有理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n 次幂的值( ) A 、相等 B 、不相等 C 、绝对值相等 D 、没有任何关系 11、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是正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正数或负数 D 、奇数 12、(-1)2001+(-1)2002÷1-+(-1)2003的值等于( ) A 、0 B 、 1 C 、-1 D 、2 二、填空题 1、(-2)6中指数为 ,底数为 ;4的底数是 ,指数是 ;5 23??? ??-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 2、根据幂的意义,(-3)4表示 ,-43表示 ; 3、平方等于641的数是 ,立方等于64 1的数是 ; 4、一个数的15次幂是负数,那么这个数的2003次幂是 ; 5、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 6、=??? ??-343 ,=??? ??-3 43 ,=-433 ; 7、()372?-,()472?-,()5 72?-的大小关系用“<”号连接可表示为 ; 8、如果44a a -=,那么a 是 ; 9、()()()()=----20022001433221 ;

有理数的乘方例题与讲解

9 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意义 (1)乘方的定义 求n 个相同因数a 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如图,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a n 读作:a 的n 次幂(a 的n 次方). 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因数相同),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乘方的底数是相同因数, 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 (2)乘方的意义 a n 表示n 个a 相乘. 即a n =n a a a a a ?????1442443个. 如:(-2)3=(-2)×(-2)×(-2)表示3个(-2)相乘. 释疑点 (-a )n 与-a n 的区别 ①(-a )n 表示n 个-a 相乘,底数是-a ,指数是n ,读作:-a 的n 次方;②-a n 表示n 个a 乘积的相反数,底数是a ,指数是n ,读作:a 的n 次方的相反数. 如:(-3)3底数是-3,指数是3,读作负3的3次方,表示3个(-3)相乘.(-3)3=(- 3)×(-3)×(-3)=-27. -33底数是3,指数是3,读作3的3次方的相反数.-33=-(3×3×3)=-27. (3)乘方的书写 ①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51,通常指数1省略不写. ②负数或分数做底数时,应用括号把负数或分数括起来,再在其右上角写指数,指数应 写小一点.如(-1)2不能写成-12,????322不能写成32 2. 【例1】 填空:(1)式子(-1.2)10表示__________,其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 (2)120137111777??- ??? ??????-?-???- ? ? ??????? 14444244443个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有理数乘方第二课时备课教案

有理数除法课时备课 主备人:备课时间:复备人: 一、课程标准 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计算,并会判断一个乘方的符号 二:课程教材 教材通过几个探索规律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感受乘方的意义和运算,感受底数大于1时候,乘方运算结果增长的快。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3.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4.理解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四:学生情况 学生之前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读法和写法,这节课进一步感受乘方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板书,练习 六:分层教学过程 (1)导课: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乘方?说出103,-103,(-10)3的底数、指数、幂. 2.计算: (1)101,102,103,104,105,106,1010. (2)21,22,23,24,25,26,210. 问题:观察以上两组题的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学(6分钟) 学生自学课本P61页例三,自己把题目写到练习本上,重新做一遍,观察例三的结果,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 1.猜想:观察第2题的结果 (1)101=10,(2)21 =2 102=100,22 =4 103=1000,23 =8 104=10000,24 =16 1010=10000000000.210 =10024 结论: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做一做: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 1000, 100000, 1000000000. 2.验证、感受: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毫米. 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3.问题: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20次后有多少层楼房高? (3)合作释疑 预习过程中不会的问题写到纸上,小组讨论,小组不会的内容全班讲。 可能的问题 小组互相提问和探讨其中的规律 (4)精讲点拨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2.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3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比、探究、归纳等过程,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转化的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够正确指出有理数乘方的指数、底数、读法和表示意义.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计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通过生活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应用;类比探究、归纳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运算.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学生很容易由有理数乘法符号法则得出.而对于计算(-a)n和-a n时就很容易混淆,另外在进行分数乘方计算时学生容易忘记加括号,这也是对乘方的基本概念理解认识不足的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相关概念,并合理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情景一:将一张面积为1的长方形纸片,对折1次,层数为几层?对折2次呢?连续对折5次呢?如何列算式计算其层数? 【师生活动】1.课件出示:情景一:问题1 折叠一次:2层 折叠两次:2×2=22=4层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精品导学案 湘教

第14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通过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培养正确迅速的运算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乘方的意义及运算。 难点:乘方的运算。 目标导学:(2分钟) 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你是用什么数学方法求出来的呢? 自学自研:(16分钟) 模块一、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阅读教材P41“议一议”之前的内容,寻找规律,完成下面内容: 在小学我们就学过,2×2可以简记为22,2×2×2可以简记为23,那么2×2×2×2可以简记为,2×2×2×2×2可以简记为。 类似地,(-2)×(-2)= ; (-2)×(-2)×(-2)= ; (-2)×(-2)×(-2)×(-2)= ; (-2)×(-2)×(-2)×(-2)×(-2)= 。 归纳:1、一般地,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则把连续的n个a相乘简记为a n。 a n= 读法:a n读作a的n次幂或者是a的n次方。 2、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在a n中,a叫做,n叫做,特别地,a2通常读作a的,a3通常读作a的。a1规定为a。 例1、填空:①(-3)×(-3)×(-3)=. ②(—)×(—)×(—)×(—)=; ③在(-)3中,指数是,底数是,幂是。 变式1、76表示()。 A、7个6相乘; B、7乘6; C、6个7相乘; D、7个6相加。 变式2、填空:(-2)4读作-2的4次方,结果是。 -24读作2的4次方的相反数,结果是。 模块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阅读教材P41“议一议”~P42,寻找规律,完成下面的内容: ①22= ;23= ;24= ;25= 。 ②(-2)2= ;(-2)3= ;(-2)4= ;(-2)5= 。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教案2

2.5有理数的乘方(二) 课 题 2.5有理数的乘方(二) 课时安排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乘方的实际运用,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掌握科学记数法,会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3.会进行涉及科学记数法的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重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一、前提测评 1、 叫做乘方运算。 2、 (-3)5中,-3是 ,5是 ,幂是 3、 计算:102= ,103= ,104= , 105 = 4、 (-2)4= ,-24= ,25= 。 5、 335??? ??= ,335= 6、 2×32= ,(2×3)2= , 7、 1101= ,(-1) 101= ,0101= 。 8、 ()423-?= ,()()336-?-= ,()()5 214--= ,3 212??? ??= 。 9、 的平方等于144, 的立方等于-125 的平方等于本身, 的立方等于本身。 10、 用“>”、“<”或“=”填空 ①若a <0,则a 3 0; ②若a <0,则a 6 0; ③若a >0,则a 5 0; ④若a =0,则a 10 0; ⑤若a 3<0,则a 0; ⑤若a 4 >0,则a 0或a 课后反馈 教 学 过 程

二、3达标导学 1、 含乘方运算的混合运算 例1 计算:① 422343??? ??÷??? ??- ② 2653121??? ??+-- 练习 计算:① ()2231243??? ??÷-???? ??- ② ()22211223?? ? ???-+??? ??- 2、 科学记数法 (1) 引入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000千米;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 米/秒。这些数读、写都有困难,可把696000记作6.96×105 , 这就是科学记数法。 由复习知:10n 是在1后面有n 个0,人们就用10n 表示一个大 数。696000表示成 6.96×105的过程是:696000=6.96× 100000=6.96×105 (2)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 有一位的数,这种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例2 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博狗 本文节选于:(https://www.doczj.com/doc/458073550.html, ) 3、 1000000、57000000、 注意:在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 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8位整数,指数就是 7。 4、 例 3 下列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各数,原数各是什么 数? 1.1×105、4×106、6.25×104、3.95×107 练习:课本P112练习1、2 5、 例4如果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粮食0.5千克,那么全国 每天大约需要粮食多少千克?一年呢?(全国人口约 13亿人,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解:见书本5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及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两者结合,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

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

说课案 有理数的乘方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1)呈现先行组织者。陈老师利用“折一折活动”引入了乘方的概念,这项活动非常直观形象,学生会很有兴趣去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 (2)呈现新学习内容。陈老师通过出示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习新知识。 (3)知识的整合协调。陈老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做了练习题,又在小结部分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信息纳入到了学生知识结构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在小结之后,陈老师布置了几个应用性很强的问题,比如面中的数学等都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1)问题情景 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概括结论,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新知识,认识新的运算——乘方。 (2)假设——检验 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借助于计算机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通过思考讨论,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老师反复讲的效果要好。 (3)整合与应用 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作业和知识拓展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

《有理数的乘方》优秀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许多概念、法则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与混淆。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对乘方的相关概念和法则子在互动探索的过程中加以理解。 在知识障碍方面,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在学生特征方面: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⑵、过程与方法: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方中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理解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索,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对话灰太狼说:“每天给我10元,一共给20年,我就不吃你!” 喜羊羊说:“如果你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以此类推,一直给20天,我就答应你!” (2)、提出问题:灰太狼能不能吃着喜羊羊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故事和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氛围。 喜洋洋:第1天: 1 灰太狼:10×365×20=73000 第2天: 2 第3天: 4=2×2 第4天: 8=2 ×2 ×2 第5天: 16= 2 ×2 ×2 ×2 …… 19个2 第20天=2×2×···×2 请认真观察上面的式子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你能用简便的形式把上面这些式子表示出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具备初步解决本题的能力。 (3)、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计算边长为5的正方形面积和棱长为5的正方体体积 面积: 5×5=52 体积:5×5×5=53 类似的 4个5相乘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 5个5相乘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 n个5相乘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 n个a相乘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