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高一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高一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一:典范议论文赏析

谈骨气吴晗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继而再用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这)

3.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4段,论证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5.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第5段夹叙夹议。先简叙事实,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行文中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语言平实、简洁,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7.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8.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

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9.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9段作者引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论据的内容包括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和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先叙结果,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10.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第1句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全文结构总括】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二:跟着《人民日报》学习论证语言

高考作文阅卷非常看重“有文采”这一要求。就议论文而言,“有文采”就是指语言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表现思想,而且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彰显语言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下面是从《人民日报》时评中摘录了一些精美语句,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到文采飞扬的。

01运用修辞

语言学家王力说:“修辞的作用就在于给平实的语言赋予超凡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修辞”的方式来提升文章的“文采”。

我曾在报刊上见过你,纸墨香里,你的故事、你的思考、你的追求,启发我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我曾在银幕上了解你,光影变幻间,你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扎根一线的奉献和奋斗,给予我精神的财富和能量;

我曾在街头巷尾听到过你,口口相传中,你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努力拼搏的身影和模样,成为纷繁复杂世界里我的精神坐标。——“凝望70年奋进新时代”系列网评之一《你的身影,我的方向》(李洁琼,2019年9月27日)

这一段文字中的“你”,是指中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中国”这个抽象的名称拟人化,拉进了“我和你”的距离,非常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

[新华社自9月27日至9月30日连发了四篇“凝望70年奋进新时代”网评,这四篇时评的题目分别是《你的身影,我的方向》、《你的步伐,我的希望》、《你的精彩,我的自豪》、《你的誓言,我的向往》。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四篇时评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看下面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中的句子:

多少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李光武振臂高呼:“中国的大车我们拉!”引得无数青年才俊热血沸腾。如今,东方雄狮睁开睡眼,华夏神龙凌空翱翔,中国已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巨轮的缓缓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抓紧祖国的纤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引用,比喻】

…………

曾几何时,有的人开始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排比】曾几何时,追求级别的人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讲待遇的人越来越多,讲理想的人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排比】曾几何时,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怀疑成了我们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太多的人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排比、比喻、引用】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引用】信仰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对祖国的爱。心怀信仰,则心有所属,心有所依,心有所求。周总理的信仰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吾辈青年,更应怀报国的信仰,不屈奋战,砥砺前行。看黄大年教授,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是信仰,让他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吾辈青年,应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以报国为信仰,与祖国共成长。【与前一段对比】

——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上述文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气势如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作者先将祖国比作雄狮和神龙,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然后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社会上的诸多不良现象,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最后以黄大年教授为例,对比突出“国之脊梁”的宝贵精神。文章语言洗练,富有张力,从点滴处着笔,引导读者反思。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02旁征博引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写作策略上说,使用“引用”或者“化用”,是提升作文文采的一条捷径。请看下面的例文。

古往今来,一个个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着“浙江精神”的发展: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告别故乡绍兴,以治疗国人的病体为志向去日本学医,看到国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投枪和匕首,

疗救国人的精神;“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拒绝他人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只身去国三千里,一日思乡十二回”,郁达夫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四处奔走,最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2018年浙江卷《新的火炬从这里传递》

上述文段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名句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行文有理有据,意蕴深厚,使文章彰显文采。文中恰当地引用了鲁迅、秋瑾、郁达夫的名句,不但充实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达到了“有文采”的作文要求。

03句式多元

如果说,“巧用修辞”和“旁征博引”是从语言内容来说的,那么从语言形式来说,写出多元的句式,同样可以彰显考生的文采。

我们建议可以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结构。整句句式较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长短结合,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呆板的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如虹;既能丰富语言的节奏,活跃文章的形式,又能形成一种错落之美,使文章韵味十足。

①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粉身碎骨;为业可择一事终一生,呕心沥血。

②翻看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有些许欢声,些许悲歌;细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多年历程,有诸多阻碍,诸多突破。

③没有宇宙心的人,断然问不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不是硬骨头的人,定吟不出“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以上三句分别是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北京卷、江苏卷优秀作文中的语句,都是整句。第①句从“为国”“为业”两方面对举;第②句从历史到现代,概述举例;第③句与引用相结合。作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式,读来别有韵味,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一定会成为亮点。

三:写作训练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上帝捏出几个泥人,便歇了手。有两个泥人脸现愠色。上帝不悦,说:“你们由泥巴变了人,还不满足吗?”泥人说:“我们软塌塌的太难看了。”上帝瞧他们扭来滚去的样子果然滑稽,忍笑说:“那有何碍?”一个泥人说:“人而无骨,其为人乎?”另一个抢着说:“总该有个壳,对付冰雹和冷枪暗箭吧?”上帝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你们选一样吧。”两个于是欢欢喜喜地各取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享福,没有脊梁骨。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请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提醒]

1.写作之前,请注意列提纲,整理思路.

2.选择论据时,请注意运用我们之前学过的以及印发的材料中的人物,比如李白\陶渊明\阮籍\嵇康\李清照等等.

3.行文时,请注意运用各种手法润色语言.

4.卷面要整洁,字体要工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