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纳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沙漠化这两种类型。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这三种类型。绿洲的干旱化和沙漠化一甘肃省的民勤最为典型。首先,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区,在干旱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风蚀、水蚀及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日益加剧,沙漠土地的面积迅速扩展,生态平衡日益失调,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甘肃省荒漠化成因及扩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荒漠化防治思路与对策,并对今后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沙漠化;荒漠化;甘肃省;自然资源

引言

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也伴随着边缘地带与沙漠化叠加,从而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那么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甘肃省位于我国典型荒漠化地区,处于干旱荒漠气候区域。在此地,春季气温升高叫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这就是当地春季物候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大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导致了当地以及中国西北沙区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天气增多和沙尘暴发生日期提前的原因。特别是甘肃省的民勤的绿洲区,其属温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亦无地表径流产生,那么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完全依赖于石羊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使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水资源也日益匮乏,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国家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西北地区的严重荒漠化仍然是当今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研究的一重要课题。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以及面对的问题

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早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甘肃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的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随着今年来的全球变暖的影响,甘肃省的荒漠化也日趋严重,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其中,甘肃沙化面积大约有10736平方千米。

甘肃沙漠化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在毗邻毛乌素沙漠的环县北部以及黄河源头的玛曲等地也有分布。据资料统计,甘肃省总人口为2352万人,其中荒漠化地区总人口约有104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4.3%。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47.18万公顷,其中沙漠化面积为1597.84万公顷,水蚀荒漠化面积为280.6万公顷,盐渍化为68.74万公顷,沙漠化面积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2%。同时,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因此扭转荒漠化,合理的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人们也在关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防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提高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二、甘肃省荒漠化日益加剧的主要成因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大部分被戈壁,沙漠所覆盖。近几十年来沙漠化扩大的速度愈来愈快,形势严峻。形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的影响是比较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

生产生活行为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一)、自然原因

1、气候因素。

甘肃省地处北纬32°--43°、东经92°--109°之间。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全省干旱少雨,温差较大,季节性变化强。深居内陆地区,境内有许多高山和甘南高原的隆起,使气候变化出现复杂的格局。同时,地形狭长,南北和东西的地理跨度都很大,由此形成了多重类型气候并存的现象,但是显著表现为干旱气候。

2、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有充足的沙源,当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甘肃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的原因之一。受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甘肃沙区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十分强烈,在冰川、流水、风力等作用下,区内地貌形态多种多样,也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形成。

(二)、人为因素

1、过度开垦。

这是造成沙漠化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甘肃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特别是盲目的开垦利用土地,使得自然植被被破坏,地表裸露,还有大面积土地被弃种,导致风蚀加重。这样又会引起土壤的肥力和有机物质大大降低,使土层变薄。

2、过度放牧。

这是导致草地加速退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甘肃省河西地区过度放牧16万羊单位,超载引起了甘肃省的草场退化,并表现为土地的产草量下降、载畜能力降低、牧草也不足以覆盖沙质土地。加之牲畜的反复啃食和践踏,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进程。

3、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水便是干旱区的重要环境要素。由于对水资源的利用缺乏流域规划和严格的管制措施,上中游用水过量而下游地区水资源缺乏导致荒漠化,致使下游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大片耕地撂荒。这对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三、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与防治

(一)、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要适量。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甘肃省的土地受到的破坏程度较大,而且难以快速恢复,甘肃省的“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所以甘肃省应该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土地压力,从而实现甘肃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科持续发展。

(二)、严肃法纪,加强监管和政府政策支持

首先要完善预支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使其更有权威

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同时加大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回望过去,对于治沙工程,国家长期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落实,地方财力也有限。因此,要节约治沙成本,平且多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对植被的过度利用,减免林业税费等。

(三)、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

与自然相比,人类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类能够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活动,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就完全可以防止或减少荒漠化的发生。只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生态恢复机能,提高植物的生产效益,因地制宜的筛选适于沙丘及沙地生长的植物物种进行防风固沙。并且发挥民众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兴利除弊,未雨绸缪,在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过程中有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沙漠化的防治要从本省的具体情况出发。由于甘肃省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河西地区,而该地区在本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早河西地区要大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平且可以参照之前的成功治理模式和技术,采用封沙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在绿洲和沙漠的过渡带外围营造人工固沙林带,对沙漠化严重的地带要有计划的开展综合的开发利用方式,扩大现有人工绿洲。

四、总结

沙漠化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公共努力,不仅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这堵建设的同时,还要全面抓好林业的执法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高林牧业的整体效益。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善我国大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金珠,魏红.民勤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J].干旱区研究,2003.4

[2] 颉耀文,陈发原,王乃昂.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J].地理学报,2004.5

[3] 王金叶,马永俊,江泽平.甘肃省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及成因探析[J].中国沙漠,2005.3

[4]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5] 孙自勇.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的长期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6] 张春风.沙质荒漠化损失的价值核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7] 张静.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研究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8] 克曰亘.论我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J].湖南学院报,2011.4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word版本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 治对策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将会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开展更好的合作和更加有效的资源转移。例如,在技术家园情景中,通过强化产权等政策改革以及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更好的通盘考虑,使得旱区的压力相对减小。相反,在区域化的世界里,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的资源转移不断减少,全球协议的作用则会受到很大限制。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__ __ 授课教师:_蒋锦程_ 所授科目:___地理__ 学员年级:_高二_ 上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____时___分至____时___分共___小时

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 -环境地理学论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 境背景 王平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04)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亟待解决。以宏观的角度,从自然因素(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入手来研究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找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干旱的气候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基础,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人为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环境背景 1 前言 根据《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我国可能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总面积大约有337.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西北地区”[2]。本文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荒漠化发生的行政范围,主要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及内蒙古的荒漠化地区。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分为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离开了人,谈环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不可忽略。本篇文章,对于荒漠化环境背景的讨论就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部分。 2 自然因素 2.1 气候 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mm至700mm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mm。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容易产生旱灾和水灾。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干旱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毛管水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水上升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低,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1]。西北地区的气候要素的分布很不均[3],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4]。气候的变化也是影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原因。气候变化是一个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西北地区荒漠化重点知识

1、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1).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地表土层薄(2).南方夏季高温多雨 人为因素:(3).过度樵采、滥砍滥伐,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4).过度开垦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5).过度放牧 (3)“红色荒漠”的分布与成因: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红色荒漠。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壤的改良: ①土壤特性: 肥力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②改良措施: 种绿肥,施矿质肥料;施石灰中和;土壤中掺砂子 “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能源短缺→砍伐森林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逾越的鸿沟。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石质荒漠化。 (2)石漠化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 ①石漠化导致生态恶化,生存条件逐渐丧失,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石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③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④石漠化带来的泥沙淤积,成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重大忧患。 (3)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 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是荒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防治的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植树种草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的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的保护,还要在有水源的地方植树种草,迫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的地带,甚至湿润地带的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

然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沙育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护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14593214.html,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 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 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得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得基础与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得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得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就是荒漠最严重得国家之一。荒漠化得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得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得原因不同,防治得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得荒漠,植树种草得效果就是不明显得,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得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得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得保护,还要在有水源得地方植树种草,迫

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得地带,甚至湿润地带得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得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与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得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得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得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得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 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

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就是绿洲外围得封沙育草固沙带,二就是骨干防护林带,三就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她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得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得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得荒地与绿洲之间得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得地方,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纳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沙漠化这两种类型。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这三种类型。绿洲的干旱化和沙漠化一甘肃省的民勤最为典型。首先,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区,在干旱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风蚀、水蚀及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日益加剧,沙漠土地的面积迅速扩展,生态平衡日益失调,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甘肃省荒漠化成因及扩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荒漠化防治思路与对策,并对今后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沙漠化;荒漠化;甘肃省;自然资源 引言

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也伴随着边缘地带与沙漠化叠加,从而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那么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甘肃省位于我国典型荒漠化地区,处于干旱荒漠气候区域。在此地,春季气温升高叫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这就是当地春季物候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大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导致了当地以及中国西北沙区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天气增多和沙尘暴发生日期提前的原因。特别是甘肃省的民勤的绿洲区,其属温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亦无地表径流产生,那么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完全依赖于石羊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使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水资源也日益匮乏,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国家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西北地区的严重荒漠化仍然是当今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研究的一重要课题。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以及面对的问题 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早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甘肃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的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随着今年来的全球变暖的影响,甘肃省的荒漠化也日趋严重,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其中,甘肃沙化面积大约有10736平方千米。 甘肃沙漠化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在毗邻毛乌素沙漠的环县北部以及黄河源头的玛曲等地也有分布。据资料统计,甘肃省总人口为2352万人,其中荒漠化地区总人口约有104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4.3%。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47.18万公顷,其中沙漠化面积为1597.84万公顷,水蚀荒漠化面积为280.6万公顷,盐渍化为68.74万公顷,沙漠化面积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2%。同时,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因此扭转荒漠化,合理的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人们也在关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防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提高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二、甘肃省荒漠化日益加剧的主要成因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大部分被戈壁,沙漠所覆盖。近几十年来沙漠化扩大的速度愈来愈快,形势严峻。形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的影响是比较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