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相组织观察

金相组织观察

金相组织观察
金相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分析,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组织,熟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了解铁碳合金中的金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

3.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二.实验方法指导

1.实验内容及步骤

1)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

2)分析各试样组织形态特征,画出示意图,并标明各种组织组成物的名称。

2.实验设备及材料

1)金相显微镜

2)各类材料的金相显微试样

3)填写实验报告

3.注意事项

1)对各类成分的合金可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研究,着重区别各自的组织形态特点。

2)结合相图分析各类合金应该具备的显微组织。

观察给定试样的金相组织,并画出其金相组织。

金相报告

金相实验报告 目录 一、实验步骤及原理 1 (一)磨样1方式 1 工序 1 磨制方法 2 (二)抛光2机械抛光2 1. 原理 2 2.分类 3 3.操作 3 (三)腐蚀 4 1.概述 4 2.目的 4 3.化学侵蚀法的原理 4 4.进一步腐蚀的方法 5 5.操作步骤 5 (四)拍照5 二、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5 1、原理 5 2、构造 6 3、使用 6 (五)硬度测试 7 1.硬度 7 2.洛氏硬度 7 3.布氏硬度 8 4.显微硬度 8 三.实验结果 9 (一)金相照片 9 (二)硬度值 9 四.参考资料来源 10 一、实验步骤及原理 磨样---抛光---腐蚀---拍照---分 析 观察宏观硬度HB,HRC 观察显微硬度 (一)磨样

●方式: 手工磨和机械磨 ●工序: 粗磨和细磨 粗磨—获得一个平整的表面 细磨—消除磨痕 A:粗磨 粗磨的目的是为了整平试样,并磨成合适的外形。粗磨一般在砂轮机上进图1. 试样磨痕示意图(1) 行。对很软的材料,可用锉刀锉平。使用砂轮机粗磨时,必须注意接触压力不可过大,若压力过大,可能使砂轮碎裂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同时极易使磨面温度升高引起组织变化,并且使磨痕加深,金属扰乱层增厚,给细磨抛光带来困难。粗磨时需冷却试样,防止受热而引起组织变化。粗磨后需将试样和双手清洗干净,以防将粗砂粒带到细磨用的砂纸上,造成难以消除的深磨痕。 B:常规细磨方法 细磨的目的是消除粗磨时留下的较深的磨痕,为下一个工序——抛光做准备。常规的细磨有手工磨光和机械磨光两种方法。手工磨光是用手握持试样,在金相砂纸上单方向推移磨制,拉回时提起试样,使之脱离砂纸。细磨时可以用水作为润滑剂。我国金相砂纸按粗细分为01号、02号、03号、04号、05号等几种(表2-2)。细磨时,依次从粗到细研磨,即从01号磨至05号;每次换下一道砂纸之前,必须先用水洗去样品和手上的砂粒,以免把粗砂粒带到下一级的细砂纸上去。同时要将试样的磨制方向调转90°,即本道磨制方向与上一道磨痕方向垂直,以便观察上一道磨痕是否全部消除。 图2. 磨样操作图(1)为加快磨制速度,减轻劳动强度,可在转盘上贴有水砂纸的预磨机上进行机械磨光。水砂纸按粗细有200号、300号、400号—900号等。磨制时由200号开始,逐次磨到900号砂纸,磨制时要不断加水冷却。每换一道砂纸,必须用水将试样冲洗干净,并将磨制方向调 换90°。 ●磨制方法 ●砂纸平铺在玻璃板上,一手按住砂纸,另一手握住试样,使试样磨面朝下并与砂纸

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

金相试样得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得 1、了解金相显微镜得基本原理、构造,初步掌握显微镜得正确使用。? 2、掌握金相显微试样得制备过程与基本方法。 3、了解浸蚀得基本原理,并熟悉其基本操作 4、学习利用金相显微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得金相显微组织初步分析材料类型以及材料可能具备得机械性能等。 二、实验设备与用品 1、金相显微镜 2、不同粗细得金相砂纸一套、玻璃板、侵蚀剂(4%硝酸酒精) 3、抛光机 4、待制备得金相试样 三、金相显微镜得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1、显微镜得放大倍数 利用透镜可将物体得象放大,但单个透镜或一组透镜得放大倍数就是有限得,为此,要考虑用另一组透镜将第一次放大得象再行放大,以得到更高放大倍数得象。金相显微镜就就是基于这一要求设计得。显微镜中装有两组放大透镜,靠近物体得一组透镜为物镜,靠近观 察得一组透镜为目镜. 金相显微镜得光学原理图1如图所示。 物体AB置于物镜得一倍焦距F1与二倍焦距 之间,它得一次象在物镜得另一侧二倍焦距 以外,形成一个倒立、放大得实象A′B′;当 实象A′B′位于目镜得前一倍焦距F2以内时 则目镜复又使映象A′B′放大,而在目镜得前 二倍焦距 2 F2以外,得到A′B′得正立虚象 A″B″。因此最后得映象A″B″就是经过物镜、 目镜两次放大后所得到得。其放大倍数应为 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得乘积。 物体AB经物镜第一次放大得倍数: M物=A′B′/ AB=(Δ+f1′)/ f1 式中f1、f1′—-物镜前焦距与后焦距 Δ—-显微镜得光学镜筒长 与Δ相比,物镜得焦距f1′很短,可略, 所以M物≈Δ/ f1 象A′B′经目镜第二次放大得倍数: M目= A″B″/A′B′≈D/ f2 式中f2——目镜得前焦距 D——人眼明视距离,D≈图1 显微镜光学原理图 250㎜。 所以显微镜得放大倍数应为: M=M物·M目=(Δ/ f1)·(D/ f2) 当显微镜得机械镜筒长度等于光学镜筒长度时,M= M物·M目;而当这二者不等时,M= M物·M目·C,C就是与机械镜筒长、光学镜筒长有关得系数,一般为1,有时为0、63,其C

光学金相组织观察方法

光学金相组织观察方法 目的 1.了解光学金相组织观察方法及步逐; 2.了解光学金相显微镜的结构,熟悉其使用的基本方法; 3.了解光学金相样品的制备过程,体会制过程对观察组织的影响。光学金相显微镜的结构 为观察材料的显微组织,必须借助显微镜,大家可能用过生物显微镜,知道其大致结构有:物镜、目镜、粗调、微调等,生物样品是透明的,可用自然光。 工程材料,如金属材料,是不透明的,成像利用的是反射光,因此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中,结构上明显特点是有一套照明设备,现用显微镜的照明设备包括:电源、变压器、灯泡、透镜组——得到平行光,经过孔径光栏、滤色片、视场光栏,再经过物镜照射到试样上。经过试样的反射光进入物镜经过一次放大,再经过目镜的再次放大,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二次放大的虚像。因为最后看到的像和各人的视力的影响,不同人观察时对显微镜要进行微调。

显微组织成像原理 如图所示,从透镜内垂直照射 到试样上的平行光,将发生反射 和吸收。如果试样是镜面,光线 全部原路返回,最后成像为亮点; 如果试样有不平的沟槽,部分光线反射后不能进入物镜,这样这些地方成像为暗区。有明有暗就构成了表面的图象,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组织形貌。 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 取样:从材料或零件上截取准备观察的样品,要求组织要有代表 性,大小要适合制样和观察,尺寸过小的还要进行镶嵌。 打平:让观察面宏观为平面,用砂轮、锉刀或其它方法来实现。 磨光:用不同粒度的金相砂纸,从粗到细依次细磨,让其粗糙度 不断减小。细磨的方法有干磨和湿磨,可用手工细磨和机械

细磨。 抛光:消除细磨留下的最后磨痕,使观察面成为光滑无痕的镜面。 抛光方法有机械抛光、化学抛光和电解抛光。 组织显示:抛光后的试样直接观察,只能分辨吸收光线不同的区域,如非金属夹杂、铸铁中的石墨形状或裂纹。用化学试剂 进行浸蚀,组织中不同结构浸蚀程度不同,如晶界就浸蚀成 沟槽,就可分辨各种组织。 实验内容 每人制备一个金相试样,并利用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 磨样:试样已经过打平,用金相砂纸进行磨光。砂纸下用玻璃板,一只手按住砂纸,另一只手拿试样平稳来回磨削,磨面受压均匀,前推用力,拖回放松。磨痕全部一致,换下一号砂纸,转90度再磨光。 抛光:在呢布上加水和抛光粉,手拿稳轻抛。得到镜面。 浸蚀:用4%的硝酸酒精擦抹试样到镜面光泽刚消失。 清洗、吸水、吹干试样。 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使用显微镜电源要经过变压器,不要用手摸镜头,注意脚下身后的电线,粗调到位即可见组织再用微调,移动视场轻动载物台。 试样中常见的制样缺陷: 划痕:未磨去(粗大量少)或未抛光好(较细)而留下砂纸磨痕。 麻点、曳尾:抛光过度造成。

金相实验报告

金相实验报告 篇一:金相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报告 报告题目: 金相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机械111 姓名:邓永明 学号: 1107XX14 组别:第六组 指导老师:胡一丹 完成日期: XX.10.18 一. 热处理工艺分析 1. 正火 (1)工艺内容:正火(英文名称:normalizing),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 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 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 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 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

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根本目的是去 除材料的内应力、降低材料的硬度为接下来的加工做准备。 (2)工艺特点:正火主要用于钢铁工件。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 度稍大,组织较细。有些临界冷却速度很小的钢,在空气中冷 却就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 而称为空冷淬火。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 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 效果接近正火。钢正火后的硬度比退火高。正火时不必像退火 那样使工件随炉冷却,占用炉子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所以在 生产中一般尽可能用正火代替退火。对于含碳量低于0.25%的 低碳钢,正火后达到的硬度适中,比退火更便于切削加

工,一 般均采用正火为切削加工作准备。对含碳量为0.25~0.5%的中 碳钢,正火后也可以满足切削加工的要求。对于用这类钢制作 的轻载荷零件,正火还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高碳工具钢和轴 承钢正火是为了消除组织中的网状碳 化物,为球化退火作组织 准备。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 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 提高。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 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对于形状复杂的重要锻件, 在正火后还需进行高温回火(550-650℃)高温回火的目的在于 消除正火冷却时产生的应力,提高韧性和塑性。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

金相组织观察报告

实验二金相常识简介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一、目地要求 1 、了解试样制备过程、金相显微镜基本构造和原理等金相常识。 2 、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3 、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将制好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上观察,注意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并分析样品制备的质量好坏,初步认识显微镜下的组织特征并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金相显微镜,抛光机易耗品:吹风器、样品、不同号数的砂纸、玻璃板,抛光粉悬浮液、4%的硝酸酒精溶液、酒精、棉花等 四、实验步骤: 1.金相样品的制备方法。 2、样品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即浸蚀)。

实验结论: 1画组织示意图 (1)画出下列试样的组织示意图 1)亚共析纲 2)过共析钢 3)亚共晶白口铸铁 4)过共晶白口铸铁 (2)画图方法要求如下 1)应画岩石记录表中的30—50直径的圆内,注明:材料名称、含碳量、 腐蚀剂和放大倍数。并将组织组成物用细线引出标明。如下图: 2.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所画组织的形成原因。

(2)分析碳钢(任选一种成分)或白口铸铁(任选一种成分)凝固过程。

教学及实验方法: 1 、教师讲述和演示阶段: 用 1 5 分钟时间讲解试样制备、显微镜结构、反射原理和黑白成像等金相常识,用 2 0 分钟时间联系铁碳平衡图讲解、分析本次实验的 7 种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用电视显微镜向全体学生展示所有显微组织,用 5 分钟时间讲解绘制显微 组织的有关技巧。 2 、学生动手实验阶段: 学生用 5 0 分钟时间对 7 种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建立成分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绘出所观察到的显微组织图,用箭头标明各显微组织,并在相应图下标出成分,确立组织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

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一、金相组织的定义及特征区别 (一)金相:指金属组织中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相同的组成,其中包括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及纯物质。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二)各种金相组织特征: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 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 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

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各个主要部件的效用。 2.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及维护方法。 3.观察几种式样的金相组织 二、实验概述 (一)金相显微镜的知识及正确使用 1.显微镜放大原理: 利用透镜将物体的像放大,单个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一般在20倍以下),因此要考虑用另一透镜组将第一次放大的像再行放大,以得到更高更清晰放大倍数的像,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一需求设计的。显微镜中装有两组放大透镜,靠近物体的一组为物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称为目镜,但实际上显微镜采用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复杂的透镜组组成。图1-1为显微镜成像原理图。 图1-1显微镜成像原理图 若将试样AB 置于物镜之前距其一倍焦距(F1)略远一些的位置,由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物镜折射后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A′B′,在目镜上观察时,经物镜放大的倒立实像A′B′落在目镜焦距F2内( 在设计时安排好使目镜的焦点位置在F2以内) ,目镜又将A′B′再次放大,人眼在(250mm)的明视距离处,看到一个经两次放大的倒立的虚像A″B″就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的物象。总的放大倍数 为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M总=M 物×M 目 普通光学金相显微镜主要由三大系统构成:既光学系统,照明系统和机械系统。下面简单分述其主要构件的功能与特性。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件,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镜的质量,它的性能包括数值孔径和分辨率,有效放大倍数及像差校正程度。 A:数值孔径:物镜的数值孔径(N.A)表示物镜的收集光线的能力,增强物镜的聚光能力可使成像的质量提高,它的大小通常以进入物镜的光线锥所张开的角度,既孔径角的大小,公式表示为: N.A=n.sinθ 式中n—物镜与观察物之间介质的折射率 θ—为物镜的孔径半角 因此提高数值孔径有两个途径: a.增大透镜的直径或减小物镜的焦距。实际上sinθ的最大值只能0.9左右,

焊缝接头组织的金相观察与分析

焊缝接头组织的金相观察与分析 一、实验说明 焊接是工业生产中用来连接金属材料的重要加工方法。根据工艺特点不同,焊接方法又分为许多种,其中熔化焊应用得最广泛。 熔化焊的实质就是利用能量高度集中的热源,将被焊金属和填充材料快速熔化,热后冷却结晶而形成牢固接头。 由于熔化焊过程的这一特点,不仅焊缝区的金属组织与母材组织不一样,而且靠近焊缝区的母材组织也要发生变化。这部分靠近焊缝且组织发生了变化的金属称为热影响区。热影响区内,和焊缝距离不一样的金属由于在焊接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和冷却速度不一样,相当于经受了不同规范的热处理,因而最终组织也不一样。 以低碳钢为例,根据热影响区内各区段在焊接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范围,依次分为熔合区(固相线一液相线),过热区(1100℃——固相线);完全正火区(AC3——1100℃);不完全旺火区(AC1~AC3)。对易淬火钢而言,还会出现淬火组织。 焊接结构的服役能力和工作可靠性,既取决于焊缝区的组织和质量,也取决于热影响区的组织和宽窄。因此对焊接接头组织进行金相观察与分析已成为焊接生产与科研中用以评判焊接质量优劣,寻找焊接结构的失效原因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实验采用焊接生产中应用最多的低碳钢为母材,用手工电弧施焊,然后对焊接接头进行磨样观察。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正确截取焊接接头试样。 2、认识焊缝区和热影响区各区段的组织特征。 3。深刻领会熔化焊焊接过程特点。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 1、施焊设备及器材(手弧焊机、结422焊条,面罩)。 2、200×100×8mmA3钢板一块。施焊前用牛头刨床沿其长度方向中心线刨一条深2mm,宽4~5mm的弧形槽。 3、砂轮切割机一台。 4、钳工工具一套。 5,制备金相试样的全部器材。 6、金相显微镜若干台。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在钢板上沿刨槽用F4mm结422焊条一根施焊。焊接电流取140~150A。 2、待钢板冷至室温后,用砂轮切割机截取试样。截取部位如下图所示,切割时须用水冷却。以防止组织发生变化(图中虚线为砂轮切割线,两端30mm长焊缝舍弃不用)。 焊接接头金相试样取样位置示意图 3、依照实验一步骤3所述方法截下的焊缝接头制备成金相试样。注意磨制面应选择与焊缝走向垂直的横截面。 4、在金相显微镜上观察制备好的焊接接头试样。光用低倍镜镜头(放大150倍)观察焊缝区及热影响区全貌,再用高倍镜镜头(450倍)逐区进行观察,注意识别各区的金相组织特征, 并画出草图。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

金相试样制备试验报告.

金相试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试样制备原理,熟悉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过程。 (2)初步掌握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金相试样制备 金相试样制备过程一般包括:取样、粗磨、细磨、抛光和浸蚀五个步骤。 1.取样 从需要检测的金属材料和零件上截取试样称为"取样"。取样的部位和磨面的选择必须根据分析要求而定。截取方法有多种,对于软材料可以用锯、车、刨等方法;对于硬材料可以用砂轮切片机或线切割机等切割的方法,对于硬而脆的材料可以用锤击的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尽量避免和减轻因塑性变形或受热引起的组织失真现象。试样的尺寸并无统一规定,从便于握持和磨制角度考虑,一般直径或边长为15~20mm,高为12~18mm比较适宜。对那些尺寸过小、形状不规则和需要保护边缘的试样,可以采取镶嵌或机械夹持的办法。 金相试样的镶嵌,是利用热塑性塑料(如聚氯乙烯),热凝性塑料(如胶木粉)以及冷凝性塑料(如环氧树脂+固化剂)作为填料进行的。前两种属于热镶填料,热镶必须在专用设备一镶嵌机上进行。第三种属于冷镶填料,冷镶方法不需要专用设备,只将适宜尺寸(约φl5~20mm)

的钢管、塑料管或纸壳管放在平滑的塑料(或玻璃)板上,试样置于管内待磨面朝下倒入填料,放置一段时间凝固硬化即可。 2.粗磨 粗磨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修整有些试样,例如用锤击法敲下来的试样,形状很不规则,必须经过粗磨,修整为规则形状的试样; 2)磨平无论用什么方法取样,切口往往不十分平滑,为了将观察面磨平,同时去掉切割时产生的变形层,必须进行粗磨; 3)倒角在不影响观察目的的前提下,需将试样上的棱角磨掉,以免划破砂纸和抛光织物。 黑色金属材料的粗磨在砂轮机上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试样牢牢地捏住,用砂轮的侧面磨制。在试样与砂轮接触的一瞬间,尽量使磨面与砂轮面平行,用力不可过大。由于磨削力的作用往往出现试样磨面的上半部分磨削量偏大,故需人为地进行调整,尽量加大试样下半部分的压力,以求整个磨面均匀受力。另外在磨制过程中,试样必须沿砂轮的径向往复缓慢移动,防止砂轮表面形成凹沟。必须指出的是,磨削过程会使试样表面温度骤然升高,只有不断地将试样浸水冷却,才能防止组织发生变化。 砂轮机转速比较快,一般2850r/min,工作者不应站在砂轮的正前方,以防被飞出物击伤。操作时严禁戴手套,以免手被卷入砂轮机。 3.细磨 粗磨后的试样,磨面上仍有较粗较深的磨痕,为了消除这些磨痕必须进行细磨。细磨,可分为手工磨和机械磨两种。 (1)手工磨 手工磨是将砂纸铺在玻璃板上,左手按住砂纸,右手握住试样在砂纸上作单向推磨。金相砂纸由粗到细分许多种,其规格可参考表2-1。 表2-1 常用金相砂纸的规格

金相实验报告(成分组织观察分析)

金相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碳钢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综合分析实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 材料11(1) 指导老师:席生岐高圆 小组组长: 仇程希 小组成员:齐慧媛李敏朱婧王艳姿闫士琪陈长龙黄忠鹤郭晓波丁江蒋经国庞小通林乐 二〇一四年四月三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钢热处理工艺操作; 2.学会使用洛氏硬度计测量材料的硬度性能值; 3.利用数码显微镜获取金相组织图像,掌握热处理后钢的金相组织分析方法; 4.探讨淬火温度、淬火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45和T12钢的组织和性能(硬度)的影响; 5.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相关专业知识,体会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关系。 二、实验内容 1.进行45和T12钢试样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规范参考相关资料; 2.用洛氏硬度计测定试样热处理试样前后的硬度; 3.制备所给表中样品的金相试样,观察并获取其显微组织图像; 4.对照金相图谱,分析探讨本次实验可能得到的典型组织:片状珠光体、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等的金相特征。三、实验原理 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方法。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钢的性能,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一定时间保温,然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从而达到改变钢的性能的目的。研究非平衡热处理组织,主要是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来确定。 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钢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的一系列的变化。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将会使钢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一)碳钢热处理工艺 1.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 1+30-50℃(淬火)或Acm+50-100℃(正火)。 淬火后回火温度有三种,即: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

材料课件实验一光学金相组织观察方法

材料课件实验一光学金相 组织观察方法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实验一光学金相组织观察方法 目的 1.了解光学金相组织观察方法及步逐; 2.了解光学金相显微镜的结构,熟悉其使用的基本方法; 3.了解光学金相样品的制备过程,体会制过程对观察组织的影响。光学金相显微镜的结构 为观察材料的显微组织,必须借助显微镜,大家可能用过生物显微镜,知道其大致结构有:物镜、目镜、粗调、微调等,生物样品是透明的,可用自然光。 工程材料,如金属材料,是不透明的,成像利用的是反射光,因此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中,结构上明显特点是有一套照明设备,现用显微镜的照明设备包括:电源、变压器、灯泡、透镜组——得到平行光,经过孔径光栏、滤色片、视场光栏,再经过物镜照射到试样上。经过试样的反射光进入物镜经过一次放大,再经过目镜的再次放大,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二次放大的虚像。因为最后看到的像和各人的视力的影响,不同人观察时对显微镜要进行微调。

显微组织成像原理 如图所示,从透镜内垂直照射 到试样上的平行光,将发生反射和 吸收。如果试样是镜面,光线全部 原路返回,最后成像为亮点;如果 试样有不平的沟槽,部分光线反射后不能进入物镜,这样这些地方成像为暗区。有明有暗就构成了表面的图象,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组织形貌。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 取样:从材料或零件上截取准备观察的样品,要求组织要有代表性,大小要适合制样和观察,尺寸过小的还要进行镶嵌。 打平:让观察面宏观为平面,用砂轮、锉刀或其它方法来实现。 磨光:用不同粒度的金相砂纸,从粗到细依次细磨,让其粗糙度不断减小。细磨的方法有干磨和湿磨,可用手工细磨和机械细磨。

关于金相组织的基本知识

关于金相组织的基本知识

首先金相人员进行试样组织分析时候,必须了解铁碳相图Fe-C(Fe-Fe?C)的意义和特点,以及点、线、区的之间意义;大家可以参考资料铁碳相图的原理和知识基础。 图中ABCD为液相线,AHJECF为固相线; 相图中有五个单相区,它们是:ABCD以上--液相区(用L符号表示); AHNA--固溶体区(用θ表示) NJESGN—奥氏体区(用A或表示)

GPQG—铁素体区(用F表示) DFKZ—渗碳体区(用Fe3C或Cm表示) 相图中有七个两相区,分别是:L+γ,L+δ,L+Fe3C,γ+δ,γ+α,γ+Fe3C,α+Fe3C 鉄碳相图中的特性点; A点 1538℃w(C) 0% 纯铁的熔点; B点1495℃w(C)0.53% 包晶转变时液态合金的成分; C点 1148℃w(C) 0.43% 共晶点; D 点 1227℃w(C)6.69% 渗碳体的熔点; E点 1148℃w(C) 2.11%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G点 912℃w(C) 0% α-Fe<=>γ-Fe转变温度; H点 1495℃w(C) 0.09%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J点 1495 w(C)包晶点; K点 727 ℃w(C) 6.69% 渗碳体的成分; M 点 700 w(C) 0%纯铁的磁性转变点; N点 1394 ℃w(C) 0% γ-Fe<=>δ-Fe的转变温度;P点 727℃w(C)0.0218% 碳在α-Fe中的最大溶解度; S点 727℃w(C) 0.77% 共析点; Q点 600℃w(C) 0.0057% 600℃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 相图中还有两条磁性转变线:MO线(770℃)为铁素体的磁性转变线; 230℃虚线为渗碳体的磁性转变线。 Fe-Fe3C相图上有3条水平线,即HJB-包晶转变线;ECF-共晶转变线;PSK-共析转变线 HJB-包晶线:在1495℃恒温下,碳的质量分数为0.53%的液相与碳的质量分数为0.09%的的δ铁素体发生包晶反应,形成碳的质量分数为0.17%的奥氏体,其反应式为:LB+δh<=>γj 共晶转变线(ECF线):发生在1148℃的恒温中,由碳的质量分数为4.3%的液相转变为碳的质量分数 2.11%的奥氏体和渗碳体[w(C)=6.69%]所组成的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Ld表示;反应式为:Ld<=>γE+Fe3C。

常见金相组织

1 工业纯铁退火铁素体白色等轴多边形晶粒为铁素体,深色线为晶界。 2 20钢退火低碳钢平衡组织白色晶粒为铁素体,深色块状为珠光体,高倍可 见珠光体中的层状结构。 3 45钢退火中碳钢平衡组织同上,但珠光体增多。 4 65钢退火高碳钢平衡组织占大部分的深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 5 T8钢退火共析钢平衡组织组织全部为层状珠光体,它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 共析组织。 6 T12钢退火过共析钢平衡组织基体为层状珠光体,晶界上的白色为二次渗碳 体。 7 亚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珠光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 体,黑色树枝状为初晶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 8 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白色为渗碳体(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 体),黑色圆粒及条状为珠光体。 9 过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渗碳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 体,白色板条状为一渗碳体 10 T8钢正火索氏体索氏体是细珠光体,片层间距小 11 T8钢快冷正火屈氏体屈氏体为极细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其层状 结构,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12 65Mn 等温淬火上贝氏体羽毛球为上贝氏体,基体为索氏体或淬火马氏体 和残余奥氏体。 13 65Mn 等温淬火下贝氏体黑色针状为下贝氏体,白色基体为淬火马氏体和 残余奥氏体。 14 20钢淬火低碳马氏体成束的板条状为低碳马氏体 15 T12 淬火高碳马氏体深色针片状组织为马氏体,白色为残余奥氏体 16 45钢淬火中碳马氏体黑色针叶状互成120度夹角的针状马氏体,其余为板 条状马氏体 17 T10钢球化退火球化体基体为铁素体,白色颗粒状为渗碳体。 18 T12 正火正火组织白色呈针状、细网络状分布的为渗碳体,其余为片层状 珠光体。 19 15钢渗碳后退火渗碳组织表层为过共析组织(网状渗碳体+珠光体),由表 向内含碳量逐渐减少,铁素体增多。 20 45钢渗硼渗硼组织表层为硼化物层(呈锯齿状)和过渡层,心部为45钢基 体组织。 21 40Cr 软氮化软氮化组织表层为白亮色的氮化合物和含氮的扩散层,心部为 40Cr基体组织 22 高速钢铸态共晶莱氏体+屈氏体+马氏体骨骼状组织为共晶莱氏体,基体

金相实验报告

实验五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2. 掌握铁碳合金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 实验器材 1、金相显微镜 2、金相标准试样 四.实验原理 铁碳合金室温下基本相和组织组成物的基本特征 1.铁素体(F ) 是碳溶入α-Fe 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晶格,具有良好的塑韧性,但强度硬度低,经4%硝酸酒精浸蚀呈白色多边形晶粒,在不同成分的碳钢中其形态为块状和断续网状。 2.渗碳体(Fe 3C ) 是铁与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 晶格为复杂的八面体结构,硬度高,脆性大,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呈白色,用碱性苦味酸钠热蚀后呈黑色,用此法可以区分铁碳合金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由铁碳相图知,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渗碳体有不同的形态,一次渗碳体是由液态直接析出的渗碳体,呈白色长条状;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呈网状分布,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沿晶界呈小片状,共晶渗碳体在莱氏体中为连续基体,共析渗碳体是同铁素体交替形成呈交替片状。 3.珠光体(P ) 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平衡状态下,铁素体和渗碳体是片层相间的层状组织。在高倍下观察时铁素体和渗碳体都呈白色,渗碳体周围有圈黑线包围着,在低倍下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渗碳体厚度的时候,渗碳体就成为一条黑线。见图3-1。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a (15000×) b (400×) 图2-1 不同放大倍数下珠光体的显微组织

观察以下铁碳合金组织 在铁碳状态图上,根据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碳钢及白口铸铁。 1.工业纯铁 碳的质量分数小于 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工业纯铁。室温下的组织为单相的铁素体晶粒。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铁素体呈白色。当碳的质量分数偏高时,在少数铁素体晶界上析出微量的三次渗碳体小薄片,见图 3-2。 2.碳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0218~2.11%范围内的铁碳合金称为碳钢,根据钢中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也不同,钢又分为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三种。 1)亚共析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0218~0.77%范围内,室温下的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共析铁素体逐渐减少,珠光体数量增加。见图 3-3 。白色有晶界的为铁素体,黑色层片状的组织为珠光体。 在显微镜下,可根据珠光体所占面积的百分数估计出亚共析钢的碳的质量分数: Wc ≈Wp%×0.77% Wc –碳的质量分数 Wp –珠光体所占面积的百分数 2) 过共析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77~2.11%范围的碳钢为过共析钢。室温下的组织 为层片状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见图 3-4。 用4%硝酸酒精浸蚀,二次渗碳体呈白色网状分布在珠光体周围。用碱性苦味酸钠溶液热蚀后,渗碳体呈黑色。 图 3-2 工业纯铁显微组织 a 用4%硝酸酒精浸蚀 b 用碱性苦味酸钠热蚀 图 3-4 T12钢显微组织 20钢 45钢 70钢 图 3-3 亚共析钢的显微组织

金相组织分析 可下载 可修改 优质文档

实验三碳钢的非平衡组织及常用金属材料 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目的概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报告思 考题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碳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 熟悉碳钢几种典型热处理组织——M、T、S、M回火、T回火、S回火等组织的形态及特征。 3. 熟悉铸铁和几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 4. 了解上述材料的组织特征、性能特点及其主要应用。 TOP 二、概述 1.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不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为了简便起见,用C曲线来分析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见表3-1)。在缓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2-3中的V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2。时(相当于空冷),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为屈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至V4、V5,(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瞬时转变成马氏体。其中与C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V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转变类型组织名称形成温度范围/℃显微组织特征硬度(HRC) 珠光体型相 变珠光体 (P) >650 在400~500X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铁索体和渗碳体的片层状组织 ~20 (HBl80~200)索氏体 (S) 600~650 在800一]000X以上的显微镜下才能分 清片层状特征,在低倍下片层模糊不清 25~35 屈氏体 (T) 550~600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呈黑色团状组织, 只有在电子显徽镜(5000~15000X)下 才能看出片层状 35—40 贝氏体型相 变上贝氏体 (B上) 350~550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暗灰色的羽毛状特 征 40—48 下贝氏体 (BT) 230~350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特征48~58

常见金相组织名词解释

常见金相组织名词解释——全面的特征描述,想不明白都难。 奥氏体 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

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

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珠光体

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上贝氏体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 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由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热处理后会得到不同的组织,每种组织有自己的形貌特征。每种组织的耐腐蚀性也有差异,因此通过制样,腐蚀,微观组织会出现不同的衬度或者说灰度,也就是说腐蚀后的金相试样微观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很多沟壑。这样我们就能在金相显微镜下区分和识别各种组织了。 金相组织分析方式: 1.原材料检验:对原材料的冶金质量情况如偏析、非金属夹杂物分布类型与级别检查;对铸造材料的铸造疏松、气孔、夹渣组织均匀性检查;对锻造件的表面脱碳、过热、过烧、裂纹、变形等情况检查。 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金相分析可以提供调整工序及修改工艺参数的根据,指导生产,如热处理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问、冷却速度等是否合适(正确);化学表面热处理工艺参数的控制;锻造的起始和终锻温度是否合适等。 3.产品质量检验:有些机械零件或产品除要求机械性能、物理性能指标外,有的还要求显微组织参数,作为质量评定的技术指标之一。 4.失效分析:金相组织分析方法在机械失效分析方面广泛应用,对一些常见的弊病鉴定很方便。如机件表面脱碳、显微裂纹的形貌及分布特征、化学热处理缺陷、热处理后的不正常组织、晶界脆性相析出等,这些金相分析的结果常作为故障分析的根据。 金相组织分析的意义: 金相分析是金属材料试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由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将计算机应用于图像处理,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定量金相分析正逐渐成为人们分析研究各种材料,建立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各种性能间定量关系,研究材料组织转变动力学等的有力工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测出特征物的面积百分数、平均尺寸、平均间距、长宽比等各种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来确定特征物的三维空间形态、数量、大小及分布,并与材料的机械性能建立内在联系,为更科学地评价材料、合理地使用材料提供可靠的数据。

金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一 金属材料显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规则; 掌握金相显微试样制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了解并掌握铁碳合金中的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 分析并掌握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概述: 金相分析是研究工程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主要方法金相显微分析法:利用金相显微镜在专门制备的试样上观察 材料的组织和缺陷的方法。 1.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2.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为了能够在金相显微镜下真实地、清楚地观察到 金属内部的显微组织,需要精心地制备金相显微试样。 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主要步骤有: 本实验金相试样制备过程的步骤如下: 3.观察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平衡组织 分析各种相组分和组织组成物的特征 碳钢: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 白口铸铁: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 相或组织: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 区分:铁素体与渗碳体、各种渗碳体

磨制方法 ●砂纸平铺在玻璃板上,一手按住砂纸,另一手握住试样,使 试样磨面朝下并与砂纸接触,在轻微压力作用下向前推行磨制。 方式重复进行。

显微组织。 右图为单相组织和 双 相组织的显微组织图 实验概述: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金相分析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有: 光学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电吹风机等。 ?实验材料有: 低碳钢试样,工业纯铁、20钢、T8钢、亚共晶白口铸铁等显微组织样品,金相砂纸,抛光粉,硝酸酒精溶液(含4%HNO3),酒精,脱脂棉等。 实验一金属的显微分析法 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讲义的有关内容; ?听取实验指导教师讲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等内容,熟悉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操作规程; ?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金相试样制备的基本操作过程,学生每人一块试样,进行试样制备全过程的操作,直至制成合格的金相试样;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所制备试样的显微组织特征,并用摄像机拍照存盘。

金相组织 评定标准

施加拉伸和压缩轴向力时检测框架和样件对准的验证的标准规范 版本:05 翻译:杜巧琳日期:2008.10.26 校对:日期: 批准:日期:

施加拉伸和压缩轴向力时检测框架和样件对准的验证的标准规范1 此规范使用固定代码E 1012:紧跟代码之后的数字表示原始采用的年份,或版本修改时表示最后一次修改的年份。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最后一次重新批准的年份。右上角的epsilon(ε)表示在最后一次修改或者重新批准后有编辑修改。 1. 范围 1.1 此规范包含的方法,覆盖了对有凹口和无凹口检测样件在弹性范围内施加拉力和压力至塑性应变小于0.002时产生的弯曲量的确定。这些方法尤其适用于通常用于拉伸试验,蠕变检测和非轴向疲劳测试的力的施加速率。 2. 参考文件 2.1 ASTM标准:2 E 6,与机械检测方法相关的术语 E 8,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的检测方法 E 83,伸长计系统的验证和分类规范 E 251,金属粘结电阻应变计性能特性的检测方法 E 466,金属材料进行受控力等幅波轴向疲劳测试的规范 E 1237,安装粘结电阻应变计的指南 3. 术语 3.1 机械测试常用数据定义: 3.1.1 此规范中使用的、材料机械测试常用的术语定义见术语E 6。 3.1.2 有凹口截面——与样件几何纵轴垂直的截面,其中横截面面积故意保持为最小值,以作为应力集中区。 3.1.3 有凹口样件的名义百分弯曲——平均横截面的假设(无凹口)样件中的百分弯曲——等于有凹口样件的最小横截面,在假设的,以及有凹口的样件上施加的力的偏心率相同。(见11.1.5)(此定义不针对凹口根部的应变。) 3.1.4 折算截面——圆角之间的样件长度。 3.2 此规范专用术语的定义 3.2.1 对准——一台检测设备和夹具(包括检测样件)在施加拉力或压力时可以对样件引进挠矩的状态。 3.2.1.1 讨论——这是对准的整体状态,包括设备和样件部件。 3.2.2 仪器——用于检测的设备部件和夹具。包括多种测试中重复用到的所有部件。 3.2.2.1 讨论——当应变计检测过的样件不用于接下来的样件检测时,它包括在仪器之中。 3.2.3 轴向应变——在样件几何纵轴对面表面上,用位于与折算截面同样纵向位置上的多个应变感应装置测得的纵向应变的平均值。 3.2.3.1 讨论——此定义仅适用于此标准。术语用在机械检测的其他章节里。 3.2.4 弯曲应变——表面应变与轴向应变之间的差(见图1)。通常,弯曲应变会环绕并沿着样件的折算截面,因点的不同而不同。弯曲应变的计算见11部分。 (略) 备注1:弯曲应变±B是附加在轴向应变a上的,第轴向应变(或压力)见(a),高轴向应变(或压力)见(b)。对于同样的弯曲应变±B,高百分应变见(a)低百分应变见(b)。 图1 可能伴随非轴向载荷而出现的弯曲应变的图示 3.2.5 偏心率——施加的力的作用线,与样件在与样件纵轴垂直的平面的几何轴线之间的距离。 3.2.6 设备对准——检测设备和负荷训练的所有刚体的一个状态,可以在接下来的施加力的过程中可以引进挠距给样件的。 3.2.7 最大弯曲应变——在测量弯曲的、直的无凹口样件的折算截面,沿着其长度位置上的弯曲应变的最大值。(凹口样件见 4.9) 3.2.8 百分弯曲——弯曲应变乘以100除以轴向应变。 3.2.9 额定力——测量对准的力。 3.2.10 样件对准——包括夹具和样件定位的非刚体在内的检测样件位于可以在接下来的施加力的过程中引进挠距给 1此规范受ASTM委员会E28的管辖,针对机械测试,是附属委员会E28.04在非轴向检测方面的直接责任。 目前的版本是2005年6月1日批准,2005年7月发布的。最初在1989年批准。最近一次在1999年修改为E 1012-99。 2对于参考到的ASTM规范,请访问ASTM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615389750.html,,或者联系ASTM客户服务service@https://www.doczj.com/doc/4615389750.html,。对于ASTM标准手册的卷册信息,参考ASTM网站上标准的文件汇总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