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最新《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最新《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最新《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菁芜洲中学的黄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

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四、重点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1)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围绕 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 的基础概念。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 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 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 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和愿望。 4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 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 -- 导入新课---- 观察比较----- 形成概念 ---- 应用新知 --- 加强巩固 -- 体验成功---- 归纳总结 1 、引入新课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这时学 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 了速度这一个概念。”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 、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 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 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 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 百米比赛中的例子: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 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 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A t时 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疑】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的快,有的运动 的慢,在物理学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呢? 【板书】§1-2运动的快慢

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谁跑的快?你们小组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一、案例的亮点 1、利用视频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3.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速度的仪表:速度表以及“一些物体的速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有用的。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还是少 2.对平均速度的处理有些仓促 平均速度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近似、平均的思想,所以应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但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对本部分知识的处理显得仓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附件1 教学内容流程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复习过程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精品资料 第二节、速度(说课稿)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李秀芹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速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介绍我对《速度》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速度一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速度这一概念是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一个新概念,速度概念的建立为下一节直线运动的学习提供了准备,也为今后密度、压强、功率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速度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接触的物理量的计算,规范的解题格式为学生今后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以及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知道日常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通过速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以速度取胜的奥运健儿的介绍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测量速度的方法以及有关速度的计算。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猎豹追捕羚羊和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进而把他们引入到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情境中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求知热情。 利用桌上两张完全相同的纸,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两张纸下落的快慢不一样吗?学生分组活动并请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有的学生把纸揉成团、有的学生甚至折出了纸飞机……),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下落的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高伟,来自北票市第五中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下面我将从以下五大板块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因我校的师友互助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一就一直试行。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加之他们刚涉及物理领域,对新知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为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将成为本节的主线。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合作探究、观察、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教师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版块的内容) 1、组长汇报 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的导学案书写情况,和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师板书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其他组同学回答,能解答的组加一分。对于预习中稍有疑问的问题可在课上一同探究。(用时约3分钟) 2、新课引入 (1)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右图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 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距离 2.相同距离比时间 新问题: 若距离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总结:物理学上,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v=s/t,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 给下列各种运动速度排序。(以上过程用时13分钟) 2、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一、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探究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问题思考: (1)在百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观众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裁判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2、小组归纳: 观众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谁跑在前面,即“在_________内看物体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的”;裁判员采用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即“物体通过_______的距离,看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3、小试牛刀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图1 所示,甲、乙 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甲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4、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自学指导二: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第19-20页,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叫做速度。 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v=_________。

(2)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 (3)速度的单位: 长度的主单位: ,符号;时间的主单位,符号;速度的主单位:,符号;常用单位,符号 换算关系。 完成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 5m/s=__________km/h 72km/h=________m/s (4)阅读课本第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记住:人步行的速度约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自学指导三:匀速直线运动 1、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21页“匀速直线运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课分为运动和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是否变化,有分为和。 ②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做变速运动? ③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2、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例题1,讨论明确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及注意事项。小组讨论分析,物理计算题与数学计算题的解法有何不同? (2)完成下列计算: ①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mm/s B.炮弹:1000m/s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km/s D.火车:360km/h ②一列火车200m长,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6km的铁路桥,求火车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 二、合作探究 ,说明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1、匀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v=s t

《运动的快慢》说课

八年级上册物理1.2《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取自于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这一节的学习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 高中物理课中所说的速度,被严格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对初学者来说,达到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及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关系; 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4.能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体验速度的意义,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交流,体会物理学的乐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是: 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 首先在多媒体投影展示:自行车、摩托车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并追问学生是如何比较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得出两种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思路,即: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以及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 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隐约体会快慢的感觉,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思考,得出比较快慢的方法。 2、运用比值法,建立速度的概念 教师再展示自行车、汽车、火车和飞机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观察四者的初位置、经历时间以及末位置,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火车、飞机在不同初、末位置,经历不同的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这样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练习题(含答案)(新版).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填空题 1.速度是反映物体______ 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公式为______,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交通运输中常用______作单位. 2.平均速度是反映做______ 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只能对运动做______描述,从______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观点出发,看龟兔赛跑的典故,其结果表示______的平均速度大于______的平均速度. 3.如图11—1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 . 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 4.___________叫匀速直线运动. 5.单位换算: 1 m/s=____km/h 10 m/s=____km/h 72 km/h=____m/s 54 m/s=____km/h 6.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7.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8.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 s 内通过的路程是160 m,它的速度是______m/s,它25 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它在第30 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9.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历经5个中间站用了1.5 h,已知火车的平均速度是60 km/h,甲、乙两地的距离是______km. 10.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了2 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二、单选题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平直的铁轨上从车站开出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12、《物体的运动方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体的运动方式》是青岛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四课;在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以及学会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本课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让学生了解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着一种以上的简单运动,体会到运动的复杂性,为以后进行具体运动的探究作铺垫。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概念没有具体化。我抓住学生认知模糊的地方设置阶梯,引导学生利用材料由浅入深的观察,分析它们运动的方式及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运动方式的特点,用图示描述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2、了解一个物体运动时可以具备几种运动方式,体会到运动的复杂性,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作为本课的重点,分析物体复合运动方式定位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设计 围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思路: (一)、激趣揭题,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

让学生参与眼力竞赛,观看各种不同运动的方式的短片;通过直观的形式发现各种运动的物体,初步了解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今天就通过具体的物体来研究运动的方式,揭示课题。 (二)、学生活动,概括运动方式的表象 1.此环节教师要明确指出实验的要求,提高学生动手的效率:一、讨论确定四到五种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研究,然后思考“如何使他动起来,”二、研究过程中,要明确分工,然后根据实验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描述它的运动方式,用图示将他“动”的方式记下来,再根据“动的特点”命名。三、在讨论时,请注意控制音量,不要影响到其它组。四、汇报时:可以一人汇报,一人做辅助表演,直观展示运动的方式;要认真倾听,补充你的发现。 2.学生探究,汇报(乒乓球跳动、皮筋振动、直尺振动、小风车转动……)教师相机将学生提到的“动”贴在黑板上。 3.联系实际,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的方式,学生汇报(红旗在飘动,水在流动,车轮在滚动,车把在摆动,汽车在平移,脖子可以扭动,身体可以原地转动,树叶被风吹动,蚂蚁在爬动,陀螺在转动……)教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学生提到“动”的卡片我的意图是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明确实验要求,有针对性地研究发现,提高效率,互相质疑式的汇报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加深了对于运动方式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生思考,提高分类概括的能力 1.让学生试着将各种“动”分成两类,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自然不同。一般我们将运动分为两类:一种是平移,一种是旋转。 2.学生观赏运动方式分为四类的影片,拓展加深学生对于运动方式分类的认识。 3. 出示几种生活常见的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说明他们运动的方式并且归类。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类,由此明确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进一步培养学生

教科版高中物理 必修一 1.3.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围绕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的基础概念。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 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 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引入新课 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 这时学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一个概念。”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例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Δt时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算的那一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练习题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速度是40km/h 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2、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 2:9 B 2:1 C 9:2 D 1:2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 一定都不相等 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5、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距离比乙大,而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短,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 A 甲较快 B 乙较快 C 一样快 D 无法比较 6、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火车速度为72km/h,汽车速度为18m/s,则( ) A 火车速度大 B 汽车速度大 C 两者速度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8、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 .4s ~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 .0s ~8s 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9、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则运动快的是( ) A .甲车 B .乙车 C .一样快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0、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 ) A. 甲车快 B. 乙车快 C.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大 D.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小 1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物体运动的速度大于乙物体运动 的速度,比较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 第10小题图 第8小题图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的快慢》是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因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学生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速度的计算。 二、说教学与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学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法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学法上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以及观察法等。主要体现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规律。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图片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 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2、自主学习,找出疑难: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有不少项目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更好的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更快、更高、更强。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奥运会女子10000米和男子100米决赛的两张图片,这两位选手都打破了世界记录。让学生体会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在学习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的超越自己。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 得出速度概念后可以对比刚刚学过的密度公式的建立让学生自己来说出 速度的公式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对于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可以借鉴密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机械运动概念复习》说课稿

《机械运动概念复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运动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章节,对促进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重要的作用。本章内容是今后学习运动和力等知识的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好整个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从长度测量入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实例分析,带领学生逐渐解开运动的实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②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③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等构建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掌握通常研究物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②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订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研究物理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对全章知识点做一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问题归纳整理,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教学中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习题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片段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分析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在指导学生解决经典例题时,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尽量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不断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同江市第二中学物理教师周桂华,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由于物理新课标的出台,物理教材做了较大改变,《运动的快慢》一课由初三调整为初二进行教学,位居初中物理第一第3节。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教材设计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速度的定义不再严谨,降低了知识难度。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对于升入初二的学生说,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虽然数学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到速度的计算,正是因为学生已习惯了数学课上的速度运算格式,要求学生接受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还是很有难度的。又因为学生在数学课堂

刚刚开始函数的学习,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速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同时,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据上述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制定教法如下: 教法: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感受,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本节课以直观体验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观察比较构建速度的概念。结合教材的改革,以及初二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确定学法如下: 学法:体验、感悟。以上教法学法的制定,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加深对速度的领会。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四.教学目标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练习2

一、选择题(1—4题每小题3分,5—6题每题4分,共20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平直的铁轨上从车站开出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射出枪口的子弹在空中飞行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D.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2. 下列物体正在做直线运动的是( ) A.水平抛出的球 B.钟表秒针的转动 C.直线行驶的汽车轮上的一点 D.空中自由落下的粉笔 【答案】D 3.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t s 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答案】C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 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A.1.25 s B.0.625 s C.0.8 s D.2. 5 s 【答案】D 5. “骑车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快”,这句话表示( ) A.骑车的人通过的路程比步行的人通过的路程长

B.通过的路程相等时,骑车的人所用的时间比步行的人少 C.在相同的时间内,骑车的人通过的路程比步行的人通过的路程长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C 6. 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是用来大致描写做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答案】B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7. 速度是反映物体______ 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公式为______,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交通运输中常用______作单位. 【答案】运动快慢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v=s/t m/s km/h 8. 平均速度是反映做______ 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只能对运动做______描述,从______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观点出发,看龟兔赛跑的典故,其结果表示______的平均速度大于______的平均速度. 【答案】变速粗略变速龟兔 9.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 【答案】匀速直线变速直线 10. ___________叫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物体沿着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 11. 单位换算: 1 m/s=____km/h 10 m/s=____km/h 72 km/h=____m/s 54 m/s=____km/h 【答案】3.6 36 20 15 12. 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最新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年级下册第三单“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课《运动的 快慢》。 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 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和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教材用较多的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尾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速度,教材结合一组速度型运动的图片(我用学生喜欢的遥控汽车和遥控赛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刘翔110米栏比赛,利用比快慢这样对比性问题,引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问题,即运动的速度,为给学生以准确的科学概念,教材特地给出了运动速度的定义,以使学生获取明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运动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教材安排的给速度排序活动,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数字大小便可,让孩子感受到各种典型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教材介绍的测量(在根据上课环境的实际情况我用小车代替了学生走路)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规定路程,速度不一样,测量花的时间有什么变化。第二步规定时间,速度不一样,测量走的路程有没有变化,让学生在测量活动 中再一次体会速度的组成要素。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教材以气象预报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教材用图片展现了生活中的所见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缓慢运动,学习观察缓慢运动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 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强调动手操作实验、优化课堂教学。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要注重动手操作 察、动脑思考 三、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