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名词解释10分,单选20分,多选10分,简答题36分,分析题24分。

1.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p1)

2.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耐受性:为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4.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一般为抗生素和肿瘤化疗药)

5.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6.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7.药物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9.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者痛苦的反应;

10.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正文副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接触胃肠道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11.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p23

1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

停药反应(反跳现象):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13.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4.抗生素:抗生素是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15.首次接触效应: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eeffect)是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时不再出现该强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强,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16.毛果芸香碱(P54)

药理作用: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

1.眼部:滴眼后可引起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降低眼压(缩瞳作用导致虹膜向中间拉动虹膜周围房前角间隙扩大使得房水更易流走),调节痉挛的作用

2.腺体:较大剂量下(10-15mg皮下注射)可明显增加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并使泪腺,胃腺,胰腺,小肠腺体和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

临床应用:青光眼,虹膜睫状体抗炎,其他(治疗口腔干燥,治疗阿托品中毒)

不良反应:过量使用会导致,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可用阿托品治疗

禁忌症:对本药过敏者: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不应缩瞳的眼病患者。

17.新斯的明(p60)

药理作用和机制:机制是季铵阳离子与ACHE阴离子结合,同时分子中羰基碳与ACHE酯解部位的丝氨酸的羟基

形成共价键,形成新斯的明与ACHE的复合物。之后新斯的明中的二甲胺基转移到丝氨酸羟基上形成二甲胺基甲酰化ACHE,此复合物水解速度比乙酰化的ACHE慢故而能使ACHE酶的作用暂时消失。

药理作用有1.眼部降低眼压2.促进食管蠕动增加张力,促进小肠大肠活动3.能治疗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引起的肌肉松弛4.减慢心率,减小心输出量,大剂量下减小血压5.其他(低剂量可增敏神经冲动所致的腺体分泌作用,高剂量可增加基础分泌率。还可以引起细支气管和输尿管平滑肌收缩。)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涨和尿潴留3.青光眼4.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毒5.阿尔茨海默症不良反应: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

18..阿托品(P66)

药理作用和机制:阿托品是竞争性M胆碱受体阻断药,与M胆碱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小不发生激动作用。能阻断ACH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拮抗其对M受体的激动效应。大剂量下对N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药理作用1.对腺体,阿托品能阻断腺体细胞膜上M胆碱受体使腺体分泌减少

2眼部:阻断眼部所有M胆碱受体表现为扩瞳,眼压升高,调节麻痹

3平滑肌:主要作用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降低尿道和膀胱逼尿肌张力

4心脏:(1)治疗量下(0.5mg)可使患者心率减缓,较大剂量(1-2mg)解除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导致心跳加快。可以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缩短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2)治疗量下对血管和血压无影响,但可以拮抗由胆碱酯类药引起的外周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大剂量可导致皮肤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缓慢性心律失常;抗休克;解有机磷中毒;虹膜睫状体抗炎;验光、眼底检查。

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皮肤潮红。加大剂量会导致症状加重,中枢中毒症状出现。禁忌症: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

19..有机磷农药中毒(61)

机理:亲电性的磷原子与ACHE酯解部位丝氨酸羟基上具有亲核性的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难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得ACHE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ACH在体内大量堆积

表现:主要表现为毒覃碱样(m样)和烟碱样(n样),即急性胆碱能危象。

1.急性中毒:胆碱能神经突触;胆碱能神经肌肉接头;中枢神经系统(61页)

2.慢性中毒:血中ACHE活性下降,神经衰弱综合征,腹胀,多汗,偶见肌束颤动瞳孔缩小。

解救原则:联合用药;尽早用药;足量用药;重复用药

解毒药机制:1.阿托品能迅速对抗ACH过多导致的M样作用但不能使ACHE复活需要和ACHE复活药联用

2.ACHE复活药: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再裂解成磷酰化氯解磷定,使胆碱酯酶游离而复活。它也可以直接与有机磷酸酯类结合成无毒的磷酰化氯解磷定防止其继续与ache结合。

20..去甲肾上腺素(79)

药理作用和机制:激动α受体作用强大,对α1与α2受体无选择性。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1.激动α1受体使血管收缩,激动α2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2.较弱激动β1受体使心肌收缩性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

3.静脉滴注小计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呀加大。较大剂量血管强烈收缩,脉压减小

临床应用:早期神经元性休克,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毒时的低血压,稀释后口服可产生局部止血作用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急性肾衰竭,

禁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者,孕妇

21.肾上腺素(81)

激动β1和β2受体使心收缩性加强,传导加快,心率加速

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血管收缩激动β2受体血管舒张,因此实际效果取决于受体数量

皮下注射治疗量可导致收缩压加大,大剂量可导致短期内明显升压后慢慢降压

太多啦反正就是激动不同部位的α和β受体又不同效果。呵

临床应用:心脏骤停;过敏性疾病;清光眼;局部可延长麻药时间或局部止血

不良反应:心悸、烦躁、头痛、血压升高,大剂量血压骤升可能会脑出血,β受体过度兴奋会导致耗氧增加引起心肌缺血心率失常。

禁忌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

22.异丙肾上腺素(84)

药理作用和机制:激动β受体,对β1和2的选择性低,对α受体无作用

激动心脏的β1受体,其加快传导,加快心率的作用比肾上腺素强烈

激动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激动β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

临床应用: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休克

不良反应:心悸,头晕,剂量过大会导致心脏耗氧增加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房室颤动。

禁忌症:冠心病,心肌炎,甲亢

23.酚妥拉明(88)

药理作用和机制:与α受体以氢键离子键结合,较为疏松易于解离,能够竞争性阻断α受体

1.可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扩血管作用

2.可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因为阻断了α2受体促进了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3.阻断5-HT受体激动M胆碱受体和H1H2受体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临床应用: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去甲肾上腺素滴注外漏,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梗死,抗休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药物引起的高血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24.哌唑嗪(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90)

药理作用和机制: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对动脉和静脉的α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和阻断作用,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α2受体无明显作用

临床应用:良性前列腺肥大

25..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91)

药理作用和机制:1.β受体阻断作用

(1)心血管的作用: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到速度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这是本类药物用于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抗心绞痛的主要药理基础。由于阻断了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使α受体的兴奋性相对增高,加上心脏功能受抑制,心输出量降低,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可引起血管收缩,使冠状血管血流量减少。

(2)收缩支气管平滑肌: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这种作用对正常人影响较小,但支气管哮喘患者则甚敏感,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的此作用较弱。(3)对代谢的影响:β受体阻断药可拮抗儿茶酚胺所引起的脂肪分解、升高血糖作用。普萘洛尔对正常人的血糖无影响,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但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的恢复,并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心悸等,从而延误了低血糖的诊治。β受体阻断药还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时肾素的释放,并降低其活性,这可能是其降血压作用的原因之一。

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如吲哚洛尔与β受体结合后,既能阻断β受体,又有直接激动β受

体的作用,即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由于这种作用弱,常被β受体阻断效应所掩盖,不易表现出来。若预先给予利血平将实验动物体内儿茶酚胺耗渴,使药物的β受体阻断作用不能发挥,这是给予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其β受体激动作用可表现出来,如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其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较弱。

3.膜稳定作用:有些β受体阻断药加普萘洛尔能降低神经或心肌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稳定神经和心肌细胞膜,产生局麻作用和奎尼丁样作用,称为膜稳定作用。普纳洛尔的膜稳定作用所需的血药浓度比β受体阻断作用所学的血药浓度高30~100倍,临床正常剂量不会出现膜稳定作用。此外,无膜稳定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仍然对心律失常有效。故认为这一作用与其治疗作用无关。

4.其他:普萘洛尔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噻吗洛尔尚有降低眼压作用。详见91页太多啦

临床应用: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甲亢;治疗青光眼降低眼压;偏头痛,酒精中毒,肌肉震颤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偶见过敏性皮疹和血小板减少。1.心血管作用:可引起心脏抑制、血压降低等反应,故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患者慎用或禁用,以免加重病情。

2.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由于阻断β2受体,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故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对支气管影响较小,但支气管哮喘患者仍应慎用。

3.反跳现象: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的患者突然停药,可出现原有症状加剧如血压升高,称反跳现象。可能与β受体向上调节有关。因此,长期应用不可突然停药,应递减剂量逐渐停药。

禁忌症: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者,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心肌梗死患者,肝功能不全者

26.地西泮

机制:药物能加强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酸丁酸(GABA)有关。GABA作用于GABAA受体使得细胞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氯离子进入细胞膜引起超极化使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抗焦虑作用:在小剂量就有良好抗焦虑作用。作用发生快,能显著改善患者恐惧、紧张、忧虑、不安、激动和烦躁等焦虑症状。主要用于焦虑症,常选用地西泮、三唑仑。对持续性焦虑状态宜选用长效类药物,如地西泮和氟西泮。对间歇性严重焦虑者则宜选用中效性药物,如硝西泮及短效性药物如三唑仑和奥沙西泮等。

2.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随着剂量加大,出现镇静催眠作用。对人的镇静作用温和,能缩短诱导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持续时间。苯二氮卓类可诱导各类失眠的患者入睡。苯二氮卓类对快波睡眠影响较小,因而停药后多梦较巴比妥类少见。此外,苯二氮卓使NREMS的2期延长,4期缩短,可减少发生于4期的夜惊或夜游症,巴比妥类则无此作用。一般来说,苯二氯卓类催眠作用较近似生理性睡眠。

3.抗惊厥、抗癫痫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抗惊厥作用,其中地西泮和三唑仑的作用尤为明显,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药物中毒性惊厥。地西泮是目前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临床表现具有较强的肌松作用和降低肌张力作用,对大脑麻痹患者的肌肉强直有缓解作用。

不良反应:嗜睡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静脉注射过快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的抑制。停药会出现戒断反应。长期使用会产生耐受性。与其他中枢药,乙醇合用会导致抑制作用加强,昏睡,呼吸抑制,昏迷等。

27.氯丙嗪(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 P143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称神经安定作。氯丙嗪能显著控制活动状态和躁狂状态而又不损伤感觉能力;能显著减少动物自发活动,易诱导入睡,但动物对刺激有良好的觉醒反应;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正常人口服治疗量氯丙嗪后,出现安静、活动减少感情淡漠和注意力下降、

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答话缓滞,而理智正常,在安静环境下易人睡,但易唤醒,醒后神态清楚,随后又易人睡。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丙嗪后则显现良好的抗精神分裂症作用,能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状态,大剂量连续用药能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安想等症状,减轻思维障碍,使患者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自理。对抑郁无效,甚至可使之加剧。

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拮抗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而发挥疗效的。但是,在长期应用氯丙嗪的患者中,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2)镇吐作用:氯丙嗪具有较强的镇吐作用。小剂量时即可对抗DA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引起的呕吐反应,这是其拮抗了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D2受体的结果。大剂量的氯丙嗪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但是,氯丙嗪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对顽固性呃逆有效,其机制是氯丙嗪抑制位于延髓与催吐化学感受区旁呃逆的中枢调节部位。

(3)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氯丙嗪能降低发热机体好体温正常者的体温。氯丙嗪的降温作用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环境温度愈低其降温作用愈显著,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则有协同降温作用;在炎热天气,氯丙嗪却可使体温升高,这是其干扰了机体正常散热机制的结果。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氯丙嗪能拮抗肾上腺素α受体和M胆碱受体。拮抗α受体可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但由于连续用药可产生耐受性,且有较多副作用,故不适合于高血压的治疗。拮抗M胆碱受体作用较弱,引起口干、便秘、视物模糊。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氯丙嗪拮抗D2亚型受体,增加催乳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氯丙嗪也可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试用于巨人症的治疗。

临床应用

1.精神分裂症:能显著缓解阳性症状、但对冷漠等阴性症状效果不明显。急性期药物起效快。主要用于Ⅰ型

精神分裂症(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症为主)的治疗,急性效果尤佳,不能根治,需长期给药治疗,甚至终身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较差。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对其他精神分裂症伴有的症状也有,明显疗效,对各种器质性精神分裂症(如脑动脉硬化性、感染中毒性精神分裂症等)和症状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也有疗效,但剂量要小。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氯丙嗪对多种药物(如洋地黄、吗啡、四环素等)和疾病(如尿毒症和恶性肿瘤)引起的

呕吐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对顽固性呃逆具有显著疗效。对晕动症无效。

3.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配合物理降温(冰袋、冰浴)应用可降低患者体温,用于低温麻醉。氯丙嗪与其他中

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机体处于这种状态,称为“人工冬眠”,有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的对因治疗争取时间。人工冬眠多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由于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广泛,所以不良反应也较多。

1.常见不良反应: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M受体拮抗症状(视物模糊、口干、无汗、便秘、眼

压升高等)和α受体拮抗症状(鼻塞、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等)。静脉注射可致血栓性静脉炎。为防止直立性低血压,注射给药后立即卧床休息2小时左右,然后缓慢起立。

2.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由于氯丙嗪拮抗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中的DA

功能减弱、ACh的功能增强而引起3种反应:

①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②静坐不能:患者表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③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出现在用药后第1天至第5天。由于舌、面、颈及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可出现强迫

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

以上3种反应可用减少药量、停药来减轻或消除,也可用抗胆碱药以缓解。

此外,长期服用氯丙嗪后,部分患者还可引起一种特殊而持久的运动障碍,称为迟发性运动障碍(停药后仍长期不消失)。

3.精神异常:氯丙嗪本身可以引起精神异常,如意识障碍、萎靡、淡漠、兴奋、躁动、消极、抑郁、幻觉妄

想等,应与原有疾病加以鉴别,一旦发生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4.惊厥与癫痫:少数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局部或全身抽搐,脑电有癫痫样放电,有惊厥或癫痫史者更易发生,

应慎用,必要时加用抗癫痫药物。

5.过敏反应:常见症状有皮疹、接触性皮炎。少数患者出现肝损害、黄痘,也可出现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

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低血压休克,多见于年老伴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心

电图异常,心律失常。长期用药还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性功能障碍(阳痿、闭经)。

7.急性中毒:一次吞服大剂量氯丙嗪后,可致急性中毒,患者出现昏睡、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并出现心肌

损害,如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P-R间期或Q-T间期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此时应立即对症治疗。

禁忌症

氯丙嗪能降低惊厥域,诱发癫痫,有癫痫及惊厥史者禁用;青光眼患者禁用;乳腺增生症好乳腺癌患者禁用;对冠心病患者易猝死,应慎用。

28.吗啡(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P159

药理作用及机制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作用:具有亲爱广大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钝痛作用大于

间断性锐痛,对神经疼痛效果差。椎管内注射可产生节段性镇痛,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2)镇静、致欣快作用:能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产生镇静作用,提高对疼痛的耐

受力。还可以引起欣快作用,表现为满足感好飘然欲仙等,对已经适应慢性疼痛的患者不显著或引起烦躁不安,机制尚不明。

(3)抑制呼吸:治疗量即可引起抑制呼吸、减慢呼吸频率、降低潮气量、减少每分通气量。其中呼吸频率减慢

尤为突出,并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急性中毒时可减慢至3~4次/分。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于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及酒精合用加重给呼吸抑制。

(4)镇咳:直接抑制核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机制尚不明了。

(5)缩瞳;可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收缩瞳孔括约肌,缩小瞳孔。澳门飞中毒时瞳孔极度收缩为针尖状模

式中毒的特征。治疗量可降低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6)其他中枢作用:调节体温中枢,短期略降低体温,长期使用升高体温;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

心和呕吐;降低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浓度。

2.平滑肌

(1)胃肠道平滑肌:减慢胃蠕动,延迟胃排空,提高胃窦及十二指肠上部的张力,易致食物返流,减少其它药物的吸收;提高小肠大肠平滑肌张力,减弱推进性入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促进水分吸收增加,并抑制消化腺分泌;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加之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减弱便宜和排便反射,易引起便秘。

(2)胆道平滑肌:引起胆道奥迪括约肌痉挛性收缩,15分钟内但总压升高10倍,持续2小时以上。提高胆囊内压,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

(3)其他平滑肌:降低子宫张力,延长产妇分娩时程;提高膀胱外括约肌和膀胱容积,引起潴留;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加重哮喘。

3.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降低外阻,患者由仰卧位转为直立时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轻度降低心室耗氧量好左心室舒张压。能模拟缺血性预适应对心肌缺血的保护左右。抑制呼吸积蓄CO2,增加脑血流,增高颅内压。

4.免疫系统

对免疫系统又抑制作用,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因子分泌减弱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抑制HIV 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

机制

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共同组成集体的抗痛系统。阿片肽类是同时通过直接抑制源自脊髓角的痛觉上行传入通路和激活源自中脑的痛觉下行控制环路来实现镇痛作用。吗啡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模拟模拟内源性阿片肽对痛觉调控功能实现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1.疼痛: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均有效,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和晚期癌肿的疼

痛;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心肌梗死引起的绞痛;对神经压迫性疼痛疗效较差。久用易成瘾,诊断未明前慎用。

2.心源性哮喘:静脉注射可缓解左心衰竭突发急性水肿所致呼吸困难患者的气促和窒息感;镇静作用可以消

除患者负面情绪;减轻过度的反射性呼吸兴奋,利于利于心源性哮喘的治疗。伴有休克昏迷肺部疾患好痰液过多禁用。

3.腹泻:减轻症状用阿片酊或樟脑酊;伴有细菌感染应同时使用抗生素。

不良反应

1.常见: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少、排尿困难、胆道压力上高甚至绞痛、直立性低血压好免疫抑制。偶见烦躁不安。

2.耐受性及依赖性:耐受性:长期使用需加大药量才能达到原来疗效;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甚至意识丧失,出现病态人格,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出现成瘾性。

3.急性中毒:昏迷,深度呼吸抑制,极度瞳孔缩小,常伴有血压下降、严重缺氧以及潴留。呼吸麻痹致死是主要原因。

禁忌症

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期妇女止痛。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颅脑损伤所致颅内压增高、肝功能严重衰退患者、新生儿及婴儿禁用。

29.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药理作用特点,作用机制);P169

药理作用特点

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程.

3.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4.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

5.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6.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7.毒副作用明显。

作用机制

1.抗炎作用:抑制体内COX的生物合成。以及抑制PG合成。抑制某些细胞粘膜分子的活性表达。

2.镇痛作用:抑制PG合成从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致痛作用。能进入脂质双层,阻断信号转导,从而抑制疼痛。

3.解热作用:抑制丘脑PG生成而发挥解热作用。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降温机制。

4.其他:抑制环氧化酶而对血小板聚集发挥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30.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P172

药理作用及机制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阿司匹林又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环境关节炎

症状。机制:代谢产物水杨酸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

2、影响血小板功能:低浓度阿司匹林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

化酶,减少血栓素A2(TX A2)的生成,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高浓度阿司匹林能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前列环素(PG I2)合成,促进血栓合成。

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可作为急性风

湿热的鉴别诊断依据。

2.抗凝作用: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房颤、人工心脏膜瓣、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3.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学)的治疗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时所以剂量较小,短期应用时不良反应较轻,抗风湿剂量大,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且重。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口服引起上腹不适、恶、呕吐。血药浓度高也可致恶心及呕吐。较大剂量可引起胃

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加重原有溃疡患者症状。

2.加重出血倾向:抑制血栓素A2(TX A2)合成,抗凝血。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

可用维K预防。

3.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会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视力、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严

重者出现过度呼吸、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某些患者还会诱发哮喘,称“阿司匹林

哮喘“。

5.瑞夷综合征: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是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

夷综合征)。

6.对肾脏的影响:对少数人,尤其是老年人及伴有心、肝、肾损害的患者,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

受损。

禁忌症

1.溃疡患者

2.严重肝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患者、产妇孕妇禁用。

3.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4.病毒感染患儿。

5.老年人及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3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P193

根据油耗舞蹈主要作用通到和电生特点,分为四大类:

Ⅰ类钠通到阻滞药;

Ⅰ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Ⅳ类钙通到阻滞药:维拉帕米、地尔硫?

32.卡托普利的作用机制;P205

卡托普利含有-SH基团,可以和zn2+结合,直接抑制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AngⅡ生成,同时抑制缓肽降解,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同时由于缓激肽的介导,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与高血压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3.维拉帕米(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P258、P199

药理作用及机制

对激活状态和失活状态的L型钙通道均匀阻滞作用,也抑制I kr钾通到。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缺血时心房、心室和蒲肯野纤维的异常自律性,减少或消除后除极所致触发性活动;减慢房室结传导,可终止房室结折返,减慢心房扑动、颤动时的心室率;延长窦房结、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

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律失常,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不良反应

口服:便秘。腹泻、头痛、瘙痒。

静脉给药:血压下降、暂时窦性停搏。

禁忌症

二三度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患者禁用;老年人、肾功能低下者慎用。

34.奎尼丁的不良反应;P195

不良反应

30~50%患者出现腹泻,最常见;加重奎尼丁所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血浆奎尼丁水平过高,会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物模糊等。

奎尼丁的心脏毒性较高,可致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扩张血管、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

35、呋塞米、氢氯噻嗪(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

呋塞米:袢利尿药高效能利尿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

药理作用与机制:①利尿:尿量增加,Cl、K、Na、Mg、Ca排泄增加;利尿作用的分子机制是特异性地与Cl 结合位点结合而抑制分布在髓袢升支管腔膜侧的Na(钠离子)-K(钾离子)-2Cl(氯离子)共转运子,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②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管对血管收缩因子(如血管紧张素II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加引起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类生成,以及对动脉阻力血管产生钾离子通道开放的作用有关。③扩张小动脉,可能与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有关。(以上均为离子)

临床应用:①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②其他严重水肿;③急、慢性肾衰竭(不延缓肾衰竭进程);④高血钙症;

⑤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氢氯噻嗪:噻嗪类及类噻嗪类利尿药中效能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

药理作用与机制:①利尿作用,增强NaCl和水的排出,产生温和持久的利尿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②抗利尿作用;(能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其抗利尿作用机制不明。③降压作用;机制:用药早期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而降压,长期用药则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而产生降压作用。

临床应用:①水肿;②高血压;③肾性尿崩症等;

36.一线抗高血压药分类、代表药;

①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

②钙通道阻滞剂(CCB):硝苯地平。

③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

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经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氯沙坦(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37.强心苷(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强心苷:治疗心力衰竭药物

药理作用及机制:一正二负三利尿

1、对心脏的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机制: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强心苷受体)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导致钠泵失灵,使细胞内Na量增多,又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 使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增加,心肌收缩加强。

②负性传导作用、负性频率作用;负传导机制:强心苷因改善心功能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及其对迷走神经中枢的兴奋作用,可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负频率机制:应用强心苷后心搏出量增加,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使心率减慢。强心苷减慢心率的另一个机制是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故强心苷过量所引起的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对抗)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作用:中毒剂量的强心苷可兴奋延髓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还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明显地增加交感神经冲动放送,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

利尿作用。强心苷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主要原因是心功能改善后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此外,强心苷可直接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排出,发挥利尿作用

4、对血管的作用:能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上升。

临床应用:①治疗心率衰竭;②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1、心脏反应:使强心苷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良反应;①快速性心律失常;②房室传导阻滞;③窦性心动过缓; 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以及腹泻;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有眩晕、头痛、失眠、疲倦和谵妄等症状以及视觉障碍;视觉异常通常是强心苷中毒的先兆,可作为停药的指征。

38.维生素K拮抗药;(属于抗凝血药—凝血酶抑制药)p264

具有拮抗维生素K的药物为香豆素类抗凝药,包括华法令;

体内过程:华法令口服吸收后几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理作用及机制:抗凝作用;机制:香豆素类为维生素K拮抗药,抑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使血浆中游离香豆素类浓度升高,抗凝作用增强。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维生素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生成,增强香豆素类作用。

Tip:香豆素类药物,如华法令体外无抗凝作用,仅在体内发挥抗凝作用。

39.硝酸甘油(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抗心绞痛药(p253)

基本药理作用:松弛平滑肌(对血管平滑肌效果最显著);

血管平滑肌舒张机制:硝酸甘油外源性提供NO,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和其他组织内的cGMP(环磷鸟嘌呤核苷)增多,引起血管舒张。

药理作用及机制:p254

降低心肌耗氧量;机制:①硝酸甘油明显舒张静脉血管,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降低,耗氧量减少;②硝酸甘油明显舒张动脉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后负荷下降,耗氧量减少;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机制:硝酸甘油选择性舒张冠脉和侧支,使冠脉血流量增大,同时促进血液重新分布,致使缺血区血流量增加;

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机制:硝酸甘油扩张静脉血压,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内压;扩张动脉血管,降低心室壁张力,从而增加了心外膜向心内膜的有效灌注压,有利于血液从血液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缺血区。

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机制:硝酸甘油释放NO,促进内源性的PGI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对心肌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临床应用:①舌下含服能迅速缓解各种类型心绞痛;②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可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不良反应:多数是由其血管舒张作用所引起的;①引起暂时性面颊部皮肤潮红、搏动性头痛、眼内血压升高(青光眼、颅内压高者禁用);②剂量过大可使血压过度下降;③超剂量时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④出现耐受性;

40.肝素(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抗凝血药—凝血酶间接抑制剂(p260)

药理作用及机制:1、抗凝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①肝素存在时,肝素分子与抗凝血酶Ⅲ(AT-Ⅲ)赖氨酸残基结合形成形成可逆性复合物,使AT-Ⅲ构型改变,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

②还可能与激活肝素辅助因子Ⅱ和促进纤溶系统激活等途径有关。

调血脂作用;机制: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脂蛋白脂酶,水解血中乳糜微粒和VLDL;

抗炎作用;机制:抑制炎性介质活性和炎症细胞活动;

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可能通过抑制凝血酶产生的间接作用。

临床应用:①血栓栓塞性疾病;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体外抗凝。

41.氨茶碱(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p292)

药理作用及机制:1、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其作用机制主要是:①抑制磷酸二酯酶(PDE),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及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增加,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②阻断腺苷受体;③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④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⑤增强膈肌收缩力并促进支气管纤毛运动。

2、强心作用;机制: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3、利尿作用;机制: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

4、利胆作用;机制:松弛胆道平滑肌,解除胆管痉挛。

临床应用:①支气管哮喘;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③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42.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p300)

1、抗酸药:碳酸钙、氢氧化镁、三硅酸镁、氢氧化铝

2、抑制胃酸分泌药:

①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XX 替丁)

②H+-K+-ATP 酶抑制药:奥美拉唑(XX 拉唑)

③M 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

④胃泌素阻断药:丙谷胺

胃粘膜保护药:米索前列醇

抗幽门螺杆菌药: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和甲硝唑

43.硫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P340

①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药物本身作为底物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氧化,进而影响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所以本类药物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效,起效慢。

②抑制外周组织的4T 转化为3T

丙硫氧嘧啶能够迅速控制血清中生物活性较强的3T 水平,故在重症甲亢、甲状腺危象时,该药可列为首选;

而甲巯咪唑的这种作用相对较弱。

③减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

硫氧嘧啶减少心肌、骨骼肌的β受体数目,降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而减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

④免疫抑制作用

甲亢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有关,硫脲类药物轻度抑制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TSI )水平。因此,该类药物除了能控制高代谢症状外,对甲亢病因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4.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P329

?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在生理剂量下主要是对机体的物质代谢产生影响,在超生理剂量(药理剂量)时还发挥除了代谢作用外的其他药理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机制是: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③减慢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有利于丙酮酸和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在肝脏和肾脏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来源。

(2)蛋白质代谢:加速胸腺、肌肉、骨等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尿中氮的排泄,造成负氮平衡;大剂量糖皮质激索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故长期用药可影响生长发育和延缓伤口愈合。

(3)脂肪代谢:促进分解,抑制合成。使脂肪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

(4)水和电解质代谢:①保钠排钾;②利尿;③抗VD 作用,抑制钙的吸收和重吸收,促进尿钙排泄,长期用药将造成骨质脱钙。

2.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各种原因所致类症反应均有效。

(1) 炎症早期:抑制渗出,缓解症状,改善全身状况。

(2) 炎症后期:抑制毛细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的形成,减轻后遗症。

抑制炎症体征的同时,也降低机体防御功能,所以感染性炎症要与抗生素合用,不然会导致感染扩散。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作用于免疫过程中多个环节

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

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2)抗过敏作用

4.抗休克作用

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特点:外周血管痉挛)

5.其它作用

(1)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为允许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增强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血糖升高作用等。

(2)退热作用

用于严重的中毒性感染,常具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

(3)血液与造血系统

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使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却降低其功能。(4)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大剂量应用可致儿童惊厥。精神病患者和癫痫患者宜慎用。

(5)骨骼

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时可出现骨质疏松,特别是脊椎骨。

(6)心血管系统

糖皮质激素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可以增加血管壁肾上腺受体的表达。

?临床应用

严重感染或炎症

(1)严重急性感染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同时伴有休克者,可用作辅助治疗。(用足抗生素)

(2)抗炎治疗及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减轻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及粘连、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2.免疫相关疾病

(1)自身免疫病对于多发性皮肌炎,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药。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不宜单用

(2)过敏性疾病治疗主要应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抗组胺药物,严重的采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3)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3.抗休克治疗

(1)对于感染中毒性休克,早、短、大量突击应用。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后使用,并在撤去抗菌药物前停药;

(2)对于过敏性休克,可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

(3)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在补液、补血、纠正电介质紊乱效果不佳时合用;

(4)对于心源性休克:针对病因治疗。

4.血液病多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非淋效果差

5.局部应用(治标不治本)

6.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的患者。(阿狄森氏病又称艾迪生病)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又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是指长期过量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的紊乱。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变薄、多毛、水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等,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2)诱发或加重感染

(3)消化系统并发症

可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肠黏膜的抵抗力,故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长期应用,由于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6)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原异生,降低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

(7)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

(8)对妊娠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使用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9)其他

有癫痫或精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2.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停药时药缓慢减量

(2)反跳现象: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有症状的复发或恶化。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减量停药。

(3)糖皮质激素抵抗

?禁忌症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角膜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麻疹、真菌感染等禁用;严重的精神病(过去或现在)、癫痫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45.胰岛素(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P344

?药理作用

胰岛素主要促进肝脏、脂肪、肌肉等靶组织糖原和脂肪的储存。

1.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使其利用率增加。

2.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并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而降低血糖。

3.加氨基酸的转运和核酸、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减少肾血流,在伴发相应疾病时应予充分注意。

5.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降低血钾浓度。

?临床应用

注射用普通胰岛素制剂仍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重要药物。

①1型糖尿病;②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③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者;④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⑤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⑥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合用可促使钾内流。

?不良反应

低血糖症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由胰岛素过量所致

过敏反应由动物来源的胰岛素引起

胰岛素抵抗(耐受性)

①急性型:多因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所致。正确处理诱因,调整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加大胰岛素剂量,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②慢性型

脂肪萎缩

多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

46.双胍类药物的作用特点;P348

①作用时间短,二甲双胍2/1t约1.5h

②在体内不与蛋白结合,不被代谢,大部分原形从尿中排出

③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

④降低葡萄糖在肠的吸收及糖原异生

⑤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⑥是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尤适用于肥胖及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47.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P364

产生灭活酶①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对氨基苷类抗生素耐药

③其它酶类细菌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

细菌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素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阻止抗菌药物进入菌体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48.青霉素G的作用机制;P36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①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②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49.喹诺酮类抗菌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P400

?药理作用

广谱杀菌药

①DNA回旋酶,是喹诺酮类抗革兰氏阴性菌的重要靶点。

一般认为,DNA回旋酶的A亚基是喹诺酮类的作用靶点,形成酶-DNA-药物三元复合物而抑制DNA回旋酶的切口活性和封口活性,达到杀菌作用。

②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药物抗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靶点。通过它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临床应用

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与其它类别的抗菌药之间较少交叉耐药等特点。

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环丙沙星是铜绿假单胞菌行尿道炎的首选药

②呼吸道感染

③肠道感染与伤寒

④骨、关节和软组织感染

5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P388

(1)对各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2)氨基苷类抗生素时快速的静止期杀菌药,其杀菌特点是

①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

②仅对需氧菌有效,且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对厌氧菌无效;

③PAE(抗菌后效应)长,且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

④具有初次接触效应,即细菌首次接触氨基苷类时,能被迅速杀死;

⑤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抗菌后效应: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短暂时间后,药物浓度即逐渐下降,低于MIC(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人体内可能没有此种药物了,但病菌还是不能嚣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