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 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马哲 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马哲  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马哲  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选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握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C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A 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的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6.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B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联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C )。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8.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B )。

A 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B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发展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答案:1A 2A 3C 4B 5C 6B 7C 8B 9B 10D

二、多选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BC )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BCD )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BCD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除了经济领域外还有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ABD ).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5.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BD )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6.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ABD )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7.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BCD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行劳资合作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由于( ABCD )。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9.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 ).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ABCD ).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ABC 2ABCD 3ABCD 4ABD 5ABD 6AB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三、辨析题(先判断,后分析。)

1.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3.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消失了。(×)

4.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四、思考题

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3、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马克思概论复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消失 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所有人的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多项选择题 l.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 A.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的实践 D.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2.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 )。 A.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B.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C.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D.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2.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四、论述题 论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三、简答题 1.无产阶级革命是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2.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 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 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xx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哪个人写作的() 得分/总分 A. 马布利 B. 摩莱里 C. 康帕内拉 D. 托马斯·莫尔 2单选(2分)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 得分/总分 A. 康帕内拉等人 B. 托马斯·莫尔等人 C.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D. 马布利、摩莱里等人 3单选(2分) 在下列空想社会主义者中,谁提出用“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进行过组建

“法郎吉”的试验() 得分/总分 A. 圣西门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康帕内拉 4单选(2分)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存在下列哪个缺陷()得分/总分 A. 没有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B. 没有发现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 C. 没有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 D. 没有发现公有制的优越性 5单选(2分)

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它们之所以不成熟是有其原因的,哪一个没能正确说明这个原因() 得分/总分 A. 没能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 B. 没能找到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C.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D.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不够坚决 6单选(2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直接思想来源是() 得分/总分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D. 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7单选(2分)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时约500年,期间发生了两次重大飞跃,一次是从空想到科学飞跃,

另一次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下面哪个选项标志着第二次飞跃的发生()得分/总分 A. 巴黎公社革命 B. 十月革命 C. 二月革命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8单选(2分) 哪一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得分/总分 A. 1848年 B. 1864年 C. 1872年 D. 1871年 9单选(2分) 巴黎公社革命是哪一年爆发的()

大学马克思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讲世界是什么:世界的物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答案:C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答案:A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答案:C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A 5、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6、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实证的唯物主义 答案:C 7、将物质归结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观点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近代唯意志主义的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D 8、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答案:C 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一定条件下的运动 B、静止是一定条件下的静止 C、运动和静止都是无条件的 D、无条件的绝对运动与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D 10、“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说明人的本质是()。 A、直立行走改变了人体结构 B、劳动生产获得了衣食住行资源 C、在社会实践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 D、来源于自然界又回归到自然界 答案:C 1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观点是()。 A、自然界具有客观实质性 B、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质性 C、人高于动物,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D、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答案:D 1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A、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A 13、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A、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答案:A 1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巳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第四章 作业及答案

第四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 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张国焘 D.毛泽东 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B、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C、段祺瑞的西原大借款 D、张勋导演的复辟 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 8、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D、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9.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 的组织。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 10.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武汉工会 D.长沙工会 11.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D.湖南衡山县白果 1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A.《新青年》创刊号上 B.中共“一大”会议上 C.中共“二大”会议上 D.中共“三大”会议上 13.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B.C.“二七”罢工后 D.中共“三大” 14.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改组 C.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中共“三大”的召开 15. 1925年5月,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浪潮。 A.国民党一大 B.成立黄埔军校 C.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D.五卅运动 16.北伐战争针对的军阀是()①吴佩孚②孙传芳③张作霖④段祺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中共二大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十六字纲领 18.国民革命时期在农村掀起大革命风暴的中心是()。 A、湖南 B、江西 C、广东 D、湖北 19.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的历史事件是() A.“四〃一二”政变 B.马日事变 C.夏斗寅叛乱 D.“七〃一五”政变 20.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是() A.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 B.要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 C.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D.要制定彻底的革命纲领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 D 3. C 4. A 5. B 6. A 7. D 8. C 9. B 10.A 11. C 12. C 13. D 14. A 15. D 16. A 17. C 18.A 19.D 20.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六章参考答案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练习本上参考答案 简答题 1、简述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293-297) 答:(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①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的原因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 2、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P265) 答: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上述五大特征,前两个特征是垄断资本在国内的统治,后三个特征则是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P273) 答: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源有:(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P272) 答:(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P272) 答:(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3)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C.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D.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劳动产品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D.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马哲题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第一部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3.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 1.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单选题: (一)单选题第一部分 1.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6.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D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人皆有之 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 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6章练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闵采尔的“千载太平之国”为主要代表的属哪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A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C A.对过去社会作出了天才的反省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B)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共产主义原理》D.《资本论》 5、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6、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B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7、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0、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 A.两大阵营的形成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1、两极终结的标志是B A.两德统一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的强大 12、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A)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 A 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二元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发展的实质的是(D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 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