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科版-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鲁科版-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鲁科版-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鲁科版-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鲁科版-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郑州十六中赵亚梅

教材分析:

本节《硫的转化》位于教材第三章的第三节。在学习了前面两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以介绍钠和氯气为例)既有理论知识的

应用又有方法的指导,学生已整体上对如何学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章所在位置恰倒好处,并且学生在学习硫元素以前,已经学习了碳、氮两种元素,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学习硫元素。

这部分内容包含两点:

(1)“自然界中的硫”——通过火山喷发,介绍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使学生对硫元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点内容要求层次低,只需通过一些资料介绍或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对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

(2)“认识硫单质”——通过对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研究,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了解硫单质转化为其他含硫化合物的方法。硫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是重点,可以采用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总结——实例应用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习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以及含硫物质的主要来源;

2.认识硫的物理性质,从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能列举出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硫的物理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预测、实验、分析、归纳、结论等探究过程的经历,体验探究的喜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硫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图片展示,引入新课[引入] 这是我国古代炼丹家

炼丹的一幅图片,炼丹术在中

国由来已久,在炼丹中要使用

到两种重要的化学物质—水

银和硫磺,今天我们一起来探

究其中一种重要的物质——

硫的性质。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聆听教

师的讲解。

明确学

习任务,

激发学

生学习

的热情

和兴趣。

了解自

然界中存在的含硫物质及其[提问] 自然界中有哪些含硫

元素的物质,它们又以什么样

的形态存在?

[思考、讨论]:硫磺、二氧

化硫、硫化氢还有硫酸、亚

硫酸、硫酸盐。

[总结]:在自然界中硫有两

种存在方式:游离态和化合

了解自

然界中

存在着

含有不

同价态

存在的形态。态。硫元素

的物质。

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提问]自然界中的含硫化合

物是怎样产生的?

[介绍]火山喷发时熔岩喷涌、

浓烟滚滚,不仅释放出巨大的

能量,而且产生许多含硫元素

的气体,在火山口还有单质硫

生成。这是硫单质及含硫化合

物的来源之一。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火山爆发。

火山喷发时,部分硫转化

成硫化氢气体,部分硫转化

成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

气体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比

较短,当有氧气、水蒸气、

阳光等存在时,二氧化硫被

氧化成三氧化硫。二氧化硫

和三氧化硫溶于水,分别生

成亚硫酸和硫酸。在地下裂

缝中,熔融态的硫与含有铁、

砷、汞等元素的物质反应形

成矿物。暴露于地球表面的

多种含硫矿物,受到空气中

氧气和水蒸气的作用,生成

新的物质如石膏、芒硝等。

为下节

课学习

不同价

态硫元

素的转

化奠定

基础。

探究活动展开:认识硫单质。[过渡]这些是自然界含硫物

质的转化,由于转化缓慢,数

量稀少,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硫

元素的需求,因此在实验室进

行硫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功能

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从而引

入本堂课的重要内容——硫

单质的性质。

对课堂实验探究充满兴趣和

好奇,跃跃欲试。

进一步

明确学

习任务.

探究活启发同学们从物理性质和化[物理性质探究]根据老师所通过学

动展开:硫单质的物理性质的探究。学性质两方面对硫进行研究.

1.探究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 硫在酒精和二

硫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师生总结]硫单质是一种黄

色或淡黄色的固体;很脆,易

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

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熔点

和沸点都不高。

[思维点拨]在硫的熔融实验

中除了我们观察到的硫在形

态上的变化,还存在着硫的不

同单质间的转化。

给的屏幕提示,同学们四人

一组进行观察,内容包括:

1.观察试管中硫粉的颜色

和状态

2.向装有硫粉的试管中加

水,了解硫在水中的溶解

情况

3.一只装有硫粉的试管放

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

象。

实验完毕,学生总结物理性

质.

[思考] 硫的同素异形体—

—斜方硫和单斜硫。

生亲自

观察实

验了解

硫的物

理性质,

并进一

步巩固

同素异

形体的

概念。

探究活动准备:硫单质的化学性质的预测。[提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有哪些?如何研究硫的化学

性质?

[类比预测]启发同学将硫与

学过的其它非金属单质类比,

预测硫可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回答] 研究物质性质

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分类.

比较等方法。

根据硫为非金属单质进行

预测:硫既可以和金属反应,

又可以和非金属反应。

引导学

法,学会

化学思

维方式。

根据学

过的物

质预测

未学物

质的性

质。

探究活动展开:硫单质的化学性[演示实验2] 铁与硫反应

把研细的硫粉和铁粉按照一定

比例混合,在石棉网上堆成一定的

形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

[思考]

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总结实

验现象:铁与硫反应火星冒

出,整个反应成红热状态,

并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物

质。

通过对

实验的

观察和

分析,使

学生领

质的实验探究—硫与金属反应。1.反应开始后就把玻璃棒移

开,为什么反应仍然进行?

2.如何验证反应产物是三价铁

还是二价铁?

3.反应体现了硫的什么性质?

4.对比金属铁与氯气、硫反应

时的产物,比较氯气与硫氧化

性的强弱。[练习] 写出硫与

铝、硫与钠、硫与铜的反应方

程式

[讨论回答]

1.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2.滴加KSCN溶液检验。

[结论] Fe + S = FeS

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硫是氧化

剂,体现了硫的氧化性。

[思考讨论]

2Fe + 3Cl2=2FeCl3

[得出结论]硫的氧化性不如

氯气强,硫是一种弱氧化剂,

只能将变价金属氧化成低

价。

悟到硫

具有氧

化性。从

而进一

步与氯

气的氧

化性进

行比较。

培养学

生类比、

分析、归

纳、综合

的能力。

探究活

动展开:硫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硫与非金属反应。[演示实验3]

硫与氧气的反应:取少量的

硫粉置于玻璃燃烧匙中,将硫

粉加热到融化状态,迅速伸入

低部有少量水的氧气集气瓶

中。

[思考] 反应体现了硫的什么

性质?

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总结实

验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成

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产生.

[思考讨论]

S + O

2 =

SO

2

[得出结论] 硫除了具有弱

氧化性还具有还原性.

通过该

反应使

学生了

解到硫

不仅具

有氧化

性还具

有还原

性。进一

步开拓

学生的

思维。

小结硫单质的化学性质[思考]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探

究,请同学从化合价的角度思

考,为什么单质硫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讨论回答]单质硫是零价

的,处于中间价态,而硫的

最低价是负二价、较高价态

正四价、最高价是正六价,

零价的硫可以向这些价态转

化,因此既具有氧化性又具

有还原性。

突出本

节课的

重点内

容:单质

硫既有

氧化性

又有还

原性,也

就是硫

既能和

金属反

应又能

和非金

属反应

的原因。

了解硫在生活中的用途[提问]通过学习完硫的性质,

硫都有哪些用途呢?

[师生总结]1、用于制造硫酸、

化肥、火柴及杀虫剂等。

2、用于制造火药、烟花爆竹

等。

3 、添加入天然橡胶中,增加

其耐磨性和弹性,用于制造轮

胎、胶管等。

[回答]有的同学说硫可以制

火药,有的同学说可以生产

硫酸,有的同学说在橡胶生

产中也是用到了硫。

结合理

论知识

联系生

活实际。

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是一种淡黄色能溶解于

水的固体;

B.硫在自然界中仅以化合态

存在;

C.硫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D.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

二氧化硫

2.下列物质间的反应中,硫

表现出还原性的

是()

A.硫与氢气

B.硫与氧气

C.硫与铁

D.硫与钠

通过习

题对所

学的知

识进行

检验,总

结.

作业

布置

P93:练习与活动1、2

板书设计:

第三节硫的转化(第一课时)

一、自然界中的硫

1、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2、认识硫单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a.与金属的反应: Fe + S = FeS

b.与非金属的反应:S + O

2 =

SO

2

3、硫的用途

高一物理必修一复习纲要鲁科版

专题一:运动学 1.质点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 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有向线段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率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1m/s=3.6km/h )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平均速率为总路程比总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结合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 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 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 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 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 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 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 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 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

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通过谈论吃水果时的各种 口感,说出水果中含有糖、 水、酸性物质等。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体 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着分析龙胆紫溶液溶 于水的原因。 思考,并说出细胞内的物 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 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 的功能。 请同学们谈论一下吃水 果时都有什么口感,推测 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 些物质。对同学们的回答 表示肯定。 说明这些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龙胆紫溶液滴 入清水中。 结合课件,从分子、原子 水平对溶液的扩散现象 进行解释。细胞中的糖、 水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 成的,细胞中除了糖、水 以外,还有其他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细胞外的 物质与细胞内的物质是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最后一节内容。也就是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后的一节。在统观初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自己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活》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有机物、无机物、细胞膜的作用、能量转换器、受精卵、遗传信息等,这几乎是整个初中生物学内容的概述。鉴于此,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学习《细胞的生活》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就像一个电视剧的序幕,精彩的、主要的情节会在今后的节次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如何转换能量,受精卵怎样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等。而本节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认识、知道这些概念而已。 《细胞的生活》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教学中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学生接受困难主要有三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类。(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3)遗传物质。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并辅之以课件。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从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来复习引入。 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动物、植物细胞异同点的两道选择题,来达到强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二级概念。 教学中的第一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的内容,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尝试区分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这是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至于什么是有机

细胞的生活教案一

细胞的生活教案一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细胞的生活 九江市同文中学帅卫华 教学设计说明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了活动、实验探究等方式,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出发,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直观教学。 为了实现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让学生对直观现象进行深入探究。采用探讨式学习,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将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具有与生物相似的特征。从细胞的角度认识生命的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介绍细胞中的物质,由此引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其次阐明能量的形式及能量可以转换,细胞质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最后,介绍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二)学情分析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细胞各结构具有的功能”的学习渴望。对人类自身活动规律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对“细胞生活规律”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常见生活现象和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论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2)学生能知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通过举例,学生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了解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能说出多莉与三只母羊之间的关系。 (5)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一)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一部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基本概念辨析 1.质点的概念---------实际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属于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因素时。 例题1: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做质点处理的是: A.自转中的地球 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 C.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 D.在冰面上旋转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例题2:某校高一部分学生分别乘甲、乙两辆汽车去参加社区劳动实践,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甲车内的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问参考系,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乙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驶 D.甲车、乙车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行驶 3.位移与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出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例题3从5m高处落下一个小球,它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2m高处被接住,则在全段过程中: A.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小球的位移为2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小球的位移为4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对应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一个时刻。 例题4: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位公认的“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记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案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 能量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 ①细胞中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能量转换作用。 ②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及其转换。 三、教学难点: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能量转换作用。(学生对于微观抽象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四、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提出的生物现象作出讨论: 1、生物体能由小变大 2、庄稼需要浇水,施肥;动物需要喝水,吃食物……得出结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三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1、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2、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A、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问题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1、吃西瓜或苹果时,有什么感觉(水、糖、酸……) 2、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淀粉) 3、动物油(脂类) 得出: B、细胞内物质的分类: 小分子(一般不含有碳)如无机盐、水、等——无机物 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如糖、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 实验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 用浸软的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留下的灰就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而烧掉的就是有机物,水在这过程中蒸发掉了。

细胞的生活教案一

细胞的生活教案一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细胞的生活 九江市同文中学帅卫华 教学设计说明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了活动、实验探究等方式,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出发,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直观教学。 为了实现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让学生对直观现象进行深入探究。采用探讨式学习,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将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具有与生物相似的特征。从细胞的角度认识生命的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介绍细胞中的物质,由此引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其次阐明能量的形式及能量可以转换,细胞质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最后,介绍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二)学情分析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细胞各结构具有的功能”的学习渴望。对人类自身活动规律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对“细胞生活规律”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常见生活现象和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论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2)学生能知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通过举例,学生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了解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能说出多莉与三只母羊之间的关系。 (5)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高一必修一鲁科版物理知识点复习

1、质点(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 1)位移图象(x-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就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就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与线粒体等结构与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与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以及细胞核就是遗传信息库。“物质就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就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就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就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与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

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就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与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就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瞧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就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就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与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与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就是通过叶绿体与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就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乌市二十九中学燕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主要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讲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体现了生物体在不同结构水平的一致性。从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本节教材从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到物质的进出,再到物质变化、能量转换和遗传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阐明细胞的生活。这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教材内容抽象、容量大,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教学难度较大,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利用生活中常见事例进行知识的迁移,化难为易,降低教学难度,达到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索生物奥秘。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储备。但是,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而且抽象:比如分子、能量的转换,克隆、遗传信息等。本节课通过教师从各种媒体中获得图片等资料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分析,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对课堂的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描述克隆羊的科学技术过程并得出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2.能力目标: (1)养成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获取抽象知识的能力;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克隆羊、DNA是遗传物质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2)逐步树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的生物学观点; (3)体验民族自豪感和珍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 (1)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理解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案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 量教案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 ①细胞中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能量转换作用。 ②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及其转换。 三、教学难点: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能量转换作用。(学生对于微观抽象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四、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提出的生物现象作出讨论: 1、生物体能由小变大 2、庄稼需要浇水,施肥;动物需要喝水,吃食物……得出结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三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1、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2、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A、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问题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1、吃西瓜或苹果时,有什么感觉(水、糖、酸……) 2、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淀粉) 3、动物油(脂类) 得出: B、细胞内物质的分类: 小分子(一般不含有碳)如无机盐、水、等——无机物 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如糖、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 实验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 用浸软的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留下的灰就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而烧掉的就是有机物,水在这过程中蒸发掉了。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鲁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含模块综合测试题,共6套 阶段验收评估(一)运动的描述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6~8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不全得3分,选错不得分) 1.2015年11月18日,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了最新的X-101巡航导弹对叙利亚进行了轰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析该导弹的形状时,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B.研究该导弹的飞行时间时,不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C.研究该导弹滑行过程中经过某标示物的时间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D.分析该导弹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解析:选C分析该导弹的形状时,其大小和形状不能被忽略,A错误;研究该导弹的飞行时间时,导弹的大小远小于飞行距离,可以把它看成质点,B错误;研究该导弹滑行过程中经过某标示物的时间时,导弹的长度即为位移的大小,不能忽略,故不能把它看成质点,C正确;分析该导弹在空中的轨迹时,导弹的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它看成质点,D错误。 2.一个人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1所示,则在这几种情况下,该人的() 图1 A.运动轨迹一样B.路程相同 C.位置变化不同D.位移相同 解析:选D在题中所述的三种情况中,人的运动轨迹不同,路程也不同,但人的始末位臵相同,故位移相同,即位臵变化相同,选项D正确。 3.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 Δt可知() A.加速度a与速度的变化Δv成正比B.加速度a与时间Δt成反比

C .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相同 D.Δv Δt 叫速度的变化率,它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析:选D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知,加速度a 等于Δv 与Δt 的比值,当Δv 一定时,加速度 a 与时间的变化量Δt 成反比,当Δt 一定时,加速度a 与速度的变化量Δv 成正比,故选项A 、B 均错;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 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选项C 错误;Δv Δt 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变 化量的比值,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选项D 正确。 4.如图2所示,F1赛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F1赛车不仅加速快,而且有很强的制动特性,可以在1.9 s 内从200 km/h 减速到0,则其制动加速度大小约为( ) 图2 A .10 m/s 2 B .20 m/s 2 C .30 m/s 2 D .40 m/s 2 解析:选C 其制动加速度a =Δv t =0-200× 1 3.61.9 m/s 2≈-29.2 m/s 2,即制动加速度的大小约为30 m/s 2, C 正确。 5.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沿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度为v 1,下山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v 1+v 22 v 1+v 22 B.v 1-v 22 v 1-v 22 C .0 v 1-v 2 v 1+v 2 D .0 2v 1v 2 v 1+v 2 解析:选D 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s =0,平均速度v -=s t =0,由于此人往返一次的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设单程为s ,则平均速率v - ′=s +s t 1+t 2=2s s v 1+s v 2 =2v 1v 2v 1+v 2 ,所以D 项正确。 6.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 ,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 ,可知( ) A .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 .这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 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解析:选ACD 速度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

细胞的生活教案一

细胞的生活 九江市同文中学帅卫华 教学设计说明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了活动、实验探究等方式,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出发,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直观教学。 为了实现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让学生对直观现象进行深入探究。采用探讨式学习,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将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具有与生物相似的特征。从细胞的角度认识生命的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介绍细胞中的物质,由此引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其次阐明能量的形式及能量可以转换,细胞质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最后,介绍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二)学情分析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细胞各结构具有的功能”的学习渴望。对人类自身活动规律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对

“细胞生活规律”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常见生活现象和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论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2)学生能知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通过举例,学生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了解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能说出多莉与三只母羊之间的关系。 (5)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种子的燃烧实验,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点。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收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研究细胞的生活是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的,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教学难点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全册

2、1《运动、空间与时间》教案 教材分析 由于本部分内容初中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所以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时间分配少一些,但侧重知识得应用。通过运动形式得对比引入,剖析大量运动与静止得相对性得生活实例来展开,扩展学生得视野,提高学生物理得兴趣,通过大量得生活与社会实例,在原认识得基础上进行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就是一种简单得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得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得参考系时,观察得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得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得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与时刻得概念以及它们得区别、知道时间得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得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得时间与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得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她学科得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参考系得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得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得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得时间与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得引入: 结合课本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得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得学习要求(二)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与参考系: (1)、各种运动:(2)、机械运动得定义:(3)、参考系得概念:教学过程:(4)、参考系得确定方法 2、空间位置得描述 3、时间得描述

(三)本节小结: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得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得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得时间与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相互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不仅关注知识得习得,更关注知识得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知识得同时,体会如何进行问题得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得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得态度,关注学科间得渗透,辨证思想得渗透。特别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得思维与处理抽象物理问题得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其中得知识。 2、2 质点与位移 学习目标: 1、知道位移得概念。知道它就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得物理量,知道它就是矢量, 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知道路程与位移得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得概念 位移得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得理解. 2.位移与路程得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二、路程与位移 三、矢量与标量 四、直线运动得位置与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2、3速度与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得概念,知道加速度就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得物理量,知道它得定义、公式、符号与单位。 2、知道加速度就是矢量,知道加速度得方向始终跟速度得改变量得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得区别. 3、知道什么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得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得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速度、速度得变化量、速度得变化率三者得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得比较、分析问题得能力.

细胞的生活课程教案

细胞的生活课程教案 课题:细胞的生活 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 ①1.概述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描述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3.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及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②通过观察电脑演示,同学间相互出竞赛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 ③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关注细胞的研究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习有关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的生活形成整体意识. 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讨论法分析法 学习内容 一、知识回顾。 情境导入:

观看有关植物的受精卵及动物受精卵分裂生长的光盘(利用微观技术展示学生深感奥秘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或动物体的过程,奇吗?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在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我们是怎样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的人体的。 二、知识索引 1.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生长、分裂 观察录像演示,回忆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 利用录像显示一个动物细胞结构及细胞生长分裂过程,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 问题: 1.细胞膜的作用;细胞膜在控制哪些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质的主要作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否一样;线粒体、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的作用;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查阅书本,小组讨论。 进行小组分工:选出问题及主要答题人。 选内容出考题,从而复习本节知识。 小组间通过游戏复习记忆细胞生活的知识。 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针对细胞的一个结构出考题。5分钟后,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2.1《运动、空间和时间》教案 教材分析 由于本部分内容初中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所以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时间分配少一些,但侧重知识的应用。通过运动形式的对比引入,剖析大量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生活实例来展开,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物理的兴趣,通过大量的生活和社会实例,在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2)、机械运动的定义:(3)、参考系的概念:教学过程:(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2、空间位置的描述

3、时间的描述 (三)本节小结: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相互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习得,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科间的渗透,辨证思想的渗透。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和处理抽象物理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其中的知识。 2、2 质点和位移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 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二、路程和位移 三、矢量和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 说课稿新人教版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一年级16——20班的生物老师,朱玉荣。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细胞的生活》。接下来,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创意、反思等六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该单元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题,第一章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题,第二章以“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为题。这节课作为第一章的结尾同时又为下一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做下铺垫,同时为第三单元第三章和第四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既然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和相应的功能特点,那么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 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因此细胞的生活也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物,一类是有机物。物质进出细胞,需要细胞膜进行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材采用类比的方式,通过汽车需要加油,人体活动需要食物实例来让学生初步理解细胞的生活也需要能量,细胞中存在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核的控制,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DNA,在它的上面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另外本节最后一段话非常重要,它既是对本节重要内容的总结,又是从“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这个视角,再次升华了学生对构成生物体基本单位的细胞的认识。 这节课在中考题中的题型是选择或填空题,分值2分左右,结合中考考点及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大量的类比及直观演示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2、通过克隆羊多利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细胞的生活的学习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使学生接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