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题

第3课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1. “世间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是()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四人是诗歌风格的了解。“诗史”是对杜甫的诗歌的描述,因为杜甫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多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描述,从他的诗中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故答案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光耀千古的诗坛

2. 秉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理念与吐蕃交往的皇帝是()

A. 唐太宗

B. 汉武帝

C. 唐玄宗

D. 武则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时期通过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故本题选A。

3.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容并蓄而且好探求”。以下所述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②长安城商贾云集……到处可见歌舞盛宴;

③演奏的乐器有西域流行的或从域外传入的羯鼓、胡琴等。

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形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所学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城商贾云集,到处可见歌舞盛宴;演奏的乐器有西域流行的或从域外传入的羯鼓、胡琴等,①②③符合唐代开放的史实;明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形式,④错误。仔细审查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4. 下列图片文物(遗址)反映了唐朝的()

A. 中外交往

B. 建筑艺术

C. 唐蕃友好

D. 民族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唐与少数民族吐蕃的和亲的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图二反映的也是唐与吐蕃友好关系的事件,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时,唐蕃订立盟约,并专门刻“唐蕃会盟碑”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唐蕃友好的见证。图三中的渤海指的是黑龙江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建立政权,后唐朝在那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所以图三反映的也是唐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图片没有涉及中外交往,也没有说道建筑,也不仅仅反映唐与吐蕃的友好。故选D。

5. 唐都长安城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布局严谨,规划合理。对长安城内“坊”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办公区

B. 手工业作坊

C. 商业区

D. 官民居住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长安城,不仅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其布局规整、严谨,城内的东市、西市是商业区,坊是百姓的居住区。故选D。

6. 唐朝的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的特点是()

A. 封闭保守、狭隘自私

B. 民族交融、中西贯通

C. 盲目模仿、不思进取

D. 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时代特色就是繁荣与开放,所以唐朝的社会习俗也是胡汉交融,不同民族、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时尚自然地融人中原,唐朝的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的特点是民族交融、中西贯通,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所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7. 唐朝时期的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可以通行,共饮谈笑唱和,这表明唐朝()

A. 社会经济发达

B. 诗歌处于黄金时代

C. 宗教政治开明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文的“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可以同行,共饮谈笑唱和”可以看出这是唐朝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的体现。ABC在题文的“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可以同行,共饮谈笑唱和”中不能体现。故选D。

8. 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如下图所示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盛唐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都江堰是秦国时期的成就,②铁犁铧是秦汉时期的成就,③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④筒车也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①②不符合题意的时间,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择D

9. 如下图是唐三彩乐俑,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农业的发展状况

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的“唐三彩乐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朝制瓷业的杰作,是世界艺术的精

品。故AC符合题意;分析题文的“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是唐朝开放的社会局面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唐三彩乐俑”与农业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从“唐三彩乐俑”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B,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唐三彩乐俑”包含的历史信息。“唐三彩乐俑”属于唐朝手工业领域的杰作,又属于艺术的杰作,还包含着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10. 文成公主长期以来受到汉藏人民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

A. 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

B. 嫁给了松赞干布

C. 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D. 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长期以来受到汉藏人民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其中,“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是唐代“诗仙”的名句。他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唐代“诗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2.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公主而建。这位密切了唐蕃关系、受到汉藏两族人民尊敬的唐朝公主是()

A. 文成公主

B. 蔡文姬

C. 王昭君

D. 金城公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成公主入藏。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布达拉宫。因为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蕃关系,受到汉

藏两族人民尊敬。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

13. 材料题: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完善.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依据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玄奘西游就是

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对外海陆

路交通发达,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4)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

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14. 材料一“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

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日本学者井上清《日本历史》材料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

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

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对外海

陆路交通发达。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

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他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中国在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方面影响了日本。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

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完善等。

点睛:唐朝时期十一注重对外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除考查遣唐使外,还会考查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奘西

行至天竺等中外交往的史实,对于今天我们的对外开放有着深刻的启示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