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普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普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日期:2006-12-14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2006年2月14日第十一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一、“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是普格县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县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142”发展思路,以构建“4333”发展格局为着力点,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千方百计谋求发展,巩固和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05年底: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381万元,比2000年增长107%,年均增长12.2%。

——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6万元,比2000年增长43.8%,年均增长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比2000年增长79.8%,年均增长12.5%。

——工业总产值完成31043万元,比2000年增长106.1%,年均增长15.6%;工业增加值完成11104万元,年均增长12.1%。

——农业总产值42120万元,比2000年增长74%,年均增长5.9%。

——农民人均纯收入1944元,比2000年增加906元,年均增长13.4%。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27239万元,比2000年增长280%,年均增长31%。

——协议引资达17亿元,到位3亿多元。

——累计解决17823贫困人口的温饱;累计改善28500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与机遇
(一)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具体体现,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必将在实现统筹、协调、和谐发展中赢来新的发展机遇。

2、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一长期的重大战略,将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继续贯彻执行,对西部

大开发的投入不减少,支持力度不减弱,长期建设国债,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使我们赢来优惠政策,也赢来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投入,为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将定位在培育市场要素,改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政府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领域。随着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建设也将会好转,投入力度得到加大。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人民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形式等方面都跃上了更高一层次,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随着沿海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原材料基地将自然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转移。烤烟、蚕桑、马铃薯、畜牧等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这对贫困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十分有利。

6、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县探索和总结出了符合普格实际的“142”发展思路和“4333”战略格局;全县人民有强烈的发展愿望、有在国家必要的帮助下,通过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决心和信心。

7、“十五”计划各项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宏观条件和背景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强烈的致富愿望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两者有机结合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

1、普格县既不位于“两线”也不处在“三江”,在全省、全州的“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上,特别是重点发展区域、重大项目上处于不利地位。

2、区位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投资的成本高,比较效益差,缺乏吸引力,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

3、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4、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支柱产业少、乡镇企业发展慢,且工业产业规模小、产值低,增长速度缓慢,缺乏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

5、基

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公共事业特别是农村欠帐较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6、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越温基础不稳固,极易返贫。

7、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和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还很突出,发展的软硬环境亟待改善。

8、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产品结构调整缓慢,增收的渠道和办法不够,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大。

9、人口素质不高,教育落后。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深入分析“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机遇和制约因素,确定“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抢抓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强县富民为目标,紧紧围绕“142”发展思路,以构建“4333”战略格局为着力点,正确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以豪吉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烟、桑、畜等支柱产业建设;推进水电和电冶基地建设;推进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和谐普格建设。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民族县,为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跨出坚实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142”发展思路和努力构建“4333”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用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理念,更大的决心和干劲,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做强做大优势支柱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扶贫、富民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组织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通过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重点安置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切实搞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坚

持教育优先和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推进文化、卫生、电视广播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贯彻依法治县方针,正确处理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和谐普格。

3、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跨越式发展。立足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根据县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在具体建设中,要加快水能、旅游、彝族传统文化、光热四大资源开发;努力构建西洛河流域水电、则木河流域旅游、黑水河流域工业三大板块;尽快形成以林业、畜牧业、马铃薯为主的高山产业带,以烤烟、干果、速生林、经济林为主的二半山产业带,以蚕桑、果蔬为主的沟坝产业带,以三带产业加快农业发展;大力开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努力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4333”发展格局,促进全县经济协调跨越发展。

4、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的关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妥善处理旅游业发展、电冶工业发展、烤烟生产发展等与生态环境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必须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围绕豪吉、水能、电冶、烤烟、蚕桑、马铃薯、畜牧、旅游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加快发展,逐步建立起以支柱产业群为依托的规模化产业带和产业区,

6、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十一五”期间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健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深化企业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要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胆探索资本化运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最大限度的吸引投资者;要切实把民营经济摆上重要位置,坚持放手发展的指导思想,强化措施、完善政策、改善环境、加快发展。

(三)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普格,推进小康进程这一中心目标,立足 “142”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个转变”,以“4333”发展格局为着力点,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预期如下: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0年达到 12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0元以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同时,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支柱产业得到加强巩固、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以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0%;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力争达到30:40:30;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瓶颈”制约基本扭转,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烟、桑、畜、马铃薯等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项目为龙头,拓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空间;积极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边远区的政策支持,加大扶贫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到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


——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统筹推进豪吉、水电、电冶、旅游等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县乡财源建设,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的县域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到2010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5.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一五”期间新增森林15.2万亩,到2010年末,森林面积达到8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4.7%提高到30%;河流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县内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5万人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均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亿元,年均增长14 %以上;依法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减少贫困人口1.87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普通中学教育,抓好职业中学教育。巩固发展寄宿制教育,重点发展初中寄宿制教育,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力争把普格中学办成州级示范高中,并争创省

级示范高中。以切实可行的形式筹建职业中学。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群众文化建设,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达到60%。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拓展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才库,打破各种限制,促进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鼓励各类人才到企业、农村创业;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评价、选拔、流动、激励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脱颖而出的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夯实发展后劲。着力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优势和特色资源开发步伐创造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大普法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管理水平,形成稳定和谐的人文法制环境。

——抓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努力打造一支“召得来、拉得出、起作用”的民兵预备役队伍。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县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调整,尽快地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的总纲是:开发四大资源;构建三大板块;形成三个农业产业带;发展“三位一体”的旅游业。

(一)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洛河流域以水电开发为主,形成以永裕公司“三库九级电站”开发为龙头,带动全县水电资源开发。则木河流域以构建旅游板块为主,发展“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三位一体的旅游业。黑水河流域以构建工业走廓板块为主,形成大河坝、瓦洛乡、特补乡的工业集中区。农业农村经济以构建三个产业带为主,即:高二半山区重点形成烤烟、速生林、经济林产业带;河谷河坝地区重点形成蚕桑、果蔬产业带;高山地区重点形成林业、马铃薯、畜牧业产业带。

(二)抓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抓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县自然光热条件,以基地建

设为纽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宜烟则烟、宜桑则桑、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立体产业带,做大做强农村支柱产业,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改良品种,调整农作物布局,优化种植,提高单产;同时进一步要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在7万吨以上。河坝河谷地区以建优质水稻基地为主,二半山以上地区以荞麦、马铃薯等建绿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十一五”末,达到优质水稻1万亩,优质荞麦3万亩,优质商品马铃薯10万亩。

烤烟生产: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实施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烤烟生产发展基础,严格实施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认真解决烟叶、烟农、烟区问题,提高烟叶产量、质量。“十一五”期间建成14万亩基本烟田保护区,建成10个优质烟叶万担乡,优质烟叶产量稳定在20万担左右,农民收入达1-1.2亿元,为财政提供3000万元以上收入。全县烤烟实现可持续发展。

蚕桑生产:抓住蚕茧市场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历史机遇,扩大规模,夯实基础,建好基地,依靠科技,提高蚕茧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新发展桑树2500万株,嫁接3500万株,使桑树累计达到6000万株,养蚕5万张,产茧3万担,实现农民收入2000万元以上,财政税收1000万元以上。

马铃薯:把发展薯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突出绿色品牌,倾力打造高淀粉马铃薯基地,助推淀粉加工产业链,形成企业与特色农业相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十一五”期末建成高淀粉马铃薯基地10万亩,实现产值5000万元。

其它农经作物:优质水果1万吨以上,优质商品蔬菜2万吨以上,优质秋豌豆3万亩以上。花卉、中药材得到较大发展。

林业:以保护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水土治理力度,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每年新造生态公益林1万亩;每年争取新封山育林工程1.5万亩以上;群众四旁零星植树每年150万株以上,以绿化公路、水系、村庄为主。直杆桉产业力争在2010年达5万亩规模。

畜牧业:积极推进州委、州政府提出的“3550”工程建设,加大种草养畜规模,努力打造“绿色肉品”产出基地县。重点任务是:一抓品种改良;二抓疫病防治;三抓发展壮大,沟坝地区主要以肉猪、肉羊为主体,二半山地区主要以肉牛、肉

羊、高山鸡为主体,高山地区主要是以种草养畜发展肉牛、肉羊为主体。年种草规模11万亩以上,大牲畜存栏递增4%以上,“十一五”未达到60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100万元。

(三)努力构建工业集群,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

“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要立足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家的鼓励支持政策,狠抓以豪吉集团为龙头的现有骨干企业发展增效;大力推进以西洛河流域水电开发为重点的水电产业;适度发展以延长电力产业链为主的高载能工业。促进工业支柱产业多元化,做强做大工业经济。

豪吉鸡精作为中国鸡精行业龙头企业,拥有“绿色食品”与“中国名牌”双标识,是普格走出凉山,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企业,要全方位服务和支持豪吉发展,同时以豪吉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拓展马铃薯等产业化生产;要根据烤烟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适时筹建烟叶复烤厂,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反辅农业,构建绿色产品加工集群。

水电资源是我县最大的优势资源之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以西洛河流域水电开发为主的水能资源开发。“十一五”期间水电开发重点项目是:加快完善小兴场一级电站、小兴场二级、红莫依达水库、苏家湾电站等“十五”续建工程。开工建设河口电站、达久水库、祝联水库、红莫依达坝后电站、英雄坡一级电站、英雄坡二级电站、沙坝电站、祝联电站、公德房电站、辉龙尼祖电站;加快则木河水电资源,海口水库、白水河一级电站,大槽河电站、渔塘电站,大桥电站,龙洞河电站,保尾电站等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工作。“十一五”期末力争总装机总容量达到23万千瓦;同时加强骨干电网建设,重点建设螺髻山镇-西昌马道110KV、小兴场-昭觉220KV电网建设,形成水电产业群。到2010年实现产值2.5亿元,为财政税收提供2000万元以上。

充分发挥现有骨干企业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以电力发展为基础,延伸产业链,积极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适度发展高载能企业,建设大河坝、小兴场高载能工业集中区,形成炭化硅厂、工业硅厂为主的电冶工业集群,促进工业支柱产业多元化。

(四)加快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资源是普格的又一优势资源,普格旅游在凉山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凉山旅游“六大精品”重点建设项目,普格占有螺髻山、火把节和温泉休闲三个方面。要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

的转化,把旅游业作我县经济增长的重点和长远的主导产业,坚持以继续以“一山、两泉、一火、一海、一树”为依托,以“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三位一体的发展为着力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打造旅游精品;在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螺髻山主峰景区,螺髻山古冰川博物园景区,螺髻山大峡谷温泉瀑布,螺髻山高原海口牧场景区,螺髻山温泉山庄二期工程,螺髻山镇彝族风情一条街,火把山,红军树的建设力度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办好火把节,整理、挖掘、发展火文化,不断扩大和提升“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知名度,壮大旅游业,拉动服务业,尽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从发展战略的全局和高度,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工程、小流域治理、烤烟基地建设等项目为依托,统筹规划、集中资金、整合项目,切实把项目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农业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相结合;修路、防洪、排灌、人畜饮水相兼顾;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各项照顾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20万担山地清香型优质烟叶基地的烟水、烟路配套工程;大槽河、鲁溪河两大骨干堰防渗整治工程;改造治理基本农田和农业综合开发5.5万亩以上,新建马铃薯脱毒网室基地一个;整治、硬化沟渠90条222公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强以县城为主的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县城东西干道建设、城南小区开发、县城环城路、路灯改造及绿化,提高县城道路标准;多渠筹集资金,改造和完善县城供排水管网建设、县城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县法院审判大厅,基层法庭,基层司法所,检察院办公大楼,公安局办公大楼,派出所,看守所建设。

加强交通道路和信息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主要以“旅游路”、“经济路”、“扶贫路”为主,力争投资17300万元,改造里程300公里,完成县道普三路(大河坝至沙坝)、沙小路(沙坝至拉青电站)的山重三级改造。乡道螺夹路(螺髻山镇至夹铁)、五特路(五道青至特尔果)、普耿路(水泥厂至耿底)、普黎路(普基镇至海口牧场)、西

孟路(西洛至孟甘)、渔大路(渔塘至大槽乡)、硝辉路(硝厂沟至辉隆)的山重四级改造;投资990万元以上,新建、改建18条125公里乡村公路,逐步实现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目标。加快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基础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

(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为目标,锁定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群众,重点实施好温饱工程,新村扶贫,移民扶贫,“三房”改造,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等“六大”扶贫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已取得的越温成果。计划新村扶贫实施18个乡中的29个村。移民扶贫覆盖9个乡,13个村,1320户。三房改造覆盖17个乡25个村,1750户。劳务扶贫、产业扶贫温饱工程覆盖全县的所有乡镇、村。到2010年,解决人均纯收入688元以下1.87万人的温饱。

(七)全面推进社会事业

——继续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好“十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重视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逐年提高学前教育的比例。

普通教育:巩固发展寄宿制教育,重点发展初中寄宿制教育,进一步巩固普及九年制业务教育,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

高中教育:按照扩充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稳步发展,力争把普格中学办成州级示范高中,并争创省级示范高中。

成人教育:对新生文盲人员实行“包教包学”制度,做到“有一扫一”,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内。

职业技术教育:开设小学职业技术教育课,做到“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农、科、教“三结合”进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所职业中学。

——卫生事业上,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一是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重点,加快卫生机构的改革,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二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构建新型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三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健全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四是大力宣传健康知识和教育,促进人民群众健康行为的形成,强化传染疾病的防治。

——计划生育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大力提倡和宣传优生优育、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机制。二是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三是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

。四是进一步完善县、乡、村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五是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风气。

——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金的监督管理。二是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城镇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力争配套开展低保对象的医疗、就学、司法等救助,在农村,对灾民进行灾情救助,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对特困户实行帮扶。三是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公益事业建设力度,提高为公共服务的能力。

——人才资源方面。大力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一是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力度,大力培养本地人才,重视和开发少数民族人才,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有所突破。二是在结构调整上加大力度,重视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实现人才布局和效益上有所突破。三是在开放搞活上加大力度,学习内地和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实现人才体制与机制上有所突破。四是加大科技人才开发投入,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繁荣民族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多出文艺精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镇文化站。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巩固和扩大电视传输“村村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史志工作,认真续修县志,开展地情服务。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更新发展观念

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目标管理工作责任制,形成层层有人管,有人抓,及时解决和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统一全县干部、党员、群众的思想意识,转变观念,增强信心。一是鼓励自愿发展,大力支持承包、租赁,土地转让经营,促进生产向种植大户、专业大户集中。二是引导自愿发展,按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协会等经济组织,完善“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壮大民间资本。三是转变不愿发展,用村规民约规范农户生产行为,围绕大局发展生产,围绕增收发展生产。通过转变生产组织方式,确保每年目标任务的实现,从而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

(二)改进工作方法,努力使干部行为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按照落实科学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以求真务实的思想和方法抓发展。一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谋发展、抓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二是突出服务意识,增强工作协调性。办事情、想问题、做决策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三是把握实情,注重实效,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四是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加强思想修养,加强信仰教育,做到政治上坚定,工作上清正,生活上清白,经济上清楚,努力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做优“三带”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重点,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一是建立完整的垂直分工和合理布局的集群化基地。二是通过专业化、特色化的基地建设,有效地整合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发挥基地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以特色产品和品牌产品为载体,形成资源、环境、效益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环境。突出“三带”经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增强项目支撑,加大重大骨干项目的规划和储备,一方面要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县除豪吉集团外,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适应市场能力弱,发展不平衡是我县工业经济目前的主要特点,因此,加大企业技术改革和创新,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需要摆在更突出位置来抓。“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发展在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的基础上,狠抓特补乡、大河坝和瓦洛乡三处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有企业继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一是抓好资金、运输,特别是电力供应的综合协调工作,确保骨干和优势企业的正常进行。二是积极开放资源、资产等市场,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用加大招商引资来解决我县发展资金不足的现实,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力优化投资环境,用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治环境、服务环境吸引外来资金,激发创业、创新

环境,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四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成效。

(五)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精品名牌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做”的发展原则,坚持“食、住、行、游、购、娱”相配套且具有一定规模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全面推进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产品的配套开发,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开拓客源市场,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六)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提高群众素质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健全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好我县人力资源。首先要突出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农村经济能人带动工程,培养一批“永久性”农村技术人才;其次,增大对运用农技培训的投入,加大对劳动力的运用农技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相适应。

(七)努力推进和改进民兵预备役工作

切实把民兵预备役建设摆到战略高度,大力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等骨干作用。

(八)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种防范措施,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创建“平安普格”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和专项整治,扫除黄、睹、毒等丑恶现象,努力实现“省级平安县”创建目标,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治安环境保障。

(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团结进步的共同思想基础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全县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和构建“4333”新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