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选修3知识点

政治选修3知识点

政治选修3知识点
政治选修3知识点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知识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一:(了解)国家的性质

1.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3.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二:(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考点三:(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6.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2)专政政体国体与政体,即是国家制度中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7.政体由国体决定并反映国体,国体是主要的方面。但是,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

考点四:(了解)代议制的含义

8.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考点五:(了解)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9.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划分标准: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10.民主共和制

(1)含义: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

(2)主要表现: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3)同为民主共和制,形式不尽相同的原因:

①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②影响因素:具体国情。虽然民主共和制为现代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不同,不仅其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而且实际作用也存在重大差异。

11.君主立宪制

(1)含义: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种国家管理形式。

(2)产生的历史原因:一般来说,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3)类型:议会制君主立宣制、两元制君主立宣制

(4)代表国家:英国、西班牙、日本、泰国、比利时、瑞典、挪威等。

第页 1

12.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的划分标准: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13.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

(1)特点:

①议会制,在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

②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首脑往往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③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代表国家: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14.总统制

(1)特点:

①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②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③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依宪法规定,一般有任期限制。

④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代表国家: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考点六:(了解)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

考点七:(懂得)必须维护国家统一

16.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17.维护国家统一必需做到的两个方面:

(1)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考点八:(了解)国际组织的特征和分类

18.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

(1)跨国性:国际组织是国家、地区之间的组织,两个以上国家、地区

第页 2

的政府、团体或公民才能建立国际组织。

(2)目的性:国际组织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确的章程。国际组织的宗旨和目的是其开展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其在国际社会存囊在的意义所在。

(3)组织性:国际组织设有多层次的机构来开展活动,实现其宗旨和目标。其常设性机构处理日常事务。

(4)自主性:国际组织代表各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个特定成员的单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组织自主开展活动,独立运作,其决议也有某种强制力。

19.国际组织的类型:

(1)按照成员的性质分:

对国际组织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团体或公民等。

(2)按照地理范围分: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任何国家都可以申请加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或基于某一共同的军事、经济利益,或基于某种共同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

(3)按照职能范围分:

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一般性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专门性国际组织一般只具有专业技术职能,主要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性活动。

考点九:(理解)国际组织的作用

20.国际组织的作用

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知识点1: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①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②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③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议会、内阁之间虽有基本分工,但分权界限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

②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高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知识点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1)从主要机构的构成人员看——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

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这一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2)从执政理念和政策看——捍卫大资阶级利益。

从政策层面看,右翼的保守党历来是大资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工党,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消了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条款,

第页 3

执政后仍然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知识点3:了解法国的国家机构

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

①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位于国家权力的中心。

②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③法国的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主要行使: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参议院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

知识点4:了解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

(1)半总统半议会制

①总统——地位高,权力大

②议会监督政府,削弱总统权力

③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

④总统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总理副署

(2)“左右共治”

原因:是总统和总理的权力来源不同。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议会无法制约选民。总理虽由总统直接任命,但总理要对议会负责。因此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荐的总理候选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行。议会多数党不一定与总统是同一党派,因而会出现总统和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3)多党制

主要表现:①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治局势的大党;②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③随着中间阶层壮大,左右翼政党都会出现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知识点5:比较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知识点6:了解英法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

第页 4

英法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

(1)阶级力量对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法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用高压政策,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法国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形成了与英国不同的政体。

(2)历史背景与政治传统:

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对法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制

知识点1: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和利弊

1. 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

①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从“列举的权力”中引申出来的权力。

②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①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均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进行任何干涉;

②两种宪法、两种法律体系;

③人员任命、施政行为互不干涉。

(3)联邦地位高于州

①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

②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③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2. 美国联邦制的利弊

(1)联邦制的优点:

①保持国家的强大和统一——是最大的优点;

②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联邦制的弊端:

①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效率不高;

②利益集团分享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顾人民要求。

知识点2:了解美国政党的特征

(1)职能和作用: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选举,包括组织初选、提名候选人、筹集竞选资金等。两党竭力为本党争取尽可能多的职位,以维持其对政治权力的控制。

(2)组织分层级,工作有联系:各委员会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

(3)党纲不固定,也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普通党员不是固定的,而是来去自由,既不缴纳党费,也不必与组织联系。总统、州长、县长、市长以及国会议员等以党员身份竞选,当选后以党员身份就职,但他们只对选民负责,没有义务服从党组织的指示。

(4)组织职能已经逐渐衰弱:多数重要职位的候选人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国会议员职位的竞争者都成立自己的竞选班子,自行筹集竞选资金,对政党组织上的依赖大大降低。

第页 5

知识点3:理解美国两党制的实质

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1. 从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看:

(1)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

(3)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4)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

2. 从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方面看:

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两党出于竞选的需要,在民众关注的某些议题上展示不同政见,其结果是互相牵掣,避免任何一方走向极端,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

3. 从民众参政治生活与和执政党的施政过程看:

在选举中,政党的命运取决于选票,两党为争夺民众,不得不竞相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张,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但实质上,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问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在施政过程中,由于有在野党的监督和制约,执政党一般不敢过分滥用权力。

4. 从竞选费用看:

从两党制的运行来看,每个选民都有一票,似乎每个人的影响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一个亿万富翁可以通过捐款、控制媒体、创建思想库等途径,掌握“话语霸权”,而普通百姓则没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知识点4: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一)三权分立

1.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

(1)影响因素: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2)决定因素:国家的阶级本质

2. 三权分立原则的地位及其核心内容

(1)地位——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2)核心内容——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其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3. “三权”所属机关及其运作

中央政权机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彼此关系——平等而又独立。

(1)立法权——属于国会

①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负责制定法律;②国会、行政机关和法院都要依据法律行事;

③国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和影响,议员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也不能决定议员的工资待遇。

(2)行政权——属于总统

①行政权属于总统;②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国会不得增减总统任职期间的报酬,更不能罢免总统(除非定罪);

③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

(3)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

(二)三种权力的相互制衡

1. 三权分立的表现:

第页 6

2. 三权分立制的含义:

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

知识点5: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利弊与实质

1. 利: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可以防止少数人专权,使民主制度不致转变为专制制度。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 弊:

(1)人民无权参与,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协调范围的局限性;

(2)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导致三大权力机关的工作效率低下——效率低下;

(3)三权分立原则难以真正贯彻——贯彻难

3. 实质——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知识点6:了解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政治作用

1. 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1)利益集团用以影响美国政治的主要因素:金钱、人数和知识。

(2)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手段: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等。

2. 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

②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消极作用:

①从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的影响看: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

②从利益集团与公民的关系看: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③从利益集团内部的管理机制看: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很少有什么民主机

第页7

制,大都为少数人所控制;

④从利益集团对政府的负面影响看: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购买政治影响力,是一种滋养腐败的行为。

专题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知识点一: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1、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2、人民的选择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3、历史的必然

(1)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地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2)组织基础: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3)标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知识点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主体——广大人民

(2)代表的产生方式——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

(3)组成机关的性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4)行使权力的方式——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5)行使权限——①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②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知识点三:说明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1)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来看

①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

①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第页8

(3)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

①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②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1)为每个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合理的方式;

(2)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各尽其能又各得其所。

4、正确认识和坚持民主集中制

(1)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②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才能实现正确的集中,制定出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人民当家作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在集中的指导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活。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①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

②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都会给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带来危害。官僚主义压制民主,妨碍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追求不受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反对一切必要的集中和纪律,反对一切组织领导,只能造成社会动乱、动摇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①如何做: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每个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办事

②意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每个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办事,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

知识点四: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方面(政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方面(经济建设)

(3)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国家机关方面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因与意义

原因:(1)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2)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3)是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组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第页9

意义:(1)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2)能够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3)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五:说明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从产生的角度看

(2)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现实作用的角度看

知识点六: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为什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

(1)党的性质角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地位角度: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宪法确定的。

(3)党执政的角度: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角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2、党的领导的途径、方式、表现(是什么)

(1)途径、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2)表现——A、政策法律方面: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B、人员方面: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C、进行思想宣传,

D、坚持依法执政,

第页10

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3、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怎么样)

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4、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

(1)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2)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3)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知识点七: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①主体及领导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②前提: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③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④对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⑤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1)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依法治国的要求

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知识点八:了解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2、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1)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就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考点一:(了解)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的作用

第页11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

①性质: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

②组成和职权: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每一会员国

都有一个投票权。

(2)安全理事会

①性质: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和平的机构。

②责任: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③组成: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④处理问题的原则:

对于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于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弃权不算反对);后者体现的是“大国一致”规则,也就是在通过这类决定时,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决定即不能通过。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4)托管理事会。

(5)国际法院。

(6)秘书处。3.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1)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3)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

考点二:(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要地位

(1)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5.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

第页12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知识点整理最新版

知识点整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一课国家的本质 1国家:从含义上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从产生来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属性上来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从构成要素上来看,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Q:国家性质如何体现?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并体现国家性质;②国家职能由国家性质决定,并体现国家性质;③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性质;④政体由国体决定,并体现国体。 3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根据国家性质划分的。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统治国家和新型国家) 4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Q:辨析:国家总是运用强制力量为人民谋福利?①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利用立法、行政、司法及暴力组织强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国家具有阶级性。②国家的根本职能是…,即…,这就是专政;但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不管什么职能,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非为人民谋福利。③阶级社会中,统和被统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在剥削阶级国家,人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国家不可能成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才能为人民谋福利。 5专政: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专政工具: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 6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的职能。【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国体意义上来讲,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的;从政体意义上来讲,民主与专制是对立的。) 7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Q:民主与专制的关系?民主是对专制的否定,二者是相互对立的,无统一可言。 8新型民主与专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①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②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A区别: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来实行其政治统治、社会管理职能)。B联系: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②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C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因素能够影响政体。 10社会主义民主PK资本主义民主:①资…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在实行民主政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完备和成熟;社…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民主程度还不够完善。②资…国家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社…新型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优于…③社…还需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探索、改革和自我完善,以更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Q:评价资本主义民主:A历史进步性(反封建专制、反神权);B阶级局限性(广大劳动人民)

政治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汇编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高三政治复习: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最新考点知识归纳梳理(专题二)

2009 年高三政治复习: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最新考点知识归纳梳理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英国国王 一、“光荣革命”与英王的保留英国政体的显著特征是存在君主。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命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制约,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二、英王的现代职能与危机 1、英国国王的作用作为国家元首,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维持英联邦的团结。在政治生活中,行使三项重要的权力:磋商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2、英国王室的危机对英国王室的社会功能提出质疑;认为英王代表着特权阶层利益,世袭君主制是旧时代的产物,纳税人每年为王室提供巨额资金是否值得;王室内部的丑闻打破了王室充当道德模范的神话,加深了王室的困境,引发了争议。 3、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的因素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国王本身的社会职能因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2、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一、至尊的议会 1、英国议会是“议会之母” :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制的国家。1688 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步获得至尊无上的地位,不仅拥有立法权,而且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后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效法英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议会制,因此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 2、英国议会的地位及上、下两院的权力议会是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有上议院和下议院组 成。英国议会下院历来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上院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 修改或否决议案等方面。它也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 20 世纪以来,英国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萎缩。内阁在决策、立法、财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议会的工作日程也受内阁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下院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背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 背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政治选修: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必备知识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1: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考点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考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相互区别 两者含义不同。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相互联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考点4:代议制的含义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考点5: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①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对于君主专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基本管理形式。 (2)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政治选修3__知识点汇总(详细)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必背考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含义 (1)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表现。 (2)从国家的本质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3)从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来看,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4)从国家的根本职能看,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专政),国家同时还有社会管理职能。 2、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专政的含义: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4)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分类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区别产生办法经过选举产生由世袭的君主担任 国家元首在 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地位 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没有 实权;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 首同时又是政府首脑,有实权。 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 的限制,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形成的 原因 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是资产 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产物。 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 的产物。 采用的 国家 现代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如美国、法国、 德国等。 少数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西班牙、日本 等。 联系(1)都是现代国家所采用的基本管理方式。 (2)相对于君主专制,是国家管理形式上的巨大进步。 3、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1)在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议会制与总统制的比较 议会制总统制 政治活动中心议会总统 政府产生的方式、组成、责任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由当选的总统组织,对总统负责, 受立法机关制约 国家元首的产生、权限、任期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君主担任,权力 按宪法规定受一定限制,拥有虚位,任期无限;议 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 首脑,有一定任期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虽然失败,但是伟大尝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