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纲考点 明清时期的思想

与科技文化

(1)王阳明的心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3)传统科技的发展与李时珍*。(4)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理清明清理学发展及进步思想的产生,综合春秋战国至明清

时期儒学地位的演变及特点。

历史解释 明代心学发展了理学,理学成为统治者及人们社会生活的道

德尊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

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图文史料,解读实证明清思想科技文化发展的表现

及特征,从文学艺术理解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唯物史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明清

社会思想、科技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家国情怀

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

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

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

1.阳明心学

(1)主张?????①核心是“发明本心”。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③强调知行合一。

(2)地位: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④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①思想

??

?

??a.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

b.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②著作:《明夷待访录》。

③评价

??

?

??a.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b.其思想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①思想

??

?

??a.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b.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③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

①思想

??

?

??a.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b.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c.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d.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②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考点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

时期成就

明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朝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

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1)绘画

??

?

??

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4.戏剧

(1)明代:传奇剧兴盛。

(2)清代京剧

??

?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

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民国年间,成为国粹。

,

市民阶层

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考点三李时珍(选修4)

1.主要贡献

编写《本草纲目》,全书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有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 096个,附药物形态图1 160幅。

2.历史地位

(1)李时珍被称为“医中之圣”,《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1606年传入日本和朝鲜,又被译成多种文字。

(3)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史料史论] 李贽的工商观

“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李贽核心论点:(1)李贽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是对传统重农抑商的否定。

(2)李贽重商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精神,是古代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

[概念辨析]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

[史者论点] 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宋儒关于“道”的认知

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

——摘编自雷颐《史学方法论》核心论点:(1)宋儒强调“道”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明清进步思想客观上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僵化;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道德观念,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

[史论观点] 认识明清之际的儒学进步思想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2)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史学论点] 明清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

(1)含义:“文化世俗化”指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娱乐大众。

(2)原因: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②印刷术不断完善,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文化进一步普及。

[名家史论]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对社会转型的阻碍

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的这种传统,向全国学校颁发卧碑,要求学生成为顺民,并在中

央国子监设置绳愆厅,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1)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

(2)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实质,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探究1 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

『考题例证』

【典例】(2018·课标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点评

本题从明清个人印刷自己著作为载体,考查明清思想观念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审题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理解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的本质。

解题

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

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

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文化的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

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角度1 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角度2 从社会背景角度理解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影响因素:①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

②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③社会基础:

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即时体验』

1.(2018·河南濮阳模拟)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C项错误。

答案 D

2.(2019·山西临汾模拟)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据题干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选A项。答案 A

探究2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史论链接』

角度1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角度3 明清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客观原因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和阶

级基础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

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缺乏思想基础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主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史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要注意史料中作者从时代背景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角度,分析了明清进步思想的缺陷。

依据史料提出观点,论证说明作者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看法和认识。

提示:观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论证: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早期启蒙思想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主要是揭露君主暴政,主张限制君权等,并未上升到制度批判层面,没有提出推翻现行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没能突破古代统治模式(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欧洲启蒙思想则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即时体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读下表:

1663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洛克《政府论》

1691年王夫之《宋论》

1734年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阅读材料,迁移明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及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归纳共同内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作答。

答案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命题素材]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本段材料主要阐述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及影响,说明了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参与到政治统治中来,为近代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思想根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解析原因从明清进步思想的主张、特点及与近代思想的内在联系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行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高考题组』

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据材料“‘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说明李贽反传统;讲学传道兼收女弟子,表明他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C

2.(2017·江苏单科,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中国画把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错误;“诗画合一”仅是一种表面现象,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解析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答案 C

『模拟题组』

1.(2019·安徽马鞍山模拟)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

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

解析据题干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可知该思想意在强调主体意识,故选D项。

答案 D

2.(2019·湖南衡阳模拟)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选D项。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B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但并未提出恢复宰相制度,C项错误。

答案 D

3.(2019·湖南株洲模拟)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解析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明清著作多是总结性巨著,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故选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A项错误;材料巨著内容没有体现儒学内容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中明清传世著作多,但不能体现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D项错误。

答案 B

4.(2019·山东潍坊模拟)“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

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调和情理”“时而偏向载道”反映明清时期理学主导,故选D项。离经叛道,与材料中“时而偏向载道”不符,A项错误;张扬个性,与材料中“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明清传奇”,但未涉及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C项错误。

答案 D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二诊)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解析据题干材料“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故选B项。

答案 B

2.(2019·山东聊城模拟)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但姚文田“独持议,谓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姚文田的这一说法( )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

B.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

C.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

D.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

解析根据题干中“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得出: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故选A项。

答案 A

3.(2019·广东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D项。

答案 D

4.(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儒家的核心为“仁”,与专制集权的某些理念不符,所以统治者才会“悄然继承应用”,故选C项。

答案 C

5.(2018·广东湛江测试)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解析据题干“‘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均是对统治思想的修正或批判,故选D项。

答案 D

6.(2019·河北保定模拟)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解析据题干“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可见古代并无君主专制,故选C项。

答案 C

7.(2019·广东佛山模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 )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凸显了务实的学风

D.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清进步思想是受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材料中“贵民”“天下为公”“《孟子》”可知是受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

8.(2019·安徽合肥模拟)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解析据题干可知,“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选B项。

答案 B

9.(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测)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 )

A.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解析据材料“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

丰产十四字诀”可知徐光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的总结,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要素,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故选D项。

答案 D

10.(2019·江西南昌模拟)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 )

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

B.文学修养极高

C.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D.对儒学的反叛

解析根据材料“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可知,李贽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精神,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9·广东茂名模拟)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解析据题干可知,“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选D项。“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可知说书艺术起源于唐代,A项错误;“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无法判断当时的主流文化的情况,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批判礼教的内容,C项错误。

答案 D

12.(2018·河南六市联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解析据题干材料“回头偷看一眼”“删掉了这一动作”可知,符合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依所学,程朱理学在明朝思想界居统治地位,才会有材料中“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2)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

(3)联系: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

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14.(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茔;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

则更多的用来放鞭炮、点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丈量土地、测算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外交上的闭关锁国。(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实用技术发达。

阐述:中央集权的社会体制,为早期实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达,为确保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重视土地丈量等方面的数学知识的研究;为稳固统治、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政府重视天文历法的研究;人地矛盾尖锐,促使农业精耕细作与科技创新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25——220年) 1、王莽篡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年),西汉灭亡 2、绿林、赤眉起义 A原因:为缓解社会矛盾(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流民奴婢),王莽“托古改制”(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改革),但不合时宜,引发更大的混乱。 B结果:在绿林军、赤眉军打击下,新朝覆灭 3、刘秀建立东汉25年 (1)刘秀反新: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后来加入绿林军。 (2)刘秀建立东汉:25年,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5——220),刘秀就是光武帝 联系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光武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 同: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异: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等;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补充:豪强地主的发展历程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法家主张打击豪强)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整理】中国古代史的高考考点大题

中国古代史的高考考点大题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旧制度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秦国实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条件。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试简述“汉承秦制”的表现、作用和实质 (1)两汉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对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②察举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对中央集权不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光武帝对诸侯控制也很严。 又如经济上,两汉实行编户制度。 (2)这些措施有力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等。两汉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3)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4、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表现——实际是一道列举题。 政治: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 经济:铁制生产工具输往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亚等地。 (二)原因:——实际是提问外交频繁的原因,根据一般的原理不难得出答案。 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交通)。 5、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这些反映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注意第一问的时间限制;比较对象的限制;内容的限制(政治、经济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权、阶级关系、治乱、分裂统一等;经济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第二问注意“各”字。 (一)不同点: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南方诗歌多描写爱情。

高考_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知识归类 Ⅰ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 1、奴隶社会 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2、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二、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⑷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三、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 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 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 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⑵赋税制度 ①初税亩:时间、内容和意义 ②租赋制——编户制度:时间、内容和作用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C.③ D.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中华文明历史的开始

中华文明历史的开始 ——读《上下五千年》有感 漫漫长路五千年,中华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更上一层楼,孔子授徒兴学,陈胜、吴广起义,文成公主进藏,文天祥写《正气歌》,玄奘取经,万里长城,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们先辈创造出来的吗?这不就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提升吗?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钻木取火》的传说,原始人群一开始并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的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地吃了下去。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趾上,已发现了用火的痕迹,说明在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就已经知道怎样利用火了。其实火的现象大自然很早就有了,有时打雷闪电,森林里也会起火,但原始人刚开始看见火,不会利用它,反而吓得连忙要逃走。可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过的野兽,拿来一品尝,发现味道还挺香的。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实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烤东西吃了,而且我们聪明的先辈还想办法把打火种保留了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这不是人类的进步吗?他们不再生吃食物,而是文明地吃煮熟的食物,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这一刻而开始了,那时人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智慧结晶,他们已经知道如何捕鱼,有了扎鱼的插子,可以方便捕鱼,而且他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快乐充实的,他们每一天都享受着大自然为他们带来的乐趣,这不是文明历史的进步吗?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候,原始人民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一次一次有一次,终于钻出火星来啦。而有一些聪明的人们把燧石敲敲打打,直至敲出火来。瞧,我们的先辈是多么地聪明,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了。以后随时随地,他们捕抓到了野兽,用这种人工取火的方法烧烤野兽,不是十分地方便嘛,而且又省力又不花功夫。在当时的社会里,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了,当然我们现在都是用打火机来取火,而不可想象的是,在当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想出了这个人工取火的方法。 从那时起,人们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了,而且连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氏人还教人捕获鱼、鳖、蚌、蛤这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生的有腥味不能吃,有了取火的方法,就可以烧熟东西来吃了。我忍不住地赞叹到:“我们的祖先实在是太有智慧了呀!”他们不仅仅是增加了新的食物,而且也让劳动人民有了探索新鲜事物的愿望,这不是一石二鸟吗? 中华五千年,我们的先辈开创太多太多了,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天地;他们用自己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奇,富有想象力的东西。五千年了,我们人类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繁荣富强,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可敬的远古劳动人民呀,是他们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创下了基础,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中华民族,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我永远会为我是一个中国的炎黄子孙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爱您,亲爱的中华民族! (黄江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