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地质——重力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重力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重力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重力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附图)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

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1.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倒石堆实际上也是崩落堆积物。

2. 塌陷作用其先决条件是地下存在空洞或空穴。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

往往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有时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二、潜移作用

潜移作用指的是地表土石层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斜坡下方或垂直向下的运动过程(又称为蠕动)。明显地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速率极为缓慢,每年数毫米至数厘米。

2.主要受堆积物性质、地形及外动力因素所支配。

3.移动体与不动体间不存在明显的滑动面,两者之间呈连续的渐变过渡关系,属于粘滞性运动。,

主要发育于温湿气候区和寒湿气候区。常见的有:

土层潜移——斜坡上部的岩土,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斜坡向下方缓慢移动,由于岩土的运动速度很慢,在短时间里很难观测到,但时间长了积累效应就能显现出来,并造成斜坡表面各种物体的变形破坏,如电线杆、土墙倾倒,铁路、公路扭曲,树木歪斜等。

地层潜移挠曲——上述土层的潜移作用及其它风化产物的顺坡潜移,可以导致较为塑性的基岩露头顶部发生挠曲。

三、滑动作用

粘结性块体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滑坡是滑动作用最典型的产物。

滑坡——分布于斜坡上的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水的大量渗透而浸湿,不仅增加了岩土的重量(重力作用),而且减少了上、下岩土间的摩擦力,使上部岩土失稳,并由高处向低处滑移。这种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作用通常要经过潜移变形、滑移破坏和趋向稳定三个演化阶段。滑坡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特征有:(附图)

①滑坡的前缘呈舌状伸展,并涌起成鼓丘;后缘可以形成滑坡凹陷并具有滑坡裂隙;

②滑坡体的岩土因扰动而破碎,其上的树木可形成东倒西歪的“醉汉林”。(附录像)

四、流动作用

流动作用是指大量积聚的泥质、土壤或石块岩屑等,在水分的充分浸润饱和下,沿着斜坡(谷地)象河流那样的流动过程。

以泥土为主时叫土流;以石块为主时叫石流(或石河);但最典型的流动作用是石、土和水的混合流动,称为泥石流。(附录相)泥石流又称为山洪泥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危害性自然地质现象,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泥石流的特点:

①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

②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

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具有大量松散的岩屑堆积区

②有足够的水分

③有陡峭的地形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普通地质——重力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附图)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

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1.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倒石堆实际上也是崩落堆积物。 2. 塌陷作用其先决条件是地下存在空洞或空穴。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 往往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有时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二、潜移作用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 油工14-4 赫双玲 油 地质作用概述 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 *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 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 * 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火山喷出的气体和水分是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一次强烈的火山活动还可以引起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气候异常。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

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1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包括静力地质学、动 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 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 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 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 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 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 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 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 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4同质多象:外界条件(温度、压力、浓度、pH值)影响组成矿物的质点之间的排列方式,因此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 的矿物现象。 5类质同象:针对晶体矿物而言,矿物晶体质点被类似其它质点(半径和电价接近)代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别 地 球 物 理 学 院 2012050503014 王旭龙

一、引言 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的等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就其作用和区别做论述。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构造运动在造成地壳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①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②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工程地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1)构造运动、2)岩浆活动、3)地震作用、4)变质作用、、5)风化作用、6)斜坡重力作用、7)剥蚀作用、8)搬运作用、9)沉积作用、10)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

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 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外力作用: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 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 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 力地质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关系: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 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 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 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 程和发展。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 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的 规律来治理河流取得成功的例子。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

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1. 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倒石堆实际上也是崩落堆积物。 2. 塌陷作用其先决条件是地下存在空洞或空穴。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 往往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有时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二、潜移作用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地球概况 一、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

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 二、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所以罗盘指针所指的方向不是地理南 北而是磁极南北。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 三、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四、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 现象称为固体潮。 五、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具有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圈和外圈。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外圈则包括生物、大气和水圈。目前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地球部结构。目前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更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来研究地球部构造情况。依据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慢和地核。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 六、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软流圈的温度大约为700-1 6000C,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热对流等皆可能与此层有关。 在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 八、海底地形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隆)、海沟、岛弧、海底山脉(洋脊、海 岭)和深海盆地等单元。 岛弧与海沟:海洋中许多呈弧形分布的岛屿,称之为岛弧。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成相互平行状态的深而狭长的海沟。这些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全球20多条水深在7000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座落在大洋的边缘,而且,绝大多数环绕在太平洋周围地带。 海岭:海底呈线状延伸的巨大水下海底山脉称海岭,其中位于大洋中间的称洋中脊。 深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宽阔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 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 一、由自然界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

地质学基础

单选题 1. 幔核界面-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_____深度。(6分) (A) 670km处 (B) 1000km处 (C) 2900km处 (D) 5157km处 参考答案:C 2. 下列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是_____。(6分)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参考答案:C 3. 矿物的_____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6分) (A) 颜色 (B) 条痕 (C) 透明度 (D) 光泽 参考答案:D 4. 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6分) (A) 花岗岩 (B) 安山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参考答案:C 5. 在大陆表层由风化残积物组成的一个不连续的薄壳,称为_____。(6分) (A) 残积物 (B) 坡积物 (C) 土壤 (D) 风化壳 参考答案:D 6. 下列风化作用类型中,属于物理风化作用的是_____。(6分) (A) 溶解作用 (B) 氧化作用 (C) 冰劈作用 (D) 水解作用

多选题 7. 下列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_____。(6分) (A) 岩浆作用 (B) 构造运动 (C) 风化作用 (D) 变质作用 参考答案:A,B,D 8. 下列属于矿物的光学性质的是_____。(6分) (A) 颜色 (B) 条痕 (C) 透明度 (D) 解理 参考答案:A,B,C 9. 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风化作用的是_____。(6分) (A) 溶解作用 (B)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C) 碳酸化作用 (D) 氧化作用 参考答案:A,C,D 10. 按照形成岩石的地质成因,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分别是_____。(6分)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侵入岩 (D) 变质岩 参考答案:A,B,D 11.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_____。(5分) (A) 构造运动 (B) 地形 (C) 岩石特征 (D) 气候条件 参考答案:B,C,D 判断题 12. 在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地球内部圈层是否属于岩石圈部分?(5分) 正确错误

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大于或小于理论值。 磁异常:实测磁场大于或小于理论值。 矿物:天然产出的矿物的单质或化合物。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如刻划、压入或研磨能力。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裂开的能力。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属大陆的一部分。 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圈: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软流圈: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上部。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 地热增温率:从常温层往下,每深度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层层序率: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康拉德面:上地壳与下地壳的分界面。 层理构造: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营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作用。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温度、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复杂的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坡积物:泥沙被坡面水流冲刷,一般在坡麓堆积下来。 冲击物:河流流水冲刷形成的沉积物。 河床: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河床两侧的砂、砾石滩。

牛轭湖: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曲流河段截弯曲直所形成。 侵蚀基准面: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包气带水: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存在于从地面到地下水面之间的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存在局部隔水层,其上部聚集有重力水。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化石: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黄土: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得黄色粉性土。冰渍物: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质。 滨海带:在低潮线到高潮线的地带。 浅海带:低潮线到200米水深的地带。 沼泽: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 重力地质作用【块体运动】:斜坡上松散的堆积物或风化的基岩,由于自身重量并在各种外因的触发下,沿斜坡向下运动或垂直下落的现象。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松散物)或岩体在重力作用及地下水活动沿一个或多个软弱面或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含大量泥沙、石块、、、、固体物质具强大破坏力,时间短暂,具突发性的特殊洪流。 褶皱构造: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断裂构造: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作用,沿一定方向产生机械断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 节理:岩石受力断裂后,断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 断层:岩石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位移。 线状褶皱:长与宽之比大于10:1,常达数十倍。 短轴褶皱:长与宽之比在10:1到10:3之间。 穹窿构造:长与宽之比小于3:1,背斜【上凸者】叫穹窿,向斜【下凹】叫构造盆地。 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岩层:覆盖在原始地壳上得层层叠叠的岩层。

《重力地质作用》教案

《重力地质作用》教案

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附图)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 1.大气 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会受到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称为科里奥利效应。 2.水 水圈中的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水是一种溶剂。 水是构成生命的物质。 3.生物 二、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 太阳能 重力能 日月引力能 三、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1.风力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 由沉积物骨节变硬而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是否经过固结是沉积岩与沉积物的根本区别。一、沉积岩中的矿物 石英、白云母、粘土矿物、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赤铁矿、褐铁矿、玉髓、蛋白石等。 二、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 砾状结构r>2mm 砂状结构0.05mm

第三节常见的沉积岩 砾岩、角砾岩 碎屑为圆形或此圆形者为砾岩,碎屑为棱角形或半棱角形者为角砾岩。 砂岩 具有砂状结构的岩石。碎屑成分常为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及生物碎屑。粉砂岩 具有粉砂状结构的岩石。 粘土岩 由粘土矿物组成并常具有泥状结构的岩石。 硅质岩 化学成分为SiO2,组成矿物为微粒石英或玉髓,少数情况下为蛋白石。 石灰岩 由方解石组成,遇稀盐酸剧烈起泡。 白云岩 由白云石组成,遇冷的稀盐酸不起泡。

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论文摘要 地质作用的根本是在力的作用下引起的,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壳是再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变地表的面貌,山崩、地滑、泥石流的突然爆发,也可改变局部地区的面貌。这类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本身,从而称为内力作用。也有一些变化则相对平静而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需经一段时间方可显示出来,其规模也很宏大。如演示和土壤的分化,河流,冰川对地面形态的改造,地下水的活动导致地下溶洞的发展和石钟乳的形成等。这类地质作用为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有了太阳的热能的大气才会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水圈内的水才会形成大小循环。动、植物才能生长。所以象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以及生物这些营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的表现。本论文主要描述的是在各类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正文 一、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 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二、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 (一)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二)内力地质作用的分类 1.地壳运动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

地质

名词解释 1.解理:在外力敲打下,沿一定结晶 平面破裂的固有特性。 2.水平岩层:指岩层倾角为0度的岩 层,习惯上将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 称为水平岩层,又称水平构造。 3.断层: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 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 移时的断裂构造。 4.逆断层:至上盘相对向上运动,下 盘相对向下运动. 5.持水性:依靠分子引力或毛细力, 在岩土孔隙,裂隙中保持一定数量 水体,而且此水体不能在重力作用 下自由流动的性能。 6.断口:不具有解理的矿物,在锤击 后沿任一方向产生不规则断裂,其 断裂面称为断口。 7.地质作用:有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 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 生变化的作用。 8.结构体:岩体中被结构面切割而产 生的单个岩石块体。 9.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 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 的现象。 10.褶皱构造: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石 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11.整合接触:一个地区在持续稳定的 沉积环境下,地层依次沉积,各地 层之间岩层产状彼此平行地层间的 这种连续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 触。 12.平移断层:断层两盘主要在水平方 向上相对错动的断层。 13.河流阶地: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 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14.褶皱:岩层在构造构造作用下,因 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 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 形,就叫褶皱。 15.矿物:只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 然单质或化合物。 填空题 1、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外力地质作用有哪些? 答:①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②外力: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流水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重力地质作用、湖海地质作用等。2、断层要素包括什么?答:断层线、断盘、断距。 3、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分为什么? 答:①上层滞水②潜水③承压水(自流水)4、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主要有什么?答:①土质路堑边坡的破坏类型:边坡局部破坏,边坡整体性破坏 ②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松动、松弛、张裂、蠕动 5、工程地质勘察的阶段分为什么? 答:①勘察设计阶段划分②勘察阶段的任务与目的 6、沉积岩的构造有什么? 答:①层理构造②层面结构③结核④生物构造 7、变质作用的类型有什么? 答:①区域变质岩类②热接触变质岩类③接触交代变质岩类④动力变质岩类⑤气泡变质岩类⑥冲击变质岩类 8、岩层产状的要素有什么? 答:①走向②倾向③倾角 9、结构面的类型包括什么? 答:①原生结构面②构造结构面③次生结构面 10、岩石风化的类型有什么? 答:①物理风化②化学生化③生物风化作用 简答题 1、与岩溶和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答:①岩溶:不均匀沉降,溶洞塌陷,基坑和洞室涌突水,岩溶渗漏,地表土潜移等地址问题。②土洞:不均匀沉降,倾斜现象,严重时会造成建(构)筑物倒塌等。 2、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及措施。答:原则:多措施综合治理措施:①放缓边坡②抗滑挡土墙③抗滑桩④锚杆(索)⑤格构加固⑥注浆加固⑦排水工程⑧边坡绿化 3、简述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答:①上层滞水:分布于接近地表的包气带内,与大气圈关系密切,这类水是季节性的,主要靠大气和地标水下渗补给,雨季水量增加,干旱季节减少甚至重力上层滞水完全消失;土壤水不能直接被人们取出利用,但对农作用和植物有重要作用;重力上层滞水分布面积小,水量小,季节变化大,只能用作小型式暂时性供水水源;引起土坡边坡滑塌;黄土路基沉陷,路基冻胀等病害因素②潜水:分布极广,属于无压水;潜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大气降水通过气包带向下渗透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潜水的径流和排泄受含水岩土层性质,潜水面水力坡度,地形切割程度及气候条件的影响③承压水的分布是自流盆地及自流斜地;承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补给主要是通过潜水形式,补给范围广大,径流条件主要取决于补给区与排泄区的高差及两区间的距离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和挠曲程度等因素,排泄方式很多。 4、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如何防治泥石流? 答:形成条件:丰富的松散物质,充足的突发性水源和陡峻地形防治:形成区防治以水土保持和排洪为主,流通区防治以拦碴坝为主,沉积区防治以排导工程为主。论述题 1.指出褶皱剖面图中隧道设计的有利 与不利的构造部位,并简述理由。答:一般情况下,应当避免将隧道设置在褶曲的轴部,该处岩层弯曲,节理发育,地下水常常由此渗入地下,容易诱发塌方和突水,向斜轴部常为聚水构造,开挖隧道常遇涌、突水和突泥。通常尽量将隧道位置选在褶曲翼部或横穿褶曲轴。隧道横穿背斜时,其两端的拱顶压力大,中部岩层压力小,隧道横穿向斜时,情况则相反。 2.规划一条公路将遇一滑坡体,试提 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避开滑坡的危害:对于大型滑坡或滑坡群的治理,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造价高,工期较长,故在工程设计阶段以绕避为主。 二、排斥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滑坡的防治中往往要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减少水对沿坡体的的冲蚀、减少水的浮托力和增大滑带土的抗剪强度等,从而增加滑坡的稳定性。三、抗滑支挡:主要有抗滑挡墙,抗滑桩和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 3.论述工程地质学所能解决的工程地 质问题有哪些。 一、岩土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在进行工程建设是人们最关心的是建筑地区和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以及在工程地质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势。二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的研究:分析、预测在建筑地区和场地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等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规模和机制,评论他们对工程建筑物的危害研究防止不良地质现象的有效措施。三、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为了查清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地区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工程地质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选择勘察方法研究勘察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四、区域工程地质研究: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和规律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和规律,特别是构造地质变化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