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根据ppt整理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根据ppt整理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根据ppt整理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根据ppt整理

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可以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区位单位: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例如:工业园区中的生产企业, 集团公司的生产部门

区位因素1.资源2.市场3.运输条件4.人口分布5.集聚状况

美国Edgar Malone Hoover总结的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特定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

2.地区性需求:特定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情况。

3.外部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特定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的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区域是按特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 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同质性地域单位。

区域分为三类: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

行政区域基本特征:

1.行政机构决策的结果;

2.内部划分不依据产业联系;

3.外部界限保持相当的稳定。

增长极概念: 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 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在增长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的最终影响也不一样。

增长极具有两个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案例:浦东开发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市场聚集和政策引导案例:上海与深圳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的特征:地域性、系统性、开放性、均质性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某个经济区域必须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在更大范围地域的专业化分工中担当一定职能,在国民经济体系上较为完整;

经济区域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并被赋予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可分,但是可以无限聚合;

经济区域基本特征: 1.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 2.内部划分取决于产业联系; 3.外部界限经常发生变化

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导致的。

规模经济: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要素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若干企业集中于一点,能为各方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在极化效应作用下,不断状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

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解决各种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如何优化配置,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区域经济学主要回答的是,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各地区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优势,处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功能,应与其他区域建立何种联系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区域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主体有三个。即企业、家庭(社区居民)、公共管理和行政机构。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的概念由T·莱维特(T·Levitt)1985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书中提出,即“商品、服务、资本、技术, 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I MF的定义(1997年):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1.跨国公司的发展2.信息技术的突破3.政府推动与管制放松4.国际组织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 是否存在独享性与排他性

统一: 自由投资和自由贸易的不同阶段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1.特惠关税区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城市的功能:集散中心生产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管理中心城市的类型:功能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生产型城市服务型城市

长江三角洲

经济地位与经济特色: (1)在全国的影响力 (2)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3)产业体系齐全 (4)经济活力充沛 (5)市场体系完善

珠江三角洲

地缘优势与先发效应: (1)与港澳的联系 (2)特区的增长极作用 (3)在全国经济开放中率先起步

工业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过度重工业化 (2)工业资本结构单一 (3)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低 (4)产业技术要素投入稀少

区域经济发展: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积累与外界经济

关系改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获得可见经济的整体效益。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能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

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第三产业内部的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科教文卫体,社会福利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等。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是一种产业结构功能性分类,是以一般产业结构为基础,根据各产业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类型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具有区域分割意义的、主要为区域以外服务的产业。

区域专门化的程度称为专门化率,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比。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

劳动力专门化率:Slij = ( Lij / Li ) / ( Lj / L)

Slij —劳动力专门化率(区位商)

L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i — I 区域劳动力总人数

Lj —全国 j 部门的劳动力人数

L —全国劳动力总人数

增加值专门化率:SVij = ( Vij / Vi ) / ( Vj / V )

Svij —增加值专门化率(区位商)

V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增加值

Vi — I区域增加值总额

Vj —全国j部门的增加值

V —全国增加值总额

(在这两种指标里,如果区位商 > 1,则说明j 部门是 I 区域的专门化产业。区位商的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主导专门化产业,又称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促进区域发展和带动区内其它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地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专门化率

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

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区域优势是区域内部各产业比较的结果,并随着时间推移动态发展。

选择指标有三个:区内增加值比重、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区内增加值比重:WIij = ( Gij / Gi ) × 100%

Wiij —— 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

Gij —— 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

Gi —— I地区的GDP(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Wiij 必须大于15%)

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RIij = ( Gij / Lij ) / ( Gi / Li )

Riij —I地区 j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Gij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生产值

Lij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力人数

Gi —I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值

Li —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人数

(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必须为

Riij > 2)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VIij = Vij / Vi = ( Gij / Kij ) / ( Gi / Ki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是反应区内资本投向的最现实的指标

Viij —— I地区j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j —— I地区j产业的资本产出

Vi —— I地区各产业的资本产出

Gij, Gi ——含义同前

Kij —— I地区j产业的资本量

Ki —— I地区所有产业的资本总量

(一般而言,地区主导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Viij > 2)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值在特定地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更高层次区域该部门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二者之比,通常用来判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

区位商: Qij =( eij / ei)/ (Eij/E)

Qij —— 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

eij —— I地区j部门的产值

ei —— I地区工业总产值

Eij ——更高层次地区j部门的总产值

E ——更高层次地区工业总产值

1、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能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从实际出发选择主导产业:

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在工业化早期、周期与后期,可选择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进行选择:相对于产业生命循环周期的科研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选择处于科研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选择。主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

作业题:

1996年上海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29.5亿元,其中汽车产业产值为399.2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9.2%。同年全国乡以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4887.8亿元,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2333.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6%。

计算1996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

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重工业化过程、深加工化过程、技术集约化的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适应区域资源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程度;体现全国性地域分工程度;

区域内部的产业关联,是由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结构性效益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结构性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以及这种高度化结构与本区域实际水平相适应。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B1 =C1 / C2

式中:

C1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成本;

C2 ——更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产品成本;

B1 ——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比较成本;

B1﹤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值,这个行业和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B2 = L1 / L2

式中:

L1—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L2—较高层次研究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B2—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如B2>1,说明研究区域这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这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的二元化,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已现代化领域与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条块分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地方经济与中央经济不能互相融合、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慢

我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二元化的对策

(1)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

(2)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农村城镇建设。

(3)国家实行区域倾斜投资政策

(4)增强中等城市经济实力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

A. 技术导向。在结构调整中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直至占主导地位;

B.结构导向。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和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指导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C. 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物耗高、运量大、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占绝对优势,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很低。

2、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微弱,传统的第三产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一、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

4、高新技术开发缓慢,推广运用差。大量小企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技术开发的动力和资源。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A.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B.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C.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农村产业结构的整体改造

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一、加强资源导向,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更新传统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加工的经济效益。

三、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落后地区最紧缺的资源,也是实行“后发优势”,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作业题

1.为什么说工业化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结合三峡地区实际,说明三峡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乘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导致衰减的原因是:运费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增,运距越大,要付出的代价越高,接受到的作用力越小;距离越大,便捷程度相对降低,需要的其它费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力减小;距离增大,运输所耗费的时间越长,经济效益下降。

区位因素重要性取决于区域化程度以及它的流动性程度。

一般认为较高的集中与非流动性或较少流动性的组合,对于区位具有高度重要性。

杜能的《孤立国》-假设条件

1、在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在这平

原之外,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称之为孤立国。

2、孤立国既无河川、亦无运河,马车是产品唯一的运输手段。

3、中心城市是唯一农产品贩卖中心,也是工矿品唯一供应者。

4、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运输费用由农业生产者负担。

5、农民的动力是获得最大区位地租。

6市场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固定不变。

杜能的农业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是轮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谷物生产为主;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是畜牧圈,第六圈以外是荒野。

杜能农业区位论在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1、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对于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

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土地利用的一般理论基础

农业区位论的贡献:

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是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

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里)。

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而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聚集效应主要通过分享公用基础设施和通讯信息而节省成本,通过企业间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集中管理等方法来实现。

局域化效应是指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的效应。如专门配件商的普遍化、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研发机构等。

城市化效应是在一个区域内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表现了总体环境对经济主体活动的影响力。如共用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专业化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等。

工业的聚集可分为三个阶段。聚集效益的增加呈现倒U形曲线。

1、低级阶段仅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2、中级阶段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地域集中;

3、高级阶段则表现为第三产业与工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

如果某一点上聚集效益引起的生产成本降低,超过了运费和劳动费增加之和,更多的企业将向聚集地点集中。

即:

⊿E - (⊿T+⊿L) ﹥0 ⊿E----生产成本降低量⊿T----运费增加量⊿L----劳动费增加量

影响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

(1)自然环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布局影响。

(2)自然资源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都受到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

现代条件下,资源因素对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约束力在减弱。

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输成本不断下降,使得产业布局的自由度加大。

第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资源指向型(1)燃料、动力指向(2)原料地指向(3)劳动力指向(4)技术指向

2.市场竞争指向(1)市场布点指向(2)交通运输枢纽指向(3)消费地指向

3.无差异指向:主要是指那些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特点是各个地区基本上都具备发展条件,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对技术、劳动力素质等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普遍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布局在任何一个地方,效益基本相似。

联合的大型企业的优越性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原料消耗,扩大废料的利用,降低费用,加速生产过程;

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储备量,并且可以节省基建投资。

减少上下游之间原材料和零部件产品交换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外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多种经营,促使地区工业生产综合体的形成。

引起城市工业区企业配置的变化,出现以联合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地域的环境容量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

2)地域产业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地区产业结构优劣、社会效益

“分散-聚集-分散”

聚集和分散是区域产业布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时期又表现为不同侧重点。

在地区工业化的早期,企业自发布局于某个区域,但是数量少而且分散,形不成气候。

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逐渐形成产业规模,企业不断追求“做大做强”,专业化分工协作日益深化,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区域的聚集效应。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超出管理人员的能力,企业的管理成本、

内部交易费用将日益上升。区域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超出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承载能力,就会使得外部交易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将生产经营分散。

现代通讯技术和物流技术为产业分散提供了技术条件。

思考:

1、影响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影响?

2、区位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中心地体系形成的原则是什么?

4、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5、如何理解区域产业布局“分散-聚集-分散”的发展趋势?

6、分析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的测度

1、城市的测度

2、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平均城市化速度=(报告期城市化水平-基期城市化水平)/间隔年数

3、城市首位度:马克?杰菲逊把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份,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4、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11)=大约1

P1、P2、P3、P4、……、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

城市场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随其职能不同、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同磁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对城市化的客观需求: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农业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

2、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

企业规模化和经济积聚形成对城市化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积聚是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进程。

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2)阶段性 3)大城市超前增长

城镇化

城镇化就是原来的乡村居民向中心城镇转移,形成一个一个的建制镇,在镇上生活的居民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乡镇企业发展所带动的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过也正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乡镇企业集中的小城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不利于节约土地。城镇化加速了对土地的占用,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不能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

公共设施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宜居土地和水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

候鸟式农民工迁移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

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过快增长;

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

城市化推动力失调,污染排放失控;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城市风貌类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和城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空间聚集的阶段 A. 聚集向心发展阶段 B.分散离心型阶段 C.区域性城镇连绵带

讨论:

1.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3.城市化发展有哪些规律?

4.如何认识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差异?

5.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人生也许不尽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下面凯程浙大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古扎拉蒂、波特著,张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第2版),米什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新编国际金融》(第3版),黄燕君、何嗣江编著,浙大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戴志敏编著,浙大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浙大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浙大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浙大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浙大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浙大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浙大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浙大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浙大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浙大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浙大经济学讲义》《浙大经济学题库》《浙大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浙大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浙大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三、浙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浙大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浙大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 区域的含义及两种区域划分方法(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一个中间性范畴,它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是一个类似于部门的中间范畴。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做全面的总量分析。 两种区域划分方法 1: L·H·Klaassen(克拉森) 针对传统的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将区域分为增长区、停滞区与退化区的分类法提出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 两个基本指标: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 四类区域: (A≥1且B≥1)繁荣区 (A<1且B≥1)处于扩张过程的欠发达地区 (A≥1且B<1)潜在的欠发达地区 (A<1且B<1)落后区 优点:强调了区域的动态特征,不仅识别繁荣区与赤裸裸的贫困区,还识别了正在摆脱困境与可能面临滑坡的区域。可针对不同问题区域采取不同政策。 2: N·Hansen(汉森)利用区域投入与产出状况将区域分类 边际社会成本MSC 与边际社会收益MSB 拥挤区、中间区、落后区。 落后区是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业为主的、对新经济活动缺乏吸引力的区域。 优点:有助于制定与实施区域政策与规划,同时有利于协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2. 区位单位的含义 定义:所谓区位单位,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根据研究的层次不同,区位单位的具体内涵也不相同。在微观层次上,构成较大群体的个别单位,如构成城市的街坊、居民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为区位单位。特性:部分区位单位能够独立作出选择,即本身是“决策单位”。另一些单位的区位选择食其外部决定的。如公司分支结构、连锁商店等。 区位单位分3种:居住、经营和公共事业。居住区位单位是人群(group of persons);公司是作出区位决策的单位(the location decision unit),而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分行、汽车旅馆、剧院等是被定位单位,即有一个特定的场所;建筑和服务业有固定的总部,但其职工的工作地点都在远离总部之外的地方。即有定位的问题,也就是地点的选择问题。 3. 新古典派运输定位的简单模型 一、新古典派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完全竞争,既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价格的接收者,完全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等。 观点:企业总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区位,并且假定,主体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的是与理论上的理想模式相适应的行为。 演绎法:从公理性的假设和理论上确定的规律中推导出来。

2020年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电大

精品资料 可编辑 判断 1. 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先与消费的增长而增长,先于消费的下降而下降,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源生产健康发展的机制已经成熟。() 2. 艾萨德研究的主要是在人口分布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3. 北京市提出首都意识的概念,体现了地区形象的继承性。() 4. 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5.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6. 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表现。() 7. 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关于“产业内”与“产业外”的结构问题,即产业内与产业外企业如何实现资源的分配。() 8. 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9. 城市化对工业的促进和推动包括促进工业化进程和高工业化质量。() 10. 充分就业、稳定增长和均衡过程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论点。() 11.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同属于外向型经济。() 12.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债券是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证券。() 13. 从总体上看,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 14. 当企业作为区域合作主体时,通常把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15. 地区产业的聚集形成的个别企业平均成本下降属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6. 地区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功能与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17. 第二产业具有无限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18. 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19. 对于资源型的区域经济地区,应在资源开发的中后期阶段进行支柱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20. 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21.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 22. 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23. 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 24.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新开发的地区,行政原则起着主要作用。() 25. 根据两个地区的内部的相同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形成的区域是系统区。() 26.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27. 股权式合资企业是按照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确定风险与收益的享有与承担。() 28.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 29.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比较,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更强。() 30. 基础设施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充分条件。() 31.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 32.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密切相关。() 33. 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 34. 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增长极自身的增长与发展。() 35. 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 36. 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的共同之处在于加工方都不择市场开拓和盈亏。() 37. 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效应。() 38. 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39. 均衡增长强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 得到增长,即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和速度增长。() 40. 可操作性是检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否能落实的试金石。() 41. 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必要条件,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42. 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43.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是实现最大收益和成本最低。() 44. 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反映区域贸易条件改善。() 45.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46. 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47. 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48. 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49.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重工业的转移形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第一次转移浪潮。() 50. 评价一国以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均衡,不能只看在地理分布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看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是否相适应。() 51. 企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 52. 企业家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53. 企业在进行跨区域投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投资收益的高低。() 54. 企业作为区位布局的主体,其驱动机制表现为成本最低,收入最大。() 55. 区位理论通常认为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是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56. 区域动态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是动态技术差异的产生。() 57. 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58. 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参考书教材是我们复习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时候最为重要的资料了,考生在选择教材时应参照两个标准:一要准确。这里所说的准确不单指知识点无误,而且还指该教材为报考院校所指定的教材,或是有关导师主编、参与编写的教材,或是该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二要新颖。目前教材更新较快,所以大家要密切关注新版教材的,尽可能以新教材为准。不过南开大学的参考书13年以后就不公开了,所以很多的小伙伴们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小编特意找了位学长给大家简单说一说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考研参考书信息。 ---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是“经济学基础(微、宏观)”,我复习的时候用到了4本书,具体如下: 1、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版,第五版; 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版,第五版; 3、经济学(上、下册)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23日出版,第四版; 4、《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天津考研网主编; 前三本书都是我恩备考用的参考书,最后一本是我自己找的一本专业课资料。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生,所以只看教材是不行的,很多知识都看不明白,需要有更详细基础的讲解才能明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这本书上就有对核心知识点的讲解,个人觉得挺适合像我这样跨专业的考研党的。而且,资料上还有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历年真题以及答案解析,具体有: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1995-2016年考研真题;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6年考研试题参考答案;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3年考研真题解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解析(答案+讲解视频)”。此外,资料中还有对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高分学长学姐们复习规划;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配套练习题以及复试的注意事项等等信息,可以一直用到复试。 --- “嘘!小编悄悄告诉你这位学长的专业课成绩可是进了当年的前3的。是不是很厉害,跨专业还如此牛掰的大神,是不是很是膜拜?!”so,赶紧买好参考书开始复习吧,也许下一个大神就是你呢!祝各位小伙伴们都能如愿成为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加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 第一章导论 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待补充) 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 1、古典区位论 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 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 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 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 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 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

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 非均衡性 , 阶段性和连续性 , 开放性 ,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关关系的学科。 ,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1.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 ?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 [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 [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 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4.区域系统的组成 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三)空间性与区域性 (四)层次性 (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 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 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 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 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 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 1、要素比例分析法 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基本合理; 0.4—0.5表示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 [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019武汉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及专业课复习经验详细解读

2019武汉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及专业课复习经验详细解读 2019考研的小伙伴已经开始准备考研了,经济学作为热门专业之一成为很多考研儿的目标专业,但是刚开始都不知道去哪里查询院校的相关信息,感到很迷茫,接下来跨考考研老师将重点讲解2019武汉大学经济学考研相关的信息。考研儿可以作为备考的参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是武汉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也是武汉大学综合实力领先、社会影响较大的学院之一。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绝大部分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为“819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专业,如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科目代号为“818经济学基本理论”,考试内容包括微观、宏观和政经),具体适用如下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房地产经济学、统计学。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学、金融学 考虑到很多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一样,建议考生前期没必要太过于纠结到底报哪个专业,前期认真复习是王道,后期到底选择报哪个专业结合自身复习情况以及专业爱好而定。 1.关于武汉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 目前市面上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的有很多机构,但从近三年的通过成绩来看,跨考教育以郑炳带头辅导效果最好。一方面在全国唯一按照院校进行定校辅导的教学体系,其教材教义也是行业独家——《经济学考研名校真题大全解》,尤其最后考前最后三套卷更是受学生追捧。目前清华北大人民东财央财等经济学名校50%都是郑炳弟子。 2.武汉大学专业课参考书目 近年来,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考试科目不再指定参考书。按照之前指定的参考书,推荐考生参照以下教材复习备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考点(25个题目)

1、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有哪些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很高的创新率,对于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且本身增长率较高、带动力较强的成长型产业,其特征:1、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专门化优势2、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增长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 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关联效应强 2、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能否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 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全国性地域分工的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层次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能否做出应有的贡献。3、区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各产业之间是否能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能力和应变能力。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3、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有何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可以通过点、线、面三种形式得到表达。点状要素指的是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通常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现状要素指的是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现状分布形态。有较强的变动性,可以对其作不同类型的划分,例如,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城镇连绵线等。面状要素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面状分布形态,其特征有: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类型的多样性 4、T字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T”字形发展战略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这种发展战略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带又称的T“形地域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技术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等多方面优势,应当作为国家的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重点建设、重点布局,以实现最佳的空间组合。亦即,以东部沿海地域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形成的国家的一线生产布局与开发重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若干二级、三级开发重点。”T“字形发展战略在确定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生产布局重点的同时,增加了长江流域地带,强调和重视长江的运输和辐射功能,推动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的进一步推论)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但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上升时,劳动力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移动。。。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区域;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1.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 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 区域。

2.区域的类型 [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 [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 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4.区域系统的组成 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三)空间性与区域性 (四)层次性 (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 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 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 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 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 1、要素比例分析法 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对外经贸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全套资料(doc 28页)

对外经贸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全套资料(doc 28页)

对外经贸大学资料明细 ★001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对外经贸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全套资料(最新资料) 815经济学综合 一、历年真题 1、815经济学综合:2006-2010年5套,其中08-2010年专业英语没有提供答案,其余均有详细答案。 2、06年经济类统考之前的真题: 国际贸易综合:99-05年7套+99-05年答案7套,99-04年的专业英语部分的答案单独列出来了。 411金融学综合试题00-05年6套+00-05年答案6套。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真题:02-07年6套,答案:02-05年共4套; 世界经济综合真题:04-07年4套,没有提供答案; 国民经济学真题:05年1套,包含详细答案 3、05年部分真题解析一本,购买全套赠送此项。 历年真题主要用来研究考研的考点,重点和出题思路,为考研必备参考资料。所有真题均为复印版 全部真题:68.00 注:真题不单独出售某一年份 二、考研笔记、讲义、授课课件 1、对外经贸微观经济学笔记一本,本校优秀考研生在

考研期间整理,整理了考研考点和重点,条例系统。复印版,31页;30.00 2、对外经贸宏观经济学笔记一本,本校优秀考研生在考研期间整理,整理了考研考点和重点,条例系统。复印版,23页;20.00 3、对外经贸西方经济学辅导班笔记一本,最后一届官方举办辅导班,分章整理了考点和重点,答题技巧等,复印版,14页;20.00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笔记一本,分章整理了每章重要知识点内容,打印版,40页;30.00 5、商务英语翻译教案一本,对外经贸本科教案,非常重要。打印版,45页;35.00 6、商务英语阅读教案一本,对外经贸本科教案,非常重要。打印版,共143页;50.00 7、微光经济学(平狄克)授课课件,英文版,PPT格式,授课老师参与出题,帮助考生把握出题思路,光盘邮寄; 20.00 8、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授课课件,中文版,PPT格式,授课老师参与出题,帮助考生把握出题思路,光盘邮寄;20.00 9、西方经济学(高鸿业)授课课件,包括宏微观,PPT 格式,授课老师参与出题,帮助考生把握出题思路,光盘邮寄;20.00

2021华南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的前景似乎很美好,但是真正开始准备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太多的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选专业和选学校,先把目标确定,向着既定目标出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积极暗示自己,一定能考上。暑假到了,对于广大考研学子来说也是有大把整块的时间来准备啦,很多学生只是说自己要考研,但是具体哪个学校还没考虑好,应用经济学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而经济学在发达地区的就业更好一些,北上广深受很多学子的青睐。华南师范大学地处广州,虽然不是专业的财经类院校,但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入选国家“111计划”,对于打算考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考试科目与其他学校相似,公共课是英语和政治,专业课一是数学三,专业课二是经济学。 政治的复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小哥哥小姐姐会告诉你,政治复习很水,前期可以不用准备,面对这种话,我一笑而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为什么就不能踏踏实实的走,总想着捷径呢,人生哪有那么多捷径,就算有,也不一定轮到你呀。分清主次的去复习,虽然前期看的不一定能记住,甚至一点也记不住,但是一定要看,不能放弃任何一科,要知道每一科都达线你才能有机会。我的复习方法是先买一本考研大纲,像看小说一样看一遍,再准备一套政治新时器,边看知识点边做题,第一遍可以把答案写在白纸上,方便第二遍做题时使用试卷。虽然政治的知识点很多,但不建议死记硬背,要学会理解记忆,会事半功倍,时事政治的学习更是如此。 英语就要抓住一切碎片时间,记单词,只有单词量达到了,才能有比较好的结果,要知道,英语不止有初试,复试也要考英语口语,所以英语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单词的背诵要以量取胜,一遍一遍的重复去背。每天坚持背一部分,当感觉厌烦的时候要适当放松。单词书被翻破的时候,也就应该到了你能够准确说出每个单词的几个意思。词汇量上去了,阅读理解、翻译也就变得容易多了。对于作文来说,要多背范文,多备一些万能胶类的句子,尽量使写出来的语句复杂化,这时候你的词汇量也就得到体现了,当别人还在使用简单句时,你使用了复合句,结果显而易见。 经济类的数学要考的是数三,相对数一简单一些,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很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发展区域层面的问题 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重构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沿海的经济高速和超高速增长,人口密集,大中城市迅速膨胀,引起突出的环境问题。 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地开发资源和对资源进行大规模加工的地区的污染加剧。 在生态基础本来就很脆弱的地区,产业结构正在作适应性的调整。 城市层面 ●城市病的出现并迅速蔓延 交通拥堵 住房困难 环境恶化 公共服务差 ●城市功能定位不合理 ●城市竞争力不高 ●城市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就业与居住问题 ●…… 中国区域与经济发展格局 为什么要关注城市与区域问题? 全球化的加速,区域(都市区)成为了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如,长三角城市群,认为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区域一体化、城市区域化:城市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问题的区域化 城市经济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城市与区域经济的日益重要 城市与区域经济作为分析工具与手段 经济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解决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产生问题的重要工具与实现手段。 城市与区域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过程和目标 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明确提高了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战略的要求 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1) 地域性或空间性 (2)区域存在于主权国家疆域内(或等同),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者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使控制权(如次一级行政区或特殊地区)。 (3)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4)区域的专业化分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