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控制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控制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控制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测绘程序设计(https://www.doczj.com/doc/477980384.html,)》

上机实验报告

(Visual C++.Net)

班级:

学号:

姓名:

序号:

二零一零年三月

实验2 控制结构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VC++.net语言的基本语法;

理解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特点及应用;

掌握对基于对话框的MFC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掌握一些简单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编写后方交会的程序

设计思路:

通过反正切求得的角度范围是“-90—90”,而方位角的取值范围是“0

—360”,因

此需要通过方位角的象限来进行转换。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反正切函数求出的角度是弧度,而需要得到的方位角显示的是度、分、秒。因此需要转换。

当dx>0时

dy>0,nQuadrant=1,Rad=atan(dy/dx)*180/PI

dy<0, nQuadrant==4, Rad=(atan(dy/dx)+2*PI)*180/PI

dy=0, Rad=0;

当dx<0时,

dy>0,nQuadrant=2,Rad=(atan(dy/dx)+PI)*180/PI dy<0, nQuadrant=3, Rad=(atan(dy/dx)+PI)*180/PI

dy=0,Rad=180

当dx=0时

dy>0,Rad=90

dy<0,Rad=270

dy=0,则两点重合,方位角不存在了

计算出弧度(Rad)后,再将其转化为度分秒输出就完成了。

界面设计:

界面由5个文本框、5个静态框和2个命令按钮组成,需要完成输入2

点坐标,输出方位角的功能

其中文本控件属性设置为:

主要代码:

文件名TriAzimuthDlg.cpp

#include"stdafx.h"

#include"TriAzimuth.h"

#include"TriAzimuthDlg.h"

#include"math.h"

…….

void CTriAzimuthDlg::OnBnClickedCancel()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OnCancel();

}

const double PI=3.1415926;

void CTriAzimuthDlg::OnBnClickedOk()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OnOK();

}

//将弧度转化成度分秒形式

double Rad_To_Dms(double Rad)

{

double dDeg,dDms; //十进制角度及度分秒格式角度,控制变量

//用于存放度分秒三个值的变量

int iDegree,iMin;

double dSec;

double dTmp;

dDeg=Rad*180/PI; //弧度转化为度

//度转化成度分秒

iDegree=int(dDeg);

dTmp=(dDeg-iDegree)*60;

iMin=int(dTmp);

dSec=(dTmp-iMin)*60;

dDms=iDegree+double(iMin)/100+dSec/10000;

return dDms;

}

void CTriAzimuthDlg::OnBnClickedButton1()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UpdateData(TRUE);

double dx,dy;

double Rad; //弧度,控制变量

dx=X2-X1;

dy=Y2-Y1;

if(dx>0)

{

if(dy>0)

Rad=atan(dy/dx); //A为第一象限角else if(dy<0)

Rad=atan(dy/dx)+2*PI; //A为第四象限角else

Rad=0; //A=0度

}

else if(dx<0)

{

if(dy>0)

Rad=atan(dy/dx)+PI; //A为第二象限角else if(dy<0)

Rad=atan(dy/dx)+PI; //A为第三象限角else

Rad=180; //A=180度

}

else

{

if(dy>0)

Rad=90; //A=90度

else if(dy<0)

Rad=270; //A=270度

else

MessageBox(_T("两点重合,无方位角"));

}

A=Rad_To_Dms(Rad); //将弧度转化为度分秒形式

UpdateData(FALSE);

}

运行结果:

输入两点坐标之后,单击计算,可得方位角,以上方位角表示的是45°00′0000276342″

2)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的相互转换

设计思路:

大地坐标系转化为笛卡尔坐标系:首先通过已知的长半径a和扁率α求出偏心率e和卯酉圈曲率半径N;再根据下列公式可求得笛卡尔坐标。

X=(N+H)cosBcosL

Y=(N+H)cosBcosL

Z=[N(1-e*e)+H]sinB

笛卡尔坐标系转化为大地坐标系:过程见流程图

界面设计:

界面由6个文本框、6个静态框和4个命令按钮组成(具体见运行结果)

主要代码:列出程序的代码,按文件依次列出。注意代码的书写格式和注释

文件ConCoordinateDlg.cpp

#include"stdafx.h"

#include"ConCoordinate.h"

#include"ConCoordinateDlg.h"

#include"math.h"

……

void CConCoordinateDlg::OnBnClickedCancel()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OnCancel();

}

const double a=6378137.0; //椭球长半径a

const double f=1/298.257223563; //扁率f

const double PI=3.1415926;

void CConCoordinateDlg::OnBnClickedOk()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L=0;

B=0;

H=0;

X=a;

Y=0;

Z=0;

UpdateData(FALSE);

//OnOK();

}

//将弧度转化成度分秒形式

double Rad_To_Dms(double Rad)

{

double dDeg,dDms; //十进制角度及度分秒格式角度,控制变量//用于存放度分秒三个值的变量

int iDegree,iMin;

double dSec;

double dTmp;

dDeg=Rad*180/PI; //弧度转化为度

//度转化成度分秒

iDegree=int(dDeg);

dTmp=(dDeg-iDegree)*60;

iMin=int(dTmp);

dSec=(dTmp-iMin)*60;

dDms=iDegree+double(iMin)/100+dSec/10000;

return dDms;

}

//将度分秒形式转化为弧度

double Dms_To_Rad(double dDms)

{

int iDegree,iMin;

double dSec; //分别用于存放度、分、秒值的变量

double dDeg; //十进制角度,控制变量

double dRad; //弧度

iDegree=int(dDms); //截取度

iMin=int((dDms-iDegree)*100); //截取分

dSec=((dDms-iDegree)*100-iMin)*100; //获取秒

dDeg=iDegree+double(iMin)/60+dSec/3600; //先把分秒转化成度,再相加 dRad=dDeg*PI/180; //转化为弧度

return dRad;

}

void CConCoordinateDlg::OnBnClickedButton1()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UpdateData(TRUE);

//将度分秒转化成弧度

double L_Rad,B_Rad; //弧度

//将度分秒转化为弧度

L_Rad=Dms_To_Rad(L);

B_Rad=Dms_To_Rad(B);

double e,N; //定义椭球偏心率e和卯酉圈曲率半径N

e=sqrt(2*f-f*f);

N=a/sqrt(1-e*e*sin(B_Rad)*sin(B_Rad));

X=(N+H)*cos(B_Rad)*cos(L_Rad);

Y=(N+H)*cos(B_Rad)*sin(L_Rad);

Z=(N*(1-e*e)+H)*sin(B_Rad);

UpdateData(FALSE);

}

void CConCoordinateDlg::OnBnClickedButton2()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UpdateData(TRUE);

double L_Rad;

double B_Rad=0.0; //弧度

double e,N; //定义椭球偏心率e和卯酉圈曲率半径N

double H0; //循环中存储上一个H的变量

double dH; //储存H增量值的变量

e=sqrt(2*f-f*f);

do//迭代循环求H及B

{

H0=H;

N=a/sqrt(1-e*e*sin(B_Rad)*sin(B_Rad));

B_Rad=atan(Z/sqrt(X*X+Y*Y)/(1-e*e*N/(N+H)));

H=sqrt(X*X+Y*Y)/cos(B_Rad)-N;

dH=H-H0;

}while(fabs(dH)>0.00001);

B= Rad_To_Dms(B_Rad); //求B

if(Y>0) //分情况讨论经度

{

if(X>0)

L_Rad=atan(Y/X);

else if(X<0)

L_Rad=atan(Y/X)+PI;

else

L_Rad=PI/2;

}

else if(Y<0)

{

if(X>0)

L_Rad=atan(Y/X);

else if(X<0)

L_Rad=atan(Y/X)-PI;

else

L_Rad=-PI/2;

}

else

{

if(X>0)

L_Rad=0;

else if(X<0)

L_Rad=PI;

else

MessageBox(_T("该点在地轴上"));

}

L= Rad_To_Dms(L_Rad); //求L

UpdateData(FALSE);

}

运行结果:

如图所示,输入笛卡尔坐标X、Y、Z,单击“笛卡尔转大地”即可获得大地坐标L、B、H。同理输入大地坐标,单击“大地转笛卡尔”即可获得笛卡尔坐标。

设计技巧:

这个程序存在大量角度的转换,既需要将弧度化成度分秒,有需要将度分秒化成弧度,因此可事先为它们分别编写函数,程序中遇到坐标转换就可以直接调用,方便简洁。

3)后方交会计算

设计思路:

程序中设计度分秒形式与弧度的转换,可以编写一个将度分秒转化为弧度的函数函数,将观测值转化为弧度形式。具体步骤为

①调用将度分秒转化为弧度的函数将观测角度转化为弧度

②根据三个已知点坐标计算⊿ABC的三条边长a,b,c

③由余弦定理分别求得角A、B、C的弧度值

④对求得的六个弧度求正切值。

⑤求分别三个一直点的权值

⑥求出P点坐标

界面设计:

控件比较多,有11个文本框、11个静态框和2个命令按钮。

(具体界面见运行结果的截图)

主要代码:列出程序的代码,按文件依次列出。注意代码的书写格式和注释

文件ResectionDlg.cpp

void CResectionDlg::OnBnClickedCancel()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OnCancel();

}

void CResectionDlg::OnBnClickedOk()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OnOK();

}

const double PI=3.1415926;

//将度分秒形式转化为弧度

double Dms_To_Rad(double dDms)

{

int iDegree,iMin;

double dSec; //分别用于存放度、分、秒值的变量

double dDeg; //十进制角度,控制变量

double dRad; //弧度

iDegree=int(dDms); //截取度

iMin=int((dDms-iDegree)*100); //截取分

dSec=((dDms-iDegree)*100-iMin)*100; //获取秒

dDeg=iDegree+double(iMin)/60+dSec/3600; //先把分秒转化成度,再相加

dRad=dDeg*PI/180; //转化为弧度

return dRad;

}

void CResectionDlg::OnBnClickedButton2()

{

// TODO: 在此添加控件通知处理程序代码

UpdateData(TRUE);

double a,b,c; //边长

double A,B,C; //存储三个内角值的变量

double Pa,Pb,Pc; //权值变量

double RadP1,RadP2,RadP3; //三个观测角的弧度转化值

RadP1=Dms_To_Rad(P1);

RadP2=Dms_To_Rad(P2);

RadP3=Dms_To_Rad(P3); //P1,P2,P3为观测角

//求三角形边长

a=sqrt((Xc-Xb)*(Xc-Xb)+(Yc-Yb)*(Yc-Yb));

b=sqrt((Xc-Xa)*(Xc-Xa)+(Yc-Ya)*(Yc-Ya));

c=sqrt((Xb-Xa)*(Xb-Xa)+(Yb-Ya)*(Yb-Ya));

//求三角形三内角

A=acos((b*b+c*c-a*a)/(2*b*c));

B=acos((a*a+c*c-b*b)/(2*a*c));

C=acos((a*a+b*b-c*c)/(2*a*b));

//求权值

Pa=tan(RadP1)*tan(A)/(tan(RadP1)-tan(A));

Pb=tan(RadP2)*tan(B)/(tan(RadP2)-tan(B));

Pc=tan(RadP3)*tan(C)/(tan(RadP3)-tan(C));

//求待测点坐标

Xp=(Pa*Xa+Pb*Xb+Pc*Xc)/(Pa+Pb+Pc);

Yp=(Pa*Ya+Pb*Yb+Pc*Yc)/(Pa+Pb+Pc);

UpdateData(FALSE);

}

运行结果:

输入三个已知点坐标及按个观测角度值,单击“计算”即显示出P点坐标。

总结

这次试验内容很多,三个程序涵盖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试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编程的基本功在一点点加强。

在试验之前,老师对相关原理进行了讲解,实验指导书给出的计算方法、公式都很详实,所以在逻辑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我C++基础比较薄弱,在程序的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将笛卡尔坐标转化为大地坐标时需要进行迭代运算,迭代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我清楚,但不知道终止条件中的dH应该从哪里来,后来请教同学,才知道,可以在循环开始时将H的值赋给H0,循环快要结束时又可以得到新的H,dH=H-H0。

这次实验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弧度、度分秒形式角度之间的

转换。实验一中利用反正切函数得到的就是弧度,输出需要的是度分秒的形式,编写这个程序时我并未意识到。第二个坐标转换时,角度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更多了,导致越来越多变量,我都快要疯掉了,后来偷懒,减少了变量,用一个公式直接完成度和度分秒之间的转换,但公式很长,括号很多,往往写着写着我就分不清那跟哪了,调试成功后运行结果不对,我就猜想是角度换算的问题,但看着那一层又一层的括号,视力就模糊了,思维就停顿了。最后还是勉强都完成了,对它运行结果却是很怀疑的,昨晚写报告时就想再仔细检查一遍程序,但是看那角度转换的长串公式,简直就是折磨人。最后狠下心来重新写了两个关于角度转换的函数,将那长串公式全部改成了调用,程序看起来也解决舒心了不少,有的程序求解精度也提高了。

通过这次实验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首先基本功不扎实,循环的终止条件都不会设置;一开始就想到过角度之间的转换最好先编写一个转换函数来调用,自己就以“自己底子太差,写了也调用不了”将自己否决了。因此一定要补习C++的基本知识,要多写程序,多练习。其次,缺乏尝试的勇气,害怕失败,编写程序喜欢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而不敢去另辟蹊径,因此以后要多思考具体问题,并想最好的方法去实现它。还有就是自己太粗心了,公式有时写错造成运行结果不正确,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错误找出,浪费了很多时间。以后写程序时一定要认真,特别是计算公式及当中括号位置是否正确。

网络安全实验报告[整理版]

一Sniffer 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在windows环境下安装Sniffer; 2. 熟练掌握Sniffer的使用; 3. 要求能够熟练运用sniffer捕获报文,结合以太网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个自己捕获的以太网的帧结构。 二、实验仪器与器材 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机,能互相访问,组成局域网。 三、实验原理 Sniffer程序是一种利用以太网的特性把网络适配卡(NIC,一般为以太同卡)置为杂乱模式状态的工具,一旦同卡设置为这种模式,它就能接收传输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信息包。 四、实验过程与测试数据 1、软件安装 按照常规方法安装Sniffer pro 软件 在使用sniffer pro时需要将网卡的监听模式切换为混杂,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2、使用sniffer查询流量信息: 第一步:默认情况下sniffer pro会自动选择网卡进行监听,手动方法是通过软件的file 菜单下的select settings来完成。 第二步:在settings窗口中我们选择准备监听的那块网卡,把右下角的“LOG ON”勾上,“确定”按钮即可。 第四步:在三个仪表盘下面是对网络流量,数据错误以及数据包大小情况的绘制图。 第五步:通过FTP来下载大量数据,通过sniffer pro来查看本地网络流量情况,FTP 下载速度接近4Mb/s。 第六步:网络传输速度提高后在sniffer pro中的显示也有了很大变化,utiliazation使用百分率一下到达了30%左右,由于我们100M网卡的理论最大传输速度为12.5Mb/s,所以4Mb/s刚好接近这个值的30%,实际结果和理论符合。 第七步:仪表上面的“set thresholds”按钮了,可以对所有参数的名称和最大显示上限进行设置。 第八步:仪表下的“Detail”按钮来查看具体详细信息。 第九步:在host table界面,我们可以看到本机和网络中其他地址的数据交换情况。

ACL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ACL的使用 ACL的处理过程: 1.它是判断语句,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拒绝(deny),要么是允许(permit) 2.语句顺序 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处理列表中的语句 3. 语句排序 处理时,不匹配规则就一直向下查找,一旦某条语句匹配,后续语句不再处理。 4.隐含拒绝 如果所有语句执行完毕没有匹配条目默认丢弃数据包,在控制列表的末尾有一条默认拒绝所有的语句,是隐藏的(deny) 要点: 1.ACL能执行两个操作:允许或拒绝。语句自上而下执行。一旦发现匹配,后续语句就不再进行处理---因此先后顺序很重要。如果没有找到匹配,ACL末尾不可见的隐含拒绝语句将丢弃分组。一个ACL应该至少有一条permit语句;否则所有流量都会丢弃,因为每个ACL末尾都有隐藏的隐含拒绝语句。 2.如果在语句结尾增加deny any的话可以看到拒绝记录 3.Cisco ACL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标准另一种是扩展,使用方式习惯不同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编号方式,另一种是命名方式。 示例: 编号方式 标准的ACL使用1 ~ 99以及1300~1999之间的数字作为表号,扩展的ACL使用100 ~ 199以及2000~2699之间的数字作为表号 一、标准(标准ACL可以阻止来自某一网络的所有通信流量,或者允许来自某一特定网络的所有通信流量,或者拒绝某一协议簇(比如IP)的所有通信流量。) 允许172.17.31.222通过,其他主机禁止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策略编号)(1-99、1300-1999)permit host 172.17.31.222 禁止172.17.31.222通过,其他主机允许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deny host 172.17.31.222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any 允许172.17.31.0/24通过,其他主机禁止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72.17.31.0 0.0.0.254(反码255.255.255.255减去子网掩码,如172.17.31.0/24的255.255.255.255—255.255.255.0=0.0.0.255) 禁止172.17.31.0/24通过,其他主机允许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deny 172.17.31.0 0.0.0.254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any 二、扩展(扩展ACL比标准ACL提供了更广泛的控制范围。例如,网络管理员如果希望做到“允许外来的Web通信流量通过,拒绝外来的FTP和Telnet等通信流量”,那么,他可以使用扩展ACL来达到目的,标准ACL不能控制这么精确。) 允许172.17.31.222访问任何主机80端口,其他主机禁止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tcp host 172.17.31.222(源)any(目标)eq www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_脱机运算器

实验一.脱机运算器部件实验 一、教学计算机的通电启动和关闭操作 1.教学计算机系统通电启动的操作步骤: (1) 准备一台串行接口运行正常的PC机; (2) 将TH-union计原16放在实验台上,打开实验箱的盖子,确定电源处于断开状态; (3) 将黑色的电源线一端接220V交流电源,另一端插在计原16实验箱的电源插座; (4) 取出通讯线,将通讯线的9芯插头接在计原16实验箱后板上左侧位置的串口插座,另一端接 到PC机的串口上; (5) 将计原16实验系统左下方的五个黑色的功能控制开关置于00010的位置(连续、内存读指令、 微程序、联机、16位),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 (6) 接通电源,船形开关和5V电源指示灯亮。 (7) 在PC机上运行PCEC16.EXE文件,根据使用的PC机的串口情况选“1”或“2”,其它的设置一 般不用改动,直接回车即可。(具体步骤附后) (8) 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PC机屏幕上显示: TH-union CRT MONITOR Version 1.0 April 2001 Computer Architectur Lab., Tsinghua University Programmed by He Jia > 这个版权信息显示出来之后,表示教学机已经进入正常运行状态,等待输入监控命令。 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源线和通讯线前TH-union计原16实验系统的电源开关一定要处于断开状态,否则可能 损坏教学计算机系统的或PC机的串行接口电路; 2.五个黑色控制开关的功能示意图如下: 开关位置,自左向右共5个,分别控制 1 2 3 4 5 向上拨:单步手工拨指令组合逻辑运算器联机 8位 向上拨:连续读内存指令微程序运算器脱机 16位 几种常用的工作方式,(开关向上拨表示为1,向下拨表示0) 工作方式功能开关状态 连续运行程序、硬连线控制器、联机、16位机 00110 连续运行程序、微程序控制器、联机、16位机 00010 单步、手拨指令、硬连线控制器、联机、16位机 11110 单步、手拨指令、微程序控制器、联机、16位机 11010 单步、脱机运算器实验、16位机 10000 2.关闭教学计算机系统 在需要关闭教学计算机系统时,应首先通过安装在机箱右侧板上的开关关闭交流电源,教学机上的全部指示灯都会熄灭。(在需要时,还可以拨掉交流电源连线,断开教学计算机和PC机的串行接口连线),收拾好实验设备并盖好机箱的箱盖。 3.运行仿真终端程序的操作步骤: 1.在PC机上建一个文件夹TH-union计原16(若原来已有则不必重建); 2.若PCEC16程序尚未拷入,将其拷贝到在用户硬盘中刚建的文件夹里; 3.双击PCEC16图标,出现如图所示的界面:

微程序控制器设计与调试实验报告

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微程序控制器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调试 09级计本2班 200907010211 李秋生

一台模型计算机的设计 一、教学目的、任务与实验设备 1.教学目的 (1)融会贯通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使用软件仿真工具和集成电路的基本技能。 (3)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与组装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2.设计与调试任务 (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在所提供的器件范围内,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纸,在MAX+PLUS 平台上进行仿真,并下载到EL教学实验箱上进行调试成功。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其他文件。包括:①总框图(数据通路图);②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②微程序流程图;④微程序代码表;⑤元件排列图(或VHD程序清单);⑥设计说明书;⑦调试小结。 2.实验设备 (1) PC机一台 (2) EL教学实验箱 (3) MAX+PLUS Ⅱ配套软件 二、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 本模型机是一个8位定点二进制计算机,具有四个通用寄存器:R 0~R 3 ,能 执行11条指令,主存容量为256KB。 1.数据格式 数据按规定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法,字长为8位,其中最高位(第7位)为符 数值相对于十进制数的表示范围为: -1≤X≤1―2―7 三、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1) 选定CPU中所使用的产要器件; (2) 根据指令系统、选用的器件和设计指标,设计指令流的数据通路; (3) 根据指令系统、选用的器件和设计指标,设计数据流的数据通路。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实质上是不同的数据流在控制信号作用下在限定的数据通路中进行传送。数据通路不同,指令所经过的操作过程也不同,机器的结构也

计算机网络ACL配置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ACL配置实验报告 件)学院《计算机网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单开设时间:xx学年第二学期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题目ACL自我评价本次ACL的实验,模拟实现了对ACL的配置。在实验中,理解ACL对某些数据流进行过滤,达到实现基本网络安全的目的的过程。我加深了对网络中安全的理解,如何控制非法地址访问自己的网络,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数据过滤,对数据进行有效的过滤,可以使不良数据进入青少年中的视野,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该实验加深了我对网络的理解,同时加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教师评语评价指标:l 题目内容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l 对算法原理的理解程度优□ 良□ 中□ 差□l 程序设计水平优□ 良□ 中□ 差□l 实验报告结构清晰优□ 良□ 中□ 差□l 实验总结和分析详尽优□ 良□ 中□ 差□成绩教师签名目录 一、实验目的3 二、实验要求3 三、实验原理分析3 四、流程图5 五、配置过程 51、配置信息 52、配置路由器R

1、R 2、R37(1)配置路由器R17(2)配置路由器R27(3)配置路由器R3 83、配置主机PC0、PC18(1)配置PC0的信息8(2)配置PC1的信息 94、配置路由器R2(R1)到路由器R1(R2)的静态路由10(1) 路由器R2到R1的静态路由10(2)路由器R1到R2的静态路由105、配置路由器R2(R3)到路由器R3(R2)的静态路由10(1) 路由器R2到R3的静态路由10(2) 路由器R3到R2的静态路由10六、测试与分析1 11、配置静态路由前1 12、配置好静态路由后1 23、结论13七、体会13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可以掌握如下技能: (1) ACL的概念(2) ACL的作用(3)根据网络的开放性,限制某些ip的访问(4)如何进行数据过滤 二、实验要求Result图本实验希望result图中PC2所在网段无法访问路由器R2,而只允许主机pc3访问路由器R2的tel 服务 三、实验原理分析ACL 大概可以分为标准,扩展以及命名ACL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命令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命令一、拒绝PC0 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re terminal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p access-list standard 1 Router(config-std-nacl)#deny host 192.168.0.2 Router(config-std-nacl)#permit any Router(config-std-nacl)#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Router(config-if)#ip access-group 1 in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Router(config-if)#ip access-group 1 out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exit Router#write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一 运算器组成实验

实验一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的读写操作。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运算器74LS181的算术逻辑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指定的算术、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S3 S2 S1 S0 M 图3.1 运算器实验电路 图3.1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参与运算的数据首先通过实验台操作板上的八个二进制数据开关SW7-SW0来设置,然后输入到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中。 RF(U54)由一个ispLSI1016实现,功能上相当于四个8位通用寄存器,用于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运算后的结果也要送到RF中保存。双端口寄存器堆模块的控制信号中,RS1、RS0用于选择从B端口(右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RD1、RD0用于选择从A端口(左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而WR1、WR0用于选择写入的通用寄存器。LDRi是写入控制信号,当LDRi=1时,数据总线DBUS上的数据在T3写入由WR1、WR0指定的通用寄存器。RF的A、

B端口分别与操作数暂存器DR1、DR2相连;另外,RF的B端口通过一个三态门连接到数据总线DBUS上,因而RF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B端口送到DBUS上。 DR1(U47)和DR2(U48)各由1片74LS273构成,用于暂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 的A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输入端口。ALU(U31、U35)由两片74LS181构成,ALU的输出通过一个三态门(74LS244)发送到数据总线DBUS上。 实验台上的八个发光二极管DBUS7-DBUS0显示灯接在DBUS上,可以显示输入数据或运算结果。另有一个指示灯C显示运算器进位标志信号状态。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其中S3、S2、S1、S0、M、Cn#、LDDR1、LDDR2、ALU_BUS#、SW_BUS#、LDRi、RS1、RS0、RD1、RD0、WR1、WR0都是电位信号,在本次实验中用拨动开关K0—K15来模拟;T2、T3为时序脉冲信号,印制板上已连接到实验台的时序电路。实验中进行单拍操作,每次只产生一组T1、T2、T3、T4时序脉冲,需将实验台上的DP、DB开关进行正确设置。将DP开关置1,DB开关置0,每按一次QD按钮,则顺序产生T1、T2、T3、T4一组单脉冲。 三、实验设备 1.TEC-5计算机组成实验系统1台 2.逻辑测试笔一支(在TEC-5实验台上) 3.双踪示波器一台(公用) 4.万用表一只(公用) 四、实验任务 1.按图3.1所示,将运算器模块与实验台操作板上的线路进行连接。由于运算器模块 内部的连线已由印制板连好,故接线任务仅仅是完成数据开关、控制信号模拟开 关、与运算器模块的外部连线。注意:为了建立清楚的整机概念,培养严谨的科 研能力,手工连线是绝对必要的。 2.用开关SW7—SW0向通用寄存器堆RF内的R0—R3寄存器置数。然后读出R0—R3 的内容,在数据总线DBUS上显示出来。 3.验证ALU的正逻辑算术、逻辑运算功能。 令DR1=55H,DR2=0AAH,Cn#=1。在M=0和M=1两种情况下,令S3—S0的值从0000B变到1111B,列表表示出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包含进位C,进位C由指示灯显示。 注意:进位C是运算器ALU最高位进位Cn+4#的反,即有进位为1,无进位为0。 五、实验要求 1.做好实验预习,掌握运算器的数据传输通路及其功能特性,并熟悉本实验中所用 的模拟开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写出实验报告,内容是: (1)实验目的。 (2)按实验任务3的要求,列表表示出实验结果。 (3)按实验任务4的要求,在表中填写各控制信号模拟开关值,以及运算结果值。 六、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1)实验任务2 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假定令R0=34H,R1=21H,R2=52H,R3=65H)1.置DP=1,DB=0,编程开关拨到正常位置。 接线表如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年级 指导教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指令部件模块实验、时序与启停实验 实验室实验日期 实验七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方式。 ⒉ 熟悉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 ⒊ 掌握微程序编制及微指令格式。 二、实验原理 图 7- 7- 1

图 7-7-4 微地址控制原理图 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原理就是人为的给出一条微指令的地址,人为的去打开测试开关,观察机器怎么运行,打个比方就是我要你执行我下的某条命令,我先告诉你命令写在哪页纸上, 你找到纸后,分析命令是什么之后再去执行。 观察机器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7-1-1 ,微地址的打入操作就是由操作者给出一条微指令 的地址(同上面的例子就是仅仅告诉你我让你跑的这条命令写在哪页纸上,而没有告诉你 命令的具体内容),不需要做测试去判断这是什么指令,所以由图7-7-1 ,其中微命令寄存器 32 位,用三片 8D 触发器 (273) 和一片 4D(175) 触发器组成。它们的清零端由CLR来控制微控制器的清零。它们的触发端CK接 T2,不做测试时 T2 发出时钟信号,将微程序的内容 打入微控制寄存器(含下一条微指令地址)。打入了微指令的地址(即告诉你命令在哪页纸上,此时你需要先找到这页纸并判断命令是叫你做什么,然后执行),进行测试,T4 发出时钟信号,转移逻辑满足条件后输出的负脉冲通过置位端将某一触发器输出端置为“1”状态,按图 7-7-4 所示,微地址锁存器的置位端R 受 SE5~SE0控制,当测试信号 SE5~SE0输出负脉冲时,通过锁存器置位端R将某一锁存器的输出端强行置“1”,实现微地址的修改与转移,此时的地址指的是指令的操作码的地址(即你已经知道命令是跑,此时做的是跑的行为)。再由数据开关置入微地址的值,再做测试,再跳到指令的操作码的地址准备开始执行 指令,这就是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的原理。

ACL配置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名称ACL的配置实验(实习)日期得分指导教师刘生计算机专业计科年级 09 班次 03 姓名童忠恺学号 20092308916 1.实验目的 (1)了解路由器的ACL配置与使用过程,会运用标准、扩展ACL建立基于路由器的防火墙,保护网络边界。 (2)了解路由器的NA T配置与使用过程,会运用NA T保护网络边界。 2.实验内容 2.1 ACL配置 (1)实验资源、工具和准备工作。Catalyst2620路由器2台,Windows 2000客户机2台,Windows 2000 Server IIS服务器2台,集线器或交换机2台。制作好的UTP网络连接(双端均有RJ-45头)平行线若干条、交叉线(一端568A,另一端568B)1条。网络连接和子网地址分配可参考图8.39。 图8.39 ACL拓扑图 (2)实验内容。设置图8.39中各台路由器名称、IP地址、路由协议(可自选),保存配置文件;设置WWW服务器的IP地址;设置客户机的IP地址;分别对两台路由器设置扩展访问控制列表,调试网络,使子网1的客户机只能访问子网2的Web服务80端口,使子网2的客户机只能访问子网1的Web服务80端口。 3.实验步骤 按照图8.39给出的拓扑结构进行绘制,进行网络互连的配置。 ①配置路由器名称、IP地址、路由协议(可自选),保存配置文件。 ②设置WWW服务器的IP地址。设置客户机的IP地址。 ③设置路由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调试网络。使子网1的客户机只能访问子网2的Web服务80端口, 使子网2的客户机只能访问子网1的Web服务80端口。 ④写出各路由器的配置过程和配置命令。 按照图8.38给出的拓扑结构进行绘制,进行网络互连的配置。参考8.5.7节内容。写出各路由器的配置过程和配置命令。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项目名称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 (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过程 实验要求 (1)实验之前,应认真准备,写出实验步骤和具体设计内容,否则实验效率会很低,一次实验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实验任务,即使基本做对了,也很难说懂得了些什么重要教学内容; (2)应在实验前掌握所有控制信号的作用,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并带入实验室; (3)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既不要因为粗心造成短路等事故而损坏设备,又要仔细思考实验有关内容,把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实验理解清楚; (4)实验之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和具体实验结果,遇到的问题和分析与解决思路。还应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教学实验提出新的建议等。实验报告要交给教师评阅后并给出实验成绩; 二、实验逻辑原理图与分析 画实验逻辑原理图

逻辑原理图分析 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个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完成数据传送和各种处理操作。 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机器指令一样,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成为微指令。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称为控制存储器。 三、数据通路图及分析(画出数据通路图并作出分析) (1)连接实验线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如果有警报声响起,说明有总线竞争现象,应关闭电源,检查连线,直至错误排除。 (2)对微控制器进行读写操作,分两种情况:手动读写和联机读写。 1、手动读写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7)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实验

一、实验项目名称 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实验 二、实验目的 对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ACL 进行配置。 三、实验设备 PC 3 台;Router-PT 3 台;交叉线;DCE 串口线;Server-PT 1 台; 四、实验步骤 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新建Packet Tracer 拓扑图 (1)路由器之间通过V.35 电缆通过串口连接,DCE 端连接在R1 上,配置其时钟频率64000;主机与路由器通过交叉线连接。 (2)配置路由器接口IP 地址。 (3)在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协议,让三台PC 能够相互Ping 通,因为只有在互通的前提下才涉及到方控制列表。 (4)在R1 上编号的IP 标准访问控制。 (5)将标准IP 访问控制应用到接口上。 (6)验证主机之间的互通性。 扩展IP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新建Packet Tracer 拓扑图 (1)分公司出口路由器与外路由器之间通过V.35 电缆串口连接,DCE 端连接在R2 上,配置其时钟频率64000;主机与路由器通过交叉线连接。 (2)配置PC 机、服务器及路由器接口IP 地址。 (3)在各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协议,让PC 间能相互ping 通,因为只有在互通的前提下才涉及到访问控制列表。 (4)在R2 上配置编号的IP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 (5)将扩展IP 访问列表应用到接口上。 (6)验证主机之间的互通性。 五、实验结果 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PC0: PC1:

PC2:

PC1ping:

PC0ping: PC1ping: 扩展IP 访问控制列表配置:PC0: Server0: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运算器实验—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4、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 74LS181)的组合功能 三、实验设备 TDN-CM++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套,导线若干四、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 所示。其中两片74LSl81以串行方式构成8 位字长的ALU,ALU 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三态门由ALU-R 控制,控制运算器运算的结果能否送往总线,低电平有效。为实现双操作数的运算,ALU 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二个锁存器DR1、DR2 (由74LS273实现)锁存数据。要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l、DR2 中,锁存器的控制端LDDR1 和DDR2必须为高电平,同时由T4 脉冲到来。 数据开关“( 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过三态 (74LS245) 后送入数据总线,三态门由SW—B控制,低电平有效。数据显示灯“( BUS UNIT") 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上的内容。 图中已将用户需要连接的控制信号用圆圈标明(其他实验相同,不再说明),其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外,其它均为电平信号。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 ”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只需将“W /R UNIT"的T4接至“ STATE UNIT ”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入端,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ALU 运算所需的电平控制信号S3、S2、S1、S0 、Cn、M、LDDRl、 LDDR2 、ALU-B 、SW-B均由“ SWITCH UNIT ”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 —B、SW 一 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 、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单总线数据通路,需要分时共享总线,每一时刻只能由一组数据送往总线。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目的 1、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讲解的原理, 加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工作的认识。 2、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流程、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取得设计与调试的 实践经验。 4、尝试利用编程实现微程序指令的识别和解释的工作流程。 二、设计内容 按照要求设计一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三、设计具体要求 1、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并根、 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流程。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能和寻址方式。 2、根据微操作流程及给定的微指令格式写出相应的微程序 3、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运行调试程序,并给出测试思 路和具体程序段 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设计环境 1、伟福COP2000型组成原理实验仪,COP2000虚拟软件。 2、VC开发环境或者Java开发环境。 五、设计方案 (1)设计思想 编写一个指令系统,根据所编写的指令的功能来设计相应的微程序。首先利用MOV传送指令来给寄存器和累加器传送立即数,实现立即数寻址;利用寄存器寻址方式,用ADDC指令对两者进行相加运算;利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用SUB指令实现减运算;利用累加器寻址方式,用CPL指令实现对累加器寻址;利用存储器寻址方式,用JMP 指令实现程序的无条件跳转。这样,所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功能就全部实现了。 (2)微指令格式 采用水平微指令格式的设计,一次能定义并执行多个并行操作微命令的微指令,叫做水平型微指令。其一般格式如下: 按照控制字段的编码方法不同,水平型微指令又分为三种:全水平型(不译法)微指令,字段译码法水平型微指令,以及直接和译码相混合的水平型微指令。 (3)24个微指令的意义 COP2000 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 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

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实验报告

课设5:访问控制列表ACL的配置 【实验目的】: 1.熟悉掌握网络的基本配置连接 2.对网络的访问性进行配置 【实验说明】: 路由器为了过滤数据包,需要配置一系列的规则,以决定什么样的数据包能够通过,这些规则就是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定义的。访问控制列表是偶permit/deny语句组成的一系列有顺序的规则,这些规则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来描述。 【实验设备】: 【实验过程记录】:

步骤1:搭建拓扑结构,进行配置 (1)搭建网络拓扑图: (2 虚拟机名IP地址Gateway PC0 PC1 PC2 PC3 PC4 上节课的实验已经展示了如何配置网关和IP地址,所以本次实验将不再展示,其配置对应数据见上表。 (3)设置路由信息并测试rip是否连通

三个路由器均做route操作。 对rip结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为连通。

(4)连通后对访问控制列表ACL进行配置 代码如下: Route(config)#route rip Route(config-route)#net Route(config-route)#net Route(config-route)#exit Route(config)#access-list 1 deny Route(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any Route(config)#int s3/0 Route(config-if)#ip access-group 1 in Route(config-if)#end

步骤2:检验线路是否通畅 将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完成后点开PC0进行ping操作,ping 。 检验结果:结果显示目的主机不可达,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成功。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记录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项目名称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人员无 实验日期 2015-11-1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情况。 二、实验逻辑原理图与分析 2.1 实验逻辑原理图及分析 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以完成数据传输和各种处理操作。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机器指令一样,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称为微指令。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该存储器称为控制存储器,如图所示: 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原理框图 控制器是严格按照系统时序来工作的,因而时序控制对于控制器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前面的实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时序电路的工作原理。本实验所用的时序单元来提供,分为四拍TS1、TS2、TS3、TS4。 在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中,控制器采用3片2816的E^2PROM,具有掉电保护功能,微命令寄存器18位,用两片8D触发器(273)和一片4D(175)触发器组成。为地址寄存器6位,用三篇正沿触发的双D触发器(74)组成,他们带有清“0”端和预置端。在不判别测试的情况下,T2时刻打入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即为吓一条微指令地址。当T4时刻惊醒测试判别式,转移逻辑满足条件后输出的负脉冲通过强置端将某一触发器置为“1”状态,完成地址修改。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13.标准访问列表的实现 一.实训目的 1.理解标准访问控制列表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2.掌握标准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方法。 3.掌握对路由器的管理位置加以限制的方法。 二.实训器材及环境 1.安装有packet tracer5.0模拟软件的计算机。 2.搭建实验环境如下: 三.实训理论基础 1.访问列表概述 访问列表是由一系列语句组成的列表,这些语句主要包括匹配条件和采取的动作(允许或禁止)两个内容。 访问列表应用在路由器的接口上,通过匹配数据包信息与访问表参数来决定允许数据包通过还是拒绝数据包通过某个接口。 数据包是通过还是拒绝,主要通过数据包中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等信息来决定。 访问控制列表可以限制网络流量,提高网络性能,控制网络通信流量等,同时ACL也是网络访问控制的基本安全手段。 2.访问列表类型 访问列表可分为标准IP访问列表和扩展IP访问列表。 标准访问列表:其只检查数据包的源地址,从而允许或拒绝基于网络、子网或主机的IP地址的所有通信流量通过路由器的出口。 扩展IP访问列表:它不仅检查数据包的源地址,还要检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特定协议类型、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等。

3.ACL 的相关特性 每一个接口可以在进入(inbound )和离开(outbound )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一个ACL ,且每个方向上只能应用一个ACL 。 ACL 语句包括两个动作,一个是拒绝(deny )即拒绝数据包通过,过滤掉数据包,一个是允许(permit)即允许数据包通过,不过滤数据包。 在路由选择进行以前,应用在接口进入方向的ACL 起作用。 在路由选择决定以后,应用在接口离开方向的ACL 起作用。 每个ACL 的结尾有一个隐含的“拒绝的所有数据包(deny all)”的语句。 4.ACL 转发的过程 5.IP 地址与通配符掩码的作用规 32位的IP 地址与32位的通配符掩码逐位进行比较,通配符掩码为0的位要求IP 地址的对应位必须匹配,通配符掩码为1的位所对应的IP 地址位不必匹配。 通配符掩码掩码的两种特殊形式: 一个是host 表示一种精确匹配,是通配符掩码掩码0.0.0.0的简写形式; 一个是any 表示全部不进行匹配,是通配符掩码掩码255.255.255.255的简写形式。 6.访问列表配置步骤 第一步是配置访问列表语句;第二步是把配置好的访问列表应用到某个端口上。 7.访问列表注意事项 注意访问列表中语句的次序,尽量把作用范围小的语句放在前面。 新的表项只能被添加到访问表的末尾,这意味着不可能改变已有访问表的功能。如果必须要改变,只有先删除已存在的访问列表,然后创建一个新访问列表、然后将新访问列表用到相应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运算器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9.3 运算器组成实验 姓名:曾国江 学号: 系别: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网络工程1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评语: 得分:

9.3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的读写操作。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运算器74LS181的算术逻辑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指定的算术、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ALU-BUS# DBUS7 DBUS0 Cn# C 三态门(244) 三态门(244)ALU(181) ALU(181) S3S2S1S0M A7A6A5A4F7F6F5F4 F3F2F1F0B3B2B1B0 Cn+4 Cn Cn Cn+4 LDDR2T2 T2 LDDR1LDRi T3 SW-BUS# DR1(273) DR2(273) 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 (ispLSI1016) RD1RD0RS1RS0WR1WR0 数据开关(SW7-SW0)数据显示灯 A3A2A1A0B7B6B5B4 图3.1 运算器实验电路 LDRi T3A B 三态门 R S -B U S # 图3.1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参与运算的数据首先通过实验台操作板上的八个二进制数据开关SW7-SW0来设置,然后输入到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 中。

RF(U30)由一个ispLSI1016实现,功能上相当于四个8位通用寄存器,用于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运算后的结果也要送到RF中保存。双端口寄存器堆模块的控制信号中,RS1、RS0用于选择从B端口(右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RD1、RD0用于选择从A端口(左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而WR1、WR0用于选择写入的通用寄存器。LDRi是写入控制信号,当LDRi=1时,数据总线DBUS上的数据在T3写入由WR1、WR0指定的通用寄存器。RF的A、B端口分别与操作数暂存器DR1、DR2相连;另外,RF的B端口通过一个三态门连接到数据总线DBUS上,因而RF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B端口送到DBUS 上。 DR1和DR2各由1片74LS273构成,用于暂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的A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输入端口。ALU由两片74LS181构成,ALU的输出通过一个三态门(74LS244)发送到数据总线DBUS上。 实验台上的八个发光二极管DBUS7-DBUS0显示灯接在DBUS上,可以显示输入数据或运算结果。另有一个指示灯C显示运算器进位标志信号状态。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其中S3、S2、S1、S0、M、Cn#、LDDR1、LDDR2、ALU_BUS#、SW_BUS#、LDRi、RS1、RS0、RD1、RD0、WR1、WR0都是电位信号,在本次实验中用拨动开关K0—K15来模拟;T2、T3为时序脉冲信号,印制板上已连接到实验台的时序电路。实验中进行单拍操作,每次只产生一组T1、T2、T3、T4时序脉冲,需将实验台上的DP、DB开关进行正确设置。将DP开关置1,DB开关置0,每按一次QD 按钮,则顺序产生T1、T2、T3、T4一组单脉冲。 三、实验设备 1.TEC-5计算机组成实验系统1台 2.逻辑测试笔一支(在TEC-5实验台上) 3.双踪示波器一台(公用) 4.万用表一只(公用) 四、实验任务 1、按图3.1所示,将运算器模块与实验台操作板上的线路进行连接。由于运 算器模块内部的连线已由印制板连好,故接线任务仅仅是完成数据开关、控制信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微程序)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第 1 页共22 页

目录 5 调试过程 (11) 6 心得体会 (12) 第 2 页共22 页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目的 1)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 所讲解的原理,加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工 作的认识 2)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流程、操 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践经验。 4)尝试利用编程实现微程序指令的识别 和解释的工作流程 二、设计内容 按照要求设计一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 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第 3 页共22 页

三、设计要求 1)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 序设计的思想,并根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 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流程。指令系统至少 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能和寻址方式。 2)根据微操作流程及给定的微指令格式 写出相应的微程序 3)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运行 调试程序,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4)尝试用C或者Java语言实现所设计的 指令系统的加载、识别和解释功能。 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 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 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第 4 页共22 页

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从而可以想到如 下指令: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 设读数据。 EMWR:程序存储器EM写信号。 EMRD:程序存储器EM读信号。 PCOE:将程序计数器PC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EMEN:将程序存储器EM与数据总线DBUS接通,由EMWR和EMRD 决定是将DBUS数据写到EM中,还是 从EM读出数据送到DBUS。 IREN:将程序存储器EM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EINT: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 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第 5 页共22 页

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第十三章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实验目标 理解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的原理及功能; 掌握编号的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方法; 实验背景 你是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公司的经理部、财务部们和销售部门分属于不同的3个网段,三部门之间用路由器进行信息传递,为了安全起见,公司领导要求销售部门不能对财务部进行访问,但经理部可以对财务部进行访问。 PC1代表经理部的主机、PC2代表销售部的主机、PC3代表财务部的主机。 技术原理 ACLs的全称为接入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s),也称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Lists),俗称防火墙,在有的文档中还称包过滤。ACLs通过定义一些规则对网络设备接口上的数据包文进行控制;允许通过或丢弃,从而提高网络可管理型和安全性; IP ACL分为两种:标准IP访问列表和扩展IP访问列表,编号范围为1~99、1300~1999、100~199、2000~2699; 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可以根据数据包的源IP地址定义规则,进行数据包的过滤; 扩展IP访问列表可以根据数据包的原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来定义规则,进行数据包的过滤; IP ACL基于接口进行规则的应用,分为:入栈应用和出栈应用; 实验步骤 新建Packet Tracer拓扑图 (1)路由器之间通过V.35电缆通过串口连接,DCE端连接在R1上,配置其时钟频率64000;主机与路由器通过交叉线连接。 (2)配置路由器接口IP地址。 (3)在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协议,让三台PC能够相互Ping通,因为只有在互通的前提下才涉及到方控制列表。 (4)在R1上编号的IP标准访问控制 (5)将标准IP访问控制应用到接口上。 (6)验证主机之间的互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