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讲授化学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海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内容,介绍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以及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为学习其它海洋化学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在学习化学类基础课程和海洋学的基础上,为了解和掌握海洋化学的基本原理,开设《化学海洋学》课程。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与海洋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体现了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洋的特点,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课程立足海洋化学的学科层面,选取海洋化学基础研究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课程首先对化学海洋学的学科属性及发展作一般性介绍;再以海洋的形成和化学组分的演化为切入点,介绍元素的循环与分布的一般规律;然后按照化学组分的类别分别讲授海水主

- 7 -

要成分、溶解气体、营养盐、微量元素、碳酸盐体系、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以及同位素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等主要内容;最后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化学海洋学的发展展望进行归结。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学生以《无机化学I》、《分析化学I》、《有机化学I》等以及《海洋学II》为先修课程,掌握《无机化学实验I》、《分析化学实验I》等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并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海洋化学类专业课程《海水分析化学》、《海水分析化学实验》以及《海洋化学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作为方法学基础。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吸收和运用同期开设的《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实验I》等化学类基础课的部分理论与方法;与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化学海洋学实验》课程并行开设,通过实验研究加深对化学海洋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与《海洋学和海洋化学专业实习》以及《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等密切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后续课程主要是海洋化学类的系列专业课,有《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河口化学》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使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本科生奠定海洋化学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将化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海洋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验室教学、海洋现场实习相结合,认识和掌握海洋中的化学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应掌握化学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通过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探讨海洋中发生的过程、变化与影响因素;

(2)了解海洋化学研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以及与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其它海洋分支学科的联系;

(3)了解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了解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7 -

相关的问题;

(4)为学习其它海洋化学类专业课程或在海洋科学领域继续深造,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开发和从事海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学习《化学海洋学》,要求学生做到:

(1)课前预习,通过教材、课程教学网站预先了解教学内容,回顾与《海洋学II》相关的问题,回顾《海水分析化学》及实验中涉及到化学要素的观测方法。

(2)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后期布置小组讨论或进行报告展讲。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程每章布置作业和思考题,作业中包含文献资料查阅与报告撰写类问题。作业应独立、按时完成并以书面形式提交。

(4)课后以思考题为引导进行复习,并结合参考书等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思维训练。课程学习期间鼓励学生参与名师学术报告、研究论坛等活动,了解学科动向。

(5)与并行的《化学海洋学实验》密切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

四、教学进度

- 7 -

- 7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参考教材

张正斌.海洋化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主要参考书

Millero F J. Chemical Oceanography, 4th edition. Boca Raton: CRC Press, 2013.

Libes, S M.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Biogeochemistry, 2nd edition. Amsterdam: Academic Press, 2009.

陈敏.化学海洋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Sverdrup, H U, Johnson, M W, Fleming, R H. The Ocean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42.

布罗克W S著,刘光等译.化学海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赖利J P等主编,刘光,崔清晨等译.化学海洋学,第2版(1、2、8卷).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1992.

Stumm W, Morgan J J. Aquatic Chemistry, 3rd edition. New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96.

Pilson M E Q.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emistry of the Sea, 2nd ed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六、成绩评定

- 7 -

(一)考核方式 A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论文D.考查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平时成绩评价方式:

课堂讨论、提问和出勤计15分。

作业计15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

- 7 -

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7 -

化学海洋学答案

课程名称:《化学海洋学》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考试要求:) 一,填空( 每空1分,共计20分) 1)海洋有机质按生物化学类别分类可分为_类脂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 和多肽、腐殖质,烃和氯代烃、维生素类和色素。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___亚热带海域____(赤道海域、亚热带海 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 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的___溶解度_____。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薄膜层厚 度越_____薄___,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_____大___ 。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扩散通量与该 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 系数越__大______;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___小____ 。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___ DIC _____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__ DOC _____和_ POC _。(从DIC、DOC、POC、PIC中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 值降低;盐度增加时,pH值增加;压力增加时,pH值降 低;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降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新生产力 由光合作用区域以外所提供营养盐支持的净初级生产力份额,称为新生产力2)富营养化 海水中营养物质过度增加,并导致生态系统有机质增多、低氧区形成、藻华暴发等一些异常 改变的过程。 3)成岩作用 沉积物在沉积和埋藏时所发生的所有过程的通用术语。它包括沉积物与上覆水接触时所发生 的变化以及沉积物和上覆水脱离接触时所发生的变化。成岩过程改变了沉积物的构造、结构 和矿物学性质,并导致最后形成坚硬的岩石。 4)表观溶解氧 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 分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之差称为AOU。 AOU=DO溶解度-DO实测 三,简答(30分) 1)全球而言,高纬度表层海水中的18O贫乏,而低纬度海水中18O富集,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1)低纬度的海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高纬度相反。 2)18O与16O比较易凝结不易蒸发 3)借助大气环流,水汽在由低纬度的向高纬度输送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凝结,降水中的18O 逐渐变少。 2)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而溶解态Al则相反。(6分) 答案:溶解态Zn为营养盐型痕量金属元素,它在上层水中被浮游生物所吸收,当生物死亡后,部分生源物质在上层水体再循环,另有部分通过颗粒沉降输送至中深层。当进入中深层水体的颗粒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它会重新回到水体中,由于深海热盐环流的流动路径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年龄要老于北大西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溶解态Zn越多,故北太平洋深层水中溶解态Zn浓度高于北大西洋。Al为清除型元素,它在大西洋表层具有较高的输入通量,且在深海水流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颗粒物吸附从水体中清除、迁出,导致其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低于北大西洋。 3)试分析海水中CaCO3的溶解、颗粒有机物的再矿化这两个过程对海水中的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第一次课: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本课内容:§9.1引言 §9.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明确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等概念,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方程,并能熟练应用。 二、教学意义 通过本次授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9.1引言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3.反应机理的概念 §9.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反应级数 5.质量作用定律 七、讲授方法 §9.1引言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首先讲述化学动力学基本任务即研究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揭示化学反应发生的具体过程(即反应机理)。 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生动的展示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加深学生的印象。3.反应机理的概念 以实例讲述学生所熟悉的许多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的一步反应就能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具体步骤而最终实现的,从而引出反应机理的概念,即组成宏观总反应的基元反应的总和及其序列,称为“反应机理”或“反应历程”。 §9.2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重点讲述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所谓反应速率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国际上已普遍采用以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定义反应速率。

厦门大学2005年级化学海洋学期末考试试题A

厦门大学2005年级化学海洋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15分,判断题每题1分,其它空格0.5分)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和。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赤道海域、亚热 带海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 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 的。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 薄膜层厚度约,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 扩散通量与该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 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系数越;气体分子量越大, 分子扩散系数越。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 是、和。(从DIC、DOC、POC、PIC中 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 升高时,pH值;盐度增加时,pH值;压力增加时, pH值;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

8、海洋硝化作用是指;海洋反硝 化作用是指。 9、与陆源腐殖质相比,海源腐殖质的芳香组分浓度一般较, 氮、硫含量比较, 13C比较。 10、分子式通常被用于表征海洋中有机物的平均分子 组成。 11、在不考虑N2的情况下,开阔大洋表层水的氮主要以形 式存在,开阔大洋深层水的氮主要以形式存在。(从 DIN、DON、PIN、PON中选择)。 12、海洋中的蛋白质是由一系列通过结合而成,活体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低通常可用元素浓度来指示。 13、判断题:利用CTD实测得某海水的盐度为32.02315‰。 () 14、判断题:开阔大洋表层水中不含有难降解的DOM。() 二、问答题(20分) 1、与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不同,开阔大洋硅酸盐的垂直分布 并未在1000m左右水深处表现出极大值的特征,为什么? (6分) 2、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 洋深层水,而溶解态Al则相反。(6分)

天津科技大学化学海洋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海水的化学组成 1. 海水中化学成分分成哪几类?如何理解这种分类方式? (1) 海水的元素构成:常量元素:含量大于1mg/kg的元素,共15种。分别是O、H、Cl、Na、mg、S、Ca、K、Br、C、N、Sr、B、Si、F。微量元素:含量小于1mg/kg的元素。 (2) 海水中的化学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在海水中浓度大于1mg/kg的成分。包括Na+、K+、Ca2+、Mg2+、Sr2+、Cl-、SO42-、Br-、HCO3-(CO32)、F-、H3BO3共11种成分。 营养元素:非保守成分(生原要素或营养盐)N、P、和Si;微量营养元素As、Co、Cu、Fe、Mn、Mo等。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小于1mg/kg的元素。 溶解气体:海水中溶有大量的气体,它们主要来源于大气。如氧、二氧化碳、氮及惰性气体等。 海水中的有机物质: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有生命的生物体、生物残体、生物的代谢物、排泄物和溶解有机物。 悬浮颗粒:可以在海水中悬浮数天的固体颗粒。 2. 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成分都是哪几种?(参看第1题) 3. 什么是海水组成的恒定性?是谁首先提出的? 1819年,Marcet提出“全世界所有的海水水样都含有同样种类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接近恒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些水样之间只有含盐量总值不同的区别”。1884年Dittmar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了“挑战者”号调查船在环球海洋调查航行期间从世界各大洋中不同深度所采集的77个海水水样,结果证实海水中主要溶解成分的恒比关系,即“尽管各大海各海区海

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 4. 什么是海水中的溶解气体?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指溶存形式的气体分子,而不是指“气泡”,前者分布在海水的各个深度,后者集中出现在表层。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种类 (1)活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参与海水中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气体称为活性气体,又称非保守气体;例如CO2、O2;不参与生物和化学反应,仅受物理过程影响的气体称为非活性气体,又称保守气体;例如惰性气体和氮气。 (2)微量气体。以空气中的含量为区分标准,除N2、O2、Ar、CO2外的气体,例如:甲烷和一氧化碳。 (3)放射性气体。例如;3H、222Rn、3He。 5. 海水是怎样形成的?海水物质的来源? (1) 最初的海水是伴随地球本身的形成,较轻物质从接近地核的中心向地表迁移形成大气和海水雏形;(2) 在地球地质结构成熟(15亿年)以前,原生火成岩中易溶物质和频繁的火山喷发带来的酸性挥发物质溶于地表水中,汇成海水;(3) 在地球地质状况进入稳定期后,陆地岩石风化后淋滤水携带溶解物质通过径流入海是海水物质的主要来源。 海洋中大部分的阳离子和一小部分阴离子看来似乎是来源于火成硅酸盐的风化和火山的排出物,并由河流带入海洋。也有一部分来自海底的水热作用产物。多数主要阴离子是来源于挥发性物质。 6. 理解表1.2与Goldschmidt模型的关系。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9.3 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凡是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有关,而且反应级数,无论是α、β、…或n 都只是零或正整数的反应,统称为“简单级数反应”。 简单反应都是简单级数反应,但简单级数反应不一定就是简单反应,前已述及的HI 气相合成反应就是一例。具有相同级数的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遵循某些简单规律,本节将分析这类反应速率公式的微分形式、积分形式及其特征。 (1)一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其速率公式可表示为 1dc k c dt -= (9.7) 式中c 为t 时刻的反应物浓度。将上式改写成1dc k dt c -=的形式,积分可得 1ln c k t B =-+ (9.8) B 为积分常数,其值可由t = 0时反应物起始浓度c 0确定:B = ln c 0。故一级反应速率公式积分形式可表示为 01ln c k t c = (9.9) 或 11 ln c k t c = (9.10) 或 10k t c c e -= (9.11) 使用这些公式可求算速率常数k 1的数值,只要知道了 k 1和c 0的值,即可求算任意t 时刻反应物的浓度。 从(9.8)式可看出,以ln c 对t 作图应得一直线,其斜率即为-k 1。如图9.2所示。 反应物浓度由c 0消耗到c =c 0/2所需的反应时间,称为反应的半衰期,以t 1/2表示。由(9.9)式可知,一级 反应的t 1/2表示式为 1/21110.6932 ln 2t k k == (9.12) 可以看出,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起始浓度c 0无关。 许多分子的重排反应和热分解反应属一级反应。还有些反应例如蔗糖水解 )(O H C )(O H C O H O H C 612661262112212果糖葡萄糖+→+ 实际上是二级反应,但由于水溶液中反应物之一H 2O 大大过量,其浓度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可视为常数,故表观上表现为一级反应,这类反应称为“准一级反应”。 例题1 30℃时N 2O 5在CCl 4中的分解反应 N 2O 5 24O 22NO 2 1 2+ 为一级反应,由于N 2O 4和NO 2均溶于CCl 4中,只有O 2能逸出,用量气管测定不同时刻逸出O 2的体积有t / s 0 2400 4800 7200 9600 12000 14400 16800 19200 ∞ V (O 2) / cm 3 15.65 27.65 37.70 45.85 52.67 58.30 63.00 66.85 84.85 11/2 解 从(9.10)式可看出,一级反应的特点是速率常数k 的数值与所用浓度单位无关,因此用任何一种与N 2O 5的浓度成正比的物理量来代替浓度都不会影响k 的数值。所以可以用逸出O 2的体积来求算k 的值。因为每产生一个O 2分子一定有两个N 2O 5分子分解,因此逸出O 2的体积与N 2O 5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图9.2 一级反应的ln c 对t 图

《化学海洋学》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海水中,浓度大于0.05 mmol/kg的元素为常量元素,海水中的11中 常量元素是: 阳离子:Na+、K+、Ca2+、Mg2+、Sr2+ 阴离子:Cl-、SO42-、Br-、HCO3-(CO32-)、F- 分子:HBO3 2.海水中,与海洋生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元素称为营养盐: 主要营养盐:N、P、Si 微量营养盐:Mn、Fe、Cu、Zn 3.实用碱度(PA)是碳酸碱度,硼酸碱度,水碱度之和. 4. 盐度的原始定义: 一千克海水中,所有碳酸盐转化为氧化物,溴、碘以氯置换,所有的有机物被氧化之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为克/ 千克,符号为S‰ 5.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中被吸收,与碳、氧等为构成生物体基本元素。有较为恒定的吸收比(C:N:P:O=106:16:1:-276)。 6. 总氮(TN),颗粒氮(PN),溶解氮(DTN),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有机氮(DON) 7. 总磷(TP),颗粒磷(PP),溶解磷(DT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8.海水中无机配位体重要有: 9.海水中有机配位体大部分含有羧基,氨基,羟基官能团. 10.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温度),营养盐,微量元素等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盐度 答:在1 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g/kg,以符号S‰表示。 2. 氯度 答:在1 kg海水中,当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 所含氯的克数。单位:g/kg,以符号Cl‰表示。 3. CaCO3和MgCO3沉淀的形成与溶解对海水pH值的影响? 答:

9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1)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P + E 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2)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 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3)BC段:反应速度趋于V 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此时底物过量[S]>[E], [E]已全部转为[E 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 max为[E]所决定。 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二)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 (1)米氏方程推导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 V max[S] V = K m + [S] 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2.9 酶的抑制作用 失活作用: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 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研究酶的抑制剂,可以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催化机制,进行药物、农药的设计与筛选。 (一)抑制作用的类型: (1)不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酶被化学修饰。 (2)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而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可逆抑制又分为三种类型。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和底物(S)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了底物与酶的正常结 合。 抑制剂结构大多与底物类似,许多底物过渡态类似物为抑制剂。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结合形成EI复合物,抑制酶与底物的结合。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如丙二酸或戊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底物和抑制剂同时和酶结合,两者无竞争作用。I与S结构无共同之处, 酶活性降低或被抑制,不能用增加底物浓度来解除抑制,如Leu是精氨酸酶非竞争性抑制剂。 3.反竞争性抑制: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常见于多底物反应中,如肼类化 合物抑制胃蛋白酶。 (二)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鉴别 加入一定量抑制剂,以v与酶浓度[E]作图。 加不可逆抑制剂使直线原点右移,斜率不变,加入酶使浓度大于不可逆抑制剂,才表现酶

化学海洋学考试大纲

1、海洋的特点 (1)最大深度>10000 m,压力变化1-1000 atm。 (2)温度:-2C-30C,某些热带海湾>40C,海底热液可达400C。 (3)含盐量:0-41 g/kg;含有各种物质,必须考虑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4)海洋是不断变化的体系,化学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H 和O 。 3、海水中的元素根据其在海水中的含量和受生物活动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主要成分,营养元素,微量元素,溶解气体,有机物质。 4、元素的逗留时间是指某一元素从河流输入海洋,后又从海洋迁移出去,在这个过程中,该元素停留 在海洋中的平均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元素以固定的速率向海洋输送,如果要将全部海水中此元素置换出来所需的平均时间。。 5、海水中的无机磷存在形式包括PO43-、HPO42-、H2PO4-,在海水条件下主要以HPO42-形式存在。 6、陆源气溶胶可以通过湿沉降和干沉降进入海洋。 7、海洋中的有机物来源于大气,大陆径流,海洋内部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8、腐殖酸是HA在酸性溶液中能保持溶解的腐殖质,富里酸是FA在酸性溶液中析出的腐殖质。 9、海水中的悬浮物包括河流携入的悬浮颗粒,大气灰尘,海洋中声称的生物颗粒,地壳物质。 10、海洋中的放射性元素分为原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 11、气体的溶解度指现场大气压为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 下该气体的溶解度。 12、COD指化学耗氧量,BOD指生物需氧量。 13、根据海水中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点,可将微量元素分为保守型,营养盐型,表面完全而深层耗 尽的分布型,中层最小值分布,中层最大值分布,中层最大值或亚氧曾的最小值分布型,与缺氧有关的最大值最小值型。 14、海水中的有机物按粒径可分为溶解碳(DOM),胶体碳(POM),颗粒碳(COM)。 15、海水的缓冲容量是指使一缓冲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加入的酸或碱的当量数(mol/L)。 16、ALK= [HCO3-]T+2[CO32-]T+ [H2BO3-]T。 17、CA= [HCO3-]T+2[CO32-]T。 18、∑CO2= [CO2]T +[HCO3-]T +[CO32-]T。 19、CaCO3的表观溶度积= [Ca2+]T[CO32-]T,其饱和度的定义为[Ca2+]T[CO32-]T(实际海水)/[Ca2+]T[CO32-]T (饱和海水)。 20、沉积物的成岩过程包括氧化还原作用,自生作用,胶结作用,扩散作用,化聚作用。 二、选择题 1、下面哪些属于海水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区别。 B A、在海水中的浓度不同 B、与盐度的变化关系不同 C、微量元素属于营养元素,而常量元素不是 D、 以上答案均是 2、下面哪种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最高(除H、O之外)? B A、Na B、Cl C、K D、I 3、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为 C A、25 B、30 C、35 D、32 4、下面哪组元素在海洋学上专称为营养元素? D A、C、N、P B、P、Si、C C、Si、O、N D、N、P、Si 5、磷在海水中通常以 A 主要存在形态 A、溶解无机磷酸盐 B、可溶性的有机磷化合物 C、颗粒有机磷 D、悬浮物吸附的磷化合物 6、一般情况下, D 磷酸盐的含量最高。

国科大化学海洋学期末复习重点

海水的化学组成 盐度:在1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g/kg,符号S‰ 氯度: 在1kg海水中,当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所含氯的克数。单位g/kg,符号Cl‰ 海洋盐度的分布: 沿岸海域,受河流径流和地下水输入的影响,盐度变化大 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要受控于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与降雨导致的水分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亚热带海域较高盐度赤道和极地附近海域较低盐度 北大西洋盐度高于北太平洋原因在于北大西洋海水蒸发速率约为北太平洋的两倍,而两个大洋的降雨量接近,尽管输入北大西洋的河水量高于北太平洋,但海水蒸发的效应要强于淡水输送的影响。 海水中元素存在形态:1 颗粒物质2胶体物质3气体4真正溶解物质 元素组成:常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浓度高于0.05mmol/kg,其中包括Na+K+Ca2+Mg2+ Sr2+5种阳离子Cl- SO42- Br-HCO3-(CO32- ) F- 5种阴离子和H3BO3分子 恒比定律: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原因: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因为加入或迁出水并不会改变海洋中盐的总量,仅仅是离子浓度和盐度 的变化而已,对于其中的常量元素,它们之间的比值基本保持恒定 元素的停留时间定义计算

痕量元素 海水中浓度小于50μmol/kg和浓度小于0.05μmol/kg的元素分别称为微量和痕量元素 定义意义分析采样手段 来源、迁出 来源:大陆径流、大气沉降、海底热液作用、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人类活动迁出:氧化环境下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与沉淀 结合进入生源颗粒物 还原性环境硫酸盐还原为S2-,S2-和溶解态金属浓度高,可以产生硫化物沉淀(FeS2)热液活动 垂直分布:7类分布特点级形成原因及代表元素 1、保守行为型其垂直分布与温度、盐度变化相一致。仅受控于物理过程,不会富集于生源物质。Rb+ Cs+ MoO42- WO42-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1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1)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2.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3.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4.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5.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6.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7.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8.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9.若反应 A + B→Y + Z的速率方程为:r=kc A c B,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不是双分子反应。10.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1.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1,反应(2)的活化能为E2,且E1 > E2,则在同一温度下k1一定小于k2。12.若某化学反应的ΔrUm < 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3.对平衡反应A Y,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4.平行反应,k1/k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5.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16.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17.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二、单选题: 1.反应3O2 2O3,其速率方程 -d[O2]/d t = k[O3]2[O2] 或d[O3]/d t = k'[O3]2[O2],那么k与k'的关系是:(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 ?k' 。 2.有如下简单反应a A + b B dD,已知a < b < d,则速率常数k A、k B、k D的关系为: (A) ; (B) k A < k B < k D; (C) k A > k B > k D; (D) 。 3.关于反应速率r,表达不正确的是: (A) 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 (B) 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C) 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D)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有关。 4.进行反应A + 2D 3G在298K及2dm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化率为0.3 mol·s-1,则此时G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1·dm3·s-1) : (A) 0.15 ; (B) 0.9 ; (C) 0.45 ; (D) 0.2 。 5.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 g G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A]a[D]d; (B) -d[D]/d t = k D[A]a[D]d; (C) d[G]/d t = k G[G]g; (D) d[G]/d t = k G[A]a[D]d。 6.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0/k,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7.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 E(g),将2mol的A与1mol的B放入1升容器中混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 (A) 1∶2 ; (B) 1∶4 ; (C) 1∶6 ; (D) 1∶8 。 8.关于反应级数,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基元反应的级数是正整数; (B) 反应级数不会小于零; (C) 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级数; (D)反应级数都可以通过实验确定。

化学海洋学复习题教学文稿

化学海洋学复习题

化学海洋学期末考核题型 填空题(约20分)单项选择题(约10分)正误判断题(约10分)概念解释(约15分)简答题(约35分) 化学海洋学常识性数据 1、标准海水的实用盐度通常为35;其氯度为19.475‰。 2、海水的总碱度约为2.3mmol/L;其中碳酸碱度所占比例最大。 3、海水的pH范围约7.5-8.5之间,所以海水一般呈弱碱性,一般认为海水得pH主要受二氧化碳体系的控制;陆地水一般呈弱酸性。 4、海水的离子强度约为0.7(单位?);密度约为1.025(单位?)。 5、化学海洋学最关注在海水中停留数天的悬浮颗粒。 6、钾40对海水中放射性贡献的百分比。 7、海水中平均停留时间最长、最短的元素及其停留时间。 8、海水中水的平均停留时间。 9、海水的更新时间。 10、到目前为止,海水中被鉴定的有机物大约占到50%。 1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及其在海水中的含量。 12、海水的平均深度近4000米,最大深度约11000米;风混合层深度约40米,真光层深度在200以内,温跃层下缘深度0米(极锋处)~1000米(赤道附近); 13、海水垂直方向上的混合强度远远弱于水平方向。海水中分子扩散系数、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涡流扩散系数的数量级。 14、海水中的氮元素95.2%以溶解氮气的形式存在,而氮气生物与化学惰性突出。 15、海水体系中DIC、DIP、DISi、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所占比例。 问答题(部分示例,具体考核内容以各章知识点为准) 1、请多角度概括海水的化学组成。 2、为什么(相对于大西洋而言)太平洋深层水中硅的富集倍数,高于氮和磷。 3、河口海区水体化学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海水中生源要素水平分布的典型特征是什么?请解释该分布的成因。 5、请解释海水化学物质的来源和维持海水化学组成恒定的机制。 6、什么是元素在河口水体中的保守和非保守行为;它有哪几种类型,并分别解释;影响元素非保守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7、简述18O或氘的纬度效应及其成因。 填空题(部分示例,具体考核内容以各章知识点为准) 1、1819年根据对各大洋海水的分析结果提出“全世界所有海水都含有同样种类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接近的比例关系”。 2、1873-1876年英国“”号的全球性航行,对包括海洋化学在内的近代海洋科学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 3、1961年发表题为“海水的物理化学”的论文,第一个将物理化学理论成功地用于化学海洋学研究。 4、1962年Garrels 和Thompson发表题为“25℃、1个大气压下,海水的化学模型”的文章,讨论了海水中主要成分的各种的分布情况。 5、1955年编写的《海水的化学与肥力》讨论了用化学解决生物生产力的问题,对氮磷硅的循环与浮游生物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描述。 6、以赖利(J.P.Rilley)为主编辑的《》(第二版始于1975年)至今已出版10卷,成为化学海洋学经典、权威的系列著作。 7、20世纪初,在的领导下,给出了盐度、氯度和二者关系的最初表达式。 8、自1975年发表关于海水中痕量元素的评论以来,有关痕量元素在海洋中分布的知识已有了一个量的飞跃。

化学海洋学思考题20141

2014.11.16 化学海洋学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 如何认识化学海洋学的学科体系及特点? 2. 化学海洋学发展历史是怎样的?A.M. Marcet, W. Dittmar, M. Knudsen, L.G. Sillén, E.D. Goldberg, W.S. Broecker 等有哪些重要贡献? 3. 学习和研究化学海洋学的意义是什么,请发表个人观点。 第二章思考题 1. 简要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海洋中水的来源是什么? 原始海水与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有何主要差别?(什么是Sillén 模型)? 2. 海洋中物质的来源和输入途径有哪些? 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是否为河水溶解成分的简单浓缩,为什么? 3. 现代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平均离子强度是多少? 4. 简述化学海洋学中“稳态”的概念。 5. 什么是元素逗留时间?如何反映了元素在海洋中的性质或行为? 周期表中哪些元素的逗留时间最长、最短?元素分布特点与逗留时间有何关系? 为什么N 、P 、Si 的逗留时间较长,但在海水中的分布却不均匀? 6. 什么是保守元素/要素/成分和非保守元素/要素/成分? 7. 什么是理论稀释线(TDL )?如何利用TDL 讨论海水混合过程中的保守和非保守行为? 8. 海洋中元素/要素分布与海水运动关系式是怎样的?各项名称与物理意义是什么? 9. 什么是海洋中元素/要素分布的平流-扩散方程? 在使用平流-扩散方程解决海洋中元素/要素空间分布问题时,为何可将0=??t S 处理? 10. 如何认识海水混合过程中非保守元素的转移量与涡动扩散系数、流速和逗留时间等因素 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题 1. 海水主要成分有哪些?浓度大于1 mg kg ?1的元素都是主要成分吗? 2. 主要成分阳离子中,哪个成分的含量最高、最低? 主要成分阴离子中,哪个成分的含量最高、最低? 3. 什么是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组成的恒定比规律?其原因是什么? 影响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恒定比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4. 海水中Ca 2+/Cl 比值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海水主要成分中Ca 2+的保守性较差? 5. 海水盐度和氯度定义如何建立与修改? 6. 实用盐度标度(PSS1978)包括哪些内容?PSS78的实用盐度公式是如何建立的? 7. 什么是绝对盐度,能否直接测定? 8. 最近对盐度概念进行了怎样的补充完善?(什么是“参考组成盐度标度”?) 9. 什么是离子对?与络合物比较有何不同? 10. Garrels -Thompson 海水化学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试说明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各有何特点?

完整word版,化学海洋学_陈敏_《化学海洋学》(2005级)期末试卷-A

厦门大学《化学海洋学》课程试卷 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系2005 年级海洋化学专业 主考教师:陈敏试卷类型:A卷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15分,判断题每题1分,其它空格0.5分)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H 和O 。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亚热带海域(赤道海域、亚热带 海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 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的溶解度。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薄膜层厚 度约薄,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大。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扩散通量与 该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 扩散系数越大;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小。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DIC 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DOC 、 和POC 。(从DIC、DOC、POC、PIC中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 值降低;盐度增加时,pH值增加;压力增加时,pH值降低; 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降低。 8、海洋硝化作用是指在氧化性海水中,氨通过海洋细菌的作用被氧化成NO2-, 并进一步被氧化为NO3-;海洋反硝化作用是指在溶解氧不饱和的海水中, 一些异氧细菌将NO3-作为电子接受体以代谢有机物,从而将部分NO3-还原为

NO2-,并进一步还原为N2。 9、与陆源腐殖质相比,海源腐殖质的芳香组分浓度一般较低,氮、硫 含量比较高, 13C比较高。 10、分子式C106(H2O)106(NH3)16PO4通常被用于表征海洋中有机物的平均 分子组成。 11、在不考虑N2的情况下,开阔大洋表层水的氮主要以DON 形式存 在,开阔大洋深层水的氮主要以DIN 形式存在。(从DIN、DON、 PIN、PON中选择)。 12、海洋中的蛋白质是由一系列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活体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低通常可用N 元素浓度来指示。 13、判断题:利用CTD实测得某海水的盐度为32.02315‰。(×) 14、判断题:开阔大洋表层水中不含有难降解的DOM。(×) 二、问答题(20分) 1、与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不同,开阔大洋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并未在 1000m左右水深处表现出极大值的特征,为什么?(6分)答案:由于蛋白石的溶解相对于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溶解态硅酸盐的垂直分布没有像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一样在1000m水深附近产生极大值。 2、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 而溶解态Al则相反。(6分) 答案:溶解态Zn为营养盐型痕量金属元素,它在上层水中被浮游生物所吸收,当生物死亡后,部分生源物质在上层水体再循环,另有部分通过颗粒沉降输送至中深层。当进入中深层水体的颗粒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它会重新回到水体中,由于深海热盐环流的流动路径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年龄要老于北大西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溶解态Zn越多,故北太平洋深层水中溶解态Zn 浓度高于北大西洋。Al为清除型元素,它在大西洋表层具有较高的输入通量,且在深海水流动过程中不

化学海洋学考试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15分,判断题每题1分,其它空格0.5分)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H 和 O 。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亚热带海域(赤道海域、亚热带海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 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 盐度下该气体的溶解度。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薄膜层厚度约薄,海-气界面气 体交换通量越大。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扩散通量与该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 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系数越大;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小。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 DIC 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 DOC 、和 POC 。(从DIC、 DOC、POC、PIC中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值降低;盐度增加时, pH值增加;压力增加时,pH值降低;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降低。 8、海洋硝化作用是指在氧化性海水中,氨通过海洋细菌的作用被氧化成NO2-,并进一步被氧化为 NO3-;海洋反硝化作用是指在溶解氧不饱和的海水中,一些异氧细菌将NO3-作为电子接受体以代谢有机物,从而将部分NO3-还原为NO2-,并进一步还原为N2。 9、在不考虑N2的情况下,开阔大洋表层水的氮主要以 DON 形式存在,开阔大洋深层水的氮主要以 DIN 形式存在。(从DIN、DON、PIN、PON中选择)。 10、判断题:利用CTD实测得某海水的盐度为32.02315‰。(×) 11、判断题:开阔大洋表层水中不含有难降解的DOM。(×) 二、问答题(20分) 1、与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不同,开阔大洋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并未在1000m左右水深处表现出极大值的特 征,为什么?(6分) 答案:由于蛋白石的溶解相对于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溶解态硅酸盐的垂直分布没有像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一样在1000m水深附近产生极大值。 12、试分析海水中CaCO3的溶解、颗粒有机物的再矿化这两个过程对海水中的TCO2和Alk将分别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8分) 答案:CaCO3溶解导致Alk增加,TCO2增加。 颗粒物再矿化时,Alk不变,TCO2增加。 三、分析题(50分) 1、下图为一些气体在海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中您可得到什么信息。(8分) 答案:(1)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概念题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概念题 9.1 填空题 1. 反应2B B k ??→ 3D ,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d c B /d t = k B c B 23,也可表示为-d c D /d t = k B c B 23,则-d c B /d t 与d c D /d t 之间的关系为( )。速率常数k B 和k D 的比为( )。 2. 反应2A A k ??→B 为基元反应,k A 是与A 的消耗速率相对应的速率常数。 若用B 的生成速率及k B 表示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则其速率方程( )。 3. 反应A(g)+3B(g) →2C(g),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按计量比混合而且无产物C 存在(即p C ,O =0),若将以B 的压力变化来表示的消耗速率-dp B /d t 换成以总压p 表示-d p /d t 时,则(-d p /d t )/(- d p B /d t )=( )。 4. 在温度一定下,反应A =B +C 的反应物A 反应掉其起始浓度c A ,O 的87.5%时,需时3 min 。在同一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反应物A 的起始浓度改为c ' A ,0且c ' A ,0= 2 1c A ,O ,当反应掉c ' A ,0的一半时,需时1 min ,则此反应级数为( )。 5. 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无论其起始浓度c A ,O 为多少,反应掉c A ,O 的2/3时所需的时间均相同,所以该反应为( )级反应。 6. 某基元反应B →C +D ,测得反应的半衰期t 1/2=10 h 。经30 h 后,所余下的反应物浓度c B 与反应起始浓度c B ,o 之比为( )。(填入具体数值) 7. 在温度T 下,气相基元反应A(g)→B(g)+Cg)的以压力(Pa)表示的速率常数k p =20 s -1,若将k 改为以浓度(mol ?dm -3)表示(即k C )时,则k C =( )。(填入具体数值与单位) 8. 已知反应(1)和(2)具有相同的指前因子,测得在相同温度下升高20 K 时,反应(1)和(2)的反应速率分别提高2倍和3倍,说明反应(1)的活化能E a ,1( )反应(2)的活化能E a ,2,而且同一温度下,反应(1)的k 1( )反应(2)的k 2。 9. 2B →D*和 2A →C 两反应均为二级反应,而且k =A exp (-E a /RT )公式中的指前因子A 相同。已知在100℃下,反应(1)的k 1=0.10 dm ?mol -1?s -1,而两反应的活化能之差E a, 1-E a, 2=15 000 J ?mol -1,那么反应(2)在该温度下的速率常数k 2=( )(填入具体数值)。 10. 某复合反应由以下的基元反应组成: 试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上述反应的B 物质的净速率B d d c t 与各物质浓度的关系,即B d d c t =( ) 11. 某复合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 与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间的关系为k =2k 2(4 12k k )23,则其表观活化能E a 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E a, 1,E a, 2及E a, 4之间的关系为( )。 12. 一级对行反应,已知 则此反应在500 K 时的k -1=( )(填入具体数值)。 13. 两反应均为一级的平行反应B ,为所需产物,而C 为副产物。已知两反应的指前因子A 1=A 2, E a, 1=100 kJ ?mol -1,E a, 2=70KJ ?mol -1。今欲想加快反应(1)的反应速率(相对于反应(2)),应采取(提高) 反应温度的措施,计算在500 K 时c B /c C =( ). 14. 某对行反应A +B C + D ,当加人催化剂后其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从k 1,k -1。变为k '1与k '1-,,测得k '1=( ) k 1那么,k '1-=( )k -1。 15. 光化反应的初级反应B +h ν→B*,则此光化反应的反应速率与( )成反比,而与( )无关。 9.2 单项选择题 1. 在一定条件下,基元反应为A +B → D ,则此反应为( )分子反应。若实验测定时,起始浓度c A, 0>>c B,0,

海洋综合管理试卷及答案

海洋综合管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现代海洋信息化特征?()【2分】 A.海洋信息的集成化 B.海洋信息的数字化 C.海洋信息的网络化 D.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业务化本题答案: A 第2题下列哪项不属于海洋环境探测的主要技术内容?()【2分】 A.海洋深潜技术 B.海洋钻探技术C.海洋浮标技术 D.海洋调查船技术本题答案: B 第3题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海洋遥感技术?()【2分】 A.海洋卫星遥感 B.海洋航空遥感 C.微波遥感 D.地波雷达遥感本题答案: C 第4题以下哪项不是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方向?()【2分】 A.计算机网络化 B.低速操纵性 C.导航设备 D.外形隐身化本题答案: D 第5题下列哪一种不是特种海洋调查船()【2分】 A.宇宙调查船 B.极地调查船 C.同温层调查船 D.深海采矿钻探船本题答案: C 第6题下列哪项不属于遥感平台的分类?()【2分】 A.海面平台 B.地面平台 C.空中平台 D.太空平台本题答案: A 第7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海洋浮标的是()【2分】 A.锚泊浮标 B.漂流浮标 C.锚系潜标 D.悬空浮标本题答案: D 第8题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即()【2分】 A.ARGO B.ARDO C.ARBO D.ARCO 本题答案: A 第9题中国的“向阳红”“东方红”等海洋调查船属于()【2分】 A.深海调查船 B.特种调查船 C.综合调查船 D.专业调查船本题答案: C 第10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体是()【2分】 A.国家行政权力 B.国家司法权力 C.国家立法权力 D.国家军事实力本题答案: A 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第11题岸基地波雷达可以分为()【3分】 A.长波束(单元鞭状天线)雷达 B.窄波束(相控阵式天线)雷达 C.宽波束(单元鞭状天线)雷达 D.短波束(相控阵式天线)雷达本题答案: B C 第12题海洋锚泊浮标由海上测报部分和岸上接受部分组成,其中海上测报部分包括()【3分】 A.浮体 B.传感器系统 C.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D.通信系统本题答案: A B C D 第13题 MGIS应用包括()【3分】 A.海岸带管理 B.海洋环境监测评价 C.海洋渔业 D.海洋油气本题答案: A B C D 第14题海洋管理信息传输一般可分为()【3分】 A.空中信息传输 B.海上信息传输 C.微波信息传输 D.陆上信息传输本题答案: A B 第15题按获取技术的工作方式,海洋管理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3分】 A.接触式信息获取技术 B.遥感式信息获取技术 C.微波式信息获取技术 D.无线式信息获取技术本题答案: A B 第16题海洋环境探测技术的特征有()【3分】 A.观测方式的不固定 B.观测内容的不确定 C.观测时间的不定期 D.观测地点的不固定本题答案: C D 第17题海洋环境探测技术的探测层次分为()【3分】 A.空间探测 B.海面探测 C.水下探测 D.海底探测本题答案: A B C 第18题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技术内容有()【3分】 A.水下环境监测技术 B.海洋浮标技术 C.定点测量技术技术 D.海洋遥感技术本题答案: B D 第19题海洋遥感技术可分为()【3分】 A.航空遥感技术 B.航天遥感技术 C.水声遥感技术 D.地面遥感技术本题答案: A B C D 第20题海洋航空遥感的特点有()【3分】 A.机动性能好 B.分辨率高 C.不受轨道限制 D.技术难度较高本题答案: A B C 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答案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