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

一、前言

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

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威尔第从小就有反侵略,反分裂的民

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威尔第把歌颂英雄,鞭挞权势,揭示社会的不公作为歌剧创作的主旨,并贯穿在他多部作品之中。但随着时间推移,明确、外在的政治倾向开始退至后景,人物的刻画和心理的探究逐渐占据上风。威尔第从他的同胞那里蠃得的尊敬和喜爱已不仅仅限于音乐因素,他的作品经常被读解为对国家自由独立的呼吁,罗西尼称赞他说:“这是个戴钢盔的作曲家。”

2、成熟时期的歌剧创作

19世纪五十年代,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威尔第中期创作吸收了法国大歌剧的成分,具有更加雄伟的规模,更为整体性的戏剧观念1851年,在威尼斯演出了他的成名之作《弄臣》,竭尽了人声的极限,它是获得了最大戏剧效果的名作。1853年,在罗马演出了着名歌剧《游吟诗人》;同年,在威尼斯演出了他的《茶花女》,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

这三部传世之作,很快风靡全世界。他创作的歌剧,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还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

3、晚期歌剧创作

威尔第的晚期歌剧加强了音乐与戏剧发展的紧密,晚期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作品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丰硕的成果。1887年,在米兰上演歌剧《奥赛罗》,这是三百年来意大利悲剧性歌剧的总结。将歌唱性的咏叹调与朗诵性的宣叙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声乐部分的作用,用重唱、合唱更加形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上三个时期的简单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由一个冲动的少年走向成熟,他早期作品相对中晚期作品来说显得有一点单调,总体的艺术感觉并不是十分到位。从综合艺术的角度来看,中晚期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显得相对真挚,音乐的形象也相对细腻,有一种音乐贯穿了剧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并不是为了个人主义。

四、结论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音乐史上有名的寿星,它在八十高龄还完成了最后一部歌剧《法尔斯塔夫》。它的创作时期虽然延续到二十世纪,但它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并不属于十九世纪的潮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他在继承古典传统的道路上,以更为深刻、现实的风格将意大利歌剧推向高峰。

“整个世界就是一场玩笑”法尔斯塔夫在剧终的赋格段合唱中带领大家一起唱道。这也是威尔第留给后人的最后赠言,意味深长。一个终生从事悲剧

和正剧写作的歌剧作家,最后以一部炉火纯青的纯正喜歌剧结束创作生涯。这是经历了沉重人生之后大彻大悟的智慧长者才能企及的生命境界。威尔第的艺术生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修炼,从刚烈的呐喊声中开始,以隽永的笑声结束,一波三折,但终至功德圆满。意大利歌剧史中最壮丽的一景就此落幕。他辛勤的一生是努力创作意大利民族现实主义歌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生。他的优秀歌剧作品的出现,使意大利歌剧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留下绚丽和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沈旋.谷文娴.陶辛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于润祥.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作者: ————————————————————————————————日期: ?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 ——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选题意义 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 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

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

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源起古希腊) 1,吸收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节拍。没有乐器伴奏。 2.唱词一律用拉丁文。 3.旋律崇高,超脱。不是用来欣赏的音乐。而是实用性的音乐。格里高利圣歌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欧洲万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复调音乐的萌芽。(公元9世纪) 1.奥尔加农无节制体裁弥撒套曲,经文歌 2.迪斯康特有节奏 3.福布尔东三声部 小结。 1.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在音乐方面,宗教音乐有统治地位。 2.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是单音音乐发展的高峰,成为历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3.音乐开始有了复杂的节奏,多声部音乐逐渐代替了单声部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 4.乐器种类的增加预示着乐器的产生。 14世纪的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 新艺术(14世纪) 14师姐产生于法国和意大利,法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维特利在其著作《新艺术》中提出新的作曲法,歌词自由创作,少用固定掉。节拍的结构要规范,力求节奏简明匀称。禁止用平行5,8度。提出了对位法复调写作的理论。 代表人物:法国马肖,意大利兰迪尼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约1450 1600年) 1.勃垦第乐派 代表人物: 杜费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 本舒瓦其宗教作品为三个声部构成的和声式织体,世俗作品(尚松)多为回旋歌。 2.弗兰德乐派 拉索运用了主调和声与复调模仿手法的结合 3.威尼斯乐派 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风格特征:分组合唱的原则,形成富有四声效果的‘威尼斯风格’ 4.罗马乐派 帕莱斯特里娜无伴奏合唱风格,后期作品有清日析的主调化倾向,被誉为‘教会音乐的救星’

第二章 16世纪的新趋势 世俗音乐: (声)法国的尚松,产生于15世纪,法语演唱的世俗多声部歌曲 意大利的牧歌:原意为用母语写的诗或田园诗,14世纪,直接启示意大利抒情歌曲的产生。 德国的利德:用德语演唱的艺术歌曲。 器乐曲:利车卡尔,康佐涅,舞曲,幻想曲,托卡塔 通俗低音(也叫数字低音):在乐谱低声部下方加注数字,意标记和弦性质,位置与进行,演奏者可以依据数字低音即兴增加或者变化,通常两种乐器同时:大提琴,大键琴。管风琴。 第三章 奏鸣曲: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17世纪后期,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的奏鸣曲通常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 现奏通常3到5个乐章,由乐器独奏或者加钢琴来演奏。 奏鸣曲的形式; 三重奏鸣曲:两件小提琴和通俗低音 独奏奏鸣曲:一件小提琴和通俗低音 键盘乐器 1.克拉维克德:击弦古钢琴 2.哈普西科德:羽管键盘,拨弦古钢琴,管风琴,现代钢琴 协奏曲的代表人物,(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 亨德尔:英籍德国伟大作曲家 主要作品:歌剧《塞尔斯》(1738年)题材:历史题材,神话题材和浪漫题材。 艺术成就:亨德尔音乐简洁明朗,结构宏大,旋律庄严,宽广,悠长,合唱有壮丽的气魄。他重视纵向的和声关系,常用简洁的手法,创造出感人的作品。 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1685--1750) 声乐作品:200多部康塔塔,5部受难乐 器乐作品:键盘作品《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 艺术成就:巴赫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博大精深,他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了最后的高峰,并将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的主调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南京理工大学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 品异同之比较 班级:10042203 姓名:马若飞 学号:1004220334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2011-12-10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不可避免地,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审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 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迥异。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审美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有所区别。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再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作品。 一、作品整体风格方面 刚刚已经提到,两人作品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以为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那种胸怀宽广的气度,包含着对祖国对家庭的爱,普契尼的歌剧则更多地描写人间感情;威尔第的歌剧更具有戏剧性,普契尼的歌剧则具有抒情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风格则属真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风靡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特点是理想性强,感情炙烈,喜欢描写和赞美自然,艺术手法夸张。而真实主义的思潮还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里就开始萌动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真实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认为“优秀的创作有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美丽的蓝天,也照出路上的泥塘。(司汤达)” 威尔第是一位把浪漫主义歌剧发挥到极致的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和热情。他具有通晓情节和冲突方面——也就是戏剧方面的全部情感的想象力,因而能使戏剧性场面充满令人激动的表现力。他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的脚本作家:“短小的戏剧、迅速的发展、饱满的热情……热情至上!”威尔第是真正的意大利人,他的艺术以旋律为基础,对他来说,旋律是人类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他坚持说:“缺乏自发、自然和简明的艺术不是艺术。”威尔第继承了丰富的传统,又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威尔第的歌剧能够震撼人心的话,普契尼的歌剧则能够感化人心。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的清新风格,虽然没有威尔第歌剧那样大气磅礴、那样深刻,他的抒情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听众,无论他们来自哪一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普契尼歌剧所特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因为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描绘的人和事,往往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故事。普契尼的作品虽然没有威尔第那么多,他一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却几乎每一部都代表了他的水平,都是他充分构思之后的精心之作。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热烈而紧张的舞台气氛、抒情而伤感的音乐风格,寻常百姓的心理和身边琐事的悲剧,以及他对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同情心,无不打动人心。无论是歌剧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还是音乐中的异国风韵,全都会在戏剧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渗入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深处。 比如《托斯卡》,话剧《托斯卡》是一部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把性、虐待狂、宗教和艺术各种成分融为一体的一部作品。他以真实主义的手法体现了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强暴、凶杀和历史事件等因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这里不仅有善良的爱,正义的爱,也有像斯卡尔皮亚、斯波莱塔那样险恶的坏人。《绣花女》是以博得人们同情的眼泪而获得成功的,《托斯卡》则是能唤起人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 一、前言 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 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威尔第从小就有反侵略,反分裂的民

欧洲歌剧

欧洲歌剧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审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

威尔第及曲目

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8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 创作生涯 威尔第雕塑 第一时期 第一时期,4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是威尔第的成名期。威尔第在米兰开始了歌剧创作活动,参与了意大利人民反抗法、奥占领的爱国运动,创作了包括爱国英雄歌剧及爱国歌曲在内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歌剧。1839年初,威尔第夫妇移居米兰。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托》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观众和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奥贝托》虽然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奥贝托》打开了威尔第闯进意大利歌剧界的大门。此后,他与斯卡拉歌剧院经理莫雷利签订了创作合同。斯卡拉歌剧院领导梅雷利邀请他写的三部歌剧1840年,其中第一部《王国的一天》一败涂地,又值他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病亡,曾经一度情绪低落。梅雷利又劝说他,给他看《纳布科》的台本,剧中的爱国主义热忱打动了威尔第的心。1842年3月9日,威尔第创作的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纳布科》,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其中希伯来人合唱《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令人热血沸腾,是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里程碑。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纳布科》的成功,把威尔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 第二时期

歌剧欣赏考试试卷

《歌剧欣赏》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威尔第是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被誉为”乐圣”。 2. 歌剧《卡门》根据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3.歌剧《弄臣》是意大利真实主义作曲家普契尼的代表作品。() 4.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追求异国情调,采用了我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素材,贯穿全剧。() 5.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取自希腊神话。() 6.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歌剧有《霍夫曼的故事》、《地狱中的奥菲欧》等等。() 7.歌剧《卡门》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女主角卡门是个女仆人。() 8.《图兰朵》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是卡拉夫在要求图兰朵猜其身份的那一夜所唱。() 9.“木偶之歌”是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经典咏叹调。() 10.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被称为“音乐神童”,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哪个不是莫扎特的歌剧:( ) a.《女人心》 b.《唐璜》 c.《费加罗的婚礼》 d.《霍夫曼的故事》 2.以下哪部作品是由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比才所写:() a.《玛侬》 b.《蝴蝶夫人》 c.《霍夫曼的故事》 d.《卡门》 3.以下哪部作品是“乐圣“贝多芬所写:() a.《塞维利亚理发师》 b.《威廉·退尔》 c.《灰姑娘》 d《费德里奥》、

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最富盛名的圆舞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a.老约翰·施特劳斯 b.小约翰·施特劳斯 c.瓦格纳 d.格鲁克 5.以下哪位不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d a.威尔第 b.罗西尼 c.比才 d.巴赫 6.歌剧诞生于()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c.西班牙 7.进行歌剧改革的是() a.格鲁克 b.亨德尔 c.威尔第 d.蒙特威尔第 8.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故事情节取自() a.希腊神话 b.罗马神话 c.民间故事 d.童话 9.莫扎特的《唐璜》又称为() a.《女人心》 b.《茶花女》 c.《弄臣》 d.《唐·乔瓦尼》 10歌剧《自由射手》是德国作曲家()的代表作。 a.舒伯特 b.舒曼 c.比才 d.韦伯 11.中国歌剧第一个里程碑()的创作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a 《白毛女》 b《江姐》 c 《小二黑结婚》 d《洪湖赤卫队》 12.《万里春色满家园》和《生死与党心相连》是哪部歌剧中的著名唱段。 a《江姐》 b《洪湖赤卫队》

从歌剧_唐_璜_看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 歌剧《唐.璜》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歌剧中很多咏叹调已经成为人类歌唱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也是世界各国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作者通过自身演出歌剧《唐.蟥》的经历以及对作品的分析,对莫扎特的歌剧思想、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演绎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思想 艺术特点 音乐表现 深远影响绪言 笔者在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读研期间,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监制排演的歌剧《唐.蟥》的演出,在剧中饰演了主要角色。剧组分别在凤凰歌剧院、玛里布兰(MALIBRAN)和阿尔斯纳勒(ARSENALE)歌剧院进行了四场演出。为了塑造好角色,在半年多的排演过程中,笔者对歌剧《唐.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这部歌剧的音乐形式、人物表现等都提升了认识高度,了解了莫扎特对《唐.璜》歌剧创作的音乐运用手法和艺术特点。 莫扎特是欧洲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年轻而卓越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其中22部歌剧作品是莫扎特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说他是音乐天才、是神童,是因为他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锐和灵感。他为生活创作了大量优美和欢乐的音乐,但也不难看出其中伤感和悲伤的影子,是那个时代给了音乐家坎坷多舜的命运。代表作歌剧《唐.璜》首演于1787年,它取材于西班牙的民间传说。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机智勇敢、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妇女,但最终进了地狱。他虽然是反面人物,但又具有一些正面人物的特点。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而发展的。剧中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莫扎特以细腻的音乐表现,赋予每个剧中角色栩栩如生的形象是这部歌剧成功的必然结果。 一、莫扎特的歌剧思想 通过歌剧《唐.璜》可以看出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是发挥音乐主导作用的。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方面用音乐赋予剧中每个角色以强烈的个性,并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所处环境的变迁又赋予其不同的音乐表现,把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莫扎特在创作中是本着一切服从音乐,以音乐为主的思想。他对歌剧音乐的主导思想通过他与许多与朋友的通信中就可以了解到:“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又说:“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都忘了。”在他看来,歌词只是用来借题发挥音乐的材料,歌剧中所有人物的真实情感表现及性格特点,都是用来表现音乐的。这是音乐家对音乐特殊的理解,他说:“我不能用诗句或色彩表现我的感情和思想,因为我既非诗人,亦非画家。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因为我是音乐家。”说的真好。他认为作曲家要运用一切尽可能运用的语言,完全通过音乐的表现,把剧情推向各个规定情节。他认为在音乐写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可以“一个狂怒的人是越出一切界限的,他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所以音乐也应当变得面目全非。”是的,莫扎特是音乐家,他不是用诗歌来指挥音乐,而是要诗歌服从音乐。莫扎特的人生是真正的音乐人生,是纯粹的音 乐人生。他用音乐表现出来生命的音符,都是活灵活现且有血有肉的。他的任何一种用音乐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来自于心灵的诉说,这就是莫扎特的歌剧思想。 二、歌剧《唐.璜》的艺术特点 歌剧《唐.璜》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层面上分析,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剧中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及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正像上边所讲的,莫扎特在音乐的处理上,针对每个人的个性用不同的音乐来塑造,用音乐的表现形式使每个人都具有灵性,如同就在我们身边。 2、歌剧克服了和改变了意大利以往喜歌剧音乐中的那些卖弄、夸饰的滑音风格,以自己独有的气质和音乐风格,恰倒好处的音乐表现提高了歌剧的艺术品位。 3、利用大量的重唱形式加强了歌剧《唐.璜》的戏剧性。使剧情增强了矛盾的色彩,浓重地突出和渲染了剧情,使重唱这一有着高超技巧和非凡表现力的表演形式,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在同一环境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 4、成功地使用中、低声部担任歌剧的主角。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非常善于使用中、低声部担任主角,例如功勋骑士司令官、滑稽的仆人莱波雷洛、马赛托以及剧中的主角唐璜都是男低音,特别是唐璜角色可以是男低音饰演,也可以是男中音饰演,这是音乐家莫扎特非常独到的一面。 5、从人物性格出发,还采用了意大利喜歌剧那种轻快、俏皮和急口令式的演唱风格,如咏叹调《夫人,请听我说》,使剧情更加戏剧化,增加了可看性 三、歌剧《唐璜》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是充满一种勇敢精神的18世纪风俗喜剧,莫扎特把这部作品称为“二幕喜歌剧”。作品将讽刺与狂飙运动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最快和最直接的写作手法直接切入主题情节。在第一场中出现了企图不轨的思想和行为,紧接着是挑战、决斗、和临终前的挣扎、对神灵的亵渎、罪犯的潜逃以及复仇的誓言等等,步步扣人心弦。在所有发生的事件中,都是以剧中人物唐璜为中心。唐.璜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温柔多情,但一贯表现出贵族的傲慢态度,习惯于用他自己的方式行事,表现的是个反面人物,但似乎又使人与于同情。他冲破传统的束缚,蔑视社会道德,独自一人站在现实社会的对立面,所有的人物都围绕他而存在,突出了他的主角地位。 剧中唐.璜一共面对三个女主角。第一个女性是唐娜·埃尔维拉,在帷幕升起之前,她就被拐骗,而后又逃走。剧中表现了这个被侮辱的女性的愤怒,但她心地善良,想饶恕唐.璜,愿意拯救唐.璜,并劝说年轻的塞利娜同唐.璜在一起。这段乐曲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咏叹调,这一严肃的音乐形式同整部歌剧表现的轻佻情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女性是唐娜·安娜,她那充满情感的生活相当复杂。安娜的父亲死于唐.璜的剑下,在父亲被杀害之后,她表现出极大的义愤和子女对父辈之爱,发誓要追杀凶手为父报仇。她的未婚夫唐.奥塔维奥参与了这一行动。唐·奥塔维奥是剧中维护合法爱情传统的唯一角色,他反对放荡不羁的行为。他的两段男高音咏叹调《来自他的沉默》和《我的心肝宝贝》非常抒情动听。 第三个女性是塞利娜,天真和轻浮全部集中在她身上,她忠诚于自己的新婚丈夫,但对唐.璜殷勤讨好也感到欢欣。塞利娜具 从歌剧《唐.璜》看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文/李明月 2010年 第 11 期

22911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资料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 ——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选题意义 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 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 学院: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班级:09级一班 姓名:宋颖 学号:12009244067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培里(1561-1633)和科尔西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脚本写出了第一部单声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但因其乐谱没有保存下来,故把现存的歌剧《优丽狄茜》作为第一部。1600年,培里和卡契尼两人各自为里努契尼的脚本《优丽狄茜》写了音乐,成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歌剧。 第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定型化。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奥》题材相同,但不侧重抒情而侧重戏剧力量。1637年,威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开演出的歌剧院,使歌剧从宫廷娱乐转变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歌剧被引向更深广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诞生后;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歌剧这个新生音乐艺术品种很快在欧洲各国普及发展,一直非常兴盛,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趋丰富。几百年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直接影响下,激发了诸多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神妙的灵感、动人的想象,他们用精湛的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它们动人的剧情、美妙的诗句、丰富的曲调,及其迷人的歌声、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场面和布景体现了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意大利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兴盛不衰、引人入胜。并以她特殊的风格和始创者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歌剧之林。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并影响了欧洲各国。18世纪下半叶,曾被称为音乐古国的意大利远远落后于德奥音乐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颓废了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浪漫主义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音乐论文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白永欣[1] 白宁 歌剧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中悄然诞生,并经过无数音乐家的养育、历代人们的爱戴与关注茁壮成长至今日,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经过岁月的淘洗,以不同的姿态现世,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以绝对成熟的姿态在世界音乐之林屹立至今。 一、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孕育环境 文艺复兴之前最常出现的音乐剧目有牧歌剧、田园剧、幕间剧以及假面剧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秉承着努力为音乐发展探索新道路的信念,冲破复调音乐的束缚,开创“单声歌曲”,意大利新音乐风格取代了以复调经文歌为代表的尼德兰音乐风格。虽然宗教音乐仍然占统治地位,但世俗音乐的发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歌剧的诞生奠定了音乐基础。歌唱、演奏、舞台表演、布景、服装等诸多因素的结合使得这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艺术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在“卡梅拉塔”社团推动下,艺术家们秉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结合对古罗马、古希腊的文明和学术进行的研究,高举推崇古学的旗帜,实践着自己的文艺创作,歌剧的概念被逐步确立,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艺术家们理想中诞生了。歌剧的诞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人们也以极大的热忱接纳这一新兴音乐形式。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宫廷中盛行的娱乐传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歌剧属于人文主义者的宫廷歌剧,绝大多数的演出隶属于宫廷中待客的豪华娱乐,其题材没有摆脱田园剧、宗教剧的束缚,这也是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

导思想相一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题材没有离开当时戏剧题材,所以人们是在一个相熟的戏剧背景下,以不同的视角接受、审视一种新型的音乐戏剧形式,既陶醉于相熟戏剧的新的音乐生命,又沉迷于戏剧文化的坚实根基。 尽管“卡梅拉塔”成员们新的音乐思想、手段很早就付诸实践了,14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这种新风格的试验作品,但所有的工作进展是相当缓慢的。这时期,艺术家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创作音乐戏剧。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芙妮》问世后,佩里又携手卡契尼创作了《尤丽迪茜》。再有嘉利阿诺的《梅杜罗》、《奥苏拉》等,但均已失传,尚存的有他和佩里合作的《佛罗拉》。这一时期歌剧的脚本内容十分严肃,具有鲜明的戏剧张力和诗歌品位。由于受古希腊和古罗马戏剧的启发,音乐也遵照“卡梅拉塔”艺术家们对单音歌曲的原则处理,旋律更活跃,和声更丰富,低音部的处理更合理化,独唱部分是咏叹调与自由式歌曲轮廓形成日后类似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的咏叙调形式,成为一种不间断地“通奏体”。合唱的地位也逐渐被提升,常与剧情结合在一起。所以逐步形成了歌剧音乐伴随着戏剧,诗歌紧跟着故事,音乐紧跟着诗歌,音乐戏剧冲突鲜明的音乐特征。歌剧音乐架构被逐步搭建与确立。 歌剧诞生之初,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是在摸索中前行,但歌剧并不是凭空出世的,其音乐积淀及戏剧基础是由来已久的,也就是说——其形式虽然新颖,但其内容的社会文化、音乐的体裁形式都没有远离人们的视野,一切的得来都像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人们逐渐疑虑,未来如何发展?发展的宗旨与方向该如何倚重?人们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反思,更加需要先行者的引领…… 二、蒙特威尔第歌剧 静观蒙特威尔第漫漫六十余年的乐坛往事,不难发现他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特殊的

歌剧起源与发展

歌剧起源与发展 摘要:1762 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关键词: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威尼斯;歌剧院 一、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 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 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 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

代歌剧之父”。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 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与此同时,17 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 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 内容提要: 合唱能赋予人们雄伟的力量。合唱体现的雄伟力量和作用超出了其他的演唱形式。意大利浪漫时期代表作曲家威尔第就很注重合唱在歌剧中的运用,他喜欢用合唱来强调歌剧里盛大的场面,他的合唱歌曲雄伟广阔,而且充满冲击力,并具有一定的寓意。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翔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给予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斗争的意大利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是欧洲歌剧艺术中最伟大的合唱曲之一,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而茶花女中《饮酒歌》、游唱诗人中的《打铁歌》、奥赛罗中的《欢愉的火焰》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歌剧的合唱中威尔第将声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增加了歌剧的喜剧效果和艺术美感与观赏性。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合唱、纳布科、饮酒歌 一、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VerdiGiuseppe,1813—1901年),意大利浪漫派歌曲家。在歌剧艺术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威尔第共写了27部歌剧。威尔第有着大部分作曲家的相同的生平。出生在比较穷困的家庭里,最初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在其后一段时间内不被人所认同。威尔第所处的正是意大利最为动荡的时代,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威尔第在每次突破困难时候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威尔第一生分为三个创作阶段,他的成名作《纳布科》映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残酷统治,因此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极度欢迎,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合唱歌曲更是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19世纪50年代,威尔第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这三大名曲。其后他又陆续写出一批很受欢迎的歌剧:《西西里晚祷》、《西蒙-波卡涅格尔》、《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达》。其中《阿依达》使歌他的声望登上一生的顶峰。在威尔第八十高龄时,他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福尔斯塔夫》,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不能不叫人惊叹。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在无边的送葬队伍中,自发的响起了动人心魄的歌声:《纳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 二、歌剧中的合唱艺术 早在古希腊时代的戏剧中,合唱队就占有相当重要的戏份,他们负责向观众说明剧情,有时担任旁观者角色,有时也参与剧情的发展。歌剧里,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已近一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欧洲的合唱艺术和宗教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从欧洲音乐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和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写过大量的宗教音乐,其后的许多作曲家都写过以宗教为题

谈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

谈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 一、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之中,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言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来演唱自己段落的宣叙调演唱形式。卡契尼提出要以宏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进一步使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得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庭和贵族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使歌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二、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 透过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对“美声”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1.佛罗伦萨乐派。在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有一个小组,他们突破传统的演唱形式,采用自然的声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为了能使演唱再现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的悲壮效果,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对声音及唱法的探究。一种强调充分的呼吸,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及宏亮而致远的音质的演唱要求被提出。他们不仅创作歌剧,而且还要不断地对演唱、发声的技巧进行研究。于是,随着《达芙妮》、《犹丽狄契》等抒情音乐剧的诞生而产生了代表佛罗伦萨乐派风格的演唱要求,旋律优美抒隋给人以舒适之感。

浅析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史

目录 绪论 (1) 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及早期发展 (2) (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2) (二)意大利歌剧的早期发展 (2) 1. 蒙特威尔第与威尼斯乐派 (2) 2. 卡瓦利和切斯蒂 (3) 二、意大利歌剧的成熟 (3) (一)斯卡拉蒂与拿波里乐派 (3) (二)喜歌剧的诞生 (3) 三、意大利歌剧走下坡路以及20世纪人们重新对他感兴趣 (4) (一)阉人歌手的兴起与意大利歌剧的衰落 (4) (二)意大利歌剧的复兴 (5) 1. 罗西尼与意大利歌剧复兴的启航 (5) 2. 威尔第与意大利歌剧革新 (5) 3. 普契尼与真实主义歌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浅析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史 摘要:歌剧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过程中人文思想发展的结果。1597年,里努契尼和佩利合作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随后以蒙特威尔第为代表的威尼斯乐派将歌剧艺术带给了欧洲,经斯卡拉蒂的发展,意大利歌剧艺术走向成熟;18世纪末期,因守旧和“形式至上”等原因,意大利歌剧开始衰落,但经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威尔第以及普契尼为代表的剧作家们的努力创作和革新,意大利歌剧在20世纪重新走向辉煌。本文考察了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兴衰以及对文艺发展的做出的贡献,试图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歌剧、欣赏歌剧。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发展 Abstract: Opera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rt form contained poetry, music and dance, which is born in Italy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th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thought during renaissance. In 1597, Rinuccini and Pelly created “Daphne”—the first opera in the world, and then Venetian School, represented by Monteverdi, took opera to Europe. After Scarlatti’s development, Italian opera drove to maturity; In the end of 18th century, due to the reason of conservatism, formalism and so on, Italian opera sank into a decline. But for the efforts of new dramatist, represented by Rossini, Verdi and Puccini, Italian opera go back to glory.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evolu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talian opera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ried to help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and enjoying opera. Keywords: Italian; opera; development 绪论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 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歌剧是综合诗歌、音乐和戏剧特点的艺术形式。对歌剧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带音乐的戏剧”。在乐队伴奏、场景、和服装共同构成的舞台效果中,通过演唱表现情节,传达感情。歌剧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1]。歌剧的诞生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是文艺复兴时代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发展的产物。为了真实地表达人的感情,人们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富戏剧力量的形式,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