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2013 年呼伦贝尔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质量分析

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初中教研室李春婷2013 年的中考已经结束,为了使老师们能及时了解和掌握2013 年全市中考历史质量状况,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促进我市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把2013 年中考历史学科的具体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汇报:

一、命题依据

以国家教育部2001 年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考试说明及教材为依据,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命题。

二、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从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识记层次的考查。

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写出或说出历史内容的基

本史实。试卷紧紧围绕课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历史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如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16 题第1 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17 题第1 问)、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17 题第3 问)、一战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考查(第18 题)等。

(2)理解与运用层次的考查。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查。如第10 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第16 题第2 问“材料二‘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第18 题第2、3 问关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中国的关系等。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对历史地图的判读等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16 题第1

问关于会议召开地点的问题)

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命题人侧重了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如考查识记水平的试题

达到43 分,占比在70% 以上。

2、考点集中,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对学生进行考查,命题人紧紧围绕课标和教材,结合近几年呼伦贝尔市中考历史试题,突出了对主干历史知识的考查,如: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第5 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第6、7、8 题)、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第10 、11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13 、14 题)、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第16 题)、十一届三中全会(17 题第1 问)、一战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第18 题)等.侧重考查了革命与战争的主题内容。本套试卷选择题部分涉及到战争及相关内容的有10 个小题,占比67% ,非选择题部分涉及该主题的有2 个,占比70% ,如抗日战争主题的有6、7、8 三个题,资产阶级革命的有10、11 两个题,二战的有2 题,长征、一战等。

3、关注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中国古代史今年第一次纳入我市的中考考试范围,今年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注重考查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第

1 题考查著名的思想家墨子,第

2 题考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朝,第3 题考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第4 题考查蒙古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成吉思汗。

4、注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1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如第1 题考察墨子的

主要思

想)

(2)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考查。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如第16 题第3 小问关于长征精神的考查)(3 )对世界历史上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考查。(第10 、11 题)

(4)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如第17 题第2 问)

(5)培养学生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树立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如对二战史(13 、14 题)、欧共体和欧盟(15 题)、一战及战后格局的考查(18 题)。

5、注重对时事热点和周年问题的考查。

如1933 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第13 题),欧盟成立20 周年(第15 题)等。

三、试题分析:

1 、通过下面示意图,可以看出本次学业考试考试内容及比例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中国古代史15% —中国近现代史40% —世界近现代史45% ),中国史占比首次超过世界史占比。题型延续了201

2 年题型,分别是1-15 为选择题,16-18 题为材料解析题,18 题为综合题。

从各题难度系数看,难易比例与考试说明的要求略有出入,容易题占比较少,中等题占比较多,较难题占比稍高。(由于非选择题没有各小题的难度系数统计,只能以非选择题的整体难度系数做数据,会和实际数据有一定差距)

历史试卷整卷难度系数是 0.55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次历史试题 (A 卷)各题的难 度系数从 0.29 — 0.91 不等: 0.29-0.40 (较难题)的比例占比

21.7% ,0.40-0.70 (中 档题)的比例占比 51.7% ,容易题的比例占比 26.7% 。

(A 卷)选择题部分整体难度系数是 0.46 ,均分是 14 分。中国史难度系数是 0.50 , 古代史为 0.54 ,近现代史为 0.59 ;世界史难度系数 0.39 ,近代史为 0.40 ,现代史为 0.38 。数据说明: 对于学生来说,世界史难于中国史。

试题的区分度除 4 、5 小题,其余都达到了 0.5 以上,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

2、试题难度、区分度与标准

利于高中招生选拔。

从标准差来看,选择题因为分值低(2 分),标准差也较小,从0.54-1 ,说明学生在选择题得分上差异不大,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再认水平差异不大。非选择题分值增大(每题6 分—9 分),标准差也增大,介于2.06-2.76 之间,说明学生在此部分试题的得分上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学生在阅读理解、提炼信息、构建联系、知识再现、分析说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思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利于优秀生的遴选。

四、从得分数据统计,看学生答卷情况。

1. 学生答卷情况具体分析:(见下表)从课标要求和考查内容及形式来看试题题目,有些试题几乎是不能构成难度题的,为什么实测结果却变成了难度题(如6/9/10/14/17 题),为什么选择题只有一半试题的难度系数达到了0.7 以上呢?从对试题的分析来看,更多的因素是来自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013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査内容与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考含内客杯海差老査目标及典型错误选项

11 12

16 合计

古代JRlB家及盟翅主张一眾子

秦《1 的

βδft?l

奠定二国处立周Af的战役赤樂之战

成吉思汗的功细-统一裁占

中E笫一个农村抿振堆井冈山

中共和半解决旳安字受的主耍KItM

卢沟桥事吏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由击曰军的一

次总大规棋的战役

收冋港澳主权的Λ*Λ1SW

英u*蛾霜獄儡酿产标

这三次苇命的共同点

工业草命的盘大血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嫩形成

苏弟战场的

因欧国家经济共同体

长征(课标,讲注故爭、体会、认识〉

战及故后的国际关系搐局(课标* T

解卿个条約的内容)

0.66

0. Oo

0.91

0.49

0. 72

0. 76

0.42

0.83

0.03

0.72

0.71

0.64

0.29

0.53

0. 44

O.bb

0. 89

I

0. 65

0. 71

0. 67

0.97

0. S3

0.60

s~ I 7 1〒亠…小~5 ?"

0.9o 丐Q冋an雅?ΛJ%ι≡? e.?冃

I逮联系、恺岀结论氐力AB

0.89 I考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A

0.61 I考杳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B

0.66 I考衣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B

1 I分析阂果联崇,得出结论C

0.90 I考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A

7p. So I专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A

0.99 L分析说明A4O54

0.38

0.32

僦右理棉与分析说明A2573

0. 91

0?7匸」比较异冋.得出结论B

0.95 考査学生的识记水〒制能力B

o.9θI考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C

0.93 I老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CA

0. 91

2.06

2.31

2.68

0. 24

考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陡力t

茅直学生的识记水平和施力

?SM?理解、≡ft(S息、恂it

联系.徇岀结论紇力

I夸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能力

考査学生的识记水平和駝力

I分析说明

考去学主的识记水平和能力

评价、分析与说明

以考杳学生偵记水平?尤其是

如识再现能力为主?ΛZ>fi 的

高级老维水干考吉。

2、典型错题及原因分析

3、学生答卷中的问题归因分析

五、从考试成绩数据统计,看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1 、从不同分数区间人数分布看学生差异

通过不同区间人数分布统计图,可以看出历史学科优秀率较低( 6.7% ),低分率

较高( 16.5% ),及格率偏低,通过柱形图显示说明好中差学生比例接近,学生间的差 异偏大。

低分组学生占比,林区组和牧区组学生差异较小,学生水平比较接近,牧区组的高分学 生比例明显高于林区组,林区组尖子生较少

2、从不同地区学生人数分布看区域间学生

上图显示城市组与农区组学生差异较大,各分数区间人数比例差值较大,尤其是高

上面统计图显示:

城市组:高分学生人数占比大,低分人数占比小,呈现的是负偏态分布。说明试题对城市组学生难度偏低,试题可以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区别开,但不利于将中等程度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区分开。同时也可以说明城市组教育环境较好,整体教学质量较高。

农区组:高分学生少,低分学生占比高,呈现的是正偏态分布。说明试题难度偏高,对于此组,试题可以将优秀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区别开,但不利于将中等程度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区别开。也可以说明农区组教育环境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城市组和农区组两组得分分布情况相反。

牧区组:中上学生和中下学生占比高,呈现的是平缓的双峰分布,说明略有分化的现象。对于此组,试题可以区别中等程度的学生,但不利于区别出成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

林区组:优秀生占比稍低,中上学生人数占比高,低分人数占比略低,差值不大,呈现的是平坡型负偏态分布。说明试题中等难度的项目较多,梯度偏小,不能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分开,分数分布比较集中。也能说明区域内部学生程度比较接近,相对比较均衡。

3、从旗市、地区历史“四率”看学科教育均衡发展

“四率”统计图显示,除莫旗和新右旗,各旗市的四率折线图走势基本一致,及格 率高,优秀率也高,低分率低。从此折线图高低不同的走势中还可以看出,城市化集中 的海拉尔区“四率”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遥遥领先;满洲里、鄂温克、牙克石始终 保持在前列。也有部分旗市区学生合格率低、低分率高,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区域间“三率”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我市历史学科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均 衡,城市组的“三率”基本达成考试命题的目标要求,好于其他三组的数据。农区组的 “三率”指标明显呈现“两低一高”态势,优秀率、及格率低,低分率高,说明农村教 育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林区组和牧区组及格人数和低分人数得分比例比较接近,低分占 比还是居高不下,优秀率差值较大,培优补差、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我们现阶段的一项 主要工作,以上各项数据说明呼伦贝尔市内各区域间及区域内部仍然存在教育发展不均 衡的现象 (包括旗市间、校际间、教师间、学生间的不均衡 )。 五、今后教学建议

1. 备课方面:

(1

)明确教学任务,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就是教科书上

的知识点,其实不然,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发展、思想教育等许多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达成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下去,不能凭个人经验和认识确定教学重点和复习重点,要科学解读课标,确定教学任务。

(2)加强集体备课。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差异,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之间加强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从而整合教学资源,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教学中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中心组和骨干教师的智慧和引领作用,共同研究,才能共同进步。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讲课方面:

(1)教师讲授历史知识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线索性,要有整体建构意识,不要把知识点讲散、讲乱。

(2)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立体的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3)教师要用细节复活历史,还原教材叙述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感受历史细节魅力,提高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4)教师要遵循“史论统一”“情意统一” 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复习方面:

在2013 年义务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初中教研室杨树贞主任提出:“中考试题总体难度保持相对稳定,试题中的6、3 这部分有可能多些灵活性,目的是真正体现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而不是记住了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去押题,题目是变化的,应把变化中不变的思想和方法挖掘出来教给学生,要善于梳理、归纳一类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根本。”

中考复习建议:坚持一核心:以课标为核心;二依据:以教材、考试说明为依据,三看:看目录、看课文、看大事年表;四抓: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五能力:再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教师要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一、命题特点 2017—2018学年度九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75分,题目类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共计19小题。考试时间、试题分值、试题结构、题型设计均参照中考。试卷出题范围是七、八、九年级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客观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 分值是30分。该题难度适中,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常识性内容的识记能力与掌握。 主观题:共4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试题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前半段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以及时政热点,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突出了历史的学科特点。总体比中考试题偏易。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学生卷面答题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下: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很多同学单凭个人感觉答题,忽视了基础知识是答题遵循的依据。很多同学只是对其进行片面的个人分析,并没有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这样是得不到高分的。 2、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如不仔细审题,就会领会不到题的内在意义,从而很粗糙的作答,很难答到点子上。 3、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有材料的,要结合材料。但是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结合材料。 三、试卷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时代在发展,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要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符合时代的节拍。 2、加强教师自身对课标、新教材的刻苦钻研。要让学生负担减下来,我们教师要静心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结构,在此基础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联系实际准确、规范地掌握重点知识 3、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 4、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联系课本,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联系实际。要让学生知道一

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试题(无答案)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图1 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D.清朝 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5.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他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 A.收复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史记》与《资治通鉴》 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水经注》与《金刚经》 7.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相声节目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内容都穿插其中。上述古典文学名著成书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①支持正常贸易②反对鸦片走私③反对开放口岸④维护民族利益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

(完整)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5分,选择题15个,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共40分,由简答题和材料阅读,探究三部分组成.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全部历史知识. 3、试卷特点 (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和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判读和回答。 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1.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甲乙 (1)甲中为英国每年专利数的变化,分析其重要原因是?(1分)在此时生产变革中发挥重 大作用的机器是(1分)根据材料乙,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分) 答: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评判的能力。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丙丁 (2)说出材料丙的核心内容(1分)材料丁中,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梦想成为现实,与中国哪 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有关(1分)后又通过哪一文件提高了农民的地位(1分)1978年中国农村再次变革的措施(1分)两段史料,丙更具权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答:废除农奴制(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丙为一手史料,具有客观、真实性(1分)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 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 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戊 (3)概括材料戊的主要观点(1分)说出西欧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西欧日本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1分)原因:美国经济援助;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科教兴国;国家干预经济;(任两点2分) (4)上述特性给我们学习历史史实,提供了哪些启示?(2分) 答:利用史料理解史实;利用时间和空间分析史实;注意多角度分析史实等(任两点,给2分) ?2.有位伟人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完成问题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互联网查询D.考古发掘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的胜利 6.八年级(8)班开展探究学习,计划在暑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线路,与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大致相同()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7.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新时期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 振宇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振宇 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已结束,为了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下面对试卷做以简要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1、容结构: 本次考试容涉及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满分60分。 2、目标水平结构: 根据课标和中考围及要求,本次选题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测查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测查,例如历史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意义等等。 3、题型结构分析:

陕西渭南富平县2019中考一模试题--历史(含解析)

2019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2分) 1.如图显示了我国古代某种经济现象,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隋朝B.唐朝C.南宋D.元朝 2.“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 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A.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正确认识 B.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D.建立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4.如图为画家朱宣咸创作的速写作品《光明大道: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1956

年),该作品所报的喜事() A.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5.“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 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B.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标志着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 D.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典范 6.下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单位:10亿美元)。下列对该表反映信息解读中符合史实的选项有() 经济实体美国苏联曰本欧共体 2,775 940 1067 2907 国民生产总 值

初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分析 高飞本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年代跨度长。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近现代史。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大部分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一、试卷分析 试题的题型与中考试题题型设置基本一致。选择题部分:采用了陈述式选择题、材料式选择题、图表式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等。非选择题部分:采用的题型有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等。 (一)选择题 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6—24分之间。造成一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得分情况最差的是6、13、14、15小题。 (二)简答题 简答题共两小题,满分8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6分之间,本题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17题学生失分较多,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掌握不清。 (三)材料分析题 本试题共分18、19两小题,总分22分,第18题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不错,但第18题第四小题大多学生答不全历史事件,事件作用也答不全,其实答案从材料中就可概括出。导致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吃不透材料、知识点把握不牢,不会从材料中总结答案。第19题的第1、3问答题情况较好,2、4问答题不理想。 (四)探究题 本题分四个任务,共15分,考查学生归纳历史人物,联系历史事件,解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较难。学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大部分人得分在2—8分。 二、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选择题失分率最高的是第6题,其次是第13题。第6题要求,我们未复习到,所以稍微有难度。但是第13题考查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纯粹是大概时间的识记,结果学生出错率特别高。此外其它题型这种现象也大量存在,如:15题考查和资产阶级有关的音乐作品等等。 2、历史概念混淆不清。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第17题为新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历史事件,很多人答成三大改造。这说明学生对一五计划这一概念的实施背景还是缺乏准确的理解。 3、缺乏做题意识和能力。 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文科教育理念就是“背答”式教育,所以学生认为文科学习就是“背”,考试就是“答”。殊不知文科学习更需要“理解”,考试题也得通过“做”。这在第18题第(4)问表现的尤为典型,好多学生答不全材料中

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新目标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8长春)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这项内容出自 D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8长春)2.设置纪念日是为了铭记历史,传递力量。我国的青年节是为了纪念 A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召开 C.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胜利 (2018长春)3.长征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B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急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4.右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哪一战役 C A.武昌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18长春)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客观上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B A.初步萌芽 B.“黄金时代” C.再度受挫 D.陷入绝境 (2018长春)6.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港澳回归(2018长春)7.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B A.开国大典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大庆油田建成

(2018长春)8.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 C A.邱少云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2018长春)9.以下成就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 B ①“神舟五号”成功发射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长春)10.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B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参与、合作,促 进共同繁荣 (2018长春)11.右图中的古老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尼罗河流 域,它曾记载了哪一文明古国的历史A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王国 C.古代印度 D.中国 (2018长春)12.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动力机器。它是 D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2018长春)13.有首老歌中唱道:“从小就知道有个大胡子,这个外国爷爷叫马克思。很多很多的大书里,第一页的第一句都是他说的。“以下哪句话是”他说的 C A.无论是巨大的星体还是微小的尘粒都逃不脱我发现的“万有引力” B.国家应由开明君主执政,资产阶級必实现自由平等 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D.人类是进化而来的,我的《物种起源》必将轰动整个世界 (2018长春)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 A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凡尔登战役 D.美对德宣战 (2018长春)15.凡尔赛体系确立的帝国主义統治的新秩序不包括 ...C.

最新初三历史模拟中考试卷质量分析

2019年初三历史一模考试质量分析 永宁中学李丽花 一、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我校共参加考试的考生是229人,最高分是91分,最低分是6分,及格人数76人,校平均分49.16,及格率33%。 二、试卷卷面分析:试卷题型与中考要求一致。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简答题。试卷难度中等,重点突出,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方面:本次试题内容整体难度不大。我校历史课三节,由于时间关系一模前只复习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这部分所占分值为45分,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复习过的知识还是掌握得很不好。对于没有复习过的知识学生大部分都已记不住,主要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太差。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是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四、从试卷看出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本知识薄弱。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答题的时候错字或者位置答错,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比如26(1)题考察战国时儒家代表很多学生答成

春秋时期的。 再比如26(3)小题中的“李大钊”很多同学写不来“钊”字就用同音字替代。还有几题两个问答题卡上划出两条线,但学生两个问都答在第一条线,这在中考机改的情况下,是不能得分的。 3、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4、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列如12题要求选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作出的贡献,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民主革命,导致失分;另外29题第三小题考察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正确答案为“多极化”,但很大一部分学生答成“多元化”。 五、今后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基本功的训练:①错别字和不规范书法:学生回答问题中大量存在错误字和看不清文字,最基本的字都保证不了。②正确的记忆导向和历史学科常识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用学科常识准确的回答问题。③准确表述的训练,它涉及到学科间的渗透,是老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必须注重的问题。 2、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必须要切合学生状况等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材观,确实做到

精编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 《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一、题型与题量,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 表一2012与2013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今年中考试题型和2012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2)安徽史与去年一样是三分。(3)组合列举题与去年相比由两小题变为三小题,分值由6分提升到10分。难度提升。(4)辨析改错题由原来的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只有句子改错,没有短文改错,分值由12分将到8分,难度降低。(5)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整套试卷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试题难度呈梯度分布,选择题第二和七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三小题,第13题的第二小题,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三小题,这9分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年中考分值年的中考分值;第五行是2013注:第四行阴影部分为2012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符合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从分值比例看,中国历史40分,世界历史 30分,比例是4:3。 二、试题特点 稳中有变,反映新课改。如选择题的第四题是漫画,第五题是地图,延续 2012年的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的考查,重视对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如选择题第二题,以古诗考查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材料解析题第16题以凯恩斯的信件,罗曼·罗兰的信件和日记,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经济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 继续延续安徽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漫画,有地图,有年代尺,有条形图,有报纸杂志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试题涉及世界古代史内容大量减少,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增加,做到了突出重点。 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选择题第六题是新中国外交成就,组合列举第十二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第十一题安徽史考查安徽经济的发展,第十三题考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十六题引用凯恩斯写给罗斯福的信件“您已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某些消极的东西……”,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合作探究以中国梦为契子,填表格,解读表格,拓展延伸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关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梦进行不懈的探索, 精神,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2、3、4、5、7、9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如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活动探究题就围绕这展开,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设置问题。 三、学生答卷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改完中考试卷和其他老师交流,总体感觉今年的试题,学生的材料解析和活动探

中考历史分析报告

天水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一、总体评价及命题思路 (一)总体评价 试题内容符合《2020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生学业考试(中考)历史复习指导》的要求,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设计规范,导向明确,难度适中,信度较高,有效地考查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课程的基本能力,渗透了丰富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凸显了学业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且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向各类中等教育学校输送合格、优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命题思路 1.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20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生学业考试(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试题特点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设计规范、设问严谨、 关注热点、时代感强、稳中求新、稳重质朴。 3.板块结构及分值比例

二、试题内容对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体现(一)选择题涉及的课标要求及考试纲要

(二)非选择题涉及的课标要求及考试纲要

三、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沿袭与变化(一)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沿袭

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继续沿袭了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试题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构成,其中主观题所占比例不低于全卷总分的70%。仍然是15道选择题,5道连选题,5道填空题,3道简答题和2道综合探究题。试题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按7:2:1的比例命题,即考查基础知识的题占总比例的70%,考查学生较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题占总比例的20%,有一定难度的题占总比例的10%。 (二)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变化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比较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试题更接近生活时事热点,更加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能够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所在的能力。 四、预测研判2021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应变策略 2021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继续会沿袭2020年中考命题规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热点与生活实际结合 中考是“水平性考试”(初中学生毕业考)和“选拔性考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二合一”考试,有难度但也必须保证及格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仍然是主要的。因此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突出主干、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历史的核心主干知识。同时,

初中历史市二模试卷分析

隆尧县二模文综试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分析: 1、题型题量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共20道题目,主观题(材料题共三道大题36分)8道,分值占比60%,客观题(选择题24分)11道,分值占比40% ;学科总分60。分值分配较合理,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2、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文综试卷历史部分的试题在试卷结构、呈现形式、试题分值、试题类型、试题设问方法方式上与近三年中考保持高度一致,并且比一模试卷更接近中考模式。试题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说明》,直击时政热点,关注时代进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出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比如27题考查中印关系,紧贴6月15日中印边境冲突的热点,有很强的现实性,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坚持落实科学素养考察和育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地考察了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转变;试题总的来说综合性强,知识的涵盖面广,难易程度重中,命题灵活,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联考试卷。在单选题中,大都是考查基础的知识点,同时也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必会的重要知识,少数的几道题有一定难度,比如

14题和18题,学生须在掌握较牢固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理解分析才能答对。材料题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有一部分题如26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慈禧太后一开始同意变法主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这是典型的中考历史材料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转化迁移能力,非常有代表性,在中考中占的比例最大,是最重要的题型。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科基本数据情况 学科参考总人数满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差异系数难度α信度系数相关系数文综合 3559 120 117 0 78.5 21.16 0.27 0.65 0.9 0.88 历史 3559 60 59 0 38.37 11.73 0.31 0.64 0.83 0.81 各分数段详细人数–文综合(历史、政治) 学校 [100, 120] [80, 100) [60, 80) [40, 60) [20, 40) [0, 20) 全体 528 1459 943 417 165 47

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第一次模拟考试总结与反思 龙堰乡刁河回族中学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在中心校的统一组织下,我校于4月22~23日组织了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这次考试,对九年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它是本届学生第一次摸底统一考试,考试的结果能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这次模拟考试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确保各级各类目标的完成。 本次考试由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按中考要求设置为七科,从考试结果来看,试题做到了紧扣教材,注重基础,难宜适中,很适宜大部分学生完成。能够起到模拟中考的作用,及时有效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诊断作用。这次考试总的来看还可以,我校的最高分为498分,400分以上17人,但横向与兄弟学校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现在我就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及下一阶段应对策略谈点自己的认识,供大家批判。 决定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因素是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有学校领导。 一、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这些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思想比较严重,表现为:心浮气躁,唠嗓满腹,工作缺乏耐心,行为功利,事业的成就感下降。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伟大、最光辉的事业变成了自己混工资,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事业。这种职业倦怠思想的存在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无私奉献精

神的影响和消弱是任何一位教育管理者都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所学校要谈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和解决教师职业倦滞思想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学生状况:一是差生面大,七、八、九年级差生面大,很多班级接近一半是学困生。这也与寄宿制学校招生生源有关,好学生被他们挖走了,留下的学生基础差,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二是从整体上看,现在学生学习态度、吃苦精神、心理品质、智商、情商都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现状既反映出我们整个大教育的失败,同时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至于家长问题,大家普遍都有一种感觉,如今的家长们对教育的认同,支持的力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家长是抱着一种挑剔的眼光、责难的心态在对待学校、老师和教育。对他们的孩子你教好了是应该的,教不好,那都是你老师的过错,是你老师无能、学校无能。在寻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出现新情况。甚至出现了家长到学校找老师要求把自己的孩子放到最后一排坐,莫要求他们的孩子交作业,学生迟到,不要批评,考试不参加,也莫说他们等等。所以要提高教学重量,家长的因素不能不考虑,三结合教育问题面临新挑战。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一、总体评价 (一)命题指导思想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纲要》,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坚持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目标,继往开来,稳中有变。 来自考生的评价: 注时事、关心国家,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生三:看了答案之后才知道题目虽难但答案宽松,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建议答题的指向性更明显一点,让我们明白试卷考察的是什么内容。 来自考生家长的困惑: 历史本是开卷考试,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考得这样差,是孩子不够努力,还是试卷太难,或者是老师教的水平不行?怎么会是带着资料、翻着书本却找不到答案的? 来自一线教师的反馈: 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必备学科,历史不应该被轻视。开卷考试发挥的导向性失当,学生普遍轻视历史,不重背诵,以为一抄大吉。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老师。可是,现在的开卷考试让老师上课很为难。深入了说,孩子不懂;浅了说,说不明白。 乙:因为是开卷考试,就出现了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这使得近年的有些中考题不按常规“出牌”。今年有的题目就是高考题的水平,题目与题目之间又环环相扣,若前问不能解,后问更不能解,像“希腊文明的影响”、“蒙哥马利之问”等题,甚至比有的高考题还难。 丙:初中开卷,高中闭卷,初高中衔接也是问题。这些年历史开卷考试越走越偏,越出越难,越考越怪,都是开卷惹的祸。出题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教材版本的不同。看样子,历史教材版本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丁:今年历史中考试题还是很好的,史地学科、人文学科渗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正符合当下的课改精神。关键是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到底如何,全省也不均匀,城乡亦有差别。

人教版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选择题答案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題,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 搜集到下列信息(图1)。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图1 2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A .皇权的至高无上 B .神权色彩较明显 C .按军功授予爵位 D .劳动人民的伟大 3.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 .农民起义 B .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 .统治者的腐败 4.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A .平等竞争 B .注重实践 C .分科考试 D .以德取才 5.《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B .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D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6.有人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以下属于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是 A .打击倭寇 B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 .设立驻藏大臣 D .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7.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 A .中英协定关税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8.“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待解决,特请先生● 政治:商鞅变法 ●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参考人:884 人,平均分:最高分:50 最低分:5 二、试题分析 1、题型题量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最大限度地与中考接轨。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三种题型。分值分配合理,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2、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在单选题中,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学生一眼就可看出答案,只有少数的几道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须在掌握较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作答,例如关于“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说,今天,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谚语的准确含义的。 (2)知识覆盖面广,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谈谈在改革开放中借鉴外来文明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答题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单选题,填空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3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其次是第10题、第14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对老师要求的记忆知识点没有记忆牢固。材料解析题失分率较高,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迁移应用,答案不是很准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第一册内容没有很好的复习。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概况 1、试卷结构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 (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 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中国史的分数占了40%多,特别是中国近现史占了14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