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我没有专门研究,更没有直接做过灾后的心理辅导,但我在工作坊上曾经数次处理过创伤后的个案。查一些资料,加上我掌握的知识,我理解: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

1、恐惧;

2、哀伤;

3、焦虑;

………………

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

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

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

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

1.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2.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3.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

缓解。

4.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6.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现在,以下提供几个简单易行的班级辅导方式,供教师参考使用。

澄清恐惧情结

第一种方式是澄清地震的恐惧。我们所面对的大灾难,如果一味想逃避或隐讳不说,就不能浮出意识表层,把它看清楚,那会使孩子更害怕。佛教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只兔子在睡梦中,被树上掉落的果子惊醒,大喊着「灾难来了!大灾难来了!世界末日到了!」森林的动物,一片惊恐声中都在奔跑,不断地传开来,结果所有的动物都在惊恐逃难。这时,一位觉者来到森林,逐一追问他们从那里听来「世界末日到了!」终于追问到兔子。觉者问:

「你怎么知道大灾难,世界末日到了?」

「我在睡觉时,听到砰的一声,令我惊吓非常,我以为世界末日到了。」

「你能带我去看看吗?」于是兔子带领觉者去看个究竟。结果却发现原来是树上掉落一个果子。于是,平伏了一场恐惧的逃难。

强烈的惧怕总是挟杂着消极和不安的臆测。如果老师能在大地震之后,带领儿童厘清惧怕,认清现实,就能使理性发挥功能,而不会陷入无谓的焦虑,或情绪违常的后遗症。于是,教师可以来一次《班级情绪纾解交谈》活动。它的过程是:

1.教师引言(五分钟):教师用平静的口语,简单介绍这次大地震的状况,造成的损害和伤亡。并

举一个温馨、机智、救人的故事当对比。

2.引发儿童说出心中的惧怕(三十分钟):例如「小朋友!你在大地震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最害怕的是什么?」老师可以简短说一下自己张惶失措、害怕的情形和余悸,引导孩子一起说出来害怕什么?并请注意:

3.

o把孩子惧怕的原因或想法,逐项写在黑板上。

o逐项检讨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实;把不符合的打×,把符合的打○。

o老师要引导孩子认清惧怕是由于消极的想法,而非现实,因为现实是可以努力改善的。

o对于合理惧怕事项,应讨论如何克服它,如何预防它。

4.整理班级交谈结论(十分钟):

5.

o由老师作结论,区隔值得害怕和不值得害怕的事。

o值得害怕的事要如何预防,才不会发生危险。

o带领孩子作一行动方案-如何做好预防措施,或帮助家人重建家园的要点。(以上时间安排可视需要调整)

情绪纾解交谈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孩子缓解惧怕的心结,它的要领是从发觉到宣泄;从讨论惧怕事件中认清那些值得担心,那些不是;并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考,采取预防和安全措施,从而把惧怕转移到理性的积极行动上。

类似的过程,也可用在讨论「如何赈灾」、「如何帮助受灾家庭的儿童」。从引发酝酿气氛,到热心的讨

论,找出方法和实践行动,能激发儿童的爱心和生命的活力,让心理得到健康和良好的自我功能。

孩子从宣泄到认知,由认知到正确的行动,是他们在多挫折的现实环境中,最好心智成长的教育。

嘲笑自己的惧怕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起来嘲笑自己的惧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受到强烈惧怕压力时,可以透过嘲笑自己的害怕来解开心结,例如「啊!我怕得两脚发软,笑了起来,连胆子也被震碎了!」然后哈哈大笑,「当时我怕得魂不守舍,差点把尿都急出来了!」然后哈哈大笑。班级老师可应用自嘲表露,带领儿童自嘲情绪等!比比看谁自嘲得最有趣。大家轮流对自己担忧的事自嘲,有助于孩子澄清惧怕。举办前,教师要先说明:「每一个人都会惧怕,怕是自然的事,正因为有怕,我们才会预防危险,会去思考解决问题。我们把心中的怕说出来,对于不合理的部分,由本人加以嘲笑,可以带来更理性的态度和心理健康。不过,我们绝不嘲笑别人的惧怕。」最后,教师作个结论,说明自嘲是无伤大雅的事,而且有助于情绪纾解和压力的清除。但要特别强调:

1.不可互相嘲笑,只可以自我嘲笑。

2.维持不伤害自尊的气氛,让自己不合理的惧怕情绪宣泄。

3.教师可以带领先作惧怕的自我嘲笑,引发每一位同学参与。

4.教师结论时,要说明惧怕的非合理性和自我嘲笑的价值。

生命的关怀

其三是《生命的关怀》,当班上有同学或同学的父母罹难时,老师应将父母罹难的儿童列入个案辅导,并应设计一些团体活动,引导孩子产生水平思考,转移其哀思和伤痛。哀思和伤痛一旦陷入垂直思考,就会不断联想,作白日梦,孩子会更加孤立,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如果能转移思考的事件,做点别的事,参与团康、游戏等活动,则能转移原来困扰的思考线路,朝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路,这就称做水平思考。

行动(activating)会产生想法或信念(belief),想法引发出情绪的结果(consequence),心理学上称它为ABC理论,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适当的活动,带领班级活动,帮助孩子转移哀伤,这些活动例如:

1.把教学活动设计为团体活动,如表演、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等。(对于灾区转来的学生,

更需采取合作学习,协助其适应环境和学习活动)

2.找时间作团康活动,例如歌唱、游戏、运动等。

3.在生命关怀的活动中,每个人讲一段祷词;祈求上苍的保佑(可依家庭不同信仰祷告),并祝福罹

难者在精神世界安乐。

4.写一封信给在天之灵的罹难者,请他放心,对于父母罹难的儿童,全班同学都会跟他作朋友、帮

助他、跟他一起玩,请他放心,并朗诵出来。

在教室里祷告、祈福、写信给罹难者,目的不是传教,而是要每一个孩子,依其宗教信仰,或想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表露情感,透过写信和口头的祷词,让孩子们纾解情绪。念祷词和写给亡者的信,教师要举例引导儿童的重点是:

1.诚心的祝福罹难者,并说出自己会珍重自爱,创造光明的人生。

2.怀念往事的美好,并说出往事已成过去,自己会更努力向上,做个好孩子。

3.陈述感恩的心情和珍惜生命,并表达同学们会互相友爱、支持和合作;发挥慈悲和爱。

引导学生作《生命的关怀》不免触及宗教,但教师要严守宗教中立,不涉入宗教仪式,而只做情绪和情感

的宣泄,并超然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做一个有爱有智慧的人。

班级进行祷词和宗教朗诵的活动,只能在孩子来上课的一周内实施,时间过去就失去价值,教师要特别把握其时效性。

个别辅导:

其四是《个别辅导》,当教师发现班上同学,有父母或至亲罹难者,要对孩子做个别辅导,建立彼此的依赖,了解他的心情和遭遇,给予必须的协助和安慰。

所谓个案必有其个别性和隐私性,除了辅导室指定的教师或级任老师之外,其他老师要表示关心或协助,应尽可能与负责个案的老师洽商,避免太多老师都找他个别谈话,否则会造成儿童的压力和困扰。

个案辅导一定要建立师生的信赖关系,教师必须真心关爱孩子。教师与孩子情意沟通中,语词只占百分之七,语调和语气占百分之三十八,表情和态度占百分之五十五。教师只有在真心关怀孩子,了解他的创伤和困难,坚定协助意愿时才能传递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注意:

1.自己要学习热爱生命和生活。

2.懂得处理自己和积极性情绪,保持平稳开朗的心情。

3.实现自己做为一位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

教师有了这个基本的期许和条件,就能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传递生命力和温暖,滋润大地震过后受灾的孩子,教师与孩子谈话时要注意:

1.适时自然的情境,给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聆听、接纳、同情、支持、了解孩子的困境。

3.引导孩子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作成行动计划。

4.就辅导的情形作适当的评估,修正以达成辅导目标。

教师要多听,多开启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例如「震灾之后,你住在阿姨家,你想怎样才能配合他们的生活步调呢?」由学生来思考,老师协助作整理,形成行动方案。

此外,教师要把握社会资源,为受灾的儿童申请救助或补助。对于过度惊吓,有较深的身心创伤者,应协助其就医。教师要与受灾的儿童建立信赖,让他觉得教师是他稳定和安全感来源。

防震教育

其五是妥善安排《防震教育》,地震随时可能来袭,各校都应办理防震的教育和演习。如果大地震受创的孩子,压力未得到纾解,在防震演练时,会造成严重情绪反应。我小时候,学校经常办理防空演习,许多受过二次大战空袭惊吓的孩子,会慌张失措,嚎啕大哭起来,甚至产生歇斯底里的症状。

大地震后,学校作防震演习要尽可能先做情绪纾解。演习时,如有孩子因而惊吓,回过头来,要做情绪纾解与辅导。

学校不能因为孩子有惊吓的反应而不作防震演习,但要有一套正确的做法。

防震教育的实施,应属于父母及家庭。父母在地震时惊慌抱着孩子,张惶失措的表情,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惧怕。父母亲和教师,在地震时要控制情绪,这与如何避免防震一样重要。

我在不同地区抽样访问,发现这次大地震对儿童的心创很大,甚至青少年亦同。在听他们谈话中,发现孩子们都会隐瞒自己的心创和情绪。他们说:「大人比我们紧张,我并不紧张。」我请他们选出「谁是你家最害怕的人?」他们选出来的多是父母亲。他们认为父母亲紧张和惧怕的原因是:

1.张惶失措,大声呼喊他们。

2.妈妈冲过来抱紧我,他吓得发抖。

3.爸爸自己害怕,却像雷声一样骂我们「你还睡!」

4.我很担心妈妈会那么害怕。

另一方面,和这些孩子的父母交谈,却发现孩子们在大地震中,受到的惊吓非常强烈。归纳他们所说的:

1.念国小一年级的小英吓得呕吐了,紧张得脸发白,(但我跟这群孩子交谈时,小英却表现得泰然自

若,说她没有什么害怕。)

2.念国小六年级的小明笑了,他发抖抱紧我!

3.念国中三年级的小美吓得大叫,转过来抱住我,哭了。

4.有些孩子从大地震那夜开始,晚上一直拉着父母,走到那里跟到那里。

总之,这场大地震,已惊醒我们对防震教育的重新检讨和重视,希望教育部能编辑「防震手册」,而且要包括心理准备和情绪调解的部分。

从观察中发现,大地震过后对儿童的心理辅导较为重要,于是写了两篇文章,一篇针对父母,一篇针对学校,陈述最简要的辅导方法,这些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国中和高中学生,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使用。希望它能给学校教师带来帮助,增进辅导孩子的政策。

地震演习的心得体会800字作文

地震演习的心得体会800字作文 说到“地震”,相信我们大家对于“地震”这一词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少也有耳闻。地震是很可怕的,它不仅会对我们的建筑物和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还有可能会引起人员的伤亡和损失。为了我们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在真的有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秩序地疏散,在上周二晚,我们414的同学们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在各位宿舍老师的组织下,参与本次的地震演习活动。 还记得那一天晚上,我们宿舍有在洗衣的,有在做作业的,也有在聊天的。突然我们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几乎所有的灯光都灭了,视野不再那么宽阔、清晰,放眼望去,只剩下窗外的路灯和楼梯上的灯是亮着的,接着就听见老师们在走廊上大声的叫喊,让我们赶紧下楼,到指定的地方去“避难”。于是,我们就匆忙地下楼,跑步行进,快速地到达了宿舍去楼下。我发现在下楼的过程中可能是因为人流量也比较大,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进行过多少次的演练的关系,所以在下楼梯的时候大家就有点慌乱,不那么有秩序,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都很配合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但是,我发现有极个别的同学不积极配合本次的演习,我甚至听说还有人没有下去集合。我当时听到的

第一反应就是这几位同学很不尊重自己生命,我不知道她们是不是认为广州这种地方一定不会发生地震,或者觉得说当真的是有地震来临时,自己可以安然的应对,并且能够保证自己安然无恙。我觉得世事无绝对,所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要做就把它做好,不要对于小事不屑一顾,说不定有时候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将你“置于死地”,更何况这也是事关你的人身安全的事情。 从小我在学校参加过的地震演习也不算是少的了,并且我自己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我还依稀记得那是我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附近的有一个工厂不知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发生了火灾,浓烟滚滚,覆盖在我们学校的上空。当时学校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安全,就组织了我们进行紧急的安全疏散,以确保我们的安全。还记得当时我们各位同学都在各位老师及校领导的组织下,很快地就疏散完毕,并且人人都相安无事,我想这都是归功于我们多次的演习。 在本次的演习过程中,我们宿舍的同学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通过本次的地震演习过程,我们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的安全意识和抵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安全演习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

灾后心理与干预

灾后心理与干预

新闻回放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1)情绪反应 害怕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 ?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2)身体症状 ?疲倦?发抖或抽筋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教师篇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教师篇 4.20雅安芦山地震,成都也有明显震感。地震过去了三天,成都秩序井然,各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我们的学校也照常上课,作为教师我们一起学习震后心理干预,试着既帮助自己,又能帮助学生和身边亲人。 一、首先理解地震后的情绪及如何面对和处理。 地震后人们的情绪可能有:1、恐惧;2、哀伤;3、焦虑; 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 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可以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 1、震后惧怕是什么 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 ★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和科学,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 情绪缓解交谈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孩子缓解惧怕的心结,它的要领是从发觉到宣泄;从讨论惧怕事件中认清那些值得担心,那些不是;并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考,采取预防和安全措施,从而把惧怕转移到理性的积极行动上。

地震演练心得体会800字

地震演练心得体会800字 导语:这次地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演习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意义,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应付突发事情的意识,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很多自救知识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地震演练心得体会800字在5月12日,也就是四川地震发生的日子,这次地震是给中国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一场抗震救灾演习。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在椅子上焦急地等待。 第一次警笛响时,我们迅速躲到桌子下面。第二次警笛响时,大家有序地抱着头跑到操场上站好排,演习进行地秩序井然,干净利落,没有嬉笑打闹的场面。同学们完全把演习当成了真正地震的一天。因此校长对此十分满意。 通过这次演习,我也了解了一些小知识:当地震来临时,不能跳楼,要切断电源关掉煤气,躲到卫生间里,或者躲在桌子下,因为墙壁倒塌时,桌子能为你承受重量。尽量避开玻璃,地震之后要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如果在操场等室外,要离开教学楼、高压电线、跑到空旷地带。不要在加油站附近,因为地震发生时,加油站容易引起大火、爆炸。总之,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学会根据当时所处的场所和情境,采取自救措施。

我们学校经常进行演习,从而让我们了解了许多自救措施,设想一下,如果不学会自救,地震真正到来时,就会惊慌失措,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采取科学的方法自救的非常重要的。 第三篇:防地震演练心得体会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会直接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还会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有可能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候,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 “”大地震,使四川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伤害;前一段时间,海地7级大地震使首都太子港等地化为一片废墟。地震再次显示了它巨大的杀伤力。为了防止遭受类似灾害,我校于本学期搬离了抗震能力较差的房屋。为了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能力,针对突发事件情况下,如何让师生熟悉逃生路线,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我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演习。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8:35分,演习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嘈杂声过后,学生们分楼层、分教室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所有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路线从教学楼逃离,短短的2分钟以后,所有人撤离到大操场上。整个过程指挥到位,秩序井然。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PTSD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PTSD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我没有专门研究,更没有直接做过灾后的心理辅导,但我在工作坊上曾经数次处理过创伤后的个案。查一些资料,加上我掌握的知识,我理解: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 1、恐惧; 2、哀伤; 3、焦虑; 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 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 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

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 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 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 1. 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2. 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3. 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4. 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 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6. 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支持他,爱 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岀来。现在,以下提供几个简单易行的班级辅导方式,供教师参考使用。 澄清恐惧情结 第一种方式是澄清地震的恐惧。我们所面对的大灾难,如果一味想逃避或隐讳不说,就不能浮岀意识表层,把它看清楚,那会使孩子更害怕。佛教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只兔子在睡梦中,被树上掉落的果子惊醒,大喊着「灾难来了!大灾难来了!世界末日到了!」森林的动物,一片惊恐声中都在奔跑,不断地传开来,结果所有的动物都在惊恐逃难。这时,一位觉者来到森林,逐一追问他们从那里听来「世界末日到了!」终于追问到兔子。觉者问: 「你怎么知道大灾难,世界末日到了?」 「我在睡觉时,听到砰的一声,令我惊吓非常,我以为世界末日到了。」 「你能带我去看看吗?」于是兔子带领觉者去看个究竟。结果却发现原来是树上掉落一个果子。于是,平伏了一场恐惧的逃难。 强烈的惧怕总是挟杂着消极和不安的臆测。如果老师能在大地震之后,带领儿童厘清惧怕,认清现实,就能使理性发挥功能,而不会陷入无谓的焦虑,或情绪违常的后遗症。于是,教师可以来一次《班级情绪纾解交谈》活动。它的过程是: 1. 教师引言(五分钟):教师用平静的口语,简单介绍这次大地震的状况,造成的损害和伤亡。并举一个温 馨、机智、救人的故事当对比。 2. 引发儿童说岀心中的惧怕(三十分钟):例如「小朋友!你在大地震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最害怕 的是什么?」老师可以简短说一下自己张惶失措、害怕的情形和余悸,弓I导孩子一起说岀来害怕什么? 并请注意: 3. 0 把孩子惧怕的原因或想法,逐项写在黑板上。 0 逐项检讨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实;把不符合的打人把符合的打O 0 老师要引导孩子认清惧怕是由于消极的想法,而非现实,因为现实是可以努力改善的。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从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一千多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千个小时里,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被四川省山脊间的一片区域紧紧的系着,汶川的土地每颤抖一下,我们的心也跟着悸动。尽管那些被埋在瓦砾下尘土下不见天日的躯体,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们却会为他们而欢喜、悲痛,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体内都流淌着龙的血脉! 看过央视的那场赈灾晚会,有个主持人说:“这些天里,我们听到的最美好的声音就是:这里还有一个活着的。”确实,在天灾面前,能够存活下来,就已是莫大的欢喜了。每当一个个本应枯竭的生命被人从死神手中强行夺回时,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看着那些坚强的人们努力挺住让自己活下来,我觉得更高深的体会到,这世间,生命彼比一切都重要。“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希望,尽管我们是去了一部分的肢体,可是我们会用剩下的人生,来回报这些将我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还有祖国。”你能相信吗,这是一个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人说出的话。面对摄像机,他没有一点扭捏地说出了肺腑之言,让所有看过听过这句话的人为之动容。是的,因为活着,所以会有希望,因为活着,所以还有时间去追寻梦想! 始终记得的,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个眼神是在都江堰市荷花池市场的一片废墟下,女孩乐刘会大声地说:“我知道你们会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她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如

火焰般灼热的希翼之光,即使是厚重的灰尘,也掩盖不了她灿烂若星辰的明眸,身后的黑暗无法将她吞噬,却更衬托出她身上那种令人信服的神奇力量。给人感觉,看到她,就像看到希望。那种对祖国的信任,更让我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无比坚定的信心。 现在,灾难的悲痛已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宛若婴儿初生般的喜悦。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正在重建,重伤的名人正在康复,一切苦难在我们面前都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带上勇气,携着希望,未来的路必将更加光辉,没有困难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全中国团结一致之后的巨大力量!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井店联中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2013年5月13日 内容: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许金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 1、恐惧; 2、哀伤; 3、焦虑;……………… 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 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 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

地震感悟

地震感悟 真正的坚强,不是屹立于风中不倒,而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题 记 2013年4月20日8点2点,雅安市芦山发生7。0级地震。当我们知道这 个消息的时候很震惊,为什么“母亲”又抖了抖身子,和我们开起了玩笑。回 首2012年5月12日14时28分,同样是惊心动魄。 雄鹰的翅膀 汶川地震后的救援工作中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位位老师,母亲用 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创造了生还的希望,自己却走向了死神的怀抱…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 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住了孩子,并给孩子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请记住,妈妈宝贝,人生有多少种苦难,就 有多少种爱。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人间有真情,坚强! 雅安不哭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看着一批批的志愿者前往灾区,让雅安人的心还有温度 看着消防员和战士的奔波看着李克强叔叔不顾危险默默的望着那一片废墟,眼 中已是泪水让我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的深沉…” 在地震中雅安人民的每一份坚强都让我们为之动情:受伤的小女孩衣服上 满是血,却依然用她灿烂的笑容坚强的对着医生说,‘叔叔,我不哭’地震时,为保护妻儿,亲自拱起身子,不让地震伤害到妻儿的老公为父等救治,而抱父 整整一个小时,却不喊累的孝顺的儿子在地震后,任然在一张椅子上写做业, 地震阻止不了。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小女孩在地震后,为救母,用双手刨出母 亲的19岁的孩子这些一幕幕,都让我们知道雅安很勇敢地震无情,雅安有情雅 安不哭雅安不怕中国每一个人都在为你们祈祷中国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在这一刻 我们每个人都是雅安人加油、雅安。你若安好,便是天晴。 坚强启示 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不怕,家人朋友永远站在你身边,你若 不离不弃他们必生死相依当你累的时候想想他们对你的希望,想想他们灿烂的 笑容不怕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当梦想折断了翅膀,当命运遭遇了风霜,谁 也免不了悲伤,彷徨,当忧伤凝固了欢笑,当生活面临恐慌,谁也免不了失望,迷茫。生活中挫折与伤痛常在,生命中凄惨与痛苦常伴。我们无法逃避,只能 勇敢坚强的面对。

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 文/王晋博士 高燕定按语:美国执照心理学家王晋博士是美国乔治亚州肯纳绍州立大学心理学终生教授。多年来,王博士为美国和中国奥运会运动员提供心理训练方法和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在奥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还经常为中美两国的企业家提供心理咨询,使他们在商业谈判中和企业管理上取得最佳效益;他也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心理指导,解决心理问题;为医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治愈病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当代杂志、中国体育报、燕定美中教育网等都曾多次报导了王晋的活动和事迹。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立即挂电话到美国王晋博士的家中,希望他能够以他的专业知识,撰写一篇文章,为地震受灾人员提供心理治疗。哪知,此刻他正在中国,应邀为中国国家队奥运会作心理训练。我即发邮件寻他,当天收到他的回复,并且已经开始写稿。那时,他已赶赴四川了解灾情。随后,很快接到他从四川发来的传真,手写十几页的长篇文章。王晋博士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灾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并感到切肤之痛。今天,因车祸重伤住院,正在等待手术的王晋博士在病床上仍在关切灾民的心理治疗,他希望我尽快将文章发表,也渴望这篇文章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希望用他多年来积累的心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千万个地震受灾者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创伤,重建家园,迎接未来。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受灾人员的忘 我救援和热忱是历史罕见的。四川省领导和四川救灾指挥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救灾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抢救出了难以数计的宝贵生命。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根据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受灾人员在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时,他不一定

智慧树知到《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哀伤辅导 1【判断题】(2分) 在葬礼上哭不出来的人是因为不孝。 错 2【判断题】(2分) 哪些在办理后事时我感到愤怒和攻击的人都是借故闹事。 错 3【判断题】(2分) 一段时间后,我对这次亲友去世的悲剧就不会再有什么感觉了。错 4【多选题】(2分) 哀悼的阶段可以分为()。 适应阶段 回避阶段 面对阶段 灾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的筛选建立 1【判断题】(1分) 不应该让受灾者参与到救灾过程() 错 2【多选题】(2分) 灾难刚刚发生后,与受害者相处时不要做什么? 跟受灾者说“这件事情没什么” 跟受灾者开玩笑缓和气氛 3【单选题】(2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是什么时候? 创伤事件发生3天后 心理急救:组织实施 1【判断题】(1分) 灾后急救必须要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 错 2【判断题】(1分) 受灾者回避回忆现场,是人对自己的保护。 对 3【判断题】(1分) 对不同文化的人,灾后心理急救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错 4【判断题】(1分) 创伤后没有反应的人,可能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对 5【多选题】(1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目的() 增强短期、长期功能适应能力 早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 加强组内团结 处理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 心理急救:准备工作 1【多选题】(2分)

灾难救援一般的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蜜月期 悲伤期 重建期 幻灭期 英雄期 2【多选题】(2分) 下列那些症状是人经历创伤后会出现的特征性症状? 高度警觉 解离 重新体验 回避 3【多选题】(2分)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 直接经历生死的创伤事件。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生死创伤事件。 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亲身经历被性侵 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急救法 1【单选题】(2分) 安心团体需要在何时进行? 48小时之后 2【判断题】(1分)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震后心理疏导班会课教案 【疏导目的】这次前郭地震是一起严重的灾难性应激事件。我们的学生亲身经历了此次地震的各种逃离场面,再加上整个社会人群处于紧张、焦虑、恐慌的状态,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此次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以较好的心理状态度过这一时期。 【指导人员】高爽【疏导对象】6年2班学生【班会课题目】震后心理疏导班会课 【教学过程】 一、合理宣泄: 1 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谈谈在这几天自己看到了什么,知道些什 么? 2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是什么,让情绪表露 出来? 3 要求学生回顾在这个事件中,自己的情感,行为,看法甚至是躯体体验? 这个时候刻意的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的谈出 自己在这个事件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同学们充分宣泄、交流,营造相互安慰和鼓励的气氛。 强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出现的这些情绪和行为状态是一种灾难发生后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可理解的行为。 二、面对危难我们怎么办? ●转换思维分辨曲直 提问: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是否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有过自责?比如:事件后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在事故中过度紧张、没有帮助到他人而感到羞愧,得出自己不够坚强的负性评价。如果有类似的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当事人应该学会做自己的辩护律师,挑战这些观点。转换一下思维,对上述信念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观点。如:我因为吓坏了没能帮助别人,但吓坏了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遇到如此恐怖的事情我一点反应都没有,有可能给我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危害,以至于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活。 ●放松训练整理心情: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或呼吸调节减轻不良情绪。

心得体会关于玉树地震之后的感想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48922346.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关于玉树地震之后的感想 最初看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应该是在QQ消息上面吧。迷糊中听室友念了一边,再瞥了一眼,接着心中哀叹一声,咱们泱泱大国真是多灾多难呀!然后没了然后,低头继续做自己的事。仿佛没事人一般,自己的生活还在继续。 然后就是今天晚上听广播听到《中国之声新闻联播》有关于玉树地震的一系列报道,我才意识到这是一场影响很大的灾难。广播之后我又在百度的专题上看到并进一步了解了玉树地震的 相关状况。 600多人遇难,9000多人受伤,10万人民受灾。我心痛了。然后我开始想我所能做的莫过于捐款了,但我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能有多大用?我开始想号召大家一起来。我自己不是那种振臂一挥,便有人云集响应的人。所以我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她是我们班团支书,我室友,是我在大学里玩得最好的人。不料我一本正经地说要和她提个建议,她却略带玩笑的说,像你这种人的建议不听也罢。我一腔热血顿时就冷了。我心底一

直惦念,还是决定和她说说。见她一直捧着手机聊扣扣,就在扣扣上发了一条信息: “同学,我想说的是:你向同学们号召向玉树灾区人民捐款; 然后以团支书的身份向全校师生号召募捐。奈何你总捧着个手机聊扣扣…唉…”虽然是以失望的语气和她说,但心底仍是希望她赞成的。之后却让我心都凉了!她和另外一个同学认真的分析了我提议的不可行性。 该名同学还在听到“捐款”一词的时候,略带激动地质问 到:“又是什么捐款咯?!”在和团支书语重心长的谈话完了之后,心凉了,痛了。也许很多人都这么想吧:又是捐款!又是捐款!我在给西南灾区捐款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 自20XX年年初的雪灾以来,先后有汶川地震、台湾地震、西南旱灾区等等都在号召人民捐款捐物。我们的心似乎被媒体一轮又一轮的催泪弹弄麻木了。接着有*指出救灾是政府的事情,确实,但我们不能坐之不理呀!那不能成为你逃避的理由啊! 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作风?在我心中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 热血青年,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关心小家大家国家。而如今我在这大学里看到的、感受到的确是一股“庸”之气,平庸、庸俗、从流,毫无锐气。我眼里大学生应该是那种积极为公益事业奔走的,无私奉献自己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如何与幸存者交谈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 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

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

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 文/王晋博士 高燕定按语:美国执照心理学家王晋博士是美国乔治亚州肯纳绍州立大学心理学终生教授。多年来,王博士为美国和中国奥运会运动员提供心理训练方法和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在奥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还经常为中美两国的企业家提供心理咨询,使他们在商业谈判中和企业管理上取得最佳效益;他也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心理指导,解决心理问题;为医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治愈病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当代杂志、中国体育报、燕定美中教育网等都曾多次报导了王晋的活动和事迹。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立即挂电话到美国王晋博士的家中,希望他能够以他的专业知识,撰写一篇文章,为地震受灾人员提供心理治疗。哪知,此刻他正在中国,应邀为中国国家队奥运会作心理训练。我即发邮件寻他,当天收到他的回复,并且已经开始写稿。那时,他已赶赴四川了解灾情。随后,很快接到他从四川发来的传真,手写十几页的长篇文章。王晋博士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灾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并感到切肤之痛。今天,因车祸重伤住院,正在等待手术的王晋博士在病床上仍在关切灾民的心理治疗,他希望我尽快将文章发表,也渴望这篇文章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希望用他多年来积累的心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千万个地震受灾者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创伤,重建家园,迎接未来。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受灾人员的忘我救援和热忱是历史罕见的。四川省领导和四川救灾指挥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救灾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抢救出了难以数计的宝贵生命。 根据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受灾人员在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时,他不一定要得到心理医生的治疗才能消除心理创伤。受灾者可以和朋友倾诉心理的委屈及悲伤的感受,以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帮助;可以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使受灾者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因此,帮助受灾者消除心理创伤并不光是心理医生的事,而是我们全民的事。每个中国人都应伸出援助之手,关爱之心,使受灾者感受到整个社会都在关心和帮助他们。 下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受灾人员心理创伤会产生的结果。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两人受到同样灾难之后,他们的心理创伤程度可截然不同。一位受灾者可能会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面对现实,鼓起勇气,为今后的生活而奋斗。而另一个人,可能从此消沉下去,心理的创伤永远难以消除。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人在受灾后,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呢?研究表明,每个受灾者有个性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心理特征的不同。由于这些原因,受难后,他们的心理反映也很不相同。下面举几例说明:这次受灾后,有位五十多岁的受灾者,他的亲戚全部不幸遇难,全家只有他一人幸存。地震后,他很快的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马上投入到救灾行动中去。在救灾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这么多人受伤或失去生命,他尽全力为解救受灾人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心理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另一位年仅12岁的小女孩,在地震中失去了双亲及家人,只有她一人幸存。她是一位芭蕾爱好者,这位小孩获救后,一条腿被截肢。在失去一条腿及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她没有被悲痛打垮,更没有对今后人生之路的坎坷而感到绝望。相反,她坚信今后一定还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心理障碍也很快获得解脱。但是,也有不少受灾人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未能从心理的创伤中走出来,对未来的前途及对今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这种悲痛是刻骨铭心的,如不加以及时的心理辅导,这些人很难消除他们的心理创伤。 为了有效地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心理创伤的整个过程。下表是心理创伤过程简要图表:

汶川的地震心得感想:汶川大地震有感

汶川的地震心得感想:汶川大地震有感 看过如此一具故事。一具善于奔驰跳跃的野生羊群,被猎人们逼上了崖顶,前面是峭壁,回头是猎人的猎枪。从崖顶到对面的山峰,是任何一具最强壮的公羊也无法跃过去的。猎手们安逸地观赏着这些即将到手的战利品,羊群经过短暂的骚动复归平静。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羊群里的羊自己组合,两两搭配,一只大公羊配一只小羊,或一只强壮的公羊与一只母羊结合,一对对先后向对面无法企及的山峰跳跳过去,当大公羊跃到最远的极限,正下坠降时,与它一起跳跃的小羊或母羊,以它脊背为踏板,猛力蹬踏,再度跃起,跳到山崖对面的山峰。而那只作为跳板的,自我牺牲,摔到崖下尸骨无存。一些小羊和母羊逃脱而生存,一具生命群降得以连续。一具物种要连续他的生命,都知道爱护他孩子的生命。类似的例子,在动物界数别胜数,当家牛群遇到狼群的围攻时,牛群会摆一具圆形的战阵,最外是年轻的公牛,用牛角与狼战斗,里一层是母牛,最里面是他们的孩子。蚁群过河时,用自己的躯体勾连成一具中空的球体,中空里是它们刻意爱护的幼蚁。种群、族群,基本上经过这种牺牲、爱护而延绵别绝。 有部美国人拍的二战影片,说的是一队纳粹敢死队化装成美国盟军,深入到盟军腹地执行特殊任务。他们在驻地与当地人和睦共处,有个驻地的小男孩别慎掉进了水槽,眼看就要被转动的水车给绞死。一具年轻的纳粹队员跳下水槽救起了这个小男孩,自己却死了,而且被水车绞烂了别处盟军的军服,露出里面的纳粹服装,暴露了身份,整个行动也前功尽弃。爱护和解救微小生命,是人类的共性。即使是纳粹军人,也保持了基本的人性没有彻底消灭。作为敌对方的美国,也没有漠视和抹杀个别纳粹军人的人的本性。 在这次川北地震中,我们看到了闪光的人性。有老师用脊梁爱护四个学生的生命,也有一对父母以躯体为屏障爱护自己三岁的孩子,还有更多的救援人员和解放軍战士日夜别停地搜救废墟下有可能活着的孩子。那些埋在废墟下的孩子牵动着我们的心,那些搜救人员感动着我们,使我泪溢眼眶。我擦拭溢出的泪水,愿意未来再也别用为救援人员和解放軍战士感动;愿意未来别再为学生们、孩子们的生命而揪心。 “再穷别能穷教育,再苦别能苦孩子”这句口号差不多喊了几十年。我疑惑这是一句陈述句、依然知耻后勇的表决心、或者是无法企及的理想。但我决别敢怀疑是执政者自我讽刺的单口相声。但是,阜阳市一具区政府建了一具媲美白宫的政府大楼,却把一所学校拆毁搬迁至危房上课,并乞求日本的国际组织捐助建校办教育。事实上别穷,却自己豪奢置仍是孩子的学生于惊险,既穷了教育更苦了孩子。一句喊了几十年的口号成了尖刻的讽刺,别将讽刺当羞辱,却用来遮羞,我认为如此的执政者是一具族群的瘟疫。 多年前,在克拉玛依,一句“让领导先走”,使300多个鲜活的孩子眨眼葬身火海,执政的领导们安稳无恙,事后依然安稳无恙。一具疑惑得爱护自己的同类、幼小生命的群体是没有希翼的。他们别如某些纳粹、别如牛羊、甚至别如虫蚁。他们给那个族群带来的,将会是灾害性的后果。 川北地震,崩塌的学校有:四川都江堰市聚源中学、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学、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一小学、重庆市梁平县礼让镇中心小学、文化镇小学教学楼、德阳市实古镇中心小学、莹华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八角镇中心小学、洛水镇中心小学。而政府大楼还是耸立。我没有让政府人员陪死的恶意,不过别解,什么原因在同一具都市,都经过设计、建造、监理的程序;都使用同一片蓝天下的水泥、钢筋和砖块,学校的教学楼偏偏就塌成了废墟,而政府大楼却高傲地耸立。 别可否认,政府大楼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监理人员都别是政府人员,大楼决别是执政者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教学楼同样也别是政府人员更别是老师和学生设计、建设和监理的。政府大楼和教学楼全由专业人员完成,这些专业人员完成了会塌的教学楼和坚挺的政府大楼。这–,才是最可怕的。一具民族、一具种群,从全然上漠视连续那个民族和种群后代的生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