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独特型调节作用

抗独特型调节作用

抗独特型调节作用
抗独特型调节作用

抗独特型抗体的调节及其应用

摘要:抗独特型抗体是针对抗体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其中Ab2是初始抗原在体内的“内影像”由于可模拟初始抗原并竞争性抑制Ab1与抗原的结合而广泛应用于疫苗研究、肿瘤免疫、移植耐受、自身免疫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因此对近年采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抗体,抗独特型

前言:Jerne,N.K于1974年提出的免疫调节网络学说认为:外来抗原在机体内应答产生的抗体Ab1,同时可刺激产生抗Ab1的第二抗体(Ab2),并称之为抗独特型抗体。机体免疫系统内的各个细胞克隆,通过自我识别,相互刺激,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来调节体内的正常免疫反应。如果该网络结构发生紊乱,则因侵害机体自身而将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重症肌无力以及免疫抑制等疾病。机体内存在许多不同基因型并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克隆,由于遗传性的差异导致产生的抗体的多样性与不均一性,这种多样性固然与不同的外来抗原本身结构有关,但根据免疫网络学说,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识别自身抗原的基础上来识别外来的抗原的系统。如果外来抗原进入体内,首先能被具有细胞表面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所识别,结合抗原后,被活化,分化和增殖,产生抗体以及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与此同时,机体内同时存在具有识别这种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通过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V区上的独特型决定簇引发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网络学说”在承认细胞系选择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免疫应答并非仅由某个单一克隆细胞的激活而实现。独特型决定簇具有自身免疫原性,体内存在能识别自身独特型决定簇的淋巴细胞。机体接受外来抗原刺激时,能识别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首先被激活,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Ab1,随后能识别某一个克隆独特型决定簇的第2个克隆被激活,产生抗独特型抗体Ab2,依次类推还可以有第3个Ab3,第4个Ab4……。这些克隆相互制约,相互连锁,形成一个闭合型、多层次级联网络。网络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抗体的产生,因为只有抑制才能保持机体的免疫自稳状态,使抗体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抗体无休止地产生,反而会使机体患免疫病。免疫系统网络学说已经被实验所证明,有力地促进和指导了基础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独特型(Id)即位于抗体分子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是位于抗体可变区内高变区的遗传标志。本质上,Id的差异是由抗体轻链可变区(V l)和抗体重链可变区(V b)内高变区氨基酸序列不同所致。这种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也是抗体特异性的分子基础,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分子其独特型也不同。独特型由若干表位组成,称为独特位,它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AId。许多实验表明,用抗Id抗体代替抗原免疫动物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够增强动物对原虫、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抵抗力,作为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来弥补现有疫苗的不足,或者作为免疫治疗剂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的用于免疫诊断试剂来建立新的血清学方法。

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抗独特型抗体Ab2作为抗原的模拟物,可代替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与抗原特异性抗体具有同等免疫效应的抗体,诱导抗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由此制成的疫苗称为抗独特型疫苗,又称内影像疫苗。迄今为止,抗独特型疫苗主要应用于肿瘤免疫方面。如应用于结肠癌病人,可减缓病情发展、肿瘤的转移并延长病人存活。但与传统疫苗相比,Ab2的免疫原性较弱,因此抗独特型疫苗可与佐剂联用以提高免疫原性,根据不同肿瘤的特性可选择恰当的佐剂。在对结肠癌的研究中发现,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与聚核苷酸CPG联用比与完全福氏佐剂CFA联用更能提高抗肿瘤的免疫应答;白细胞介素_6(IL_6)与抗独特型抗体的融合蛋白质可有效地提高体内抗恶性卵巢癌的体液免疫应答,因为IL_6是促进B细胞成熟,增强B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也是浆细胞的必需生长因子。近年来,随着对单链可变

区抗体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单链可变区抗体形式的抗独特型疫苗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在器官移植中,为了减少移植受体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作用.常常要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但是使用免疫抑制刻会产生一些毒副反应(如升高血压,肝肾毒性,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若能造成移植宿主对移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或低反应状态,是目前解决排斥反应的根本途径。在移植术后移植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所诱生的Ab2,可以对排斥反应起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能够在移植前在移植受体体内诱导产生与移植物MHC具有相同抗原性的Ab2,则可变“被动”为“主动”,使受体在移植前建立一种免疫耐受状态或降低移植后受体体内免疫系统对移植物抗原的反应性可以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抗独特型抗体Ab2能够在结构或功能上模拟肿瘤抗原,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生产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对恶性黑色素瘤、结肠癌、卵巢癌等具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卵巢癌方面显示出了一定优势。由于Ab2主要来自鼠杂交瘤细胞,为异种蛋白质,能激发人免疫系统产生人抗鼠抗体,中和并产生毒性免疫复合物,降低疗效,严重时引起类似血清病的反应,因此无法反复使用。目前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已从最初的鼠源性Ab2,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短肽疫苗,发展到现在的人源化Ab2,、ScFv、DNA疫苗,进展很快。如在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人们也发现抗独特型抗体ScFv的基因疫苗能够打破免疫耐受,同时能模拟初始抗原的生物活性,诱导很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和防止肿瘤的转移。

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常常要检测各种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对于一些有害物质如花生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河奎屯鱼中带有的河豚毒素的检测,需要毒素标准品,但目前检测所需的毒素标准品主要来源于国外,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受到国外生产商的限制,一些毒素还属于生物战剂,遭到国际禁运。此外检测时使用毒素标准品对实验操作人员存在安全隐患,而制备出各种毒素的抗独特型抗体则可以替代毒素标准品,既能检测食品中有害物质保障实验操作人员安全,又能解决毒素标准品来源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抗独特型抗体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可用于预防一些食物中毒,尤其是一些无特效解毒药的食物中毒。例如河鲍鱼中毒,6~8h就可死亡,而且到目前为止并无任何特效解毒药,运用抗独特型抗体作为一种主动免疫的方案可尝试用于预防这类食物中毒。因此要加快对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使之更多的运用于生活中。

虽然AId具有抗原内影像的特点并能调节免疫应答,且其在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疫苗以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与使用要慎重,实验表明AId 具有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作用,这是独特型网络维护机体免疫系统自身稳定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如果调节失常,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AId产生量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

总之,抗独特型抗体的提出,给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抗独特型抗体将在更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参考文献:

【1】李敏,计融独特型抗体的研究进展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1)56-60

【2】蒋正军,张衍海,王永玲,王玉东,孙淑芳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免疫调节作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 104-108

【3】张超,崔恒,李小平卵巢癌抗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3D12的制备及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170-172

【4】许静,冯振,管晓虹抗独特型抗体在寄生虫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9(3)167-171

【5】郑佳,计融,李文杰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现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2)

【6】杨雁灵,窦科峰,李开宗,张新海抗独特型抗体对小鼠心肌移植耐受的诱导作用免疫学杂志2002,18(3) 7-9

【7】龚学斌,侯明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及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3,26(6)

【8】李明动物抗独特型疫苗的研究进展养殖技术顾问2010(7)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绿地对环境的作用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西安市园林技工学校李宗保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之中,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矛盾,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矛盾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以此来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此目标的实施,必须有政府行为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十八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同时带来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加剧。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也进入到了加速阶段,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到了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日趋严重。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矛盾,要求我们这些园林人必须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扩大和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面积和质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规模的

需求。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努力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状况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又是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层次。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大,环境问题也不突出,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人居环境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惊人的改变,它已严重危机着人类的生存空间。20世纪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危机是全球范围的。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生态失衡的挑战,尤其是在城市这个人类聚居之处,人居环境的质量令人堪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那么多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形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矛盾,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故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亟待改善和提升。 二. 城市园林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它

木质材料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

木质材料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 吴亚明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化学系 210037)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影响木材调湿性能的几大因素,弄清木材对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及其规律。为住宅,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室内装饰时,更有效合理、更科学地利用木质材料来调节环境湿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木质室内装饰材料环境湿度调湿性能 1.研究背景 人类以木材构筑住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室内装修材料,美化住宅室内空间,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室内装修材料朝着环保化方向发展,即要求装修材料无毒,不污染环境,有益人类健康.而木材是一种天然有机生物体,是典型的无污染、对人类无害的自然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功能,而木材的调湿性能作为木材所具备的独特性能,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木材重要的环境功能之一,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子[1]。可见对木材调湿性能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2.木材调湿性概述 2.1木材调湿性的定义 木材对环境的调湿作用是靠木材自身的吸湿和解吸作用来直接缓和室内湿度变化完成的。当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时木材会发生解湿;而当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时木材会发生吸湿[1]。 2.2木材调湿性的重要意义 2.2.1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人体通过皮肤或呼吸器官每天蒸发的水分量约为700-900ml,以此来调节体温。而人体蒸发水分量与皮肤表面积和环境湿度有关,因此相对湿度对通过皮肤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影响很大。研究表明木造房屋室内的年平均湿度比混凝土造房屋低8%~10%,从而有利于体内的水分移动保持体温促进新陈代谢[2]。 2.2.2对居住环境的意义 研究表明菌类的生存、精神病、自杀、性犯罪等均和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木材的调湿性能可以缓和室内的湿度变化,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身心健康。 2.2.3绿色的环境价值 利用木材或木质材料来调节环境湿度不但不破坏环境,还具有节能的优点。 3.木质材料对室内湿的影响 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能够缓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急剧变化。(见下表[1])若室内木质材料较少时,则其调湿效果不会很好,所以室内适宜的木材拥有量是调湿性能评价的的重要指标。则元京等采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对大型木造房屋的室内外的温湿度进行测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内环境调节)

内环境调节 1.(2013北京卷)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2008山东理综3)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3.(2007广东理基5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正、负反馈调节。从总体来说,由正反馈调节完成的生理活动是A.温的维持 B.血糖浓度的稳定C.水盐平衡的调节 D.凝血过程 4.(2007海南生物9)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5.(2011福建卷)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6.(2009广东生物17)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 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2009海南生物7)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 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 线是 8(2009上海生命科学13)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甘油三酯可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使高胆固醇血症 C.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脂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附录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附录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H.1 基本自振周期的调整 H.1.1 按平面排架计算厂房的横向地震作用时,排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考虑纵墙及屋架与柱连接的固结作用,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 1 由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的排架,有纵墙时取周期计算值的80%,无纵墙时取90%; 2 由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与砖柱组成的排架,取周期计算值的90%; 3 由木屋架、钢木屋架或轻钢屋架与砖柱组成排架,取周期计算值。 H.2 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的调整系数 H.2.1 钢筋混凝土屋盖的单层钢筋混凝柱厂房,按H.1.1确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计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并按H.2.3的规定调整: 1 7度和8度; 2 厂房单元屋盖长度与总跨度之比小于8或厂房总跨度大于12m; 3 山墙的厚度不小于240mm,开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并与屋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 4 柱顶高度不大于15m。 注:1.屋盖长度指山墙到山墙的间距,仅一端有山墙时,应取所考虑排架至山墙的距离; 2.高低跨相差较大的不等高厂房,总跨度可不包括低跨。 H.2.2 钢筋混凝土屋盖和密铺望板瓦木屋盖的单层砖柱厂房,按H.1.1确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计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考虑空间工作,并按第H.2.3条的规定调整: 1 7度和8度; 2 两端均有承重山墙 3 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厚度不小于240mm,开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并与屋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

4 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长度不宜小于其高度; 5 单元屋盖长度与总跨度之比小于8或厂房总跨度大于12m。 注:屋盖长度指山墙到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间距。 H.2.3 排架柱的剪力和弯矩应分别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除高低跨度交接处上柱以外的钢筋混凝土柱其值可按表H.2.3-1采用,两端均有山墙的砖柱,其值可按表H.2.3-2采用。 H.2.4 高低跨交接处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支承低跨屋盖牛腿以上各截面,按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地震剪力和弯矩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按下式采用: 式中η-地震剪力和弯矩的增大系数; ζ-不等高厂房低跨交接处的空间工作影响系数,可按表H.2.4采用; nh-高跨的跨数; n0-计算跨数,仅一侧有低跨时应取总跨数,两侧均有低跨时应取总跨数与高跨跨数之和; GEL-集中于交接处一侧各低跨屋盖标高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应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得正确应用 一、有关规范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 RE 得规定 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QBJ 11—89)中第4.4.2条以及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第5.4.2条中规定,结构构件得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表达式S≤R /γ RE ,式中:S为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她荷载作用效应得基本组合,R为结构构件得承载力设计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QBJ 10—89)第8.1.3条、《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与施工规程》(GBJ 13—91)第5.5.1条进一步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规定为:考虑地 震作用组合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 RE 。而偏心受压、受拉构件得正截面承载力在抗震与非抗震两种情况下取值相同。 二、在γ RE 使用中得常见错误 应该说,上述规范得规定已经明确规定了γ RE 得用法,即对非抗震得截面承载力, 通过引入γ RE ,对截面承载力加以提高,用作抗震设计时得截面承载力。然而,在实际 应用中,却常因为对γ RE 得理解不完全或不够重视,出现这样或那样得错误。最典型得一个例子就是《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题解》中第5页得[题1—2抗震偏 压柱得配筋计算]中与γ RE ,应用有关得内容有: (1)根据柱轴压比为0.12确定偏压柱γ RE 为0.75。 (2)利用γ RE 对柱内力进行调整:M=γ RE M 1 ,N=γ RE N 1 ,其中M 1 ,N 1 为有地震作用组合得 最不利内力设计值。 (3)求偏心距增大系数时,截面曲率得修正系数为ξ1=0.5fcA/N。 错误就出在第(3)步中ξ1=0.5fcA/N。此处N取为经过γ RE 调整后得轴向力

人类环境的功能

对人类而言,环境功能是环境要素及由其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其功能非常广泛,大致包括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纳污功能。 1资源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人类,生物都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空气,水和食物是人体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壤和食物是人类健康和世代繁衍的基本环境要素。环境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耗竭资源是指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它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恢复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可再生过程受阻,使蕴藏量不断减少,已致枯竭。 2生态功能: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是宝贵的财富,可成为旅游资源。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充满活力。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环境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环境是生态的前提。 3纳污功能:环境对废物具有消化和同化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或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并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降解等途径来消化,转化这些废物。只要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不会受到损害,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能力,地球上的废物就会很快积累到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水平。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环境空间越大,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就越大,环境容量也就越大。对某种污染物而言,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不稳定,环境对它的自净能力也就越大。 人类环境组成复杂多变,其性质难以说清,但总的来说有三大功能是其共有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纳污功能,三大功能与其组成及特性息息相关,下面就分条解释。 首先是资源功能,环境的资源性特性就决定了它具有资源功能。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条件大都来自于环境,环境中含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石等各类资源,自然环境是孕育各种资源的场所。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且相对稳定,所以就为各种资源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外部条件,而且,环境的稳定性使得资源能够得到长时间的保存。并且,环境自身也是一种资源,旅游行业的发展正是把环境看做一种旅游资源,环境的差异与特征使得旅游行业不断的发展。但是有一定需要注意,其资源功能存在,但是并不是强大难以破坏的,因此我们需要小心适用,认真保护。 其次是生态功能。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有很多都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必备条件,比如阳光、土壤、水源、大气等。并且,这些要素的变化都将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环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等,自身就具有调节生态的功能。所谓生态功能,就是指调节生态结构,促进生态健康积极发展。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具有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使得环境自身就可以调节生态结构。虽然人类环境自身具有生态功能,可以调节我们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的积极健康发展,但是它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被我们破坏的部分超出了它所能调节修复的限度,那么生态环境被破坏也是必然的。 最后是纳污功能。环境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它的组成部分有许许多多。纳污功能是指它收纳污垢,接纳污染的能力。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具有这项功能,比如水、土壤、大气等,它们都具有纳污功能,但是由于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一、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不确定性是当前组织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环境不确定性的很多维度(包括:动态性、复杂性、敌对性,包容性、稳定性和异质性等),都有可能对组织的结构、流程和管理决策造成影响。在公司创业导向研究领域,很多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导向的功效可以产生正向的调节效应。其中,Lumpkin和Dess[6]的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销售增长及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环境敌对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销售增长及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在非营利组织情境下,Pearce等[12]的研究发现,环境的包容性对非营利组织创业导向的作用效果并不会产生调节效应。近年来,随着政府传统资助的减少以及非营利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利益相关群体和社会舆论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探讨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提供了理想的分析情境。综上所述,提出研究假设:假设二:环境不确定性对非营利组织社会创业导向的作用效果有正向的调节效应。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实证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考虑到所选样本的代表性及问卷回收的可行性,选择医疗卫生、教育、社会服务3类非营利组织作为分析对象,取样集中在江西省内进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上门拜访、电子邮件发送和邮局寄送等多种途径

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107份来自上述3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 (二)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已使用过的量表,并进一步通过对多家非营利组织的实地考察和预试,以评估问卷设计及测量题项在措辞和内容方面的适当性。根据访谈和预测试的结果,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所有量表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六点评分尺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借鉴Helm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创业导向分为创新性、行动领先和风险承担性三个维度进行测量[8],要求受访者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每个题项与组织客观情况的符合程度。综合Camarero、Garrido以及胡杨成等学者的研究,将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分解为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维度,要求受访者将组织过去两年来的表现与同行主要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适当的数字来表示其符合程度。参照Dess和Beard的研究,选择5个题项用于测度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环境,要求受访者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每个题项与组织客观情况的符合程度。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社会创业导向和非营利组织绩效间的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选用组织年龄和组织规模(正式员工的数量)两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对各变量测量工具的效度分析显示,在删除因子负荷系数小于

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经营的大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在为企业带来了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未来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要求企业通过选择能适应其变化的战略导向来指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同时也要求企业内部通过使用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能力的有力支撑。那么,如何依据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程度来进行战略导向的选择,继而通过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来适应并引导市场需求,从而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成败、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引入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供给框架去探讨环境不确定影响动态能力和战略导向的关系的作用机制。 首先,从知识视角分析了动态能力影响战略导向的作用路径;其次,在探讨基于对信息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影响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作用机制;再次,通过构建二元回归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数据进行验证;然后,针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最后,得出相应研究结论,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动态能力与战略导向选择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具体如下:(1)由战略导向对识别能力偏回归系数(B=-2.895)为负的结果显示,识别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导向。识别能力对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进行快速感知,对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快速扫描,用较短的时间迅速为企业识别出能够使其在短期内取得创新绩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企业选择市场导向通过利用这些信息和资源在当前时刻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2)由战略导向对俘获能力和重组能力偏回归系数(B=1.819和B=1.101)为正的结果显示,俘获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导向,重组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导向。俘获能力将企业识别出的与企业既有的异质性知识捕捉进来,对其学习和吸收并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资源;重组能力根据这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其进行重新配置并更新组织惯例和结构。企业耗费一定的时间完成以上过程,选择技术导向通过较长一段时间对这些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处理,生产原创性高的创新产品使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并维持核心竞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说明】本次修订,拟明确大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 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 2、关于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 (1)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如:网架、单、双层网壳、索穹顶、弦支穹顶屋盖和下部圈梁-框架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应允许采用三向(水平 两向加竖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 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2)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如:拱,拱桁架;门式刚架,门式桁架;圆柱面网壳等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长悬臂空间结构,应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关于单点一致输入 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 4、关于多向输入 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比例取:水平主向: 水平次向:竖向= 1.00:0.85:0.65。 5、关于多点输入 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各独立基础或支承结构输入不同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计算,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效应。多点输入的简化计算方法参见本规范第5.1.2条第5款规定。 6、关于多向多点输入 同时考虑多向和多点输入进行计算。 7、关于行波效应 研究证明,地震传播过程的行波效应、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于大跨空间结构的地震效应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其中,以行波效应和场地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相干效应。对于周边支承空 间结构,行波效应影响表现在对大跨屋盖系统和下部支承结构;对于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行波效应通过支座 影响到上部结构。 行波效应将使不同点支承结构或支座处的加速度峰值不同,相位也不同,从而使不同点的设计反应谱或 加速度时程不同,计算分析应考虑这些差异。由于地震动是一种随机过程,多点输入时,应考虑最不利的组合 情况。行波效应与潜在震源、传播路径、场地的地震地质特性有关,当需要进行多点输入计算分析时,应对此 作专门研究。 8、关于局部场地效应

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5.6.1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形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S d=γG S Gk+γLψQγQ S Qk+ψwγw S wk(5.6.1) 式中:S 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γ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γQ——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γ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γL——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时取 1.0,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时取 1.1;S G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S Qk——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 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ψQ、ψw——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 0.7 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 1.0 和 0.6 或 0.7 和 1.0。 注:对书库、档案室、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 0.7 的场合应取为 0.9。 5.6.2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G: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2,对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应取 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 1.0; 2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γQ:一般情况下应取 1.4; 3风荷载的分项系数γw应取 1.4。 2位移计算时,本规程公式(5.6.1)中个分项系数均应取 1.0。 5.6.3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形关系考虑时,荷载和短暂作用基本组合的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S d S=γG S GE+γEh S Ehk+γEv S Evk+ψwγw S wk(5.6.3) 式中:S d——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 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 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γw——风荷载分项系数;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ψ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应取 0.2。 5.6.4地震设计状况下,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 5.6.4 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的承载力有利时,表 5.6.4 中γG不应大于 1.0。 表 5.6.4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 注:1g 为重力加速度; 2"—"表示组合中不考虑该项荷载或作用效应。 5.6.5非抗震设计时,应按本规程第 5.6.1 条的规定进行荷载组合的效应计算。抗震设计时,应同时按本规程第 5.6.1 条和 5.6.3 条的规定进行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效应计算;按本规程第 5.6.3 条计算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尚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1 / 1

楼板刚_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_荣维生

第35卷第11期建 筑 结 构2005年11月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 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 荣维生 王亚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100013) [提要] 论述了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提出楼层地震剪力在抗侧力构件中的分配除按楼盖的刚性、柔性和弹性三种情况考虑以外,还存在另一种分配方式,即转换层上邻近楼层框支剪力墙分配的地震剪力受转换层下部结构落地剪力墙设置的间距和楼板面内变形的影响。建议进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楼板宜按弹性考虑。 [关键词] 楼板计算模型 刚性 弹性 抗侧力构件 地震剪力分配 框支剪力墙 楼板面内变形 E ffects of Floor Rigid or Flexible H ypotheses on Seismic R esponse of T all Building with T ransferring B eams/Rong Weisheng,Wang Y ayong(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100013,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n seis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 with transfer beams is discussed when horizontal diaphragms are assumed to be rigid or flexible.Except that the story shear forces of earthquake are assigned among the vertical lateral force2resisting members with the three types of rigidity,flexibility,and elasticity of the floor,the other kind of as2 signment is introduced that translated shear walls in adjacent stories above the transfer story receiving shear forces is impacted by spaces of shear walls below the transfer story and in2plane diaphragm deformations.Therefore,the advice that a flexible diaphragm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in calculating internal forces and displacements of complex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is presented. K eyw ords:rigid;flexible;diaphragm models;lateral force2resisting members;assignments of earthquake shear forces;translated shear wall;in2plane diaphragm deform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对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计算分析往往采用常规的计算方法,在结构计算模型中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这种假定在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可能不符合结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特别是在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分析中[1,2]。 文[3]中采用了与文[1],[2]相似的算例,只将梁式转换结构改为板式转换结构,而计算的结果则刚好相反:转换层上部几层框支剪力墙分配的剪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小。在梁式和板式两种转换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在排除了人为、计算程序错误外,首先应分析框支剪力墙分配剪力增大的原因。框支剪力墙下端与框支柱相连,框支柱侧向刚度小,变形较容易,这样与框支柱相连的框支剪力墙也应容易变形。而框支剪力墙之所以分配较多的剪力,是由于受到较强的约束,不容易变形。在梁截面不变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能是楼板的计算假定。 为了验证此判断的正确性,选取一个梁式转换结构的算例,其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计算模型结 图1 计算模型结构布置   构总高度9616m,转换层以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高415m,转换层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层高310m;转换层设置在层3。计算模型两个主轴方向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分别为γex=1158,γey=1110。 在计算模型中,对结构楼板采用不同的有限元假定,得到三种计算模型。其具体计算模型:L d为假定结构各层楼板均为刚性膜,即每层楼板在平面内无限刚;L etr为假定结构转换层顶板为弹性板,其他各层楼板均为刚性膜;L e为假定结构各层楼板均为弹性板。转换层楼板厚为200mm,其他各层楼板厚均为 91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 一、确定计算前提: 烈度:甲类建筑按安评报告且应高于本地设防烈度,乙、丙类按本地设防烈度。(高层适用)方向:两个主轴方向+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斜交角度大于15度) 双向地震:质量刚度明显不对称 (1)从平面形状上判别:平面为L 形,T形等属于平面不规则的结构为明显不对称的结构,位移比无论为何值,均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位移比大于1.2(或1.3,尚无定论)的结构属平面不规则中的扭转不规则,无论平面形状对称与否,均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从竖向形状上判别:大地盘结构为明显的质量及刚度竖向不对称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4)竖向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如上下刚度差别较大,或上下的质量差别较大的结构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7度半(高层)、8度、9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考虑。 8、9度时的隔震结构 偶然偏心:(高层、单向地震考虑,多层不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

二、选择计算方法: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发、时程分析法。 三、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 采用半层集中法,屋面活荷载和软钩吊车荷载不计入,书库、档案馆等活载组合系数取0.8 楼顶计算: 楼板+下半层墙体重力+活荷载×0+雪荷载×0.5+积灰荷载×0.5 每层计算:楼板+上下半墙重量+等效均布活载×0.5(书库、档案活载×0.8)+实际情况的楼活载×1.0 四、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地震效应Fi计算 楼层剪力计算 考虑扭转耦联作用边榀构件地震效应放大(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的除外)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地震效应折减 薄弱层放大系数1.25 剪重比调整 0.2V0调整(框剪)筒体结构调整。 框支柱调整(部分框支剪力墙) 地震作用标准值 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效应:

附录J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附录J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J.1 基本自振周期的调整 J.1.1按平面排架计算厂房的横向地震作用时,排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考虑纵墙及屋架与柱连接的固结作用,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 1,由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的排架,有纵墙时取周期计算值的80%,无纵墙时取90%; 2,由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与砖柱组成的排架,取周期计算值的90%; 3,由木屋架、钢木屋架或轻钢屋架与砖柱组成排架,取周期计算值。 J.2 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的调整系数 J.2.1钢筋混凝土屋盖的单层钢筋混凝柱厂房,按本规范第J.1.1条确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计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并按本规范第J.2.3条的规定调整: 1,7度和8度; 2,厂房单元屋盖长度与总跨度之比小于8或厂房总跨度大于12m; 3,山墙的厚度不小于240mm,开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并与屋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 4,柱顶高度不大于15m。 注:1,屋盖长度指山墙到山墙的间距,仅一端有山墙时,应取所考虑排架至山墙的距离; 2,高低跨相差较大的不等高厂房,总跨度可不包括低跨。 J.2.2钢筋混凝土屋盖和密铺望板瓦木屋盖的单层砖柱厂房,按本规范第J.1.1条确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计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考虑空间工作,并按本规范第J.2.3条的规定调整: 1,7度和8度; 2,两端均有承重山墙; 3,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厚度不小于240mm,开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并与屋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 4,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长度不宜小于其高度; 5,单元屋盖长度与总跨度之比小于8或厂房总跨度大于12m。 注:屋盖长度指山墙到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间距。 J.2.3排架柱的剪力和弯矩应分别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除高低跨度交接处上柱以外的钢筋混凝土柱,其值可按表J.2.3-1采用,两端均有山墙的砖柱,其值可按表J.2.3-2采用。 (表J.2.3-1移下页)

基础要进行地震作用的组合

在结构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认为基础不需要抗震验算,这主有是出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3.0.4条第4 款 4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级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设计值S,应用下式表达:S=γGSGk+γQ1SQ1k+γQ2ψC2SQ2k+......+γQnψcnSQnk 式中 γ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γQi ---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S按下式确定:S=1.35Sk≤R (3.0.5-4) 式中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按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Sk---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术语的规定: 2.1.1 永久荷载permanent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 2.1.2 可变荷载variable load 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以忽略不计的荷载。从以上规定中似乎地基基础不需要抗震验算,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做出下列规定: 4.2.1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 砌体房屋。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3 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4.2.2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标准组合就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标准值或组合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基本组合是算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的,而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是进行抗规4.2.1以外建筑的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希望大家不要搞混了。 但是有一点我也不太清楚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基本组合设计值S是否应含地震情况下的组合,也就是说常遇地震是否可变作用,我认为我们的结构设计在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情况下,常遇地震是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