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沟桥烽火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张雪静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为揭露日军的狼子野心作下铺垫。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第二、三自然段讲述了日军蓄谋已久,挑起战端;第四、五自然段讲述中国军队誓死不让寸土的顽强抵抗。第六至八自然段写在中国共产党号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纵观全文,围绕“卢沟桥烽火”重点引导读者感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的烽火”——“中国军队点燃抗击侵略的烽火”——“日军大举进攻蔓延战争的烽火”——“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抗日的爱国烽火熊熊燃烧”等几方面内容,从而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讴歌中华儿女顽强抵抗外辱的爱国精神。

文章浓缩了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所述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意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那段史实,唤起心灵体验,感悟文本,产生共鸣。

本文为主题单元的开篇,其知识引领、主题感悟均为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前瞻阅读、借助网络进行有效预习的能力;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小组交流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张力,能很好地将文本信息、教师提供信息、自我搜集信息融汇成个性化的感悟;

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史实知之甚少,仅限于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信息,有基本的爱国意识、情感,但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历史意义了解不够,对抗日精神感受不够深入。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堂课选择多媒体体教室环境,原因分析:

本课浓缩了卢沟桥事变的过程,文章顺序性强,情感随文章的推进而层层升华,为多媒体信息充分预设、教师引导生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相对于本文的知识、情感都较为薄弱,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感染、启发、引导、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更具有课堂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同仇敌忾的英勇行为。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和情感;通过感受、内化多媒体提供的信息,以及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深化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体会;通过朗读的恰当穿插,再次内化感悟,升华对文本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同仇敌忾的英勇行为。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感受自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民的抗日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四、教学流程图

流程图符号说明:

开始,结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完成学习活动:流程线: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教学环节说明

(一)回顾、激情、导入

多媒体整合点:出示卢沟桥战略位置示意图,伴有低回的音乐《松花江上》。

教师活动:叙述文章第一自然段。

学生活动:深入低沉的气氛,再次观看卢沟桥战略位置示意图,听老师的叙述,回顾卢沟桥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意图。

多媒体:音乐停止。

教师活动:“九.八一”的战火正悄然蔓延至卢沟桥,结合上节课所学,你能再次揭露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意图吗?

学生活动:用简练的话叙述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意图。

【整合点诊断:所授内容为第二课时,因此,第一环节的设置应体现知识的系统学习——回顾旧知,链接新授,承上启下。

低回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低沉的氛围,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再次的思考交流铺就文章最初的格调——对日军妄图全面掀起侵华战争的动机分析与真相揭露,为下文感悟日军的“挑衅”、“蓄意”、“残暴”,感悟对日军的“恨”,对中国军队的“敬”作下铺垫。】

(二)品读、感悟、移情体验

教师活动:(过渡)处于咽喉要道的卢沟桥,日军窥视已久。在侵华野心的驱使下,日军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卢沟桥。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顿失往日的宁静。

1.整体感知,了解事变经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概括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过程。

学生活动:默读思考。

教师活动:请个别学生概括交流。

学生活动:个别交流,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评价小结。板书:日我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整体感知事件过程,为下文的具体感悟打下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2.细节感悟,解读真相,激发情感

教师活动:(过渡)这是一场敌与我的较量。在这场较量的初步感知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敌”与“我”的形象?

学生活动:选择评价“日军”与“中国军队”的形象。

教师活动:随机引导、点评,相机板书。

(预设:依据学生学情判断,他们有能力初步感悟出日军“蓄谋已久”、“蓄意挑衅”、“狡诈”、“阴险”等关键词;能初步感悟中国军民的“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爱国”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思考交流为基础,形成板书,既体现师生互动成果,又为下文细节感悟铺就基础格调。】

(1)感悟日军的阴险、残暴,激“愤”之情。

①品词悟句的基础感悟——有感罪恶之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勾画出能体现日军阴险、残暴的词句,用关键词批注它们所体现出的日军的本质。

多媒体:出示文字“揭露日军的本质和罪行”。

学生活动:边读、边思、边动笔。

教师活动:巡视收获信息、随机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感受、倾听补充。

多媒体: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教师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搜查”双引号的作用、“蓄谋已久”、“挑衅”两词的本义及在此语境下的含义、“全副武装”、“恼羞成怒”所反映出的日军的心理,勾勒出日军阴险、狡诈的嘴脸以及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是高年级语文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有所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交流与生成,在内心形成以本体感悟为基础的理解,为后文作下强力的铺垫。】

②推波助澜的升华理解——有感罪恶烽火的点燃。

教师活动:(过渡)“搜查”是日军企图冲入宛平城的借口,“恼羞成怒”揭开他们蓄谋已久的阴险嘴脸,疯狂的子弹洞穿他们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历史将记录这一罪恶的行径,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的声音。

多媒体整合点:播放视频1:《卢沟桥的枪声》节选。

学生活动:观看并倾听。

【整合点诊断:此前学生对于日军蓄意挑起战端的理解只源于文本中有限的词句感悟,其理解是初步的,感知性的,还缺乏心灵深处的共鸣,因此播放多媒体视频,将书面文字还原成历史真实的记录和诉说。

学生融入黑白色调的历史空间,通过倾听叙述,更加明晰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印刻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同时,通过侵略画面的观看,感受日军的罪恶行径;透过弥漫的硝烟,点燃学生内心的愤慨;透过激烈的枪炮声,激发学生愤怒心音的迸发。在强烈的心潮激荡下,形成难以抑制的表达欲望,去表达愤慨之情,去抨击日军的罪恶行径。】

多媒体:画面定格在文字“卢沟桥事变”。

教师活动:这历史的声音还怎容日军那罪恶的借口、那蓄意的栽赃?听着历史的证词、看着那弥漫的硝烟,此时你的内心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畅谈感受。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升华引导。

教师活动:日军点燃卢沟桥事变罪恶的烽火,他们全面侵华的罪恶行径,让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无比激愤。(板书:点燃罪恶的烽火)带着此时的情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个别展示读。

教师活动:相机指导点评。

(2)感悟我军的英勇、顽强,激“敬”之情。

①对比品评,初悟朗读,有感英勇壮举。

教师活动:(过渡)在弥漫的硝烟中,是日军可憎的嘴脸,同时,在弥漫的硝烟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最渴望看到的身影。那是一群怎样的身影呢?

学生活动:简练回答。

教师活动:点拨并小结,那是我军英勇、顽强的身影。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两遍,感受哪些关键词震撼了你的心灵?朗读感悟,用心灵描摹中国军人的身影。

多媒体:出示文字“描摹中国军队的身影”。

学生活动:朗读感悟。

【设计意图:有了第二、三自然段感悟关键词的基础,现在以读代悟,更能触发学生对我军油然而生的敬意。】

学生活动:通过关键词句畅谈自己的感悟。

教师活动:倾听、点拨、引导学生重点通过我军的“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及日军的“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等表现的对比,感受我军的英勇顽强。

多媒体:出示第四、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

教师活动:在感悟的同时适时点拨升华,引导学生读重点语句,读出我军的

英勇顽强。

②情境延展,想象激情——有感抗击烽火的点燃。

教师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动人心魄的战场。

多媒体整合点:播放视频2《卢沟桥的枪声》节选。

学生活动:观看倾听。

多媒体:画面定格在文字“硝烟弥漫的战场”。

教师活动:没有搏杀的场景,没有枪炮的声音,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是历史的诉说、是硝烟的弥漫、是风摇树撼的震颤,融入历史的霎那间,走进战场,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想象当时的情景,广泛交流。

教师活动:抓住学生的想象,点拨生成文本之外的语言,升华我军英勇顽强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我军的敬佩之情。

教师活动:卢沟桥畔,点燃了抗击日寇的烽火。(板书:点燃抗击的烽火)请你读出我军之英勇,你心之敬佩。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分别展示读第四、五自然段。

【整合点诊断:文本中描写我军英勇抗击日军的两个段落文字集中、叙述具体、易于理解。对于这样平实易懂的文字,如何唤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如何使其成为情感的激发点,除了品读词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入境、动情。因此,以多媒体视频的辅助为激发点,将对文字的感悟转化成入境的想象,试图实现“入境想象、情动而辞发”的目的,实现感悟方式的转变。

视频中并没有具体的搏杀场景,只有环境的渲染,这既能给予学生心灵的震撼,又能很大程度地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有了情感的共鸣,加之想象的张力,更为英勇、悲壮的一幕幕在学生头脑中展现,想象——丰富文本,述说——升华情感,力求“引水向渠、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深层解读,感受罪恶、正义之烽火蔓延

1、以读代讲,感受生死危难。

教师活动:日寇亡我之心不死,调集兵力不断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多媒体:出示文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教师活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

学生活动:接读——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教师活动:点评激发情感。

教师活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将打开全面侵华战争的大门。此时,作为中华儿女,你会大声疾呼——(示意个别学生接读)

学生活动:接读——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教师活动:点评激发情感。

教师活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烽火将罪恶地蔓延,中华民族将遭受生死危难,作为中华而女,你们会大声疾呼——(示意全班学生接读)

学生活动:全体接读——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教师活动:你们是有觉醒的中华儿女!

【设计意图:三个危急的递进关系,作为六年级的孩子应有正确的理解,而通过教师引读、点评、激发情感,使这种理解内化并通过朗读外显出来。】

2、感受侵略之烽火蔓延,再击“愤”之情。

教师活动:卢沟桥事变,日军蓄意侵华的烽火肆意蔓延,罪恶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无数魔爪蹂躏着中华儿女。(板书:烽火蔓延)

多媒体整合:在低回的背景音乐中,出示组图(1)——悲壮的一幕幕。

学生活动:静静地观看。

【整合点诊断:《卢沟桥烽火》以卢沟桥事件为真实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军侵华的愤慨,激发爱国情怀。然而,对文本的处理只停留在对卢沟桥事变的感悟还略显单薄,应引导学生置身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解读日军侵华战争的罪孽以及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承受的苦难,这样,更能体现文本与课外的结合,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链接。

因此,在前面“激愤”之后,播放组图,引导学生感受日军的罪恶行径,感受中华儿女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既能填补学生认知的空白,又能再次激发“愤慨”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张图片“阴霾下的思索”撞击学生的心灵,为交流作下坚实的铺垫,学生的愤慨之情、爱国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教师活动:看着这或悲壮、或凄惨的一幕幕,此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此时,如果你处于当时民族危亡的时期,你将如何去做?

学生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超越文本的情感理解。】

3、感受抗击之烽火蔓延,再激“敬”之情。

多媒体:出示文字“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教师活动:(叙述第9段)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板书:烽火蔓延)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投入到这旷日持久的八年抗战中。

信息整合点:交流前瞻阅读资料。

教师活动:课前通过网络,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我们先分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分小组交流资料。

教师活动:深入小组倾听、引导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交流讲述,其他学生倾听后谈感受。

【整合点诊断:一节课学生信息的获得是有限的,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的前瞻阅读,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感悟,进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走进抗战斗争故事,丰富对抗战艰苦奋斗史的了解,推动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课堂的小组、集体交流,有效地扩充课堂信息的容量,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与评价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容量、情感体验以及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碰撞,为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教师活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悲壮与感动同在,牺牲与胜利并存,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

多媒体整合点:播放视频3。

教师活动:(伴着视频的播放叙述)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24次大会战,2次远征异国,1117次大战,38931次小战,毙伤日军85.9万人,战后受降212.98万人。正面战场中国军队死伤322.79万人,平民913.45万人,总计伤亡超过1200万人。这么多年来,我们欠在正面战场上厮杀的中国军人一份致敬。这么多年来,我们何曾清楚过这段历史……

多媒体:出示文字:这么多年来,我们欠在正面战场上厮杀的中国军人一份致敬。这么多年来,我们何曾清楚过这段历史……

教师活动:同学们,默默地冥想一分钟,在内心献上我们对中国军队的致敬!献上对无数抗战英雄的致敬!

学生活动:倾听、冥想。

【整合点诊断:上一个环节的前瞻阅读资料交流,是以学生为本体的个性化学习与小组交流评价的融合。但此时,学生头脑中对八年抗战历程的感受,还没有很好的凝聚成对中国军队的崇高敬仰之情。因此,形成知识链条,形成知识的系统感知对情感升华尤为重要。

生动形象的感性故事,转化为具体抽象的历史数字,改变了学习体验的方式。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穿越历史的时空,在瞬间对八年抗战有一个数字化的感知,产生心灵的触动,油然而生对中国军队的敬意。】

(四)解读“烽火”,升华主题

1、解题浓情

教师活动:(指板书)“卢沟桥烽火”,看着板书,你能以“烽火”为中心概述文章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概述。

教师活动:(引导、点评后)从日军在卢沟桥点燃侵略的烽火,到中国军队抗击烽火的燃起;从日军侵略烽火的蔓延,到我军民抗日烽火的星火燎原;从九.一八屈辱一幕的开始,到八年抗战的全面胜利,那一直升腾在中华儿女内心的抗日烽火,其力量源泉是什么?

学生活动: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活动:保我国土,爱我中华,这是亘古不变的爱国之情啊!正是这伟大的爱国之情熄灭了日军侵华的罪恶烽火。(板书:爱国之情)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回顾全篇,解读课题,用爱国的心音深深地叩击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升华主题。】

2、延伸拓展

教师活动:回眸历史,追昔抚今,就让卢沟桥来见证这爱国的烽火吧!

多媒体整合点:在舒缓深沉的乐曲声中,出示组图(2)——卢沟桥的昨天

和今天。

教师活动:(深情诉说)曾经的战火纷飞,曾经的千疮百孔,罪恶的烽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苦难泯灭不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抗战的烽火从此燃遍祖国大地。终于,一切的苦难都随奋争而结束,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和谐安宁的幸福。

学生活动:静静地观看、感知。

【整合点诊断:本课以《卢沟桥烽火》为题,这堂课结束时自然要引导学生回归整体,达到内容的回顾以及情感的升华,实现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通过图片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由文字的感悟迁移至对现实、对自我的思索,实现文本与实践的链接。

日军践踏卢沟桥、我军的浴血搏杀、弹痕累累的墙壁、狮子的仰天怒吼,引领学生回顾事变的史实。宁静、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去思索:如果没有抗日烽火的燎原,没有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怎能换得今日的幸福生活?在思索中结束这堂课,余音未尽,激发学生到课外阅读中继续走进抗战史实的阅读。】

教师活动:让我们记住那不息的爱国烽火,让我们以一颗爱国之心更多地走进这段历史。老师向你们推荐两本书,《不该忘却的纪念,九.一八祭》、《最后的烽火》,希望你们在课后阅读、感受曾经的抗争岁月。

【设计意图:一篇文章的感悟结束并不是这堂课最终的目的,课外阅读的延伸,引导学生置于知识系统学习的大背景下,到实践中更多的感受抗争的艰苦卓绝,用火热的爱国之情去思索曾经与现在。】

板书设计:卢沟桥烽火

日(阴险狡诈残暴)我(英勇顽强)

点燃罪恶的烽火点燃抗击的烽火

烽火蔓延烽火蔓延

熄灭爱国之情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WTT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3、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观看或向大人了解国庆阅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入题。 1、出示课题,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学生说感受,评评参加检阅的人。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过渡:同学们用最美好的词语评价了参加检阅的人,今天我们将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那儿的国庆检阅活动。看看波兰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次检阅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找到后,多读几遍。 2、学生读课文,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交流。板书出示最后的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反复读,读后质疑。(随即解决知道的问题,如,这个小伙子是谁?......) 归纳板书:是啊,为什么说小伙子真棒? 三研读一(“这个小伙子真棒”) 1、我们先来认真读课文,找一找小伙子博莱克棒在哪里?用横线划下来,体会体会。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等......老师也读出了博莱克很棒。) 来,大家读读,你们是从哪里看到博莱里克很棒?(注意从词语中体会)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 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 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 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 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 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结构的联系能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通 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小学语文公开课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公开课《秋天的雨》第二课 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 2.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被艺术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复习前知 1、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11课《秋天的雨》。(板书课题)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生字词,看看大家记得牢不牢。(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复习“爽”字的笔顺。 钥匙喇叭衔来衣裳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一枚枚 2、大家读得真棒!那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都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四个句子)这四句话是分别是课文前四段的第一句,每一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这四个句子放在一起,就像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体会秋天的美妙! 二、细读品味 (一)学习第二段 1、师配乐读第一段:秋雨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板书: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秋天的什么?看第二段。(板书:色彩) 2、秋雨把美丽的色彩都给了谁?快来找一找吧!(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仙子)那么都有哪些颜色呢?请大家画出第二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3、你最喜欢第二段中的哪一句呢?读一读。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

银杏: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扇哪扇哪”的表达(慢慢的,画面动起来,不仅美,而且活了)。 枫叶:类似银杏句。 田野:都有什么丰收了?(稻子,玉米,高粱,大豆) 果树:从哪看出果子多?(你挤我碰,争着)体会“拟人”。 菊花:了解省略号,猜想还会有什么颜色?欣赏菊花图片,小结:美吗?这么多的颜色,又这么漂亮,用我们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缤纷”。“五彩缤纷”的近义词都有谁?比一比哪个用在课文中最合适。 4、这么五彩缤纷的颜色,秋雨还会送给谁呢?让我们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来写一写。(出示仿写提示)指名交流,评价。 (二)学习第三段 过渡:秋天的雨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料,还藏着好闻的气味呢!(板书:气味) 1、谁来读一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阳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阳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语文实践。 3.凭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阳光的宝贵。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阳光的宝贵。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河像长长的锦缎”这一句话。 2.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师贴设计夸张精美的太阳图) 2.跟太阳公公打声招呼吧!(生打招呼) 3.真有礼貌,看,受到你们的欢迎,太阳公公,它眯眯笑了。(师给太阳公公贴眯眯笑的眉毛)谁来说说,太阳公公有什么本事?(生自由发言) 4.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它发出的光叫阳光。板书课题:阳光

二、复习巩固生字 1.这节课继续学习《阳光》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阳光) 2.这金灿灿的小太阳可爱吗?大家能叫对这些小太阳的名字吗?(齐读生字词) 3.小朋友们可真不了起,一下子就认出了这些可爱的小太阳,现在呀,可爱的小太阳要带领我们走进课文中去感受阳光。准备好了吗? 三、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阳光吧。(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故意把第1自然段读得更有感情) 2.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生举手指头评价) 3.你觉得哪一段老师读得最好?为什么?(生自由评价) 四、学习课文,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一)读第一段。 1.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由红彤彤变得亮晶晶。(出示句子: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谁愿意读?这么优美的画面,你肯定能读得有感情。 2.学生个别读,指导朗读。 3.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学生思考:如阳光和金子一样,都会闪闪发光,而且都很宝贵……)。“洒遍”有谁知道意思?(就是把每一个地方都洒到了。)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主备人:唐国斌10月14日科组长评级:科组长签名:

《春》教学反思 唐国斌 通过“鑫光大道”之“精教多学”赛课,收获颇多。经过评委老师寥寥数语的点拨,迅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设计上犯了点知识性错误 1、在指导学生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的时候,处理简单,粗糙,没有详细阅读相关知识材料,有点断章取义。如“比喻重点在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图方便在网查找,不加仔细辨析就采用“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作为拟人句评判的三个必要条件,本可点一下两种修辞方法的概念,却奢望给学生一把判断的尺子,太绝对化了。导致有文中有几句只判断为比喻或者拟人,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只判断为了比喻,错误的忽略了后半句“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中拟体没有出现而没有分析拟人的修辞。

2、粗心,贪图简洁,“喻人句”,本来上午还是打成“比喻人的句子”这样不经大脑的说法,导致学生练习时候找不到北,害得自己还得费口舌去解释。 二、个人能力有待提高。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 1、教学评价语欠缺丰富多样性; 2、教学情境创设欠缺; 3、教师语言平缓,课堂一马平川 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到位。 1、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积极性,参与面小。 2、笔记习惯,练习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的被动,需要 提醒再提醒才很不乐意的行动,今后的课堂上必须要多训练,养成习惯才好,同时,检查落实情况的手段,方式必须要落实。 3、书写习惯。学生书写普遍较差,强化练字时候,没有很好的措施针对不认真的学生进 行跟踪,以后得在这方面跟踪落实到位。 今后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查阅资料,真正多方面培养学生素养。 四、课堂效率不够高 形式比较单一。应多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 扬长避短,希望能将这一课所得,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1、深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变化不分明,感受秋天对当地孩子有一定难度。因此,抓住“留意”一词重点感悟。 2、尊重孩子个性,放飞想象和联想,提供展示的情境和机会。 3、“激趣-兴趣-乐趣-情趣”相结合,以读带讲,以读带思,以读带悟,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渗透和感染,感受秋雨的无私品质。 4、语文的积累和生活化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 一、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画秋天,谁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呢(边看画边介绍自己画的秋天)?(3个) 老师很高兴,同学们积累了很多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句子和古诗,甚至还有自己写的,老师真高兴。那我也知道一个和秋天有关的词:秋雨绵绵(幻灯)

二、那么秋天的雨到底是怎样的呢? 1、齐读第一段,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 3、“留意”换词:留心、注意、发现、察觉等 4、带着你的体会感受再读。(轻、慢、温柔)师范读,读好“打开了”。 5、师总结过度:原来秋天的雨是这样地清凉、这样地温柔又这样地让人不知不觉。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地去看看它,看看它给大地送来了什么吧! 三、默读第二三段 1、秋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色彩和好闻的气味(板书) 2、在第二自然段中具体给谁送来了什么呢?找一找。把自己当做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我介绍。(叫三个不同的,其他的同桌互相介绍。)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发现了什

么共同特点?觉得哪个句子最特别,为什么?(色彩很多-概括五彩缤纷(板书);换词(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当作人来写,做动作: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第二段第一句话划起来。这一句话就是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也就是说这段话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是对这段话的总的概括。这样的句子有时在一段话的开头,有时在中间,还可以在段的结尾,叫中心句。这是一个新知识,同学们要记住哦。 那第三段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呢?划出来。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瓜果飘香(板书) 3、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和瓜果飘香,此时此刻,你觉得秋雨象什么呢?为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写。 四、写话--秋天的雨,画家/厨师/雷锋/丛飞/魔术师。 板书:11、秋天的雨(画简笔) 色彩气味 五彩缤纷瓜果飘香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阳光》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阳光》教学设计课前透视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挂图、乐曲磁带、《种太阳》歌曲磁带。 2、丝绸被面或围巾。 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想象: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2、感受: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外面去寻找阳光、感觉阳光的温暖好吗?(带领学生到室外,指导学生寻找,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话平台

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第二时教案部 编版 第二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说一说文 我们前边学过的文都是诗歌,文还有一种是自然段的形式。有的文是由一段段自然段组成的。怎样找一篇文有几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都要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每一个自然段是由一句一句话组成的,怎样找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就要找这个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几个感叹号“!”,几个省略号“……”等。今天呀,我们学习文的时候,就要开始找一篇文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同学们可要细心呀。 三、朗读文,初悟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文,看图片或者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文,深悟文 、让学生说一说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文里有3个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1个句号。) (3)天气怎么样了?(凉了) (4)树叶怎么样了?(黄了) ()一片片树叶怎么样了?(从树上落下来)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2个句号。) (3)天空什么样?(那么蓝,那么高) (4)天空上有什么?(一群大雁) ()它们怎样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 (6)大雁为什么南飞? 大雁南飞: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7)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 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

《阳光》教学设计(1)

《阳光》教学设计 一、概述:本课共2课时 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课第8课。“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竖提,与竖折)与一个偏旁(双耳朵)。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拼音,在朗读中识字;引导合作,在自主学习中会读和会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朗读和写字学习中体验学习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教学难点: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拼音基础和一定的识字经验,对简单的笔画和写字的笔画顺序有了初步感受。但学习基础的差异也会直接反映在新课认读学习中。 五、教学资源 本册课本图文和制作的PPT课件,跨越式阅读资料。 六、教学策略 情景感染法;自主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竖提,与竖折)与一个偏旁(双耳朵)。 2.初步感受课文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初步认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 .猜谜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趣,创设情景联系)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太阳)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检阅》教学设计.doc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河南省新密市实验小学 高晓娜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丿2,学科:小学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检阅的资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波兰这个国家。 二、教学课题 1、联系上下文知道“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明片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三、教材分析 《检阅》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围绕木组专题“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而选编的。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Z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知道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明白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叩勺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感悟法:创设情境,引导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博莱克训练的艰辛,儿童队员的思想挣扎,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形象。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复习词语。(出示本课的生词,指名认读。)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导入: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继续学习 《检阅》。板书出示课题。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和同学交流,队员在检阅前怎样解决一件棘手的事,知道儿童队员 的心理变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杯为什么这些小伙子真棒!”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的词语。 二、走近检阅,情境感受 1、(播放我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的场面)我们国家 在60大庆时也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阅,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 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 2、让我们再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那儿的国庆检阅,看看当时的情 景怎样?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10、11自然段,感受当时的情景 画出能表现当时场面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读岀当时场面的隆重及盛大。 4、在场的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次检阅的? (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情,对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并整体感知了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呢?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并让学生齐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美妙和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第二课时伊始先进行知识回顾,为顺利衔接课文做好

了准备,便于更好地保持学文的完整性。] 二、品读课文 1、感受颜色的缤纷 A、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你找到哪些颜色词? B、师问:秋天的雨把这些好看的颜色都送给谁了? C、想不想看看这些多彩的颜色和美景呢?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 (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作适当配说。) D、菊花仙子的颜色真多啊,你从哪发现的?谁的眼睛亮?(省略号) ——你还看到过什么颜色的菊花?(指名交流)老师这里拍了好多菊花的照片,咱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菊花图,教师引导边看边说说菊花的颜色) E、引导理解并运用词语"五彩缤纷"。 F、交流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G、过渡:秋天的雨用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万物描绘得如此美丽。在你的眼中,它一定还会把这些颜料撒向更多的地方,展现出更动人的画面。那么,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送给谁?(课件出示填空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阳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阳光》第二课 时教学设计 大余县水城小学吴晓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阳光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1、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仔细听: 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 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太阳) 2、对了,每当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万物便开始有了生机与活力。我们把太阳发 出的光叫作“阳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阳光》。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字: 也长山出 2、接下来认读课文中稍微难一点的字: 阳像金野更面 长早晨拉进谁 3、大家认的汉字真多,老师给它们组上词,谁会读? 阳光好像金子田野更高了更绿了河面 长长的早晨拉开跳进谁的 三、初读课文 1、观看课件,听录音范读。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谁来大声地读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让学生充 分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一)理解“阳光像金子”。 1、在作者眼中,阳光像什么?(板书:金子) 2、指导学生读准“金子”这个词。(“金”是前鼻音,“子”读轻声) 分析“金”的字形:有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颗糖。 3、分组读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洒遍”:第一自然中,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田野上洒满了阳光,高山上洒满了阳光,河面上也洒满了阳光?(对了,洒遍) 是啊,田野、高山、小河都沐浴着阳光。 (2)作者为什么要说阳光像金子?(让学生充分回答) 课件出示“金子”,让学生直观感受金子的颜色。 对,阳光是金黄色的,阳光多么像金子啊!所以我们常常说(金色)的阳光。 (3)学生用“像”字说一句话。 (4)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的图片: 弯弯的月儿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闪闪的星星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课件出示句子: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像金子一样的阳光多美啊!多宝贵啊!可是作者为什么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呢? (2)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男女生读、分组读、齐读) (3)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发生了什么变化?(更绿了)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变得怎样了?(更高了) 阳光照在河面上,小河又变得怎样了?(长长的锦缎) 课件出示:长长的锦缎,让学生直观认知。 多美的小河呀,变得像锦缎一样美,谁来美美地读读? (4)是啊,禾苗长得更绿了,小树长得更高了,小河变得更美了,这些都是谁的功劳呀?(生答:阳光) 所以作者会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2、阳光还有哪些作用?(晒干衣服、用来发电、烧水……) 3、拓展:课件出示:地上的小草,因为有了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园里的苹果,因为有了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园里的花儿,因为有了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阳光这么可爱,这么美好,这么宝贵,你能捉点阳光保存下来吗?我们一起齐读第 3、4自然段。 5、假如没有阳光,世界会是什么样?仔细听老师读。 课件出示小诗: 假如没有阳光 世界将一片黑暗 假如没有阳光 世界将永远是冬天 假如没有阳光 动物将无法生活 假如没有阳光

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兀素 第四师78团中学范晓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用品】 1.自制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 .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3.元素周期表 【课时建议】 2课时。

小学语文《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出示:我会读〉黄澄澄、池塘、梧桐树、藏在底下、当做、催 2、轻声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板书:天空 稻田 池塘] 二、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选择:先来欣赏哪个地方的美景? 1、秋天的天空。 1)自由读,读后,你觉得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板书:高、蓝]2)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多么) 3)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出示:我知道〉 天很高,很蓝。蓝天上飘着白云。 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4)朗读。 2、秋天的稻田。 1)自由朗读,说说体会。 从()这个词(句)中,我感受到了()。 [板书:大、美] 2)感情朗读。 3、秋天的池塘。 在池塘的周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板书:落叶] 这些落叶实在太漂亮了,那水中的小鱼,岸边的蚂蚁,空中的燕子[同时贴上这些动物的图片]看见这些落叶,会把它当做什么呢? 1)自由读三、四两段,完成练习: 〈出示:我会说〉()把落叶当做()。 2)指名回答。[板书:伞 运动场 电报] 3)这三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喜欢谁就扮演谁,选择书上写你的那句话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采访活动:秋姑娘送给了你们这么好的礼物,你们难道不想对她说些什么吗? 小鱼:你想对秋姑娘或对这顶伞说什么吗? 蚂蚁:你呢? 燕子:你能告诉大家这封电报上都写了什么内容?

5)想象:还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又会把落叶当做什么?请你模仿书中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我也会〉 有的落在(哪里?),(谁?怎样做?),把它当做(什么?)。 4、感情朗读全文,感受秋天的美。 三、小结,拓展延伸。 秋姑娘送给我们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生机勃勃的世界,那小朋友们准备回送给秋天什么礼物呢? 四、作业。 〈出示:日积月累:〉 1、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去找一找描写秋天的文章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设计: 秋天 天空: 高 蓝 稻田: 大 美 小鱼伞 池塘: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是关于《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日出又将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揭示、板书课题:海上日出。 看了课题,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课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描写了哪几种天气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景象?)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细读理解,中心突破。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一)指导学习2、3自然段。 1、学法指导: (1)读。(自由读课文。) (2)找。(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划出来。)(3)思。(想一想所划句子该怎样感情朗读,并试着读一读。) (3)谈。(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感受或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先小组内汇报,再集体交流。) 2、重点理解: (1)、理解“目不转睛”的意思,并说话。 (2)、“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二)学法迁移,小组学习4、5自然段 重点理解: 1、“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检阅、盛大、隆重等词语。 2、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队伍的场面。(课件1) 2.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活动仪式的场面?(检阅)这也正式我们第14课的课题,齐读课题两遍。通过看视频和初读课文,你能选出检阅一词在文中的解释吗?(课件2) 3.文中的词语你会读吗?还能用这些词说说视频中的画面吗?(课件3) 4.你想参加这样的检阅活动吗?为什么? 二、学习课文1—9段,体会儿童队员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 导入:(略) 1、听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队员们在准备检阅游行时,在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课件4 )(课件5停止朗读,展示问题及答案) 表演这一场景,引出及理解文中成语“鸦雀无声” 2、品读第6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富有爱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导入:虽然俱乐部里鸦雀无声,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可是队员们的心中却想到了许多,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2)找出5个问句,引导理解(课件6) (3)抓住5个问句,引导理解队员们的三种想法(课件6) (4)引导理解队员们有想法却左右为难的心理活动(课件6) (5)体会这些犹豫中所展示的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之心。(课件6) (6)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7至9自然段,感受队员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信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看,在同学们左右为难时谁来了?(课件7)说说感叹号会带来什么? (2)理解第7——9段中的4句感叹句,知道队员们做出的决定。 (3)说说为什么这是个好主意?感受队员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信任。(课件7)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四、学情分析 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 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