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怆.然(chu àng) t ì(涕)下岱.宗(d ài) 决zì(眦)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念天地之悠.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

(3)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4) 阴阳割.昏晓割:分

(5)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6)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

(7)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

(8) 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

3.文学常识填空。

(1)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 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

(3)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古诗文默写。

(1) 《登幽州台歌》中写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引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望岳》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杜甫青年时期所作的《望岳》一诗,语言壮美,气势恢宏,其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人要站得高,看得远,像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才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而失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看了右边的图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6.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

【示例】走进唐诗,感受诗韵。

(2) 如果要你倡议班上的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示例】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让我们举行唐诗背诵大赛,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好吗?

(3) ( 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 岁就统率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在之后的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推荐词: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着唐朝的盛衰,化为满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7.《登幽州台歌》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诗人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地表达了渴望知遇以实现雄伟抱负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8.“悠悠”一词写出了“天地”什么样的特点?烘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以激昂奋进的调子,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B.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苍茫孤独的情绪。

C.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D.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A.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所以调子是慷慨悲凉的。)

(二)阅读《望岳》全诗,回答问题。

10.诗歌中“齐鲁青未了”和“阴阳割昏晓”都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的人生哲理

1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妙,请赏析“割”字的妙处。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12.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13.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绵延不尽。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A. 应是由远及近。)

(三) 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登飞来峰》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现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5.对诗歌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渴望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D. 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无“渴望归隐山野”之意。)

03 拓展阅读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可怜:可爱。

16.发挥想象,描绘诗中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1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运用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腊.酒(l )à鸡豚.(t ún) xi ā箫o()鼓

zh ǔ拄()杖浩荡.(d àng) yín(吟)鞭2.请用正楷将下列词语工整地写在田字格内。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混浊

(2)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

(3)吟.鞭东指即天涯吟:吟诗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A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 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B.应划分为:不畏浮云/遮望眼。) 5.文学常识填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6.古诗文默写。

(1)陆游《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此消彼长变化

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游山西村》全诗,回答第7—8题。7.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肉和鱼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A. “豚”指猪肉而不是鱼肉;B.“丰收后”有误,应为春天“祈福”,祈求丰收;C.“拄杖”句表现的是“悠闲”,而非“郁闷”“不愿乘月叩门”的心理。)

8.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辨难行,只要永不放弃,敢于探索,就会到达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第9—10题。9.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10.诗中三、四两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详见本课“ 学法点津” 】

呵护新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忠贞不变的报国之心,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03 拓展阅读

晴①

杜甫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

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1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1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详见本课“ 学法点津”】

“急纷纷”写出了诗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

伤( 悲哀、抑郁)。

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

是读诗的根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都是为诗人抒发感情服务的。

【典型例题】《游山西村》中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 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技法点睛】品味诗歌情感:

(1) 品读题目。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2) 了解作者。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

度。

(3) 明确意象。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习题链接】见“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第10、12 题。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王湾《次北固山下》

——苏轼《题西林壁》

——王之涣《登鹳雀楼》——朱熹《观书有感》

赏析诗歌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

★第一站: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一、你一定能读准拼音并正确、美观地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kuí wúzī rùn wǔ rǔ zhēng róng chéng fá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分) 1、老师夸他的字刚劲(jìn jìng)端庄,于是他练字的劲(jìn jìng)头更大。 2、这次他的考试成绩又落(luò là)在班级后面,他心里空落落(luò là)的。 三、请你找出没有错字的一组词语,把序号写在括号里。()(2分) A、座无虚席竭尽全力漫山遍野神密莫测 B、勃勃生机应接不瑕栩栩如生精兵简政 C、赞不绝口随心所欲粉妆玉砌无怨无悔 四、一字开花:根据句子的意思用“沉”字组成不同的词填到括号里。(4分) 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面前()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进行无声地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 同志 被害,人们万分()。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①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②听了老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③我心里特别激动万分。 ④白居易是我国的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七、明辨是非: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2.《悲惨的世界》这部名著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雨果。() 3.小兵张嘎、华子良和江姐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4.“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长的足迹”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 九、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正确的一组是()(2分) (1)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 (2)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 (3)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4)较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 ①比喻拟人反问夸张 ②夸张比喻设问拟人 ③夸张比喻反问拟人 ④比喻拟人设问夸张 八、请把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并完成天空。(2+4分)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词。(8分) hǎi jiāng bǎo lǎn máo dùn duàn liàn ()()()() fèng xì bào zhà biān cè tān lán ()()()()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痛悼(diào dào)机械(jiè xiè)鸟栖(xī qī)虫居 投奔(bēn bèn)霎(shà chà)时间逢(páng féng)蒙 三、形近字组词(8分) 棉()韵()敞()嘹() 绵()酌()蔽()撩()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买()还株卧()尝胆后()射日()紫嫣红 惊()失措()然大波仗义()言迫不()待 五、在括号里填写上合适的词语,使它和后面的词语能够搭配(4分) 鼓舞()提高()改变()继承() ()经验()错误()态度()作用 六、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6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七、先把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横线上(填序号)。(8分) (1)()过海——各显神通。 (2)千里送鹅毛——()。 (3)三个臭皮匠——()。 (4)台上三分钟,()。 (5)(),小小胡琴拉断腰。 元旦联欢会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呢?几个班委在一块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正是。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的道理。元旦那天,节目既精彩又丰富,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诗歌朗诵……正是。 八、句子七彩屏。 1.照样子,写句子。(6分) 树的幸福,在于以翠绿点染土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以绿阴和果实。所以,树在风中飒飒地歌唱。 河流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答题模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 《竹里馆》王维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春夜洛城闻笛》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

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自主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3.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合作探究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古诗。 5、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词语。 横:弄: 篙:棹: 亡赖: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4、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三)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归纳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初步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是怎样理解“信任” 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与信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对夫妇,每次在回婆家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告示,(课件出示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从这个告示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夫妇俩也感到非常有趣,随着告示的指引,来到了一片桃林(课件出示桃林的图片)。 ①、看到这片桃林,你有什么感受? ②、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课件出示: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A、这部分里有三个好词,是哪三个?(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B、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C、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这句话。

2、看到这样的桃子,同学们想去摘吗?让我们跟随布兰克夫妇俩一起去摘桃子。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摘桃子之旅,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勾画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做适当批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①、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②、“尽管”可以换成什么词?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③、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④、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202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

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完整word版)部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 目录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木兰诗 3、卖油翁(欧阳修) 4、陋室铭(刘禹锡) 5、爱莲说(周敦颐)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7、望岳(杜甫) 8、登飞来峰(王安石) 9、游山西村(陆游)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11、河中石兽(纪昀) 12、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草船借箭

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一、词语。 1、填空。 ()声叹气大()进犯恍然大()不()而遇 不()情理()苦功高冲()陷阵赫赫()功 喜气()()一()人才()勇双全受之有() 不可思()忠孝两()巾帼不让()() 2、选择题。 (一)选择恰当的字填空。 【状壮】()纸()观不可名() 【厉历】()害严()日() (二)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良: A.优秀 B.善良的人 C.表示程度深 (1)用心良苦()(2)良辰美景() (3)除暴安良()(4)良师益友()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2)刘大哥恍然大悟的说:“我想错了,多谢各位指教!”() (3)花木兰所在的部队打败了敌人之后,凯旋回朝。() (4)李将军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不愧是国家栋梁。() (5)这下可好了,我们四人结伴而行,路上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4、根据要求填空。 (1)用几个词语来评价花木兰。 (2)仿写词语。 不可思议(写几个带有“不”字的成语。) 五、课文细细读。 1、这篇课文是一个,共有幕。 2、课文讲的是一位,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 的崇高精神。 3、“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本意指,这里代指;“须眉”本意指,这里指代,这种修辞手法叫。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 六、金苹果乐园 日常交往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下列不同场合和使用的敬辞谦语连线。 A. 托人办事说 a.恭喜 B. 询问长者年龄说 b.拙见 C. 请人原谅说 c.拜托 D. 谦称自己的见解说 d.包涵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 目】 十三首古诗词(5+8)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2.《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ò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é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ó)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ó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èng)无伦(lún)。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过松源晨炊(chuī)漆(qī)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biàn)无难,赚(zhuàn)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六篇文言文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liè),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guā)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 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jiàn)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huán)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xiāng)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 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ò),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shì)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jiàn)其发(fā)矢(shǐ)十中(zhòng)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dàn)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ěr)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竹里馆》王维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春夜洛城闻笛》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