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初高中衔接物理重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解析版)

2020年初高中衔接物理重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解析版)

2020年初高中衔接物理重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解析版)
2020年初高中衔接物理重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解析版)

衔接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点梳理

一、力的合成

合力和分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力的合成的定义: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相当于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邻边.学科#网 2、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①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②把各个力向x 轴、y 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 ③求在x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x 合和在y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y 合. ④合力的大小x y F F F =+合合合

合力的方向:tan (y x F F x F θθ=

合合合

是合力与的夹角)

1.如图所示,大小分别为F 1、F 2、F 3的三个力恰好围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且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F 1<F 2<F 3,则下列四个图中,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A 图中三个力的合力为12F ,B 图中三个力的合力为0,C 图中三个力的合力为32F ,D 图中三个力的合力为22F ,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123F F F <<,所以C 图合力最大.故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

2.大小分别为30N 和25N 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则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 A .5N B .10N

C .45N

D .60N

【答案】D

【解析】两力合成时,合力满足关系式:1212F F F F F -≤≤+,所以大小分别为10N 和15N 的两个力合力满足525N F N ≤≤,所以D 不可能。

3.如图所示,有两个共点力,一个是F 1=40N ,一个是F 2,它们的合力是F =100N ,则F 2的大小可能是

A .20 N

B .40 N

C .80 N

D .160 N

【答案】C

【解析】有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为100N ,若其中一个分为大小为40N ,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应在60N≤F≤140N 范围,所以可能为80N 。故选C 。

4.同时作用在质点O 上的三个共点力1F 、2F 、3F ,已知122F F N ==,34F N =,它们的方向分别沿着正六边形两条边和一条对角线,如图所示,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 )

A .6N

B .8N

C .10N

D .12N

【答案】A

【解析】已知已知F 1=F 2=2N ,F 3=4N ,由图可知,F 1、F 2的夹角的大小为12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F 1、F 2的合力的大小为2N ,方向沿F 3的方向,所以F 1、F 2、F 3的合力的大小为F=4+2=6N .故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

5.下列关于合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合力是原来几个力的等效替代,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

B .两个力夹角为θ(0180θ?≤≤),它们的合力随θ增大而增大

C .合力的大小不可能比分力小

D .不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也能进行力的合成运算 【答案】A

【解析】A .合力是所有分力的一种等效力,它们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在效果上是和各分力的共同作用等效。故A 正确;BC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数学知识可知,两个分力间夹角为()

0180θθ≤≤,它们的合力随θ 增大而减小。当0θ=?时,合力最大,为两分力的代数和;当180θ=?时,合力最小,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差。所以合力的大小可能比分力小,故BC 错误;D .只有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才能进行力的合成运算。故D 错误。故选A 。

6.如图所示,两个共点力1F 、2F 的大小一定,夹角θ是变化的,合力F 在θ角从0? 逐渐增大到180?的过程中,合力F 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A .从最小逐渐增大到最大

B .从最大逐渐减小到零

C .从最大逐渐减小到最小

D .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C

【解析】力是矢量,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同向合力最大,反向合力最小,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合力越小,由图可知,两力大小不等,所以合力的最小值不为零。A .从最小逐渐增大到最大与分析不符,故A 错误;B .从最大逐渐减小到零与分析不符,故B 错误;C .从最大逐渐减小到最小与分析相符,故C 正确;D .先增大后减小与分析不符,故D 错误。

7.如图所示,将光滑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mg 分解为1F 、2F 两个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2F 就是物体对斜面的正压力

B .物体受N 、1F 、2F 三个力作用

C .物体受mg 、N 、1F 、2F 四个力作用

D .1F 、2F 二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重力mg 的作用效果相同 【答案】D

【解析】A 项:F 2是重力的一个分力,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故A 错误;B 、C 项:物体受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故B 、C 错误;D 项:1F 、2F 是重力的两个分力,所以其作用效果与重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故D 正确。故选:D 。

8.如图所示,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其主要目的是

A .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

B .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

C .减小过桥车辆对引桥面的压力

D .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桥面向下的分力 【答案】D

【解析】ACD .对车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阻力,重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重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使物体紧压斜面,设斜面倾角为 ,将重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如图:

由几何关系可得,平行斜面分量为:1sin G mg θ=,由于引桥越长,坡角θ越小,1G 越小;垂直斜面分量为:2cos G mg θ=,压力等于重力垂直斜面分量cos mg θ,θ变小,压力变大,摩擦力变大,故D 正确,AC 错误;B .物体重力不变,故B 错误。

9.如图所示,在顶部为半圆形的支架上,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光滑滑轮悬挂一重物G .轻绳的一端固定于支架上的A 点,另一端从B 点沿支架缓慢向C 点靠近.则此过程中绳中拉力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 .先变小后变大

B .先变小后不变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大后不变 【答案】D

【解析】当轻绳的右端从B 点移到直杆最上端D 时,设两绳的夹角为2θ.以滑轮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如左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2cos F mg θ=,得到绳子的拉力:2cos mg

F θ

=

,所以在轻绳的右端从

B 点移到直杆最上端D 时的过程中,θ增大,cos θ减小,则F 变大;当轻绳的右端从直杆最上端D 移到

C 点时,设两绳的夹角为2α。设绳子总长为L ,两直杆间的距离为S ,如右图所示,

根据数学知识得到:

1212

1212S =

===S S S S sin L L L L L

α++,,L 、S 不变,则α保持不变。再根据平衡条件可知,两绳的拉力F 保持不变。所以绳中拉力大小变化的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故D 正确,ABC 错误。

10.架在A 、B 两根晾衣杆之间的均匀铁丝在夏、冬两季由于热胀冷缩的效应,铁丝呈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形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夏季铁丝对晾衣杆的拉力较大

B .冬季铁丝对晾衣杆的拉力较大

C .夏季晾衣杆对地面的压力较大

D .冬季晾衣杆对地面的压力较大 【答案】B

【解析】可以将重物的重力当成合力,铁丝两端的拉力当成分力,因为当合力一定时夹角越大分力越大,故冬季铁丝对晾衣杆的拉力较大,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定的,所以正确选项为B .

11.如图所示,将绳子的一端系在汽车上,另一端系在等高的树干上,两端点间绳长为10 m .用300 N 的拉力把水平绳子的中点往下拉离原位置0.5 m ,不考虑绳子的重力和绳子的伸长量,则绳子作用在汽车上的力的大小为

A .1 500 N

B .6 000 N

C .300 N

D .1 5003N

【答案】A

【解析】拉力F 产生两个效果(如图所示),

由题意可知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弦值为sin α=0.55=0.1,所以绳子的作用力为F 绳=2F sin α

=1 500 N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故选A.

12.一件行李重为G ,被轻绳OA 和OB 吊在空中,OA 绳和OB 绳的拉力分别为F 1、F 2,如图所示,则( )

A .F 1、F 2的合力是G

B .F 1、F 2的合力是F

C .行李对轻绳OA 的拉力方向与F 1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D .行李受到重力G 、OA 绳拉力F 1、OB 绳拉力F 2,还有F 共四个力 【答案】BC

【解析】ABD .行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OA 绳拉力F 1、OB 绳拉力F 2,三个力的作用,F 1、F 2的合力是F ,而在受力分析中,分力和合力不能同时并存,AD 错误B 正确;C .行李对轻绳OA 的拉力方向与F 1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C 正确。故选BC 。

13.如图所示,将两块光滑平板OA 、OB 固定连接,构成顶角为60°的楔形槽,楔形槽内放置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整个装置保持静止,OA 板与水平面夹角为15°.现使楔形槽绕O 点顺时针缓慢转动至OA 板竖直,重力加速度为g ,则转动过程中

A .OA 板对小球的作用力一直在减小

B .OB 板对小球的作用力一直在增大

C .OA 23

mg D .OB 板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为mg 时,OA 板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也为mg 【答案】BCD

【解析】在转动过程中,60A B N N G ∠=?恒定不变,为此可组成以A B N N 为直径得圆,在转动过程中弦A N G

恒定不变,如图所示:

当B 从开始位置转动到竖直位置,即B N 从1到2的过程中,A N 在增大,B N 也在增大;当B 从竖直位置继续转动到A 在竖直位置,即B N 从2到4的过程中,A N 在减小,B N 在增大;故整个过程OA 板对小球的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而B 板对小球的作用力一直在增大,故A 错误,B 正确;当B 在竖直位置时OA 板对小球作用力最大,此时的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23

60A mg N G sin =

=?,故C 正确;当OC 线竖直时,球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根

据几何关系可知,两挡板对球的弹力大小相等,且夹角为120?,根据平衡条件得:N=mg ,故D 正确;故选BCD.

14.城市中的路灯、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常用三角形的栓接结构悬挂,如图所示的是这种三角形结构的一种简化模型.图中硬杆OA 可绕A 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进行转动,不计钢索OB 和硬杆OA 的重力,角

AOB等于30°,如果钢索OB最大承受拉力为2.0×104N,求:

(1)O点悬挂物的最大重力;

(2)杆OA对O点的最大支持力.

【答案】(1)1.0×104N (2)1.7×104N

【解析】(1)(2)设钢索OB承受拉力为F1,杆OA对O点的支持力为F2,对O点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如图。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有F1sin30°= F3=G

即G=F1sin30°

F2=F1cos30°

当F1取最大拉力2.0×104N时,O点悬挂物的最大重力G=1.0×104N.

杆OA对O点的最大支持力

F2=1.73×104N。

15.如图所示,质量为30kg的小孩坐在10kg的雪橇上,大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大小为100N的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匀速运动,(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地面对雪橇的支持力大小;

(2)雪橇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素的大小.

【答案】(1)340N ;(2)0.24

【解析】(1)经对小孩和雪橇整体受力分析得: 竖直方向:Fsinθ+N=mg 解得N=mg ﹣Fsinθ="340" N

故地面对雪橇的支持力大小为340N . (2)水平方向:Fcosθ﹣f=0 f=μN 解得:μ=

=0.24.

故雪橇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为0.24.

16.如图所示,在向右运动的小车中,用细绳将质量为m 的小球悬挂在车的顶板上,已知某时细绳与竖直线夹角为θ,绳对小球的拉力与小球受到的重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求: (1)这时绳的拉力的大小.

(2)小球所受到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

【答案】(1)cos mg

F θ

=

(2)tan F mg θ=合 【解析】小球随着小车向右运动,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 和绳子的拉力F 作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所以:cos F mg θ=

解得:cos mg

F θ

=

根据三角形可知水平方向上的合力大小为:=tan F mg θ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节力的合成 第二节力的分解 二. 教学目标 1. 明确共点力、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合力与其分力在作用效果上满足等效替代关系; 2. 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3. 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明确正交分解含义并学会正交分解; 4. 了解各种力的分解方法以及解的情况; 5. 明确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辩证关系。 细解知识点 一、共点力 作用于同一物体且作用线能够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称之为共点力。 二、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相同的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形变或是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代换的关系。下图中,物体在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力 F1、F2共同作用下也能处于静止状态,即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力F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于是F是F1、F2的合力;F1、F2是力F的分力,从作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换。即,对于下图而言,可以认为没有F1、F2作用,而是有力F作用,替换后,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2)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三角形定则与多边形定则 4、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总结 (1)两个分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同向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为两力之和,方向同两力方向。 (2)两个分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反向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为两力之差,方向与较大分力方向相同。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随分力间角度大小的不同,分力可能小于合力,也可能等于合力或大于合力。 (4)两个分力的大小保持不变,当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大时,合力变小。当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小时,合力变大。 (5)合力的取值范围 F1 F2 ≥ F ≥ |F1?DF2| 5、多力合成 求解三个或三个以上共点力的合力时,可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此合力与第三个力的总合力,依次类推,直到求完为止,求多力合力时,与求解的顺序无关。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力的分解(resolution of a force) 将一个力化作等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力。分解的依据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见静力学公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

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 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

3.5力的分解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难点: 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的确定。 主要内容: 一、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 知识用计算法。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 【例一】在倾角θ=30o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 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 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 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归纳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 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 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二、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 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 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 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 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 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 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 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 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 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 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 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 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 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 6.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 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 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7.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例如所研究的物体是A,那么只能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而不能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 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例如: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面上,现用以水平恒力F推物 体A,A、B两物体一块运动。B物体只受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1,A物体对它的推力N2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而不存在推力F,不 能认为F通过物体A传递给了B。

(完整版)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 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 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 2.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则不可能将此力分解为下列哪组力 A.3 N、3 N B.6 N、6 N C.100 N、100 N D.400 N、400 N 3.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上的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如图1—16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如F和F′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最小值为 图1—16 A.F cosθ B.F sinθ C.F tanθ D.F cotθ 5.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17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 图1—17 A.必定是OA B.必定是OB C.必定是OC 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 6.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1—18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F f 图1—18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趣味拔河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 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1

2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引导学生】 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视频】三脚架演示实验 【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 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工作的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1、拖拉机对耙的斜向上的拉力F 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 1和F 2来实现?方向怎样? 下面,利用台秤来模拟耙工作 【演示实验1】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示数。再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何变化,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提问】 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又说明什 么?(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台秤示数减小,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 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竖直向上提物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前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F 1和F 2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 如果F 1和F 2作用的效果和F 作用的效果相同.F 1和F 2就是F 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过渡引言]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演示实验2】利用台秤、弹簧秤模拟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块实验: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 练习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练习 A组(20分钟) 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A.F1或F2垂直于F B.F1、F2都与F在同一直线上 C.F1或F2的大小等于F D.F1、F2的大小和方向都与F相同 解析:一个力F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确定的,F1和F2可以与F在同一直线上,但是不可能同时大小也都与F相同,因为两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两力之和,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2. 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和一根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当挂上重物时,绳与杆对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则手指与手掌所受的作用力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解析:物体的重力产生斜向下拉绳子和水平向左压杆的作用效果,故绳子对手指有斜向下的作用力,杆对手掌有水平向左的作用力,选项D正确。 答案:D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 N的力可以分解成6 N和3 N的两个分力 B.10 N的力可以分解成5 N和3 N的两个分力 C.2 N的力可以分解成6 N和5 N的两个分力 D.10 N的力可以分解成10 N和10 N的两个分力

解析:逆向思维法,根据两个分力的合力的取值范围来判定。A项中2 N不在6 N和3 N的合力范围内,B项中10 N不在5 N和3 N的合力范围内,C、D两项中的每个力均在其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内,故A、B错误,C、D正确。 答案:CD 4.导学号19970092 如图所示,质量为10 kg的物体静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的坐标原点,某时刻只受到F1和F 的作用,且F1=10 N,F2=10 N,则物体的合力() 2 A.方向沿y轴正方向 B.方向沿y轴负方向 C.大小等于10 N D.大小等于10 N 解析:如图所示,将F2正交分解,则F2y=F2cos 45°=10 N=F1,所以F1、F2的合力为F=F2x=F2sin 45°=10 N。 答案:C 5.如图所示,用绳子一端系在汽车上,另一端系在等高的树干上,两端点间绳长10 m。用300 N 的拉力把水平绳子的中点往下拉离原位置0.5 m,不考虑绳子的重力和绳子的伸长量,则绳子作用在汽车上的力的大小为() A.1 500 N B.6 000 N C.3 000 N D.1 500 N 解析:由题目可知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弦值为sin α==0.1,将力F按如图所示进行分解,则F=2F绳sin α。所以绳子的作用力为F绳==1 500 N,选项A正确,B、C、D错误。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1、分力: 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互相代替,并非同时并存。2、力的分解: 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合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互相代替,并非同时并存!!! 2、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将力F分解.

例2、重为G的球放在光滑的竖直挡板和倾角为 的斜面之间,求挡板和斜面对球的作用力各多大? 3、分解力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例3、受力分析 4、力的分解有确定力的几种情况: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唯一解)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唯一解) 3、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 5、力的正交分解法 (1)原理:把一个已知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

(2)步骤:①建立xoy 直角坐标系 ②沿xoy 轴将各力分解 ③求x 、y 轴上的合力Fx,Fy ④最后求Fx 和Fy 的合力F 大小:2 2y x F F F += 方向:y x F F =θtan (与Y 轴的夹角) 例2、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10kg 的物体,它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0角斜向上的50N 的拉力作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g=10m/s 2,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sin370=0.6,cos370=0.8) 解析: 变式1如图所示,F1=5N ,F2=10N ,F3=15N , θ=600,用正交分解法这三个力的合力 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矢量理量。 如:力、速度、位移、加速度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与合成总结

1.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 1-F 2 | ≤ F合≤ F 1 +F 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2、力的分解 (1)分解原则,要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例:下图中小球重力的分解: (2)基本类型: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3)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值的规律: ①当已知合力F 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 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两分力垂直。如图所示,F 2的最小值为:F 2min =F sinα ②当已知合力F 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 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 2与合力F 垂直,如图所示,F 2的最小值为:F 2min =F 1sinα ③当已知合力F 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 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已知大小的分力F 1与合力F 同方向,F 2的最小值为|F -F 1| 3、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1)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2)把各个力向x 轴、y 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 (3)求在x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x 合和在y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y 合 (4)求合力的大小 合力的方向:tan =(为合力F 与x 轴的夹角) 点评: 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4、解题方法技巧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与课件3-5.力的分解

3-5.力的分解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的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教学用具: 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 1和F 2 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求一个已知 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doc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归纳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二、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 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汽车自动上下坡视频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把一个重物悬挂在橡皮筋上。 1、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 设计理念 为适应21世纪科技、人材、技术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性的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就是课程改革。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被认为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这样,不仅使课程的创新价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地被扼杀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各要素中占支配地位。新一轮的教改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在选择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加工处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就具备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力的分解是第一章《力》的一个难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加深。力的分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不必在具体的教学运算上多花时间。 本节课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模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情境,再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猜测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顿悟”,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 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何立交桥建有长长的引桥等)感悟知识的价值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习题及答案

第五节力的分解 一、选择题。 1.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F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B.F1和F2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C.物体同时受到F1、F2和F三个力作用 D.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相同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 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 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 3. 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则不可能将此力分解为下列哪组力() A.3 N、3 N B.6 N、6 N C.100 N、100 N D.400 N、400 N 4.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在运算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A.位移、速度、加速度、力 B.位移、长度、速度、电流 C.力、位移、热传递、加速度 D.速度、加速度、力、路程 5. 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 A. 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 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 重力,下滑力 D. 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正压力 6.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则这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 A.两分力大小之和一定等于合力的大小 B.任一分力都一定小于合力 C.任一分力都一定大于合力 D.任一分力都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合力 7.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m ,主桥全长846m ,引桥全长7500m ,引桥做得这样长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小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B.减小汽车对桥面的压力 C.增大汽车的下滑力 D.减小汽车的下滑力 9.在水平木板上放一个小铁块,逐渐抬高木板一端,在铁块下滑前的过程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和铁块对木板的正压力F N 的变化情况是( ) A. F 和F N 都不断增大 B. F 增大,F N 减小 C. F 减小,F N 增大 D. F 和F N 都减小 10.如图,某同学把放在斜面上的木箱的重力分解为F 1和F 2两个力,F 1平行于斜面向下,F 2垂直于斜面向下,下列关于这两个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 1是木箱受的力 B. F 2是斜面受的压力 C. F 2是木箱受的力 D.斜面受的压力与F 2大小相等 11.在图中两个体重相同的小孩静止坐在秋千上,两秋千的绳子是一样的。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绳子容易断 B.乙中绳子容易断 C.甲、乙中绳子一样容易断 D.不确定 A F 2 F 1 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