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认识人民币》教案

鸡街镇倘甸小学一(1)班施海燕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重点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及互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视频导入《卖报歌》体会卖报小女孩卖报的艰难,体会挣钱不容易,学会节约用钱,在歌中找出七个铜板就卖两份报。

2、铜板就是我们生活中用的钱,知道挣钱不容易,可是生活中每天都要用钱,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设置悬念,探究新知

(一)、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1元、5角、1角、1分、2分、5分及其相应的纸币和硬币。

2、出示人民币:

提问:同学们来说说这些人民币,一起来认识认识。

3、动画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和硬币。学生尝试用:这是几元的纸币和几元的硬币,它们都是几元的人民币。或者:这是几角的纸币和几角的硬币,它们都是几角的人民币。

(二)、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与角之间的关系:

(1)、动画展示元与角的关系:教师讲解,动画展示。

(2、学生在白板上演示1元等于10个1角,所以:1元=10角。2、角与分的关系:

(1)、动画演示角与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讲解,动画展示。(2)、学生在白板上演示1角等于10个1分,所以:1角=10分。

三、知识应用,体验生活。

1、写出下面的钱数。

2、

想:20分就是2个10分,1个10分是1角,2个10分是2角。几个10分就是几角。

想:40角就是4个10角,1个10角是1元,4个10角是4元。几个10角就是几元。

想:1元=10角,5元里有5个10角,就是50角。几元就是几十角。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人民币单位。

5()40()5()

4、填一填。

(1)人民币的单位有:()、()、()。

(2)1元=()角1角=()分

(3)最小面值的人民币是(),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

五、全课总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1元=10角1角=10 分

3、最小面值的人民币是1分,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100元。

六、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公开课

认识人民币 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邹永芳、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九册第35?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合作探知的教学活动中初步认识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能区分硬币、纸币。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体验购物过程,感受购物乐趣,学会简单购物。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初步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适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钱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分层教学:A B类学生能共同完成以上1、4点,A类学生还能完成以上2、3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辨认、使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四、教学准备:课件、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商品、奖品、布袋、盘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出示小朋友购物的图片。

师:钱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用的钱也叫人民币。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认识人民币。 2、师:小朋友这些人民币你们见过吗?哦,有的见过,有的没有。(点课件)师:这些人民币里有的是多少元的,有的是多少角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几角的人民币教学角字齐读,指名读板书课题:——角(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二)、游戏激趣,合作探知1、摸一摸⑴出示实物(2 个盘子出示)师:小朋友,谁想来摸摸这两个盘子里的人民币(引导学生触摸2 个盘中的人民币)师:(举起一个盘子)这个盘子里的人民币摸在手里怎么样?(硬硬的)这个盘子里的呢?(软软的)师:小朋友摸在手里硬硬的人民币是硬币,摸在手里软软的是纸币。 板书:纸币,硬币齐读 听一听纸币和硬币发出的不同声音。 2、听一听

3、分一分师:哪个小朋友想帮老师把这个盘里的硬币和纸币分开吗教师随机出示在黑板上 4、说一说小组交流:小朋友把你看到的人民币的样子和小组里其他小朋友说说。 5、认一认师:我们来看看这张人民币,(课件出示1角纸币)颜色是土黄色,长方形,边上还有数字1 这就是 1 角。(板书:1 角)齐读(课件出示1角硬币)问: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中间有什么生:是银色的,圆形的,正面也有“ 1 角”两个字师:这也是1 角师:(指着黑板)上面的1 角和下面的1 角有什么不一样?生:上面是纸币下面是硬币。 2 角、5 角教学类似 认读:1 角、2角、5角(齐读,指名读)7、玩一玩 6、读一读

《5琥珀》公开课优秀教案及说课稿

《琥珀》公开课优秀教案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

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第二单元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一年级认识钟表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认识钟表公开课 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教学设计 晋中市榆次区安宁小学王金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84-85页)认识整时。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只是粗浅的,感性的。教材安排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学情分析: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 2、会认、读、写整时。 学习任务: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3、记录整时 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例:12时、6时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模型、学生学具钟面、课件。 教学策略:动手拨一拨、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课前三分钟 生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生说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学习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帮手。 生:谁猜到了这是什么 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钟表) 2、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寻找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认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民主导学: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听课评课记录表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听课评课记录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照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体验,引发学习兴趣。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一)、小明也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储蓄罐,想数一数自己攒了多少钱。 (放录像:小明倒出储蓄罐里的钱,拿出一元硬币,说:咦!这是多少钱?) (二)、认识1元 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 (三、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四)、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1、师:这些人民币就这样放在桌上有点乱,怎么办?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整理,好吗? 2、小组活动 3、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提问: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

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 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 (一)情境设置: (放录像)小明: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人民币,我想把这些人民币都捐出去。可是,把这么多零钱带到学校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二)生分角色活动 (三)师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分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师生表演更是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 四、实践活动 评课记录 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

认识人民币(公开课)

认识人民币 ——角 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邹永芳 一、教学容 《实用数学》第九册第35~36页的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知的教学活动中初步认识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能区分硬币、纸币。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体验购物过程,感受购物乐趣,学会简单购物。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初步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适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钱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分层教学:A、B类学生能共同完成以上1、4点,A类学生还能完成以上2、3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辨认、使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商品、奖品、布袋、盘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小朋友购物的图片。 师:钱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用的钱也叫人民币。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认识人民币。 2、师:小朋友这些人民币你们见过吗?哦,有的见过,有的没有。(点课件) 师:这些人民币里有的是多少元的,有的是多少角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几角的人民币 教学角字齐读,指名读 板书课题:——角(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二)、游戏激趣,合作探知 1、摸一摸 ⑴出示实物(2个盘子出示) 师:小朋友,谁想来摸摸这两个盘子里的人民币?

(引导学生触摸2个盘中的人民币) 师:(举起一个盘子)这个盘子里的人民币摸在手里怎么样?(硬硬的)这个盘子里的呢?(软软的) 师:小朋友摸在手里硬硬的人民币是硬币,摸在手里软软的是纸币。 板书:纸币,硬币齐读 2、听一听 听一听纸币和硬币发出的不同声音。 3、分一分 师:哪个小朋友想帮老师把这个盘里的硬币和纸币分开吗? 教师随机出示在黑板上 4、说一说 小组交流:小朋友把你看到的人民币的样子和小组里其他小朋友说说。 5、认一认 师:我们来看看这人民币,(课件出示1角纸币) 颜色是土黄色,长方形,边上还有数字1 这就是1角。(板书:1角) 齐读 (课件出示1角硬币) 问: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中间有什么 生:是银色的,圆形的,正面也有“1角”两个字 师:这也是1角 师:(指着黑板)上面的1角和下面的1角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面是纸币下面是硬币。 2角、5角教学类似 6、读一读 认读:1角、2角、5角(齐读,指名读) 7、玩一玩 游戏: ①快乐大抽奖 师:请一个小朋友从袋子里里摸出人民币,再认读出来; (适时鼓励评价,集体核对) ②“我说,你找”

玲玲的画公开课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完整)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下冶二小卫利利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玲玲情感变化的原因,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出示头像),她的名字叫玲玲,她笑眯眯的真可爱,来,跟玲玲打个招呼吧。我们一起喊喊她的名字吧。 2、玲玲是个聪明的小姑娘,画得一手好画,可是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不高兴的事,她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玲玲的画》。(板书课题)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合作汇报,探究新知 1、复习生字词语(出示词语课件) (1)我这里有一些上节课学习了的词语,谁来读(根据举手情况,玩开火车读) (2)摘苹果游戏,指生回答。 (3)出示字谜,猜字谜 2、生字宝宝已经和我们交上了朋友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的更加流利了,现在小组的小朋友请一起来读读课文,并且互相之间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 3、全班交流,指名说。

4、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 5、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怎么样?(出示第一段) 自由读。 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板书:满意 (3)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快在这一段中找到它。(端详)点红色。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呢?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详呢?老师演示。生回答。 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他把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当玲玲,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谁能读好这句话? 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6、就在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 (1)这是怎么回事呢?赶快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出示第四节) (2)自己读读这一段,这时玲玲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指名回答(板书:难受、着急) (3)指名读。问:玲玲你为什么那么伤心啊?孩子你呢?你呢?师:“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接着读课文。 7、自由读。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生回答。 (1)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指名读。是呀,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对这幅画更满意了。板书:更满意 (3)现在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时的心情一样吗? (4)出示两段话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右边两组读第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陈丽娟xx年3月28日 课题:找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动手操作等活动,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感受规律的美。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展台、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喜羊羊与灰太狼》,师问:这首歌曲你熟悉吗? 2、以一只喜羊羊,一只灰太狼,有规律的排列导入新课。 第2 页共5 页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我会找”(例1)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观察,找规律。 (3)交流。 2、“我会摆”(例2) (1)学生观察前面摆的规律。 (2)摆出下一个图形,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3)对比两题,说说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有规律的排列可以2个一组、3个一组、4个一组…… 三、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找规律,涂色。 (2)全班交流。 2、“做一做”:涂上合适的颜色。 3、“摘智慧星”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创造规律呢?动手 第3 页共5 页

试试吧。 2、学生活动。 3、展示。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六、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1、颜色 2、形状 第4 页共5 页

《买文具》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买文具》评课稿 上个星期四下午周老师上的《买文具》这课书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一“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二“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三“小小商店”(学习正确使用人民币等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钱,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诸如“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这样的练习题,但真正拿钱购物的生活经历却很少,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正确的认识人民币及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正确的算钱、付钱和找钱,为三年级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认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周老师本节课主要教学第一个内容“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体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使他们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周老师制定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属知识目标)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属能力目标)(3)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属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识别人民币的方法和兑换人民币。 教学难点: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这三条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符合大纲,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2、教学设计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其一是对小面额的人民币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的认识。其二是

对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的简单应用。教学程序由课题引入—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应用—人民币的换算—全课小结,一环扣一环。例如:周老师在出示课本主题画后提问“商店里有很多东西,买东西要什么来买?”学生回答“用钱买。”教师马上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面额的人民币。”接着进行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活动,再通过游戏活动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后,又进行了一元钱可以买那些文具的购物活动和换钱活动。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完成教学目标有条不紊的来安排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建议,也是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节课的教学,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新、认一认、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联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观察人民币的大小、颜色、图案、面值,想一想每一种人民币的特征,如何区别各种人民币……”)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的人民币。我说颜色,你来回答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形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 4、注重现实生活与学习知识的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人的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模拟教材,创设了文具店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找到人民币,认识人民币、进行一元钱购物活动。这样把宏观的广阔内容作微观的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生活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时学到应

《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庐山路小学王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二10角,1角 =10 分。 2 .通过猜钱和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物品若干(标上不同的价格)。 每组一个钱篮(内装1 角、2 角、5 角、1 元面值的人民币)。生准备-5 元至一 分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猜猜他是谁》 二、情景引入,揭示和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看学生照片,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 ,钱在中国还叫“人民币” ,板书课题,生读课 题。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一)、认识人民币 1 、学生全班交流:孩子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啊?通过交流,使全班孩子对人民币有一个 初步的认识:钱上有图案、颜色、花纹 2、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人民币上有“国徽” ,对孩子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用钱的教育。

3、猜猜我手上的人民币是多少钱?老师带着孩子逐步认识人民币上颜色、中国人民银行、数字、汉 字,从而体会到认识人民币要找到主要特征。 4、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认识:5 元、2 元、一元、5 角、1 角、5 分、2 分、1 分、6 角、8 元、 一元5 角。在认识2 元时,看它的的背面,了解如果从人民币的背面来看,该怎么看?并对2 元和2 角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上不是有2 就是2 元。认识6角和8 元时,让孩子对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得到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对人民币按照质地不同分为“纸币”和“硬币” 。 5、认识盲文 (二)、买橡皮擦,学习“元” 、“角”、“分” 1、出示橡皮擦和橡皮擦的标价签,认识商品的标价签,看得懂标价签的信息,知道商品 卖多少钱。 2、小组活动: (1)请组长一张一张地拿出来,带着大家认识这些人民币。 (2)然后小组内商量:要买这个一元钱的橡皮擦,应该怎样付钱?关键是,怎么让你们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拿到合适的钱。 3、学生汇报,老师把4 种卖法都贴在黑板上。 (1 )用1 元钱 (2 )5 个2 角 (3 )2 个5 角 (4 )10 个一角提问:他用的是一元钱买到橡皮擦的,但那三个小朋友用的是10 角钱,为什么也能 买到 了这个一元钱的橡皮擦?从而使孩子认识到一元=10 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观察老师一元钱的拿法。

word公开课说课稿

《Word表格制作》说课稿 一、教学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从最初将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对象,已经转化为将计算机当作收集、整理、辨析信息的工具,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不单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应是努力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养成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Word文字处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是人们利用电脑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利用word 制作课程表。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第四章第4节《制作word表格》。介绍了如何在Word文档中制作表格、编辑表格和修饰表格,在Word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表格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完成表格的制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中进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因此让学生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对表格的创建和编辑的操作中学生容易出错,掌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表格的编辑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表格的创建、编辑 难点:表格的编辑 三、说学生

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兴趣高,但实践操作少;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快、有一定的探究发现能力、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差。使用word制作表格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部分学生以初步了解,部分学生还对计算机操作很陌生,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很大差异。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及练习法。 演示法:依据本节的内容特点,我运用多媒体教室的演示和广播功能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教学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续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法的使用,能逐渐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法: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教师的讲解与演示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信息技术课与其它知识的渗透,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符合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office软件。 五、说学法 主动探寻法:现代化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学方法是主动探寻的学习,是为应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记忆知识而学习。因此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实际操作中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法: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协作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5分钟)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师何嗣媛1.一去二三里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辨认“八、入”“九、几”。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2 认识1种笔画“”。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生字卡片。 2 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三)板书课题 1、一去二三里 (四)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五)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六)认字、写字 1 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块田、()片瓜、()条鱼、()朵花、()个球。 2 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二、作业(练习笔画)

《认识人民币》听课反思感想体会评课记录

《认识人民币》听课反思感想体会评课 记录 谈《认识人民币》听课感想 慈湖一小王春莲 自从听了钟村曹春燕老师授《认识人民币》一课,我感触颇深。该教师研读教材深刻,本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这也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先从以下几个片段略谈几点。 片断1: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认识人民币: (1)出示图片: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师: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在买东西。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 生:钱。 师:对了,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生1:我们买铅笔用到过人民币。 生2:我们买吃的用到过。 生3:我们上公共汽车买票时要用到。 生4:我们坐火车用人民币买票。 师: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人民币。那,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目的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2)通过实物投影逐一出示100元、50元、10元的人民币: 师:请直接说出它是多少钱? 生十分自信地齐答:100元、50元、10元。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争先恐后地说:因为每张钱上都写着100、50、10。 师:你们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来知道它们是多少钱的。这样合理吗? 师随之出示数字相同但单位不同的人民币——1元、1角、1分说到:“哎,这些人民币上都写的是“1”,那它们肯定都是1元。 生马上反驳:不对,不对。 师十分疑惑说:为什么又不一样了?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课题:《将相和》 执教老师:吴才智执教班级:五(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3、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自己拼读生字,读通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读生字; 3、学习新词; 4、引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 5、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1、教学“完璧归赵”部分; (1)学生细读课文,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2)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 (3)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教学“渑池之会”部分: (1)学生根据问题读课文:“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3、自学交流“负荆请罪”部分: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x

第一册教案——5《g k h》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 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一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人民币 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许建霞 2014.3.19 生活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数学活动的平台。今天 我听了一年级数学教师魏霞老师的课,感触颇深.魏霞老师在《认识人民币》一 课中较好地诠释了这一标准,创设出一个和谐、互动的生活课堂。 一、童话故事的创设,和谐的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中老师首先从课前板演一个简笔画——课堂储蓄罐入手,生动有趣,而且 为后面课堂教学打下伏笔,接着通过猜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引入课堂,这样 的交流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为创设和谐课堂建立了一个基调, 课中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课堂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不自觉的在学习着 新知,其中又穿插购物活动,颁奖嘉宾等,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 机械学习变成意义学习。师生之间,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氛围。 二、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课堂 课堂需要合作。本课带领学生步入情境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下“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在课中教师与学生互扮角色进行购 物演示,在活动环节中更让学生直接购物,互动的过程是有效的,有利于学生 的发展。当讲到到分的单位时,更播放《一分钱》的儿童歌曲,既活跃了课堂 气氛,又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了一次教育,不失为一举两得。 三、学习生活数学,生活的课堂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该老师根据教材很好地设计了内容。例如在认识一元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从而明确 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现由人民币上面的国徽阐述了爱护人民币的原因和方法,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再如生活中购物的场景,朱老师移入了课堂, 如何购物,要找对钱,要文明购物等等,这些生活经验的培养正是对学数学、 用数学的最好标注。生活是现实的,课堂中的生活情景也应尊重事实,一本本 子多少钱请学生猜一猜,再给出条件估一估,最后揭示“5角”,与学生生活 的吻合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 中去,由此说明生活课堂的创设是成功的。 此外课堂中不断奖励学生各种五角星:智慧的、倾听的、合作的……并说明这将是一生的财富,即要教书也要育人。项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与课堂给了我 们完美的解释,但课中我觉得也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供大家讨论: 1、课堂中项老师的课件中让小猪买一个棒棒糖,让学生例举了5角钱怎么拿?有四种方法,其实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不如把思路放宽一点,让更多的 学生得到拓展与提高,即设置疑问:一个棒棒糖8角,小猪怎么付?这样的提

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认识人民币 庐山路小学王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猜钱和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物品若干(标上不同的价格)。 每组一个钱篮(内装1角、2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 生准备-5元至一分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猜猜他是谁》 二、情景引入,揭示和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看学生照片,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钱在中国还叫“人民币”,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一)、认识人民币 1、学生全班交流:孩子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啊?通过交流,使全班孩子对人民币有 一个初步的认识:钱上有图案、颜色、花纹…… 2、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人民币上有“国徽”,对孩子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用钱的教 育。 3、猜猜我手上的人民币是多少钱?老师带着孩子逐步认识人民币上颜色、中国人民银 行、数字、汉字,从而体会到认识人民币要找到主要特征。 4、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认识:5元、2元、一元、5角、1角、5分、2分、1分、6 角、8元、一元5角。在认识2元时,看它的的背面,了解如果从人民币的背面来看,该怎么看?并对2元和2角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上不是有2就是2元。认识6角和8元时,让孩子对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得到人民

道德与法治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和说课稿

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第2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优秀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家庭文化,优秀家风中中华传统美德精粹,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优秀家风都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本课设计力求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将话题定位到优秀家风上,通过故事分享、讨论交流感受优秀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尝试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做优秀家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第20-21页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从学生家庭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优秀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有关家风的名言警句,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就真正懂得家风的含义,能够主动践行优秀家风,感受家风的重要性,感知优秀家风重在实践,树立自觉践行优秀家风的意识,既是教学目标,也是社会需要。 四、教学目标 1.愿意了解家风、学习家风,清楚自己家的家风。 2.知道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3、懂得通过家风可以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形成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文明风尚。

五、教学重难点 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六、教学主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拓展延伸4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5、板书设计 八、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可以结合活动园的内容开展“家风伴我行”故事会,请学生讲家风影响或者改变自己的故事,体会家风对自己的教育作用。 4、教学中可以开展“传承家风,我能......”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具体事例中认识到家风传承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传承中可以提升自己,传播正能量。 5、可以集合语文学科,在课后开展“写家书,读家书”活动。

【一年级】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x

【关键字】一年级 第一册教案——5《g k h》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 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正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 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