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

2016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

2016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
2016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

【成才之路】2016年秋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岳麓版必修1

1.(2016·天津卷·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导学号 14610737(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 D

【解析】根据“1947年2月1日”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A、B、C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项。

2.(2015·肇庆)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说明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原则和标准,据此可以判定应该符合D。A、B、C三项都是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排除。

3.(2015·潍坊)周恩来说:“……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下列外交政策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求同存异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D.不结盟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据材料信息“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逐一分析各项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符合题意,故选A项。

4.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

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5.(2016·江苏·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导学号 14610741(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会议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参加且在会议上涉及到越南问题的解决的只有日内瓦会议,故选A项。

6.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那一天,《参考消息》在头版刊登了列宁语录:“同强盗握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世界的态度并没有根本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反映在外交领域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三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的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

7.(2014·石家庄) 法新社曾这样评论某事件,说它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同时,埃及开罗《金字塔报》也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些评论针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日正式建交D.中美正式建交

【答案】 B

【解析】“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与苏联无关,排除A项;影响西方大

国纷纷和中国建交的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B项正确。

8.“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

)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2009年奥巴马访华

【答案】 B

【解析】从“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可知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是1979年中美建交的应景作品,促成其诞生的就是尼克松访华。

9.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说,“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的改善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桥梁”指的是田中首相访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10.笑容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发挥正面作用的表情。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

图一开怀大笑: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1)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图二会意而笑: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意而笑”的主要原因。请简述

这一构想的重大实践意义。

图三眉开眼笑:石广生(外经贸部部长)和各国代表举杯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石广生为何“眉开眼笑”?你如何认识“各国代表举杯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答案】(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针的灵活性。实践意义: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原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认识:中国融入世界,可以为外国公司提供更多的贸易和市场准入的机会,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4)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11.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时间:7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扬眉吐气;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中日建交,冰释雪融。

12.“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

)

A.坚持独立自主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D.推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解析】注意考查的是新特点,独立自主是建国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

13.(2015·湛江)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

A.亚太经合组织B.上海合作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答案】 B

【解析】据“由中俄两国始创、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等信息分析可知,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符合题意,故选B项。

14.(2015·永州)2015年1月8日至9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五年合作规划、论坛运行规则等三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中国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答案】 D

【解析】注意题干中提到的会议是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中国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故选D项;其它各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15.(2014·无锡)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

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

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

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材料四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

【答案】(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

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

(3)印象:亦敌亦友。

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2020年春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精品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3.(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宋代《纺织图》、宋代海船图)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认识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我国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领先南方的,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才最后完成。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粮食: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兴盛 1.图片展示。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

“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 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经济繁荣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市场的繁荣。 师: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在做什么?你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示:画中有士、农、商、医、卜、僧、道船夫等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赶集、做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 师:如此繁荣的市场,你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呢? 提示:馒头、大米、茶叶、布帛、瓷器、各类材质的装饰品等。 师:商贸市场繁荣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提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1)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2)自然因素:南方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4)政策倾向: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 3.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 作物 1.引进和推广原产越南的占城稻 2.苏州和湖州成为著名的粮仓 经济 作物 1.棉花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2.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4.古诗欣赏,感悟江南美景。 乡村四月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细雨在微风中如烟似雾,杜鹃在声声啼叫。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兴盛 1.图片展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下列关于宋代农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景德镇陶瓷制品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之处享誉世界。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它们还是当时的()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 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 4.某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5.右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在()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6.“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织业、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两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大发展。下列现象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出现了精美的四羊方尊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辨别航向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南宋国家统一 D.宋代闻名世界 9.“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非常发达 D.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10.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A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点、难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人物图片,“布莱尔”,“伊丽莎白二世”,问:这两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生:布莱尔,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 师:在英国,首相是议会权力的最高代表,有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悉数掌握在议会手中,女王只是名义上代表英国出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无实权。英国的这种特殊政体叫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政体是如何在英国确立的,它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安徽省灵璧中学张占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 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 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 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 立宪制建立的关系. 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 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 系. 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 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 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了解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南 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 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 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 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评价岳飞抗金 〖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契丹的起源》。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 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宋朝又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称这个时期为民族政 权并立的时代?岳飞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 2、陈桥兵变及北宋建立 ①、陈桥兵变?? ③【引导阅读】“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师: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 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冲突不断。 二、辽、宋、夏的和战 1、澶渊之盟:宋朝建立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天下,宋朝先后两次对辽作战。著名的杨家将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宋攻辽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而辽却大举攻宋。1004年,辽萧太后与皇 帝亲征,南下攻宋,长驱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 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下,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双方形成对峙状态。而 后辽宋议和,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双方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 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2、【历史小辩论】P51“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师:(1)消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积极: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 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宋夏和议: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的损失都很大。后来,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 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师】辽宋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渐强大。女真族建立的金成为北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2、金灭辽和北宋:那时候,辽和北宋的统治都很腐败,人民不断起义。1125年金灭了辽。随后大 举攻宋。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第二年改年号为靖康。1127年4月,金 军攻入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4、 (1)为什么金军中会流传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岳飞抗金最大的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 (3)岳飞被谁以什么样的罪名杀害??? (4)岳飞精忠报国,帮南宋收复失地,为什么宋高宗、秦桧却要杀害他?? 【师】南宋政权建立之初,投降派就左右着政局,宋高宗既怕败,又怕胜。败了,会为 金所灭;胜了,徽宗、钦宗回来,抗金力量和人民武装的发展,都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因此,高宗始终主张投降。只有在被金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用抵抗派抵挡一阵。而岳 飞抗金的节节胜利让宋高宗和秦桧非常紧张,他们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 治,因此赶紧求和,并杀害了岳飞。 5、宋金和议(1141年):和议的达成,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后来,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统治,金迁都,改名为(今北京)。 6、如何评价岳飞抗金??? 评价岳飞抗金,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女真贵 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是非正义的。而岳飞抗金,保卫了人 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因此, 千百年来岳飞的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一直为人们交相称颂,人们对他的景仰之情绵绵不绝。 - 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