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节 水分子

的变化 一、水的

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6、注意事项:

①、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②、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 氢气:V 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③、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O .0899g /L ,其质量约是同体积的空气质量的2/29,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验纯”的方法:如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 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②、还原性:氢气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如CuO 、Fe2O3等)中的氧元素,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三、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占体积小,质量大) 原子(不带

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占体积大,质量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关于原子的结构

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 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 i ē

、氘d āo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③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④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⑤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②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原子的核外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一变多 形式

A+B →AB

AB → A+B

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意义

4、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 +、Mg 2+、Al 3+、NH 4+;阴离子:Cl -、SO 42-等。

5、原子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SO 42- CO 32- NO 3- OH - MnO 4- MnO 42- ClO 3- PO 43- HCO 3- NH 4+

6、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7、分子、原子、离子联系:

四、 分子:液态、气态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氧酸,有机物

原子: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离子: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碱、盐 五、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单位:无、或为1) 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

子数

第四节 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

2、分类: 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

固态非金属元素: “石”字旁 元素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元素: “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气”字头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物质 构 成 得失电子 离子

原子 结合 分解

分子

3、地壳中元素排行: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4、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2)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6、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7、识记常见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三、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2、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物质的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