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名称(英文):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

课程类型:必修

任课教员:吴泰然、焦维新、黄清华、李培军等职称:

总学分:6 总学时:90

一、课程简介

“地球科学概论”涵盖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球科学之门的基础课程,也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通过授课和课内实习(包括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空间与行星地球、地球的结构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动力过程、地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对地观测技术等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 地球科学以其研究对象之庞大和历史之漫长为特色,而学生在中学时代又缺乏对地球科学的整体了解。因此需要通过《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球科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认识地球科学的思维特点,学会使用规范的地球科学语言,为地球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使学生对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全貌和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各专业及后续课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地球科学内涵,同时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和考试方式

无先修要求

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满分100分。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1 地球概述

1.1.2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1.1.3 地球科学的研究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1.2.1 地球科学的特点

1.2.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3 地球科学的现状

1.3.1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现状

1.3.2 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未来

第二章地球的演化历史(4学时)

2.1 宇宙、太阳系与地球

2.1.1宇宙的起源

2.1.2太阳系的起源

2.1.3行星及其他天体

2.2 地球的早期演化

2.2.1 陨石冲击事件与地球的形成

2.2.2 地球外圈的形成

2.2.3 地球内圈的形成

2.3 地质年代学

2.3.1 相对地质年代学

2.3.2 绝对地质年代学

2.3.3 地球的年龄与地质年代表2.4 地质历史中生命的演进

2.4.1 生命的起源

2.4.2 前寒武纪生物演进

2.4.3 生物爆发与古生代生物演进

2.4.4 中生代生物演进与恐龙灭绝

2.4.5 新生代生物演进与人类诞生

(参观自然博物馆)

第三章地球的现状(7学时)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受力状态

3.2.1 万有引力

3.2.2 旋转离心力和科氏力

3.2.3 引潮力

3.3 地球的能量系统

3.3.1 太阳能

3.3.2 放射能

3.3.3 其它能量

3.4 地球的物质系统

3.4.1 地球的物质组成

3.4.2 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3.4.3 地球物质的赋存方式

3.4.4 地球物质的运动形式

3.5 地质作用概述

3.5.1 地质作用三重概念

3.5.2 地质作用的方式

3.5.3 几个基本术语

3.6 课内矿物实习(常见的造岩矿物)

(参观地质博物馆)

第二篇地球的外部系统

第四章风化作用(2学时)

4.1 物理风化

4.1.1 物理风化的方式及过程

4.1.2 影响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4.2 化学风化

4.2.1 化学风化的方式及过程

4.2.2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

4.2.3 酸雨的形成及破坏过程

4.3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4.3.1 结构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4.3.2 物质成分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4 风化作用的产物

4.4.1 风化壳

4.4.2 风化作用的相关矿产

4.4.3 土壤

第五章大气圈(3学时)

5.1 大气圈的结构、成分及运动特征

5.1.1 大气圈的结构

5.1.2 大气圈的成分

5.1.3 大气环流

5.2 风的作用

5.2.1 风的破坏作用

5.2.2 风的搬运作用

5.2.3 风成堆积

5.2.4 风成地貌

5.3 荒漠化过程及对策

5.3.1 荒漠化过程

5.3.2 影响荒漠化过程的因素

5.3.3 荒漠化的对策

第六章水圈(9学时)

6.1 河流

6.1.1 暂时性水流的地质作用

6.1.2 河流的地质作用

6.1.3 河谷形态和冲积物的形成 6.1.4 河谷发育的趋势和循环性 6.1.5 河系的发育与分水岭的迁移6.2 地下水

6.2.1 岩石中水的类型

6.2.2 地下水的成因及赋存方式 6.2.3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6.2.4 岩溶作用

6.3 冰和冰水流

6.3.1 冰川的类型

6.3.2 冰川体系

6.3.3 冰川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6.3.4 地质历史中的冰川与环境效应 6.3.5 冻土带

6.4 海洋

6.4.1 大洋地貌和物理化学特征

6.4.2 海水的运动

6.4.3 海洋的地质作用

6.4.4 海洋矿产资源

6.4.5 海平面变迁

6.5 湖和沼泽

6.5.1湖盆的形成

6.5.2湖的地质作用

6.5.3 沼泽的形成及分类

6.6 课内沉积岩实习

(参观石花洞地质公园)

第三篇地球的内部系统

第七章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形(4学时)

7.1 板块构造学说

7.1.1 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

7.1.2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7.1.3 威尔逊旋回

7.1.4 板块动力学

7.2褶皱变动

7.2.1 褶皱要素

7.2.2褶皱形态与分类

7.2.3褶皱的判别

7.3 断裂变动

7.3.1 节理

7.3.2 断层

7.3.3 断层的判别

第八章岩浆作用(4学时)

8.1 火山作用

8.1.1 火山作用过程

8.1.2 火山喷发的产物

8.1.3 火山的地理分布

8.1.4 火山灾害与环境

8.2 侵入作用

8.2.1 侵入体的形态与物质组成

8.2.2 侵入体的基本特征

8.3 岩浆成因的多样性

8.3.1 岩浆产生的多样性

8.3.2 岩浆的分异

8.3.3 岩浆的同化混染

8.4 课内岩浆岩实习

第九章岩石的变质作用(3学时)

9.1 变质作用的特点

9.2 接触变质作用

9.3 动力变质作用

9.4 区域变质作用

9.5 课内变质岩实习

第四篇固体地球物理学

第十章地震学(6学时)

10.1 天然地震

10.1.1 地震、地震仪与地震图

10.1.2 震源

10.1.3 地震预测与防灾

10.1.4 强地面运动与抗震

10.2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

10.2.1 地震波传播

10.2.2 地球内部结构

10.3 地学层析成像

10.3.1 地震层析成像

10.3.2 电磁层析成像

10.4 人工地震与勘探地震学

第十一章地球内部物理学(8学时)

11.1地电学

11.1.1地电场

11.1.2电阻率法

11.1.3大地电磁测深

11.1.4地电学的应用

11.2地磁学

11.2.1地磁场基础

11.2.2基本磁场

11.2.3变化磁场

11.2.4地磁学的应用

11.3古地磁学

11.3.1岩石磁学基础

11.3.2 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11.3.3 古地磁场

11.3.4 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与应用11.4重力学

11.4.1地球的重力场

11.4.2重力测量与重力仪

11.4.3重力异常及应用

11.5地热学

11.5.1地球的热源与温度分布

11.5.2地热及其应用

第五篇对地观测与地球信息学

第十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2学时)12.1整体性规律

12.1.1概述

12.1.2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2.1.3 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12.2时间演化规律(时间尺度)

12.2.1周期性节律

12.2.2旋回性节律

12.2.3阶段性节律

12.2.4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12.3空间分异规律

12.3.1基本规律

12.3.2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12.3.3垂直地带性

12.3.4地方性

12.3.5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2.4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的应用

12.4.1土地类型

12.4.2综合自然区划

第十三章对地观测技术、方法与应用(8学时)13.1遥感概述

13.1.1概念

13.1.2发展简史及趋势

13.1.3技术系统

13.1.4对地观测计划

13.2遥感的物理基础

13.2.1电磁波谱与黑体辐射

13.2.2大气窗口

13.2.3地物的反射光谱

13.2.4遥感光学基础

13.3遥感技术系统

13.3.1航空遥感

13.3.2航天光学遥感

13.3.3微波遥感

13.4遥感图象处理与分析

14.4.1数字图象处理基础

13.4.2遥感图象目视判读

13.5遥感应用实例

第十四章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2学时)14.1 GPS组成

14.2 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14.3 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14.4 卫星导航

14.5 应用(大地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第十五章地球信息学与数字地球(7学时)15.1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功能

15.2地理空间数据基础

15.2.1地理空间

15.2.2空间数据模型与结构

15.2.3元数据(Metadata)

15.3空间数据处理

15.3.1输入

15.3.2地理空间数据库

15.3.3可视化与空间查询

15.4空间信息模型分析

15.4.1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

15.4.2数字高程模型

15.4.3空间决策信息模型

15.5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15.6地球信息学

15.7数字地球

15.7.1数字地球综述

15.7.2数字地球技术体系

15.7.3数字地球发展战略

15.7.4数字地球关键技术

15.8数字城市

15.8.1概述

15.8.2技术架构

15.8.3组织结构

15.8.4关键技术

15.8.5实施思路

15.8.6工程实施框架体系

第六篇地球空间与太阳系

第十六章地球空间(4学时)

16.1 地球空间概述

16.1.1 什么是地球空间

16.1.2 地球的大气层

16.1.3 中层大气与臭氧

16.1.4 热层

16.2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

16.2.1 电离层的形成和结构

16.2.2电离层不均匀性

16.2.3电离层扰动与电离层暴

16.2.4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传播

16.3 磁层与辐射带

16.3.1磁层的结构

16.3.2磁暴与亚暴

16.3.3辐射带

16.3.4极光

第十七章日地空间(3学时)

17.1 太阳

17.1.1太阳的内部结构

17.1.2太阳大气结构

17.2 太阳的变化性

17.2.1太阳耀斑

17.2.2日冕物质抛射

17.2.3 太阳能量粒子事件

17.2.4太阳活动周期

17.3 太阳风与行星际激波

17.3.1太阳风

17.3.2行星际磁场与激波

17.3.3共转相互作用区

第十八章太阳系(4学时)

18.1太阳系概述

18.1.1 太阳系的构成

18.1.2 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18.2类地行星与月球

18.2.1水星

18.2.2金星

18.2.3火星

18.2.4月球

18.3类木行星

18.3.1类木行星概述

18.3.2木星及其卫星

18.3.3土星及其卫星

18.3.4天王星与海王星

18.4小天体及其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18.4.1小行星

18.4.2彗星

18.4.3流星体与流星雨

18.4.4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第十九章太空探索(4学时)

19.1太空飞行基础

19.1.1运载火箭

19.1.2航天器的轨道

19.1.3 引力助推作用

19.1.4拉格朗日点与晕轨道

19.2地球空间探测

19.2.1 地球空间探测概述

19.2.2 星探测

19.2.3 GPS掩星探测

19.2.4 星座

19.3 探索太阳系

19.3.1行星探测的基本方式

19.3.2月球探测

19.3.3火星探测

19.3.4外行星探测

19.4探索宇宙和地外生命

19.4.1空间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

19.4.2典型的空间天文卫星

19.4.3 探索地外生命

19.4.4太阳系外类地行星

第七篇人与地球

第二十章人与环境(2学时)

20.1 重力作用的灾害与防护

20.1.1 崩塌与滑坡

20.1.2 泥石流

20.1.3 重力灾害的防护

20.2 地球化学场与人类健康

20.2.1 岩石中的元素与人类健康

20.2.3 地球化学场与地方病防治

20.3 环境污染及对策

20.3.1 大气污染及其对策

20.3.2 水污染及其对策

20.3.3 固体污染及其对策

20.3.4 放射性污染及其对策

第二十一章人与地球(2学时)

21.1 地球系统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1.2 人类与地球系统的联系

21.2.1 人类从地球系统中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21.2.2 人类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21.2.3 人类的农业活动

21.3 人类对地球的作用

21.3.1 破坏地球表层物质

21.3.2 搬运被破坏产物

21.3.3 改变物质和能量系统平衡

21.3.4 发挥人类的能动性

21.3.5 保护地球

暑假野外实习

线路1 虎峪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实习

线路2 下苇甸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河流实习

线路3 灰峪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实习

线路4 大灰厂构造实习

线路5 周口店花岗岩与接触变质作用实习

四、教学参考书

讲义及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书:

吴泰然、何国琦等编著,普通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陶世龙、万天丰、程捷编著, 地球科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杨树锋主编,地球科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汪新文主编,地球科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重点整理复习(新)

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答: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为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 多个属绝灭。 原因: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主要的造礁生物一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 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原因: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筵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陆生植物在这次事件中亦有大量消亡。据统计,仅海洋动物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700个属灭绝。 原因: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有完满的解释,已经提出的原因大致归纳为:海洋气候的变化,海水盐度的变化,地球地磁极倒转,宇宙射线的爆炸,超新星的爆发,小星体的陨击等。不过,造山运动的影响、大规模海平面的变化、气候的分异和变化的综合作用,似乎是二叠纪大灭绝的直接起因。 4、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08亿年前。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 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原因: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起因很不清楚,按照惯例,很多人又将其归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在这一时期内,有机物生产力发生过剧烈的崩溃,与海洋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事件相吻合。 5、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它是显生宙以来,仅次于二叠纪大绝灭的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整纲、整目、整科的生物在此次大灭绝事件中消亡。完全灭绝的有:爬行动物的恐龙、鱼龙和翼龙类。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固着蛤类。以及植物界的裸子植物。据统计,仅海洋动物灭绝的有100 多个科,仅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的约1000个属。 原因:白垩纪末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时期,是大西洋迅速开裂、地球各板块重新组合的时代。对于灭绝原因的解释,不少人归结为“宇宙说”,比较流行的是有外行星撞击地球说;也有人为是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

地概复习题 ①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 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 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 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

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 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 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 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③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和。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3.单向环流可使河流在凸岸,凹岸。 4.洋壳在增生(离散),而在消亡(会聚)。 5.地磁场的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度分为含盐度小于1g/L的湖,含盐度为1—35g/L的湖,以及含盐度>35g/L的湖。 7.风对碎屑物质的搬运作用方式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冰期;2.地质作用;3.岩石圈;4.泻湖;5.风化作用; 6.潜水;7.断层;8.冰碛物;9.荒漠;10.湖泊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方案。 2.何谓三角洲?其内部的构造特征是什么? 3.试述浅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试述矿物的概念及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20%): 1.风化壳 2.阶地 3.软流圈 4.张节理 5.冰川的视运动 二、是非判断(20%):(正确-T;错误-F)1.地球的年龄约为4600my () 2.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3.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4.物理风化作用是热带地区最发育的风化类型()5.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上游的凸岸部位()6.中生代是划分世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7.板块内部是地球上深源地震最集中的部位()8.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和白云岩()9.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故称正断层()10.地心重力和压力为零() 三、简要论述(40%) 1.将今论古原理 2.风化壳 3.河流下蚀作用 4.地层接触关系 四、解答作图(20%) V字形法则 试卷二 一、是非判断(30%):(正确-T;错误-F) 1.地壳的年龄约为3800my ()

2.大洋板块的年龄比大陆板块老()3.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4.重力和距离成正比,故地心重力最大()5.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6.地幔主要是固态的()7.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比太阳的影响大()8.胀缩风化作用在热带地区最发育()9.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弯道的凸岸部位()10.溯源侵蚀是一种重要的侧蚀作用()11.一般情况基岩海岸剥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12.中生代是划分纪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13.板块边缘根据运动方式分为三类() 14.岩浆岩可以分成侵入岩和喷出(火山)岩()15.地下水是陆表水的一种() 二、多项选择(30%): 16.风化壳最发育的地区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极地冻土区。 17.阶地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A.下降;B.上升;C.不变 18.软流圈位于()的上部 A.地核;B.地幔;C.地壳 19.洋壳俯冲发生于()型板块边缘 A.汇聚;B.离散;C.转换断层 20.二叠纪是()内的一个纪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 21.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是( ) A.高原;B.平原;C丘陵. 22.球形风化是( )风化 A.物理;B.化学;C.生物 23.冲积物是( )沉积的产物 A.洪流;B.片流;C.河流 24. ( )是新生地壳最主要的发生部位 A.大洋中脊;B.陆洋边缘;C.大陆中心; 2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主要影响是( ) A.增高降低;B.削高补低;C.不高不低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

一、填空(填在题签中,每空0.5分)(14分) 1.岩浆岩分类表示根据岩浆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和(矿物)组成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四大类;又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将每大类分为侵入岩、浅层侵入体和喷出岩等。 2. 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标准化石具有(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等特点。 4.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是(喷出岩)岩常见的结构,显晶粒状结构是(侵入岩)岩的结构。 5.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表以下(物质密度)特征,是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信息。 6.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包括:(地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切割关系)。 7.倾斜岩层的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8.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金星)和(火星)。 9.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才是(面波)。 10.在大气循环中,低压中心的气温(高),而高压中心的气温(低)。 二、选择(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中)(10) 1.下列哪种海蚀地形的顶面代表平均高潮线的位置( c )。 a.波切台上部; b.海蚀崖的顶部; c.海蚀槽的顶部; d.海成阶地的顶部 2.大气圈中,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最大的次级层圈是( a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3.根据鲍文的连续反应序列,矿物的结晶先后顺序依次为( b )。 a.钙长石、中长石、钠长石; b.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c.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4.长石砂岩比石英砂岩离母岩的距离( c )。 a.更远;b无一定规律;c. .更近 5.随着离开洋脊距离的增加,深海沉积物的厚度和年龄将随之而( d )。 a. 无规律; b.逐渐变小; c.基本不变; d.逐渐增大 6. 大气圈中的副高压带分别位于南北纬( c )。 a.90度; b.60度; c.30度; d.45度 7.洋壳在板块的转换边界将发生( c )。 a.增生; b.消亡; c.相对滑动 8.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理极位置不重合的原因是(c )。 a.古地磁极移动了; b. 大陆和古地磁极都移动了; c. 大陆移动了; 9.波浪的影响深度一般为( d )。 a.波长; b. >1/2波长; c.<1/2波长; d.;1/2波长 10.断层的下盘就是( c )。 a.断层的下降盘; 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c.断层面以下的断盘;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6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3学时,单独设36学时实验课。另外还有4周的课程设计。 学分:3.5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环境监测》、《分析化学》、《流体力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二、课程简介 (一)中文简介:《环境工程学》课程属环境科学专业,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较全面掌握水与废水处理、水质管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管理和电离辐射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特性等,了解环境工程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属必修课程。根据已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从业特点,其中从事一专业(环境工程)的人中,约有2/3以上人数是从事水、气污染控制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处理设施的运营。因此,我们将《环境工程学》进行细化,并将其分为《水与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管理》四部份。 其中《水与废水处理》》主要是侧重生活污水中有机质、氮、磷和悬浮物的处理工艺和处理装置和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常见工业废水的污染特点、处理方法、处理工艺及处理设施结构特点和设计方法。 《固体废物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通过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讨论废水处理、水质管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管理和电离辐射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工作原理、设计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主要设计计算等内容,重视环境工程设计的实践及创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能了解污水的污染特点,掌握常规污水的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及处理难点,以便进行工艺设计时选择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B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B) 一、填空题(每空格0.4分,75个空格共30分) 1. 根据SiO2的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和等4种类型,如果岩浆喷出地表,相应地形成、、和等4类喷出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结晶,则相应地形成、、和等4类侵入岩。 2. 摩氏硬度计的10种标准矿物从软到硬分别 是:、、、、、、、、和。 3. 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分 为、、、、、、、、、、、等12个纪(用代号表示)。 4. 肉眼鉴定矿物的依据有、、、、、、和等8项指标。 5. 可以通过沉积岩的、、、、、、等特征来研究沉积环境。 6. 断层的三种基本类型为、和。 7.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和最年轻的山脉,目前仍以很大的速度抬升,它主要是由于板块向板块之下俯冲的结果。 8. 软流圈之上,可出现如下几个界面:、和。 9. 板块边界的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为、和。 10. 外力作用的类型有、、、和等5种。 11. 流水机械搬运作用包括、和等3种方式。 12. 风沙堆积的原因有、和。 13. 试列举出4种地质灾害,、和。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0.5分,20题共10分) 1. 金星表面有很强的温室效应。()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白云岩中的主要矿物成份为白云母。() 5. 萤石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 6. 千枚岩具有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而产状为50°∠80°的断层为北西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圣安德烈斯断裂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错误是认为上地壳在下地壳之上漂移,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 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20. 羊背石是冰川堆积作用的产物。() 三、选择填空题(单选,每小题1分,20题共20分) 1. 有些火山爆发强度很大,产生大量火山灰等大量火山碎屑物,这是因为这类火山熔浆的(),并且当达到地球表面时含有()气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