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又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3)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所以一些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

加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这时,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暂时的同盟者。

试述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发布时间: 2006-8-21 10:36:48 被阅览数: 1306 次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

答: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

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些“绝大多数”,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正确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争取、团结他们,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问题。第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

与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

建立统一战线是有可能的。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社会,

内外矛盾错综复杂,中国又是一个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社会,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各支一派,使中

国四分五裂,它们互相争斗,这种极端复杂的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

战线的可能性;第二,广大人民长期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决定了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有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

谈谈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

谈谈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 谈谈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 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自身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探索出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模式呢?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职能、特点和服务实践看,我认为必须充分认识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好四条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充分认识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1、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统战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会贯通到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使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展开,并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验统战工作的准则,才能不断开创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需要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好务。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和平时期统一战线一项永恒的任务。作为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肩负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力量的光荣使命。切实增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通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各族、各界、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创造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为加快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3、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集众力而莫能为,不聚众智而莫能成,这就需要动员包括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力量为之共同奋斗。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市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把各方面优秀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学设计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 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五卅运动。 教学难点: 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难点。 [导入新课]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讲授新课]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统一的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统一的战线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关于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应该看到,那时候的国民党不是一个阶级的组织。它的前身同盟会曾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士绅结成的反清革命联盟。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份更复杂了。这样,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后,就容易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国民党也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看以,当时国民党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它在许多地区有合法地位。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自己不能公开活动的地区,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扩大革命影响。 最后还应该看到,共产党员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从内部来影响国民党的政策,真正“改组国民党成为左翼的政党”。 关于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革命联盟,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掌握的策略问题;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这就是说,国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续奋斗。试问在国共合作期间,如果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和组织上,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的元首阶级性质,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 其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才能保证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才能保证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初) 1924年广州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会的代表156人。共产党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瞿秋白等,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大会主席团由5人组成,李大钊在其中,并发挥了主要作用。

第34课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34课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的创办;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的兴起;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的逝世;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努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 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工农运动的高涨和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 要求学生思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难点:为什么国共合作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同时又为什么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教学设备 1 写好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具体内容的小黑板。 2 中学历史教学挂图《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4课《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统一战线政策 1923年(板书) 1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板书)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板书)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出示小黑板,事先用纸条分别盖住每条具体内容,随讲随揭。)第一、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第二、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三、合作原则——帮助国民党逐步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第四、合作原则——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内容,很重要,在课文大字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作个记号。在这段大字下面,还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是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陷于苦闷、彷徨之中。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开始伟大转变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这段小学,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一会,大家要讨论这个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中国

统一战线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统一战线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来与党和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相连。统一战线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亲合力和生命力,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一、统一战线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 (一)国家建设一直是统一战线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是统一战线肩负着的重要历史使命。 国家建设,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包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统一战线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自己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胸怀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之大局,牢固树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找准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在为构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

力量支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上作出新的思考,开展新的谋划,进行新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事业上来。 (二)统一战线是国家建设的推进器 统一战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力量最广泛的联盟,能将一切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内地同胞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都团结起来。 从统一战线的内涵和特征上看,统一战线可以最广泛最充分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目标上来,实现广泛团结、广聚人心、广聚众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力量源泉和智力支持。这样,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会形成更加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三)统一战线是国家建设的政治保证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又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3)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所以一些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矛盾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身受沉重压迫,并与无产阶级有着密切联系,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盟友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第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第一,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第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人民军队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根本的建军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军队政治工作: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三大原则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2、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 人民战争理论的基本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采取独特的战略战术 主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 战略战术原则:核心思想是实行“积极防御”。在作战原则上坚持战略防御中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战斗的外线作战。在作战形式上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在战争策略上,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并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党的建设 1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政党。没有一个革命政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选集》,2版,第四卷,1357页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党的建设”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建设的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十月革命之后,是以工人运动为基础、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

二十三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及其历史经验

1.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统一战线问题,就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争取同盟军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2.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几个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不同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内容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后的国民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但是,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国民党右派集团1927年背叛了革命。这样,革命统一战线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第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所以统一战线营垒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基本上是这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主要目标。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最终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了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共同目标是抵抗日本的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是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并且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和维护了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内容和特点。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前几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个统一战线规模广大,包括了全体中国人民在内;二是这个统一战线非常巩固,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能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3. 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其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

统一战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统一战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自身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探索出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模式呢?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职能、特点和服务实践看,我认为必须充分熟悉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好四条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充分熟悉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当前各项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统战工作,使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来展开,才能不断开创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需要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好务。 2、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和平时期统一战线一项永恒的任务。作为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肩负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力量的光荣使命。切实增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通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各族、各界、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创造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为加快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3、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也是国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集众力而莫能为,不聚众智而莫能成,这就需要动员包括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改革发展处在要害时期,

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谈谈如何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谈谈如何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题目自拟) 中国的革命史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在中国人民的共同探索下,不断找到符 合时代要求的道路。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就寻找到了这样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 中共在成立之后,力量有限,他们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第 一次高潮。但在当时,帝国主义不断加侵略,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导致年幼的中 共的发展陷入低潮,他们认识到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同盟者! 随着列强侵略加剧,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同时,先进的共产党人认识到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在人民之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种内外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只有团结国民党,两党齐心协力,才能完成革命,捍卫我们的主权!其实,不光共产党深刻认识这一点,孙中山等人在屡次失败之后也明白了两党团结的重要性,单独作战很难取得完全胜利。此外,共产国际也发挥其作用,不断推动两党进行合作。 在这特殊的国民革命时期,两党终于为了同一个目的,最终实现了国共合作!两 党实行党内合作,发展了三民主义,并以三民主义为其政治基础,坚持反帝反封建, 争取民族独立。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共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加速了革命的进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愈演愈烈!在这 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反对势力,也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但是在后期,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以及中共自身的缺陷,致使合作破裂。 从国共合作到破裂,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在半殖民大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立统一战 线的必要性,但在其过程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建立巩固工农联盟,成立党和 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要想建立统一战线,必然会存在诸多摩擦,因此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合作解除后顾之忧。另外,要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 立自主原则,坚持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保持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的独立!最后,对资产阶级要采用既斗争,又联合的方针、。 为建立顺应时代的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实事求是和独立自 主的原则。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是由其政党性质决定的,也是共产党应该坚持的原则 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的胜利! 与时俱进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建立统一战线就体现了这一点!在那个特 殊的年代,中共能对当时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2)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3) 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4) 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 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形势下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党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始终将其作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和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和调动各方智慧力量,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群策群力维护稳定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持。 一、统一战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时代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力量的广泛联盟,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切实巩固和发展统一战

线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一战线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 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其性质任务、功能作用、内部构成和工作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思想、理顺情绪的功能,能够积极调解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社会成员能够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和反映广大成员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利益格局的变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协助党和政府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形成社会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把握重点,努力提高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明确统战工作目标任务,把握统一战线基本规律,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前提。要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致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文件精神和政策法规的落实,不断夯实统战工作基础。狠抓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按照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着力抓好

加强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把聪明和力量凝聚到中心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熟悉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从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提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强调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求全党同志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书记对于统战作用的论述,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提高做好统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统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四个突出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点:一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统一战线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毛概论文--对统一战线的认识

对统一战线的认识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实践证明,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总结。而统一战线问题也是三大法宝之那个最重要的一大内容,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我们组认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之中,它需要内部的团结,需要真正的同盟军,并且领导阶层要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各个时代都需要人们的团结和同意才能抵御外来势力的影响,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统一战线的理论占了很大的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才是有价值的理论;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才是代表人民的思想。它不再为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而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

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鼓励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在我们党走过的八十几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联合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为共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组经讨论总结得民主革命时期,我党运用这个法宝,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和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大业,必须更好地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做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说:只要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绝不能”:即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强调:统一战线

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

新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形势下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始终将其作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和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和调动各方智慧力量,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群策群力维护稳定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持。一、统一战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时代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力量的广泛联盟,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切实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二、统一战线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其性质任务、功能作用、内部构成和工作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思想、理顺情绪的功能,能够积极调解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社会成员能够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和反映广大成员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正确认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 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五卅运动。 教学难点: 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难点。 导入新课]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讲授新课]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

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内容,很重要,在课文大字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作个记号。在这段大字下面,还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是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陷于苦闷、彷徨之中。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开始伟大转变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这段小学,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一会,大家要讨论这个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下面,同学们再想想国共合作为什么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为什么同时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这两个问题较难,请同学们注意听我分析: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社会统战工作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234773.html,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社会统战工作的必要性 作者:彭建平罗卫荣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第01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涌现了大量社会组织,这些新社会组织吸纳和聚集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社会各界民众,它们在当地的各行各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凝聚各阶层力量,在形势下做好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涌现了大量社会组织,这些新社会组织吸纳和聚集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社会各界民众,它们在当地的各行各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实现公民自主自治新的组织形态,是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新的重要载体,是拓展统战工作社会化新的工作平台。推进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政党作为一种以执掌或参与政权为政治目标的特殊社会组织,一开始政党强力依靠社会组织支撑。因为社会组织凝聚着广大选民,西方政党需要社会组织赢得选举。在中国,一开始,共产党就认识到,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依靠社会组织的支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它所依靠的一个重要的外围社会组织。此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都建立了一批社会组织,核心社会组织包括工会、农会、妇联、青联、文联等。社会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口号就是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人们组织进各种社会组织,然后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支持社会革命。革命胜利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因为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外的社会组织都被纳入到了体制内,于是社会组织的代表功能、整合功能、表达功能等大幅度削弱。这个时候社会组织数量也非常少,不可能对政党形成挑战。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推动下,原来由国家吞噬的社会重新得到发育。社会转型了推动了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社团革命的浪潮。社会组织的大量成长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挤占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发展空间。社会组织大量形成之后,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并且积聚了相当的一批社会力量。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而言,中国共产党尚未进入到这些社会组织中去,因而这些社会组织挤占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发展空间。二是部分代替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功能。社会组织部分代替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整合与表达功能。三是部分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能力,社会组织的社会整合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 面对这种挑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组织挑战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有效回应的路径。回应以开发政党资源的形式来进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一种纵向的组织网络。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是一种横向的统一战线网络体系。以组织网络为经,以统战网络为纬,这样就形成了政党—社会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