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本次考察调研主要是对梅州地区的梅县、蕉岭两县的客家围龙屋这一客家民居的主要形式的考察。梅州下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共六县一市一区,均为纯客县。客家民系最后形成稳定与此,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客家腹地。围龙屋作为粤东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聚居式住宅,是梅州客家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客家人自中原、赣南、闽西至粤东迁徙过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文化的结晶,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形式。

客家民居的形成

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共同构成广东三大民系。客家人的祖先带着中原先进的文化历经数百年时间迁徙至岭南。对于客家人漫长的迁徙历史,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据罗香林教授(1900~1978,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头衔。)的研究,客家人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于公元4世纪东晋末的"五胡乱华",至今约1500年左右。这次迁徙主要由中原迁至湖北、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沿长江南北岸;

第二阶段:自唐末受黄巢起义影响,使客家人离开已苦心经营近6个世纪的江淮地区,迁至安徽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及广东东北部的边界上;

第三阶段:自宋室南渡,受金兵南下及元人入主的影响,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第二次迁徙后的旧居,分别迁至广东的东部及北部;

第四阶段:自明末清初,受满族南下及入主的影响,客家人又由第二次、第三次大迁徙后的旧居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和台湾。一小部分还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的会理;

第五阶段:自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又分迁于广州南部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各洲。

客家人由于一次次的迁徙,入居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当地土著居民排外抵制的原因,客家人必须依靠团结的力量方能在他乡生存,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居住方式:聚族而居。这种"聚族而居"是以血缘关系为前提,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这一强烈的宗族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客家人的居住形态,从而形成了赣南的围屋、福建的土楼以及粤东地区的围龙屋这样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形式。粤东地区的围屋主要有方楼、圆楼、半月楼、椭圆围、八角楼、围龙屋、堂横屋、杠式屋等多种形式。

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民居以其独特的物质文明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客家民居的主要形式"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地理背景之差异,不同地域客家人的居住模式也不尽相同。从客家摇篮赣南的土围子,客家祖地闽西的土楼,到梅州的围垅屋,客家建筑的形态有着显著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中国民居建筑》一书详尽论述赣闽粤边客家民居演变的主要线索:"赣南虽有客家摇篮之誉,但因其敞开的北大门,很难首先孕育出具有客家民系独特性的建筑文化来,也使唐宋以后才形成的客家民系难以在赣南得到自我完善和蓬勃发展,而闽西、粤东因其相对落后脆弱的土著文明和几乎封闭隔绝的自然环境,便成了客家民系安定发展、壮大,围楼文化发育成长的温床" ,"北宋后随着客家民系在赣南、闽西的诞生,其民居形式也相继定型……具有当时中原文化特色的组合式民居,也首先在这里形成。后因赣南地理上更易受不断发展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故这种早期民居形式到明清时也起了变化。而闽西则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仍保持自己的风格,部分民系的迁徙、环境的改变,相继演化出土楼、围垅屋、围屋等民居形式,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结果"。

客家围龙屋的宗族意识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为什么在客家地区会形成这样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为什么客家人的家族观念至今仍保持这么强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对客家人的宗族意识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从客家人的生活形态及价值观念方面进一步研究客家民居建筑存在和形成的内在逻辑及价值。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家,而家又是家族中的一份子。家族首先倡导家族的共同利益。在中原地区,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传统宗法家族逐步瓦解的同时,客家人一直保持着"合门百口……累世同堂"的大家族制度,数十人至数百人同居一屋,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南宋时江西抚州金溪客家陆氏"其家累世义居"。 "聚其族逾三千指,合而爨将二百年"(《鹤林玉露》丙编卷5)。所谓"义居",就是不仅共居而且共财。当这个家族从外地迁徙到当地作为"客居"时,特别强调家族确保不受外侵,发展壮大,才能在当地扎根。

在客家人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能维持客家人生存的,除了必要的物质因素以外,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那么维系这种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的核心就是敬祖睦宗。据《白虎通·宗族篇》的说法:"宗者,尊也。为先祖者,宗人之所尊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这种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祠宅合一的居住形态和建筑形式。所以在客家围屋中,祖祠必须建在围楼的中心,必须建在上堂,住房围绕祖祠布局,显示出祖宗的崇高地位和子孙们的向心力。客家围屋祠宅合一的特殊空间结构,正是客家人宗族意识的写照。

祠堂是宗族历史与荣誉的象征,祠堂又称家庙,供奉着祖先牌位,是祭祀祖先的圣殿。祖先牌位,客家人称为"家神牌"或"阿公阿婆牌",供奉在神龛上,象征着祖先的存在。同时,祠堂的建造是宗族奠基立足的宣言,祠堂的兴衰与昌败是宗族实力的表征。宗族祠堂作为一宗之根,对于族人

在相互共识一脉相承、血缘相通中,加深了对宗族的感情,而对外移居他处的新家族来说,具有很强的象征作用。外移的族人大多与祖居的家族保持亲密的联系,在建宗祠的时候相互支援和参与。祠堂不仅强化了祠堂所在地及附近的族人的宗族群体意识,而且还使外移他他乡的族人得以联络和归依,使得整个宗族群体更具有凝聚力,宗族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祠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祭祖功能。祭祀祖宗是一种祖先崇拜,是灵魂崇拜的表现形式,也是客家人民间信仰家族性的直观体现,宗祠始祖的家族专一性,是血缘传承的纯洁性所规定的。宗祠是族人的圣地,祭祖是宗族的重要事情,通过祭祖活动的组织、引导,使族人更真实地感受到一祖相传,血脉相通的宗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加强族人的亲和力和宗族的凝聚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次是宗教功能。多神是客家人的民间信仰特征,在祠堂中除了祖宗家神,还有佛教的观音,道教的玉皇大帝等等,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其信仰的不是教义或终极真理,而是神明对本宗族提供的庇佑。

如在梅县里围温公祠的祠堂中在祖宗家神牌的左边供奉着佛教的菩萨,而在梅县松源镇蔡蒙吉故居我们可以看到在下堂的右边供奉着佛教的观音菩萨,而在祠堂的梁上却是画着道教的八卦图,在客家围中看不到固定的宗教意识,传递给我们的是他们的崇拜信念;再次是公共功能。这个公共功能主要是指祠堂是无条件为族人提供红、白喜事用事的场所。族里的新人结婚必定在祠堂中举行,认祖归宗,拜叩祖先,然后在祠堂上下宴请族人,同时告示来年将为族里添新丁;而如果是白喜事必须有个规定,只有是在围屋内去世的人才有资格在祠堂中进行白喜事的仪式,因为客家人很忌讳"客死他乡"这一说,所以即使是老人在医院或者其他地方,都须留最后一口气回到祖堂,否则去世的人是不能摆入祠堂进行仪式的,这和"落叶归根"所蕴含的意义是相一致的;

最后是司法和保护功能。客家人宗族社会是礼俗社会,靠"家法"、"族规"、"族训"、"祠规"为基本准则进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的是"家丑不可外扬",每一位族人不可以辱没家门,给宗族抹黑,族中的长老具有商议、管理、调解、决议族中大小事务的权利,而其中的实施都是在祠堂的祖宗面前正式地进行;祠堂代表的是一个宗族,还具有保护功能,即对宗族利益进行保护。个人依靠宗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凡伤害到个人的,就是伤害了整个宗族,因而,从宗族的血缘关系中产生了雪族复仇的义务,在客家地区,宗族与宗族间相互欺凌、相互对抗的事件是常有发生的,祠堂是作为一个召集的场所,团结族人一致对外。

祖祠堂永远是客家人最神圣的地方。不论在方土楼、椭圆楼还是在围龙屋这些建筑中,祠堂是客家围屋的中心,也是族人处理重大事情的中心,同时更是族人寄托精神的中心,祠堂深深的体现及影响着客家人的宗族意识。客家人族居,为宗族提供繁衍和获取生活资料的基地,但宗族的聚居性是相对的,因为子孙的繁衍才能壮蕉岭县广福镇粟坝村罗氏大围屋祠堂大宗族,而只有迁徙才能使宗族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但是无论后代如何发展壮大,宗族先祖的始基地仍然是整个宗族的根,客家人的宗族意识正是通过祠堂的功能得以体现。

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制在巩固客家人的宗族意识的同时,也起到了延续客家人宗族意识的作用。而现居住在围屋里的人不断的往外搬迁,打破了族人以往聚族而居的传统思想,客家围屋的存在成为历史中的一页,同样也在慢慢地淡化着族人间宗族意识。即使那样,维系客家人宗族意识的载体依然不变,那就是祠堂。祠堂是客家人宗族意识体现的不变中心,我们在这次粤东民居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即使是在破坏不堪的客家围屋中,很多祠堂周围的房屋处于倒塌或者荒废状态,但是作为宗族的祠堂依然是有族人在不断地维护,打扫,因为即使族人不断往外迁,但是,祠堂的功能依然存在。依然起着它重要的作用。可见,祠堂的核心地位是固定的,是宗族意识强化的外在体现。

另外围屋具有家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可以满足人口增长的居住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加建。围屋具有典型的后世扩植的特征,横屋、围龙部分的扩展,往往是经几代人才完成的。因为围龙与横屋相连,可以围绕中轴不断扩大横数和围数,使更多代族人聚居在一起,从而减少了另建独立祖祠的必要性,以祖祠为核心展开的住宅,更有团结聚族的功能。仁厚温公祠修建于明嘉靖19年(1540年),至今460余年,人们建造围屋,仍然在环绕着第四围垅的尺寸位置和形状建造。其家族强大的向心力,由此可见一斑。

客家村落小而散,客家围屋大而聚。围屋突出了居室之间的和睦联系。人际情感互助互利,群体利益和社会秩序围绕家族展开。如各种生活信息的传播主要靠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实现,家族大事所有成员参与,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客家围屋祠宅合一的空间,基于祠堂空间形成的公共特征,其意义远大于满足居住要求。是围屋物质与精神的核心所在。将祠堂引进居住建筑内部,彻底打破了以家庭单元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要求家庭起居息卧必须顺从家族的共同规则。而围屋的建筑形式又为强化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是建筑形式和生活形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要求的完美结合。

客家围龙屋的自然风水观

中国传统民居,不论何种形式都极其讲究"风水"。风水之术在明清时期达于兴盛,最盛则是在赣南,由著名的杨救贫风水大师带来,并逐渐传入客家地区。但梅州围龙屋在风水术上更为丰富、完善。从现有研究成果看,"风水术在唐朝末年,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而传入客家地区的赣南。之后,客家人继续南迁,风水文化在粤东北客家区域的兴起当在宋元之际",在粤东北地区,风水文化的实践进一步拓展深化,其运用更为广泛和细致。

风水理论植根于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居住观,是人居环境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多样功能的综和体现。客家人宅基选择与营建有诸多讲究:如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负阴抱阳的建筑选址和体宜因借的建筑理念等。这些思想的形成,有着广泛深刻的自然、社会背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客家人地区多偏于内陆山区,多从事农耕,而沿海通商口岸多为广府人、潮汕人所控制。因此客家村庄基本上是一种农业经济的社会,农业生产与土地形成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土地也产生安土重迁的的情结。而另一方面,粤东地区多山而盆地小,地理条件复杂,崇山峻岭,溪谷满布的地形促成了风水寻龙点穴理论的进一步实践,适应并满足了本地客家居民的开荒生存、优化环境的需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闽西与粤东一带地形复杂,客家人自中原数次大迁徙,当他们定居后,饱经磨难之后,秉承耕读传家之精神,为求功名利禄以出人头地,故而风水之说特别深入人心。

自然风水理念,赋予自然以文化象征意义,将其引入建筑空间。这种将自然与人文两个系统相融合的做法,在梅州的围龙屋的营建中体现得比闽、赣客家民居更为深入细致:宅基选址,整体形态,乃至具体的建筑形制、楹联、装饰等均有其微妙讲究的选择取向。

从建筑的自然选址看,同其他客家聚居原形的民居建筑一样,梅州地区的围龙屋充分重点考虑了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是否宜居。因围合聚居的独立封闭性,建筑的规模、定位、定向、选址及其形态构成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此种聚居形式基本无需考虑一般意义上村落布置的街道关系和建筑关系等问题。故而围龙屋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呈直接对话的互动关系。梅州客家人的宅居选址自然流露出寄予山水的文化情节和精神寄托,并在长期的传承总结过程中,形成了既具传统风水观念,又有地方色彩的建筑选址和营建思想。

除圆楼因为圆形而无朝向之说外,客家传统民居大都坐北面南,面东南和东,均视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山水特征而定。梅州的围垅屋屋前有半月形水塘,屋后种植有封围树(也称风水林),不仅美化环境、调节局部气候,还可增加经济收入。

事实上,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模式,在怡景怡情的同时,还营造了祛邪、避凶、造势的理想环境,某种意义上有其充分的科学合理性:山麓可以避免寒潮、山洪等自然灾害和盗匪侵犯的人为灾害,水作为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生活要素,可满足降温保湿、防火减灾、灌溉洗涤、乃至养殖积肥等综合利用的要求。

从建筑的具体形制看,在避开农田的前提下,围龙结合山地地形,形成前低后高的态势,因其外形中部圆弧突出,两侧横屋平直顺延,远望其形式酷似一张"太师椅"。传统风水理论十分忌讳"前高后低"的格局,而这种"太师椅"式的整体态势,威严、稳固,同时更是步步高升、长幼有序的话语表述。

有学者将围龙屋视作一个小宇宙,也即太极,龙厅化胎与月池为两极,而化胎则是整个家族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之地。它泥土朝天,不加任何装饰铺设,主壁上设有"神龙伯公"的牌位,是全宅至关重要的风水要津,不可侵犯损坏。所谓化胎,含有"地势至此,变化胎息"的胎息之意,另据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曲面隆起的半圆形坡地,象征女性母体的下腹,两侧的护屋相当于两腿,而伯公石的位置象征阴门,"化胎"便指胎内抑或子宫,这些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地母崇拜的思想。

在围龙屋的建造中,风水观念还多有其他体现。如在门的朝向选择方面,会综合考虑风水先生的推算引导以及门外的山水景观、道路建筑情况,有意避开形态诡异、不祥的景观要素,转向于植物茂盛、山体稳健的佳境,务求避凶趋吉。如丘逢甲故居培远堂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所提到的"玉笔",就是指大门所朝向的形似玉笔的山体。

再如水有聚气,聚财之说。屋前半月形水塘除满足日常务农、生活排水之用外,更具有财源兴旺等精神寄托。与之相关的排水系统,亦有讲究。围内的排水设施是相当完善的,首先,围垅屋天井院落中凿有凹槽,由四周屋顶而来的雨水可经此汇聚,有"财源四方"之说。然后经雕凿成金钱状的排水孔,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与暗沟,和生活污水一道排入屋前的月池。或明或暗的水沟,遵循了"不直出,不横出,不后出,不多端出,不穿厅过房,要向前曲折如蛇、绕弯转,缓缓暗泄出去"的原则。因为,出水直走,会导致财气外流,只有迂回曲折,方可蓄财;另一方面,这也是客家文化含蓄、内敛心态的直观反映。此外,天井的运用,既可满足生活通风采光之用,又具吐故纳新、藏风聚气之效。以上做法,将自然因素纳入建筑空间体系,体现了客家人精神文化下的景观特质。

从建筑的选材与建造看,在选材方面,有生态建筑的特点。传统围垅屋的建筑用材多为石灰、沙、黄泥、木材、石材等,旧楼若拆除重建原有墙土可以回收利用,由于建筑结构的屋架通风良好,木构件较少毁朽,也可以再次使用,建筑垃圾的避免有利于生态保护。而且建筑施工难度不大,多安排在干燥的冬季进行,避开农忙时节,可集中人力共同参与。

在建屋过程中,梅州各县的民间建屋颇有讲究,传统的风水堪舆思想贯穿始终,流传着屋场地"安符师"仪式;"放水"仪式(即前文提到的正屋堂埋地下排水沟);安大门仪式、"上梁"仪式以及"落新屋"仪式等习俗。其中上梁常和"落新屋"以及其他喜事一起合办,以示隆重。

所谓上梁,就是择吉日良辰,将正屋上厅栋下面垂直一市尺粗的单独一根木桁(即梁树),经过隆重仪式,从地面上升到规定位置安放的做法。适时屋主必会大摆宴席,举行祭拜"符师"(修筑新屋时设立的"杨公先师神位")和"祭梁"仪式。风水师也即客家人所说的地理先生会负责整个过程的司仪。在符师前祷告祈求之后,伴随着"上梁"口诀,大放鞭炮,梁树在建屋师傅的操持下,平稳上升,最终安放固定。

从开始的风水屋地的选择,到建屋过程中的一系列庆典仪式,乃至以后每年梁树挂灯的"上灯"习俗,无不寄寓着梅州客家人祈求风水上乘,屋场庇佑,世代幸福的美好愿望。

客家围龙屋的基本建筑形态

围龙屋是粤东地区客家民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选址多选在有山有水的山区盆地或冲积平原上,多数依山而建,尤以靠山面水、背阴向阳为佳。在建筑布局方面,均按传统礼制,强调以祖祠为中心的规划布局,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前半部是堂屋和横屋组成的合院建筑,后半部是半圆形的围屋,可以不断扩建发展为多围龙以适应大家族聚居要求,屋前有坪塘空间,包括蓄水的半月池,以及门前长方形广场,因可以打场晒谷,故称为禾坪;屋后围龙与堂屋之间有半圆形场地"花胎"。平面布局各部分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整体造型前低后高的态势,庄重威严;内部空间形成祠堂居中,住屋围合的序列空间,井然有序。

在我们此次考察调研的多处围龙屋来看,虽然在规模、形制、布局上略有不同,但基本结构趋于一致。围龙屋的建筑主体是堂屋,就是中轴线建筑的方形厅堂,最小的为两堂,一般的为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阶(天井)连。上堂为祖公堂,供奉祖先神位。中堂为议事厅,供家族议事之用。下堂进深较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的建筑以半月形的围屋连接横屋,半月形内为花胎。有两横一围龙、四横两围龙,甚至更多。中轴门廊内凹,两侧横屋有侧门,侧门与正门平齐。横屋门窗朝中轴堂屋开启。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壁和半月形的池塘。正如民国们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兴宁东门罗氏族谱·礼俗·居室》载: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称曰围龙房屋。

"其主要部分如下:

龙厅:围龙房屋之中心一间,正对祖龛神龛者,为龙厅,其厅常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设木龛一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岁时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

中堂:较上下堂为宽广,两边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厅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为之,屋中人有大喜庆事,行礼宴客,均在于此。

下堂:前为大门,为公共出入之地。

天阶: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间,均有之,谓之天阶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阳,而四周均为檐阶也。

南北厅:两南北厅者,多在上天阶左右,四南北厅者,则上下天阶之左右,均有之,此亦为公有之地。

花厅:两花厅者,多在下堂房间相连之左右四花厅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为屋人应酬宾客之所,故屋中房间可分为私有,而花厅必归于众,厅中有通透房间及卷屏与否,因屋制而定。

门廊:户门内之廊。

骑马廊:横屋与正堂屋之间,或围龙屋与横屋之间,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过道廊。

后廊:后栋正屋与横屋最后二三间房位相对之处,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横屋各伸出二间或四间,其中安设斗门,俗呼其门廊曰伸手廊。

正堂间:上中下三堂相连房屋,俗呼为正屋,或呼为正堂间。

横屋间:有两层横屋者,曰内层横屋间,外层横屋间。

围龙间:有两层围龙者,曰内层围龙间,外层围龙间。

枕杠间:上堂后面一排横屋,呼为枕头杠,围龙屋鲜有为枕头杠者,惟棋盘屋,则多有之。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谷,及其他杂物。

禾坪:大门户门以外,划地为长方形,砌以碎石,铺以灰沙,荡为平地,收获时,于此打稻晒谷,俗称禾坪。

池塘:禾坪以外,划地若干亩,掘为深地,以供洗濯,并畜鱼类,俗呼为门口塘。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点

第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从开阔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今天所常见的"围垅屋",其平面是前方后圆,布局是正中有厅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堂、天井;后面是"化胎"(也作"化胎")、是半圆形围屋;前面是半圆性的鱼塘和"禾坪",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三堂四横"、"二堂二横"等,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客家人多聚居山区,利用山坡丘陵的环境建成的民居,结构多是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污、排水。可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种民居前有鱼塘,可以积水防火,浇灌田园;后有化坛、风围竹树,可护坡防险;内有宽大的厅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学地解决了通风、采光,又使居住、生活环境显得幽雅、静致、舒适,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式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第三,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了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明清时期大屋顶的坡度有曲线建筑设计。如粤东丰顺县汤南垅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筑,区顶是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增加屋顶的宽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较低矮,直到宋明屋身显著的提高。屋顶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长。

第四,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三合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发展,厅堂、屏风等精雕细描,加上明清时期楼阁建筑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第五,坚固性与防御性。梅州地区的围龙屋,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围龙屋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在防御性方面,大部分建筑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

第六,绘画复杂,色彩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护建筑材料。绘画复杂,喜欢山水化鸟人物交错、色彩浓郁与客家习俗有关。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空间结构分析

对于客家围屋的分析主要关心的是,用怎样一种方法来审查每个建筑的形体和空间的特征,这些形体和空间都可以追溯到客家文化、宗族、生活方式等本质问题的反映;进而从建筑形态中来体验客家生活,从而使建筑的基本构图能被理解。为此,在这次考察的各种特征的围屋广泛的范围中,选出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围龙屋--梅县里仔围温公祠。

从我们这次的考察的十几个围龙屋中,选取了从交通流线到使用空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典型的建筑。其一,从交通流线到使用空间的关系建造的时间距今二百多年,时间距现代不会太久也不会太晚。太久则几经历代子孙或历史等其它因素的变迁和改造会失去原来建筑时的构架和意义。太

近就会削弱反映围龙屋本身的形式的意义,例如这次考察的隆文镇的文琳庄,建于清末,就带着"南洋"的装饰和空间形式的影子。其三,在对比过这次考察的围龙屋当中,梅县里仔围温公祠可以比较完整的反映围龙屋的特色和形态,还保留着原始的空间建筑形式。最难得的是,当我们去考考察时,里仔围温公祠的后人正在进行修缮,从他们口中得知,这个围龙屋几百年来都有着围护,也基本保持了她原来的建筑形态。

梅县里仔围温公祠包含了这次考察建筑都共同包含的基本因素,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形体构思。每一个分析项先单独表示出来,然后再表示其与其他各项的关系。研究这些材料是为了辨明什么是应加强的,或者说在古代客家人的生活中,什么是他们最为重视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在建筑构图上怎样确定起主导作用,以及怎样确定起主导作用的构思.从每个建筑的分析和得出的基本构图中,设计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就昭然若揭了。

选作分析的每一项是:从交通流线到使用空间的关系,从平面到剖面的关系,包括对称和均衡、几何关系、加法和减法以及等级关系。

交通流线到使用空间

交通流线和使用空间基本上代表了一切建筑中动态的和静态的两个组成部分。使用空间是依据功能做出建筑设计的首要着重点,而交通流线是达到设计的这一目的的方法。在围龙屋的流线当中,出现二类流线形式的交通流线体系。第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一交通流线型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服务于围龙屋的围和横的住居荡然区域,并在限定在一个单纯只为通道的空间意义。第二类我们可称之为复杂交通流线体系。这一类体系隐含于一个使用空间之内,流线用来反映空间的性质,如中堂用来接待客人,或者通过交通流线来体现空间,如中轴的流线直接穿过中介,最后一直到使用空间的尽头上堂。使用空间可以是隐含的,作为一个自由或敞开平面的局部或全部,如上、中、下堂就是整个使用空间的全部,也是围龙屋的核心。它也可以是单独隔开的,如上、中、下堂也因为中介和隔断作为单独的部分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单一的房间而存在,并服务于这个房间的交通流线。从这二类交通流线中我们可以确定建筑中何处是私密的,何处是交往性。

平面到剖面或立面

平面到剖面或立面的关系,是指建筑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方向的形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平面与剖面的最简单关系是两者一个样--即两者的轮廓线完全一致。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一对一关系.例如一个球体,它的平面和剖面都是圆形。也有可能,其中一个形状的一部分相当于另一个的整体。这个方面来说,从画的分析上我们可以得到,围龙屋的"围"并不是圆形的,但它又相对应堂和横所组成的圆形半径的关系。从另一方面来,围里仔温公祠的水塘所展现的是对应的情况,最终所形成的是相同半圆的情况,从立面到平面和剖面的推论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种信息。在围龙屋所建造的形式当中,除去传统所说的风水阴阳的概念,建造者还是希望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在立面和剖面空间,客家人都希望在形态上保持对应的理念,这一理念也可以看作是阴阳的对应,也可以看作是自然与人的对应。

平面和剖面或立面的另一关系就是相似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于平而、剖面和装门面之间一种比例关系。围龙屋的平面、立面和剖面之间就有着非常明显相似关系,在以围的剖面与装门面空间关系当中围中当体一边反映了前面部分横的立面的关系,它所围合的整体还反映了使个围龙屋前低后高的整体形式,并由此来体现于围龙屋那种非规则性的整体反扭曲的印象感觉,这种感觉也反映于化胎的反扭曲圆形的造型当中。这种非规则性的整体反扭曲,一方面是由于单体建筑的形式

所造成,因为坡屋顶的建筑形式,围合的最终建筑无可避免最终都会向下翘。所以从立面的天空线来说,这一天空线的的终点都是向下的。但是这一天空随着横的向后延伸,并以后面的围和另一边的横构成的整个建筑布局整体时,就会从正面上给人以感觉非规则性的整体反扭曲围合的形式。这一形式最终从他平面、立面和剖面的关系中表达出来。

等级关系

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观念无不反应于客家文化当中,并且这个观念因为围龙屋的的建筑形式得到的加强,同时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把这一观念作用以每一代客家人当中。作为一种形体构思,等级关系在建筑设计中是某一种属性或一些属性的地位次序的具体表现。这个含义可以理解为,对一个选定的属性来说,在逐步演变过程中的价值变化是可以用一定的方式表示出来的。经常采用的不同状况包括由大到小,由敞开到封闭、由简单到复杂、由公共性到私密性、自神圣到世俗、由主体到辅助,以及单个到组团等等。所以围龙屋的等级体系就是客家人生活体系,也是从祖祠、宗族观在建筑上直接体现之一。

从等级关系这一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二类围龙的等级关系,一类就是以主入口为中心,逐层向后推进的等级体系,从下堂到中堂再到上堂,各自因为不同的变化和功能层次扩展,越到后面越是高级,最后在上堂达到了最高级。这一等级关系直接反映了客家人对祖祠的重视程度。另一等级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同心聚会关系,以上堂的祖祠为中心,通过堂、横和围向外扩展,形成的一种同心圆扩展的等级,这种等级关系表现出,客家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是以"族"为中心,

在家围着族的血缘向外传播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来,客家人经过无数次的迁移,还可以保存她文化的生命力。建筑形式的等级关系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得这一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基本不变的原因。

几何关系

作为形体构思,几何关系是指利用平面几何学和立体几何学的原理来创作形体。所有建筑中都存在各式各样的几何关系。但是,就形体构思来说,它必须明确地集中在不同层次的形体设计方面。在围龙屋用这基本的几何关系,把基本图组合成形体或空间方面。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是比例方面,主要由对称和均衡来分析。在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中轴对称和均衡是永恒的主题。建筑学中所指的均衡,是利用空间的或形体的元素进行组合的基本方式,对称和均衡都可以存在于整个建筑、一个组成部分、一间房间等不同层次上。由于这些不同层次的变化就会产生整体的和局部的对称或均衡的区别。我们分析围龙屋的总体布局,运用均衡或对称作为一种形体构思,可以看到围龙屋是如何考虑到尺寸、朝向、位置,连接,形状和价值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是筑造手法方面,主要通过加法和减法来分析,采取加法手法去组织建筑形体时,是把建筑的局部看作首要的,而整个建筑是把一定的单元或局部加在一起。我们分析围龙屋的减法方法做设计,它做出的建筑是以整体作为主导的,即以祖祠、化胎为中心,建筑的构架是在一个明确的整体中删去了一些片断(天介、花胎、廊道)。一般说,加法和减法都是形体思维,所以得到的也是空间性的结果。建筑整体是以什么方式连接起来的,以及形体是以什么方法构成的,对于这项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同时和其它的分析图是相辅相成。

第三个是几何体量关系,作为一种设计构思,几何体量关系是和以下几个方面相关联的:单体的联系、集中及其模式,一个和多个体量,主要的和次要的组成体。围龙屋的几何体量关系表达的出它是如何衔接外部空间、调整场地位置,定出建筑入口、显示交通线路,并且突出建筑的重点部位。这些关系都是祖祠为中心,建筑一步步向后扩张的结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客家建筑文化关注的是公共空间的交往和宗族中心的扩张。(见图)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工程项目考察报告怎么写

工程项目考察报告怎么写 篇一:项目出差考察汇总报告表范本 项目出差考察汇总报告 报告人: 报告完成时间: 篇二:工程考察报告 项目考察报告 2010年4月6日—11日,受公司领导委托,由质量监督中心组织,机关相关科室、三个 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设计院人员共11人(公司9人,设计院2人)参加,分三个组:室外装 饰装修组、室外环境组、室内装饰配套组,对长春、沈阳、大连三个北方有代表城市的高品 质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共参观学习了14个小区,其中较具规模和有借鉴性的小区7个,分 别为:中海水岸馨都、大有恬园、东方圣荷西、万科圣溪谷、唯美品格、罗兰香谷、万科洋 浦花园等。本次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整个团队日夜兼程,边看边议,拍摄了大量有价 1 值的影像资料,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就考察内容,尤其是规划设计理念,相关材料 及产品选用、施工工艺做法和质量通病防治方面的见闻,汇报如下: 一、规划设计方面: 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主打建筑风格——如地中海风情、新中式田园、美式现代等,这三 种风格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建筑风格,也是目前各地开发商普遍采用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体 现了小区的文化理念,有了理念就有了文化,和整个城市及开发商的背景、思想,居住人群 的品味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小区的整体设计理念。地中海风情建筑以黄墙、红瓦为特征,楼层比较低,拱门与半拱门、马蹄状的门窗。建

筑中的圆形拱门及回廊通常采用数个连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在走动观赏中,出现延伸般 的透视感。绿化植物种类丰富搭配错落;房前屋后处处有景;小区内道路蜿蜒自然,地面铺装丰富, 景观小品尺度近人;整体环境给人以舒适而又恬静,豪华不失高雅,私家花园感很强。新中式田园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特色,将小区内景观赋予人文内涵。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体 现古代造园理念,在设计中把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和元素 2 加以运用,突出建筑深层次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底蕴,这方面“大有恬园”做的比较好。美式现代建筑立面简洁运用一些欧式建筑的装修手法,展现的是一种大都市风格。其景 观以人工手法体现模仿原生态,小品上多运用造型简单现代的亭廊架,铺装丰富但整体以暖 灰色调为主给人以素雅的感觉。在整个小区的环境设计上重点考察了竖向设计和景观布置及绿化植被方面,这些高档楼 盘中多数结合原有场地的高差布置景观,个别没有明显高差的楼盘也都局部设置了坡地来满 足景观需要。结合现有场地的地形,后者的做法比较可取,可在建筑与建筑间构筑高差变化 比较缓的坡地为将来植物及景观的布置创造条件。以东方圣荷西和唯美品格为代表的高档小 区,绿化植物种类丰富,高中低搭配错落,以乔木、灌木为主且以成树为主景观效果较好, 但是相对成本也比较高,考虑到地区气候差异,树木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建议与本 地绿化部门沟通,根据高低搭配原则选用宜成活的本地树种代替。在小区入口处和大型公共 活动场地周围设置草坪,这样易于保养且投资费用低。人 3 行与车行系统:利用竖向分流和横

前期办赴上海城市建设学习考察心得汇编

前期办赴上海城市建设学习考察心得汇编 上海城市建设调研经验总结 首先,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城市发展的思想前提 申博:早期的员工需要这种勇于创新的意识。上海长江隧道及桥梁工程施工方案的创新意识,隧道及桥梁施工方案的确定,经过几轮科学严谨的比选,自主创新设计了南隧北桥施工方案。长江口地形复杂特殊,方案设计极具挑战性。施工人员敢于创新突破,开发新技术,设计新方案,实现隧道和桥梁工程的辉煌。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我们的早期员工需要这种勇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如果我们坚持原则,不考虑方案设计的创新,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取得突破。 吉杰:敢于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大胆创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认为每个展厅的主要特点是环保和低碳。每栋建筑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它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反映了目前流行的一种趋势,也可以作为我们设计方案的参考:我们应该注意对一些内在事物的追求,而不是只看表面。我们应该大胆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大胆创新。 夏: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次,我被上海的街景改造、交通组织和世博园处处体现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我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必须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城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和谐。研究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

提供优质的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样人们才能诗意地生活。宁波的城市建设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我办承担的街景改造项目中,可以引入上海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通过一体化、网络化的工作流程,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同时,我们可以加强宣传和引导,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工程建设也应提倡节能环保。人文关怀应该在素描创作和景观布局中处处得到体现。 叶琪:在项目建设中,上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这些创新为项目服务,值得学习。企业或单位的创新力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学习交流中,我们看到上海实施了综合设计协调等相关管理创新,砂基硬化等技术创新,当然还有工程建设中的许多产品创新。在工程建设中,上海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创新服务于工程,从而推动工程建设。就这一点而言,它值得思考和学习。 姚博:积极创新各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将功能性与美观性有效结合。在为期三天的短暂考察中,我们目睹了上海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宏伟规划、特色建设和注重有效管理方面的高水平发展。我们也感受到了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浓厚氛围,给了我们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灵感。第一个是注重领导和整体规划的概念。如在长江隧道桥下预留轻轨线路通道,在各种工程中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将整个区域整合到工程布置中。 细想一下,地块的改造和更新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

商业项目考察报告

商业项目考察报告 篇一:商业项目考察总结 商业考察总结 考察时间:XX年4月19日至XX年4月23日考察人:代佳琦、赵艳秋、黄溶榕、郝雨考察地点:哈尔滨市、沈阳市考察目的: (1)了解潮流前线上游渠道; (2)了解哈尔滨皮草业态与佳市的关联性; (3)学习潮流前线类型商业项目在策划定位、业态布局、内外部空间设计方面的经验。以上考察能够更好的推动本项目商业部分在前期策划、定位方面的工作。 二、主要批发市场项目介绍:(1)哈尔滨人和商业简介: 北段批发: 南段零售: 特别说明/本项目可借鉴: a.一期北段有几家女装批发商发货量非常大,所经营的服装都为最新款,店面装修时尚,门头采用LED屏很抢眼,

几乎不零售。宏博地下和金太阳形象较好的店面陈列的货品与这里一致。推测佳市质量好一点的潮流女装,或国脉通的部分“广州货”的补货也来自该区域。 b.南段通道内的饰品柜,本案可借鉴: 在一期南段及二期的通道中,单边每隔一个门店,都会有一个长1.2米*高2.4米的饰品柜台。有效的提高了通道使用率,也使通道看起来货品丰富,客流量旺。该柜台费用为: c.对于经营好的业户会有标识奖励: (1.2)二期: 特别说明/本项目可借鉴: a.在南段批发区,有统一装修风格的铺面(3米*3米),对于本项目可针对小经营户及小额投资客。 b.童装品牌的门头及店内装修都非常的可爱,本项目儿童主题层可参考: 篇二: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模板)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前言:简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范围、调研组成员、调研日期、调研数据的依据等内容。

一、 PEST分析 ? 政治要素(Politics):了解当地政府的结构、指导方向、产业政策等; ? 经济要素(Economic):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零售业态分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存款占比情况、恩格尔系数、物业投资水平、外资投资情况、物业售价、租金价格等; ? 社会要素(Society):是指当地城市居民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技术要素包括当地零售业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前景预测。 二、区域城市功能调查 ? 公共设施状况 ? 交通体系状况

总结报告-上海博物馆考察报告 精品

上海博物馆考察报告 就在这四月的春天里在学校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上海国际化的大都市进行实习。上海被 美称为东方的巴黎。上海博物馆更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 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 由此开始了她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 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块,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 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 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 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 克鼎等。三十年代以后发现的精粹之品也不在少数,如浑源彝器中的精华牺尊等。上 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 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 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 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 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 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 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少数民族文物的搜集在综合性艺术馆中颇为少见,体现了上博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和极富前瞻性的眼界和追求。 浦东发展的前景:在我看来第一印象就是那是如此秀丽,上海的建筑虽然高但是却不 失江南的特色那就是秀丽,建筑有很多风格,更在有些老建筑上看到中国古代的绘画 与雕刻。 上海市作为参加“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的城市之一,上海的能源紧张,道路不算太宽,浦东人口较密集。上海的地所谓的寸土寸金。要充分利用到每一份土地,平面上发展 对于上海的实况以不实际,所以在空间上给予发展,由于要建筑大面积的绿地以不可能,但是又必须满足人们对自然的要求,可以考虑在室内装饰进行大面积绿华,不排 除建造楼顶花园餐厅,更可以空出一部分空间专门进行绿化休闲。从而达到美化,清 新空气,节省空间等功能。对与浦东的老建筑可以进行室内空间改造利用。而新的建 筑采用的风格应当统一化,与上海的历史结合,但要有现代特色。作为上海新的经济区,交通要作到第一,港口要大,因为那是中国海口及长江的黄金水域。有利于与外 不的交流发展与建设,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上海考察感悟

上海考察感悟 上海就象一个庞大的建筑博物馆,不管是线条简洁,时尚大气的现代建筑,还是设计精致,注重人文气息的老建筑,在城市开埠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争奇斗艳,特色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建筑师之一 ,其许多作品已成为 2 0世纪的不朽之作 ,如香 港汇丰银行大厦、卡里艺术中心、弗雷 尤斯地方职业中学和法兰克福商业银 行等等。这也是我们来上海考察的第一 站,展览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巨大, 但对于我而言已经足够了。让我更为惊 讶的是他的思想不仅仅只限于建筑之 上,还涉及到了船只首饰等,他注重时 代精神,理性对待高技;他有着发觉材料潜力,注重技术工艺;他注重场所精神吧,尊重传统文化;他分析气候特征,关注生态平衡。福斯特一直不断地致力于利用现代的工艺技术的新成就来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同时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能耗,降低污染。亦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他的作品犹如漫漫长夜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使我们在扑朔迷离的21世纪看到未来建筑的曙光。 浦东陆家嘴,现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 是上海象征国际化大都市的标注。东方明珠矗立于 浦东新区陆家嘴的浦东公园内,高468米,为亚洲 最高,世界第三。仅次于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和俄 罗斯的莫斯科电视塔。它左右两侧的杨浦大桥和南 浦大桥交汇在一起,形成双龙戏珠之势。东方明珠 电视塔选用了东方民族喜爱的圆曲线体作为基本 建筑线条。其设计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 含义。主体有三个斜筒体,三个直筒体和11个球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项目管理实例分析报告

项目管理实例分析 哈工大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二校区主楼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1.项目描述 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而这个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得到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结构图 1.1 背景 1)经过现场实际考察,二区主楼各个教室供热不均(如某个房间温度很高,而另一个房间

温度却很低,相差较大),冷热不均,影响听课的效率; 2)主楼供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像时常教室空无一人,但暖气仍正常供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响应“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要求,从周围生活中的环境出发,更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 4)改善室供热系统,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热损失,提高热能源的利用效率; 5)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不同教室所处的位置,通过对楼的供热网络的优化,降低每一个房间的温度偏差,使教室供热更为人性化,满足不同时段学生的供暖需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6)充分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等等),以光能增加供热源头,使供热系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7)在实践中检测已有的构想,提高我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并且加深对传热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1.2 结果 1)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主楼供热系统的改进方案; 2)写一篇关于这个课题的科技论文(格式要正确,排版无误); 2.项目过程 2.1 可行性分析 1)处于各个教室供热不均及能源消耗过大的现状思考,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要求,对教室供热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供热损失,使各个教室处于适宜的温度,给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本课题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通过教室部温度的采集,对供热管路铺设的考察,分析现有供热管路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管路问题及现场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对供热网络进行优化设计,达到各个教室均处于适宜的温度,给同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负责人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的培训,并且对该课题进行过一些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高中阶段曾获得省级竞赛奖,理科知识功底扎实,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处理能力,有浓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无比高涨的创新热情;有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进行理论指导;人员结构合理,课题组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2.2项目规划 1. 课题研究的主要容 1)探究教室供热不均衡的原因,并进行优化改造; 2)研究暖气管道布置的合理性,加以改造; 3)学习和探究新能源(太阳能)的使用,并使其与供热系统相结合; 4)考虑将供热系统进行智能化,以人为本;

上海外滩考察报告

篇一:外滩考察报告 外滩考察报告 前言:此次外滩之行收获甚多,我想选取比较主流的作品来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一、外滩简介 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英文名称为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二、大楼展示 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2、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 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3、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1922年,大楼被拆除重建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大楼设计采用新文艺复兴时期特征,以正门为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外墙装饰吸收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大楼高六层,转角处有一小塔楼,使用变形的古典柱式,整个建筑布有丰富的雕刻装饰图案。是上海最早采用框架结构的大楼。1937年抗战,华商保险业纷纷内迁重庆,有利银行购得了大楼的产权,由此该大楼被称为“有利大楼”。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楼。 4、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日清大楼是一幢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大楼1925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外貌简洁,整幢大楼分为三段。一、二层为第一段,三、四、五层为第二段,顶层为第三段。五、六层之间有较深的挑檐,窗框周围饰有浮雕。属欧洲复古主义风格。因大楼原属日清汽船会社所有,故称为“日清大楼”。 1945年日本战败,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国政府接管。日清大楼也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建国后,大楼归海运局使用。 5、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行址为外滩6号。该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东印度式”建筑,原是一家拍卖行。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篇二: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篇三: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建筑07-01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刘元平、王崇恩、李弢实习时间 2012.5.9 —

赴深圳、上海、温州的考察报告及心得体会

赴深圳、上海、温州的考察报告及心得体会 赴深圳、上海、温州的考察报告及心得体会范文 20xx年12月1日我们一行来到XX市乡镇下的一个村的“沪川 大酒店”,我留意观查了酒店的环境,建筑特色、绿化、灯光、装潢、员工服务以及整个管理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是我对酒店 考察的一点感想。 一、营销—让宾客从心里满意 餐厅服务小姐在为宾客点菜时,服务殷勤,动作规范,态度和谐. 大家都知道要重视宾客的感受,因为宾客是饭店员工的衣食父母。但我们在工作中是否真正从宾客去考虑问题呢?很多时候都还是不 够的。因为对宾客的满意纯粹理解为服务态度的话,可能有些肤浅了。服务需要不断研究客人心理,让宾客从心底感到满意才是硬道理。 二、员工——饭店的资产和资源 成本只能消耗的,而资源是能开发,资源是能升值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写到:“员工是资产和资源,不是成本和费用。” 他所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因此把员工当作资源还是成本,这就是体 现了酒店营经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价值观,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三、制度——“热火炉定律” 不能否定,现在的制度,往往都没有很好的执行,而经常受到个人主观的控制,甚至有很多制度只是一种摆设。可能有许多管理者 会把所谓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理由来解释。这种认识上差异,关键 还是来自于我们很多人忽略人性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即它是一种 责任,一种对企业和自己的责任。不规范执行制度,造成制度形成

虚设。一方面使企业浪费了制定制度的人力工本支出,更重要的是 向员工们间接展示了企业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思路。即使是以红头 文字所定的制度,就必须执行。如果制度不合理,应及时进行修改,使之完善。西方的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的“热火炉定律”,就非 常形象表达了一个企业规范执行制度原则。 “只要你敢碰它,它就烫你,而且当时就烫你,第一次就烫得很厉害;它只烫你碰它的那部分,而不会烫你全身;对谁都一样—— 谁碰它,它就烫谁;你不碰它,它就不碰你” 四、求知——处处都是机会 学习环境的问题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喜欢依赖于我们的周围氛围,但是却忽略了最主要的一面:我们自己是否真的具有学习的.欲望? 如果具有这种渴望,不会因一些主观可以控制的因素,来阻止学习 知识,不会长时间等待一个特定机会,也不会在乎周围没有学习的 气氛等等,因为环境是自己创造的,处处都可以学习。所以,可以 这么说,我们很多人缺乏的不是学习机会和环境,而是没有具备需 要真正学习的思想。“学然后知不足”说明这个道理。 五、对饭店管理的一些认识 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的竞争,使我们这些饭店管理者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迅速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才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 六、对今后物管公司发展的一点想法 酒店管理同物业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通过对酒店的参观、学习和考察,使我对我现在从事的物业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 了我们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物业管理水平的差距。下面就物管公司 今后的发展方向谈谈我的想法。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首先严把员工招聘关。今后在招聘公司管理人员时必须是具备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招聘维修人员时必须是具备相关技术条件 的多面手,并持有《上岗证》;招聘安保人员时必须属退伍军人,

项目外出考察报告

项目外出考察报告 三、建议 1、在规划设计中逐渐形成我公司独有的建筑风格,赋予相关的文化理念,突出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2、在保证节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EPS(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保温板设计体系。 3、小区绿化应根据东北地域特点,以种植大型乔木和成簇灌木为主,分层次、错落布置,尽量少种草。 4、小区车行道路宜选用沥青面层,人行路及场地应分级别进行多样性设计,选用不同材质拼接,形式丰富,效果好;路缘石选用工艺花岗岩。 5、提高楼宇门、进户门产品档次,尽量选用名厂名家产品;塑钢窗型材选用国内产品(如万达、实德、海螺),厂家只负责生产加工,安装由施工单位完成,利于成品保护。 6、住宅单元入口、大堂及电梯前室适当提高装修标准。 7、在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上逐渐谋求质量信誉好的长期合作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管理及施工人员应稳定,对提高工程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8、以学习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引进新工艺、新材料,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赋予工程新的内涵,全面提升管理经验及水平,从而保证所建工程的品质。

总之, 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监督中心 篇二 提起英国,大抵很多人都联想到英伦那些宁静的小镇。粉墙黛瓦的房子,干净明亮的街道,缓慢而行的人群,高高耸立的钟楼,一切仿佛是那么的让人耳熟能详。英伦风情之中,除了英式足球的激情,还不得不加上那些英伦小镇的风雅。 如果你在苏州,那么你不用远足,也可以漂亮宁静的工业园区里拥有一套充满英伦风情的居所——伊顿小镇。 伊顿小镇的名字来缘于伊顿公学,这所私立中学为一所名符其实的贵族学校。在几百年的历史之中,名流云集。英皇室子弟,不少曾在伊顿公学攻读。查尔斯王子便是该校毕业生。英国海军名将威灵顿公爵也出自伊顿。英国有17位首相、36位得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荣誉的英勇奖章)的达官贵人,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伊顿小镇聘请英国建筑设计公司阿特金斯担当规划及景观设计,整个小区设计忠于英国的原设计,粉墙黛瓦的立面形式,充满着中世纪风格的铁艺栏杆,各种石材铺地的小区街道,一条条河流从小区里穿行而过。建筑物的立面优雅而宁静,环境安静而怡人。 从小区的规划来看,小区基本以一钟楼式建筑为中心,通过水系的有效分割,以及围合式的组团空间,使小区的空间形式丰富多样又风格统一。地上车库的设计在即实现了小区的有效的车辆停放,同时也使建筑之间的庭院空间显得宁静而纯粹,避开了车行的对于人活动的

项目考察报告范文

项目考察报告范文 小编语:考察报告和调查报告是有所区别的,简括地说,考察报告是在作者亲自参加实地观察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调查报告是在作者进行采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下面是关于项目考察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项目考察报告(范文一) ××年××月××日—××日,受公司领导委托,由质量监督中心组织,机关相关科室、三个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设计院人员共11人(公司9人,设计院2人)参加,分三个组:室外装饰装修组、室外环境组、室内装饰配套组,对××、××、××三个北方有代表城市的高品质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共参观学习了14个小区,其中较具规模和有借鉴性的小区7个,分别为:××、××、××、××、××、××、××等。本次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整个团队日夜兼程,边看边议,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就考察内容,尤其是规划设计理念,相关材料及产品选用、施工工艺做法和质量通病防治方面的见闻,汇报如下: 一、规划设计方面: 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主打建筑风格——如地中海风情、新中式田园、美式现代等,这三种风格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建筑风格,也是目前各地开发商普遍采用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体现了小区的文化理念,有了理念就有了文化,和整个城市及开发商的背景、思想,居住人群的品味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小区的整体设计理念。 地中海风情建筑以黄墙、红瓦为特征,楼层比较低,拱门与半拱门、马蹄状的门窗。建筑中的圆形拱门及回廊通常采用数个连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在走动观赏中,出现延伸般的透视感。

绿化植物种类丰富搭配错落;房前屋后处处有景;小区内道路蜿蜒自然,地面铺装丰富,景观小品尺度近人;整体环境给人以舒适而又恬静,豪华不失高雅,私家花园感很强。 新中式田园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特色,将小区内景观赋予人文内涵。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体现古代造园理念,在设计中把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和元素加以运用,突出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方面“大有恬园”做的比较好。 美式现代建筑立面简洁运用一些欧式建筑的装修手法,展现的是一种大都市风格。其景观以人工手法体现模仿原生态,小品上多运用造型简单现代的亭廊架,铺装丰富但整体以暖灰色调为主给人以素雅的感觉。 在整个小区的环境设计上重点考察了竖向设计和景观布置及绿化植被方面,这些高档楼盘中多数结合原有场地的高差布置景观,个别没有明显高差的楼盘也都局部设置了坡地来满足景观需要。结合现有场地的地形,后者的做法比较可取,可在建筑与建筑间构筑高差变化比较缓的坡地为将来植物及景观的布置创造条件。以××和××为代表的高档小区,绿化植物种类丰富,高中低搭配错落,以乔木、灌木为主且以成树为主景观效果较好,但是相对成本也比较高,考虑到地区气候差异,树木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建议与本地绿化部门沟通,根据高低搭配原则选用宜成活的本地树种代替。在小区入口处和大型公共活动场地周围设置草坪,这样易于保养且投资费用低。人行与车行系统:利用竖向分流和横向分流方式来实现。 车库做在地上时,人行位于车库上方,车库屋面做上人屋面和种植屋面,形成地上二层大广场,车库位于地下时,车库上方做绿化和种植屋面,上方做采光井和通风井,用自然光源做为白天的主要光源,可为物业管理节约大量费用。道路全部采用沥青弹性路面面层,场地多为各种面材铺装。 夜间景观照明:可在小区入口和中心广场等大型公共活动场地设置丰富的灯光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