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

委身于西部边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中。作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她的崛起,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秦族基因:血流不干,死不休战!

据《史记》:颛顼之女,女修在纺织时,捡玄鸟蛋而食,后怀孕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神话虽然荒诞,但可以看出的是,秦之一族,是生存在中国大地的古老民族(因其和禹、舜同期)。秦朝的建立者——秦族,本来是夏族的一支,羌族的后裔。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从鄂尔多斯的原野溯黄河而上,向甘肃西南地区缓慢移徙。到了新石器时代,大多已经定居在黄河谷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诸羌东迁,也就是后来的西戎,而秦族也就属东迁诸羌之一,是以历史上也称之为秦戎。约到了新石器晚期,秦族族类便已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南部了。周宣王时期,秦族酋长被纣王封为大夫,镇守西周边陲。周孝公时,“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赢秦”《史记﹒秦本纪》,迁至甘肃清水土地肥沃之地,赢秦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周幽王时期,诸戎攻破王都,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选择站在了周王室一方,所以到了周平王时期,秦襄公便被封为了诸侯。据《秦本纪》记载,“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诸侯,赐之以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在秦族建国以后,传承了羌、戎等游牧民族凶猛桀骜、强横好斗的性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死不休战”的秦军战歌成为扩张领土的动力。

为生存而与戎族部落进行长期的战争,逐渐影响着秦人的思想观念,秦人的思想长时间处于备战状态,便呈现出好战,英勇的理性实干家精神,对秦的崛起有着关键作用。先秦的《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携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春秋初叶,陕西全境已成为诸种族的密集战争区,而秦族则是诸戎当中最强的。秦国不仅据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因袭了周朝的文化遗产,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吞并诸戎,使其与秦族融合,在不断征伐战争中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缪公“西并诸戎”,把秦国的领土西展至陕甘边境,北拓至陕西西部打通了进出中原的通道,并随后一直延伸其势力于中原。从此以后,秦国侵凌中原诸国,走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通过征西戎,灭小虢,秦武公时代,整个关中渭水流域被秦所控制。及至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东面从今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起到西方由秦控制。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逐渐灭掉了西戎、狄人建立的国家二十个,开辟国土千余里,使长期以来被戎、狄占据的西北方广大地区得以结束支离破碎的分割局面,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孔子曾经高度评价称颂秦穆公的政绩,认为秦国国虽小,志气却很大,地处偏僻,行为却中正;其待人用人之道,是可以称“王”的,可惜,秦穆公的这一人格特性没有传递给他的子孙,致使后来秦国的统一走上了短命之路。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改革,秦国逐渐走向强大。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蜀,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秦昭襄王即位,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通过长平之战,削弱赵国力量。进一步占领和蚕食六国大片国土,灭亡东周。秦王嬴政登基时,秦国实际控制的国土已经超过六国总和,后嬴政掌握秦国

大权,开始统一中国,中华大一统帝国诞生。

二、优越的地理环境:西部雄狮的舞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秦之称雄,是因“其势居然也”,也就是依靠山川形势。可见秦的崛起,地理环境可居头功,也能算是上天的眷顾。

⑴居西陲:发祥之地!

秦与殷共同的图腾崇拜及信仰,林剑鸣在《秦史稿》中推断秦来自我国的东海之滨,有一部分秦人“在西戎,保西垂”,直至西周,东部秦人被赶至西部,两股嬴姓势力才会和。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这也是过去人们的一概看法。秦人起源于东方还是西方现在尚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原的西部地区是秦人成长和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地方。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广大西部及北部地区居住着羌、戎等族群。居于西部边陲的秦人,与其交融,因此有了秦族“杂戎、狄之俗”的说法。戎狄对秦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军事:“国无外患者,恒亡”。在长期的战争中,秦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了富有战斗力的军队,秦的军事力量逐渐增强。秦灭西戎后,其土地收归秦,一部分人也归秦,在争霸统一战争中为秦提供了健硕的战马,丰富的牧草,及雄壮的士兵。

二为精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局限于西部的地理位置已不能满足秦人,秦人急切的想融入广阔的中原地区。于是,秦人变法图强,扩张疆土。这样的思想,极大地推动秦的前进步伐。

⑵占关中:强盛之地!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灭小虢后,秦控制了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秦逐渐强盛。穆公时,灭西戎,秦控制的西部地区更为广阔。渭水平原原是周人故地。自然条件十分的优越。纵横家苏秦向秦惠王对此地作此评价:“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沃野千里,蓄积多绕。”《战国策﹒秦策一》。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军事斗争的天然堡垒。秦占据关中,进可攻,退可守。

⑶得巴蜀:争霸之基!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强秦不断蚕食他国,扩张疆域。秦惠公时,“司马错伐蜀,灭之”、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秦本纪》。在秦争霸和统一战争中,蜀地始终扮演着秦国大粮仓的角色。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风俗通》。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为秦的崛起归纳了三大原因,得蜀地便是其中的一个,可见蜀地对秦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范睢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史记?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对秦的条件概括得极为妥当。这个西部边陲小国,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一步步登上强国发展的巅峰。

三、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

秦国的崛起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秦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秦穆公,他使秦国称霸西戎。然而,真正让秦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是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卿共灭智氏,三分其地,史称“三家分晋”。秦国虽然成为“三家分晋”事件的潜在赢家,但是内部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自公元前443年秦躁公即位后,秦国经历了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等几代乱政。公元前385年,秦献公杀死昏君出子,登上君位,秦政局才稳定下来。公元前362年,没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秦献公去世,二十一岁的孝公即位。这位年轻君主,立誓要实现父亲献公“复穆公之故地”的理想,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即位伊始,他就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1、颁布法律,编订户籍,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法治国,这只是商鞅新法的第一个层次的内涵。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我称之为道德理想主义。用商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刑去刑。孝公八年(前354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这支经过改革洗礼的新军初露锋芒,大获全胜,斩首七千。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胜利。约一百年后,著名思想家荀子评价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造就这样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军队的正是“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商鞅新法。2、奖励军功,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商鞅的爵制改革达到了几重效果:第一,激励战士,提升士气,迅速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第二,打击旧的宗法贵族势力。第三,从制度上为庶民打开通往爵位的大门,为建立官僚制新型国家铺平道路。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建立垦荒。4、禁止私斗、游说之士,焚烧《诗》、《书》。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卫鞅为“大良造”,进一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开始了第二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曾评价商鞅变法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虽然董仲舒是站在崇古的立场上,对商鞅变法持全面否定态度,但是,他把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视为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却切中要害。商鞅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的独立的自耕农。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的官僚机构。3、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器。4、按户按人口征赋5、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6、迁都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提议孝公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雍(今陕西凤翔西南)迁到咸阳。咸阳位于沣水和渭水交汇之处,“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东西交通的重要通衢。秦迁都于此,志在向东扩张。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公元前221年,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秦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四、合纵连横运动:趋利避害!

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对合纵运动评价说:“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如果六国能够讲信义,则秦国虽强大,六国也不至于灭亡。”合纵的遗憾究竟是否正确,恐

怕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答案。所谓“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秦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采用适合自己国家的策略,在连横中称雄。

合纵连横运动是我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的一个典型特征。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连横在战争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复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合纵、连横的缔结联盟很不稳固,呈现出一种“朝秦暮楚”、变化不定的特点。在这种阴谋加阳谋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中,秦国巧妙利用东方诸侯之间的各种矛盾,趋利避害,机动灵活地实施战略战术,以事半功倍之效,赢得了胜利,称雄于诸侯,为后来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时势造英雄:风云年代!

在战国后期的诸国争霸中,秦国历代君王为秦统一各国所做的努力,所奠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所表象出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秦国也越来越占据着有利态势,尤其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军东征西战,南北齐进,分别对赵、楚、韩、魏作战,并取得了大片领土,大大削弱了各国与秦军对抗的军事实力,这一切都为以后的秦国能迅速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皇之所以削平群雄,统一六国,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在,当时社会上所具备的条件也显得尤为重要。就政治思潮和民心向背而言,分久必合,统一六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六国间长期的征伐使得各国人民苦不堪言,所以追求安逸和统一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所有六国人民的心声,这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其次,秦国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对外战争的坚强后盾。秦自建国以后,穆公时期便向西开地千里,益过十二,遂霸西戎,是秦国的大后方得以巩固。到了孝公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成为诸国中最有希望、最具前途、也最具实力来统一六国的国家。再次: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为秦国的崛起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战国时期,个个学派竞相著述立作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诸子百家却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他们所提出的统一的手段和方法也各有不同,法家走霸道一线,主张以战止战;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家则走礼治。这些主张都有极强的学术性,但却也反应了普通民众的心理愿望,同时也为各国国君提供了笼络人心的机会。秦国采用韩非的法家思想,实现了“从九鼎迁秦到天下归一”的王朝更迭。

此外,秦国历代国君所奉行的重用客卿的策略与养士之风,成为秦国强大的不竭源泉。商鞅弃魏,张仪入秦,苏秦合纵,以及后来的水工鄭国、李斯、姚贾等均为秦能强大并统一六国做出过巨大贡献,到了秦始皇时期初步呈现出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六、“千古一帝”的优秀品质:布衣将相!

始皇帝是秦人后裔,却降生于异国,他的父亲异人曾是质于赵的落难王孙。这段经历铸就了“冷酷狭隘”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他一举评定繆毐之乱,清除吕不韦集团,成为集军政、司法、财权于一身的“独治天下”的君主。

秦皇唯才是举,重用良臣,以高官厚爵来换取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力。另外,他也纳谏从善,知错就改,他接受了李斯毫不留情面的《谏逐客书》,重新与士人携手。在嬴政统一天下和统治天下的过程中,被委以重任的非秦人士,除了李斯、尉缭,还有一大批,其中著名的有:王龁,茅焦、恒龁,王翦、昌平君、昌文君、王贲、李信、王绾、冯劫、王离、赵亥、隗林、赵婴、蒙恬等。正是在这

些客卿人士的奔走效劳下,嬴政才能统一天下,统治天下。

嬴政放下皇帝身架,亲自请王翦出山伐楚等等均显现出伟大君主的人格魅力。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最终攻灭六国。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皇之所以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近五百年的动乱纷争局面,不仅有客观历史趋势的因素,有他先辈为他打下的基业,还与他本人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他成功的客观因素,也要看到他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创伟业,就是如此。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中国通史——秦国崛起

秦国崛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往往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有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二秦国的崛起 公元前9世纪末,赢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工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奚/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打败西戎。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历公/躁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秦国的崛起

《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第二课时) 情境问题:同学们看过《大秦帝国》吗?它给商鞅安排了怎样的结局?商鞅为把变法事业继续下去,自投罗网,用自己的死,唤醒秦惠王。而深爱他的秦国公主为其殉情。可见,商鞅死得伟大,死得无悔,死得幸福,死得无憾!真的吗? 据《史记》记载,孝公去世,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闻讯出逃,逃到魏国,不被接纳,只得逃回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秦惠王还下令车裂商鞅的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死得那叫惨啊! 你们说商鞅的谋反罪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若要谋反,不可能先出逃,后起兵)那么,商鞅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司马迁是怎么看的?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 教师读,读后问:司马迁认为是谁?(商鞅自己) 理由是什么?(商鞅天资刻薄。) 也就是说商鞅人品差。那么商鞅的论据是什么吗?我们一一来分析: “刑公子虔”,指割断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知道因为什么吗?(他唆使太子反对变法)“欺魏将昂”,指商鞅攻打魏国时,借助在魏国时与公子昂关系不错,将其骗去扣押,大败魏军。你们说这有错吗?(没有,兵不厌诈,国家利益至上嘛,只能说公子昂太蠢。)“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指商鞅倡导奖励耕战,这能说明商鞅“天资刻薄”吗?(不能,这是否定贵族世代享有官爵俸禄的特权。) 应该说司马迁列举的这些论据不能证明商鞅品行不端,因为他无情的对象是反对变法的人,少恩的对象是无功无能的贵族,这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利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的视角和标准是什么?(从人品、性格分析其行为,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你们认同吗?(不认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从人品、性格方面来分析其行为,而应从具体历史环境出发,看其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商鞅的悲剧跟他的品性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贪图富贵。证据呢?你们知道商鞅的“商”怎么来的吗?(秦孝公封的) 这符合变法的精神吗?(不符,废分封、行县制是其变法的重要内容,但自己却受封于商。) 别人没有封地,他有,而且是十五个城池!这不是割据一方吗?旧贵族说他造反,秦惠王能不信吗?但商鞅的品性不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商鞅究竟因为什么惹的祸?我们先来看一位网友看过《大秦帝国》后的困惑: 秦孝公时当属东周,当时规定贵族犯罪可以用钱赎。劓刑,可用200爰(约铜6斤)赎。公子虔这点钱拿不出来么? 这是过去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制度,商鞅主张法不阿贵,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由此可见,商鞅是变法惹的祸,其悲剧的主要成因是:商鞅变法严重触犯了旧贵族的既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摘要:从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到今天,美国只用了 200 多年时间,就从一个只有 13 州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关于美国的崛起和对我国的启示,史学家有不同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从经济、地缘政治、制度、教育和科技等因素分析美国的原因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崛起原因启示 一、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美国在19世纪,特别是在内战以后的半个世纪内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农业革命。独立战争以来,通过非法占地以及将西部国有土地分小块出售的方式,美国的农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农场,后来又通过分化和兼并的方式建立了采用机械化作业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从而开始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美国式道路”。例如,从1850年到1860年的10年间,美国的全国农场数就增加了41%,西部更是增加了416%;然而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拥有农场的农户比例却开始逐年下降: 1880年为74. 5%, 1900年为64. 7%。[1] 美国式道路的成功,使得美国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低廉的美国农产品通过新建造的蒸汽轮船、火车和运河系统,运送到国内各地和欧洲市场,从而使欧洲的农业进入一个长期的萧条时期,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方面, 1812年的美英战争引入了工厂制度,在19世纪30、40年代解决了燃料、铁矿石、蒸汽动力问题,使美国制造业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使美国工业在内战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政府的秘诀是,对国内企业采取放任政策和对外高关税壁垒政策相结合。 (三)制度因素 美国要实现世界大国的崛起一个重要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总统充分借助法律与战争手段,扭转国家分裂局面,然后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中恢复工业化建设,确保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崛起成为现实。年3月4日宣誓就职的林肯总统曾经希望采取和平方式恢复统一局面,甚至提出妥协法案,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维持南北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即维持美国式的“一国两制”局面。但是4月12日南部分裂势力贸然挑起内战,炮轰并占领联邦军队的萨姆特要塞,彻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 委身于西部边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中。作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她的崛起,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秦族基因:血流不干,死不休战! 据《史记》:颛顼之女,女修在纺织时,捡玄鸟蛋而食,后怀孕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神话虽然荒诞,但可以看出的是,秦之一族,是生存在中国大地的古老民族(因其和禹、舜同期)。秦朝的建立者——秦族,本来是夏族的一支,羌族的后裔。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从鄂尔多斯的原野溯黄河而上,向甘肃西南地区缓慢移徙。到了新石器时代,大多已经定居在黄河谷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诸羌东迁,也就是后来的西戎,而秦族也就属东迁诸羌之一,是以历史上也称之为秦戎。约到了新石器晚期,秦族族类便已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南部了。周宣王时期,秦族酋长被纣王封为大夫,镇守西周边陲。周孝公时,“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赢秦”《史记﹒秦本纪》,迁至甘肃清水土地肥沃之地,赢秦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周幽王时期,诸戎攻破王都,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选择站在了周王室一方,所以到了周平王时期,秦襄公便被封为了诸侯。据《秦本纪》记载,“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诸侯,赐之以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在秦族建国以后,传承了羌、戎等游牧民族凶猛桀骜、强横好斗的性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死不休战”的秦军战歌成为扩张领土的动力。 为生存而与戎族部落进行长期的战争,逐渐影响着秦人的思想观念,秦人的思想长时间处于备战状态,便呈现出好战,英勇的理性实干家精神,对秦的崛起有着关键作用。先秦的《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携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春秋初叶,陕西全境已成为诸种族的密集战争区,而秦族则是诸戎当中最强的。秦国不仅据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因袭了周朝的文化遗产,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吞并诸戎,使其与秦族融合,在不断征伐战争中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缪公“西并诸戎”,把秦国的领土西展至陕甘边境,北拓至陕西西部打通了进出中原的通道,并随后一直延伸其势力于中原。从此以后,秦国侵凌中原诸国,走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通过征西戎,灭小虢,秦武公时代,整个关中渭水流域被秦所控制。及至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东面从今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起到西方由秦控制。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逐渐灭掉了西戎、狄人建立的国家二十个,开辟国土千余里,使长期以来被戎、狄占据的西北方广大地区得以结束支离破碎的分割局面,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孔子曾经高度评价称颂秦穆公的政绩,认为秦国国虽小,志气却很大,地处偏僻,行为却中正;其待人用人之道,是可以称“王”的,可惜,秦穆公的这一人格特性没有传递给他的子孙,致使后来秦国的统一走上了短命之路。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改革,秦国逐渐走向强大。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蜀,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秦昭襄王即位,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通过长平之战,削弱赵国力量。进一步占领和蚕食六国大片国土,灭亡东周。秦王嬴政登基时,秦国实际控制的国土已经超过六国总和,后嬴政掌握秦国

美国崛起论文

美国崛起论文 在过去,谈论到“美国崛起”这个话题时,人们大多是提及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场战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和二战。他们认为是这四场战争让美国崛起并最终站在高处领导世界。我不否认这四场战争确实加快了美国的崛起进程,但是美国的崛起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两场战争,在更深层次的因素中,美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为什么会崛起。 美国崛起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充分的经济要素。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直接获得当时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流入。美国获得广大西部疆域后,其国内自然资源可以充分供应并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使它在崛起过程中不会因为资源短缺而中断经济增长。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也使当时的霸权国家如英、法派遣远征军到北美的成本极高。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不断向美国靠拢,使其向西扩张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空间,稀释了美国东部早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在观察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对国际体系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相反,德国和日本却充当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者,这不仅导致德、日崛起的失败,而且掩盖了美国崛起的巨大后果。在美国上升为新霸权国家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念,加着辅助的经济军事政策,从而稳定了美国长期作为世界领导的地位。不可回避的是导致美国成功崛起的制度因素,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美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西方国家中是比较彻底和典型的,几乎没有封建主义的制度残余。美国凭依不断的社会进步和制度改良削弱改善了国家发展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美国的企业创新制度使美国形成一大批最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构成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美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形成完整的思想库体系,使其在崛起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战略思想来源。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包容并蓄,以及美式民主制度种种优势,使它成功地吸收了来自全世界的人才和技术,最明显的例子无过于德国和苏联,培养的人才最终为美国做了嫁衣,而科学技术,恰恰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正是美国的制度保证美国的崛起具有较长时间的可持续性,从而积累了更雄厚的实力基础。 美国的崛起是美国内外各种有利要素结合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美国作为唯一成功的崛起大国,其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要素是:国土幅员广大,国内市场潜力深厚,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崛起的内在动因,避免旧体制可能造成的崛起中断;尽可能减少与现存国际体系的对抗,确保周边环境的稳定,以此构造崛起的外部环境;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教育,吸收来自全世界的各种人才和文化,包容并蓄。 探讨完美国崛起的内外因后,再来看看我们中国。中国崛起,这是一个近年来被不断热炒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我们国家的经济军事乃至政治在国际上影响日益增大,然而,这一切真的是这样吗,

秦国崛起与盟誓制度研究

国际观察 2007年第5期 国际观察 2007年第5期秦国崛起与盟誓制度研究 田兆元 龙 敏 摘要秦国依靠盟誓制度获得诸侯地位,并遵守其规范使统一事业蓬勃发展,但违约背盟使秦国的事业遭到挫折。秦国选择盟誓制度作为工具获得天下,但是很快失去对于天下的统治。这说明,盟誓赖以存在的诚信内涵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规范,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关键词盟誓制度诚信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5-0028-34 盟誓制度是周初建立的天子与诸侯关系的一种礼仪制度,它据于对神灵的信仰和与盟者的道德信义,其基本内容是:通过杀牲歃血等相关仪式,提出共同遵守的誓约,盟誓各方不得违背。这些誓约便是当时的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形式。 对于秦国崛起的制度选择问题,学界普遍重视其专制集权制度的创立。在社会形态论盛行时期,秦国被视为专制制度的建立者,或遭批评,或得赞扬,都曾经是过去学界的主流话语。但是,秦国怎样对待盟誓制度,盟誓制度对于秦国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除了郭沫若等人对于秦出土的关于盟誓问题的《诅楚文》有所考辨外,[1]人们对于秦国盟誓制度的研究很少。 事实上,秦国是靠盟誓制度起家的,秦人曾经是一个落后的族群,但到了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进逼,秦人于是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护卫周王,通过盟誓得到诸侯地位。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盟誓制度?后来为什么又要放弃盟誓制度呢?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 夏王朝建立前,秦的祖先被舜赐姓为“嬴”,“嬴”姓氏族在东方过着游牧生活,后迁往西边。周王朝建立不久,以武庚为首的殷人曾发动过一次叛乱。在这次叛乱中,秦人的祖先“奄”“盈”等许多“嬴”姓氏族、部落均参加了反对周人统治的斗争,这次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叛乱者受到惩罚,秦也被赶向西方的黄土高原地区。秦人的祖先被摒斥于西周的统治中心以外,政治地位低下,没有获得诸侯地位,没有参加中原盟誓的资格。 周孝王统治时期,秦非子为王主马,马大蕃息,有功,周王分土封为“附庸”,“邑之秦”。[2] 周宣王时,周王室令秦人的首领秦仲为“大夫”率秦人抵御戎、狄,死于戎。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庄公奉周宣王之命率兵七千人同西戎作战,破敌取胜,被封为“西陲大夫”。 西周末年,宗周故地天灾人祸不断,受犬戎所逼,周王室只好东迁成周(洛邑)。由于秦人也渴望抓住机会列于诸侯之林,所以积极参与维护王权的事业。周王朝对秦国的表现给予了嘉奖。这样,秦获得了诸侯的地位,并取得合法拥有丰、岐一带的土地的权利。《史记·秦

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1、美国崛起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a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b经过: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领导人:华盛顿 d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f 宪法:1787年宪法颁布,三权分立,成立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 g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h启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 (2)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a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b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c转折点: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结果:北方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e领导人:林肯 f性质:既是内战,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g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H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金融,恢复银行信用2、整顿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 意义: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启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革创新等。 (4)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目的:称霸世界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6)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富尔顿发明汽船。 第二次:美国在电力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第三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 启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 (7)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采取中立政策,1917年参战,成为战胜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取中立政策,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卷入战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召开雅尔塔会议等;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成为战胜国。 启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三、探究美国崛起的原因? 1、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经济发展,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5、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 6、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都远离战火,开始都采用中立政策,向战争双方出卖军火,发了战争横财;后期参战,成为战胜国,捞取战利品。 …… 四、探究美国崛起给中国的启示。 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革创新等;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先进科技,走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秦国的崛起》试题1

专题2 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力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答案: B 2.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地主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使军功地主获得了升官受爵的机会增多,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在地主等级中,军功地主排在了第一位,而宗室地主则排在了第二位,同时该政策也刺激了军民立战功的心理,对增强秦军战斗力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答案: B 3.二十级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下列叙述与之不符的是() 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 B.促使秦国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 D.标志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十级爵制影响的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社会转型”。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也反映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A、B、D三项均与题目信息相符,而C项与题目信息不符。 答案: C 4.《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①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②公元前771年,秦国成为诸侯国③秦国形成尚武精神④打败魏国,迫使其求和

美国为什么会崛起!!!

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在战争之前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走过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美国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经济实力、民族凝聚都是一派欣欣向荣。在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农业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到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约占世界工业产值的30%。当然,“一战”不可避免的给美国带来了更大的的发展机遇。它不仅因为远离欧洲主战场而几乎没受什么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借战争之机,大作交战双方的军火生意,借以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美国是参战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参战,已经是在大战后期了。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珍珠港事件几乎摧毁其太平洋舰队,但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战争结束后,美国迅速复原,并引领世界的发展。在冷战当中,美苏两级对抗,美国最终以其坚实的经济基础,拖垮了竞争对手。 准确的说,美国在“一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了,但成为政治大国,或政治强国,确却是在“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上确立的。新的国际关系确立了新的利益的划分,而美国和日本是“一战”之后的最大的获益者。尤其是美国,获得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开始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的是传统的主宰世界的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两次世界大战,使本已伤痕累累的欧洲更是雪上加霜。“二战”后,欧洲的总体工业产值还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正如丘吉尔所说,战争带给他们的是,“胜利与悲剧”。战后,英国的国民财富减少了四分之一,对外贸易削减了三分之二,外债由1939年的4.76亿英镑增至1945年的33.55亿英镑。而同时期的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战争中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遭到破坏,约50万建筑物被毁,战争结束后,面临的是严重的财政危机,货币贬值,物资贫乏,总之,“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是更大程度的衰落了(同美国相比)。至于战败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本身还需要美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美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美国从建国初期的不干涉主义,到“门罗主义”,再到“一战”时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以及“二战”后的杜鲁门主义,一方面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变化的放映,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表现,当然,无论是“大棒政策”,还是“金元外交”,他们都带有强权政治的烙印,在国际关系史上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国的强势地位的不可扭转。“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证明了这一事实。 以上各点,我们侧重于美国发展的外因。接下来,我们着重谈谈美国发展的内部原因。 在1775年之前,我们现在所谓的美国只是英国当时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但是就在这一年,北美的英属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北美人民组成大陆军,在华盛顿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以后,美国的发展伴随着领土的扩张、制度的变革与更新、资本主义的深化等等。我认为,美国崛起的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美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美国地处美洲大陆,两面朝海,这使得它的外部安全比较容易受到保障,不易受到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基本上都是在海外作战,远离战场,使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被迫中断。同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它矿物有铝、铜、铅、锌、钨、钼、铀、铋等。煤总储量3 6 0 0 0 亿吨,原油储

近代英、德、美、日崛起的原因分析

近代英、德、美、日崛起的原因分析 摘要:在世界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这些大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他们的共同原因,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科技、经济方面来探寻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崛起的原因。 关键词:大国崛起;科技;经济 The reason analysis of the rise of modern Britain,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bstract:There are nine world powers have appea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is problem of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rise of these powers, what is their common reasons.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the reas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o the UK,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Key word: Rise of great pow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本文主要从科技、经济方面来探寻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崛起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各国竞争的重点从军事上的竞赛转移到了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科技,哪个国家的生产就能得到发展,经济就能走向繁荣,最终走向强国之路。下面主要从科技、经济、文化上来分析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崛起的原因。 一、科技因素 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并将优势保持至今,日本经历两次崛起并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科技大国无不得益于科技进步,靠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占有的优势。 (一)英国崛起的科技因素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英国近代史同时也足世界近代史的篇章。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英国率先开展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并以此为先导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基本完成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出现了经济高涨的局面,生产力突飞猛进,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英国所以能出现飞跃式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率先发明和使用蒸汽机,大力推进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自纺织业始.逐渐进入交通、建筑、制造等其他领域,将英国变为“世界工厂”。到1860年,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欧洲人口的10%,但其制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3%,煤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原棉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一半,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0%,其中制成品贸易量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量的40%,拥有全世界1/3的船舶和40%~45%的现代工业能力,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1] (二)德国崛起的科技因素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

日本崛起的原因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 为何 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 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 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首先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 于学习的民族,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 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后在中国的鸦片战 争失败和日本被美国的黑船打开国门以后, 日本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 只有敞 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在 1853年,当时美国海军将军 佩理 强迫日本开港通商,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 个,那就是美国必胜。尽管当时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 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 考虑,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 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 于是就派 遣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继而爆发了标志着日本崛起的 明治维新 运动。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 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今,日本已然一个世界强国,但它的学习和创新的 精神却从未停止过,它的国民支柱企业 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再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至今都成为饮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在企业管理理 念方面,日本人不是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他们是在 6SIGMA 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企业的优劣,发展了 段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 ),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 ),现在已经成为世 界 范围内企业的管理的必用法则。而我们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 也是学习外来先进 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制度的好机会,但中国把握好这个机会了吗?中国认真学习了吗?应该没有! 如果学习了先进的技术的话,那为什么假冒伪劣的案例会屡见不鲜?为什么路上跑的几乎都是外国 的汽车?为什么中国是产钢大国却要从日本进口大量的高质钢? 其次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 曾经指出: “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 重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一 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 国做到 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 育, 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 美国早4年, 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 根源。 再说日本崛起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 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 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 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 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 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 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 的资本主义国家。在 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 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 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一一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 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 Motorola 公司和GE 公司创立的产品质量的 6SIGMA 管理理念,从开始的质量检验阶 —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 "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 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 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 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

商鞅变法与秦国(朝)崛起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商鞅变法与秦朝崛起、灭亡的关系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之间相隔一百多年,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商鞅变法为日后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秦国的灭亡。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项:经济上变法和政治制度上变法。政治制度上商鞅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乡邑并县。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法律上实行连坐、告奸制度,轻罪重刑。 我们都知道虽然商鞅变法执行的制度得以延续下去,但是商鞅最终却是车裂而死的结局,究其原因是因为变法侵犯了旧贵族利益,主要的一条也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为什么这一变革对旧贵族利益影响这么大呢?我认为是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世卿世禄制,这个制度杜绝了非官员的子女入仕的机会,无法补充社会上的精英,最重要的是世卿世禄制会严重威胁到王权。只要贵族的子女比较有才干,就可以在其封地上不断壮大其力量,家族世代延续下去,这样便会威胁国君的权威。废除世卿世禄制则预防了这一危机,同时,奖励军功让平民百姓打仗的积极性提高,最终才形成了所谓的“虎狼之师”。 经济上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奖耕织等制度都是为了增加赋税,使国家富强。这里比较重要的是商鞅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度,这个西周时期土地国有是不一样的,所以从经济制度上来看,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经过不到150年的征伐、兼并,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秦朝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生,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是商鞅变法后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的延续、扩大、巩固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度。第二,加强了“户籍相伍”制度。这是以“告奸”为目的的连坐法的延续。第三,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第四,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焚书的事情在商鞅第一次变法的时候也采取过。第五,大兴土木徭役,暴敛田租赋税,不断扩大战争。从以上情况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以后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发展到极端。商鞅变法的特点有三: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轻罪重刑这些在秦朝建立以后几乎都被继承,而且,有所加强乃至走向更极端的道路。我觉得商鞅自己的死大概就是秦朝灭亡的缩影。 那么具体来看商鞅变法与秦朝灭亡的关系:1.商鞅本人的立法思想与秦朝的灭亡。商鞅本人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高瞻远瞩,看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认为一个诸侯国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要实行变法,即推行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农业经济,将“王道”和“霸道”相结合。由此,商鞅的立法思想中产生了一条最重要的思想,即商鞅的强国弱民思想。商鞅的这种理论,虽使秦国短

美国崛起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美国崛起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美国崛起的原因很多样,政治制度的独特与先进性,邻国不具有威胁和限制性,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我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崛起的最直接的原因。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美国先进的经济体制。 美国早期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大萧条,美国吸取教训,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健全了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工业革命 首先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美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欧洲进行),却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到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首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国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经济高速发展,19世纪末,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一、南北战争后,政治的统一和稳定、联邦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861~1865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彻底埋葬了腐朽落后的种植园奴隶制,解放了生产力,消除了南北对峙,巩固了统一。同时,联邦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措施。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改革金融和货币制度等。这些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美国工业跳跃式发展和企业的大型化、集中化,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进入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由于美国工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大、技术设备新、竞争力强、重工业发达,工业的地区分布也比较集中,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资本和生产集中得极为迅速,美国企业日益向大型化、集中化发展。1887~1897年,美国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大公司有86个,其中二十几个大公司分别垄断了各自所在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这些垄断组织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垄断性大企业对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三、19世纪下半期,美国对西部边疆的开发和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