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同步练习及答案

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

二、字形辨识

1.????? 金ɡ

戈游

弋 2.????? 驰chěnɡ

骋聘请 3.????? 信笺浅近 4.????? 凛然仓

5.????? 干练锻炼挑拣

6.????? 淬火粉

碎醉酒

三、词语辨析

1.整饬·整顿

辨析?????

整饬:使有条理,整顿;整齐,有条理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例句?????

①“自证血铅超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含泪的“笑”里,能促发人们深重的反思:杜绝“血铅超标”,必须先要整饬权力的滥用!②昨天,记者得到消息称,广电总局确实专门召开了“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整顿娱乐节目新政已在制定中。

2.心酸·辛酸

辨析????? 心酸:心里悲痛。辛酸:比喻痛苦、悲伤。

例句????? ①相较于教育资源均衡的愿望,“抓阄读重点初中” 所能换来的公平,只能是令人心酸的公平。②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条件下,我省象棋队征战联赛“逆风飞扬”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辛酸与无奈。

3.赋闲·安闲

辨析????? 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住。

安闲:心中无所牵挂。

例句????? ①2011年共计有115天假期,这就意味着,在一年中有接近1/3的时间,这些公共停车资源处于“赋闲”状态。②那些错落有致的小山丘,就像一个个蒙古人的牧帐,透出村落的安闲和温暖。

四、熟语释义 1.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2.血气方刚:形容年轻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3.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4.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5.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6.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7.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8.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9.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10.变生肘腋:事变发生在切近之处。肘腋,比喻很近的地方。

一、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历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二、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写的是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一篇代表作。

辛弃疾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南渡前他是叱咤沙场的英雄,南渡后屡遭排挤,投闲置散,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终成名垂千古的一代词宗。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据元大德年间刊印的《稼轩长短句》统计),影响极为深远。梁衡并不是古典文学史学者,亦非治诗词美学的专家,却能围绕辛弃疾其人其词写出如此大气磅礴之作,实在难得。

三、主旨把握

本文通过探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及他的生平经历,联想到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写出了辛弃疾的一生之志及愤慨,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及对辛弃疾空有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惜叹惋,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表达了一种人生的追求与信仰。

四、结构图示

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明确:(1)“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2)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2.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明确:(1)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2)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3.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明确:在文中,“大事”指南宋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1.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2.传形写神,构思奇特

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阅读《把栏杆拍遍》选段,完成1~4题。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置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

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诗,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文章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两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2.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哪两大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二是蘸着血和泪抹成的。

3.第⑤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4.文章第⑦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本人的追求造就了辛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的美。

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日子就在我趴在栏杆上看着夕阳中逝;下面是有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欢迎参阅。 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

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有人说辛词也婉约,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之为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④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欢迎参考!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的的确确是生动美妙。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

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达到,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氛围。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还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读文章好比看“场中美色”(当然不是“一眼即过”)。若要看一个美人是否真美,当然要看未经过任何修饰的样子喽!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许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理解梁衡关于辛弃疾其人其词“唯一性”、“独特性”的解读。 2.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评传一般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探究、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阅读思考,激发学生忧民爱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快速阅读,为辛弃疾写一份小传。 示例: 辛弃疾年轻时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 学生展示交流、点评。 由此看来:辛弃疾一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辛弃疾有三个身份武人、政人、词人。 二、探究文章主体内容 (一)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二)分别探究三个身份 A.探究“武人”辛弃疾 1.作为武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孔武高大、本领高强、血气方刚 ②无用武之地 2.所以,这一阶段,辛词有什么样的特征? 有凛然杀气;磅礴之势;也有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使的悲愤。 3.试读《破阵子》或《水龙吟》 B.探究“政人”辛弃疾 1.作为政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认真、执着、干练 ②调动频繁、时弃时用 2.这一阶段,辛弃疾的心境是如何的?请学生自由解读《菩萨蛮》等四首词。 心郁之词、心焚之词、心苦之词、心寂之词 3.仔细分析作为“武人”和“政人”的辛弃疾的遭遇,他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煎熬中。《宋史?辛弃疾传》末尾记有一段轶事,“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

职高拓展模块下第一单元测试B卷(有答案)

第一单元B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训练(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储(chǔ)存薪(xīn)水酱(jiàng)油约(yāo)二斤鸡蛋 B.镊(nia)子惊闺(guī) 街坊(jiēfang)安土重(zhòng)迁 C.挪(nuó)窝房檩(lǐn) 伺(sì)候噌(cēng)的一声 D.庠(xiáng)序坍塌(tān tā)虾蟆(háma) 胡同之没(mò) 2.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 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3.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____。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_。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 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B.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C.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D.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5.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B.这江水……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C.不要小看第一个……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D.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正在向新的“三峡”进军。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 B.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 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 D.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 7.《胡同文化》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有误的选项为() A.虾米皮熬白菜,嘿!

最新离骚原文全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把栏杆拍遍》

一、【走进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背景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积累整合】 1.字音识记 肘腋(zhǒuyè)押解(jiè)纸笺(jiān)炽热(chì)挑灯(tiǎo) 的卢(dí)媲美(pì)遥岑(cén)整饬(chì)金瓯(ōu) 鹧鸪(zhègū)忧心忡忡(chōng)奁(lián) 2.字形辨识 寇敌寇髻发髻凛凛冽 蔻豆蔻鬓鬓角懔懔厉 冠冠军髯美髯檩檩子 3.词语释义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凛然: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家世生平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肇锡余以嘉名: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唯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 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 才能 政治理想 昔三后之纯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众芳之所在。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岂惟纫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 夫唯捷径以窘步。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 路幽昧以险隘。祖国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岂余身之惮殃兮,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 恐皇舆之败绩~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忽奔走以先后兮,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 及前王之踵武。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be appropriate, legible. 6.4.3-core line, set the set into the dire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erminal installed, when a Terminal row of vertical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现代作家梁衡写的集《把栏杆拍遍》,读完后,放下书,我顿时有很多感触。 在散文写作势不可挡的时代,在散文写作没有“王法”的时代,在散文写作已经成为许多作家狂欢和作家梦想的时代。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成为“典范”的“巧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衡先生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第一步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表现自己真实本性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总是为他的心而写作。”因此,除了“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注入了无限的感情。 看完散文集《打倒栏杆》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感触颇深:“辛弃疾的文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的。”; 别人用笔写字,力量也只到纸上,辛弃疾用笔写字,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吧感情深深的刻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里。“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

辣’,真是五内俱焚。 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一腔壮志在面对现实时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展示自己的 天地,便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他有一颗对国家和民族的心,这颗心比天空更大、更热, 他不能放手,也不能关闭;他有无穷无尽的实践能力。他不怕流言 蜚语。他用了“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扁”这句话,让 人想起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自从我读散文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它了,喜欢它优美的句 子和特别的内容,但是当我读到《把栏杆拍遍r》这本散文集时,让我对散文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是如此的苛求,以至于影 响了它的自由本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 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在真正自由之前必须受到规范。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 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下面是精心收集的把栏杆拍 遍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一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中收纳的是很多个没有 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既然开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 以,趁暑假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其中的一 篇文章,被收进初中的课本。梁衡的很多文章都被录入初中课本,甚至很多领导 因他写的《晋祠》让这个景点闻名遐迩而邀请他去旅游、写文章。或许是真的, 我们认识“双龙洞”、“三味书屋”、“桂林”等等。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伟人”、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第三单元“享受自然”、第四单元“行走人生”。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 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 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 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 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 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 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

高中课文 离骚-推荐下载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 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 “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 “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 》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 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 《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 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 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后练习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练习题 Ⅰ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一生共创作十四部中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的英语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B.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答案D 解析从上下文语境可知,句子的主语是“这两项工作”,而且“这”又指代前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衔接非常紧密,从而排除了A、B两项;C项“丰富的认识了这个社会”中“丰富”作状语不当,不能修饰“认识”;“无法比拟同龄人”,意思是“不如同龄人”显然违背原文的意思。故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反而一路顺风比肩 B.一挥而就反而一帆风顺比肩 C.一蹴而就而且一帆风顺媲美

高中课文离骚修订稿

高中课文离骚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

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简介“楚辞”: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把栏杆拍遍 梁衡 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赏析二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

读柳永阅读答案训练

篇一:读柳永阅读答案训练 1.作者所说的“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在文中分别指什么(4分) 答: 2.第二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 3.文章开头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双很快忘了他。”但结尾却说:“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作者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 4.从柳永的经历,你能够体会到怎样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5分) 答: 参考答案: 1.经历:“以极大热情投身政治”却“碰了钉子”转向市井,深扎市民堆里。 成就:考场落第转向市井,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功名。(每条2分) 2.证明柳永与他们是不同类型,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是就其政治地位和影响而言,说“历史也同样记住了柳永”是突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意思对即可) 4.人在顺境中难以成事,而在逆境中运用特长,支配环境,勇于创造,才能成事成长。(意思正确,语言通畅) 搜索更多关于的资料 篇二:读柳永阅读答案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读柳永梁衡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②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③艺术高峰的产生扣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水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在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

《离骚》课文解读

《离骚》课文解读 长太息①以掩涕兮,哀民生②之多艰。(我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人民生活痛苦多灾多难。①太息:叹息。②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民生多艰,指人生遭际艰难。)[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①好②修姱③以鞿羁④兮,謇⑤朝谇⑥而夕替⑦。(我只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①虽:唯。 ②好:hào,爱慕、崇尚。③修姱:修洁而美好。姱,kuā。④鞿羁:jījī,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⑤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⑥谇:suì,谏诤。 ⑦替:废弃、贬黜。)[这两句上是因,下是果。“朝谇而夕替”,早上还与君王共商国寔,进谏诤言,夕暮却突然身遭废弃。由“谇”而“替”,说明地位变化之剧,从“朝”而“夕”,说明变化之速。屈原品性高洁,才智非凡,又能严格约束自己,本该因此深得君王信任,为什么反而因此获罪,顷刻间雁落云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屈原能承受得住吗,他会有何作为?“朝谇夕替”四个字激起疑窦,开启下篇。]既替余以蕙纕①兮,又申②之以揽③茝④。(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①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ānɡ,佩带,这里用作动词。②申:重复,再三。③揽:采集。④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生动。]亦余心之所善①兮,虽九②死其犹未悔。(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九死一生也还是不后悔。①所善: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同步练习及答案

自读课文把栏杆拍遍 二、字形辨识 1.????? 金ɡ 戈游 弋 2.????? 驰chěnɡ 骋聘请 3.????? 信笺浅近 4.????? 凛然仓 廪 5.????? 干练锻炼挑拣 6.????? 淬火粉 碎醉酒 三、词语辨析 1.整饬·整顿 辨析????? 整饬:使有条理,整顿;整齐,有条理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例句????? ①“自证血铅超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含泪的“笑”里,能促发人们深重的反思:杜绝“血铅超标”,必须先要整饬权力的滥用!②昨天,记者得到消息称,广电总局确实专门召开了“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整顿娱乐节目新政已在制定中。 2.心酸·辛酸

辨析????? 心酸:心里悲痛。辛酸:比喻痛苦、悲伤。 例句????? ①相较于教育资源均衡的愿望,“抓阄读重点初中” 所能换来的公平,只能是令人心酸的公平。②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条件下,我省象棋队征战联赛“逆风飞扬”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辛酸与无奈。 3.赋闲·安闲 辨析????? 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住。 安闲:心中无所牵挂。 例句????? ①2011年共计有115天假期,这就意味着,在一年中有接近1/3的时间,这些公共停车资源处于“赋闲”状态。②那些错落有致的小山丘,就像一个个蒙古人的牧帐,透出村落的安闲和温暖。 四、熟语释义 1.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2.血气方刚:形容年轻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3.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4.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5.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6.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7.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8.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9.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10.变生肘腋:事变发生在切近之处。肘腋,比喻很近的地方。 一、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历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二、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写的是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一篇代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