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30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工程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1.要求掌握环境工程方面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的专门知识,把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现代环境工程研究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外文科研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具备独立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防治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水处理技术

2.低温等离子体与污染控制工程

3.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4.放射环境学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修业年限为 3 ~ 6 年,基本学制为 3 年。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若在 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答辩。硕博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

2.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3.博士生应自主完成各个培养环节。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博士生应在每学期

末向导师汇报学习及研究进展。

4.实行学术讨论班制度。博士生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主持制定本学期的讨论班计划,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和公布。

5.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1 次,并提交和宣读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做学术报告2 次。

6.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博士生可以申请学院的助教岗位,以提高教学能力和积累教学经验。

五、课程学习

1. 课程设置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备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秋季

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题研讨 60 3 秋季

必修课

学科前沿专题研讨 40 2 秋季

第一外国语 40 2

第二外国语 40 2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40 2 春季 秋季

气体放电与低温等离子体 40 2 春季

应用电子学 40 2 春季

中子管及其应用 40 2 春季

模拟撰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 1 春季

选修课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 20 1 春季

选修1—2门

说明:专业必修课由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共同承担。

2.考核方式

每门课程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研究报告和专业实践技能测试等适当的考核方式,内容要注重对博士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检测。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必修课 75 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 60 分以上为合格。

3.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应至少修得 12 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 10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 2 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博士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世界经济学科的前沿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前期审查、中期审查和后期审查三次审查。

前期审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设计。博士生应在第一学年内确定论文选题方向,选题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开题报告审查小组由博士生指导小组的成员组成。博士生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做开题报告。合格者可以根据研究计划进入论文撰写阶段:不合格者需再次申请开题报告审查,两次审查时间间隔不少于 2 个月。

中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初稿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博士生应按照论文研究计划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在进入中期审查之前完成不少于 2 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并至少在SCI 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 1 篇学术论文。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六学期初( 根据具体情况可调整 ) 通过中期审查。中期审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学位论文工作。

后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依据,全面审查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博士生需在答辩前2 周提出申请,经学院分学位委员会预审批准后方可进行答辩。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是以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或 EI 检索源本学科专业刊物上发表 1 篇以上(含 1 篇)学术论文。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学或理学博士学位。

注:本方案自2007级博士生起开始执行!

附:环境工程专业第一届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霍明昕

组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刘林茂 许德玄 张雪明 林山杉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环境类,专业代码 081001) 一、培养目标 秉承学校“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根据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较强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综合专业技能,能在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环境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现代环境检测技术、资源、现代环境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自身在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相关工作所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环境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081401) 一、专业简介(Ⅰ Major Introduction) 地质工程专业门类为工科,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国内最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专业之一,是我校双一流学科“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始建于1956年,“探矿工程系”专业始建于1959年。1993年原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改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9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察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分别隶属于当时的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勘察与机电工程系。2001年底,成都理工学院重新组建并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和工程地质方向统一归属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仍设工程地质和钻掘工程两个方向。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以地质学及机械学原理为基础,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问题,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我校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在山区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钻掘工程方向在岩土钻掘工程材料、岩土钻掘机具、定向钻探与取心、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与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还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 本专业全面落实企业导师制度,采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四年中,每年一次校外实习。 二、培养目标(Ⅱ 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承担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达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对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 1.基本规格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具备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和相邻专业及跨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有较高的中、外文表达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在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应具有厚实的基础; 2.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与制图并获取相关信息;3.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 4.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调试及运行管理,同时也具有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动态。 三、培养特色 以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工程类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学生工程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知识构建需要,培养出符合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及社会需求的,在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和农村环境保护上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高素质专业环保人才。 四、学制 四年 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2.主要课程 数学、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水、气、固方向)、环境工程实验等。 六、学位授予

环境工程专业2018版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版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研究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的防治技术,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促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化学、机械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具有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开展环境评价规划和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政府部门、市政部门、环保企业、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学校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评价规划、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预期本专业毕业生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愿意为社会服务; 培养目标:系统掌握环境工程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好运用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环境工程和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胜任环境工程设计、环保设备开发、环保工程施工与运营管理、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培养目标:在工作中具有跨职能团队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并具备相应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培养目标: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备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培养目标:发展为合格环境工程师,具备独立解决环境工程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项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要求: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了解环境工程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科学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一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环境学、环境地学基础、生态学、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实验、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及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上机实验、毕业实习(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仪器分析实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实验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化学基础雄厚,同时学习较多的数理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地学、生物学等知识,从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作用规律,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环境中的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数字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 本专业设置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学生,增加培养方向。 五、修业年限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83.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9.5学分,实践教学26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2502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25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环保工程设计、运营与管理等基本技能,适于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素养,培养良好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精通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较好的专业综合素养,拥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2.知识要求 具备基本的经济、规划、管理、哲学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学检索、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熟练运用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查阅、沟通和交流;熟悉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能够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前景;基本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的各种实际问题。 3.能力要求 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培养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自学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环境领域中监测、规划、设计、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从事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和生产经营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学制和授予学位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专业核心课程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备系统的基础地质、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在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地学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地质学基础、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法律和国防知识。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地质研究工作,具备解决能源与资源的勘查工作或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能源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煤、油气资源勘查、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工程等方面有所侧重。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 主干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源勘查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2. 主要课程 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瓦斯地质学*,遗迹学理论与应用*,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为特色课程)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环境科 学与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治理与设计、环境管理与规划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具有较宽广,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3.系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治理与设计、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实践能力; 5.具有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达到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二级水平; 6.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CET-4水平。 三、基准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六、专业主干课程 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2学分,基础教学课程42学分,专 业教学课程31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素质拓展环节10学分。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安排表

有关说明:1.周学时一般不高于23学时,最后一学期一般不安排理论教学课程。2.专业主干课程以★号表示,2+2出国必选课程以 号表示。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增加每周2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增加每周1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脚踏实地,掌握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城市及区域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关能力,能在不同行业尤其是化工、冶金、矿业行业从事污染控制与治理、环保工程设计、环境咨询、研发、管理、经营、规划设计、推广、教学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毕业生知识要求 1 / 12

2 / 12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3 / 12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钒钛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等。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环节)170学分和素质拓展10学分(免费)方能毕业。 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结构 机基础1的1.5学分、体育4学分等三者构成)。 六、课程修读计划 1、必修课程:共13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程30.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1学分,实践必修课程57学分(不包括素质拓展10学分)。 4 / 12

说明:大学英语3为4学分,学生在选课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未达到380分,选修大学英语3(综合训练),通过则从听说读写译等课程中选1门。 5 / 12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英合作办学)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名称:环境科学 专业代码: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扎实的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环境领域社会精英。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年左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能够在环保、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地质矿产等部门从事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和管理等方面的生产实践以及教案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外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案、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毕业生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够将这些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国际上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环境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处理方式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能够基于环境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环境工程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环境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 1 / 11

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科 2016年3月 环境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名单 目录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教育类型与学历层次............................................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培养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职业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人才培养规格..................................................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职业素养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主要接续专业..................................................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八、课程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九、课程设置及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公共基础课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专业技能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教学时间安排..................................................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基本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院长签字: 教学系主任签字: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够从事城市、区域和企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修复以及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环境工程研究、设计、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了解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具备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具体要求是: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良好的人文艺术类相关知识,熟练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系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初步具备本专业的科研、开发和服务能力。 4.了解环境工程的前沿和动态,熟悉环境保护的战略、法规和政策。 5.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并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过程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土建工程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设备设计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研究型课程:环境与资源综合实验 讨论型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题 计划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30学分,标注“*”的课程;希望在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修读。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48学分 (1)思政类5门11.5+2学分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秋冬 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春夏 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0秋冬、春夏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秋冬、春夏02110081 形势与政策+2.0 (8个学期)(2)军体类 5.5 +3 学分 第1、2学年的体育课Ⅰ、Ⅱ、Ⅲ、Ⅳ为必修课,每门课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为选修课。原则上低年级学生的体育达标随课程进行,不另计学分;高年级学生的体育达标单独进行,合格者,计+0.5学分,合计+1学分。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03110021 军训+2 第1学年短学期 (3)外语类9学分 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计算机类5学分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必选一门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秋冬 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 秋冬以及其他课程号里带“G”的课程。 (5)导论类 2 学分 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 (6)其他通识课程15 学分 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1.5学分)、科学与研究(1.5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2. 大类课程41.5 学分 (1)自然科学类必修课15门31 学分 061B0442 无机化学(乙) 2.0 1秋 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1秋冬 061B0370 大学化学实验(G) 2.0 1秋冬 061B0400 分析化学 2.0 1冬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模板】

***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制定人: 王奇审核人:陈华林 一、专业名称和代码 专业名称:环境科学(代码:********)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具备较宽厚的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环境分析与检测、环境工程处理、环境规划与评价技术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环境科学创新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可以考取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给水排水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主要从事环境分析与检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规划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通过辅修师范教育专业,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培训工作。 三、培养标准 环境科学专业应涵盖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内容。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方面,共计54条培养标准。 1.知识标准 1.1公共基础知识 1.1.1具备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通识知识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 1.1.2 具有音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1.1.3 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相关的领域背景知识。 1.1.4 具有个体、环境、社会与公共安全的基本常识。 1.2学科基础知识 1.2.1 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1.2.2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化学(包括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水资源、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2.3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1.2.4了解环境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1.3专业核心知识 1.3.1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内容包括:电工电子学、环境工 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环境工程原理、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1.3.2 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土壤修 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生物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 1.3.3理解环境生物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仪表及自动化、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专业代码: 082502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扎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具备求实创新的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具有包容心与团队精神,具备从事城市、区域和企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条件,能胜任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生态修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环境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测量、科学运算、实验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规划与评价、生态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水环境与水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水环境与水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水环境与水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水环境与水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熟悉国家和地方涉水及环境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环境与生态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与表达:能够就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水环境与水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 171401,环境科学,3-7年,理学学士、160学分 二、专业介绍和特点 环境科学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环境类专业之一。1996年以来,环境科学学科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该专业现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在河南省该领域名列前矛。依托本学科建立了“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三个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是河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专业旨在培养环境科学、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该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合理,实践课程完备,教风严谨,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该专业施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分流培养模式,分别培养学术型人才、师资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在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平台,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设有大量的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以及3类专业人才需要的特色课程、强化训练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等。在注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这些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 学术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 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 和专业技术人才。 师资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优秀化学教育工作者; 2、培养规格 (1)德育方面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6版)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6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地质类专业名称:地质工程 专业代码: 081401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毕业5年左右,具有从事资源地质勘察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勘察与评价、管理和各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外地质工程相关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工程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础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地质工程相关知识用于解决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 1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地质工程培养方案(专业型) (优选.)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rd 地质工程专业(专业型)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章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 3、了解地质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手段。 4、具有独立负责工程项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地质工程领域相关的专业文献,撰写相关的外文摘要。 6、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地质工程领域的技和管理问题。 二、研究方向 1、水电枢纽高边坡及坝基稳定与加固 水电枢纽高陡边坡及坝基稳定与加固作为地质工程学科的传统研究方向,近几年在理论、手段和方法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伴随地质学、岩土力学理论的发

展,以构造控制论、岩体控制论为基础的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得到了进步,主要体现在实验技术和手段的进步提升了理论的应用价值,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地质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的定量化,三维极限平衡方法已经得到具体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水电工程及其它土木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船闸边坡、坝肩边坡、渠道边坡、厂房边坡、道路边坡、地下洞室等大量的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法 2、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 本研究方向以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降雨及水库蓄水诱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重点,以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等4个方面为研究内容,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包括水对岩土强度及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降雨及库水升降所引起的滑坡内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地质灾害现象的物理模拟、地质灾害现象的数理模型及其数值求解技术等内容。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新仪器、监测新技术、特别是光纤传感监测仪器及技术的开发应用;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试验研制与产品的开发;地质模型、监测模型的研究等。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及试验数据库与信息服务工作平台,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预报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

(完整版)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优良,具备水、气、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环境工程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市政部门、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环境保护与给排水工程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有关学校从事环境专业教育工作。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一)品德和政治思想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和给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与给排水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噪声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对污染物的分析研究、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核心课程 1.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三门课程。所有学位课程的成绩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2.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等。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 1.学制 本专业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年制,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毕业最低学分 毕业最低学分为164,其中必修课116学分,选修课48学分(包括任意选修课8学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学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